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7.第三空间: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新社区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5
新农村建设的空间布局规划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空间布局规划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农村发展现状、空间布局模式、功能区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文化传承、环境保护、景观建设以及社会管理等十个方面展开,对新农村建设的空间布局规划进行深入分析。
1. 农村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着空心化、老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等问题。
然而,新农村建设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需要合理规划新农村的空间布局,以推动农村全面发展与融入城市化进程。
2. 空间布局模式在新农村建设的空间布局中,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可采取四通八达的星状布局模式,将主要村庄作为中心节点,辐射连接各个分散的农户。
同时,应注重农村与城市的良好连接,提高农村与城市的互动交流。
3. 功能区划合理的功能区划是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的核心内容。
可以划分为居住区、生产区、公共服务区以及休闲娱乐区等。
居住区建设宜注重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提升,生产区要注重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满足,公共服务区要充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休闲娱乐区则可规划绿地、休闲广场等,提供农村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
4. 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方面。
应注重连通性、便捷性和可持续性,提高交通出行水平,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
5. 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
应注重农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现代农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形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 公共服务设施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要保证农村居民享有公平、便捷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7. 文化传承新农村建设要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
“三生”空间协同视角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研究摘要:实用性村庄规划是指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潜力而进行的规划工作。
本文首先介绍了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定义和重要性,然后探讨了目前实用性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包括城乡规划不协调、基础设施不完善、村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
接着,本文提出了优化路径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方法,包括加强城乡规划协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实用性村庄规划面临的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实用性村庄规划;城乡规划;基础设施;资源利用效率引言:在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村地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在“三生”空间协同视角下,即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协同发展,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如何将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通过综合考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因素,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的研究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1. 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概述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农村规划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一种新的规划策略。
实用性村庄规划作为一种新兴的规划理念,在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三生”空间协同视角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的研究,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思路和实践经验,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实用性村庄规划是指在保护传统村庄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及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规划策略。
实用性村庄规划旨在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促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 实用性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2.1 城乡规划不协调当前,城乡规划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乡规划不协调。
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调研报告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是XX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是XX把社区建设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的一个创举。
加快推进XX市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对于打造“湖北的苏州”、建设魅力XX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引领作用。
当前,我市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实际问题,必须加大工作推进、制度创新和政策创举力度,将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成为美丽、幸福、文明、和谐的城乡居民生活共同体,树立XX社区建设的新品牌。
一、对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内涵的理解城乡三类新社区,即城市新社区、城镇新社区和农村新社区,是符合城乡居民现代生活要求的新型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共同体。
