世界原油价格机制 经典
- 格式:ppt
- 大小:617.50 KB
- 文档页数:24
国际原油定价体系的前世今生作者:曲会,薛庆来源:《石油知识》 2017年第4期曲会薛庆国际原油定价体系的历史演变从历史演变历程看,国际原油定价体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阶段一:寡头垄断定价(1859-1960年)。
自1859年石油工业诞生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原油定价由世界七大石油公司“七姊妹”主导。
阶段二:生产者定价(1960-1985年)。
1960年,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随后的十年大部分时间石油供应过剩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国有化,逐步削弱了“七姊妹”的定价主导权,OPEC在20世纪70年代中叶制定了生产者定价体系。
该定价体系中,沙特阿拉伯轻质原油的价格作为原油定价的“参考价格”。
阶段三:交易所报价(1986年至今)。
1986年,原油价格大幅下跌,OPEC废弃了生产者定价制度,开始采用与市场更相关的定价制度。
同年,随着墨西哥国有石油公司Pemex采用交易所模式的定价制度为其销售的原油定价,这一定价制度实现了迅速推广。
到1988年,大部分石}由出口国均接受通过交易所报价来确定原油价格。
从那时起,这种定价形式成为国际石油交易中无争议的主流定价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自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来,在世界石油定价机制中,欧佩克( OPEC)担当的都是“机动生产者”的角色,堪称国际油价的稳定器与助推者。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页岩油气革命逐步取得了成功。
特别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油价暴跌,表明美国已经逐渐替代了OPEC在全球油价定价机制中“机动生产者”的地位,美国在国际油价定价机制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
国际原油定价体系现状从市场格局看,在当前交易所报价的国际原油定价体系中,主要有五大现货市场和二大期货市场。
五大现货市场包括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和美国市场。
三大期货市场包括纽约商业交易所( NYMEX)、伦敦洲际交易所( ICE)和迪拜商品交易所( DME)。
世界石油价格体系简介核心提示:在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初以来,在历次部长级会议都公布标准原油价格,这种标准原油价格是以沙特API度为34的轻油为基准,而公布的价格就是当时统一的官价。
一、国际石油贸易中几种价格的含义1、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20世纪60年代OPEC(欧佩克)为了与西方跨国公司降低"标价"的行为作斗争,在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初以来,在历次部长级会议都公布标准原油价格,这种标准原油价格是以沙特API度为34的轻油为基准,而公布的价格就是当时统一的官价。
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非OPEC产油量的增长,在1986年底,石油输出国组织看到"官价"已不起多大作用,又改成以世界上7种原油的平均价格(7种原油一揽子价格),来决定该组织成员国各自的原油价格,7种原油的平均价即是参考价,然后按原油的质量和运费价进行调整。
2、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这是非欧佩克成员的产油国自己制定的油价体系,它一般参照欧佩克油价体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而上下浮动。
3、现货市场价格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现货市场有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荷兰的鹿特丹和亚洲的新加坡。
70年代以前,这些市场仅仅是作为由各大石油公司相互调剂余缺和交换油品的手段,石油现货交易量只占世界总石油贸易量的5%以下,现货价格一般只反映长期合同超产的销售价格。
因此,这个阶段的石油现货市场称为剩余市场(Residual Market)。
1973年石油危机后,随着现货交易量及其在世界石油市场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石油现货市场由单纯的剩余市场演变为反映原油的生产、炼制成本、利润的边际市场(Marginal Market),现货价格也逐渐成为石油公司,石油消费国政府制定石油政策的重要依据。
为了摆脱死板的定价束缚,一些长期贸易合同开始与现货市场价格挂起钩来。
这种长期合同与现货市场价格挂钩的做法,一般采用两种挂钩方式,一种是指按周、按月或按季度通过谈判商定价格的形式,另一种是以计算现货价格平均数(按月、双周、周)来确定合同油价。
1世界石油价格的历史变化情况回顾1.1 1973年以前的低油价阶段1960年OPEC成立以前,石油的生产和需求受西方国家控制,油价处于1.5~1.8美元/桶的垄断低水平。
