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我国物流学科教育改革探析摘要:本文从物流业及物流学科教育发展现状入手,并结合当前物流教育发展的特点,阐述了我国高校物流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物流学科教学与改革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物流学科;发展现状;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53-01最近几年,随着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竞相开设了物流课程,部分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
虽然我国高校的物流教育程度和数量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但数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我国物流教育领先于世界。
相反,大多数院校不具备开设物流专业的基本条件,无限度的扩张只会给这个新生的专业带来很多问题。
如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一系列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作为从事物流教育的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当对高校“物流热”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我国物流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物流学科特色不突出、体系设置不合理高等教育有着自己的教育特色和发展规律。
在物流专业教育方面,许多高校由于教学设施和教学试验场所、设备等基础条件的限制,在实际办学中没有认真研究物流专业高等物流教育的规律、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没有体现现代物流的科学理念,高等院校物流教育缺乏培养应用性、技能性人才的特色。
我国物流教育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严重不足。
现有的物流理论并不成熟,且几乎都从国外引进,没有形成与我国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
虽然近年来高校编辑并出版了大量的物流专业教材,但是大部分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技能性、实用性。
此外,各高等院校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对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
理论研究的滞后和课程建设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不利于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物流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高校新增专业的数量急剧增加,但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尚没有建立起来,专业基础不扎实,甚至完全没有专业化背景。
基于“岗能对接、四融一体”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三教改革探索发布时间:2022-12-27T05:52:06.183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7期作者:张向春[导读] 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之下,积极实施“岗能对接、四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成为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发展趋势,它将有利于化解三教改革中“一课多岗、岗能不接”的弊端,促使学生更好地将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推动专业教学达到岗、能、课、教“四融一体”的良好局面。
张向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省潍坊市,261206摘要: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之下,积极实施“岗能对接、四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成为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发展趋势,它将有利于化解三教改革中“一课多岗、岗能不接”的弊端,促使学生更好地将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推动专业教学达到岗、能、课、教“四融一体”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岗能对接;四融一体;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三教改革前言: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对职教标准化建设、职教体系的完善提出了具体举措,对建立健全的高职院校师资、教学以及教材等办学标准做出了详尽说明。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该方案,当前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成为聚焦重点,它将有利于推进我国职教实现深化改革,加快职业院校从量到质的转变,成为职业院校创新办学理念、提升办学能力、强化办学质量的关键切入口。
基于此,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三教改革而言,应主动以“岗能对接、四融一体”作为着手点,依托产教融合背景探索教师、教材以及教法的三教改革策略,以此推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一、当前高职物理管理专业三教改革中的主要问题(一)专业课程体系存在滞后性据了解当前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专业课程设置及教材方面,大多数仍在沿用着传统课程体系,导致一门专业课中同时含有多个岗位内容,使得教材知识点过于零散、课程交叉性强,无法达到岗能精准对接的教学需要,而针对物流行业具体某个岗位的课程设计及教材编撰却极为少见。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贵州商学院为例李莉(贵州商学院,贵阳550018)摘要:仓储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以往的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满足该门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鉴于此,以贵州商学院为例,提出对储管理课程进行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仓储管理;课程改革;项目化教学中图分类号:+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34-0209-01【职业教育】Occupation Education2016年#2月刊(总第552期)仓储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该门课 程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该门课 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教学过程中,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仓储 管理的基本知识,如仓库的基本设施、设备及用途,货物人库、 保管出库作业,仓储安全管理以及仓储管理中心信息技术的应 用等等,又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基本仓储作业操作,锻炼学生的 动手实践能力。
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仓储管理知识和实践动手能 力,能够在企业的仓储部门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贵州商学院仓储管理课程开设情况简介贵州商学院(原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开 设于2003年,仓储管理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已经开设 十余年。
受教学条件限制,在专业开办之初,课程建设存在很多 问题,相对落后。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该门课程在教学理念、教 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2015年,物流管理专 业成为贵州商学院首批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随着办学层次的 提升,受教对象的改变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仓储管理课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传统的仓储管理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一) 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的多门专业课存在内 容重复的现象。
如仓库设施设备在仓储管理、物流设施设备两 门课程中都有体现,货物保管与保养的相关内容又与货物性能 与识别技术课程重复等等。
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研究一、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现代物流的运作核心是信息技术。
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低,但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信息化市场正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表现为物流管理软件将趋于更加专业化、信息化意识正在逐步提高、建设步伐加快。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
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74%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77%的大中型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
