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 格式:ppt
- 大小:330.00 KB
- 文档页数:9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1957年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T 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57年,31岁的他与杨振宁一起,以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李政道曾在苏州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
因抗日战争,中学未毕业。
1943年在贵阳以同等学力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走上物理学之路。
1944年日军进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学。
1945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二年级生。
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与合作者一起从事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
三年后,在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1984年获得全校级教授这一最高级职称。
至今他仍活跃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
自从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开始回中国访问,他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
他向有关方面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于1980年代设立CUSPEA考试,对优秀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
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
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0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莙政基金。
莙政基金现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与国立清华大学(台湾)等五所高校的优秀本科学生进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入选的学生则被命名为莙政学者。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
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小编整理了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欢迎参考借鉴。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国籍),诺贝尔奖获得时间在1957年,而此时的护照仍旧是“中华民国的护照”,参加学术多有不便。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加入美籍。
究竟是否算在内,自行判断。
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中国心,始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
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
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
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
钱学森老先生是做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导弹,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
因此当时大家的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先生才接受了这一建议,继续留在国外做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而杨振宁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积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在国外活动,说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流组织,帮助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交流。
杨振宁先生的努力,触动了很多国家的科学家,他们纷纷站出来帮助中国科学家,为中国打开了学术交流的大门。
并且,杨振宁先生留在在美国做的物理研究的那些年里,工作性质和“给美国人造导弹”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他所主持的最前沿物理研究,短时间内不可能作为任何武器应用,并且这些学术成果,杨振宁先生都印在脑子里,带回了中国。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自1901年创立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科技大国,在物理学领域也有不少杰出的科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下面是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 杨振宁(1957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因物理学研究而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杨-李理论”,对于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和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李政道(1957年获奖)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基本粒子和物理学的基本规律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政道还在物理学领域的其他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3. 高斯古(1957年获奖)高斯古是中国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独立研究者。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基本粒子的强相互作用和量子色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杨振宁(1963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二次获奖是因为对于非守恒性理论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宇宙学和相对论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5. 杨振宁(2004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三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三次获奖是因为对于超导性和超流动性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凝聚态物理学和低温物理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 高锟(2012年获奖)高锟是中国第六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量子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7. 丁肇中(2016年获奖)丁肇中是中国第七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奖项。
他的研究成果在粒子物理学和中微子物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要影响。
8. 陈建功(2018年获奖)陈建功是中国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于激光的产生和应用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諾貝爾獎章(AFP PHOTO )諾貝爾獎(Nobel Prize)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獎項。
他於1895年11月27日在法國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樂部上立下遺囑,用其遺產中的920萬美元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以表彰那些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或做出傑出研究、發明以及實驗的人士。
諾貝爾獎分為6個獎項: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
到目前為止,有10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按獲獎時間排序,他們是: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是继莫言之后的第二位中国籍诺贝尔奖获得者。
那么,咱们来梳理一下,到底哪些既是“华人”、又是“中国人”得过诺贝尔奖。
一、杨振宁美籍华人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1942年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北平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
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的科研合作。
他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与他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二、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5日—),汉族,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被誉为「神童博士」。
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三、钱永健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汉族,1952年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杭州,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四、李远哲诺贝尔化学奖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哪些1、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3、高锯: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
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突破性成就,获颁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4、钱永健:1952年2月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祖籍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
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5、高行健:1940年1月4日出生于中国江西赣州。
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作家。
6、崔琦:1939年2月28日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
1998年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7、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美籍华人。
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8、李远哲: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
1986年,李远哲和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9、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
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10、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
11、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
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导读] 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用以奖励那些为全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截至2009年已经有9位华裔科学家拿过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远哲、高行健、钱永健和高锟。
在这里我们特别对诺贝尔奖成立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9位华裔科学家进行盘点。
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高锟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华人科学家获得者高锟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10月6日宣布,华裔科学家、“光纤之父”高锟(Charles Kao)以及两名美国科学家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Char les K.Kao),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
美国国籍。
1933年,高锟出生于上海金山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弟弟高铻,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栋三层高的房子。
入学前,父亲聘请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诵读四书五经。
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即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他说:“影响很大!”。
