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影响人格发展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个体因素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遗传基因、性莂、芳龄和健康等方面。
个体因素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一、遗传基因遗传基因是决定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特征的重要因素。
父母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体形态、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和健康状况等方面。
一些疾病和特殊的体质特征也会通过遗传基因的方式传递给子代。
遗传基因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性莂性莂是一个人的身心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个体因素。
男女性莂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生理方面,男女性莂存在不同的生理特征和生理周期,这些特征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有影响。
在心理和社会角色方面,男女性莂在性莂认同、性莂角色分工、性莂歧视等方面也会对人产生影响。
三、芳龄芳龄是一个人身心发展中另一个重要的个体因素。
随着芳龄的增长,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都会发生变化。
在生理方面,随着芳龄的增长,人的体能和免疫力都会有所下降,可能会出现老年病和生理衰老等问题。
在心理方面,随着芳龄的增长,人的认知能力、情绪稳定性和社交能力都会有所变化,这些变化也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四、健康状况健康状况也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重要个体因素。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身体健康包括生理功能、营养状况和疾病情况等。
心理健康包括情绪稳定性、心理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等。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其成长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健康状况良好的人更容易获得积极的身心体验,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则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
个体因素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们与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人们应该关注个体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个体因素的良好发展,从而更好地保护人的身心健康。
五、教育背景个体的教育背景也是影响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程度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对个体的认知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章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概述★★★(一)定义:人格也称个性,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二)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2、稳定性:①人格的跨时间持续性②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3、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5、社会性: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的人特有的(三)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控制等方面1、气质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2)对不同气质的学生的培养①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讲取的个性品质②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
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③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④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2、性格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3、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性格的态度特征。
指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
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3)性格的情绪特征。
2016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中学生心理辅导欢迎来到天津教师资格招聘考试网,中公天津教师招聘考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
一、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正常的中学生,一般是通过提供信息、改变环境等方法,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达到优化其心理素质的目的。
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学习辅导、情绪与人际关系辅导及职业选择辅导。
(一)学习辅导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既有社会风气、学校管理制度、教师的教学水平、家庭教育等外部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兴趣、态度、学习信念、学习方法和习惯等内部因素的作用。
学习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信念,科学地掌握认知策略和提高元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1.增强学习动机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因,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维持、增强(或减弱)学习行为,达到学习目标。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和求知欲所构成。
因此,增强学习动机就意味着树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
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方式——以学习成绩的反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外,更要注重调整自身对学生的期望水平,促使学生成功,从而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就感,进行自我激励。
2.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它通过情绪反应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积极性,即对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做起来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学习效率也高;相反,如果是缺乏热情、面对不感兴趣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就低。
对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受兴趣和情绪的支配,所以,中学生兴趣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他们了解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了解自己的学习兴趣的状况,寻找缺乏兴趣的原因,培养各个学科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个性心理发展【人格】一、人格的概念: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
二、人格的特征(重要)1. 独特性:“人心不同,各有其面”。
2. 稳定性:一是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跨情境一致性。
3. 统合性:又称人格的整体性。
4. 功能性(社会性):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三、人格的结构(一)、气质1. 气质的类型: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医生,他最早提出气质的概念。
(1)胆汁质(张飞):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为人热情直率、但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
(2)多血质: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
(3)黏液质:情绪平稳、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但行为主动性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4)抑郁质: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想象力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多疑敏感。
2. 高级神经类型,活动过程与气质的关系胆汁质: 不可遏制型,强、不平衡;多血质:活泼型,强、平衡、灵活;黏液质: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抑郁质:弱型,弱(二)、性格1. 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
2. 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3. 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
4. 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三)、认知风格1.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场独立型: 独立判断,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喜欢独处;场依存型:人云亦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