1960年9月,OPEC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成立后围绕着石油的生产权和定价权不断与西方跨国公司进行斗争。
从OPEC成立到1970年,原油价格一直保持在1.8~2美元/桶的水平上,可见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OPEC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控制油价的能力微不足道。
1970—1973年,随着OPEC在一系列谈判中的胜利,原油价格的决定权主体开始发生变化,原油标价出现上升迹象,到1973年10月油价接近3美元/桶。
1.2 1973年10月—1978年,油价上升与第一次石油危机期这一时期,OPEC国家在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的基础上,进而联合起来,夺取了国际石油定价权,并以石油为武器打击欧美发达国家,维护民族利益。
1973年10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油价急剧上涨,从10月的接近3美元/桶涨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桶,造成西方国家第一次能源危机。
1974年2月尼克松建议召开了第一次石油消费国会议,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IEA),能源问题成为国际政治外交中的重要议题,OPEC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
1974—1978年原油价格稳定维持在10~12美元/桶的水平。
1.3 1979—1986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及其消化阶段1979—1981年第二次能源危机时,布伦特油价狂涨到36.83美元/桶。
借助两次石油危机,OPEC从国际石油垄断资本手中完全夺回了石油定价权。
1981—1986年为OPEC实行原油产量配额制的较高油价时期,布伦特油价从36.83美元/桶缓慢降到27.51美元/桶。
随着非OPEC产油国原油产量的增长以及节能和替代能源的发展,OPEC对油价的控制能力不断下降,原油价格也开始不断回落。
1986年,油价急剧下跌到13美元/桶左右。
1.4 1986—1997年,实现市场定价的较低油价时期此时期,由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石油成本不断下降,产量增加,国际油价的决定主体从OPEC单方面决定,转向由OPEC、石油需求和国际石油资本共同决定的局面,国际油价基本实现市场定价。
国际油价的作价方式原油作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是对各个国家都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商品。
世界原油贸易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市场游戏规则已相当完善。
目前,国际原油市场的原油都是以世界各主要地区的标准油为基准作价。
按4个主要地域划分,主要有以下5种作价公式:一、美国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WTI(WESTTEXASIN鄄TERMEDIUM)。
所有在美国生产或销售往美国的原油都以它为基准油作价。
其主要交易方式为NYMEX交易所交易,价格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成交非常活跃;此外,还有场外交易。
二、英国北海轻质原油BRENT。
世界原油贸易中约有80%的原油以它为基准油作价,主要包括的地区有:西北欧、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部分中东国家如也门等。
其主要交易方式为IPE交易所交易,价格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成交非常活跃;此外,其他衍生物在场外交易。
三、阿联酋含硫原油DUBAI。
从中东产油国生产或从中东销售往亚洲的原油都以它为基准油作价。
其主要交易方式是场外交易或与其他标准油的价差交易。
四、远东市场分两种方式:马来西亚轻质原油TAPIS。
它是在东南亚代表轻质原油价格的典型原油,东南亚的轻质原油大部分以它为基准油作价。
其主要交易方式是与其他标准油的价差交易。
印度尼西亚官方价ICP。
以这种方式作价的主要有印尼原油以及远东地区部分国家的部分原油,如越南的白虎、中国的大庆等。
相对来说,国际成品油市场的发展历史较原油市场短,作价方式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三大成品油市场,即欧洲的荷兰鹿特丹、美国的纽约以及亚洲的新加坡市场,各地区的成品油国际贸易都主要以该地区的市场价格为基准作价。
此外,最近发展起来的日本东京市场对远东市场的贸易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新加坡成品油市场有专门的权威报价机构PLATT'S,每天公布一次,节假日除外。
随着新加坡成品油现货和期货市场交易的日益活跃,远东地区基本上所有国家的成品油定价都主要参考新加坡成品油市场的价格。
世界石油市场体系与价格体系汇报人:日期:•世界石油市场概述•世界石油价格体系•世界石油市场体系目录•世界石油市场的未来展望01世界石油市场概述19世纪末期石油作为燃料开始被广泛使用,世界石油市场逐渐形成。
20世纪初随着内燃机的普及,石油需求大幅增长,市场逐渐扩大。
