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个性作文教学的尝试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解放学生的个性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语文教育应该在解放学生个性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作文教学。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走个性化之路,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写出个性化作文。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从写作和评改两个环节来进行个性化写作教学实践。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性化;表达自我;活动作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解放学生的个性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语文教育应该在解放学生个性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作文教学。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作文个性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达力求有个性、有创意。
”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走个性化之路,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写出个性化作文。
什么是个性化作文?著名诗人艾青曾说:“各种各样的花,都有它自己的模样。
”也就是说,学生能自主地写作,我手写我心,写真实的文章,写有创意的文章。
那么,写作教学中应该如何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个性?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至关重要。
要求学生写真文,做真人,教师更需明确自己的教风:做一个勤奋、创新、有个性、有思想的人。
我们可以从写作和评改两个环节来进行个性化写作教学实践。
一、写作环节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自我的写作需求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激励策略,让学生乐于表达。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好动好说、表现欲强、形象思维强等特点,举办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如才艺展示、竞技比赛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为写作积累素材。
①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写作教学应该和阅读紧密结合。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在书中,我们可以吸取前人思想的精华,让它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需要时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作文教学探微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笔者以为,在习作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树立“我要写”的意识,把不愿作文的被动心理变为主动心理,作文才能创出新意来。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有强烈的开放意识,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习作环境。
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完美实现,需要一个自由开放、充满个性的时空,需要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引导学生进行题为“一件××的事”的情境习作训练时,一开始就以形象生动的导人谈话和富有情趣的短文改写。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习作环境,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消除了习作畏惧感,又大大培养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师:(亲切地)习作,就是用嘴说话。
习作也是种游戏。
如果你能把长的变短的,短的变长的,那你就取得了习作的自由。
下面,我们做个练习,先听老师讲一段话: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
他做什么事都大大咧咧、马马虎虎的。
做数学题,不是把加号写成乘号,就是把小数点点错。
一次上学时,他匆匆忙忙地把袜子当手帕给卫生委员检查。
结果,闹了个大笑话。
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读课文,他把“老大娘”读成了“老大狼”。
难怪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马虎”。
来,我们把这段话变成短的,用一句话写下来。
生:(完成练习)二、创设情境,抒发自己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善于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心灵参与程度,让学生真正地“自由表达”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
为此,我在第二天的习作指导中,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我先出示了习作题目《我是——》,然后作了自我介绍:“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爱好广泛……那么你呢?”学生顺理成章地想到了习作“介绍自己”,他们的回答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似乎“摸不着,抓不到”,有些语文教师甚至认为作文能力的高低在于学生“天性”,与教师的教法无关,对作文教学不做细致研究、总结,听任学生自由发展。
笔者认为,绝大多数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着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学会用语言表达,善于用文字表达,使他们自由驾驭母语,熟练地用母语表情达意。
作文教学不仅是同其他学科一样的一门科学,而且是技术和艺术兼而有之的科学,需要教师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有所收获。
下面笔者就作文教学的方法技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写作亦是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向我反映,感到作文写作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拿起笔,不知该怎样下笔,即使能写出点,自己也觉得言之空洞,索然无味。
其实,从信息学的角度讲,作文写作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输出的过程。
很显然,要输出就必须要有内容输入,那输入也可以看作是学生的一个知识积累过程。
积累优美的语言,积累经典的故事,积累名人名言等等。
而阅读是一个很好的积累途径之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丰富的阅读兴趣,作好读书笔记,写下读书体会,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从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日积月累,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并能说好话”,写出立意新颖、文体别致、文采斐然、题目鲜亮的优秀作文。
二、教给学生写作技巧,使其写作锦上添花作文教学不像数学似的有公式可循,也不像英语语法一样有规律可用。
我们常说“文无定法”,但作文也并非是文字的随意堆砌,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技巧可帮助学生使其作文赢得“好感”,使其写作“锦上添花”。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应有意为之。
1.标题的确立应力求新颖别致近几年,作文命题偏重于话题作文、给材料作文,这是为了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
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作文教学的实践摘要: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逐步的循序渐进的提高的过程,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兴趣,改变作文教学模式,以片断描写为切入点循序渐进,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只有抓住各种类型中的主要问题,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的原则落到实处,苦干二年、三年,我们才能取得写作教学上的丰硕成果。
关键词:循序渐进;学生兴趣;作文成就感;积极评价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然而,当前的作文教学着实令人担忧。
首先,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上常感为难,有搜肠刮肚之苦,捉襟见肘之窘。
其次,学生在写作感情上对作文不感兴趣,持消极态度,厌学作文的情绪愈来愈加剧,谈“文”色变,作文反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
从作文质量来看,内容空洞,中心不明,结构零乱,语言呆板,不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审视角度去认识生活、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作文立意无新颖,结构落俗套,语言不出彩,想象不丰富。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写作实效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