2. 冲动型—沉思型:冲动型: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
浅谈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塑造健全人格什么是人格?1、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2、人格的特性(一)人格的整体性一个现实的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组织.一个现实的人的行为不仅是某个特定部分运作的结果,而且总是与其他部分紧密联系、协调一致进行活动的结果.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布洛伊勒(Bleuler,1911)在提出精神分裂症这个术语时便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内部的分裂,他将统—性的丧失、精神的内部分裂视为此病的本质.可以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与行为比喻为一个失去指挥的管弦乐团.得了这种病,患者的感觉、记忆、思维和习惯这类心理机能虽然不至于丧失,却是乱七八糟的.由此可见,一个正常人的心理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有机的整体.(二)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格持续性首先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每个人的自我,在世界上不会存在于其他地方,也不会变成其他东西.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也是明天的我.过去的我透过现在的我,影响着我的现在和将来.虽然未来不能决定现在,但自我对未来的洞察力能决定现在的我.这就是自我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所谓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那些暂时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特征.例如,一个外向的学生不仅在学校里善于交往,喜欢结识朋友,在校外也喜欢交际,喜欢聚会,虽然他偶尔也会表现出安静,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除其发展和变化.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指较为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型的东西.人格变化有两种情况.第一,人格特征随着年龄增长,其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同是特质焦虑,在少年时代表现为对即将参加的考试或即将考入的新学校心神不定,忧心忡忡;在成年时表现为对即将从事的一项新工作忧虑烦恼,缺乏信心;在老年时则表现为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也就是说,人格特性以不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内在秉性的持续性是有其年龄特点的.第二,对个人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如移民、严重疾病等,都有可能造成人格的某些特征,如自我观念、价值观、信仰等的改变.不过要注意,人格改变与行为改变是有区别的.行为改变往往是表面的变化,是由不同情境引起的,不一定都是人格改变的表现.人格的改变则是比行为更深层的内在特质的改变.(三)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观察到每个人的行动都异于他人,每个人都各有其需要、爱好、认知方式、情绪、意志和价值观.我们强调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们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共同性.人类文化造就了人性.同一民族、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的人们具有相似的人格特征.文化人类学家把同—种文化陶冶出的共同的人格特征称为群体人格或众数人格.例如,许多研究表明,由于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华人都有不少相同的人格特征.但是,人格心理学家更重视的是人的独特性,虽然他们也研究人的共同性.(四)人格的社会性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人格是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基础上形成的,受个体生物特性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格是个体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所有属性相加的混合物,或者是几种属性相加的混合物.构成人的本质的东西,是那种为人所特有的,失去了它人就不能称其为人的因素,而这种因素就是人的社会性.其实,即使是人的生物性需要和本能,也是受人的社会性制约的.例如,人满足食物需要的内容和方式是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因此,可以这样概括: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体,显示出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遗传,二是环境。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非常多,但最主要的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这几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遗传遗传素质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一些天赋特点,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特点、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首先,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如果没有这些生理条件,人的身心发展就无从实现。
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的爬梯试验证明,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
再次,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的体态、感官和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最后,遗传素质又具有可塑性。
人的遗传素质会随着外界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介入而发生变化。
2.环境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的总和,所有不以培养人为目标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例如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亲戚、朋友的交往都可以看做是环境的影响。
个体身心的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影响。
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如果说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那么社会环境的影响则能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我国古代的荀子就很重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能够排除一些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年轻一代朝着健康、正面的方向发展。
2016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章节习题(3)第一章第三节学生观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其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是指实现人的个性的( )A.真正自由的发展B.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C.有条件的自由发展D.有条件的全面发展2.20世纪末,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的理论基础是( )A.个人本位理论B.文化本位理论C.全面发展学说D.社会本位理论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 )A.学生是家族繁衍的工具B.学生是父母的私有财产C.学生享有各种权利D.学生是国家的财富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 )A.与时俱进B.理论和实践相结合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实事求是5.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包括( )①学生是发展性的人②学生是完整性的人③学生是主体性的人④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这说明学生是( )A.具有生存权利的人B.具有发展潜能的人C.具有独特个性的人D.具有独立人格的人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其中,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内容上是( )A.平等关系B.上下级关系C.相互促进关系D.授受关系8.“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包括( )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学生如同泥坯,他能否成型,依赖于教师的雕塑。
”这种说法忽视了学生的( )A.能动性B.向师性C.可塑性D.发展性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A.机器大工业生产B.教育C.社会主义制度D.生产劳动11.我国所提倡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 )A.权利平等B.义务平等C.知识平等D.人格平等12.教育者要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
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作出遗传对人格作用的简要归纳如下:1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
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
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三)家庭环境因素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
