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概述经济法的特征及基本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215.50 KB
- 文档页数:14
简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经济法是指调整和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则包括公平、自由、公共利益、效益、合
理等。下面我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第一,公平原则。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经济法的重
要原则。公平原则要求政府和法律保护市场主体的平等权益,禁止垄断和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促进公平竞争。在经济活动中,公平原则也体现为要
求合同的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保护经济秩序的公平和正义。
第二,自由原则。自由原则要求市场主体依法自由选择经济活动,自
由选择合同方,并能够享受经济自由权。自由原则的设立保护了市场主体
的自由意志,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发展。同时,自由原则也要求市场主体在
自由选择经济活动时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反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秩序。
第三,公共利益原则。公共利益原则要求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仅要
尊重市场主体的自由意志,还要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公共利益体现为国
家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共利益原则还体现为政府对市场领域的合理规制和公平竞争的维护。
第四,效益原则。效益原则要求市场经济活动应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包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等方面。效益原则还要求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
高利润,增加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第五,合理原则。合理原则要求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合理利用资源,合理经营和合理竞争。合理原则以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在
市场经济活动中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适当控制市场竞争的不合理行为,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公平竞争。
经济法是指规范经济活动中各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则和制度体系。它是一门综合性法律学科,涵盖了与经济有关的各个领域,如市场经济体制、商法、金融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等。
经济法的概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法的基本任务:经济法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法律规范和制度安排,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维护各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经济法的对象范围:经济法的对象范围涵盖了各类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业、政府等,在经济活动中涉及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关系。
经济法的主要内容:经济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和规则、经济主体的设立、经营、合同、财产权益、金融市场的监管、劳动关系的调整、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经济法的法律体系:经济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等其他法律学科相互联系和制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总之,经济法是一门重要的法学学科,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规则,调整和规范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它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涉及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经济法是指规范国家经济活动的一系列法律规定,是维护经济秩序和保护市场
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法律体系。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一、法律约束原则
经济法的第一基本原则是法律约束原则。这一原则确立了法律对经济活动的主
导地位,规定了一切经济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经营,不得违法从事经济活动。法律约束原则是保障经济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
二、市场调节原则
市场调节原则是经济法的第二基本原则。市场调节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其
基本原则是竞争自由、价格合理、资源配置有效。根据市场调节原则,国家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防止市场垄断,维护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三、公平正义原则
公平正义原则是经济法的第三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中,公平正义是确保每个
经济主体享有平等的机会,遵循公平的竞争和交易规则,实现社会正义和共享发展的基础。经济法在规定经济行为时应当体现公平正义原则,保障全体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四、法律权威原则
法律权威原则是经济法的第四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规定了国家法律在经济活动
中的权威性和不可抗拒性,要求所有经济主体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尊重法律权威,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法律权威原则是维护国家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关键。
五、效益平衡原则
效益平衡原则是经济法的第五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
大化是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效益平衡原则要求各方在经济活动中平衡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共利益相辅相成。
第二章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特征与地位
第一节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优先实现公共利益原则
●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资本主义发展的四大历史阶段与官方经济学说
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重商主义学说
●为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坚决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学说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当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结束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巩固起来,资本主义已经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资产阶级开始不再需要那种带有封建残余色彩的国家干预主义,而是需要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已经成为压倒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
●所以,主张国家干预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就成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羁绊并退出历史舞台,而反映产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放任)主义学说应运而生,并取得了主流经济学的地位。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学说阶段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其固有的缺陷,这造成了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不足并由此引起就业不足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但有效需求的不足可以通过政府支出、减税和货币扩张等措施加以弥补,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这些措施可以刺激产量和就业量的增加,而不会带来通货膨胀。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坚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是完美的,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经济社会中就根本不会出现非自愿失业。现实经济生活中可能也会出现偏离均衡水平从而产生经济波动的现象,但这只是暂时的,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经济很快就会恢复均衡状态。所以,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完全没有必要,也必然是无效的,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恶果只能是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失败,使经济自由主义学说又一次获得人们的青睐,更使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凯歌高奏。
经济法的概念和特征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是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依法规范经济关系,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规范。
经济法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性:经济法是国家对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进行调控的法律规范,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经济法通过规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
2. 政策性: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法律规范,反映了国家政治和经济政策的要求,具有强烈的政策性。经济法的实施需要根据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和完善。
3. 综合性: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方面,如金融、税收、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经济法的规范需要综合考虑到各种经济关系的协调和平衡。
4. 法律性:经济法是法律规范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保障。经济法的实施需要依靠法律手段和司法程序加以保障,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也需要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5. 时代性:经济法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法律规范,具有时代性的特点。经济法的规范需要根据时代
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加以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挑战。
总之,经济法是现代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性、政策性、综合性、法律性和时代性的特点。经济法的实施对于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经济法的特征
经济法的特征
一、经济法是通过规制经济行为,实现社会,经济,和政治理念的统一。它不仅约束行政权力和管理资源的分配,还对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
二、经济法认为经济行为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权都应受到法律保护,以防止任何一方不当地干预,以确保经济自由的实现。
三、经济法应以社会利益为主线,以经济公平为基础,以经济效率为出发点,以经济紧缩性为原则,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四、经济法要求性制裁违反经济法的行为,以防止经济行为的弊端及其潜在的危害,使经济行为符合社会正义,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持续利益。
五、经济法的规则应该简明、面面俱到,以及容易实施,其目的在于控制和调整经济行为的发展,维护社会公正,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 1 -
经济法基础
一、法的概念与特征
1、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2、法的本质
(1)法所体现的是统治阶段的意志,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根本利益。
(3)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3、法的特征
(1)国家意志性。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
(2)强制性。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
(3)规范性。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4)公开性和约束性。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
二、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主体
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1、自然人(公民)
既包括中国公民、也包括居住在中国境内或在境内活动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
2、组织
法人组织: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
非法人组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等。
国家: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任何一个法律关系至少要有两个主体。
(1)主体资格
权利能力:法律关系主体能够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的义务的法律资格。
行为能力: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
(2)行为能力的判断标准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1、经济法的主体: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构成经济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指参与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2、经济法主体的特征:
①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组织,包括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和市场主体两大类。
②不同类别的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活动宗旨具有质的区别。作为经济法律主体的国家经济管理机关的活动宗旨是实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而市场主体的活动则是以盈利为目的。
3、经济法主体的分类:
①国际经济管理机关:又分为综合经济管理机关,部门经济管理机关,只能经济管理机关,经济监督机关,经国家特别授权的政企合一的组织
②市场主体:又分为法人(法人是相对于公民的一种重要的民事主体) ,公民(自然人)
4、法人:法人是相对于公民的一种重要的民事主体,我国民法通则第 36 条规定: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5、法人的条件:
①依法成立
②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6、法人的分类:①企业法人(以盈利为目的 ) 而非企业法人(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具有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宗旨)
7、经济法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8、经济法上的权力:
①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各种经济管理活动或者其他经济活动。
②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法律或者合同的规定,可以要求负有义务的一方做出一定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以保证实现自己的意志或利益。
③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由于他人的行为而使自己的权力不能实现或者遭受损害时,有权请求有关国家机关予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