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3
- 格式:pdf
- 大小:317.15 KB
- 文档页数:6
大学生自尊特点的研究作者简介:常伟苹(1984——),女,汉族,河南洛阳人,贵州省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贵州省思南师范学校)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教育理论。
摘要:为了探讨大学生自尊发展的特点,选取某大学大一至大三28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罗森伯格编制的《大学生自尊量表》,以班级为单位对被试集体施测。
结果表明:①大学生自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自尊高于男生自尊;②大学生自尊在年级、生源、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自尊特点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1]。
一个人自尊水平程度的高低,对其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张向葵教授认为“自我尊重是学校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2],并于2006年提出“自尊是个体生命存在状态的机源,它构成个体人格的核心,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自尊水平直接影响人现实的社会生活”[3]。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自尊进行了研究[4][5][6],自尊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但大学生自尊各个维度的发展特点还存在争议。
本文拟研究大学生不同群体自尊的差异,来揭示大学生自尊的一般特点,这对有的放矢地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方法1.1研究被试分层整体抽样选取某大学学生共280名,实收有效问卷267份,有效回收率为96.3%.其中男生81人,女生186人;大一109人,大二99人,大三59人。
1.2研究工具采用ses(rosenberg1965年编制)来测量大学生自尊水平。
ses 共有10个项目,第1、2、4、6、7等5个项目采用正向计分,第3、5、8、9、10等5个项目采用反向记分。
为使回答选项更加精确,笔者将原来的4点评分改成5点评分:①非常不符合;②不符合;③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④符合;⑤非常符合。
分别予以1一5分,得的总分越高,表明自尊程度越高。
2.研究结果2.1大学生自尊的性别差异基于本研究,大学生自尊平均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从事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大一与大二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大一与大三、大二与大三之间均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水平(p0.05)。
心理教育之自尊与自爱自尊与自爱是心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培养自尊和自爱意识对于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自尊和自爱的定义、重要性和培养方法三个方面探讨这一主题。
一、自尊与自爱的定义自尊和自爱是个体对自我的认同、尊重和价值感的体现。
自尊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力、价值和独特性的信心和尊重。
它与个体的自信、自强、自尊心、虚荣心有关。
自爱是指个体对自身感受、需要、欲望的尊重和满足。
它与个体的自我关爱、自我接纳、自我肯定、自我实现有关。
二、自尊与自爱的重要性自尊和自爱对个人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自尊和自爱能增强个体的自信心。
具备自尊和自爱意识的人更容易面对挑战和困难,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其次,自尊和自爱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个满足自尊和自爱的个体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更加成功地融入社会。
此外,自尊和自爱还有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积极心态的培养,提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三、培养自尊与自爱的方法1. 接纳与认可自己:个体应学会接受和认可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之处,同时也要重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只有真正接纳自己,才能真正产生自尊和自爱的意识。
2. 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个体应通过积极的思考,学会给自己建立一个积极、真实和客观的自我形象。
避免以自己的不足为切入点,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
3. 培养独立和自主意识:个体应努力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在生活和学习中主动思考并采取行动。
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目标,不依赖他人的评价来决定自己的价值。
4. 学会自我关怀和保护:个体应注重自我照顾和保护,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合理安排休息和娱乐时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5. 寻求帮助和支持:个体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应及时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分享自己的困扰和问题,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尊严》教案一、引言1.1社会背景介绍1.1.1描述当前社会对尊严的普遍看法1.1.2分析社会变迁对尊严观念的影响1.1.3讨论尊严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1.2课程目的说明1.2.1阐述通过本课程培养学生尊严意识的目标1.2.2解释课程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尊严1.2.3介绍课程如何促进学生自尊、自爱的发展1.3教学方法和手段1.3.1介绍课程将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案例分析1.3.2说明如何利用多媒体和互动活动增强教学效果1.3.3阐述如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尊严二、知识点讲解2.1尊严的定义与内涵2.1.1详细解释尊严的概念2.1.2分析尊严与自尊、尊重他人的关系2.1.3探讨尊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2.2尊严的重要性2.2.1阐述尊严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2.2.2讨论尊严对社会和谐的作用2.2.3分析尊严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2.3尊严的维护与侵犯2.3.1讲解如何维护个人和他人的尊严2.3.2分析常见的侵犯尊严的行为和现象2.3.3探讨社会和法律如何保护尊严三、教学内容3.1尊严的历史与文化3.1.1回顾历史上对尊严的不同理解