城乡三类新社区建设,核心是“新”,关键在“建”,融合了两型社会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管理创新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体现了XX 在社区建设上更新的思路、更高的定位和更大的气魄。
(一)城市新社区――现代城市的窗口。
城市新社区在城乡三类新社区中处于龙头地位。
建设城市新社区要更加注重资源集约、绿色低碳,更加注重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文化品位,更加注重强化产业承接、聚集和辐射功能,不断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综合竞争力。
(二)城镇新社区――文明城镇的名片。
城镇新社区是连接城市新社区和农村新社区的桥梁纽带和重要节点,在推动产业、人口集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城镇新社区建设要更加注重完善服务功能、增强自身活力,更加注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挖掘文化底蕴,彰显地域特色,不断提高服务城市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
(三)农村新社区――新型农村的典范。
农村新社区是城市新社区和城镇新社区发展的基点。
农村新社区建设要以村庄集并、人口聚居、土地集约为形式,以农业产业为支撑,更加注重统一规划,更加注重产业优化,更加注重设施完善,形成农村新的聚居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如何打造“城乡第三空间”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形成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绿维创景多年来致力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研究,探索出的“城乡统筹第三空间”,是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基本思维,以乡村旅游为主导思想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模式,旨在有效地解决城乡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可行性路径。
“城乡统筹第三空间”是立足乡村既有资源,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以创意乡土文化为底蕴,以现代乡村产业为核心,对乡村土地进行综合的、合理的开发利用。
其将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基础设施、乡村民居、社会文化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的地域空间形态,是一种规模化、多功能、现代化、开放性的乡村聚合空间。
以乡村旅游为先导,统筹城乡的综合发展“第三空间的构建”,以乡村旅游为先导,充分发挥旅游的人流、物流的聚集平台作用,盘活区域的人气、带动区域的商气,进而为乡村产业、文化、社会的发展,带来能量与契机。
在这一个过程中,乡村旅游的作用突出:首先作为平台,发挥旅游强大的整合功能,实现乡土文化与多层产业的有机互融、协同发展。
其次,引入现代休闲旅游的理念,提升乡村的传统不良观念,塑造乡土田园的“以人为本、宜居宜行宜业”的现代化新形象。
第三,借用乡村旅游突出的窗口效应,通过旅游,展现乡村的品牌形象,实现文化流、物流等系列元素的引进与输出,实现城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以“田地艺术“为手法,营造田园景观“田地艺术”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土地及自然耕耘及调整的智慧结晶,承载了特定地域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历史,是一种白话的、魅力的乡土大地景观。
“田地艺术”是劳动人民无意识的创造成果,但其又具有突出的感染力与冲击力。
绿维创景在乡村旅游的规划实践中,有意识地从现代景观生态学的视角,总结“田地艺术”的打造手法,通过对自然地理气候、乡村地势地貌、乡土生产性景观作物及民俗器具等统一的把握,营造富有造型的、具强震撼性的乡野大地景观,表现出乡村旅游景观中最具有魅力的层面。
农家参谋三农问题-26-NONG JIA CAN MOU城乡空间统筹战略下农村发展规划研究李晓青(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阳泉,045000)【摘 要】城乡空间统筹的整体规划为城市与农村实现“双赢”发展的有力保证。
现阶段,城镇转型速度逐渐加快,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持续加大,在城乡空间统筹规划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规划。
基于此,提出城乡空间统筹战略下农村发展规划研究,具体包括避免“农村景观城市化”,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对乡村人口的统筹引导。
【关键词】城乡;空间统筹战略;农村;发展规划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一系列要求[1]。
“城乡统筹发展”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城乡空间资源的整合、利用,统筹城乡社会全面发展、城乡空间资源与城乡产业协同作战,推动社会与空间资源配置的有效化,从而形成城乡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形成一体化格局。
统筹城乡空间发展,最关键的就是需要持续扩大社会财政资源的覆盖范围,特别是有必要覆盖至农村区域,积极发展农村的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公共事业,让区域内的农民实现“学有所上、劳有所得、老有所依、病有所医、居有所住”的共同富裕目标;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改造,改善农村文化环境,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系统,全面创立科学、有效、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平等化、公平化的目标[2]。
因为国内社会环境以及历史背景的特别,造成城乡关系也比较特别,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农村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以及影响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为国家现代化发展以及城市化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同时这也是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基础。
现阶段,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较为迅猛,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增加,城市化不完全问题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
在目前的城市化空间发展战略之中,农村的地位越来越关键,因此有必要提高对农村规划建设的重视程度。
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城乡规划是指针对城市和农村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的规划工作,旨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人民群众幸福生活。
而“三生空间”是城乡规划中的重要概念,它包括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为城市和农村居民提供了全面的发展空间。
在城乡规划中划定“三生空间”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下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三生空间”的划定进行思考。
