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科学发展的多样性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4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2014年级本科生)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学生姓名:小黑学院:商学院专业:财务管理班级:B1404学号:111158151手机号码:14171578151完成日期:2016年5月26日商学院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摘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其本质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所有人民的共同追求,只有国家统一才有利于人民和平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进步。
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关键词: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侵略剥削、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实现了中国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然而,历史遗留问题却成了难题,香港和澳门属于帝国主义侵略遗留下的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下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对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最终于1997年和1999年分别收回了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成为祖国统一大业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同时,也进行了对台湾的武力解决准备,但是,最终由于美国直接插手阻挠,只是海峡两岸的人民至今仍处于分离状态。
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呢?首先,政治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同时,恪守一个中国,坚持实施“一国两制”方针,增进政治互信,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维护台胞权益,加强交往,融合亲情,实现大团结,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
谈谈你对两岸关系的认识?两岸共同点对于推进两岸关系的责任,两岸有许多共同点,这是和平发展的动力和内涵。
大陆强调,两岸要增强政治互信,保持良性互动。
因此,大陆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推进两岸关系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向前迈进;坚持增进两岸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继续反对“台独”,为深化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采取更多积极举措。
台湾方面的表述主要集中在,用“一个中国架构”来定位两岸关系,不会推进“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增强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两岸关系间的易与难、政与经难以划分,但是民间已经在谈,政治议题协商要稳健可行;要强化两岸经济关系和经济整合,为两岸创造更多的实质利益;深化社会交流,加强文化交流等。
以上可以看出,两岸双方在推进和平发展问题上有许多共同点,在推进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问题上有许多共同点。
两岸发展的原则与认识:尽管两岸关系复杂、困难,有识之士仍然不断努力,希望营造一个互利双赢的局面。
大家认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
两岸关系要能够稳步发展,就要从高处、大处、远处着眼。
就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情势而言,下列原则与认识似乎是不可少的:第一,面对现实,做到平等对待与相互尊重。
第二,认识到两岸纠纷的复杂性与历史深度,所以两岸问题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解决。
换句话说,目前要改善、要改良,不是要革命性的变化。
第三,要放弃对抗斗争的思维,迈向与人为善、追求最大共识的思维。
换句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多累积善意,多累积成就。
第四,双方考虑彼此关系时,少做无谓的政治符号的坚持,多做以人民的价值,人民的福祉未核心考量的事。
民众希望两岸安定、繁荣,希望加强交流、增进利益,两岸政府的政策不应违背此一人心与走向。
两岸应尽量避免加深对方的主要疑惧第五,双方应当尽量避免加深对方的主要疑惧。
台湾的科学技术发展台湾科技发展与其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战后以来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奠基期(1959—1968年)。
50年代,台湾当局以稳定经济作为主要目标,无力顾及科技的发展。
直到1959年,台湾当局才颁布“长期发展科技计划纲领”,主要目标在于充实科技发展的基础。
同年,成立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简称“长科会”),负责规划和推动长期科学研究。
在这一时期,科技研究发展方向以基础科学为主,同时通过各种补助措施,培养研究人才。
第二阶段是初步发展期(1969—1980年)。
60年代末到70年代,台湾工业的发展重点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提高了对产业技术的要求。
为此,1968年台湾当局颁布“十二年科学发展计划”,在扩大研究基础、改进科学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先后成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并注重促进企业投资科技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是全面推动科技发展期(1980年至今)。
随着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经济进入转型期,科技水平较低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台湾当局开始加大科技经费和人员的投入,制定一系列相应计划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将台湾建成“科技岛”的长期目标。
