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9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与中国政治外交(A卷)【提分必备】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6
专题过关高分练(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46年,苏联驻美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在一份秘密报告中分析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意图以及美国在全球的扩张行为,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这反映了()A.美苏冷战序幕全面拉开B.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C.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D.美苏两国逐渐转向对抗解析:选D题干反映了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逐渐转向对抗,D项正确;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标志着美苏冷战序幕全面拉开,排除A项;二战后初期,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排除B项;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排除C项。
2.“这是一项举世无双的奇怪工程,它预定长度达164公里,蜿蜒于街道、住宅区、花园、树林、河流之间,行经之处,除了留下过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
”材料中“它”的建成()A.形成了朝鲜半岛的敌对状态B.标志着冷战开始C.标志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成D.预示着世界局势紧张加剧解析:选D材料中论述的是柏林墙的修建,柏林墙是美苏冷战对峙的产物,说明世界局势紧张加剧,D项正确;A项是朝鲜战争,B项是杜鲁门主义的发表,C项是华约建立,均不符合题意。
3.如图记录了1962年曾轰动全球的某一历史事件。
对该事件认识正确的是()A.是北约组织、华约组织军事冲突的产物B.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C.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因此兴起不结盟运动D.美苏对峙一度使地球濒临核战争的边缘解析:选D材料图片反映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当时美苏对峙一度使地球濒临核战争的边缘,故D项正确;当时北约组织、华约组织并未参与,故A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并未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故C 项错误。
4.有学者认为,与欧洲的冷战对抗不同,亚洲的冷战给诸如印度、印尼、缅甸等新兴国家相对宽松的空间,他们被殖民的历史构成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些本身拥有多样性文化的国家汇聚在一起,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4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选择题某国际机构曾指出菲律宾国内“电价过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不足,这有碍菲贫困人口享受经济发展成果”。
该国际机构最有可能是()A.B.C.D.【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A是世界银行,B是关贸总协定,C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是世贸组织。
世界银行的任务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协助,帮助这些国家实现它们的反贫穷政策,同时它也开始更重视支持小型地区性的企业,故该国际机构最有可能是世界银行。
所以答案是A。
选择题当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因美国于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而陷入僵局后,欧盟则明确表示将承担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之战役的领导者角色,并推出了若干项着眼长远的气候外交战略。
这表明欧盟()A.正着力构建多极化格局B.致力于提升国际影响力C.外交重心发生重大变化D.试图借机插手地区事务【答案】B【解析】B根据材料可知,欧盟将承担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之战役的领导者角色,有力提高欧盟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地位。
A项错误,材料强调欧盟致力于提升国际影响力,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外交重心发生重大变化,而是强调欧盟致力于提升国际影响力,排除。
D气候变化是全球事务,不是地区事务,排除。
所以答案是B。
选择题综合下面两幅图示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A.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C.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答案】C【解析】:通过对扇形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看到:1970年和2015年欧美的GDP总量都超过全世界的50%,而大洋洲和非洲这一时段所占比例在5%的样子,这就说明了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所以答案是C。
选择题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1956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
【名师一号】2018高中历史 3-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同步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1.鸦片战争后首先受到猛烈冲击而迅速衰败的中国传统手工业部门是( )A.棉纺织业B.丝织业C.冶铁业D.制茶业解析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首先涌入中国,逐渐代替土纱、土布,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迅速解体。
答案 A2.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直接目的是( )A.“求富”以使国家富强B.同民族资本主义争夺市场C.与外商进行经济竞争D.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解析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答案 D3.清末洋务派的代表之一张之洞也是一位联语大家。
他的一幅对联“经纶天下,衣被群生”描述的是他创办的( )A.汉阳铁厂B.江南制造总局C.湖北织布局D.继昌隆缫丝厂解析“经纶”代表纺织业,“衣被群生”说明是民用企业,这符合其创办的湖北织布局的特点。
A项是他创办的军事工业,B项是李鸿章创办的军事工业,D项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答案 C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份有( )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②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③洋务企业④外国资本主义企业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鸦片战争后,列强在特权的保护下建立了最早的近代企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又出现了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冲击着自然经济。
但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答案 D5.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解析材料主要说明继昌隆缫丝厂的三点信息:一是采用机器生产,二是雇佣关系,三是产品面向市场获利丰厚。
专题9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与中国政治外交考点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布雷顿森林体系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②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国家美国苏联领域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北约组织华约组织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2.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过程①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
