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合福变形沉降观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44.50 KB
- 文档页数:14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箱梁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目的主要针对施工中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要求进行阐述,依据此指导书使沉降观测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
二、适用范围三、组织机构四、工作流程1. 根据沉降变形相关要求埋设水准点及观测标。
2.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全面。
3.根据测量资料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数据分析。
五、沉降变形观测基本要求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针对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
8.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9.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10.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六、沉降变形观测具体要求1.沉降变形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
2.沉降观测测量时,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应相对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前、后半小时内或其他不宜观测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质量。
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建筑变形沉降观测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荷载、地基条件、施工工艺等因素引起的。
通过对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进行观测,可以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安全状况,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同时为后续的建筑维护和修复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观测内容:本次变形沉降观测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物的竖向沉降:通过测量建筑物的高程,掌握建筑物竖向的沉降情况。
2. 建筑物的水平变形:通过测量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和各部位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掌握建筑物的水平变形情况。
3. 地基的垂直位移:通过测量地基的垂直位移,了解地基的变形情况以及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4. 地基承载力的变化:通过监测地基的变形情况,推测地基承载力的变化,为建筑物的使用和维护提供参考。
三、观测方法和仪器: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次变形沉降观测将采用以下方法和仪器:1. 建筑物竖向沉降观测:采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将建筑物各个基准点的高程测量数据与其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建筑物的竖向沉降;2. 建筑物水平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进行建筑物各部位的平面测量,将测量结果与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建筑物的水平变形情况;3. 地基垂直位移观测:采用超声波测距仪进行地基的垂直位移测量,将测量结果与之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地基的变形情况;4. 地基承载力变化观测:通过地基承载力试验仪进行地基的承载力测量,利用测量数据分析地基承载力的变化情况。
四、观测频次和时间:为了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变形和沉降情况,本次观测将按照以下频次和时间进行:1. 建筑物竖向沉降观测:每月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一个小时;2. 建筑物水平变形观测: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两小时;3. 地基垂直位移观测:每半年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三小时;4. 地基承载力变化观测:每年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时间为四小时。
沉降观测方案设计一、引言沉降是指土地或地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垂直下沉的现象。
在工程施工或地质勘探过程中,对于土地沉降情况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沉降观测的方案设计,包括观测方法、观测点的选取以及数据处理等内容。
二、观测方法沉降观测的方法多样,常用的观测方法包括GPS观测法、水准观测法和铁丝测量法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工程场合和要求。
在选择观测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工程性质:不同类型的工程对沉降的要求不一样,如建筑工程对沉降的容许值要求较低,而大型水利工程对沉降的容许值要求较高。
2.观测点的数量和分布:根据工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确定观测点的数量和分布,以保证对沉降情况的全面监测。
3.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对于观测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如在地质活跃区域,应选择灵敏度高的观测方法。
根据以上因素,可以综合考虑采用GPS观测法和水准观测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沉降观测。
GPS观测法可以提供高精度的沉降数据,水准观测法则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参考基准。
三、观测点选取观测点的选取是沉降观测中的关键步骤。
选取观测点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工程布置:根据工程的建设和施工情况,合理选择观测点,包括工程的主要结构部分和潜在沉降发生区域。
