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坚守耕地红线切实保护耕地

坚守耕地红线切实保护耕地

党课讲课提纲
坚守耕地红线切实保护耕地
周玉林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
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
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
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
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
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这个主题。我们国
土资源部门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
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保障资源、保障发展,坚定不移
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
1、坚守耕地红线,切实保护耕地是法律赋予国土部门的重要职
责,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综合职能部门。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
口、环境保护、土地三个国策之一)。
土地管理部门的演变:
土地管理办公室(1 986年)一土地管理局(1988年)一国土资
源管理局
管住一管好一精细化管理(指标体系:投资强度、容积率等集约
节约用地土地利用率指标)
2、现行执行的土地管理法
l 986年25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1 988年1 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第一次修
正:
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修订;
2004年8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第二次修
正:
二、国土资源概况
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7.2%,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
11.6 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l/3。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39
亩,相当于世界平均的40%。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多
三少”,即总量多,人均土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
源少。
我市土地总面积156万亩,其中耕地89.93万亩,人均耕地O.9
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3%,已接近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后界点
(O.795亩)。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利用的

集聚度不高。我市现有18个镇,1个省级
开发区,1个风景区,除姜堰、桥头、大泗三个镇以外,其余15个
镇工业集中区都在2个以上,多的达3-4个,平均达2.9 3个,规划
面积少则1 00多亩,多则3000多亩,平均达878亩。:a,_ILL集中区布
局的分散性,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的集聚度降低,基础设施投入较大,
少数镇工业集中区距离集镇达10多公里,无形中增加了运行成本、
管理成本。近年来,随着招商弓l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少数村也挂出
了“**村开发区”的牌子,规划面积少则50、60亩,多则1 00、200
亩,导致“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现象依然严重。
2、规划的严肃性不够。从前几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情况
看,各镇规划调整普遍都在4次以上,多的达6、7次,“规划随着
项目走,规划跟着老板走,规划跟着领导走”的现象比较普遍,规
划调整的随意性较大,少数镇负责人一变动,规划NP--即调整,规
划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应有的严肃性。
3、土地利用粗放。投资强度按实际投资额计算,最高的只有
1 30万元/亩,最低的只有不到3万元/亩,平均投资强度为42.5万
元/亩,只有省、市规定强度的26.5%。从调查到的且已投产的76
家企业分析,总用地面积21 56.678亩,投资强度在l 00万元以上的
项目4个,面积1 60.897亩,占7.46%;投资强度在8 O一100万元的
项目1 7个,面积1 5 7.7亩,占7.31%;投资强度在30—50万元的项
目12个,面积340.89亩,占1 5.81%;投资强度在30万元以下项目
38个,面积1454.886亩,占67.46%,其中10万元以下项目1 7个,
面积6 26.49 3亩,占29%;远远达不到省、市规定的投资强度。同时,
土地粗放利用现象严重,不少企业土地利用率不到20%,最低的不到
5%,建筑容积率平均只有O.3,最低的只有O.03。从财税贡献率上
来分析,财税贡献普遍较低,据对开发区已建成投产的64家企业统
计分析,平均每亩纳税销售收入33.3万元,国税收入1.16万元,
地税收入O.92万元,政府性资金O.02万元,其中2 3家企业国税、
地税、政府性基金均为零,占企业总数的36%,没有充分发挥土地资
产的效益。
4、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据调查统计资料分析,全市
311宗闲置土地,闲置面积44 04.49亩,占总面积的2 5.7%;其中土
地闲置5 5宗,面积211 7.95亩;厂房闲置1 6宗,闲置厂房面积2494 8
平方米,土地1 09.18亩。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招商弓l资对土地需
求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地根越来越紧缩,
土地资源的浪费令人十分痛心。同时,闲置的土地及闲置的厂房用

每年还不得不支付农民的租金或利息(每年每亩1200—1600元),
无形白白浪费了财政支出。
三、耕地保护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的基础,是确保国家粮食
安全的基础。在科学技术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前提下,为保证国家粮
食安全,必须以保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作保障。到201 0年和
2030年,如果我国实现粮食95%自给目标,则需要耕地分别为18.24
亿亩和18.5亿亩。
为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1 8亿亩耕地是未来
5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2006
年9月在国务院召开的第14 9次常务会上,国务院领导强调18亿亩
耕地的红线坚决不能突破,不仅要管到201 0年,而且要管到2020
年甚至更长时间。
1、所有权与使用权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农民
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属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
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
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2、土地资源的特性与功能
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
性。
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式的分散性。
土地资源的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
3、耕地保护的概念
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
质量进行的保护。
4、耕地保护的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5、耕地保护的责任
《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
号)文件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耕
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以实际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
面积,作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考核、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
考核依据。”村民委员会对耕地保护责任
(1)监督村民依照承包合同规定的用途利用土地、保护耕地;
(2)制止村民损害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行为;
(3)依法维护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4)尊重村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干涉村民符合耕地和基本农
田保护要求的生产经

营活动;
(5)执行乡(镇)人民政府科学合理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组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提供生产、技术、信息服务。
(6)搞好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动态监测工作,及时了解基本农田
的动态变化趋势。
6、基本农田保护
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
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
得占用的耕地。基本农田是耕地的一部分,而且是高产优质的那一
部分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依据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一般来说,划入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都是基本农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要在县
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方针和耕地指标控制下,确定必
保基本农田的面积指标,划定保护区范围,并落实地块,建立起相
应的保护措施。
基本农田“五不准”:1、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之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2、不准将平原(平丘)地区耕作条
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
基本农田面积;3、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
4、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
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5、不准占用基本农
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音带建设。
四、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
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统筹安排和综合部署,是国家实行土
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1 5年。
1、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研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供需状况;
(2)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和本乡(镇)土地资源
的特点,确定规划的目标和方向;
(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4)确定各类用地指标,划定土地用途区(农业用地区、建设
用地地区和未利用区),并根据土地使用条件落实每一块土地的具体
用途和限制条件;
(5)落实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6)确定村镇等建设用地的布局和范围;
(7)安排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的布
局;
(8)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
护用地:
(9)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告与实施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依法批准后,乡(镇)人民政府
应当

将规划目标、规划限期、规划范围、地块用途、批准机关和批
准日期等,在本行政辖区内予以公告。通过公告,让乡(镇)有关
部门和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知道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以遵守和落实;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参与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进行监督,使土地用途管制落到实处。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定效
力,必须严格执行。
3、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规划修改是指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期限内,依法对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用地指标和土地利用布局等进行调整的行为。
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不
得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
4、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
(1)加强和改进乡(镇)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在严格控制建设
用地总量的前提下,控制农用地转用的速度和结构,及时分析评估
计划执行情况,落实计划执行报告制度。
(2)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强化农用地转用及其土地利用项
目的规划审查。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取得土地年度计划
指标,未通过预审的建设用地项目不得报批。对违反规划,突破计
划用地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改进规划管理
的技术手段,提高规划实施的科技水平。
(3)加强和健全乡(镇)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的建设。充分运用
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完善约束与激励并中的规划实施机制,建
立有效的规划实施协调机制和规划评估制度。加强实施规划的乡
(镇)人民政府和向(镇)国土资源管理机构的目标责任考核。加
强社会公众参与的程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严格坚持规划
修改的条件和报批程序,加大对违反规划用地和违法修改规划行为
的查处力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