一、以活动为载体,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导,改变作文教学模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为此,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方式,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生做剪报报纸上有最新的材料,向我们及时地传递各种信息,养成认真读报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写作能力,也能获得大量的有效方法。
剪报的内容没有限制,只要能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的都可剪贴。
剪报评析的内容可以就写作特点分析,可以写读后的收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2.教学生写读书随笔让学生每周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文一篇,先读熟美文,在读中感悟词句的优美,巧妙的布局谋篇;再让学生动笔画出优美的词、句、段;还可以让学生重点读一读、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在原文处做上批注;还可以谈感受、写评语,另外要求学生要经常翻阅,有的句子可以反复诵读,甚至背熟。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已经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也需要有所改变和更新。
本文将结合新课程理念,探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分注重写作的形式和规范,而忽略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享受写作的过程,激发内在的写作动机。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 让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创作灵感。
通过组织看文学名著,欣赏作文篇章,了解文学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心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灵感,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入作文中。
2. 采用“写作分享”的方式。
在写作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作文,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互相借鉴,从而激发写作动机。
3. 通过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内在体验。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文学作品,让他们丰富自己的内在世界,从而激发写作动机,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注重写作过程的指导和训练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写作过程的指导和训练,而不是只关注写作成果。
写作过程的指导和训练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自信心和写作习惯的基础。
1.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规划。
在写作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写作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之前的思维导图、提纲框架等规划,使学生在写作之前有清晰的思路和结构。
2. 注重修改和反思。
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反思,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也要在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适当的评语和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3. 提供多样化的写作任务。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让学生在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中得到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个性化作文教学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作文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
”“为学生的自主协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走个性化之路,充分张扬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出个性化作文。
什么是个性化作文?个性化作文就是学生能我笔写我想,我手写我心,我口表我意。
写自己的话,叙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有创意的文章。
“需要”、“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需要”,就是学生把写作文当作自身一种倾吐的需要,一种表达的需要,不吐不快。
“自主”就是学生自己做主,主动地写,自觉地写,内容自己取,主旨自己定,方式自己定,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真实”就是说真话,不说假话,不说套话,不说别人的话。
“创新”就是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是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他们才会乐于去学、去写,也才会养成健康的人格”。
语言学家吕淑湘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文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只有让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去观察、感受、想象、获取,学生才能写出独具个性的作文来。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呢?我在作文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方式,加强对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培养。
一、千树万树梨花开——释放心灵。
张扬学生个性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
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因此作文个性化首先是思维的个性化。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活·个性·作文”教学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环节,作文成绩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一个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一般都由教师命题,框死文体,规定写法,限定字数等,这样纠缠于一“体”一“套”的“过关”“入格”,让学生写时战战兢兢,担心离题,担心字数太少或太多,担心文体错乱……这无疑束缚了学生,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规律,造成许多学生怕上写作课,怕写作文,因而感到写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写作教学也是如此。
为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杂记评议,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自然为文,在渗透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把学生置于主动者的位置,提倡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
从宏观上看,写作是思维的完善与能力的提高,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微观上看,写作是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写作过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立意、修改无一不是个体的主观行为,呈现出个体的差异与色彩。
因此,写作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个性化的精神劳动。
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与感人至深的力量。
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有了个性,文章便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辉。
那么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张扬写作个性呢?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中以下几点至关重要:一、千树万树梨花开──释放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教以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写真我,做真人”,这既是作文个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做人的起码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初探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文教学所迸发出的深层次和多侧面变化格外令人注目。
创新作文理念、重塑美之灵魂、闪耀个性光辉的作文方式,越来越得到推崇。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改造性表达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语文教学并没有把作文教学放在应有的位置上。