关于生活空间的划定。
生活空间是指人们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包括居住区、商业区、教育区、医疗区等。
在城乡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合理划定不同功能区域。
将商业区与居住区相连,便于居民购物和就业;将教育区和医疗区设在居住区附近,方便居民接受教育和医疗服务等。
对城市和农村的规模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划定。
城市的规模不能过大,否则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农村的规模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关于生态空间的划定。
生态空间是指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
在城乡规划中,应该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区。
在城市中划定绿地和公园,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在农村中划定生态农田和生态保护区,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人文生态,保护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提升城乡的文化内涵和品质。
关于生产空间的划定。
生产空间是指城市和农村的产业发展空间,包括工业区、农业区、科技园区等。
在城乡规划中,应该合理布局产业空间,促进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将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项目迁移到郊区,减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将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园区建设在农村地区,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要注意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促进城乡经济的互联互通。
在城乡规划中划定“三生空间”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既要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产业发展。
只有在“三生空间”的合理划定下,才能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循环,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
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心得体会在统筹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方面,我有以下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统筹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布局需要注重整体规划和协调。
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各个空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以便实现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安排工业区的位置和规模,使其不仅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还要兼顾对生活空间的依赖,确保居民居住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其次,统筹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布局需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生产模式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
因此,要提升生产空间的品质和效益,就必须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这包括发展绿色产业、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产业,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环保机制和法规,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生产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统筹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布局需要注重城乡融合发展。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平衡,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要实现统筹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就必须加强城乡融合发展。
这包括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品质,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城镇化。
第四,统筹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布局需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当前,全球资源日益紧缺,不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模式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实现统筹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就必须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这包括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再生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统筹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是一个复杂而长远的任务。
需要注重整体规划和协调,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城乡融合发展,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
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乡规划成为了重要的议题之一。
为了统筹城市与农村的关系、解决人口聚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城乡规划中“三生空间”概念被提出。
所谓“三生空间”,即指居民的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
在城乡规划中,划定好“三生空间”的范围和布局,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划定展开思考。
对于居民生活空间的划定,需要注重人口聚集与城市扩张的平衡。
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划分住宅区域、商业区、文化娱乐区等,解决城市居住区的住房问题,提高居住环境品质。
在农村规划中,要科学规划农村宅基地和集聚居住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推动农民城镇化进程。
对于居民生产空间的划定,需要科学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农业生产区和农村经济集聚区。