1978年,台湾当局首次召开由产、官、学界参加的科学技术会议,次年颁布“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作为现阶段科技发展的最高指导方针。
此后,科技会议每四年召开一次,制定出新的发展政策与计划。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科技发展较快。
从对科技发展的投入看,从198 6年到1996年的10年间,科研经费增长了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提高到%;研究人员数增长了2倍,每万人口拥有的研究人员数由人提高到人。
从科技研究发展成果看,本地专利项目1996年达到19410项,是1986年的倍;台湾SCI论文发表篇数的国际排名,由1989年的第28位提高到1994年的第20位。
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1980年台湾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推动了信息、半导体、通讯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1997年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值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较1986年提高了一倍多。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港澳台题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对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影响及其挑战引言: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中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对学术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拥有丰富多样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引进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学术成果,并将其纳入索引体系,对这些地区的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这个主题: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背景与意义、对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影响、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中文社会科学期刊数量和学术成果逐渐增多,而如何发现并获取相关的学术文献成为学者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便应运而生,凭借其广泛的索引资源,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获取学术文献的途径。
对于学术界而言,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不仅提供了学术引用的依据,更加有助于发现和追踪领域研究的进展。
二、对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影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引入对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帮助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学者们更好地展示自身的研究成果,提升学者们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其次,引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有助于增进海峡两岸和内地学术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此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还为这些地区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机会来在国际学术界发表论文,拓宽了他们的学术视野和国际交流。
三、面临的挑战引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虽然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地域差异和学术文化差异,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在纳入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学术成果时,需要面临不同的规范和标准,这可能导致索引体系的统一性和公正性的问题。
其次,由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学术界与内地学术界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在索引和评价这些地区学术成果时,需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和多样性。
顾洪辞选科学角度解析台湾近代哲学发展历程原则篇档在台湾近代哲学发展的历程中,几个原则是不可忽视的。
这些原则涵盖了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演变,以及对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看法。
从科学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台湾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中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人本主义”,这是台湾近代哲学发展的核心。
人本主义强调人类作为有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个体,应该成为哲学思考的基础。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台湾,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带来了新的观念,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这一思想流派提倡尊重个人的独立性,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社会。
第二个原则是“文化认同”,台湾近代哲学的发展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