19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开始对世界石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世界石油市场的历史与发展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等主要石油生产国。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如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等。
非OPEC生产国包括美国、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石油消费国如BP、Shell、ExxonMobil等。
国际石油公司世界石油市场的参与者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关系供给方面OPEC拥有世界上大部分石油储量,对供给有主导作用。
非OPEC产油国和非常规能源也对供给产生影响。
需求方面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石油需求持续增长。
同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对石油需求产生影响。
02世界石油价格体系原油价格的形成原油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全球供需关系、地缘政治、货币政策等。
原油价格的波动原油价格波动对全球经济和政治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关注其变化趋势。
原油价格的预测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当前市场情况,可以对原油价格进行预测,以指导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决策。
原油价格体系成品油价格由原油成本、加工成本、运输成本和利润等多个因素组成。
成品油价格的构成成品油价格的差异成品油价格的监管不同地区和不同品质的成品油价格存在差异,反映了市场供需状况和地区特点。
政府通常会对成品油价格进行监管,以确保市场公平竞争和消费者利益。
030201成品油价格体系石油市场的供需关系是决定石油价格的最基本因素。
当需求增加或供应减少时,石油价格通常会上涨。
供需关系投机行为在短期内对石油价格产生影响,但长期来看,供需关系仍然是决定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
投机行为地缘政治事件对石油价格有显著影响。
例如,中东地区的冲突和石油生产国的政治动荡可能导致石油价格上涨。
中国油价调整规则
1、国内的油价,是根据国际原油价格涨跌幅度,每10个工作日进行一次调整。
2、成品油油价具体生成机制是:以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平均原油价格+成本+适当的利润率,来确定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
3、当国际原油价格在40美元/桶-130美元/桶区间波动的时候,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正常调整,该涨就涨,该降就降。
但如果成品油调价幅度低于50元/吨,不作调整。
4、当国际原油价格高于130美元/桶,国内油价也达到最高限价,不再上调;当国际原油价格低于40美元/桶,国内油价也达到最低限价,不再下调。
5、国内油价税负也比较多,一升汽油价格里含了约46%的税费左右,包括增值税、消费税、教育附加费、企业所得税等。
其中还不包括5%的关税。
如果算上关税,那么国内油价中,一半是国家税收。
自1970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大体经历了以下不同的三个历史阶段:1970-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图(1)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驱动油价持续暴涨。
1970年,沙特原油官方价格为1.8美元/桶;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10美元/桶;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20美元/桶;1980年,原油价格首次突破30美元/桶;1981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最高达到39美元/桶;随后,国际油价逐波滑落,从此展开了一轮长达20年的油价稳定期。
(2)1983——2003年初,20年油价一直徘徊在30美元之下。
1986年,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落至10美元/桶上方;1986年初——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基本上稳定在20美元/桶之下运行,只是在1990年9——10月间,油价出现过瞬间暴涨,并首次突破40美元/桶,但两个月后很快又滑落至20美元/桶之下;1998年底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至10美元/桶以下。
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曾短时间内冲至30美元/桶上方,但很快又跌落至20美元/桶之下。