和表达3.1.2分析不同文化中尊严的共通性和差异性3.1.3探讨尊严观念如何随时间演变3.2尊严与个人发展3.2.1讨论尊严对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3.2.2分析如何通过教育和培养提升个人尊严感3.2.3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维护尊严3.3尊严与社会互动3.3.1讲解在社会交往中尊重他人尊严的原则3.3.2分析尊严在团队合作和领导中的作用3.3.3探讨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维护尊严和谐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尊严的定义和内涵4.1.2学生能够理解尊严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4.1.3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侵犯尊严的行为4.2技能4.2.1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维护个人和他人的尊严4.2.2学生能够在社会交往中展现尊重和自尊4.2.3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尊严感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学生能够培养对尊严的尊重和重视4.3.2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4.3.3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尊严观念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尊严的抽象概念5.1.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尊严与自由、权利的关系5.1.3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尊重他人尊严的能力5.2教学重点5.2.1强调尊严对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5.2.2教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和尊重尊严5.2.3培养学生面对侵犯尊严行为时的应对策略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与尊严相关的视频和图片6.1.2准备白板和彩色白板笔,用于板书和图示6.1.3准备案例研究材料,包括相关文章和案例分析指南6.1.4准备教学挂图,展示尊严相关的概念和原则6.2学具准备6.2.1要求学生携带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重点内容6.2.2准备分组讨论的道具,如便签纸和小组标识6.2.3提供角色扮演的道具,如服装和道具,用于模拟情景6.2.4准备反馈和评估表格,用于学生自评和互评6.3教学环境准备6.3.1确保教室布置有利于小组讨论和个人反思6.3.2准备舒适的座位安排,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6.3.3创建一个尊重和包容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观点6.3.4准备一个安静的角落,供需要个别辅导的学生使用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故事激发学生对尊严的兴趣7.1.2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尊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7.1.3通过简短的小测验或互动游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7.1.4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7.2主体教学7.2.1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探讨尊严的内涵7.2.2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体验尊严的重要性7.2.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与尊严相关的任务7.2.4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7.3.1通过问答、小组汇报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7.3.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巩固所学知识7.3.4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八、板书设计8.1课程导入板书8.1.1写下课程和副,突出本节课的主题8.1.2列出导入环节的主要内容和活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8.1.3用图表或图示展示与尊严相关的概念和原则8.1.4用不同颜色的笔区分不同部分,增加视觉效果8.2主体教学板书8.2.1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8.2.2用图示或流程图展示尊严的内涵和重要性8.2.3记录下学生的观点和讨论结果,展示他们的参与和贡献8.3.1列出本节课的主要收获和反思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8.3.3记录下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展示他们的参与和进步8.3.4用不同颜色的笔区分不同部分,增加视觉效果九、作业设计9.1课后阅读9.1.1要求学生阅读一篇与尊严相关的文章或案例9.1.2提供阅读指南和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9.1.4安排时间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9.2实践活动9.2.1要求学生参与一次与尊严相关的社区服务或志愿者活动9.2.2提供活动指南和评估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体验和收获9.2.4安排时间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1.教学难点1.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尊严的抽象概念1.1.1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尊严的含义1.1.2利用图示和图表,帮助学生形象地展示尊严的内涵1.1.3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尊严的重要性1.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尊严与自由、权利的关系1.2.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尊严与自由、权利的相互关系1.2.2利用图示和图表,展示尊严与自由、权利的平衡点1.2.3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保障自由和权利的同时维护尊严1.3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尊重他人尊严的能力1.3.1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尊严的表现形式1.3.2利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文化中尊严的重要性1.3.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严的意识和能力2.教学重点2.1强调尊严对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2.1.