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布局工业区,避免过度集中和产生环境污染,引导产业向高端、绿色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农村规划中,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强村庄规划和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对于居民生态空间的划定,需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合理规划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森林防护区。
在城市规划中,要加强城市绿化、生态园区和生态廊道建设,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在农村规划中,要推动农田水利、园林绿化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城乡规划中划定“三生空间”,需要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城乡发展协调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不仅是一项规划工作,更是一个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实际工作中,划定“三生空间”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和协同,包括政府部门、专业规划团队、社会公众等。
政府部门要创新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提升规划实施的效果和保障。
专业规划团队要充分调研、深入分析,科学制定规划方案,确保划定的“三生空间”符合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社区建设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的重要战略,而社区建设是乡村振兴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展开介绍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社区建设。
一、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社区建设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单元,社区建设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
只有不断完善社区建设,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向前发展。
二、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社区建设需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社区建设需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公共服务的提升是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只有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才能促进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
四、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社区建设需要注重文化传承。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社区建设要注重挖掘和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激发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促进乡村振兴事业的繁荣发展。
五、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社区建设需要加强产业支持。
产业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社区建设要加强产业支持,促进农业生产的升级和乡村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六、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社区建设需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基础,社区建设要注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乡村的自然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七、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社区建设需要注重社会治理创新。
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保障,社区建设要注重社会治理创新,探索符合乡村实际的社会治理模式,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八、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社区建设需要强化组织建设。
社区组织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社区建设要强化组织建设,激发社区居民的活力和创造力,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九、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社区建设需要强化精细管理。
精细管理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社区建设要强化精细管理,提高社区管理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三生空间”是城乡规划中的一个广泛应用的概念,在城乡规划中被视为重要的划分依据和指导原则。
它是指居民生活、工作和休闲经常活动的三个空间,即居住空间、生产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
本文将探讨“三生空间”在城乡规划中的划定思考。
首先,划定“三生空间”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不同空间之间寻求平衡点,避免过度利用或浪费资源。
在城乡规划中,应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分布等因素,合理规划“三生空间”,确保它们在空间上的均衡和有序发展。
其次,划定“三生空间”需考虑城市的实际需要和居民的生活需求,这是城乡规划的根本出发点。
在城市规划时,必须根据不同阶段居民生活、工作和休闲的需求,合理规划居住空间、生产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实际需求。
例如,对于居住空间,规划师应考虑不同的住房类型、住房价格、住房面积和社区环境等因素;对于生产空间,则需综合考虑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物流用地和科技用地等不同类型的用地需求,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则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应充分考虑居民和企业的需求和服务半径,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分布,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划分“三生空间”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应遵循“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灵活性、创新发展”的原则。
根据这些原则,可以制定一些规划标准,例如居住空间的规模和密度、生产空间的环保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以帮助规划师更好地规划“三生空间”。