2000-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图(3)第三次石油危机时期(2003——2008年)。
第一、二次石油危机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经历了长达20年的稳定期。
20年后,国际原油价格再次步入一个全新的快速上升通道,第三次石油危机终于爆发:2003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再次突破30美元/桶,然后,不再回头。
2004年9月,受伊拉克战争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再次突破40美元/桶,之后继续上涨,并首次突破50美元。
2005年6月,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60美元/桶,并加速前行。
2005年8月,墨西哥遭遇“卡特里”飓风,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70美元/桶。
十年,已经是值得回顾的一段时光。
十年后,国际原油(40.24,0.04, 0.10%)价格徘徊在55-65美元/桶的区间。
那么十年前,国际原油的价格表现如何?十年之间,国际原油走势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今天,隆众带您全景回顾,国际原油市场的十年。
自1970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大体经历了以下不同的三个历史阶段:1970-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图(1)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驱动油价持续暴涨。
1970年,沙特原油官方价格为1.8美元/桶;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10美元/桶;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20美元/桶;1980年,原油价格首次突破30美元/桶;1981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最高达到39美元/桶;随后,国际油价逐波滑落,从此展开了一轮长达20年的油价稳定期。
(2)1983——2003年初,20年油价一直徘徊在30美元之下。
1986年,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落至10美元/桶上方;1986年初——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基本上稳定在20美元/桶之下运行,只是在1990年9——10月间,油价出现过瞬间暴涨,并首次突破40美元/桶,但两个月后很快又滑落至20美元/桶之下;1998年底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至10美元/桶以下。
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曾短时间内冲至30美元/桶上方,但很快又跌落至20美元/桶之下。
2000-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图(3)第三次石油危机时期(2003——2008年)。
第一、二次石油危机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经历了长达20年的稳定期。
20年后,国际原油价格再次步入一个全新的快速上升通道,第三次石油危机终于爆发:2003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再次突破30美元/桶,然后,不再回头。
2004年9月,受伊拉克战争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再次突破40美元/桶,之后继续上涨,并首次突破50美元。
2005年6月,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60美元/桶,并加速前行。
2005年8月,墨西哥遭遇“卡特里”飓风,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70美元/桶。
十年,已经是值得回顾的一段时光。
十年后,国际原油(40.24, 0.04, 0.10%)价格徘徊在55-65美元/桶的区间。
那么十年前,国际原油的价格表现如何?十年之间,国际原油走势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今天,隆众带您全景回顾,国际原油市场的十年。
国际石油贸易中几种价格的含义1、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20世纪60年代OPEC为了与西方跨国公司降低"标价"的行为作斗争,在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初以来,在历次部长级会议都公布标准原油价格,这种标准原油价格是以沙特API 度为34的轻油为基准,而公布的价格就是当时统一的官价。
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非OPEC产油量的增长,在1986年底,石油输出国组织看到"官价"已不起多大作用,又改成以世界上7种原油的平均价格(7种原油一揽子价格),来决定该组织成员国各自的原油价格,7种原油的平均价即是参考价,然后按原油的质量和运费价进行调整。
