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基本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10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大变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需要。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扎实掌握知识技能,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引导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助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形成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环境。
2. 注重发展性评价。
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弱化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
3. 注重跨学科整合。
新课程改革将学科知识融入到跨学科的整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4.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1. 优化课程结构。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科学设计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3. 强化教师培训。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引导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 创新学习环境。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
四、新课程改革的突出问题1. 教师培训问题。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方法的接受度不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
2. 课程质量问题。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部分学校和教师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不够到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3. 评价体系问题。
现有的评价体系仍然存在问题,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 推动学习科学。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A. 以综合课程为主B. 以分科课程为主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三、判断题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小学生新课标知识点汇总一、语文课程知识点1. 汉字学习:掌握基本的汉字书写规则,包括笔画、笔顺和结构。
2. 词汇积累:学习常用词汇,理解词义,学会正确使用。
3. 句子结构:理解并运用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
4. 阅读理解:培养阅读兴趣,提高理解、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能力。
5. 写作技巧:学习写日记、写信、写小短文等,掌握基本写作格式。
6. 古诗文诵读:背诵经典古诗文,理解其意义和文化内涵。
7. 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进行日常交流,表达清晰、得体。
二、数学课程知识点1. 数的认识:认识整数、小数和分数,理解数的大小和比较。
2. 四则运算: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规则和应用。
3. 度量单位:学习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度量单位及其换算。
4. 几何初步: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5. 数据整理: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绘制简单的图表。
6. 问题解决: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英语课程知识点1. 字母学习:掌握26个英文字母的发音和书写。
2. 词汇学习:学习基础词汇,包括日常用语、颜色、数字等。
3. 简单句型:学习简单句型结构,如主谓宾结构。
4. 日常对话:学习日常交流用语,如问候、自我介绍等。
5. 英语歌曲和故事:通过歌曲和故事学习英语,培养语感。
6. 基础语法:了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的用法。
四、科学课程知识点1. 自然科学: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如季节变化、天气等。
2. 生物多样性:认识不同的动植物,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3. 物质科学:学习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4. 地球与环境: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5. 科学探究:培养观察、提问、实验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社会课程知识点1. 家庭与社会:了解家庭结构,认识社会的基本组成。
2. 历史与文化:学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
3. 地理知识:认识中国地图,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
新课程标准的语文知识点语文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在语文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将从“新课程标准的语文知识点”这一主题出发,逐步探讨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知识点。
一、语文知识点的重要性语文知识点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它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的核心要点。
掌握了语文知识点,学生才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语文知识点被赋予了更高的重要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知识点1.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词语的词义、词性和用法,提高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2.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学生在新课程标准中需要学习句子的基本结构和不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通过学习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文章更加准确、生动、有趣。
3.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学生需通过阅读各种文本,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并能够进行准确的表达。
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文学常识和文化素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文学常识和培养文化素养。
学生需要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文学常识和培养文化素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实际情境中。
通过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语言表达任务,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结起来,新课程标准的语文知识点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课程理念知识点总结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1.新课程理念的概念新课程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社会、情感、思维、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培养。
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培养人为根本任务。
2.新课程理念的背景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产物。
新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科技的快速变化,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的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挑战。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促使了新课程理念的提出。
3.新课程理念的发展历程新课程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从提出到实践的阶段。
1994年,中央教育委员会开始研究新课程理念,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探索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性。
2001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理念开始逐步在全国推广。
二、新课程理念的核心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理念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潜能。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方法上都以学生的需求和能力为出发点,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素养。
新课程理念提倡课程的丰富多彩,注重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整合性,鼓励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不仅获得知识,还培养了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新课程理念强调,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校的教学活动要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特长,提倡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身心全面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自2001年正式启动以来,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新课程改革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课程目标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方面是课程目标的变化。
传统的课程目标主要注重学科知识和考试成绩,而新课程则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还要提高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此外,新课程要求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课程结构的优化新课程改革还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
传统的课程结构通常以学科为核心,学生需要在各个学科之间切换,缺乏连贯性。
而新课程则采取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学习模式,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交叉。
这种课程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程改革还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而新课程则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性,通过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还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的创新新课程改革还提出了创新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侧重于对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的测试。