台湾历史上多元的文化背景为哲学思想提供了创新和多样性。
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到现代的西方哲学理论,台湾哲学家在探讨自己文化认同的同时也积极融合外来的哲学思想。
这种文化认同的方式使得台湾近代哲学发展具有了独特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第三个原则是“现代科学方法的应用”。
科学方法的兴起对于台湾哲学思想的演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一批留学归来的台湾学者将西方科学方法引入台湾,并将其应用于哲学研究中。
这种科学方法的引入,使得台湾近代哲学的研究更加系统和科学化,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框架和方法论。
第四个原则是“社会关怀”,这是台湾近代哲学发展历程中强调的一个重点。
哲学家们关注社会问题,探讨社会正义和人类发展的问题。
他们将哲学思考与社会改革相结合,力图通过哲学理论来解决社会问题,并提出一套具有实践意义的社会改革方案。
这种社会关怀的特点使得台湾近代哲学在实践中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力。
台湾近代哲学以这些原则为基础,形成了多个哲学流派和学派。
例如,林纾、俞大纯等学者主张人本主义和世界哲学的研究方法,探索人类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蔡德福、黄火青等学者则注重文化认同和文化批判的研究,探讨台湾独特的文化认同和语境。
同时,科学思维的引入也促使了师大哲学派等积极探索科学和哲学的结合,开启了哲学的科学化探索。
科学研究论文:近年台湾生物科学研究概况-学术研究论文科学研究论文:近年台湾生物科学研究概况近年研究方向及重点近年来,台湾生物科学推动的方向仍以探讨生命现象的基础研究为主,研究范畴涉及由分子至个体层级探讨生命现象的运作到生物与自然的交互作用。
自2012年起,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资助生物科学专题研究计划除了原有的生物生化及分子生物、动物及植物等三个学科外,又增加一门仿生学。
根据近日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下属生命科学研究推动中心发表的报告,2015年岛内共有346项生物科学类个人型研究计划提出申请,其中有191项属于生物化学领域,67项属于动物学领域,53项属于植物学领域,12项属于仿生学领域,申请计划的通过率平均为42%。
目前台湾生物科學基础研究重点包括:分子及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研究、细胞互动与信息传递、发育生物学、遗传与生物发育、神经与认知科学、植物生长与发育、生物逆境学、动/植物与环境之互动、动/植物及微生物生化及代谢体体学、蛋白体及基因学、化学生物学、醣类科学、结构生物学及分子生物物理学等,大体而言尚能与国际研究发展趋势接轨,论文品质也不断提升,进步明显。
在生物多样性领域,2015年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共资助计划174项,其中一般型研究计划有121项、整合型计划6项(含29个子计划)、双边对外合作研究计划3项(均为台俄合作)和两岸合作研究计划8项。
补助的计划中与分子遗传、基因和天然物开发相关的有55项,系统分类及亲缘地理的计划有45项,生态研究的计划则有49项。
整体而言,学门的论文发表及质量都有提升。
来自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下属生命科学研究推动中心的报告承认,近年来由于岛内大学师资人数/研究人口大幅增加,使得研究计划申请件数暴增,令一些极具潜力的计划在激烈竞争下,失去获得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资助的机会。
此外,不乏新人在超过新人阶段后即因竞争不过研究成果优秀的资深老师而落败。
目前除了台湾中研院的研究员外,一般学校教师若无法获得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计划补助,即立即失去所有资源,使研究无法继续进行,研究生也顿失依靠,不但重挫未来人才的培育系统,也造成这些研究人力浪费。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字篇一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
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的两岸局势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
这主要表现在: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胡锦涛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
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
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
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事实表明,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台海局势中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因素继续增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台湾当局仍执意实行激进台独路线,企图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因此,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
2023年是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的关键一年,台湾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活动将进入实质阶段,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
二、大陆的对台政策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台湾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发展道路计划,在岛内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显着提高了台湾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某些领域已进入世界先进前列。
若要寻求更大突破,依靠现有科研设备已经不够,必须借助更先进的大型科研装置和设施,例如同步辐射加速器。
放眼全球,当代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科技竞争主要表现在若干前沿领域的突破能力,因而都离不开大型科研装置和设施的辅助与支撑。