2.地质条件:在地质活跃区域,应选取地质条件相对稳定的区域作为观测点,以减小地质因素对沉降观测的影响。
3.观测密度:根据工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确定观测点的密度,以保证全面监测沉降情况。
观测点的间距一般应按照工程规模和沉降问题的重要性来确定。
在选取观测点时,还需要注意观测点的稳定性和易于操作性。
可以采用固定锚点的方式固定观测点,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四、观测数据处理观测数据的处理是沉降观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处理数据时,需要根据选取的观测方法进行相应的处理。
1.GPS观测数据处理:GPS观测数据一般通过差分处理得到相对准确的位置信息。
在进行差分处理时,需要考虑系统误差和观测噪声,以提高观测数据的精度和稳定性。
沉降变形监测方案简介沉降变形监测是指监测土地或结构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而发生的沉降和变形情况。
沉降变形监测方案的制定是为了及时了解土地或结构物的变形情况,防止因沉降和变形引起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沉降变形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监测目的沉降变形监测的主要目的是:1.及时了解土地或结构物的沉降和变形情况;2.预测土地或结构物的未来变形趋势;3.判断土地或结构物的安全状态;4.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土地或结构物的修复和改造。
监测方案的制定制定沉降变形监测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监测对象:确定需要监测的土地或结构物,在这些对象中选择重要的、影响较大的或潜在危险的进行监测。
2.监测目标:明确监测的目标,如沉降量、倾斜角度、水平位移等。
3.监测方法: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法,如测量法、遥感法、地电法等。
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
4.监测频率:确定监测的频率,通常分为实时监测和定期监测两种方式,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特点来确定监测频率。
5.数据处理与分析:确定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如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等。
监测步骤制定沉降变形监测方案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监测对象和目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监测的土地或结构物以及监测的目标。
考虑土地或结构物的重要性、影响程度和潜在危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监测对象和目标。
第二步:选择监测方法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法。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地面测量法、遥感法、地电法等。
选择方法时要考虑监测的准确性、可靠性、成本和操作难度等因素。
第三步:确定监测频率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对象的特点,确定监测的频率。
一般来说,重要的土地或结构物需要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定期监测。
实时监测可以通过采集实时数据和远程监测来实现,定期监测可以根据需要每天、每周、每月或每年进行。
第四步:选择监测点位和布设方式确定监测点位和布设方式是监测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测量工程沉降观测与变形观测方法
本工程沉降观测、变形观测由业主委托相应资质的测量单位进行。
1建筑物自身的沉降观测
以建设单位聘请的有资质的测绘院施测数据为准。
要求“三定”及定人、定点、定仪器。
1)应设计要求,本建筑物做沉降观测,要求在整个施工期间至沉降基本稳定停止进行观测。
2)本建筑物施工时沉降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进行,观测精度如下表:
沉降观测精度参考表
3)沉降观测点设置:根据设计要求布设沉降观测点,用于沉降观测的水准点必须设在便于保护的地方。
4)当浇筑基础垫层砼时,在垫层平面位置埋设临时观测点,待稳定后及时进行观测。
5)待基础结构施工完工后将临时观测点移至基础底板上埋设,并及时进行观测。
6)直到±0.0000时按平面布置位置埋设永久性观测点,每施工一层附测一次,直至竣工。
7)工程竣工后,第一年测四次,第二年测二次,第三年后每年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一般为五年一次。
8)观测资料及时整理,并与土建施工技术人员一同进行分析成果。
2护坡桩的位移观测
1)在基坑开挖后,在护坡桩顶帽梁上布设变形点(变形点间隔10米左右)。
并在护坡桩基坑一侧500mm左右设置平面控制点线(即一点为置仪点,一点为后视点),用经纬仪视准线法,以各变形点的角度变化为依据进行观测,判加别其变形位移量。
2)基坑外观测用点必须设置永久性固定位置,且应深埋于冻土层下0.5m。
3)变形点观测频率为每月三次,雨、雪后加测一次,直至地下工程完工为止。
4)做好变形观测数据资料的整理,及时分析和处理成果。
沉降观测方案设计引言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重要的一项工作,用于监测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通过沉降观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土壤沉降问题,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针对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设计,详细阐述观测方法、观测仪器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观测方法1. 定点观测法定点观测法是沉降观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适用于对土地、建筑物等进行长期稳定性观测。
观测点的选择原则是代表性、稳定性和易于操作。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观测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在不同类型的土壤或建筑物上设置观测点。
观测点应远离可能影响沉降的因素,如地下水位变化、施工活动等。
2.设置标杆:在每个观测点上设置标杆,标杆的材料应具有稳定性和耐久性,常用的材料包括钢筋、石头等。
标杆的设置应符合测量精度要求。
3.测量方法:使用水准仪、全站仪等仪器进行高程测量,记录标杆的高程数值。
观测周期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建议每季度进行观测。
4.数据处理:对观测得到的高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每个观测点的沉降量。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加权平均法、趋势分析法等。