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影响①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1.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特点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主要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每个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特别是处于美国对苏联进行全球性遏制的包围圈上;美洲则直接触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对峙影响美苏两国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长期对抗,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损害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人为地把世界分裂成两部分,与整体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背道而驰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三大遗产(1)各国都认同应避免“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 ”。
这反映出( )。
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B.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D.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从材料“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说明中国成为西方原料产地;又从“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说明中国成为西方商品销售市场,故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B2.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 (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解析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没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A项不对;材料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为民用,所以B项不对,D项材料没有涉及。
答案 C3.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
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B.引进了一批外商企业C.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D.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解析“旧轨”意指封建制度,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但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却极大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根据题意A项最符合。
答案 A4.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
主题升级练 ( 十)竞争合作——政治和经济格局改动注意事项 : 本试卷共14 题 , 全卷满分85 分 , 考试用时 45 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 48分)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12 小题 , 每题 4 分 , 共 48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最切合题目要求的)1.(2019浙江衢江冲刺押题) 两极格局结束后, 美俄各自调整对非政策, 大国对非洲的控制能力减弱 , 但非洲地域矛盾本质上增加了。
这表示()A. 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B. 地域矛盾成世界主流C. 冷战不利于世界和平D. 应辩证剖析冷战的影响答案 :D分析 : 资料并未说明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 故 A 项错误 ; 世界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故 B 项错误 ;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早期的世界和平起了必定的踊跃作用, 故 C 项错误 ; 资猜中反应了冷战对峙期间有益于保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可是也表现了霸权主义的内容, 故 D 项正确。
2.(2019湖北新联考)2016年7月14日,法国尼斯遭到恐惧侵袭, 事件造成好多无辜民众死伤。
不久 , 德国接连发生恐惧侵袭, 世界各国对此纷斥责。
在现在天益发展的多元化社会中, 恐惧主义仍旧是威迫世界和平的主要隐患。
对以上资料解读最正确的是()A.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日渐遇到挑战B.世界不平等性加剧了局部动乱C.世界表现和平与动乱并存的场面D.冷战思想深刻影响着欧盟对外政策答案 :C分析 : 资料没有反应多极化趋势, 故 A 项错误 ; 资料没有表达世界民族的差别, 故 B 项错误 ; 恐惧主义造成了局部动乱, 但世界整体趋势和平, 故 C 项正确 ; 资料没有波及冷战思想对欧洲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3.(2019安徽黄山调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欧洲面对重修 , 但有两大棘手问题一定解决, 一是妥当办理与德国的关系, 二是要从美国争得同等地位。
欧洲为解决这两大问题而采纳的共同措施是 ()A. 努力实现法、德和解B. 防备德国卷土重来C. 追随美国对苏联冷战D. 走向联合自强之路答案 :D分析 : 法德和解有益于办理欧洲与德国的关系, 可是与争取对美同等地位没关, 故 A 项错误 ; 防止德国卷土重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办理德国问题的方式, 不切合题意 , 故 B 项错误 ; 追随美国对苏联冷战既不利于办理对德关系, 也不利于争取对美同等地位, 故 C 项错误 ; 法德和解推进了与德国关系的办理, 更多的合作增强了欧洲各国的国际竞争力, 有益于从美国争得同等地位,故 D 项正确。
第19讲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某某模拟)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为了摆脱危机,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
空前激烈的经济战( )A.使世界经济秩序遭到破坏B.使世界贸易额增长开始放缓C.导致法西斯分子同时在多国掌权D.使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答案 A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进行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以邻为壑的做法导致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2.(2018某某某某期末)为摆脱经济大萧条,美国通过了提高关税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此外美元也实际贬值达到41%。
英国则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
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这些做法( )A.极大缓解了恶化的经济B.有利于调节国际供求关系C.导致国际关系日趋恶化D.表明各国放弃自由主义政策答案 C 增加进口关税、货币贬值,造成了国家间的恶性竞争,阻碍了物资的自由流通,导致国际关系日趋恶化,C项正确。
材料中的做法导致各国发生关税大战,不利于缓解经济危机,A项错误;增加进口关税、货币贬值,只会导致国家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调节国际供求关系,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各国放弃自由主义政策,D项错误。
3.(2019某某抚州七校联考)1931年10月,美国总统胡佛召集纽约30个主要银行家和保险公司总经理举行秘密会议,要求银行建立65亿美元的紧急信贷备用金,要求保险公司在债权人真有困难时不取消抵押品赎回权。
据此可知,胡佛( )A.意识到金融领域的破坏最严重B.强调国家干预以迅速克服危机C.采取措施以防止经济危机的扩散D.主X调整银行业打击投机活动答案 C 材料表明胡佛对经济采取干预措施,其目的主要是防止经济危机的扩散,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金融领域的破坏最严重”,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胡佛对经济采取干预措施,但其仍坚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打击投机活动”,D项错误。
一、选择题1.(2011年12月安徽省百校论坛高三联考22题)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多次发生流血冲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制裁甚至扬言动武、中国周边部分国家多次在中国近海挑起事端,朝韩在争议岛屿相互炮击。
这些问题说明当今世界( )A.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B.大战的危险日益临近C.霸权主义主导国际关系 D.多极化的趋势停滞2.(2011年4月湖北八校联考19题)1946年2月11日,苏、美、英同时正式披露了三国于一年前秘密签订的《雅尔塔协定》,由此在中国引发了一场以维护国家主权为主题的声势浩大的反苏护权运动。