这类大型科研装置和设施既是开展前沿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科技实力的体现,而且是其他学科和工程技术发展的带动力量,同时还是凝聚精干科研群体和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基地,以及进行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窗口,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此外,大型科研装置和设施还是众多高新技术的源泉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是大量高技术的集成,在装置的建造和利用过程中,往往需要发展新型技术或把已有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
以同步辐射加速器为例,这是一种能够产生带电粒子同步辐射的大型科研设施,当接近光速的带电粒子在圆形轨道中运动并受电磁场作用发生偏转时会发出同步电磁辐射,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原子和分子结构,在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工艺学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用同步辐射衍射光对物质表面晶体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纳米级量子阱的体积进行分析测量,以了解其光电特性,用于研发新型半导体器件;通过X射线小角散射研究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具有溶水性和极好韧性及强度的蜘蛛网丝组成结构,以制造更坚固耐用的防弹织物;用同步辐射的高亮度光束研究酵母功能蛋白质的结晶体结构,以更好地了解导致人类一些疑难疾病的神经作用过程和发病机理。
当时全世界已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拥有这种大型科研设备。
其中,大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已有北京同步辐射装置,1984年11月又开始建造新一代同步辐射光源,即坐落在安徽合肥中国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并且正在酝酿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台湾数学研究现况(上)前期研究概况1970年以前,台湾仅有9人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均为留洋博士),岛内只有几所大学有数学系,真正从事数学研究的人极少,且多集中在台湾中研院数学研究所。
“国科会”(以下称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于1965年在台湾大学出资设立“数学研究中心”,新竹清华大学和台湾中研院数学研究所作为合办机构,通过扩充研究设施、培育人才、举办各种类型的数学研讨会、邀请海外知名专家来台讲学、补助岛内研究人员赴海外出席国际会议等方式,以此鼓励岛内数学优秀青年钻研数学,充实师资。
1973年又创办《中国数学杂志》,提供研究成果的发表园地。
这些措施收到良好成效,奠定了岛内数学界研究基础,特别是在代数、几何、分析数学、应用数学四大类具有较强的地位。
从1965年起,台湾“数学研究中心”连续举办暑期数学研讨会,初期由海外有成就的数学家回台湾主持密集课程,以后由于留学海外的台湾学生陆续返回,岛内从事数学工作的人数日益增多,自上世纪80年代起改为由岛内数学界主持此类研讨会,并集中发表一年来自己的研究成果,相互学习。
1985年,该中心举办首届台美微分方程研讨会,1988年又召开台法微分方程研讨会,极大促进与外国同行间的数学交流。
自1982年6月起,台湾“数学研究中心”开始按季度发行《数学中心通讯》,免费赠阅岛内数学界同仁,使大家能彼此了解对方的工作,密切交流。
另自1983年起,陆续在台湾大学数学系、台湾中研院数学研究所、新竹清华大学数学系、中兴大学应用数学系、成功大学数学系设立5个图书服务中心,提供给数学家们便利的研究条件。
1983年,该中心改由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直属,其任务也重新确立为制定岛内数学学科的研究发展方向与重点,逐年策划及推动数学领域的长期合作研究,协助推动改进有关数学人才培育及数学教育,吸引海外已有成就而仍积极从事研究的数学专家学者回台湾讲学研究,举办学术性联系活动及对相关研究机构提供服务。
根据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下属“数学研究中心”的规划安排,将离散过程和大离差及其有关问题及应用作为台湾中研院和东吴大学的研究重点,数值计算研究作为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台湾中研院和淡江大学的研究重点,哈地空间和偏微分方程的分析及随机研究方法作为新竹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成功大学、台湾大学的研究重点,李氏群离散子群的算术与几何性质研究作为新竹清华大学的研究重点,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式研究作为新竹交通大学、新竹清华大学的研究重点,计算器复杂问题研究作为中央大学和台湾中研院的研究重点。
台湾“科发基金”的设立与成立五大“科学研究中心”作者:李旭丰梅文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年第01期设立“科发基金”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胡适与梅贻琦是台湾科技界两大领军人物,共同主持岛内科学发展策略。
由于他们二人私交至笃,在台湾科技事业初创时期,无论筹划、协调、实施、检讨、改进等有关事宜,始终互相尊重,使台湾科学发展规划主管部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1960年以后,梅贻琦身体常感不适,先后数次住院疗养。
1961年3月辞去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一职,由黄季陆接任,但仍兼任科学发展规划主管部门委员。
1962年2月24日,胡适以台湾中研院院长身份主持第五次院士会议。
会毕,下午6时在中研院内蔡元培馆为招待院士举行酒会,当他致词并谈到科学生根的问题时,突然心脏病发作,随即倒地去世。
3个月后,梅贻琦病逝新竹清华大学任所。
自此,创设台湾科学发展规划主管部门付出心力最多的胡、梅二位先后作古。
1962年5月26日,王世杰继任台湾中研院院长,同时兼任台湾科学发展规划主管部门主席(任期1962年4月—1967年8月)。
除继续推动并逐渐扩大前述初期各项已具规模的工作外,为因应业务实际需要,于同年10月22日呈奉行政主管部门核准,颁布科学发展规划主管部门组织规程。
其中规定主席、副主席改称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有关职掌及委员会议暨各专门委员会议组织之人选,均照往例办理。
执行秘书仍由徐可嫖担任,其他专职工作人员增为15人,但未分科室,悉由执行秘书指挥监督。
办公地址迁至台北市罗斯福路二段3号。
两年后,再迁至台北市宁波西街87号。