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
(四)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
简述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何谓人格?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人格应该是品格,那么心理学到底是如何阐述人格的呢?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和那些因素有关系呢?作为幼教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怎样塑造幼儿的人格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心理学里的人格定义。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心理学领域。
人格概念具有多义性,综合各研究取向观点,把人格概括为:人格是构成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向特有整合的独特行为模式,其中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其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多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人格具有丰富的内涵,反映了人格的本质特征。
人格的特征有: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
那么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和那些因素有关系呢?1)生物遗传因素.双生子研究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根据现有的研究。
遗传对人格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能够程度随着人格特质的不同而有差异.第三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稳定的功能。
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定的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
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的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间不仅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
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
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和不周的教育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
浅谈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塑造健全人格什么是人格?1、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2、人格的特性〔一人格的整体性一个现实的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组织.一个现实的人的行为不仅是某个特定部分运作的结果,而且总是与其他部分紧密联系、协调一致进行活动的结果.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布洛伊勒〔Bleuler,1911在提出精神分裂症这个术语时便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内部的分裂,他将统—性的丧失、精神的内部分裂视为此病的本质.可以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与行为比喻为一个失去指挥的管弦乐团.得了这种病,患者的感觉、记忆、思维和习惯这类心理机能虽然不至于丧失,却是乱七八糟的.由此可见,一个正常人的心理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有机的整体. 〔二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格持续性首先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每个人的自我,在世界上不会存在于其他地方,也不会变成其他东西.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也是明天的我.过去的我透过现在的我,影响着我的现在和将来.虽然未来不能决定现在,但自我对未来的洞察力能决定现在的我.这就是自我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所谓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那些暂时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特征.例如,一个外向的学生不仅在学校里善于交往,喜欢结识朋友,在校外也喜欢交际,喜欢聚会,虽然他偶尔也会表现出安静,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除其发展和变化.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指较为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型的东西.人格变化有两种情况.第一,人格特征随着年龄增长,其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同是特质焦虑,在少年时代表现为对即将参加的考试或即将考入的新学校心神不定,忧心忡忡;在成年时表现为对即将从事的一项新工作忧虑烦恼,缺乏信心;在老年时则表现为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也就是说,人格特性以不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内在秉性的持续性是有其年龄特点的.第二,对个人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如移民、严重疾病等,都有可能造成人格的某些特征,如自我观念、价值观、信仰等的改变.不过要注意,人格改变与行为改变是有区别的.行为改变往往是表面的变化,是由不同情境引起的,不一定都是人格改变的表现.人格的改变则是比行为更深层的内在特质的改变. 〔三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观察到每个人的行动都异于他人,每个人都各有其需要、爱好、认知方式、情绪、意志和价值观. 我们强调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们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共同性.人类文化造就了人性.同一民族、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的人们具有相似的人格特征.文化人类学家把同—种文化陶冶出的共同的人格特征称为群体人格或众数人格.例如,许多研究表明,由于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华人都有不少相同的人格特征.但是,人格心理学家更重视的是人的独特性,虽然他们也研究人的共同性. 〔四人格的社会性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人格是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基础上形成的,受个体生物特性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格是个体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所有属性相加的混合物,或者是几种属性相加的混合物.构成人的本质的东西,是那种为人所特有的,失去了它人就不能称其为人的因素,而这种因素就是人的社会性.其实,即使是人的生物性需要和本能,也是受人的社会性制约的.例如,人满足食物需要的内容和方式是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因此,可以这样概括: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体,显示出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遗传,二是环境。
人格及人格的影响因素人格是指个体的持久、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包括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情绪表达、行为习惯、价值观等方面。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人格的定义、形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分析人格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人格是多个因素的综合体现。
人格的形成是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体经历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遗传因素指的是个体在基因层面上对人格的影响,比如一些人天生就具有较为开朗乐观的个性特征,而另一些人则更加内向和沉默。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个体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一个独立自信、善于倾听的人格;而一个严厉、冷漠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导致个体性格偏执、孤僻。
个体经历对人格的形成也十分重要,比如在学校或者工作中的成功或者失败经历,都会对个体的自尊心、自信心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其人格的塑造。
其次,人格对个体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人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着他的处事方式、决策模式和人际关系。
健康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的提升,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相反,消极消沉的人格可能会使个体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人格特征也对个体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不同的人格特征适合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
例如,一个性格外向、富有领导才能的人更适合从事销售和管理工作,而一个性格稳健、细致认真的人更适合从事医疗和会计等需要精细操作的职业。
此外,人格与个体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会塑造他对于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看法和判断。