物流企业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开始积极采用GPS、GIS等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运营水平和综合实力。
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与此相比,各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显得相对落后,传统的物流信息系统操作技能已满足不了企业的物流管理需要。
《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物流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
目前,高职院校该课程的实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实践教学的形式大都采用传统的企业参观或软件模拟的方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能真正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
2.实训项目综合性较差,不能综合涵盖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信息系统。
3.物流信息技术的操作性在实训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不能较好体现,训练出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差。
另外,教高[2006]16号文、教高[2010]8号文应社会发展要求,均提出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所以,如何结合实际生产、结合当前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物流信息技术能力的实际需求,建设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的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体系是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改革的四项措施《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是培养物流管理学生物流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等能力的重要途径。
《物流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探索作者:石岚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年第09期[摘要] 课程被誉为教育事业的心脏,对一个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来说非常重要。
《物流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根据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提出课程建设思路,通过创新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性、抓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 物流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作者简介] 石岚,广西财经学院研究实习员,广西南宁,530003[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9-0114-000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双方90%的商品享受到零关税的待遇。
政策的支持,促进了本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的格局,让东盟国家和中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而物流业也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物流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其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众多商业学科中,物流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管理类专业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得以重视,现代商业领域中,物流所体现的社会经济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使它逐渐成为商学院学生所热衷的专业之一。
鉴于现代物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个产业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很多学生选择攻读这个专业方向的学位。
作为一个交叉性的学科,物流专业综合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特点,包括运筹学、信息管理学、市场,甚至会计和金融等学科,而《物流学》课程自然是这类专业中的重点课程,如何授课教学,如何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成为关键。
下面将从三方面研究和探索《物流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
一、国内外物流教育现状(一)国外物流教育情况从物流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各国大学都普遍开设了物流专业课程,据统计,目前国外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218所大学开设了物流课程。
欧美国家物流业组织的发达程度和权威性都很高,加拿大三分之一的职位和进出口有关、美国多所学校的MBA项目中包含了物流管理,而且其专业排名基本都在前十名以内、为物流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平台。
从岗位能力需求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仓储管理技能培养探讨课题研究报告摘要:目前,企业对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总体要求是“拿来能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完成这样的教育使命。
以岗位能力需求确定教学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序化教学内容的教学理念正是基于这种需求的教学改革尝试。
本课题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仓储技能培养为载体,研究了理论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序化、实训课程的有效开展以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考核方案设计,并积极全方位多角度的构建学生学习的载体和资源。
为能够培养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新型人才提供教学平台。
主题词:岗位能力工作过程仓储管理技能培养1、课题简介1.1课题的提出(1)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理念转变的需求新形势下现代职业教育应从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出发,以传授实践性知识为主,讲授理论性知识为辅,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可以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来组织课程教学,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传授职业从业资格相关知识,使学生有能力应对那些对职业、生计以及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
这种思想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想已经成为国内高职高专课程改革设计过程中的主流指导思想,但是因管理专业学生多元化就业工作岗位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性要求较高,很难找到单一的工作岗位群与一个专业相对应,同时,立足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整合后形成的主要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割裂了公司运营的整体,使学生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出现断层,很难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因此,在国内“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技能培养实践在经济管理类商科课程应用中缺少成功典范。
(2)我院仓储课程建设发展的需求我院《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组在2006年11月开始与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的建设沟通,于2007年12月开始持续跟踪我市范围内的仓储企业,2010年10月《仓储管理实务》被确定为院级精品课程。
中国储运网H t t p ://w w w .c h i n a c h u y u n .c o m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第一批开展实施“1+X ”证书制度,体现出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具有先导性作用。
本文基于企业需求的角度,分析了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困境,提出在“1+X ”证书制度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途径,使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对接企业岗位的标准和要求,促进高质量就业,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引言:随着国内外贸易量的日益增加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现代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我国物流起步晚,前期发展较慢,为了赶超世界物流先进水平,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物流业的发展,但是物流行业的发展需依靠物流人才。