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尊严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2.1.2利用多媒体展示尊严受损对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2.1.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维护尊严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2.2教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和尊重尊严2.2.1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维护尊严的方法和技巧2.2.2利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尊严的重要性2.2.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维护和尊重尊严的习惯和能力2.3培养学生面对侵犯尊严行为时的应对策略2.3.1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侵犯尊严的行为和现象2.3.2利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面对侵犯尊严行为时的应对策略2.3.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面对侵犯尊严行为时的应对能力和技巧本教案以尊严为主题,通过引入、知识点讲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等十个章节,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尊严的概念、内涵、重要性以及维护尊严的方法和技巧。
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与关怀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关怀能力已成为护理教育改革方向之一。
本文介绍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主要思想及护理关怀的内涵,借鉴这些理论提出我国的护理教育应该在护理课程中融入关怀思想、建构关怀教育模式、增强教师的关怀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思考。
关怀(Caring)又被称为关心、关爱、关怀照护等。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人们渴望关心,呼唤建立关心型的社会。
护理关怀是护理的核心能力之一,美国护理学院协会对护理本科生能力的培养中提出了关怀及其相关的关怀价值观、关怀态度、关怀行为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
[1]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是以关怀伦理学为基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情感、关系以及相互关怀的一种伦理理论。
[2]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关心孩子,教育所有孩子不仅学会竞争,更要学会关心。
[3]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思想正是当今教育改革所急需的,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关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尊严》精品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尊严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保护自己尊严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二、教学重点:1. 尊严的含义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 学会尊重他人,维护自己的尊严。
三、教学难点:1. 如何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 在人际交往中如何保持自尊和他尊的平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尊严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维护自己的尊严。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情境、案例及讨论题目。
2. 案例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3. 课堂评价表:用于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六、情境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出尊严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七、尊严的含义:讲解尊严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尊严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八、尊重他人:教授学生如何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意见、权益和个性。
九、维护自己的尊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保护自己的尊严。
十、人际交往的艺术: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自尊和他尊的平衡。
十二、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尊重他人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付诸实践,巩固课堂所学。
六、情境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出尊严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七、尊严的含义:讲解尊严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尊严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尊严是一个人自尊心的表现,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珍贵的财富。
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的也要尊重他人的尊严。
八、尊重他人:教授学生如何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意见、权益和个性。
尊重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尊重他人要求我们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不嘲笑、不贬低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选择。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自尊《了解自尊,保持心理健康》一、教案内容1. 自尊的概念- 解释自尊是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认可和尊重,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2. 自尊的特点- 探讨自尊的构成要素,包括自我接受、自我尊重、自我肯定等。