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1. 引言1.1 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概念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概念是指在城市和乡村规划中,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城乡发展更加和谐和可持续。
生产空间主要指工业和商业区域,生活空间主要指居民和社会服务设施区域,生态空间主要指农田、绿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划分和布局这三个空间,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生空间的划定在城乡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
它不仅涉及城乡的空间布局,还关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三生空间的划定,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乡规划者应该在规划过程中对三生空间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划分,并结合地区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以促进城乡空间的优化和整合。
【本文共200字】1.2 三生空间的重要性在城乡规划中,三生空间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三生空间包括居民生活空间、农田和绿地、工业区和商业区以及交通网络,是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环境的质量,还涉及到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生空间的合理划定和规划,能够有效平衡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生空间的规划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可以有效保护农田和绿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减少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合理规划工业区和商业区的位置,可以减少污染源对城市居民的影响,促进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空间的重要性在城乡规划中不可替代。
只有充分认识到三生空间的重要作用,并加强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 正文2.1 “三生空间”的划定原则1. 生态原则:在确定三生空间范围时,首先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要保留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城乡生态平衡。
乡村振兴的空间规划与发展布局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空间规划和发展布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发展布局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探讨乡村振兴的空间规划与发展布局的相关问题。
一、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乡村振兴必须依靠科学的空间规划来实施。
空间规划是对乡村资源进行科学综合的配置和优化利用的策划过程,其目的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最优化的发展。
合理的空间规划能够有效地提高乡村发展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并为各项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精确定位乡村发展目标空间规划首先需要明确乡村发展的目标和定位。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资源条件,确定乡村振兴的具体目标,如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工作,避免盲目发展和资源浪费。
三、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在乡村振兴的空间规划中,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是重中之重。
应根据当地的土地资源情况,科学确定农田保护区、城乡建设用地、生态用地、休闲农业用地等各类土地的划分和利用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乡村振兴空间规划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合理的空间布局。
应合理确定乡镇发展的中心,打破地理障碍,加强区域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资源的互通共享,避免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
五、发展集约型农业空间规划中还应注重发展集约型农业。
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六、注重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空间规划中应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也要注重文化的传统和延续。
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乡土文化,提高乡村文化的软实力。
七、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规划还要注重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道路交通、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方面的投资,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条件。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社区建设规划在当前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背景下,社区建设规划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有效地促进乡村社区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社区建设规划。
一、社区建设规划的背景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而社区建设规划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相结合,确保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规划的目标社区建设规划的目标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社区环境,提高乡村社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
通过规划,可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三、社区规划的内容社区建设规划内容包括社区设施建设、环境改善、民生服务提升、乡村旅游开发等方面。
通过规划,可以合理布局社区设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民生服务,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发展。
四、社区规划的原则在制定社区建设规划时,应遵循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开放共享、可持续发展等原则。
只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根据当地资源和条件,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
五、社区规划的重点社区建设规划的重点在于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