对人才的培养,能够与企业岗位职责对接,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攻克的难题。
为了改革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1+X ”证书制度,“1”代表学历证书,X 代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进行融合,通过X证书对1进行强化、补充和拓展,夯实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也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智慧物流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作了补充。
因此,“1+X ”证书制度不仅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举措。
在实施“1+X ”证书制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为根本出发点,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本文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和课程体系的重构等方向推进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合与优化,有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为社会培养基础知识扎实、技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困境1.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物流企业、现代工业企业和电商企业的物流部门一线经营管理岗位,培养具有现代物流理念,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从事工、商企业物流部门和相关物流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地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实践性和有效的支持。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产教融合尤为重要。
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强、与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只有通过产教融合,才能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
产教融合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将企业的最新技术、管理经验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模式和业务流程,提高了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产教融合有助于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发展。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定制针对性的课程和实习项目,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并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产教融合还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使企业更加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为企业招聘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促进了人才市场的流通和资源整合。
1. 实践教学项目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项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学校可以与物流行业内的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项目。
与一些物流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物流管理环境,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物流项目,让他们在项目中学习探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实践结合的教学项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校可以在物流管理领域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不仅能够借助企业的资源和平台,开展科研项目,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参与到实际的创新工作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3. 专业化培训课程为了培养适应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学校还可以开设专业化的培训课程。
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摘要: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及改革将面临很大的挑战。
对我校与国内外物流管理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及教育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我校面临的具体问题和挑战,最后给出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互联网+;物流管理;教育改革近年来“互联网+”的概念为很多人熟知,所谓“互联网+”就是通过互联网通讯技术改变传统的各行业的发展方式,使其进入一种全新的发展状态。
多年来,“互联网+”已经影响了很多传统行业,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然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了物流发展的遏制,尤其是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和物流发展的后继无力。
这一问题可以归结于我国物流人才的缺乏。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估算,现阶段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就达到600万余人[4],未来5年内我国物流市场有一千亿以上的发展空间[1,2]。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3年我国物流相关岗位招聘经验分布要求中应届毕业生仅占4%[3],与每年新增物流岗位130万多相比,每年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只有20万人。
物流人才的缺乏追根究底是我国的物流管理的教育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
本文希望,从物流人才的需求到培养目标、从国内高校物流课程设置的分析到欧美及日本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反思来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教育改革意义,寻求更佳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途径,并对此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教育改革的意义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电子商务得以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物流体系在信息技术要求、服务增值、服务人性化等许多方面与传统物流渐行渐远,为了迎合这一需求,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以及专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重要意义如下:(一)有利于满足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促进物流行业发展。
由于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的人才有着很大的缺口,教育改革势必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促进我国物流行业步入成熟阶段。
(二)有利于满足物流教育的创新要求,吸引更多优秀学子。
没有创新的改革不能称之为改革,所以物流教育的改革必将会带领学校走向创新型教学模式的道路。
一旦这种创新模式为社会所认可,必将会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求学。
(三)有利于满足物流学生的竞争需求,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从长风网调查制作的有关物流岗位招聘经验的要求分布图不难看出:物流岗位更多的需要有经验的人来胜任,这无疑会加重物流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
解决这对矛盾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必将充当着“调和剂”的角色。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途径(一)人才培养目标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来自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和职高、技校等。
其中普通院校主要培养本科以上的理论型人才,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职高、技校主要培养技术工人。
对这三类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等的要求也有所区别。
以2013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国际、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经济、法律、工学学科相互渗透,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物流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技术,还要熟练地运用物流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具备从事物流业务运作、物流综合管理和物流系统设计优化等能力。
