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国统一高考大纲文科综合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17
2008年全国统一高考大纲--文科综合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一、考核目标与要求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二、考试范围(一)政治第一部分经济常识1.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3.企业和经营者(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兼并与破产(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4.产业和劳动者(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6.银行和储蓄者(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关税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哲学常识1.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3.认识论(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3)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4.人生观和价值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第三部分政治常识1.我国的国家制度(1)我国的国体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3)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依法治国(4)我国公民与国家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2.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1)政党与政权政党的特征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3)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我国的民族和宗教(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我国的宗教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4.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1)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主权国家及其权利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2)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3)我国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第四部分时事政治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二)历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先秦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和畜牧业;(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3)商业交通和城市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2)民族融合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5.先秦时期的文化(1)老子和孔子;(2)百家争鸣;(3)文学和艺术;(4)天文和物理;(5)扁鹊二、秦汉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末农民战争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2)察举制;(3)编户齐民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百越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的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5.秦汉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哲学与宗教;(3)史学与文学;(4)雕塑与绘画三、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江南经济的发展;(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3)手工业的发展;(4)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道教与佛教;(3)唯物论思想家;(4)文学和艺术四、隋唐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4)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5)武则天的统治;(6)“开元之治”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3)府兵制与募兵制;(4)租庸调制;(5)两税法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2)手工业;(3)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2)回纥;(3)靺鞨;(4)南诏;(5)吐蕃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和新罗的交往;(2)和日本的交往;(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6.隋唐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文学和艺术五、五代、辽、宋、夏、金、元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2)中央集权的强化;(3)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2)宋辽的和战;(3)西夏的建立;(4)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1)金的建立;(2)辽和北宋的灭亡;(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1)蒙古的兴起;(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5)元朝的灭亡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理学和史学;(3)文学六、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3)八股取士;(4)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1)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2)明末农民战争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1)满洲的兴起和建国;(2)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3)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4)文字狱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2)农业;(3)手工业;(4)商业;(5)资本主义萌芽;(6)对外贸易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3)改土归流;(4)台湾府的设置;(5)清朝的疆域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3)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4)郑成功收复台湾;(5)雅克萨自卫反击战7.明清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进步的思想家;(3)明清小说;(4)类书、丛书的编纂;(5)西学东渐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1.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2)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3)鸦片战争的过程2.鸦片战争的影响(1)《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3.第二次鸦片战争(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4.太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2)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3)《天朝田亩制度》;(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5)《资政新篇》;(6)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7)太平天国的防御战;(8)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5.新思想的萌发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洋务运动(1)洋务派与顽固派;(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洋务运动的效果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2)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爆发的背景;(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4)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4.戊戌变法(1)戊戌变法的背景;(2)康、梁的维新思想;(3)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4)百日维新;(5)戊戌政变;(6)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1)同盟会的成立;(2)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3)“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4)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2.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2)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1)“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2)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四、北洋军阀的统治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1)袁世凯专政与称帝;(2)“二次革命”;(3)“二十一条”;(4)护国运动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3)无产阶级的壮大五、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2)五四运动的经过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4)工人运动的高潮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2)北京政变;(3)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4)五卅运动;(5)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5.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1)北伐军胜利进军;(2)工农运动的发展;(3)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帝国主义的干涉;(2)“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3)“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六、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1)工农武装起义;(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4)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2.