3. 自尊的重要性- 分析自尊对个体的影响,包括对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4. 培养自尊的方法- 提出提高自尊的途径,包括接受自己的缺点、肯定自己的优点、设定合理目标等。
二、教学方法1. 讲授- 通过讲解自尊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自尊的含义和作用。
2. 讨论-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自尊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对自尊的认识和理解。
3. 案例分析- 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自尊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4. 角色扮演-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自尊的重要性,并提高学生的自尊意识和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自尊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掌握提高自尊的方法和途径。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尊的理性认识和积极态度。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尊意识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习成果检测- 设计自尊方面的测试题目,检测学生对自尊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环节中的表现情况。
3. 学生反馈-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自尊教育的接受程度和效果。
通过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尊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自尊意识和自信心,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自尊心的相关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自尊心是人们在评估自己的价值、能力和价值观时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
它是人类心理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尊心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提出,并在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自尊心不仅仅是一个主观自我评价的概念,更是一个包括感受、态度和行为在内的全面的自我认同。
它由个体对自己外貌、能力、成绩、社交关系等方面的看法所构成。
在自尊心的形成过程中,个体的家庭环境、社会经历、教育方式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温暖、支持和尊重个体需求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健康的自尊心。
而对个体的过度批评、否定或虐待则容易导致自尊心的受损。
此外,社会对个体的认同和接纳也是形成健康自尊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面的社交经历、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自尊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拥有健康自尊心的人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对挫折更具抵抗力,更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他们更有信心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并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反,自尊心低的个体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自信和勇气去迎接挑战,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自尊心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心理概念。
它的形成与个体的家庭环境、社会经历和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了解自尊心的相关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自尊心,助推他们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文章内容、介绍自尊心相关概念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列出文章的结构安排。
正文部分则详细探讨了自尊心的定义和形成因素。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并对自尊心的重要性进行一些思考。
引言部分的概述可写为:自尊心作为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心理访谈记录内容心理访谈记录:探寻自尊心的重要性引言:自尊心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力量,它影响着我们的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
在本次心理访谈中,我与被访者深入探讨了自尊心的重要性,并记录下了一些有关自尊心的观点和感受。
段落1:自尊心对个体的影响被访者表示,自尊心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个拥有健康自尊心的人通常更有自信、更能够应对压力和挫折。
他们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更愿意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相反,缺乏自尊心的人可能感到无助、焦虑和自卑,容易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
段落2:自尊心与人际关系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自尊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被访者表示,拥有健康自尊心的人通常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们能够保持适当的自我保护,不会过分依赖他人的认同和赞扬。
同时,他们也更有能力去尊重和关爱他人,建立互相尊重和支持的关系。
段落3:影响自尊心的因素被访者认为,自尊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的赞扬和支持对孩子的自尊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社会环境、教育背景、个人经历等也会对自尊心产生影响。
段落4:保护和提升自尊心的方法被访者分享了一些保护和提升自尊心的方法。
首先,要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对自己过于苛求和否定。
其次,要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学会发掘自己的优点和潜力。
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寻求支持也是保护和提升自尊心的重要途径。
段落5:自尊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被访者强调,自尊心与心理健康是密切相关的。
一个拥有健康自尊心的人通常更容易保持心理平衡和积极的情绪状态。