(二)课程设置1.起源。
我国的物流概念来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两条国外途径:一是欧美国家的市场营销学中包含的“实体分配”概念,另一条则是来源于日本的物流概念。
相对于国外,我国的物流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北京物资学院目录外本科专业首次招生;2002年增设3所;2003年迅速增加为11所。
在这一批新增的学校中,大连海事、武汉理工为物流工程类,其他则为物流管理类[5]。
到2014年低,已经有47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6]。
2.国内高等院校物流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总体来看,我国的物流教育主要以高等院校教育为主,下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方面。
其中物流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是物流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物流电子设备设计和物流机械工程技术等,而物流管理则是主要是学习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等。
目前我国开设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因专业培养目标及方向的不同使得其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差别,现做如下总结:(1)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课程设置偏向于工科类,如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
其中清华大学的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平时学习主要是进行国际合作并且选用国际一流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使用的外文教材。
另外北科大拥有一所专门从事物流教育研究的学术机构,为国家许多企业、公司、政府部门及军工单位等进行物流系统诊断、物流发展规划与方案设计等服务。
(2)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课程设置偏向于管理类,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
这类高校主要定位为“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的管理。
平时学习物流系统理论与方法、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国外物流等课程。
(3)某些特殊的高校,课程设置偏向于港口知识学习,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
这两所代表学校,在平时让学生学习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知识外,还注重让学生学习港口运输知识。
三、国外物流教育体系国外物流起步早,美国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全面进入了物流领域,90年代进入供应链管理,相对来说国外的物流教育处于比较成熟完善的阶段,他们的教育体系同时包含了高等院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部分。
(一)高等院校教育高等院校的物流教育分为商学院下的物流和土木工程下的物流。
商学院的物流管理课程侧重于供应链管理和战略分析;而土木工程下的物流课程则主要对港口、交通运输、地理信息等系统知识的学习。
一般来说,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核心是运输与配送,强调从货物装车到送到目的地或者客户手中的过程与方式,专业设置结合了学校特点和就业方向。
往往在办学之初各大高校就会体现不同侧重点,注重不同物流分领域。
(二)物流职业教育国外物流教育与国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国外物流教育除了依赖高等院校外,还具有非常完善的职业培训教育以及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二是国外物流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十分重视实践。
1.物流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
在英国,目前实行的是由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推出的ILT认证体系[7],它是基于各个级别的物流专业管理人员所应具有的能力模型设计,其认证考试也兼顾了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两个方面,普通高校教育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在美国和日本,同样具有企业和物流协会开设课程,建立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过程。
其中美国主要是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组织物流在职教育,而日本主要是由日本通运、山九株式会社等组织物流人才培训,他们对物流人才的职业认证和教育要求对于培养专业物流人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物流教育中的实践。
在德国,物流管理的教育实行“双元制”,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8],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则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
德国院校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严格的规范化操作习惯。
因此,学生要以正式工人身份进行生产,实习中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
在双元制教育形式下的学生,有1/4以上的时间都在企业,内容是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在这个过程中,德国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课程设置我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除公共课外课程设置主要有:物流学概论、物流管理学、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与库存控制、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信息系统设计、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第三方物流、运输经济学、零售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贸易、国际货运代理、现代企业制度、中小企业管理、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等。
图1为我校2013级课程设计关系。
(二)我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国内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对比与正常上课与考核体会,我发现以下问题:1.我校物流管理课程庞杂琐碎,缺乏侧重点。
经过比对,我校物流管理课程交叉学科丰富,偏重于管理学和经济学大类,缺少对专业物流的侧重和重视。
这样的课程设计导致了培养方向太过宽泛,更多能培养出的是万用型的物流人才,他们或许适用各类与物流相关的经济部门和工商企业,但是在运输、仓储、物流设计等高精尖领域缺乏竞争力。
2.我校物流管理课程理论比重过大。
以供应链管理为例,老师在讲解系统运输规划模型的题目时注重的是过程的推导和求解,目的在于解开题目而不是实际问题的说明甚至解决。
学生的确掌握了该课程的应试解题能力,然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具体概念。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本校老师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牌高校的博士,但他们绝大部分都没有物流行业的实践经验,课堂知识传授都来自于理论教导,课堂的实际视频展示多来自网络,这样一旦老师想要进行知识拓展就会遇到困难。
五、总结及建议(一)加强电子商务物流方向课程的设置改革国内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主打领域和倾向性。
以日本为例:东京都市大学和福山平成大学侧重物流方向,而大阪市立大学、东京工科大学、名古屋经济大学则侧重流通方向[9]。
他们的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开始对于物流人才的设定就是将来能够进入某一物流细分行业,相比我国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他们的学生在未来物流分领域就业的竞争力更强。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有必要加强电子商务方向课程的设置,以及加强对学生电子商务实践的培训。
即使学生将来读研,做学术研究,也不能脱离实际去建立纯粹的数学模型。
(二)加强学生和教师实践的学习由于中国各个高校急于开办物流专业,其中快速填补的教师空缺大多由同经济管理大类的学者用物流的课本执教[10],这使得他们在授课中缺乏知识的拓展和对于实践的描述。
再加之国内上机课程和实践课程名头过于实质,学生缺乏对物流产业的了解,更不要提学生的专业素质[11]。
所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培训,尽早构建他们与物流企业的联系对于当今教育是很重要的发展方向。
最后,国内物流教育缺乏职业教育的补充和衔接。
国内有物流师资格证考试,当时普遍社会重视度和认同度不高,缺乏实质意义,对就业的帮助较少。
大部分思想还是注重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中直接追求经验的累积,缺乏对物流人才的进一步深造,没能很好的衔接高校学生理论知识和社会就业要求。
(三)“互联网+物流”等创业课堂及创业大赛的开展当今社会,电子商务快速成长,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时代发展背景都要求物流人才能够学习有效技能,毕业后同现有物流模式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