而新课程则鼓励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项目作业、实践活动、口头报告等,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新课程评价的重点是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而不仅仅是看他们的成绩。
五、教育资源的整合新课程改革还鼓励整合教育资源。
传统的教育资源分散在各个学科或学校之间,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而新课程则强调要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整合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这将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多样的学习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论知识一、谈谈“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三、本次课程改革应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师生情感关系?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四、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合作。
五、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两种,请具体谈一谈。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六、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
特征: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七、谈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这句话的理解。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八、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九、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理论知识问答试题1.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 B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教师成长④情感、态度、价值观2. 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D )A. 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B. 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C.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D.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3. 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 C )A. 强调探究性学习B. 强调合作学习C. 内容密切联系生活D. 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4.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 B)A. 学生是发展的人B. 学生是自主的人C. 学生是独特的人D. 学生是独立的人5. 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 )A.认知内驱力B. 学习动机C. 自我提高内驱力D. 附属内驱力6.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 A )A. 及时复习B. 及时休息C. 过度复习D. 分数复习7. “稳重而富有毅力,但往往又表现出缓慢与固执”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 C )A. 胆汁质B. 多血质C. 粘液质D. 抑郁质8. 下列关于中学教育的高中阶段的性质表述有误的是(D )A. 普通教育性质B. 基础教育性质C. 社会主义性质D. 义务教育性质9.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B )A. 直观性原则B. 启发性原则C. 巩固性原则D. 循序渐进原则10.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 D )①有明确的教学目的②恰当地组织教材③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程序A. ①④B. 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3)一、填空题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综合素质》重难点记忆口诀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
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新课改的教学观。
口诀:学习过人(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二、学生观。
口诀:二独一发⑴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⑶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三、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
口诀:你我他它(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教师职业道德。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1)爱国守法一一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一一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一一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一一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5)为人师表一一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一一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1.学生观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两独一发”⑴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⑵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新课程理论知识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1.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2.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包括倡导全人教育、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3.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三个原则,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而淡化“双基”精选则更注重对学生终身研究与发展的培养。
4.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5.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互动性与互惠性。
6.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方式为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改变过去单纯接受式的研究方式。
7.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评价,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多样化、多维化。
8.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9.新课程突出研究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的能力。
1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1.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
14.建立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的途径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5.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研究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研究。
16.教学活动设计要求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切实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资源的构建应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重新组织,教学过程应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创新。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包括基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知识点归纳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1、导入技能;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2、语言技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3、板书技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4、教态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5、演示技能;促进感知、变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6、讲解技能;了解事实、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规律,认识交流本质。
7、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过程。
8、反馈强化技能;调控教学、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果。
9、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系统,结束交流。
10、教学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教学方法基础知识概述:新课程教学方法是指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教育技术的教学方式。
本文介绍了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知识,包括其定义、目的和重要性。
定义:新课程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和探究研究。
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导者,而是学生研究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目的:新课程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研究过程,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和研究动机。
重要性:新课程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1. 设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目标,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研究方向。
2. 设计研究活动:根据研究目标设计富有挑战性和互动性的研究活动。
3.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新颖的教学材料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4. 组织合作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培养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5. 提供反馈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及时调整研究策略。
6. 持续改进和创新: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创学内容。
结论:新课程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方法时,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只有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科学新课标知识点科学新课标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观念:这是科学学习的基石,包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2. 科学思维:这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关键能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如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