通过规划,可以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乡村经济的活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六、社区规划的实施社区建设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提供支持和保障;企业应积极投资兴业,促进产业发展;居民则要积极配合,支持规划实施。
七、社区规划的保障为确保社区建设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加强监督和评估。
政府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同时,要做好规划实施的评估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规划方案。
八、社区规划的经验在乡村振兴发展中,一些地区已经实施了有效的社区建设规划。
通过总结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指导其他地区推进社区建设规划工作,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是指城市建设规划中对人口、产业和生态空间的统筹考虑。
市区、郊区和农村是城乡规划中的三个主要空间,它们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
合理划定“三生空间”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城市建设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
划定好市区的空间是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
市区是城市的中心,是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
在市区中,要优先满足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文化需求,创建繁荣的商业与商务区域、高效的交通网络以及丰富的文化活动场所。
市区也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留和修复优秀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提升市区的独特魅力和品质。
郊区的划定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环节。
郊区是城市的外围地带,是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区域。
郊区的规划要考虑人口的转移和产业的布局,优化农村土地资源和农田保护,发展农村旅游和休闲服务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要加强郊区与市区的联系,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郊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农村的划定是城乡规划的关键环节。
农村是农民的家园,也是农业生产的基地。
在农村规划中,要注重保护农田和耕地资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要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村规划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划定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农业区,推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划定“三生空间”时,还应注意空间利用的均衡和合理性。
不同空间之间要有合理的连接和衔接,形成有机的城乡结合部;不同空间要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
同时要考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和土地资源利用的平衡,避免片区间空间不均衡的现象。
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摘要:所谓的三大空间布局指的就是优化生产、生活、生态,这些不仅是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本文从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的详细概念入手,从“三生空间”的发展举措入手,结合对“三生空间”相关概念的详细分析。
关键词:城乡规划;三生空间前言:所谓“三生空间”就是指生活空间、生产空间以及生态空间,其概念在学术界没有详细且深入的揭示,在通俗意义上的解释就是三个组成词。
生活空间很好理解就是我们生存的空间,生产空间就是开展活动所需要的场所,专业性较强,生态空间就是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人们自身的健康也由此受到相应的影响。
1“三生空间”划定1.1城乡规划城乡规划集合了众多专业规划所形成的三生空间。
规划的重点工作就在于对城镇居民点规模进行科学的确定和布局,以达到工业、交通、公用设施等领域的用地需求。
在城乡规划中对“三生空间”进行划定,不仅能够有效地保证社会经济和城乡的发展,而且通过生态环境底线思维也能够更好地保障城乡发展所需要的生态资源。
因此,城乡规划必须要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统筹保护与发展的要求,使得“三生空间”划定更加的科学,便于实际操作。
1.2城镇规划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根据经济发展规划来进行科学地确定,通过将各地区发展情况、城镇性质进行结合,来进一步地预测城镇人口和生活空间的规模;依据人们的活动规律,确定空间布局模式;结合当前的用地、自然环境等因素科学的布局设施,从而确定城镇生活和生产空间的范围。
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对该规划体系中的期限进行适当的协调,科学地进行相应的增补,从而形成一套科学的规划期限。
协调规划的规模工作,主要是根据城镇及经济发展的相关诉求所形成的初步用地规模,在协调规划期限内,用地规模与建设用地规模达成一致。
规划土地的边界范围要优先对城镇规划的功能布局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还需要保证发展的规模与边界在合理的范围内,不会对生态空间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得损害农业用地空间。
城乡规划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城乡规划是指为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而对城镇和乡村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管理的活动。
在城乡规划中,提出了“三生空间”的理念,即城市空间、农村空间和生态空间。
这三个空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构建美丽宜居城乡的重要保障。
在城乡规划中,如何合理划定“三生空间”,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空间、农村空间和生态空间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一问题。
一、关于城市空间的划定城市空间是城市发展的载体,是经济、文化、居住和行政等各种活动的场所。
在划定城市空间时,需要考虑城市功能需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规模等因素。
首先要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发展的定位和功能定位,确定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
要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充分考虑城市用地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要兼顾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确保城市空间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划定城市的主城区、城市副中心、新城区和城市郊区等不同功能区域。