日本大举侵华(1)九一八事变;(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3)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3.红军的战略转移(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华北事变;(2)瓦窑堡会议;(3)“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1)七七事变;(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3)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1)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2)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3)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1)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2)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1)毛泽东的《论持久战》;(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3)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4)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5)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八、人民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1)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3)全面内战的爆发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九、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1)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条件;(2)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3)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1)严峻的经济形势;(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2)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1)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2)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3)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2)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3)动乱中的国民经济;(4)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十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伟大的历史转折(1)在徘徊中前进;(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2)全方位的对外开放;(3)改革开放的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的构想;(2)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第三部分世界近代、现代史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2.文艺复兴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革命的背景与进程;(2)君主立宪制的形成2.欧洲启蒙运动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1)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2)从君主立宪派到雅各宾派;(3)拿破仑帝国的兴亡4.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英属北美殖民地状况和美国独立运动;(2)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3)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英国工业革命;(2)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第一国际巴黎公社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俄国1861年改革;(2)美国内战;3)德意志统一;(4)意大利统一;(5)日本明治维新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5.亚洲革命风暴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3.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4.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五、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巴黎和会的召开;(2)《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3)国际联盟的成立;(4)华盛顿会议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美国罗斯福新政;(3)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4)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3.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1)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2)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3)西班牙内战八、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1)慕尼黑阴谋;(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3)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1)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2)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3)两极格局的形成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1)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3)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与东欧的变革;(4)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美苏争霸(1)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5.亚洲经济的发展(1)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2)印度经济的发展;(3)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十、世界格局的变化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1)冷战后的国际形势;(2)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3.世界经济的发展十一、现代科学技术(1)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三)地理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
学校文化:是指有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管理: 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个体的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
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与社会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
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
它是群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是群体团结的心理特征。
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以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全国卷二)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
他强调的是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24.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
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A.720万元,6元B.720万元,5元C.600万元,5元D.600万元,6元25.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5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①将扩大人民币的职能从而使其成为世界货币②使人民币在一些国际贸易中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③有利于中国国内物价保持稳定④有利于降低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汇率风险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目前,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家电下乡”活动,政府对农民购买家电产品给予补贴。
家电下乡受到农民的欢迎。
回答26——27题。
26.“家电下乡”活动的推出有利于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②拉动国内的消费需求③通过消费带动家电企业的生产④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7.个别地方出现了不法商家借“家电下乡”销售伪劣产品坑害农民的现象,这种不法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①自主选择权②知情权③公平交易权④求偿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放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
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
回答28——29题。