王世杰掌管台湾科学发展规划主管部门期间,最大改革是将以往对岛内科技人员发放的“研究补助费”改为“国家长期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简称“科发基金”),资助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公立大学和公立研究机构,而是扩大至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及民间研究机构,资助类别和金额也有所调整。
1963年10月,台湾科学发展规划主管部门执委会第90次会议通过《“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基金”支付办法》,规定用于补助为学术机关的款项及行政经费,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均照此项办法支付。
电磁学的故事电磁学的故事台湾《科学发展》6月回到电磁的源头我们来到十六世纪的年代,寻找第一位对电磁进行系統研究的人,他叫做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是近代电磁学的先驱。
有一天他在家里闲着闲着没事,就把磁石磨成球状,然后把一个小磁针放在磁球上,发现磁针会转动。
他还发现把不同的物体互相磨擦后竟会吸引其它较小的物体。
最后他提出电与磁是不相关的看法,然而他的结论真是对的吗?在一七四五年,有一位荷兰莱顿大学教授马森布洛克(Petrus van Musschenbrock),他发明了“莱顿瓶”,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通的电容器,也是人类第一个储儲电裝置。
为什么要提到他呢?因为沒有他的发明就沒有现在的电容器,在电学的发展过程中,这项发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
一七○六年美国波士顿城诞生了一位伟人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用风筝做实验的奇人,他用莱顿瓶做的第一个重要实验是发现了正电和负电。
在一七五二年七月的某一天,費城下着倾盆大雨,富兰克林与儿子做了举世闻名的电风筝实验,证明了天上的电与与摩擦出来的电是一样的。
隨后他发明了避雷针,让我们避免被雷电击中。
(据说此后有多位科学家为了重复他的实验,都不幸被电死。
)看到这儿,也许你会觉好像和电沒有很直接的关系,不要急,慢慢来,现在要介紹的这个人,不论是在数学、工程、物理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成就,只要读过中学的人一定听过他的名字,他就是库伦(Charles Augustus Coulomb)。
一七八五年他用自己设计制造的灵敏扭秤,证实了同性电荷间的斥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具有平方反比关系,并把电荷间作用力的关系称为“库伦定律”。
两个男人的战争前面提到的这些研究成果都属靜电领域,由于莱顿瓶不能稳定且长时间地供电,为了改善这种现象,伏打电池便应运而生,有趣的是,这一重大的科学发现,却是在一个偶然的事件中所引发的,且让我们来看看吧!有一位意大利生理学家伽伐尼(Luigi Galvani)从事解剖学的研究,有一天在偶然中发现,放在起电机旁的一只已解剖的青蛙,当用外科手术刀触及蛙脚上外露的神经时,蛙脚就剧烈地抽搐,他对这一现象十分惊讶,经过十年的研究,他认为这是一种由动物本身生理现象所产生的电,称为“动物电”。
解读台湾问题的一部力作牛玉山《多党合作,共谋祖国统一》,赵书刚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3月版,29.00元我是2004年在中共中央党校进修,结业后考取了党校文史部赵书刚教授的在职研究生,从那时开始认识赵先生的。
赵先生专攻中国近现代史,主编过多部史学著作,在我眼里,他算是著作等身的教授了。
赵先生性情温和,待人敦厚。
治学严谨,功底扎实。
做了他的3 年学生,先生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
学业结束后,常怀感恩之心的我与赵先生也经常联系不断。
我遇到困难时,他也给予帮忙。
《多党合作,共谋祖国统一》一书刚出版,先生就把新书寄来给我。
这段时间里,我正好得闲翻阅一些史学书籍,一是算作为自己充电,二也是做了自己的平生所好。
史学书籍浩如烟海,人之精力又毕竟有限。
其实就算是真正研究史学的,也很难对所有历史脉络均能掌握清楚的。
就我而言,我对台湾问题的所知就甚少。
所以收到新书后,我便抓紧阅读,急切地想弥补一下自己在台湾问题的知识之匮乏。
前不久,在与赵先生小聚时也说起了该书,他说这书他是用了8年时间才完稿的。
由此可见作者对此书所下功夫之不小。
我通过初次阅读,感觉先生为完成该书,挖掘和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有许多史料是通常不多见的。
想来要完成这样一部力作,先生是费了很大的一番功夫的。
论据真实,论证可靠,才会使得先生的关于台湾问题的研究思路和结论更加可信可宗。
通览全书,感觉该书是紧扣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祖国统一这一主题而有条不紊地把相关论证论据向读者娓娓道来的。
作者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用无以辩驳的证据,来佐证台湾与大陆的一衣带水和血脉相连。
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的最新理念。
用生动的事例,来述说前辈伟人们为谋求祖国统一大业时的呕心沥血。
同时,用真实的历史演变过程,展示多党合作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作用。
把祖国统一与多党合作这一历史视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阐述台湾问题的历史、现状和明天,是该书的最大最突出的贡献所在。
台湾大气与气候环境科学汇报人:2023-12-26•台湾大气环境概况•台湾气候变化研究•台湾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目录•大气环境与人类健康•台湾环境教育普及与提高01台湾大气环境概况台湾位于东亚大陆架边缘,受季风和海洋影响显著,气候类型多样。
台湾拥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温适中。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农业活动等。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如呼吸道疾病、空气质量恶化等。
大气污染现状与问题03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结果为政策制定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01台湾设立了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大气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
02大气环境质量评估标准和方法不断完善,以保障居民健康和生态安全。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02台湾气候变化研究台湾地区气温持续上升,极端高温事件增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气温升高降水变化海平面上升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洪涝和干旱灾害频发,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造成淹水、土壤盐碱化等威胁。
