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宜昌——民风民俗
- 格式:doc
- 大小:206.00 KB
- 文档页数:3
宜昌家乡的风俗宜昌家乡的风俗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这里仅从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即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记述。
服饰民俗:民国初年,宜昌同全国各地一样,光头、平头、圆头,继而西式分头、大背头一一出现。
男人喜欢戴帽,帽寓“貌”意。
城里男子多着大襟长衫、便裤,以长袍马褂为礼服;服色不外青、白、蓝、灰四种。
鞋袜均为家庭自制,以布鞋、布袜为主。
女人发式较讲究。
小女孩梳冲天炮,未婚少女梳独辫、蓄刘海、系红绳;已婚女子挽发髻、插银簪(根据家境或玉或铜或骨)。
民初女子仍着清装,配以布裙或绣裙。
后来则流行大襟衣、旗袍。
青年妇女喜爱阴丹士林布。
童装的式样为对襟小褂、开裆裤、肚兜、抱裙、涎兜、幔巾,戴虎头帽,穿虎头鞋。
土家族传统服饰系以家织白布染成青灰布制作,男女都是大袖口、大裤脚。
男女均以包头帕为头饰,俗称“蛮头帕子”,宽尺余,长数尺乃至丈余不等。
解放初期仍以中式服装为主。
自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又趋向多元。
尤其是发式,可以染、烫、剪、剃,染金发、黄发、红发。
梳爆炸式、嬉皮士,剃光头。
饮食民俗:宜昌在长江两岸,饮食仍是南方特点。
一般以大米为主,辅以麦面、玉米(俗称包谷)、红薯、土豆(俗称洋芋)等杂粮。
宜昌菜肴的味道偏辣,而兼有酸、甜、苦、辛诸味,咸淡适中,制作上擅长熏、烫、蒸、炸、炒、凉、生。
日常餐中以素菜为主,荤菜为辅。
城区家庭一般不自做早餐,习惯到餐馆“过早”。
早点以馒头、包子、油条、油饼、油香、京果条、蒸饺、豆浆、稀饭、醪糟为主。
宜昌特色小吃有豆皮、豆饼、顶顶糕、凉虾、磁瓦子、醪糟汤圆、醪糟鸡蛋、炸汤圆、炸萝卜饺子、炸花卷、馓子、蜘蛛蛋、卤鸭脖、卤鸭头、卤鸡蛋、棒棒鸡、炕土豆、炕红薯等。
饮茶、饮酒习俗:宜昌的名茶有水浕司茶、佷山茶、玉泉寺仙人掌茶、鹿苑茶、宜红茶等。
改革开放以来,又新推出如峡州碧峰、邓村绿茶、采花毛尖、萧氏茶、阮大妈茶、向师傅茶、虎狮龙芽、政存绿茶等新品牌名茶。
近年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外交流增多,饮茶风气有所改变。
关于宜昌民风民俗的作文
**宜昌的民风民俗**
宜昌,这个美丽的城市,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我觉得宜昌的民俗真是巴适得很!
宜昌的过年习俗特别有意思。
一到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忙活了。
大人们忙着置办年货,买新衣服,准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
小孩子们呢,更是高兴得不得了,成天都在外边疯玩,好像有用不完的劲儿。
等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神。
我觉得这是个神秘又有趣的仪式。
大人们会在灶台上放些糖果、糕点,点上香烛,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
到了大年三十,那可真是热闹。
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贴窗花,还要放鞭炮。
我觉得贴春联这事儿特别有意思。
我和爷爷一起拿着春联,找准位置,爷爷贴,我指挥,一左一右,一高一低,贴得整整齐齐。
贴完春联,家里立刻就有了过年的氛围。
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我觉得年夜饭真是太丰盛了,有鱼、有肉、有菜、有汤,每道菜都好吃得不得了。
吃完饭,大人们会给孩子发压岁钱,这是我最期待的时刻了。
拿到压岁钱,心里那个美啊,真是没法儿说!