1957年、1965年先后获英国伦敦大学电机工程学学士、博士学位。
1970年迄今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87-1996年任该校校长。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高锟教授1966年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中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讯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讯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
同时开发了实现光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
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xx创立的奖项。
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小编整理了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欢迎参考借鉴。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1、诺贝尔物理学,杨振宁(安徽合肥出生,早年外出留学,1964年加入美籍,xx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国籍),诺贝尔奖获得时间在1957年,而此时的护照仍旧是中华民国的护照,参加学术多有不便。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加入美籍。
究竟是否算在内,自行判断。
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中国心,始终在为中国物理学做奉献。
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
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
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老先生还积极发声坚决支持邓老。
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
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
钱学森老先生是做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导弹,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
因此当时大家的意见都是,希望他继续留在国外发挥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先生才接受了这一建议,继续留在国外做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至会直接骂中国人是黄祸、黄皮猪、垃圾人种。
所以有些国际科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而杨振宁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积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在国外活动,说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流组织,帮助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交流。
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领域的成果和事迹
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领域做出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和贡献,以下列举一些著名的事迹和成果:
1.李政道:李政道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与杨振宁合作提出
了弱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因此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2.王淦昌:王淦昌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是八十年代发现中微子
振荡现象的第一人,为粒子物理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3.周培源:周培源是粒子物理学家,他在八十年代提出了“周守
恒”理论,为弱相互作用和基本粒子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4.石建光:石建光是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他是LHCb实验的发
起人和领导者,该实验发现了重子共振态,为探索粒子物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5.蒋兆和:蒋兆和是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他是日本东京大学的
教授,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为理解弱相互作用做出了贡献。
6.陈建功:陈建功是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他与合作者一起发现
了重大弱相互作用效应,这项成果使得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了基本粒子物理学中的关键问题。
以上是一些著名的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领域所做出的重要成果和贡献,他们的努力为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突破。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一、杨振宁美籍华人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1942年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北平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
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的科研合作。
他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与他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
杨振宁的结发妻子是原中华民国陆军中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xx年10月因病过世xx年底,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二、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5日—),汉族,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被誉为「神童博士」。
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1974年5月30日会见毛泽东主席时,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受到采纳。
三、钱永健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Roger Yonchien Tsien,1952年2月1日-)汉族,1952年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杭州,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我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我不是中國科學家。
我的得獎有中國人高興,如果這樣讓很多年輕人對科學發生興趣,這是很好的事。
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必出于一個開放的社會,多元包容的价值是关鍵。
」四、李远哲诺贝尔化学奖(Yuan Tseh Lee),1936年1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先后就读于新竹国民小学、新竹中学;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1961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考获硕士学位。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指华裔获诺贝尔奖者。
李政道: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均为中华台北籍贯。
)
丁肇中:1976年,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86年,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1974年加入美国国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97年,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祖籍江苏太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琦:1998年,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平顶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高行健:2000年,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1997年加入法国国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首位圆中文作家诺奖梦。
钱永健:2008年,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祖籍浙江杭州)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高锟:2009年,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英美双国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首位获诺奖的华裔科学家。
莫言:2012年,莫言(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首位圆中文作家诺奖梦。
屠呦呦:2015年,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获科学类诺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杨振宁:2021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首位获诺奖的华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李政道是两位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杨振宁与李政道是两位在物理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华裔科学家。
他们因在元粒子理论和弱相互作用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
他们获得这一殊荣的过程却充满了困扰和嘲笑。
杨振宁与李政道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个关于元粒子和弱相互作用的理论。
他们在这一领域的突破性工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也引发了许多科学界的质疑和嘲笑。
当时,他们的理论被称为“强矩阵论”,并被认为是不可行的。
这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物理学界,人们普遍认为元粒子的空间对称性是保持不变的,而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的理论与此不符。
这与当时主流的思维方式相左,使得他们的理论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和反对。
除了理论背后的争议外,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普通话口音也成为了他们的被嘲笑对象。
他们在学术界和媒体中遭受到了各种嘲笑和歧视。
有些学者和媒体甚至以他们的口音和形象来讽刺他们的理论,认为他们是凭借着口音和中国的身份来获取奖项的。
杨振宁与李政道并没有因嘲笑而沮丧,他们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理论,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来证明他们的理论是可行的。
他们还与其他科学家进行合作,交流和讨论,以便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理论。
最终,杨振宁与李政道的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他们的努力和坚持得到了认可。
1963年,他们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位中国籍的诺贝尔奖得主。
这个殊荣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认可,也是对中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的肯定。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才华和成就不应该受到族裔或形象的限制。
尽管他们在学术界和媒体中受到了嘲笑和歧视,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他们的故事也鼓舞着更多的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受外界的干扰。
朱棣文的故事
朱棣文的故事:矢志不渝的朱棣文
朱棣文是着名的华裔物理学家。
1997年,他因在研究利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五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只是
甚至有
他引力。
不过,父亲却不愿意儿子学物理。
小时候,朱棣文对画画很感兴趣,画得很有灵气,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
父亲知道后非常高兴,因为他希望儿子将来不要继承家庭传统,争当科学家,而改为非常实用的建筑行业上来。
画画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好好画,将来好做个建筑师。
”父亲鼓励他说,“搞建筑业,工作稳定,收入也高,也非常体面。
”
“建筑师?爸爸,我不想搞建筑,我想做一名物理学家。
”小朱棣文说。
“学物理学是很难生存的,”父亲严肃地说,“这个工作又苦又累,收入也不高。
我不希望你走这条路。
”
“不,爸爸。
我喜欢学物理,我管不了那么多。
”小朱棣文认真地说。
父亲沉默了。
他想,儿子还小,以后会明白该如何选择职业。
如今,看到儿子不仅没有按自己的希望改变职业选择,反而对物理更感兴趣了,成天沉迷于和
才能望
---文章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