相反,自尊心低下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困扰。
因此,保护和提升自尊心对于维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结论:通过本次心理访谈,我们深入探讨了自尊心的重要性。
自尊心对个体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情感和行为,还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影响。
究竟什么是教育——我理解的教育观扬州大学教科院1601 张煜何为教育?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
[1]教育的活动主体是人,出发点、过程和终极目标,都是围绕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而进行,都是为了实现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价值而展开。
我们要树立怎样的教育观?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名家对此进行了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
现结合自己的学习,把本人最欣赏的五种教育观列举出来,略加思考,与同仁共享之。
一、教育是尊重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人,是立德启智,给人自信,给人希望,给人成功。
尊重是教育的真谛,有了尊重,才会有和谐,才会有发展,人生和社会不能缺少尊重。
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提倡学生尊重老师,同样,老师也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自觉地尊重学生,是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而存在的,是教师应有的责任。
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多一点尊重。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尊重人性。
我们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关心每个孩子,赏识每个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用我们一个赞赏的语言,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激励性评价,来培养每个学生,让他们在爱心、尊重、自由的氛围中个性化的成长,使他们成为真诚、善良、具有爱心,能辩美丑善恶健全的人。
儿童都是个性独特的,比如有的学生有自卑倾向,则表现为对教师的责备逆来顺受,而有些学生则比较自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有的学生介于之间,凡事持观望态度,自卑情结严重的学生往往会封闭而逆反,而自信的学生则可能因此而骄傲,真正尊重学生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其本意并不是要把教育与生长混为一物。
而实质上揭示了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
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者:施跃婵来源:《现代科学教育研究》2014年第01期具有自尊心、自信心和其他良好心理素质的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培养自尊、自信的重要时期。
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幼儿常常会产生自我否定的自我倾向,表现为缺乏自尊、自信,对许多事无热情,行动消极、被动、退缩,不敢当众发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一些家长也反映自己的孩子常把“我不会”、“我不行”挂在嘴边,尤其是小班幼儿,更常常表现为胆小,甚至在陌生人面前或全班小朋友面前不敢大声说话,没有主见。
自尊感是幼儿自我意识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情感成分,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自尊感得到满足,将使幼儿感到自信,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
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自尊感自信心,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一、真挚的爱、真诚的评价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孩子喜欢教师,教师的话才会更有分量。
赢得幼儿的喜爱,最直接的的方法就是爱孩子。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在幼教工作中,教师的爱能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转化成他们接受教育的内在力量。
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以信任、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
幼儿对成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
美国精神病学者沙利文认为,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会由于某个重要人物不经意的、不恰当的评价而丧失自尊和自信。
对幼儿来说,父母、教师就是重要人物,如果成人经常随意地指责他,那么幼儿会感到自己很笨、很不好,这种消极的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就会固定下来,从而破坏幼儿的自信心,使他形成自卑心理。
而经常得到成人们肯定、鼓励的幼儿则能从成人对他的肯定与鼓励中感到信任,从而产生自信心。
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关怀理论是当代德育理论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这一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属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德育学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
在诺丁斯之前, 以强调道德教育中情感因素为主要特征的教育理论还有英国教育学家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体谅模式”。
麦克菲尔认为与其他人友好相处、爱与被爱是人的基本需要, 因此帮助人们实现这一需要就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道德教育应当以“体谅”(Consideration)为核心来组织, 应当帮助学生摆脱恐惧和怀疑, 以培养学生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为核心目标。
道德教育不仅要传授道德规则, 更要培养态度, 塑造行为, 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他通过对青少年的三次大规模调查证实了自己的假设, 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起跑线》(Start Line)、《生命线》(Life Line)等系列教材。
这些教材由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构成,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在教学上也非常灵活, 可以和其他学科穿插融合, 曾经在实践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但是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考虑德育问题: 他的理论假设就直接来自实证调查, 最后的落脚点则是建构一套具体可行的德育模式。