运动中有人将《雅尔塔协定》与《凡尔赛和约》相提并论,这是因为()A.都引发了中国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B.都严重践踏了中国的主权与尊严C.都形成了战后远东地区的新的国际秩序D.都体现了美苏的利己主义和强权3.(2011年3月江门市一模23题)“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材料表明当时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是()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C.日本崛起,成为政治大国 D.欧共体建立,欧洲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
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结合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大国力量保持均衡 B.群雄并起C.“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D.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5.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
”这里的“它”是指A. 马歇尔计划B. 布雷顿森林体系C. 关贸总协定D. 杜鲁门主义6.二战后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1.关于下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D.90年代,欧元的发行和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2.二战中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的《租借法案》规定:美国向英国提供的战略物资,大部分不需要承担财政偿还义务。
但作为条件,美国政府希望英国动用一切可能资源,如黄金储备和国外投资来进行这场战争。
这一法案( )A.为美元霸权地位确立奠定了基础B.提供了战胜法西斯国家的物质基础C.是各国经济密切联系的必然结果D.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秩序3.下表反映了官方黄金持有量(单位:1 000吨)和对外美元债务变化情况(单位:10亿美元)据此可知( )年份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外国银行持有的未偿付的对美国的美元债权1951 33.5 22.9 8.91968 38.7 10.9 38.5A.C.世界对美元信心有所下降D.美元失去在国际货币中的中心地位4.基辛格认为,美苏之间的冷战,“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
这反映了( )A.核武器是维护世界秩序的有力工具B.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C.冷战是美苏共同的主动性战略选择D.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和平共处5.1960年,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
法国总统戴高乐对外执行独立的民族主义政策,力图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
他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主张西欧联合。
这反映了( )A.法国主张东西方联合制约美国B.法国力图对抗美苏争夺世界霸权C.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D.法国恢复欧洲霸主地位的战略目标6.某地区一些国家签订了一份合作文件,包含如下主要内容。
高考政治专题练习当今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易错雷区,步步为赢】1.观察下列图片,有关它们的描述正确的是()图1 图2①图1成为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是东西德共同修建的②图2发生在1961年,随后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③两图都是“冷战”格局下美苏对峙的重要体现④图2危机中,美国领导人表现了克制态度,相互妥协使危机逐步降温并解决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③④2.“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
”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A.同盟力量的差距B.意识形态的对立C.军事力量的失衡D.经济水平的差距3.“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和华约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为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这反映了在“冷战”时期()A.美苏的插手是地区冲突的根源B.和平的力量时常占据着上风C.军备竞赛造成各国财政的困难D.军事较量威胁到世界和平4.“冷战”期间世界平均每年爆发国际冲突7起,而1990~1992年三年间国际冲突总数为55起,平均每年18起。
此后,随着国际组织加强干预,在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冲突的频率大为降低。
据材料可见,“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特点有()①多极化趋势加强②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③和平与动荡并存④“一超多强”局面形成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5.美国副总统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
“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
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
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
”从拜登的话中我们可知美国()A.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B.承认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C.放弃了领导世界的愿望D.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6.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的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
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既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训练9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与中国政治外交(A卷)[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州中山等七校联考)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把他发动的“冷战”标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
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B.苏联保障国家安全与美国称霸全球的碰撞C.二战后实力大大膨胀的美国试图控制苏联D.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被打败,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答案 A解析“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突出的是“共产主义”,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因而A项正确。
2.(2018·玉林、贵港模拟)下表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欧洲之间贸易“经常项目”(商品和劳务项目)的变化情况。
这一现象( )A.与杜鲁门主义的援助有关B.催生了欧洲复兴计划出台C.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增强D.有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出美国经常项目顺差由1946年到1947年有所下降,可知美国顺差下降的原因是欧洲实力衰弱,缺少购买力,不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故美国制定了扶植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以恢复与发展欧洲市场,提升购买能力,故 B项正确。
3.(2018·河北调研)一位西方学者明确指出:“马歇尔计划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
”这主要是因为该计划的实施( )A.标志着战后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B.使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完全激化C.加强了西欧与美国的政治经济联系D.导致美苏由同盟关系转为对抗关系答案 C解析A项的标志事件是华约的成立;B项主要是指柏林危机;D项是指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4.1953年2月2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国会通过决议,不承认过去与外国政府达成的秘密协定(指雅尔塔协定)”。