3. 探究实践:这是科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关键能力,包括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 态度责任:这是科学学习的价值观和方向,包括科学态度(如好奇心等)和社会责任。
5. 教学内容: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要选择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内容,并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6. 学习评价: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标准是多重的;评价方法是多样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家长等)。
7. 教育对象: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强调公平性。
8. 师生观: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
9. 学习方式: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知识不是给予的,而是生成的。
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0. 课程资源: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提供教师、学生更大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
总的来说,新课标中的知识点既包括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包括对学习者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同时,新课标强调了探究和实践的重要性,提倡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基本知识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1.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2.“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
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
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面向每一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
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
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
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二)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课程建构的基础——不同的课程观: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
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课程实施的策略——不同的整合观: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则是第一要务,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教必需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三)关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思考透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们不难发现,要达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需完成如下的建构:1.把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构建新的学力观所谓学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习得的知识、能力,由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构成。
所谓基础学力是指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打基础的学力,而所谓发展性学力是指以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等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未来自己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重视双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仍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摆在了突出位置,但新课程所强调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有别于以往,它提倡将双基作为一种载体,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的培养,而这些则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
2.既强调健康体魄、健康心理,又强调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未来的生活质量新课程提倡,我们不仅要关注青少年学生现实生活世界,而且还要关注青少年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
关注青少年学生可能生活世界就是关注儿童生活的未来发展趋势,关注青少年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于健康体魄与健康心理我们比较重视,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却一直是我们所忽略的。
在影响一个人生活方式的心理素质里,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学习方式对一个人思维方式和主体性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意义远不只是学习本身,他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认识学习不是对外部知识的复制,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例:文言学习)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
(例:阅读理解)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学习并不简单是为了知道某种知识,它并不只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目的,还需要学习者对知识做出自己的分析和检验,看它是否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一致,是否合理,是否可信。
关于学习者的认识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有一定的知识经验。
学习者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它的合理性、有效性,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学习不仅是新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还意味着既有知识经验的改造。
对教学的认识教学不是由外向内的信息输入过程,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
教学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习者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
教学应该克服简单化倾向。
过于简单化使得学生的理解简单片面,妨碍了学习在具体情境中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
人们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具体情境中的活动和感知上。
对教师的认识教师不能简单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而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做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教师应该组织学习者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让学习者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
对教科书的认识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 模板” 。
课本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转变教师的角色行为三、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有兴趣身心处在最佳状态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由遭遇到理智的挑战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被鼓舞、被信任有更高的自我期待学以致用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四、三级课程管理和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改革呼唤课程意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两种语义(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主导与补充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五根支柱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考虑学校实际可能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程序成立小组需求调查培训教师资源调查教师竞标学生选用跟踪评价哲学整合动态调整《纲要》关于课程资源的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框架一般理解:广义、狭义功能的维度: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维度: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综合考虑:因素来源、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素条素条材件材件性性性性课课课课程程程程资资资资源源源源当前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三个认识问题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五、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应该毫不迟疑地简化学校的组织和机构。
……把校内教研活动作为学校运营的重点,为了通过教学研究来改变学校,最少100次的授课案例研究是必要的。
——日本学者佐藤学教师专业成长公式:实践+反思=专业成长校本教研概念(一)以学校为本1.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2.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3.教师、学生发展中的问题; 4.“课改”过程中的问题;(二)以行动为本1.关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2.重视过程,重视“改进”;3.注重个案收集; 4.提倡叙事性总结,反思。
(三)以协作为本1.教师为本; 2.团队参与;3.专家引领; 4.交流推进;(校内、外)(四)以发展为本1.理论支持,高度认识; 2.联系实际,深入研究; 3.整体推进,教师发展; 4.行动改进,质量提高。
归纳:是以学校为本,研训一体化的教学行动研究模式。
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对原有行为的总结、回顾、反思;问题发现、分析、确定;各种形式、各类文献的学习;新理念下的改进计划;行动研究;不断发现、反思、分析、改进。
重视个案的效果、分析与推广(2)个案的基本要求是一个教学例子(一个教学问题或教学过程的再现);是真实的、经历的、客观呈现的;是有实际意义的,蕴含问题的。
(3)案例叙事的一般结构选择理由(背景分析;问题意义;初步认识);行动过程描述(叙事为主;辅以分析;资料);实践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生存;改进计划);专家点评(分析;判断;建议)。
与传统教研活动的区别1.任务确定:行政计划——专业发展需要;2.问题提出:主题先行——行为中生存;3.目标指向:单一的(任务完成)——多元的(教师、学生发展)4.行动方式:会议为主的——学习、行动、反思、反馈、改进多形式的;5.行动评价:目标预设——注重过程积累。
六、新课程教学评价(一)概念狭义: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一般包括对课程目标体系的评价、对课程计划的评价、对课程标准的评价、对教材的评价等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