2. 区域观测法区域观测法是一种对大面积土地或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对大规模土地沉降问题的监测和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划分观测区域:根据实际需要,将待观测的土地或建筑物划分为多个观测区域。
观测区域的划分应考虑地质条件、土地类型等因素。
2.布设观测点:在每个观测区域内选择代表性点位进行布设观测点,观测点之间的间距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3.观测方法:利用遥感技术、卫星测量技术等手段获取观测区域的数据,包括高程数据、形变数据等。
4.数据处理:对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区域内的平均沉降量以及沉降分布情况。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插值法、统计分析法等。
观测仪器沉降观测仪器的选择应根据具体观测需求和经济条件进行。
常用的观测仪器包括:•水准仪:用于测量高程变化。
第 1 页新 建 铁 路合 福 线合 肥 至 福 州 段施 工 图变形沉降观测设计(咨询稿)第一册 共一册 DK0+000 至 DK812+6402019年7月 武汉目 录一、路基变形沉降设计(一)变形控制要求及路基基底地基条件 (二)路基变形监测二、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设计(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二)观测元件埋设(三)观测技术要求(四)隧道变形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五)隧道隧线分界里程至隧道洞口里程段参照路基变形监测相关设计办理三、桥涵沉降观测设计(一)适用范围 (二)一般要求 (三)观测点的布置 (四)观测精度 (五)观测频次 (六)其它说明一、路基变形沉降设计(一)变形控制要求及路基基底地基条件 1、地基条件要求有砟轨道当路堤基底以下压缩层范围内(一般不小于25m )地基土不符合表1地基条件要求时,应作路基工后沉降分析;无砟轨道路基除基岩和粗粒土外,均应进行工后沉降分析。
表1 路堤地基技术条件地层 地基条件 基岩 无条件 碎、卵、砾石类无条件砂类土 Ps ≥5MPa 或N 63.5≥10,且无地震液化可能粉 土 Ps>3.0MPa 或〔σ〕≥150kPa 黏性土Ps>1.2MPa 或〔σ〕≥150kPaPs —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N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2、路基工后沉降控制要求无砟轨道路基所有土质地基(含全风化岩质地基)均需进行工后沉降分析,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不宜超过15mm ;沉降比较均匀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满足式1.1.2的要求时,允许的工后沉降为30mm :24.0sj sh V R (式1.1.2)第 3 页式中:sh R ——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 ;sjV ——设计最高速度,km/h 。
路基与桥梁、隧道或横向结构物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 ,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建筑沉降观测设计方案建筑沉降观测是指对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和记录,以评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一个建筑沉降观测的设计方案。
1. 确定观测点位:首先需要确定观测点位,观测点位应遍布整个建筑物,包括地基、框架结构和各层楼板等。
观测点位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点、荷载分布和可能出现沉降问题的区域。
2. 确定观测参数:观测参数包括建筑物的沉降量、沉降速率和沉降变形。
沉降量是指建筑物在垂直方向上的下沉量,沉降速率是指建筑物沉降量的变化率,沉降变形包括水平变形和竖向变形。
观测参数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使用要求确定。
3. 选择观测方法:常用的建筑沉降观测方法有水准观测法、测距观测法和全站仪观测法等。
水准观测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测量标高点的高程变化来确定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测距观测法则通过测量建筑物各个点之间的距离变化来确定沉降情况;全站仪观测法则结合了水准观测和测距观测方法,通过测量标高点和距离变化来确定沉降情况。
4. 观测装置选择:观测装置通常包括水准仪、全站仪、测量标杆和测距仪等。
水准仪和全站仪用于测量建筑物各个点的高程和水平变化,测量标杆用于确定观测点的位置,测距仪则用于测量观测点之间的距离。
观测装置的选择应考虑观测精度、便携性和使用成本等因素。
5. 观测频率和时间:观测频率和时间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状况和设计要求确定。
一般而言,高层建筑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应增加观测频率和时间,以及定期进行长期观测。
观测频率可以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使用要求确定,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观测。
6. 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建筑沉降观测的重要环节,可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观测数据应进行质量检查和校正,然后进行数据拟合和分析,以获得建筑物沉降情况的准确结果。
7. 结果评价和报告编制:观测结果应进行评价和分析,评估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
变形监测与沉降技术设计书一、工程概况为了掌握XX 学四舍在施工期间的工作状态,通过对科技大学四舍的定期观测,揭示出井点降水、荷载、时效对科技大学四舍的影响及其规律,校核原设计的各种基本假定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措施,保证施工能安全稳定地运行。
为此,对该科技大学四舍进行了垂直沉降变形观测。
二、采用的技术规1、《国家水准测量规》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3、《工程测量规》三、变形监测控制网(一)观测的精度要求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及规要求:为了能准确反映科技大学四舍的变形情况,达到监视科技大学四舍安全的目的,本工程使用SDL30型电子水准仪,对科技大学四舍进行二级沉降观测。
(二)使用的仪器设备1、对二级沉降观测,可使用SDL30型电子水准仪,采用变换仪器高法进行监测2、仪器精度论证沉降点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观测,测站高差中误差主要有置平误差m平,瞄准误差m瞄,读数误差m读,对仪器进行检校。