1986年11月,OPEC价格委员会制定的包括7种原油在内的一揽子原油价格包括:沙特阿拉伯轻油(Arab Light)、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混合油(Sahara Blend)、印度尼西亚米纳斯(Minas)、尼日利亚邦尼轻油(Bonny Light)、阿联酋迪拜油(Dubai)、委内瑞拉蒂朱纳轻油(Tia Juana Light)、墨西哥依斯莫斯轻油(Isthmus),当时的加权平均价是每磅18.00美元。
2、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这是非欧佩克成员的产油国自己制定的油价体系,它一般参照欧佩克油价体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而上下浮动。
3、现货市场价格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现货市场有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荷兰的鹿特丹和亚洲的新加坡。
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些市场仅仅是作为由各大石油公司相互调剂余缺和交换油品的手段,石油现货交易量只占世界总石油贸易量的5%以下,现货价格一般只反映长期合同超产的销售价格。
因此,这个阶段的石油现货市场称为剩余市场(Residual Market)。
1973年石油危机后,随着现货交易量及其在世界石油市场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石油现货市场由单纯的剩余市场演变为反映原油的生产、炼制成本、利润的边际市场(Marginal Market),现货价格也逐渐成为石油公司,石油消费国政府制定石油政策的重要依据。
布伦特原油计价方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布伦特原油是国际油市上最重要的油价基准之一,它在全球原油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布伦特原油的计价方式是衡量国际原油价格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着全球能源市场的走势和各国的能源战略。
本文将着重探讨布伦特原油的计价方式,详细介绍其计价方法和对全球市场的影响。
布伦特原油计价方式采用了一种基于市场供需关系的定价机制。
它是以北海地区的布伦特油田的原油价格为基准,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其价格由市场上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供需关系决定。
与其他油价指标相比,布伦特原油计价方式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市场化程度,因此受到了国际投资者和能源公司的广泛关注。
布伦特原油计价方式的核心在于布伦特油田的地理位置和质量。
布伦特原油具有较低的硫含量和较高的API(美国原油协会)度数,这使其成为了高质量的原油。
布伦特油田位于英国的北海地区,该地区的地理和天然条件使得原油开采和运输成本相对较低,从而使得布伦特原油更有竞争力。
布伦特原油计价方式的影响因素也十分复杂。
首先,国际原油市场的供需状况是决定油价的关键因素。
全球经济的发展、地缘政治局势、自然灾害等各种因素都会对原油的供需关系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导致价格的波动。
其次,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的交易行为也会对布伦特原油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
大型能源公司、投机者和基金经理等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决策会对油价产生影响,因此对这些参与者的交易行为和市场动态的监控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布伦特原油计价方式在国际原油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全球能源市场的风向标,也对各国的能源政策和市场策略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和分析布伦特原油计价方式对于投资者、能源公司和相关政府部门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市场走势和制定相关政策。
接下来的内容将详细介绍布伦特原油的计价方式和其在全球市场的优势和局限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个文章在逻辑上的组织框架,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石油定价】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体系一、国际原油市场定价体系介绍:国际原油市场经过多年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全球联动的矩阵式价格体系。
用一句话可概括为4大区域, 6大基准油种。
所谓4大区域, 即美洲、远东、中东、欧非( 包括西非、西北欧及地中海) 四大区域。