这表明他( )A.坚持推行对苏“冷战”B.主张与苏联结成同盟C.要牵制国会的立法权D.极力地维护两极格局答案 A解析雅尔塔协定奠定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材料中艾森豪威尔不承认雅尔塔协定,即对苏“冷战”,欲遏制苏联,从而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世界,故A项正确。
专题九之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满分(94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8分)1.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留给我们的教训是( )①恐怖活动会威胁世界和平 ②刺杀行动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③恐怖主义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④个人英雄主义能够拯救民族危亡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 2.看到“绞肉机”“最残酷”“伤亡人数最多”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是( )A .莫斯科保卫战B .凡尔登战役C .萨拉托加战役D .滑铁卢战役 3.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的国际会议是( )A .巴黎和会B .华盛顿会议C .万隆会议D .万国会议 4.下图反映了二战前夕的欧洲形势,从中你能得到的信息是( ) A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B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C .德、意、日法西斯集团形成D .欧洲各国联合对抗苏联5.1944年,斯大林在评价某次军事行动时说“这次行动迫使希特勒德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
“这次行动”是( )A .莫斯科战役B .斯大林格勒战役C .诺曼底战役D .柏林战役 6.某班主题活动作了《冷战政策与美苏争霸》、《“一超 多强”的形成》、《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专题报告。
你认为该班 活动探究的主题应是( )A .二战后西方主要国家的发展变化B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C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D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7.下列各项,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冷战”开始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③苏联解体 ④两极格局形成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①④②③ 8.2011年3月以来,北约多次派出战机轰炸利比亚,利比亚局势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追溯历史,“北约”这一军事政治集团成立于( )A. 一战时期B. 二战时期C. 冷战时期D. 科索沃战争时期 9.对于当今世界局势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②和平成为时代主题之一 ③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A .①②③④B .①③C .②④D .①②④10.综合探究(16分)在这100年里,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火波及了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无法估算。
沂源县2009年高考二轮复习学案编制人:沂源一中崔光岩课时13: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考点分析】了解20世纪风云变换的世界,既要有纵向的思维,以时段为线索了解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还要有横向的联系,能分析一定时段内经济与政治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的影响。
同时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政治多极化趋势,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
本考点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模块的第七单元、经济模块的第五单元,另外还要联系21课。
【知识整合】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含义: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构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关贸总协定》的签署;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评价:一方面推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便利了美国操纵世界贸易,成为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2、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欧洲联合(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影响: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和发展。
3、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1)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正式建立,成为国际经济调解成员国贸易关系,解决贸易争端的机构;它的诞生标志着和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中国加入WTO: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体上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
中国企业应趋利避害,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问题: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才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专题0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重难易错易混点】1.本讲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之一。
美苏“冷战”形成与影响、欧洲走向联合、不结盟运动及大国关系的演变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
2.高考命题以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主要通过设置新材料、新情景,考查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3.本讲内容与当今世界热点问题密切相关。
高考特别注重对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下的阶段特征、政治格局演变与经济格局演变的内在联系的考查;也注重将国际格局演变与大国关系和综合实力消长、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地区热点等问题的密切联系起来命题考查。
预计2012年高考,仍会从以上角度进行命题考查。
考点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苏联的“应对”:政治上,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对打破资本主义经济封锁起重要作用军事上,华约组织(1955年)——两极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包括“冷战”和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主要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即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对峙。
例1.(2011年福建省文综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答案:C。
解析:扣住材料关键词时间“20世纪50年代”即可解决问题。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发表,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开始实施,“特种战争”1961年发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B、D三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形成于1955年,同时说明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故选C项。
例2.(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1)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