三、点位设计(一)变形点布置1、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四周。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2、再就是,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非凡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3、具体图见附图测区概况:科技大学四舍位于校东区,北方为纳米科技公司,西近科技大学二舍,交通便利。
基准点和监测点设计图:基准点共选四个,分别标号A B、CD监基准点是变形观测的基础,必须保证坚固和稳定,因此点位应选在变形区以外,地质条件好,又能够永久保存的地方。
为检核基准点的稳定,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点均设置成基准点组。
对于埋设在基础上的观测点,在埋设之后就开始第一次观测,往后随着荷重的逐步增加(例如砌筑墙壁或安装设备后,机器开始工作之前等),重复进行观测。
新建铁路合福线合肥至福州段施工图变形沉降观测设计(咨询稿)第一册共一册DK0+000 至 DK812+6402010年7月武汉目录一、路基变形沉降设计(一)变形控制要求及路基基底地基条件(二)路基变形监测二、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设计(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二)观测元件埋设(三)观测技术要求(四)隧道变形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五)隧道隧线分界里程至隧道洞口里程段参照路基变形监测相关设计办理三、桥涵沉降观测设计(一)适用范围(二)一般要求(三)观测点的布置(四)观测精度(五)观测频次(六)其它说明一、路基变形沉降设计(一)变形控制要求及路基基底地基条件 1、地基条件要求有砟轨道当路堤基底以下压缩层范围内(一般不小于25m )地基土不符合表1地基条件要求时,应作路基工后沉降分析;无砟轨道路基除基岩和粗粒土外,均应进行工后沉降分析。
表1 路堤地基技术条件地层 地基条件 基岩 无条件 碎、卵、砾石类无条件砂类土 Ps ≥5MPa 或N 63.5≥10,且无地震液化可能粉 土 Ps>3.0MPa 或〔σ〕≥150kPa 黏性土Ps>1.2MPa 或〔σ〕≥150kPaPs —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N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2、路基工后沉降控制要求无砟轨道路基所有土质地基(含全风化岩质地基)均需进行工后沉降分析,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不宜超过15mm ;沉降比较均匀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满足式1.1.2的要求时,允许的工后沉降为30mm :24.0sj sh V R (式1.1.2)式中:sh R ——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 ;sjV ——设计最高速度,km/h 。
路基与桥梁、隧道或横向结构物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 ,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应满足表表2的要求:表2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值线路等级 及轨道类型工后沉降标准沉降速率 (mm/年)过渡段差异沉降折角有砟轨道160km/h 及以下I 级铁路 一般地段≤200mm 桥尾过渡段≤100mm 50 / 200~250km/h 一般地段≤100mm桥尾过渡段≤50mm30 无砟轨道350km/h一般情况下工后沉降不宜 15mm过渡段差异沉降≤5mm<1/1000对于客运专线而言,在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小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要求时,应继续观测或者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二)路基变形监测1、路堤稳定监测软土及松软土路堤填筑时,沿线路纵向每隔20m在距坡脚2m、10m设水平位移观测木桩。
在路堤填筑过程中,必须控制填土速率,脚水平位移速率小于0.5cm/d。
2、路基沉降变形监测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综合考虑路基填高的差异,地基土成因类型、地层结构的复杂性,地基沉降估算的复杂性和精度,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以及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艰巨性,对全段路基沉降应进行系统的观测与分析评估,并要求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期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要求时,应继续观测或者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1)沉降观测断面设置: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宜大于50m;软土及松软土和岩溶及采空区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30m左右一个沉降观测断面;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
(2)地基沉降观测: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正下方埋设沉降板。
(3)路基面沉降观测: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肩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桩,与地表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断面应错开布置。
(4)地基中心深层沉降观测:可压缩层地基深厚且地基处理未达非压缩层顶面的长大路基工点,在地表沉降板附近5m范围内,设置深层沉降观测。
一般沿线纵向每300m设一处,桥路过渡段设一处。
孔深为附加应力为自重应力的10%处或非压缩层顶面。
(5)测量的精度及频度测量精度:按二级水准测量标准进行边桩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沉降水准测量的重复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重复精度不低于±4mm/30m。
测量频度: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应低于表3的规定。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观测。
表3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3个月1次/周第4~6个月1次/2周以后1次/月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3、路堑边坡变形监测为确保路堑边坡的安全稳定,根据沿线地质条件及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代表性工点分别进行地表位移监测和深部位移监测等。
每工点应有不少于2个边坡变形监测断面。
代表性监测的工点类型主要为:(1)大型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边坡。