28.“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过无形的量变之中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9.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②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安之若泰、泰然处之③认识“安”与“危”的依存、贯通关系,顺应和迎接安危转化的趋势④认识“安”与“危”的包含、转化关系,努力实现转危为安和趋安避危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0.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点;事故预防目录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引言 (1)2.钻孔灌注桩概述 (2)2.1钻孔灌注桩的发展历史 (2)2.2钻孔灌注桩的发展动向 (2)2.3钻孔灌注桩的特点 (4)3.钻孔灌注桩施工 (5)3.1钻孔灌注桩施工准备工作 (5)3.2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5)3.2.1反循环钻孔施工工艺 (6)3.2.2正循环钻孔施工工艺 (6)3.2.3螺旋钻孔施工工艺 (7)3.2.4旋挖钻孔施工工艺 (8)4.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点 (9)4.1泥浆的制备 (9)4.2清孔 (9)4.3钢筋笼制作 (10)5.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的原因和预防 (12)5.1坍孔及预防措施 (12)5.2桩底沉渣过厚及预防措施 (12)5.3护筒失效及预防措施 (13)5.4孔斜及预防措施 (13)5.5缩颈、扩径及预防措施 (14)5.6钢筋笼偏位及预防措施 (14)5.7断桩及预防措施 (14)6.结论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7)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桥专业毕业论文1.引言随着我国工程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在高层建筑、重型厂房、桥梁、港口等工程中大量采用桩基础,桩基已成为工程中重要的基础形式,在所有桩基类型中,灌注桩应用最为普遍,其中尤以钻孔灌注桩为主。
钻孔灌注桩具有低噪音、小震动、无挤土,对周围环境及邻近建筑影响小,能穿越各种复杂地层和形成较大的单桩承载力,适应各种地质条件和不同规模建筑物等优点。
这种施工方法,可以变水下作业为水上施工,从而大大简化施工,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而且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钻孔灌注桩的桩长和桩径不断加大,单桩承载力也越来越高,同时,也使单柱单桩的设计成为现实。
咳嗽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分析吴正国第一部分概述及基本诊疗原则一、概念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络,或脏腑功能失调,或情志内伤,扰及肺脏,肺气不利,失于宣降而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咳和嗽在临床上又有分别,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
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痰也。
”一般情况下多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常咳嗽并称。
咳嗽常见于现代医学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胸膜炎、咽炎、喉炎、百日咳等疾病。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患病率为3%--5%,50岁以上患病率可急剧上升至10%--15%,尤以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
咳嗽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的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
虽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剧烈长期咳嗽亦可损伤肺气,严重的可导致呼吸道出血,所以必须及时实施药物治疗。
中医药治疗咳嗽有较大优势,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做了较系统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素问•咳论》认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
对咳嗽的分类,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等五脏咳,以及胃咳、胆咳等六腑咳。
并描述了各种咳嗽的证候特征。
隋代《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支咳、胆咳、厥阴咳。
明代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景岳全书·咳嗽篇》云:“咳嗽一证,窃见诸家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
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二曰内伤,而尽之矣。
”至此,咳嗽的辩证分类渐趋完善,切合临床使用。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解析读图l.完成1~2题图1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A①B.②C③D.④2.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A.0.05 km2 B 0.5km2C.5 kim2 D.50km2[解析]等高线地形图中坡度考查,直接运用的知识是分析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缩小范围B、D中选择,但此题中问到了平均坡度最大的地区,需要考虑起止点的高差,运用原理,水平距离相同,相对高度越大,坡度越大。
故1题选D选项。
在图中找到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结合比例尺,估算出边长为2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即可,最接近A选项[点评]此组题考查了等值线类型中最典型的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分析、判断、计算能力,在基础知识基础上,考查学生的能力又有所升华,起到了高考试题选拔人才的目的。
难度适中。
[参考答案]D A图2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目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
完成3~5题。
3.图中a、b、c分别代表A.电厂、化工厂、盐场 B.盐场、电厂、化工厂C.电厂、盐场、化工厂 D.盐场、化工厂、电厂4.该生态工业园区中A.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D.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5.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A.晋南 B.粤北 C.冀东 D.闽西[解析]第3题中的a与图中各个产业都有非常明显的关联性,肯定是电厂,再在A与C中衡量,考虑到太阳能的加入是晒盐的主要因素,答案即得。
结合第4题中的选项,去关注产业链中各个箭头的示意。
图示中反映该地临海、化工发达,盐业也很突出,这一点尤其重要,还要注意到闽西并不临海。
[点评]此组题考查了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的相关知识点,更要注意的是,考生要在图示中找到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必然与因果关系),试题较为简单。
[参考答案]C B C图3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综合I.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制定以下考试内容。
一、生物(一)能力要求1.理解能力(1)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3)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与探究能力(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见下表)所列实验。
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3.获取信息的能力(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4.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二)考试范围生物知识内容表二、化学化学科试题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试题还应考查考生初步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
(一)能力要求1.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解析读图l.完成1~2题图1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A①B.②C③D.④2.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A.0.05km2B0.5k m2C.5kim2 D.50km2[解析]等高线地形图中坡度考查,直接运用的知识是分析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缩小范围B、D中选择,但此题中问到了平均坡度最大的地区,需要考虑起止点的高差,运用原理,水平距离相同,相对高度越大,坡度越大。
故1题选D选项。
在图中找到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结合比例尺,估算出边长为2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即可,最接近A选项[点评]此组题考查了等值线类型中最典型的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分析、判断、计算能力,在基础知识基础上,考查学生的能力又有所升华,起到了高考试题选拔人才的目的。
难度适中。
[参考答案]D A图2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目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
完成3~5题。
3.图中a、b、c分别代表A.电厂、化工厂、盐场B.盐场、电厂、化工厂C.电厂、盐场、化工厂D.盐场、化工厂、电厂4.该生态工业园区中A.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D.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5.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A.晋南B.粤北C.冀东D.闽西[解析]第3题中的a与图中各个产业都有非常明显的关联性,肯定是电厂,再在A与C中衡量,考虑到太阳能的加入是晒盐的主要因素,答案即得。
结合第4题中的选项,去关注产业链中各个箭头的示意。
图示中反映该地临海、化工发达,盐业也很突出,这一点尤其重要,还要注意到闽西并不临海。
[点评]此组题考查了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的相关知识点,更要注意的是,考生要在图示中找到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必然与因果关系),试题较为简单。
[参考答案]C B C图3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
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信息一、关于全国文科综合试题命题近两年参加文科综合试题命题的历史学科执笔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曹大为教授和武汉大学何德坤教授。
学术秘书暂时由杨宁一和刘芄兼任。
全国文科综合试题命题组组长仍是北京师范大学张亚男教授(地理学科)。
(1)杨宁一教授。
世界近现代史专家。
其学术专长是世界近代化问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美国史。
(2)曹大为教授。
其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主编,中国长城研究会副理事长,其学术专长是先秦史,近两年有多篇有关“明清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文章发表。
(3)何德坤教授。
其学术专长是中国古代民族史。
近两年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金迁都”试题就是出自其手。
(4)刘芄。
其观点是重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突出对重大历史概念的考查,关注考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善于从微观的角度去发现历史的大意。
(5)张亚男教授。
根据其地理学科的特点,注重对历史空间概念的考查,考查重点是区域经济。