主城区是城市的核心区域,主要承担商业、文化、居住和行政活动,是城市的发展重心;城市副中心主要是承接主城区的部分功能,并分流部分人口和资源,缓解主城区的压力;新城区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应当在规划时尽量避免过度扩张,最大限度地保护周边的农田和生态环境;城市郊区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和农业生产基地,应当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和管理,统筹城乡发展。
划定城市空间时还要考虑城市的交通系统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的规划。
交通系统的规划应当充分考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影响等因素,建设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立体交通和智能交通系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主要是围绕城市居民的生活、学习、医疗和休闲需求进行,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农村空间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居住的载体,是乡村振兴和农村生活的重要空间。
在划定农村空间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需求,保护好农村的耕地、水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美好生活。
某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与详细规划文本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社区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社区的空间发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1.目标与原则(1)目标: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发展规划的目标是促进农村社区的整体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
(2)原则:规划应以人为本,注重农民的利益与需求;注重可持续发展,兼顾生态环境保护;注重产业发展和城乡融合,实现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
2.空间布局(1)功能布局:农村社区应以居住功能为主,同时配套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超市等;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加强农业生产和农村产品加工等产业布局。
(2)区位布局:农村社区应考虑交通便利性,优先选择靠近交通干线和城市的位置,方便农民的出行和市场销售。
3.服务设施规划(1)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应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统筹规划社区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公共交通:规划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出行需求,推行公共交通,提高农村社区的交通便利性。
二、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1.道路网络规划(1)主干道路:规划应重点规划主要干道,连接农村社区和城市,提高交通的畅通性;同时,考虑到农民的出行需求,规划应充分满足农民的步行需求,规划安全的人行道。
(2)次干道路:规划应充分满足农民的出行需求,连接各个社区,提高交通的便利性。
2.用地规划(1)居住用地:规划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居住需求,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适宜的居住用地。
(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应统筹规划学校、医院、超市等公共设施用地,使其尽可能服务范围内的农民。
(3)产业用地:规划应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合理规划农业生产用地,同时鼓励农户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3.绿化规划(1)绿化带:规划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农民的休闲需求,规划合适的绿化带,提高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0937.第三空间: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新社区发展刘博敏顾周琦摘要:当前,“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新社区建设正在苏南地区全面铺开,农村聚落空间正在发生急剧地转变。
在大量的农村新社区的建设中出现的聚落空间形式却无法简单的用“城市”或“乡村”之中的任何一方来描述。
城市化的物质空间聚落形态构架于农村性质的土地之上,生活在这类社区中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挑战。
显然,简单的采用原有“城市型”的规划方法或是传统“乡村型”的自由发展方式来指导这类“新社区”的发展都是不科学的。
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新社区的建设,打造乡村特色的同时能够给予地区更好的发展机会,做到特色与发展并行,认识这一全新的空间聚落形态显然是规划工作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新社区第三空间农村特色发展可能性引言从地理上看,人居空间无外“乡村”与“城市”两种形态,前者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自发缓慢发展型,后者是以非农经济为基础的聚集快速扩张型。
在中央实施“城市反哺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政后,自上而下的乡村集中社区建设在苏南快速展开,农村聚落空间发展在急速转变,其发展形态既非传统的“乡村型”,也非常规的“城市型”。
Edward W. Soja 认为“空间在其自身也许是原始赐予的,但空间的组织和意义却是社会变化、社会转型和社会经验的产物。
”在城市规划实践领域,国内学者大都关注乡村新空间外在物质形态的变化,延用“城市型”规划方式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而农村新社区空间的发展转型却末受到决策者的重视,或者是有意回避这种“转型”的挑战。
1、空间属性与发展需求1.1、空间属性城市与乡村是一个二元空间结构,虽然在地域上是一个连续的空间整体,其土地性质决定了城、乡间的空间使用权限、经济发展方式与文化生活模式的不同。
乡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法律禁止进入土地市场参与交易的,因而乡村空间的发展取决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个体的经济状况决定着乡村局部的变化,那种建筑与自然融合、多元化的建筑形式与布局、曲折迷人的巷道、传统慢生活的环境,是建立在缓慢、长期的个体发展累积基础之上的,与快速发展的城市混凝土森林、混杂紧张生活的都市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一:城乡空间类型的特征“三集中”1、“五个一体化”2是江苏乡村发展的政策,在此政策背景下建设的农村新社区,既不是城市型空间,也不是乡村型,是介于两者间的第三种类型。