(2)膨胀岩(土)路堑边坡高度≥12m;一般土质路堑边坡高度≥25m;一般软质岩路堑边坡高度≥35m;硬质岩路堑边坡高度≥45m。
(3)大型顺层边坡或受构造影响不利结构面发育的边坡,边坡高度≥30m。
根据具体工程实际情况,路堑边坡变形监测类型如下:A、边坡地表位移监测:建立射线网法观测网。
沿边坡或滑坡纵向每隔30~50m设置监测断面,每个断面分别于路堑边坡的路肩、桩(墙)顶平台、边坡平台及堑顶外5.0、10m设置观测桩。
各工点分别于边坡可能破坏的范围外30m设照准点和置镜点。
采用经纬仪测量,以监测施工中边坡的稳定状态,指导施工。
B、深部位移监测:对大型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边坡和土质、软质岩路堑高边坡进行深部位移变形监测,边坡成型后,在边坡平台钻孔成孔埋置,安装采用智能数码多点位移计,测量岩土层内部水平位移或变形;每工点应有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1~2个监测孔。
4、观测资料分析(1)动态分析:对边桩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资料要当天进行整理分析,绘制边桩水平位移、沉降与路堤填高及时间的关系曲线,指导路堤填筑施工,必要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设计,判断分析沉降稳定的时间,以达到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目的。
(2)路基沉降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结合路基各断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邻桥隧的沉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3)路基沉降预测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并满足以下要求:A、根据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
B、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3~6个月的两次预测的偏差不应大于8mm。
C、轨道铺设前最终的沉降预测应符合其预测准确性的基本要求,即从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以后沉降和沉降预测的时间t应满足下要求。
s(t)/s(t=∞)≥75%式中:s(t)——评估时实际发生的沉降;s(t=∞)——预测总沉降。
(4)经沉降估算分析,路基工后及与相邻桥隧之间的不均匀沉降符合设计要求时,可进行预压土卸载和上部无砟轨道结构施工。
(5)竣工验收时应对大型路堑边坡的地表和深层变形监测成果进行评审,对位移、变形大的工点要分析原因,进行必要的整治。
5、路基变形监测设计图示详见附图“合福路基监测大样图”。
二、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设计(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基底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沉降观测的内容。
2、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3、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
4、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观测断面的间距为一般地段的一半。
5、隧道洞口里程、隧线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无仰拱衬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
6、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7、施工降水范围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8、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9、隧底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处;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图1 隧道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10、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图2 隧道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二)观测元件埋设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
观测点的埋设参照下图进行:图3 隧道变形观测点设置示意图(单位:cm)(三)观测技术要求1、隧道沉降观测从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
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2、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应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3、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
4、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
表1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观测期限观测周期隧底工程完成后3个月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后3个月0~1个月1次/周1~3个月1次/2周(四)隧道变形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1、隧道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1)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2)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等相关设计资料;(3)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IV~VI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4)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2、隧道内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与评估方法采用路基沉降预测采用的曲线回归法,具体应满足以下要求:(1)根据隧道完成或回填土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2)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3)隧道完成或回填土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s(t)/s(t=∞)≥75%式中: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