二、考前预测(一)2008年高考趋势预测(地理)1.08高考试卷仍坚持突出学科特色,立足教材主干知识,进一步强化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原则,以适当渗透新课标“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科学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增强学生的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以“粮食和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为背景材料,考查农业区位、农业生产类型、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和商品性农业基地建设;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文昌火箭发射场和天津新型火箭生产基地,上海大飞机项目等为背景,考查时间计算、地球运动的意义、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以京沪高速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为背景材料,考查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和重要意义;以南方雪灾,奥运火炬传递,成渝地区、长株潭、武汉两型社会改革,天津滨海新区和北京奥运会等为背景材料,考查我国南方地区、西南地区、青藏高原、环渤海地区等国内热点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及成因;以胡锦涛主席访日、缅甸飓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地建设、石油价格上涨、伊朗核问题、希腊的奥运圣火采集等为背景材料,考查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东、地中海沿岸地区等世界热点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及成因等,隐性考察热点问题。
绝密★启用前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5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张某承包了0.5化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
当地1月平均气温3℃。
完成1-2题。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B.太湖平原C.华北平原D.松嫩平原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需求B.生产经验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3-4题。
1982年1990年2000年总人口(万人)35 167 7010-14岁(%)35.27 14.63 8.515-64岁(%)58.36 83.15 90.39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3.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4.该城市是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阳产业重心是区城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
图2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
完成5-7题。
5.图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6.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C.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7.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A.第二产业向东南B.第二产业向东北C.第一产业向东南D.第三产业向东南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文科综合能力测试2008年5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 10 页,满分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填涂样例”和“注意事项”。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天文辐射是指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
下表是地球不同纬度地区在二分二至日所受到的天文辐射日总量(卡/平方厘米)变化情况表,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70°S在6月22日的天文辐射量为0卡/平方厘米的原因是冬季冰川的反射率大B.北极与南极天文辐射量最大值不同,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极昼期长短不同C.50°N天文辐射量最小值出现在12月22日的原因是受极地冷高压影响D.春分日,天文辐射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2.影响天文辐射量的因素有:①日地距离②冰川的反射率③白昼长短④气压高低⑤太阳高度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C.②③④ D.③④⑤图1是“三月上旬我国某种农作物分布状况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图13.该农作物最有可能是A.水稻 B.甘蔗 C.春小麦 D.冬小麦4.影响该农作物在a、b两地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最主要因素是A .光照B .水分C .热量D .湿度我国云南大理有句歌谣:“大理有三宝,风吹不进屋是第一宝”,大理位于点苍山和洱海之间,夏季吹西南风,冬春季节吹西风即下关风(如图2),下关风风速大,平均为4.2米/秒,最大可达10级,因此这里的房屋座西朝东,成为我国民居建筑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回答5、6题。
5.依据图文所提供的信息,请判断图2中方框内的指向标应为6.这说明自然环境与文化景观的关系是①自然环境影响文化景观的形态和功能 ②自然环境是人类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③所有文化要素的特征都是自然环境造成的 ④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有指示作用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①④中国青年报报道:2007年“好运北京”体育赛事是2008年奥运会的预演和彩排。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能力要求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最基本的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Ⅲ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
1.识记 A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②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2.表达应用 D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③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⑤选用、仿用、变换句式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⑦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识记 A①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②识记文学体裁常识③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三、古代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6页,共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目前,人类已知月球上的能源有A.生物能、风能B.核能、潮汐能C.潮汐能、太阳能D.太阳能、核能电视收视率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电视的人(户)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户)数的百分比。
2.一般情况下,图1中表示北京地区电视收视率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读图2,回答3~5题。
3.如果该图为在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A.E处气温比H处高B.F处气压比G处低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4.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5.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读图3,回答6、7题。
6.该作物A.种植期的早晚取决于气候条件B.灌浆期的早晚取决于成土母质C.收割期的早晚取决于农业政策D.一个生产周期至少为8个月7.该作物处于开花期时,正值A.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最大B.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C.中国东北平原昼长夜短D.潘帕斯草原草木茂盛城市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取,并具有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异。
读图4,回答8题。
8.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城市空间最合理的作用方式分别为A.电影院、厂房、住宅、银行B.零售店、电影院、石房、办公室C.办公室、零售店、住宅、厂房D.批发市场、办公室、住宅、零售店读图5,回答9~11题。
青年科学5搭起成功阶梯加分秘诀政治:考点稳定关注时事今年的政治高考大纲较比去年只是在表述上产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整个大纲的内容跟去年相似。
政治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学科,高考政治试题绝不回避热点,必然会反映国家意志。
通过这几年的文综合题大家可以看到,这些热点都是很微观的,一个是人类共同关心和面临的,像资源、环境、气象变化等问题,比如今年抗冰雪灾害的问题,就是大家共同关心的。
还有一个是以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为切入点的,像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科技问题、重大的国际事件等。
凡能与教材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相结合的时政现象都可作为时政重点、热点考虑,而教材的重点、重要原理与国内外时事政治中的重大事件的结合点、交叉点更是重中之重。
此外答题时要有形成答案提纲的能力,答案的布局要有层次,考生可按“先重点再其他、先观点再材料、先教材再创新”的顺序来组织答案,总之,答案要富有条理性、逻辑性和专业性。
历史:考点删增变化大历史考纲变化很大,增加了夏商周的社会经济、唐朝的府兵制和募兵制、隋唐商业与城市社会生活、万历新政、宋元史学、洋务运动的效果、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湖北军政府、孙中山北上与国民会议运动、工农运动的发展、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华北事变与瓦窑堡会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美国的共和政体、非洲与拉美民族民主运动、亚洲人民民主国家、新科技的发展与特点等内容,其目的在于突出制度、改革、道路探索等主要历史问题。
删掉了古代均田制度、太平天国北伐西征、真理标准讨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几个部分,其目的在于放弃一些高、空、大、深的历史问题。
历史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是一个平面系统。
但高考命题则往往抽取历史线索,挖掘知识联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系统。
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