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A.结束越南战争 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C.撤出古巴导弹 D.签订《华沙条约》答案:C。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2011·广东文综·T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的手段,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关键词是美国实施的“经济手段”“对付苏联”。
【精讲精析】选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所以选A。
B、D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都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但不是为了对付苏联;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属于政治军事组织,非经济手段。
2.(2011·海南单科·T21)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
这一状况反映了()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结合图片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实质分析。
【精讲精析】选C。
从题干地图显示来看,被援助的国家绝大部分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而不被援助的绝大部分是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歇尔经济援助计划的目的来看,是为了遏制苏联。
所以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故选C。
3.(2011·福建文综·T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理清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充当“领袖”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训练9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与中国政治外交(B卷)[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格局与70年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外交]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六校联考)欧共体成员国签署《单一欧洲协定》,旨在实现“没有疆界的欧洲”,即消除抑制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
该协定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绝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
这表明当时欧共体( )A.设置贸易壁垒遭到美国反对B.推进一体化与美国形成竞争C.违背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D.挑战美国霸权动摇两极格局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欧共体签署取消内部成员贸易壁垒的协议,不能体现欧共体设置贸易壁垒遭到美国反对,故A项错误;欧共体消除内部自由贸易壁垒,提高了一体化程度,增强了实力,冲击到美国的经济地位,引起美国不满,故B项正确;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美国追求的目标,故C项错误;动摇两极格局,挑战美国霸权是欧共体实力增强后的政治影响,与材料中签署经济协定不符,故D项错误。
2.(2018·某某练习)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通过宣言把斗争矛头指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某某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某某义”;1989年第九次首脑会议,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X。
这一变化表明( )A.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B.多极化趋势加强使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C.第三世界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战略目标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不断缩小答案 C解析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多极化趋势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霸权主义,但并没有解除霸权主义威胁,故B项错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还在加大并不是不断缩小,故D项错误。
3.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于1992年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2005年,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决定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
训练9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与中国政治外交(A卷)[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州中山等七校联考)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把他发动的“冷战”标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
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B.苏联保障国家安全与美国称霸全球的碰撞C.二战后实力大大膨胀的美国试图控制苏联D.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被打败,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答案 A解析“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突出的是“共产主义”,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因而A项正确。
2.(2018·玉林、贵港模拟)下表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欧洲之间贸易“经常项目”(商品和劳务项目)的变化情况。
这一现象( )A.与杜鲁门主义的援助有关B.催生了欧洲复兴计划出台C.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增强D.有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出美国经常项目顺差由1946年到1947年有所下降,可知美国顺差下降的原因是欧洲实力衰弱,缺少购买力,不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故美国制定了扶植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以恢复与发展欧洲市场,提升购买能力,故 B项正确。
3.(2018·河北调研)一位西方学者明确指出:“马歇尔计划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
”这主要是因为该计划的实施( )A.标志着战后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B.使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完全激化C.加强了西欧与美国的政治经济联系D.导致美苏由同盟关系转为对抗关系答案 C解析A项的标志事件是华约的成立;B项主要是指柏林危机;D项是指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4.1953年2月2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国会通过决议,不承认过去与外国政府达成的秘密协定(指雅尔塔协定)”。
这表明他( )A.坚持推行对苏“冷战”B.主张与苏联结成同盟C.要牵制国会的立法权D.极力地维护两极格局答案 A解析雅尔塔协定奠定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材料中艾森豪威尔不承认雅尔塔协定,即对苏“冷战”,欲遏制苏联,从而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世界,故A项正确。
5.世界某个组织类似于合作社形式的金融机构,成员国加入时需存入一笔认缴款,份额多少由其经济地位决定。
该组织用各成员国缴纳本金组成基金库,向遇到金融困境的成员国提供国际收支融资,帮助会员国暂渡难关,并实施经济调整和改革。
该组织成立之初的宗旨是( )A.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支持B.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C.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D.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答案 D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
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