因此“体谅模式”不论在理念还是方法上都带有很浓的经验性, 缺少系统牢固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人们对他批评最多的地方。
和麦克菲尔相似, 诺丁斯也认为单纯的道德原则并不足以产生道德动机。
她曾经特别援引一些调查资料证明: 人们的道德行为大多是出于同情和关怀, 是一种直觉的反应。
因此她特别强调: 道德教育首先应注重道德情感的培育。
但是与麦克菲尔不同, 诺丁斯首先是一位教育哲学家。
她的实践建议及理论建构均有缜密的哲学思考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和麦克菲尔相似, 诺丁斯也认为, 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 因此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都是人的基本需要。
《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篇一一、引言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是当代教育理论界颇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其关怀教育理论在全球教育领域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进行述评,并探讨其对我国教育实践的启示。
二、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概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强调关怀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应关注人的情感、道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
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怀的核心地位: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联系和信任的基础。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
2. 道德教育的核心:诺丁斯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品格,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能够理解、尊重并关爱他人。
道德教育应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 实践与体验:诺丁斯主张教育应注重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如何关心他人、关爱自己和环境。
这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学习环境。
三、对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述评1. 理论贡献: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强调了情感、道德和人际关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2. 实践意义: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强调了实践与体验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和发展。
同时,这一理论也提醒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
3. 局限性:尽管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具有重要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该理论过于强调情感和道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其他方面的学习需求。
此外,该理论的实践操作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资源支持,如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的教育环境等。
四、对我国的启示1.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我国的教育实践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和能力。
教育的情调读书笔记教育的情调是一本由人们不断书写的宝典,每个人都是书中的主角,每段经历都映照了人生的一次启迪。
随着岁月的流转,我一直在探寻着教育的真谛,不断地学习、领悟和积累。
在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书中,作者对教育的情调给予了独到的阐释,引起了我的共鸣。
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和大家一同分享这些精彩的观点和感悟。
第一章: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们走向成长和进步。
作者认为,教育并非仅仅是灌输和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素质。
教育应该是一种相互启迪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旗帜和伙伴,共同探索知识的海洋。
教育的情调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他们在求知的道路上感受到无限的魅力。
第二章: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者写到,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商,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通过情感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自信和自尊,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情感教育的情调在于用爱和关怀温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真挚的情感和亲切的关怀。
第三章:教育与美育教育与美育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
作者认为,美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
美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艺术天赋和创造潜力。
教育的情调在于让学生在审美的海洋里尽情航行,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创造的喜悦。
第四章:教育与人生素养教育与人生素养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者强调,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包括思想、品德、智慧、体魄等各个方面。
教育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的情调在于塑造有灵魂的学生,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创新探索和实践奉献的品质。