2008年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全国1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5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
.....作答无效3.本试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张某承包了0.5化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
当地1月平均气温3℃。
完成1-2题。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B.太湖平原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3-4题。
3.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4.该城市是A.南京B.深圳C.西安 D.沈阳产业重心是区城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
图2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
完成5-7题。
5.图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6.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C.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7.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A.第二产业向东南B.第二产业向东北C.第一产业向东南D.第三产业向东南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高考注意事项1.进入考场时携带的物品。
考生进入考场,只准携带准考证、二代居民身份证以及2B铅笔、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尺、圆规、三角板、无封套橡皮、小刀、空白垫纸板、透明笔袋等文具。
严禁携带手机、无线发射和接收设备、电子存储记忆录放设备、手表、涂改液、修正带、助听器、文具盒和其他非考试用品。
考场内不得自行传递文具等物品。
由于标准化考点使用金属探测仪等辅助考务设备,所以提醒考生应考时尽量不要佩戴金属饰品,以免影响入场时间。
2.准确填写、填涂和核对个人信息。
考生在领到答题卡和试卷后,在规定时间内、规定位置处填写姓名、准考证号。
填写错误责任自负;漏填、错填或字迹不清的答题卡为无效卡;故意错填涉嫌违规的,查实后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监考员贴好条形码后,考生必须核对所贴条形码与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一致,如发现不一致,立即报告监考员要求更正。
3.考场面向考生正前方的墙壁上方悬挂时钟,为考生提供时间参考。
考场时钟的时间指示不作为考试时间信号,考试时间一律以考点统一发出的铃声信号为准。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6页,共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目前,人类已知月球上的能源有A.生物能、风能B.核能、潮汐能C.潮汐能、太阳能D.太阳能、核能电视收视率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电视的人(户)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户)数的百分比。
2.一般情况下,图1中表示北京地区电视收视率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读图2,回答3~5题。
3.如果该图为在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A.E处气温比H处高B.F处气压比G处低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4.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5.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读图3,回答6、7题。
2008年全国统一高考大纲--文科综合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一、考核目标与要求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二、考试范围(一)政治第一部分经济常识1.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3.企业和经营者(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兼并与破产(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4.产业和劳动者(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6.银行和储蓄者(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关税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哲学常识1.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3.认识论(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3)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4.人生观和价值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第三部分政治常识1.我国的国家制度(1)我国的国体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3)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依法治国(4)我国公民与国家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2.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1)政党与政权政党的特征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3)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我国的民族和宗教(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我国的宗教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4.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1)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主权国家及其权利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2)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3)我国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第四部分时事政治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二)历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先秦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和畜牧业;(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3)商业交通和城市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2)民族融合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5.先秦时期的文化(1)老子和孔子;(2)百家争鸣;(3)文学和艺术;(4)天文和物理;(5)扁鹊二、秦汉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末农民战争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2)察举制;(3)编户齐民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百越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的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5.秦汉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哲学与宗教;(3)史学与文学;(4)雕塑与绘画三、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江南经济的发展;(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3)手工业的发展;(4)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道教与佛教;(3)唯物论思想家;(4)文学和艺术四、隋唐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4)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5)武则天的统治;(6)“开元之治”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3)府兵制与募兵制;(4)租庸调制;(5)两税法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2)手工业;(3)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2)回纥;(3)靺鞨;(4)南诏;(5)吐蕃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和新罗的交往;(2)和日本的交往;(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6.隋唐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文学和艺术五、五代、辽、宋、夏、金、元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2)中央集权的强化;(3)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2)宋辽的和战;(3)西夏的建立;(4)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1)金的建立;(2)辽和北宋的灭亡;(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1)蒙古的兴起;(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5)元朝的灭亡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理学和史学;(3)文学六、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2)《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3)八股取士;(4)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1)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2)明末农民战争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1)满洲的兴起和建国;(2)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3)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4)文字狱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2)农业;(3)手工业;(4)商业;(5)资本主义萌芽;(6)对外贸易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3)改土归流;(4)台湾府的设置;(5)清朝的疆域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3)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4)郑成功收复台湾;(5)雅克萨自卫反击战7.明清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进步的思想家;(3)明清小说;(4)类书、丛书的编纂;(5)西学东渐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1.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2)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3)鸦片战争的过程2.