所谓6大基准油品, 即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迪拜原油、阿曼原油、米纳斯原油、塔皮斯原油。
( 1) 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 US West Texas Intermediate,WTI) 。
WTI原油是美洲地区所有原油实物交易的定价基准, 其价格主要由纽约期货交易所的WTI原油期货合约交易来决定。
( 2) 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 UK North Sea Crude Brent) 。
全球约80%的原油实货交易都与Brent联动, 产自西北欧、北海、地中海及非洲的原油, 甚至一些中东国家( 如也门) 的原油都是用Brent原油作为价格基准。
( 3) 迪拜和阿曼原油( Dubai and Oman) 。
迪拜和阿曼原油是中东地区出产的高硫原油价格基准, 她的价格一度由场外掉期市场( OTC) 所决定, 迪拜商品期货交易所( DME) 成立后, 阿曼原油有了期货合约。
( 4) 米纳斯原油和塔皮斯原油( Minas and Tapis) 。
米纳斯和塔皮斯原油是远东地区原油的价格基准。
米纳斯的价格来源为官价, 被称为ICP Minas( Indonesian crude prices) 。
塔皮斯原油是东南亚地区出产的原油的价格基准。
由于原油市场四大区域中, 有三大区域都拥有期货交易所及相应的原油期货合约, 同时还有广阔的场外市场提供各种掉期合约及各类差价合约, 使得国际原油市场形成了以原油期货合约为主干, 以各类掉期合约为分支, 以各类差价合约为转换工具, 结构缜密的矩阵式价格体系。
二、布伦特原油价格体系布伦特原油价格体系是世界原油价格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它由如下四个市场共同构成。
国际石油是如何定价的?PART 01国际石油定价体系的历史演变1859年,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州钻成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石油开采进入工业化时代。
19世纪80年代,随着内燃机的发明,石油需求不断增大,成为重要的能源矿产。
石油价格受到地缘政治、技术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整体看来,原油的定价可分为3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前的大型跨国公司定价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OPEC统一定价时期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原油期货定价时期。
0120世纪70年代以前,石油巨头掌控原油生产,主导原油定价1859年,世界第一口油井钻成,石油开采进入工业化时代。
这一时期,大型石油公司掌握着生产、销售渠道。
大型石油公司从各开采商手中收购原油,以垄断者的身份挂牌公布原油收购价。
各大石油销售商在原油收购价的基础上添加原油运输费用,形成港口标价。
原油的最终售价以港口标价为准。
这一时期,西方石油巨头Exxon、Chevron、Mobile、Gulf、Texaco、Royal Shell和BP“石油七姐妹”逐渐控制了石油勘查、开采、冶炼与销售渠道。
7家石油巨头于1927年在苏格兰签订《阿奇纳卡里协定》。
7家石油巨头协定以原油从墨西哥湾的离岸价格加上墨西哥湾至目的地的运费进行统一定价。
二战后,中东石油开发迎来热潮。
7家石油巨头通过合资经营不断控制石油资源与销售渠道,保证石油价格主导权。
根据学者潘宁的统计,7家石油巨头一度控制了全球82%的原油生产、65%的炼油能力和62%的石油贸易量。
021973年到1985年,OPEC组织主导石油定价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
OPEC组织的目的是推高石油牌价,扩大成员国的石油收益。
在OPEC的引导下,各产油国通过提高参股、取消租让等方式,对石油公司进行国有化。
中东国家开始与跨国石油公司争夺石油定价权。
石油市场逐渐由欧佩克成员国主导。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OPEC成员国大幅度削减原油生产,限制原油出口。
油品与市场 MARKET |国际原油定价節系的前世今生薛庆sra国际原油定价体系的历史演变从历史演变历程看,国际原油定 价体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阶段一:寡头垄断定价(1859- 1960年)。
自_年石油工业诞生到 20世纪60年代末期,原油定价由世界 七大石油公司“七姊妹,,主导。
阶段二:奶者定价(1960-1985 年)。
1960年,OPEC (石油输出国组 织)成立,随后的十年大部分时间石 油供应过剩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国有 化,逐步削弱了 “七姊妹”的定价主 导权,〇PECffi 20世纪7畔代中叶制定 了生产者定价体系。
该定价体系中, 沙特阿拉伯轻质原油的价格作为原油 定价的“参考价格”。
阶段三:交易所报价(1986年至 今)。
1986年,原油价格大幅下跌, OPEC 废弃了生产者定价制度,开始 采用与市场更相关的定价制度。
同 年,随着墨西哥国有石油公司Pemex 采用交易所模式的定价制度为其销售 的原油定价,这一定价制度实现了迅 速推广。
到1988年,大部分石油出口 国均接受通过交易所报价来确定原油 价格。
从那时起,这种定价形式成为 国际石油交易中无争议的主流定价形 式。