从土地性质上看,新建社区是集体所有,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决定了社区与城镇的不同;其次,基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利用效益,多数规划实施新社区聚集的人口规模超过2000人,高的超过10000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不是传统农业,社区居民来自不同的村庄,人口组成改变了以亲缘、地缘为核心的传统乡村社会关系,跨村域、镇域与区域的上学与就业,强化了村镇或村城间的日常联系,学校、医院、商业、文化活动、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功能与设施发展需求的出现,预示新社区已完全不同于“农村”;同时,散布在周边的自然村落中的农宅,迁入新社区后的农户,住宅面积常常高于原先所有,社区总体闲置空间增大,闲置空间如何利用,将影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方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来自城镇与非农产业的影响。
1.2、发展需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地方政府推动农村新社区发展,希望将零散的自然村聚集起来,实现地区“农地重整、镇村重建、要素重组”,推动地区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与经济状况。
按省政府的发展部署要求,市政府用指令、政策主推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开展;地方政府需执行并完成建设任务,降低建设成本,符合农民意愿,最好还能得到一定的经济或地区发展上的受益;村民常常为自己争取最大改善与受益而努力。
在实际规划建设中,明显表现出是市政府、地方政府、村民三大利益群体间的搏弈(表二)。
表二:农村新社区发展特征市级政府急于在年内起动城乡统筹建设,通过一批项目的建设实施,从中选择出能够代表地方城市城乡统筹发展落水平与特色的新社区,来引领城市的农业新社区发展,通过乡村发展整合,挖掘市域内可新增的城镇发展用地。
因而,城乡公共系统发展统筹、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新社区发展的环境特色,是市级政府推动新社区的目标。
其中,最为关注的是新建社区是否表现出新时期的“农村”特色。
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项目规划发展的可行性与带动地区发展的效益,其中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项目发展的规模与环境特色,是地方推动项目发展关注的焦点。
笔者在参与多个新社区规划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多当地村名的民意调查得知,对村民而言,能够接受的房屋拆迁补偿的底限是拆1还1,有建筑面积或货币安置两种,绝大多数农民选择前者,苏南地区农村新社区的先行地区(苏锡常)甚至已经出现了拆1还多的现象,这以政策直接导致了以多层和小高层住宅为主的高容积率农村新社区的出现。
新建社区的户型、区位与设施配套是村民最为关注的方面。
综合而论,新社区发展环境特色与建设效益(对村民的吸引力和发展的节地效益)是各方关注的两大重点。
2、规划实践结合南京最新一轮城乡统筹规划编制过程中相关新社区的规划资料与积累的大量农村社区规划材料,笔者选取了具有一定用地规模与人口聚集程度12个新社区规划作为近期农村新社区规划的典型样本,从规划区位(表三、图一)、社区规模(表四)、空间结构和特色要素(表五)、住宅形式(表六)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
表三:实践案例规划区位分析表表四:实践案例社区规模分析表A 型B 型C 型图一 农村新社区区位类型表五:实践案例结构与特色分析表表六:实践案例住宅形式分析表图二 常州前黄社区规划鸟瞰效果图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苏南农村新社区建设,呈现两种形态,即基于节地发展需求的“城镇型”与基于新农村特色需求的“乡村型”(表七)。
城镇型社区位于城镇新区或边缘,道路网已经融入城市道路系统,虽然仍是农村社区,但是在用地性质上已经可以被认定为城市发展备用地。
此类社区一般建设规模较大,往往与城镇新区发展相结合,住区规模在5000人以上,其中常州前黄社区(图二)达到1.5万人,容积率达到1.8,规划建设模式与城镇新住区相同,建筑风格强调现代,沿街底层商业作为集体所有,出租收益用于住区物业管理与维护,村民迁入后,完全融入城镇生活,常常与城镇新区建筑协同,理论上讲,高密度开发会给地方带来4-6倍的新社区建设用地指标。
表七:城乡空间类型的特征位于或临近城镇 独立地段,近公路 具有环境特色优势 自然散布5000人以上 800-3000人 - 多层或高层高密低层低密 院落式散布 城镇街区图三 南京浦口区星甸新市镇龙井新社区乡村型的新社区,大都为近期开发建设的项目,注重社区建设的“新农村”特色,项目选址大都注重区位的自然环境特色与农业景观的同时也兼顾考虑了规划基地与城市建成区的交通联系,基地往往通过一条或数条较高等级公路与上级行政区核心区相连,规划用地虽然在空间上与城市建成区分离,但是空间距离均在15公里以内,驾车可以在半小时以内从社区达到镇区。
在控制居住单元用地面积不超过省标的前提下,新建住宅延续传统院落式,坡顶码头墙成为新住宅的标志。
此类社区大都保持社区了良好农业景观环境与村落的结合,社区规划相对较小,一般在3000人以下,配有村委与活动中心,村民工作与子女上学常常是跨地区的,社区建设的节地效果不明显。
如南京浦口区星甸新市镇龙井新社区(图三),规划完成后建筑容积率仅有0.31,与传统农村聚落的建筑规模区别不大,基本无法产出用地指标,也就意味着项目建设推进的资金将全部由地方财政与上级行政拨款资助,体现了明显的乡村特色典型打造倾向。
纵观以上的社区规划案例,无论那种类型的新建社区,都与传统村落社区不同,表现出如下的新发展特征:1.新社区发展选址决定社区的发展类型,城镇型社区的建设强度和环境与期靠近的城镇空间形态相近,乡村型社区为相对独立地段,且与城镇有便捷的交通联系;2.地方政府倾向于将农村新社区的规模做大,社区的规模直接决定了新增的用地指标。
新建社区规模普遍在2000人以上,形成相对独立的聚落,居民普遍存在跨村域就业或上学情况。
随着新社区建设规模的扩大,农家乐、房屋出租、乡村旅游、传统工业逐渐纳入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解决村民就业问题,是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3.新社区发展易受社区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规划社区外部的道路等级提高、风景旅游区开发、产业项目建设等出现,将改变其发展条件,如南京金牛湖定为2014青奥会水上运动赛场后,周边计划发展的农村新社区,变成了高档连立式住宅,地方政府甚至还有意图在金牛湖南侧建立金牛湖新城(30万人);4.市政府与地方政府,对新社区建设中的“新农村”特色普遍重视,主要表现在建筑单体的层数与风格、社区入口景观、社区景观环境与自然环境或农田景观(新建社区内的农田不计入建设用地)的结合上。
图四 新光社区选址考虑示意图3、 第三空间如同城市里的“城中村”,规模大、区位好的新建农业社区就可视为是“村中城”,无论控制与否,因其区位功能利用成本相对较低的经济优势,社区都会随其周边环境变化而变,这种变化同样反映在农村新社区规划过程中,南京六合新光社区规划,明显地反映出了这种“第三空间”的发展特征。
2010年底,南京市政府选择了竹镇、金牛湖、星甸、乌江、铁心桥、靖安、麒麟、谷里、横溪、白马和东坝等11个涉农镇或街道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导试点镇街,希望通过先导试点镇街规划编制工作,创新机制体制,为全面开展南京市城乡统筹规划工作探索经验。
新光社区作为金牛湖街道的试点建设社试点,按上位规划社区为一级社区,规划人口5000人,要求在集聚人口,产出建设用地指标的同时尤其强调农村新社区特色的打造。
3.1区位选择由于2014年青奥会水上运动主赛场最终落户金牛湖,金牛湖街道的特色社区选址也向南京青奥展示轴线靠拢,地方希望依托青奥会这一机遇在向世界展示南京农村社区新貌的同时全面带动地区发展。
街道提供了A 与B 两块用地(表八)作为特色社区发展备选地。
权衡重要性、规模、可操作性、农民迁居的意愿,地方政府选择A 地块建设新社区。
首先,A 地块处于是青奥轴线公交线路一个站点,离六合新城近,可成为青奥线上展示南京新农村建设的窗口,易被上级政府与社会关注;其次,新光总体用地规模大,土地整合后产生的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相对多,能为地方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第三,靠县城近,现状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已有,农民迁入意愿强,存有闲置的工业用地(为国有土地),项目易起动,阻力小。
地方政府的另一个意图是,利用处于南京绕越高速路口优势,将土地转化为可建设用地后,可为地方引进大型项目建立基础,原先美国奥特莱斯公司曾看好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