鸦片战争的影响(1)《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3.第二次鸦片战争(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4.太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2)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3)《天朝田亩制度》;(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5)《资政新篇》;(6)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7)太平天国的防御战;(8)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5.新思想的萌发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洋务运动(1)洋务派与顽固派;(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洋务运动的效果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2)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爆发的背景;(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4)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4.戊戌变法(1)戊戌变法的背景;(2)康、梁的维新思想;(3)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4)百日维新;(5)戊戌政变;(6)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1)同盟会的成立;(2)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3)“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4)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2.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2)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1)“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2)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四、北洋军阀的统治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1)袁世凯专政与称帝;(2)“二次革命”;(3)“二十一条”;(4)护国运动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3)无产阶级的壮大五、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2)五四运动的经过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4)工人运动的高潮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2)北京政变;(3)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4)五卅运动;(5)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5.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1)北伐军胜利进军;(2)工农运动的发展;(3)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帝国主义的干涉;(2)“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3)“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六、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1)工农武装起义;(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4)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2.日本大举侵华(1)九一八事变;(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3)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3.红军的战略转移(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华北事变;(2)瓦窑堡会议;(3)“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1)七七事变;(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3)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1)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2)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3)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1)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2)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1)毛泽东的《论持久战》;(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3)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4)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5)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八、人民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1)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3)全面内战的爆发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九、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1)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条件;(2)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3)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1)严峻的经济形势;(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2)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1)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2)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3)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2)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3)动乱中的国民经济;(4)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十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伟大的历史转折(1)在徘徊中前进;(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2)全方位的对外开放;(3)改革开放的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的构想;(2)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第三部分世界近代、现代史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2.文艺复兴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革命的背景与进程;(2)君主立宪制的形成2.欧洲启蒙运动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1)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2)从君主立宪派到雅各宾派;(3)拿破仑帝国的兴亡4.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英属北美殖民地状况和美国独立运动;(2)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3)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英国工业革命;(2)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第一国际巴黎公社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俄国1861年改革;(2)美国内战;3)德意志统一;(4)意大利统一;(5)日本明治维新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5.亚洲革命风暴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3.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4.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五、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巴黎和会的召开;(2)《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3)国际联盟的成立;(4)华盛顿会议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美国罗斯福新政;(3)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4)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3.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1)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2)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3)西班牙内战八、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1)慕尼黑阴谋;(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3)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1)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2)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3)两极格局的形成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1)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3)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与东欧的变革;(4)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美苏争霸(1)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5.亚洲经济的发展(1)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2)印度经济的发展;(3)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十、世界格局的变化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1)冷战后的国际形势;(2)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3.世界经济的发展十一、现代科学技术(1)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三)地理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