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往往具备正直、善良、宽容的价值观,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以积极的方式参与社会活动。
人格不仅对个体有影响,也对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人格积极健康的个体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反,一个性格消沉抑郁的人可能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对他人产生攻击性或者在工作中产生行为不端等。
影响⼈格形成的因素包括哪些⽅⾯ ⼈格主要是指⼈所具有的与他⼈相区别的独特⽽稳定的思维⽅式和⾏为风格。
影响⼈格形成的因素包其实有很多的,⼩编在此整理了影响⼈格形成的因素,供⼤家参阅! 影响⼈格形成的因素 1.机体的状况 ⼀个⼈的⾝⾼、体重和外貌以及后天造成⼀些缺陷等,对他的⼈格会产⽣某些影响。
符合社会所赞许的体格标准的⼈往往具有较好的社会反应,反之则可能会产⽣较多的个⼈问题。
这是因为机体的状况中有些因素有助于社会上所认可的那些技能的发展,⽽有些因素则有碍于这些技能的施展。
有些⾝体特征符合或不符合当时当地的社会⽂化价值观念,往往会对⼀个⼈的⾃我敏感性产⽣重⼤的影响。
有的⼈逐渐养成了娇矜⾃恃的习性,有的⼈则产⽣⾃愧不如⼈的⾃我感觉。
但应该指出的是,⼀个⼈的⼈格物质并不直接来⾃机体的因素。
⼈的本性不是抽象的⾃然性和⽣物性,⽽是⼈类历史中形成的社会性。
⼈的⽣物性(包括遗传的各种特点)并不能直接决定⼈的⼼理特点,⼈的⼈格物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决定。
先天跛⾜的⼈不⼀定产⽣⾃卑的感觉,只有在遇到周围⼈的贬低和排斥时,才有可能形成⾃卑⼼理。
个性,在其现实性上,必然是⼀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的这⼀出发点是颠扑不破的,不可动摇的。
2.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伦理道德观念和态度是⼈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对⼉童的道德⾯貌的影响是很⼤的。
有⼈把⼉童的公正观念与⽗母、教师和同伴的加以⽐较,结果发现,⽗母与其⼦⼥的观念之间的相关要⽐同其他⼈的相关⾼得多,⽽母亲与其⼦⼥的道德信念之间的关系⽐⽗亲与其⼦⼥之间的更为接近。
但是,⽗母与其⼦⼥之间的相似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递减。
这意味着,⼉童成长后,他的信念和态度受他家庭以外的群体以及正规教育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多了。
⼉童进⼊学校后,影响他的⼈格发展的因素就更⼴泛了。
学校中最重要的⼀个影响因素就是集体态度和集体情感,即⼈们常说的“班风”或“校风”。
很多⼈认为,⼀个⼈读些什么书对他的性格和⼈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育心理学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
通常智力、气质这些与遗传因素关系较密切,而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更密切;第三,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第一,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第二,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力因文化强弱而异,社会对顺应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第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以下三类:(1)权威型教养方式。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表现得消极、被动、缺乏安全感、退缩、服从、胆怯,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
(2)放纵型教养方式。
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有时会失控。
孩子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唯我独尊等。
(3)民主型教养方式。
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引导。
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更有可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4.同辈群体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会越来越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超越父母的影响。
与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小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索,并发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发展。
一方面,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另一方面,同辈群体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
为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和父母要关注学生或子女交往的对象,以及他们是否有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索质,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选择朋友。
5.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不同的教师领导风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不同。
学生在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教师领导风格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走哪些?它们对人格的作用是什么?一,生物遗传因素总结以往研究,遗传对人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
第三,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改变。
二,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其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文化对人格就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第二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力因文化的强弱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第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三,家庭因素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养方式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三类:一,权威型教养方式。
二,放纵型教养方式。
三,民主型教养方式四,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接收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通过学习还可以形成与发展学生的坚持性、主动性等优良的人格特征。
校风和班风也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能够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性、独立性、和遵守纪律等品质。
在学校,老师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塑造学生的人格特征、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人格同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个人主观因素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首先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它去思考与行动。
另外,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人格特征形成的作用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增强家庭因素奠定了性格形成的基础,学校教育和教学对性格的形成起着主导的作用,而社会实践在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2016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影响人格发展因素欢迎来到天津教师资格招聘考试网,中公天津教师招聘考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
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遗传对人格的作用简要归纳如下。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不同。
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
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
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三)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不同影响。
研究发现,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的性格特征,有的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父母的这种教养
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四)早期童年经验
我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
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个体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可能会使个体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比如,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
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比如,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等。
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不同的行为特点。
更多2016天津教师招聘真题请访问天津教师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