030201气候变化的事实与影响建立台湾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明确主要排放源和排放量。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应用排放源解析技术,确定各行业和部门的排放贡献,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源解析技术评估各行业和部门的减排潜力,提出针对性的减排措施和方案。
减排潜力评估温室气体排放与源解析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效率提升,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限制私家车增长和尾气排放。
加强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发挥森林在碳汇中的作用。
加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
能源政策交通政策林业碳汇适应气候变化03台湾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与进展研究领域环境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涵盖了生态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研究论文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是多样性的,还是单一的,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经济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注: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中国和越南十个东亚经济体。
)。
在浩瀚的学术文献中,有关概念的使用及其内涵极其混乱。
因此,在探讨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问题之前,必须区分“东亚模式”、“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和“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及其内涵上的差别。
笔者认为,东亚模式这个概念属于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范畴,是从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东亚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四小龙”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其内涵是指“亚洲四小龙”在相似的历史、宗教、文化(尤指儒教)的背景下,在强政府的干预下,重视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与社会生活各方面实行赶超战略,加速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模式。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则是属于经济学的概念。
其研究对象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规律及其增长源要素,包括劳动投入要素、资本投入要素以及扣除劳动与资本投入后的促进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也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基本经济发展状况。
其本质内涵是分析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包括研究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NP的发展趋势;经济结构的基本变化;经济的外部平衡能力;主要由本国(地区)人民而非外国人参与的经济发展过程及相应的收入分配关系;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与管理体制(注:参见马尔科姆·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第一、三、四章。
odel和EatAianModel,虽然仅相差一个字母,但是二者的概念与内涵却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意为东亚地区的各种模式,后者则指东亚地区单一的模式。
认同于单一“东亚模式”的一些学者认为东亚模式的内涵包括了以下六个重要特征:(1)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高投资;(2)合格教育与人力开发的高投资;(3)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4)促进出口的自觉政策(即在经济增长初级阶段,采取本国本地区货币贬值政策,在经济起飞阶段,则采取有利于出口制造业的工业政策);(5)注重公平增长,避免了西方国家在早期经济增长阶段出现的社会不公平现象;(6)谨慎的财政、金融政策和在对外经济政策支持下的稳定康健的宏观经济环境。
我国大陆海南岛及台湾岛野牡丹科植物区系特征比较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大陆海南岛及台湾岛野牡丹科植物区系特征比较引言:野牡丹科植物是一类分布广泛的植物群,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海南岛和台湾岛作为中国南部重要的两大岛屿,其野牡丹科植物区系具有独特的特征。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变化的加剧,海南岛和台湾岛的植物多样性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压力和威胁。