一方面,与阅读教学相比,写作教学没有独立的教学时间,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写作实际上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随意的点缀;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有的甚至违背作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大量进行应试作文训练,加上社会上一些劣质的作文辅导材料的错误导向,学生作文程式化,八股腔屡见不鲜,假话、空话、套话更是泛滥成灾,致使作文教学质量下降,学生作文能力弱化。
因此,要想改变这种不良现状,就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合理的写作指导和写作训练。
一、发挥创造性,走向开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的历练和内化完成的。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包括学生对写作知识的掌握,写作技巧和书面语言的运用,还包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等各个方面。
学生语言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作文训练的计划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作为支撑。
作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如果超越了学生认识思维的发展规律进程而一味地去求新、求异、求快,拔高训练要求,加深训练难度,则欲速而不达,还会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激发写作兴趣、培养习惯兴趣是作文的内在动力,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它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提高作文水平。
引起学生作文兴趣很多,诱发学生写作动因,变学生作文“要我写”为“我要写”是一种好方法。
良好的作文习惯是学生具有作文能力的标志。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摘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作文教学新理念的理解存在认知差异,实践中的做法和效果也就不尽相同。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认知差异作文教学教学实践一、作文教学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策略的差异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在课标中,对总目标的表述侧重于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在学段目标中,则更多地体现三维教学目标,每个学段目标第一条都是着眼于习作兴趣的培养,后面的几条才是有关观察、表达等能力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要求”乐于书面表达”;第三学段则要求对写作的意义有所认识而发展写作兴趣,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为实现总目标,即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课标的作文教学策略是:”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为培养写作兴趣,课标则强调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自由表达是一种策略,在”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也是一种策略,前者是培养写作兴趣,后者是培养写作能力。
二者的统一才是作文教学法的整体。
没有兴趣,会延缓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会表达或表达能力提高慢,也会使兴趣的培养成为空中楼阁。
在现行的教科书中,对”自由表达”有较多的体现,如每册都有一至二次的没有限制写作内容的”大自由作文”,其他作文也大多放开内容的限制,比如”如果不写…….可以写……”。
对”大自由作文”,实践效果如何呢?我们见到的情况不少是:学生一遇到此类作文,很多是搬用原来写过的作文。
对于”如果不写……,可以写……”一类的作文,如果老师不是再三强调要写类似题材,不少学生还是搬用原来的一篇作文凑数。
对”自由表达”,我们认为主要应该体现在日记、读书笔记之类的写作中,作文课则应该有目标有重点地教学,学生的表达应该受到写作内容、表达要求的限制。
新课标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思路甘肃临泽一中李爱玲《新课程标準》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具体明确、文从字顺表达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同时,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了各个阶段目标。
不难发现,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应有整体思路,要循序渐进。
学生作文重在自我表达,发展个性;重在交流资讯,传达思想,适应社会需要。
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课程意识(作文教学必须有整体思路)1、从积累做起,由浅入深,积少成多,学会运用。
要求学生每日摘抄一段以上的精彩文段,渐渐地建议学生摘抄过后写点评,可以是针对一篇,也可以是针对整週的摘抄写点评。
这种积累进行一段时间后,《读者》《意林》《格言》已成为学生最推崇最爱看的杂誌了。
而学生的点评也会越来越精彩。
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有意无意地运用这些摘抄。
必要的时候,可以互相传阅研读摘抄,发现亮点,揣摩技巧,共同进步。
当然了,也有敷衍了事的学生,对此类学生要耐心指导。
2、明确各个阶段的写作能力培养,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指导和训练。
作文课什幺都讲,收效会很低,不如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分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训练。
如:加强语言训练、侧重结构文体训练、注重篇章的整体训练等阶段训练。
语言训练应该是作文训练的突破口,为此,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美,要让学生欣赏这种美,进而愿意学习这种美;另外,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文辞优美的课文,指导学生欣赏,多读多背。
有时,还可以进行“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锻鍊能力,掌握写作方法。
学生意识(让学生愿意写作,快乐写作,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心声)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这个观点表明学生需要一种轻鬆愉快的写作环境,使他们愿意畅所欲言,抒发心声。
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却哀叹连连,愁眉紧锁,这里也许有不知“写什幺”或“怎幺写”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思想负担太重,总认为自己不会写或者不可能写好,而不知道写作就是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清楚明确地表达出来。
新课程理念下个性作文教学的尝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作文成绩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一个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一般都由教师命题框死文体,规定写法,限定字数等,这样纠缠于“体”“套”的“过关”,让学生写作时战战兢兢,担心离题,担心字数太少或太多,担心文体错乱……这无疑是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规律,造成许多学生怕上写作课,怕写作文,因而感到写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要求: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写作教学也是如此。
为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杂记评议,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自然为文,在渗透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把学生置于主动者的位置,提倡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
从宏观上看,写作的思维的完善与能力的提高,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微观上看,写作是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写作过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立意、修改无一不是个体的主观行为,呈现出个体的差异与色彩。
因此,写作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个性化的精神劳动。
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涂沫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与感人至深的力量。
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这所在。
有了个性,文章便会闪耀出创新的光辉。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
个性呢?现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处处是可写的景、可叙的事、可抒的情。
平时学生写作文之所以常常三言两语,无话可说,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对自然环境缺乏观察,对人更缺少观察,甚至对家人、老师和同学都缺乏观察。
有一回布置学生写《我的老师》,在学生的笔下的教师大都是中等身体,不胖不瘦,不高不矮,都是满面笑容、和蔼可亲……针对这个问题,评讲作文时,我先把外貌描写几乎相同的作文读一读,然后说,这里有的是写语文老师,有的是写数学老师、英语老师,最后问学生三位任科老师是否是三胞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此时,学生才意识到,因缺少认真的观察,连老师的外貌也不大清楚。
为此,我启发学生写人物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例如,三位教师平时的穿着打扮是否相同?他们三人外貌上有没有独特之处?