需要指出的是,自上世纪70年代 两次石油危机以来,在世界石油定价 机制中,欧佩克(OPEC )担当的都是 “机动生产者”的角色,堪称国际油 价的稳定器与助推者。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页岩油气革命逐步取得了成 功。
特别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国 际油价暴跌,表明美国已经逐渐替代 了OPECffi 全球油价定价机制中“机动 生产者”的地位,美国在国际油价定 价机制中的重要性进一步糊。
国际原油定价体系现状从市场格局看,在当前交易所 报价的国际原油定价体系中,主要有 五大现货市场和二大期货市场。
五大 现货市场包括西北欧市场、地中海 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 和美国市场。
三大期货市场包括纽 约商业交易所(NYMEX )、伦敦洲际交易所(ICE )和迪拜商品交易所 (DME ) 〇从定价公式看,目前世界上普 遍采用的原油定价公式有两种:一 是官价;二是,标杆价格加上溢价 (升水)或者折价(贴水)。
【中信期货】能化专题:原油定价系列(一)报告摘要原油定价机制在百年间经历了从跨国石油公司定价、欧佩克定价权争夺、到目前的市场化定价时期。
市场化定价核心为基准价格加升贴水的公式计价法。
北海布伦特、北美WTI、中东迪拜为三大基准油价体系。
期货价格与报价机构为基准价主要来源。
本文从定价机制演变、市场定价机制、价格评估机构三方面对目前原油定价机制做概况性介绍。
后续报告将详细探讨三大基准油价体系及两大价格评估机构报价机制。
一、定价机制演变19世纪60年代美国钻出第一口商业油井至今一百多年时间里,石油从最初的小众产品升级至各国战略安全层面。
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转型,原油定价体系在权力再平衡过程中也逐渐演变。
1.1跨国石油公司定价20世纪50年代,由新泽西标准石油、纽约标准石油、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德士古、海湾石油、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壳牌公司组成的石油“七姐妹”,在全球主要产油国互相结盟,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石油市场的利益共同体。
除美国、加拿大、前苏联、中国外,其余国家石油工业基本由“七姐妹”主导。
七家均为产业链垂直整合型公司,同时控制上游勘探、开发、生产,以及下游运输、精炼、销售。
通过各家公司间纵横交错的供销网络,控制原油在市场上的流通,避免库存在销售环节大幅积累,从而对价格形成打压。
在此过程中产油国不参与原油定价,仅通过转让特许开采经营权,获得使用费或所得税收入。
由于产业链供需均由跨国石油公司控制,原油贸易多通过公司互供完成;互供价格难以反映市场真实供需,且多为商业机密未公开披露。
而现货市场自由流通量极少,价格由于缺乏成交量亦不具代表性。
因此产油国多通过标价(posted price)计算分成收入,标价一般高于市场价,不随短期供需而改变。
50年代后期,大型石油公司地位受到来自新兴独立石油公司的挑战。
1965年委内瑞拉独立油企产量已占总产量15%。
利比亚也决定将部分特许开采权发放给独立油企,这部分产量由1965年的58万桶/日提高至1968年的110万桶/日。
国家层面原油销售方面的制度
国家层面的原油销售制度概述如下:
1. 原油定价机制:国家制定了一套原油定价机制,以确保原油价格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这一机制通常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国际市场价格走势和国内宏观经济情况等因素来确定的。
2. 销售渠道管理:国家设立了一套完善的销售渠道管理制度,以保证原油销售的顺畅和高效。
这包括原油拍卖、长期合同、国家垄断公司直接销售等不同的销售方式。
3. 市场准入和监管:国家对原油销售市场进行准入和监管,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秩序稳定。
这包括设立市场准入门槛、监督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打击非法交易等措施。
4. 财税支持:国家会出台相关的财税来支持原油销售。
这包括给予原油销售企业税收优惠、设立原油储备基金等措施,以促进原油销售业的发展。
5. 原油出口管理:国家对原油出口进行管理,以保障国内国际资源的利益和安全。
这包括对原油出口配额的设立、原油出口许可证的发放等控制措施。
6. 价格补贴:国家会根据国内能源需求和经济发展状况,对部分原油销售价格进行补贴,以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 市场信息公开:国家会定期公开有关原油销售市场的信息,包括市场需求预测、价格指导等,以促进市场透明度和参与者的理性决策。
8. 市场监测和调控:国家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原油销售市场进行监测和调控。
这包括监测市场价格波动、供需情况,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以维护市场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
9. 外贸:国家制定相关的原油出口,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谈判,以促进原油的跨国贸易和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