对这两个岛屿的野牡丹科植物区系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差异特征,有利于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资源。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陆海南岛和台湾岛野牡丹科植物区系的比较分析,揭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进一步研究和保护这些珍贵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这两个地区植物区系的比较研究,有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比较分析我国大陆海南岛和台湾岛野牡丹科植物区系特征的差异和共同点,探讨两地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通过深入研究野牡丹科植物在大陆海南岛和台湾岛的分布、多样性和特征,探讨两地生物地理关系及环境对植物区系形成的影响,为我国南部植物区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大陆海南岛和台湾岛野牡丹科植物区系特征的比较分析,可以深化我们对两地植物群落的了解,促进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2. 正文2.1 大陆海南岛野牡丹科植物区系特征分析1. 物种多样性:海南岛野牡丹科植物区系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包括大约50多个属、200多个种。
有不少特有种和特有属,表现出较高的特有性。
2. 植被类型:海南岛野牡丹科植物区系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带,以热带雨林和石灰岩山地植被为主。
植被类型较为丰富,包括常绿阔叶林、季节性雨林、热带雨林等。
3. 物种分布:海南岛野牡丹科植物在海南岛的各个地区均有分布,但以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布最为密集和多样。
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传播渠道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特征,社会舆论场也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逐步演化成了“三个舆论场”:一是由党报、党刊、党网等“主流声音”形成的政府舆论场。
该舆论场体现党和政府意志,传递政府声音。
二是由新闻媒体实践所形成的媒体舆论场。
在这个舆论场中,媒体既反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表达民情民意。
三是民众从自身利益、情感为出发的民间舆论场。
该舆论场是民众真实生活、真实意愿的具体体现,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传播工具,表现出新的传播特征及社会属性。
一、三个舆论场分野的现实表现通过对不同层面、表现形式、组织结构的分析,我们得出:政府舆论场、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构成了当今社会的舆论体系,三者的分野与弥合代表了社会意识的分裂与统一,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影响。
三大舆论场在趋于融合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排斥反应。
以山东平度陈宝成等涉嫌非法拘禁案为例。
在此舆情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三个舆论场的割裂。
自媒体空间,以陈宝成亲朋好友为主体的律师、大V 们将陈宝成家描绘成是“书香门第”,为陈宝成本人勾勒出一个遭遇“血拆”的悲情者形象,并称陈宝成是“为了其故乡的父老乡亲的整体利益而拒拆”,以这种虚拟出的“英雄”形象来争取舆论支持。
媒体舆论场则极力澄清事实,将民间舆论场的反应与事件真相公之于众,从而避免失真言论引发社会负面情绪。
舆论场的分裂在某些政府专项行动中亦有体现。
从去年6月份开始的全国公安机关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的舆论反映看,政府及媒体舆论场通过对“禁谣行动”成绩的报道、政策解读与意义的传播,以实现全民禁谣的共识。
而在民间舆论场中,却呈现出了激烈交锋之势。
主流媒体报道全国打击谣言行动硕果累累,但手持自媒体“利器”的民众却偏偏抓住个别地区矫枉过正、定罪模糊、执行跑偏等现象大做文章,放大行动的负面信息,撩拨负面情绪,甚至造谣惑众,给专项行动贴上“运动”、“白色恐怖”的标签,造成一定的社会恐慌。
海峡两岸关系现状1949年以前的两岸关系较为单纯,无非是一般的国内关系(如台湾清治时期与台湾战后时期初期)或一般国际关系(如台湾荷西殖民时期、台湾日治时期)。
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海峡两岸一直处于对峙的特殊分立分治状态,今日的海峡两岸关系通常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
1997年与1999年,香港与澳门分别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台湾与港澳两地的关系,亦可纳入广义的两岸关系,但狭义上排除在外。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一直牵涉亚太区域情势,乃至世界强权的策略布局与全球安全。
两岸关系亦始终在发展、变动: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复原时期、冷战时期、苏联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治下的中国大陆持续发展并逐渐崛起,中华民国亦经历经济飞跃成长与政治民主化及台湾本土化运动,台湾人的主体意识加强,当今的两岸关系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之一。
同一期间,国际政治中多数国家因“一个中国”问题,较少承认中华民国政府而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然而中华民国依然有效统治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实际统治权从未及于台澎金马,故台湾问题及其解决仍然是两岸之间以及国际政治上的难题。
今日海峡两岸关系的互动主要体现在经济上。
两岸的双边贸易方面,2011年台湾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出口1240.5亿美元,进口452.8亿美元,顺差达787.7亿美元,是长期以来台湾的最大贸易出口和顺差地区,占了台湾全年贸易出口的40%。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前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名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干涉和台独分子的有意挑唆,使台湾至今仍然和大陆处于既不统一,又不分裂的局面。
台湾问题是目前中央政府最核心的问题,大陆政府要发展并壮大,必须解决好台湾问题。
对于大陆政府来说,无论是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还是从经济政治角度都必须把台湾统一。
中国现在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在亚洲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的加大,这更增加了美国从经济上遏制中国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台湾问题成为了美国最后的一张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