结语:教育的情调读书笔记带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成长和进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与美育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与人生素养的紧密联系。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将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情感和艺术素养,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人生素养的培养,以实现教育的情调。
自尊文献综述1.自尊概念及相关研究1.1关于自尊涵义的不同理解James的自尊概念WilliamJames是第一个在心理学著作《心理学原理》(1890)中提出自尊概念的。
他指出“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的自我感受(self-feeling)完全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取决于人们的实际情况与自己所设想的可能性的比值,它是一个分数:即自尊=成功/抱负水平。
这个分数可以通过减小分母或增大分子而提高”。
也就是说,个体的自尊水平取决于其实际的成就与潜在的抱负水平之比。
根据James的自尊定义,自尊是一种情感性的(强调心理感受)、能力指向的(强调依靠活动的效果)、动态性的(具有变化的开放性)心理结构。
White的自尊概念心理动力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虽然没有正式论述或使用过“自尊”概念,但他们的很多理论中都流露出自尊的痕迹。
如阿德勒(Adier,1927)的思想中就包含着一种内隐的自尊理论。
直到Robertwhite(1963)才在其著作中对自尊给以关注,他认为…。
自尊主要植根于人们的效能感,而不是建立在他人的努力或者环境提供的条件上。
在最开始的时候,自尊是建立在如何使环境能更多地提供给婴儿生存所需要的活动上。
在婴儿的活动中,效能感是由其努力的成功或失败来调节的,因为他们还不知道是什么可以影响环境的反应。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尊与效能感是紧密联系的,并且随着个体的发展婴儿的自尊与能力感(或胜任感)的联系会不断累积增强。
” White将自尊的概念与个体发展的过程相联,涵盖了个体生物学的“优势与控制”mastery),即有机体成功地应付生存任务的生物驱力,个体运动和认知能力的不断形成和熟练化,以及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同一性建立的三个方面。
通过这样做White赋予了自尊大量的发展性涵义,虽然他对自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早年经历对自尊发展的影响上,但他也强调自尊的影响可以扩展到儿童期以后的发展。
Rosenberg的自尊概念Morris Rosenberg是第一个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自尊进行研究的开拓者,他对自尊研究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贡献。
2006年第6期(总第317期)EDUCA TIONAL RESEARCHNo.6,2006 General,No.317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3张向葵 丛晓波 [摘 要] 自尊是个体生命存在状态的机源,它构成个体人格的核心,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自尊水平直接影响人现实的社会生活。
在关系世界中生成的自尊才是真正的自尊,只有在自尊的调节下才会生成和谐的关系世界。
自尊的教育引导人去反思自我保护,自尊的教育调节人去学会适应,自尊的教育关爱人去形成健全人格。
[关键词] 自尊;自尊的本质;教育关怀[作者简介] 张向葵,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丛晓波,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 (长春 130024) 自尊是指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
①研究表明,自尊不仅与学业成绩、归因、人际关系等因素呈高相关,而且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
②自尊除有高低外,还具有异质性差异,即人存在高自尊异质性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高自尊异质性问题得到广泛关注③,如假自尊④、防御性自尊、稳定与不稳定高自尊、表面上的高自尊、相倚的高自尊和真正的高自尊,⑤等等。
那么,人的自尊只有高低水平之分吗?自尊越高越好吗?抑或对自尊研究仅仅进行测量而无视其本质探讨就足够了吗?本文通过探讨、追问、论证自尊的本质,探索自尊原动力的关系世界,寻求教育关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自尊本质的生命意蕴自尊是人类所特有的、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核心内在品质。
自尊本质的真正内涵在于对人的生命的解读中,只是在有生命之处才会有自尊,因此,生命性是把握自尊本质的根本。
(一)自尊起源的生命启示自尊的产生需要两个生命前提:一是我与非我意识的建立,二是挫折与死亡对生命的危机。
人在生命初始是以本能反应外界环境的。
在他的世界中,没有自己也没有他人,更没有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因此也就没有自尊。
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也开始出现(如依恋等),其最初表现是在意熟悉的人(如母亲等)对自己的态度,并根据环境及人的状况表现自我的情绪体验。
就个体整个生命历程而言,这就是最简单、原始的自我认可,这意味着个体自尊的萌生。
由此可见,自尊形成于“我”与“非我”意识的建立,即个体能够区别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并因这种区别而产生情绪反映和行为变化。
一旦个体确证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不同,他就开始以所有努力企图弥合这种由意识造成的不和谐。
然而,人只能3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02J AZ J DXL X005)、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和东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部分地消除“我”与“非我”的冲突,于是,注定要陷入永不停息的自我确证之中。
自我确证的实质是追问自我存在意义的过程,无论其形式如何,“人是这样的一种动物,他们毕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相信其存在不是荒谬的”⑥,他们毕生都在确证自我的合理性与价值性。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自尊构成个体人格的核心,是个体生命存在状态的机源。
由于自尊的存在,人作为个体存在才可能具有价值和意义,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自尊的这种特性又源于人另一个生命的前提:只要活着,每个人都要面临挫折和死亡,任何人都无法逃避。
这是生命的悲哀,却成就了人的自我认可、自我拯救的本能,因为人必须“超越”挫折和死亡才能确证生命的意义。
在自尊的鼓励和支撑下,人才有勇气真正地面对挫折和追求生命精神的永恒存在。
挫折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暂时否定,挫折来源于外界,他人、他物与自我产生的冲突有时被个体体验为某些特定的伤害;死亡来自个体本身自然,是对每个个体都必然存在但又不明确何时存在的“永久否定”。
挫折和死亡是对生命的否定,由于不能实现生命的永恒存在,个体就只能以自尊的方式保存自己,这种努力便是他真正的本质。
个体企图永远保存自己是生命的本性,它形成了以自我认可为中心的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和结果,形成了人最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人在自我认可中实践着生命精神的永恒,又在永恒的生命精神中发展和不断升华自我认可的境界,实现人自身生命的尊严。