这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A.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B.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C.建立了永久性的国际经济组织D.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答案 B解析“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可知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故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于20世纪70年代初瓦解,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D项错误。
7.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
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知是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协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内容与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无关,故B项错误;“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题干与完成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遗留任务无关,故D项错误。
8.“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由执政机构变为参政机构B.由主持机构变为监督机构C.由立法机构变成协商机构D.由法律机构变为执行机构答案 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能而行使立法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后,则变为统一战线组织,行使参政议政的协商权,故选C项。
9.(2018·哈尔滨高三统测)“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与上述条文出自的法律文件相关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C.实行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D.1949年到1954年代行宪法职能答案 D解析材料“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反映的是新中国的相关文件,故排除B项;材料“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体现出新中国刚刚建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法律文件是1949年《共同纲领》的内容,这一文件1949年到1954年代行宪法职能,故D项正确,A、C项错误。
10.从1950年到1951年,新中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A.“一边倒”意识形态外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答案 C解析“一边倒”指的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C项正确;“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1.毛泽东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建立的时候,对外一定要把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割断,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不同旧的外交传统发生任何联系,把一切驻在旧中国的各国外交官员都当做普通侨民看待,要他们遵守我国的法律。
这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答案 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将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是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故选A项。
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12.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
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
”这次国际会议( )A.实现了亚非国家友好合作B.表明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舞台C.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D.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答案 C解析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个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陕西五校联考)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演变给后人以深刻的历史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部分国家的关税率(1913年=100)……(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实行货币贬值或降低汇率政策,以相对抬高别国商品的价格,从而削弱对手的竞争能力。
货币手段的使用,使世界商战空前激烈。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材料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间比以往任何时候增长都要快。
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反常的有利的经济表现是有原因的。
首先,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其次,这种经济力量也得益于发达国家自觉地推动高水平的需求和就业的国内政策。
——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的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状况对世界政治经济的消极影响。
(10分)(2)结合材料二,分析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怎样“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和“国内政策”来促进世界经济“黄金时代”的到来?(15分)答案(1)状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大打关税战和货币战。
影响:政治: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经济:加剧了经济危机;世界经济陷入混乱。
(2)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创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稳定世界经济秩序;签署关贸总协定,促进自由贸易。
国内政策: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或具体阐述:利用凯恩斯主义,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重视第三次科技革命;建立福利国家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上半期英美大事记上表反映了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化货币的基本历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化货币的主要因素,并就其中某一个因素展开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2分)答案主要因素:强大的经济实力;相对成熟的金融市场;较高的外贸出口比重;较稳定的国内政局;较强的国际政治地位。
(任答两个要点即可)观点: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影响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化货币的重要因素。
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到一战期间,英国经济在全球的相对地位开始逐渐下降,美国则开始超过英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英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放缓,美国则开创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走出低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最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总结:美英经济实力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两国货币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
(就其中一种因素展开说明,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影响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化货币的重要因素。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