他们在年龄、性格上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我要求学生先用一周的时间观察语、数、外三位科任老师,看看他们上课时的姿态动作是否一样,她们对不做作业或作业马虎的学生、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的处理是否一样,还可观察他们在课余做些什么,这样有了范围,既引起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又使学生观察起来具体容易得多。
一周后,再写同题作文,学生觉得这次的作文好写了,有东西写了,写出的人物不再是三胞胎,或多或少都能抓住每位老师的特点,写出的老师都有了个性,再读学生作文时,同学们都能异口同声地准确地说出文中写的是哪位老师。
受这次作文的启发,我再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景物,一天四趟观察家庭——学校沿途的环境、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每天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再让学生写“上学路上”这一话题作文时,“千地一景”的情况消失了,所叙的事也具体、详尽多了。
许多学生还通过上学途中见到的
小事,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与见解。
后来,我还要求学生在耳闻目睹时只要有所感,有所思,都可以写成一篇作文。
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议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样,写起来、议起来就会有一定的深度。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意识地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学会用理性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于平凡中寻觅伟大,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使那些美好的景物、事物、人物、情感化作具体生动的材料,如汩汩清泉从心中流出,任自己汲取。
这时再写作文,大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个个跃跃欲试,一吐为快,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刺激,趣味给学生带来了“乐写”,这样写作文你还会觉得枯燥吗?写出的作文能没有个性吗?
[1] [2] [3] 下一页
总之,作文就是生活,只要平常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自己的身边还是有许多可写之事,发现身边美
景处处。
就能很好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这样学生才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作文品位才得以提升,写出的作文才有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作文才会呈现出个性化的色彩。
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应试作文具有强烈的竞争性。
在立意上,只有将笔锋触及别人尚未写到的新人新事新问题,表达出自己的独到的观察发现和认识感受,写出新意,才能取得意高文胜的效果。
但大多数人在考场上因情绪紧张,一时想不出新的素材,这就要求能够巧于构思,让旧素材表达出别人未能表达的新意来,这存在一个选择角度问题。
比如拿到一个苹果,别人都习惯于竖着切分,你若能独出心裁横着切,结果切分出来的横断面就与别人切分的截然不同,你就可能从中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东西。
作文也当如此,“横看成岭侧成峰”,变换一个角度,或许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再如“东施效颦”这个成语,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于解释为“只知胡乱
模仿结果适得其反”。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如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角度切入,或许就会有新的发现:⑴人人都有爱美的愿望,无论长相美丑,都有追求美的权力,东施效颦无可非议。
⑵东施效颦的丑是先天不足,其追求美的后天努力精神可嘉,尽管她的“效颦”是不成功的,但谁又是天生的成功者呢?这样,文章的新意不就出来了吗?
三、养学生的个性赞可夫认为,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主观意识的培养。
作文既培养个性,又负载个性。
反过来,人的个性又制约着作文的个性。
有的学生自卑感很强,怕写作文,在指导写作过程中,就要降低难度,从小文章小事情练起——写一个事例、一个场景、一个片断、不求面面俱到,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激励学生克服写作中的困难,消除畏难情绪,培养他的自信心。
这样,有了良好的个性,学生的内心就会像大自然一样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目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生活,就能把大千世界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就能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写出的作文也就有了个性。
四、让学生参与作文讲评,尝试“发表式”作文讲评作文写完后还要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就是评讲。
评讲不得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写作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因此,要让学生从讲评课上的“局外人”角色,转变为让所有学生参与作文讲评的全过程。
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都有亮相的机会,还要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表对别人作文独到见解的机会。
由此除了让学生自评作文外,还要求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作文具有如下优势:⑴评改及时,学生兴趣浓厚;
⑵扩大学生的阅读面;⑶起到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的作用;⑷解放教师,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写作。
互评作文前,教师应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⑴改,修改错别字,修改运用不准确的词语,修改病句;⑵画,用
波浪线画出美词佳句;⑶评,写评语,谈自己阅读此文后的感受;⑷传,个人批改完成后,作文本在小组内交换传阅;
⑸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荐,推荐佳作。
在互评中把握一点,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
最后,再根据本次作文情况,在原作文基础上[1] [2] 下一页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