(二)自尊完善的生命历程自我认可是一切生命维持的前提,而自我保护方式的不同却表征了不同的生命境界,也区分了不同的生命层次。
为呈现自尊本质的真实面目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现实世界中人的生活状态,有必要区分自尊的类型。
根据个体对自身和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程度,以及相应的对自身合理性的维护方式,可以把自尊分为自在的自尊、自为的自尊、自由的自尊。
自在的自尊即一切生命的本然性自我关注。
生命个体对自身及周围世界的意识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对自身合理性的维护方式是直白的、素朴的、也是最容易改变的,它是生命最初的自我保护形式。
自然人一般表现于生命的初期,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对现实生活的改变,人会逐渐地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自觉思考生命问题,越来越主动地摈弃自在本能,并形成自我保护的第二种类型:自为的自尊。
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关注。
个体自觉到自我的唯一目的性,并由此确定自我价值的选择标准,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根据。
从广义上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理性主义就是建立在这种意识基础上的。
通过它获得启蒙的现代人彻底挣脱理想与现实的樊篱而实现了完整的独立,从此,无节制的主体性成为彰显“万物之灵”唯一的凭证,人的存在等同于人的自由意志,人的自我保护等同于唯我保护。
“个体是某种全新的东西和创新的东西,某种绝对的东西,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固有的。
”⑦在生活中,处于这一自尊水平的人较多地表现为认知上的自我辩解与自我维护,或自大自满、自卑自闭,这都是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
这种自尊状态虽有意识,却是尚未经过反思的意识。
与自在的自尊相比,自为的自尊标志了人的价值及合理性,使人的生命获得了自我拯救的希望。
然而,由于这种拯救的片面性和极端性,使人在遗忘了自我本性的羊肠小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遗失生命的家园。
自在的自尊与自为的自尊是自尊完善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因生命成长的过程性特征而很难简单超越或避免。
两者都在对自身及世界的不同意识程度和维护自身生命合理性的不同方式中实践着人的现实生活,并且都是缺乏完整人性的自我保护,是丧失自尊本质的自我保护。
如果按照黑格尔“扬弃”的观念,自我保护的表现形式应有第三种类型:自由的自尊,即在现实生活世界中追求自身合理性及价值的动态平衡。
自由是人所特有的自在自为活动,它是对具体关系的自觉,在适应一定环境的同时又以人的尺度去改造世界,并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并提升自己。
这样的自我保护是有“我”又有“他”的,在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诸关系中呈现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动态发展。
自尊呈现的三种类型就是自尊发展的三个阶段,个体呈现出什么样的自尊类型与其对生命和生存意义的意识程度相关。
或者说,对生命和生存意义的诠释构成了自尊的全部内涵。
怎样的生存意识产生怎样类型的自尊,与个体客观状况(如年龄、身份等)不相关;每一种类型的自尊只代表自尊发展的不同阶段,因而不完全稳定地表现在一个人身上,个人可能在某一阶段更突出地呈现出某一种类型。
自尊的三个阶段呈逐渐成熟趋势,拥有较为成熟的自我保护方式是完美人格的关键。
一般说来,前两个阶段是第三个阶段的准备,三者顺序是不可逆的。
二、自尊原动力的“关系世界”自尊是在关系世界中生成的。
同时,拥有真正自尊的人又生成新的关系世界。
自尊对于人的本体论意义是通过人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与建构来实现的,自尊的现实品质是通过选择与言说生活来表达的。
只有在关系世界中,人才会拥有自我保护的真实内涵,拥有真实自尊的人才会更主动地建构和谐的生活世界。
(一)解读“关系世界”“关系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和形成的现实生活世界。
人的关系世界就是构成人的生活世界的诸多关系。
关系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标志人的存在样式和存在根据的属人特性,“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⑧人与人意识到的对象构成人现实的生活世界,并且人与人意识到的对象及其关系状态就是人现实的生活状态。
人作为个体,不是唯一的和孤零零地独自存在着的,它通过对象性的活动来实现人的本性。
如果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意识活动,那么,这种活动也是关系意识的活动。
从关系角度说,人的生活世界基本由四种对象性活动构成: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认知态度、改造方式及自然对人的影响;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行为;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主要指人对自我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及调节控制;四是人与“神”的关系,即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怀与信仰。
四种关系统一于人现实的生活实践,它既通过生活实践表现出来,又同时通过生活实践生成人具体而丰富的本性。
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关系世界中第一层涵义,是其他诸关系的前提。
因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只有在自然的内在“需要”得到尊重时,人所实现的自我需要的满足才会是健康的。
社会关系是人的关系世界中最集中表征人的本质特征的部分,是人的关系世界的现实化,其他诸关系及其状态都要通过现实性的社会关系展示出来,它直接反映人的社会性力量,即人的力量。
能够满足他人需要的人,就是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同时,越是能够满足人内在精神深层需要的人,越容易被更多人接纳、认可并获得更多的尊重。
人与自我的关系状态是人的关系世界中的关键部分。
人怎样获得自然力和怎样对待他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怎样认识自我,即对自我的内在本性、需要和自我在外显环境中的地位、特征的意识。
对人现实的生活世界给予终极意义的追寻和神圣意象的体味,是形成人的关系世界健康和谐的根基,它是前三种现实性关系所要达到的理想彼岸,是三种现实关系的行动指向。
自尊是生活在现实关系世界中的人的自我保护,是在人的对象性实践中体现的理性思想与经验活动的统一。
因此,自尊是一个现实生活问题,又是一个超越现实生活的理论意识问题,它需要生命自身精神的省思,也需要在生活世界中围绕实践而展现。
人的自尊在现实的“关系世界”中生成,只有在现实的“关系世界”中生成的自我保护才会生成合乎人完整需要的现实生活世界。
因此,作为个体的人的自尊应该是以个体为中心,向现实关系世界的态度和行为的辐射,现实世界的关系状态又同时反馈并影响个体的自我保护。
任何单一关系所构成的自尊都是虚假自尊,凭借虚假自尊维护自我的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也不可能有健康、幸福、和谐的生活。
(二)“关系世界”的调节方式自尊是在关系世界中生成的自我保护,而人一旦在关系世界中保护自我,就意味着人与其他一切存在在本质上区别开来,并开始生成新的关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