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职业(汪曾祺)3-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8.94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品味小说中的风俗人情。

2.分析人物形象,体味小说深意。

教学重点

小说人物形象及风俗人情。

教学难点

作者借小说要表达的深意。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阅读讨论法,提示引导法。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名言启示录: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汪曾祺》)

1.导入新课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汪曾祺就是个特别有趣的人,他会唱戏,会吹笛子,会画画,会写字,爱美食,同时也善烹调。他说,“生活,是很好玩儿的”。文如其人,他的文字也同样有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是汪曾祺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

齐读学习目标。

2.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说一说这篇小说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好玩有趣?

学生回答,明确:生动的语言、浓郁的地方风土人情、鲜活的人物形象……(根据学生回答调整)

整篇小说,最有趣的是那一部分呢?

是结尾写卖糕饼的孩子高喊一声街上孩子模仿他的叫卖声。这一部分,“捏着鼻子吹洋号”的叫卖声有趣,孩子的行为也有趣。

3.再读课文,讨论析疑。

初读汪曾祺,他的文字的确好玩儿,但好玩儿不等于浅薄,好玩儿的背后有作者独具的匠心。

这篇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卖糕饼的孩子。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回答)

明确:孩子的形象特点:

①家境贫寒。父亲早亡,为生活所迫,早早承担了养家糊口的责任。

②尽职尽责。像个小大人。没有童年。

③仍有童心童趣。看马,结尾模仿别的孩子。

这个孩子和别的叫卖的人不一样,他虽然肩着生活的担子,但还保有童真,对生活充满热爱。作为劳动者,这个孩子比别的孩子多一种光彩,他一方面尊重职业的神圣,一方面没有被生活的束缚异化,保留着健康的童心。

在孩子的形象塑造中,最出彩的是哪一部分?

是结尾两段。

请大家齐读结尾两段。

在预习时,大家都提出了对这篇小说的疑惑之处,其中有一个普遍提出的问题:结尾为什么要写他学别的孩子模仿他的吆喝声?现在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体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小男孩的鲜活、可贵之

处正在于此。

“椒盐饼子西洋糕”是职业的劳动,是“小大人”的任务、责任。

“捏着鼻子吹洋号”是游戏,是玩耍,是童心渴望的自由。

4.细读课文,深入思考。

(1)这篇小说题目是一个谜,课前我让大家给这篇小说拟个标题,我们来看一下几个同学的答案。(展台展示)

(略)

大家给出了自己拟题的原因,我们来看汪曾祺给这篇小说起的标题:职业。作者的第四稿交给《人民文学》后,刘心武曾有疑问:“为什么这样短的小说用这样大的题目?”我们再来细读课文,从作者的角度来想一想。这个标题和我们所拟的“吆喝”“卖糕饼的孩子”相比,表现内容和表达主题有什么不同?

明确:①“吆喝”侧重于内容的前半部分,“卖糕饼的孩子”侧重后半部分,都不能概括全文。

②“吆喝”重在写风俗民情,“卖糕饼的孩子”表达的主题是“失落的童年”,“职业”则是在写人,写人的生活,写对生活的思考。

(2)作者在写前半部分的吆喝声时,是不是欣赏的态度,只为写叫卖声的宛转悠扬、悦耳动听或是极具地方特色?是不是为了写自己的异乡见闻?他为什么用13段来写其他4种叫卖声?

明确:在写卖糕饼的孩子的叫卖之前,作者还写了其他四种叫卖,四种职业。各种吆喝声形成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也为小说定下了苍凉的调子,这些人从事的都不是理想的职业,都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几乎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为生活奔波劳碌。这正是卖糕饼的孩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3)我们再来看文章结尾。一位在新疆教古典文学的教授曾对汪曾祺说,他每次读到《职业》的结尾都欲怆然涕下。大家把小说结尾再自由读一遍,能不能体会出字里行间的悲凉?

注意两个细节:“忽然回过头来看看,看到巷子里没有人”“捏着鼻子吹洋号”。

四下无人时候,孩子的天性才敢探出头来,可见压抑之重。“捏着鼻子吹洋号”是别人对孩子的无恶意的嘲笑,嘲笑他的人同样是孩子,不过一个斜挎着扁浅木盆要谋生活,一个背着书包上学堂。卖糕饼的孩子吆喝这一声,其实是一种自我调侃,有趣中浸着苦涩。

一个非常尽职毫不贪玩的孩子,大眼睛,样子很聪明,发出一声浸透苦趣的自我调侃,对被限制的生活做短暂的抗议,不让人心酸吗?

有趣的背后是无尽的悲凉。

汪曾祺说:“职业是对人的框定,是对人的生活无限可能的限制,是对自由的取消。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就会死在这个职业里,他的衣食住行,他的思想,全都是职业化了的。”作者用一个枯燥的、一本正经的、成人意味的词,来写一个天真的、向往游戏乐趣的小孩子的生活。苍老的词和尚稚嫩的孩子,形成一种反差,表现了作者的某种谴责和悲悯。

以“职业”为题,小说的内涵更深远,拓宽了反映现实的广度。

也无怪刘心武读完全稿后说,“是该用这么大的题目”。

(4)那作者写这一篇就是为了表达他对这些底层人民的同情吗? 生活充满苦与难,文中的人物是如何面对呢?

他们肩荷生活的重担,奔波劳碌,坦然面对生活的暴风雨,在苦难的生活里认真生活,不怨愤,不狭隘,不扭曲心态。这是底层人民的一种生活智慧:不管多难,都要努力活下去。我们从悲凉中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坚忍。

(5)对这种生活态度,作者是赞扬的。从文中主要人物卖糕饼的孩子身上,我们还能看到坚忍之外的东西。除了认真生活,这个孩子还能在灰暗的生活中找到好玩儿的事情,还能有纯粹的快乐,有童真。

作者对卖糕饼的孩子什么感情?请思考作答。

明确:悲悯、赞扬甚至欣赏,赞扬他在生活中的坚忍,欣赏他在生活的重压下仍保有童心。这是作者最欣赏和敬重的一点。

(6)再看大家的最后一个问题:汪曾祺想借这篇课文表达什么?

明确:敬重。对认真生活的人,汪曾祺是敬重的,对乐观生活的人,汪曾祺更是敬重的。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有人问我:"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他们大概觉得我的精神状态不错,有些奇怪,想了解我是凭仗什么力量支持过来的。我回答:‘随遇而安’。

丁玲同志曾说她从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是‘逆来顺受’。我觉得这太苦涩了,‘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儿"。当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

5.结尾。

为了生活,我们有了“职业”,带着这重身份。我们四处奔波,在尘世里颠扑。汪曾祺说,“生活很好玩儿”。生活当然不止好玩儿,还可能很苦,很残酷,很辛酸,但即使最糟糕的状态,我们依然有选择如何面对的心态的自由,依然有保有本心的权利。

6.作业。

课即将结束,但思考仍在进行。《职业》这篇小说汪曾祺前后写了四次,这在他的写作生涯中是少有的现象。我认为仅用他偏爱这个题材作为理由来解释是不充分的。汪曾祺说,“小说重写了三四次。为什么要重写?因为我还没有挖掘到这个生活片段的更深、更广的意义。”学习完这篇小说,相信你还有更多的思考,意犹未尽,这节课的作业就是比较分析《受戒》中小和尚明海和本文中卖糕饼的孩子形象的异同。

板书:有趣悲凉坚忍乐观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