除了过年,宜昌还有很多有趣的民俗活动。
比如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我觉得赛龙舟特别刺激,船上的选手们奋力划船,岸边的人们加油助威,场面真是热闹得不得了。
宜昌的民风民俗真是丰富多彩,我觉得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真是幸福得很。
我喜欢宜昌,喜欢这个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城市。
宜昌的风俗作文500字
首先,宜昌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宜昌的美食以脍鲁为主,以渝菜、川菜、湖
北菜为辅。
这里有许多美食值得一试,比如宜昌米酒、焦圈、豆皮、四季豆腐皮、竹荪烧
鹌鹑、烂牛肉等等。
宜昌人民不仅讲究吃,而且注重吃的礼仪,尤其是在节日和重大场合,宴席上,主人席坐东,客人席坐西,宴席开始前,主人要向来宾敬酒、敬茶,并对来宾表
示热烈欢迎。
其次,宜昌的节日文化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宜昌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
阳节等。
在春节期间,宜昌的乡村会举办大型的庙会,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游玩观赏传统
的文化表演,品尝各种地方特色美食。
而在端午节,人们会划龙舟、插艾叶、吃粽子,祈
福平安健康。
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与家人团聚、共享团圆之夜。
在重阳节,
人们会登高望远、观赏菊花、喝菊花酒,以示庆贺长寿。
宜昌的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民俗
风情,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故乡情怀。
另外,宜昌的婚丧嫁娶等风俗文化也有其独特的传统。
宜昌人喜欢结婚时选定良辰吉日,
举行隆重的婚礼。
在婚礼上,会穿着盛装,举行丰富多彩的仪式,包括迎亲、拜堂、举行
宴席等,以示喜庆。
至于丧葬习俗,宜昌人讲究尊重生命、尊重逝者,会举办隆重的丧葬
仪式,以示对逝者的怀念和悼念。
总的来说,宜昌的风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
到古老的习俗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相互融合的独特魅力。
希望各位有机会可以来宜昌亲身感
受一下这里的风俗文化,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家乡宜昌的风俗作文说起我的家乡宜昌,那可真是一个充满独特风俗和魅力的好地方。
在宜昌,过年是一年中最热闹、最让人期待的时刻。
一进入腊月,大街小巷就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各种各样的年货。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跟着妈妈去逛集市,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卖春联的摊位前总是挤满了人,红彤彤的春联挂满了架子,一片喜庆的景象。
妈妈会精心挑选几副寓意美好的春联,还会买上几个大大的福字。
除了春联,还有各种腊货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
腊肉、腊肠挂满了店铺门口,那油亮亮的样子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
我家也不例外,每到过年,奶奶都会亲手腌制腊肉和腊肠。
她总是选用最好的猪肉,用盐、花椒等调料仔细地涂抹均匀,然后放进大缸里腌制几天。
等到拿出来晾晒的时候,那香味能飘满整个院子。
到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要送灶王爷上天。
奶奶会在灶台上摆上一些糖果和糕点,嘴里还念念有词,希望灶王爷能在天上多说些好话,保佑我们家来年平安顺遂。
我总是好奇地问奶奶,灶王爷真的能听到我们的话吗?奶奶笑着说:“心诚则灵,小孩子别多问。
”接下来的日子,家里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打扫卫生、蒸馒头、炸丸子……每一项工作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我最喜欢的就是跟着爸爸一起贴春联,我负责递胶水和春联,爸爸则站在梯子上小心翼翼地张贴。
贴完春联,看着焕然一新的家门,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这顿饭可是一年中最丰盛的。
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有红烧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有粉蒸肉,那软糯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还有鸡汤,象征着清泰平安。
一家人边吃边聊,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吃完年夜饭,长辈们会给我们发压岁钱,这可是我们小孩子最期待的时刻。
拿着压岁钱,心里盘算着要买什么好玩的东西。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就被鞭炮声吵醒。
穿上新衣新鞋,跟着爸爸妈妈去拜年。
每到一家,都会收到满满的祝福和红包,口袋里装得鼓鼓的。
走在街头,到处都是穿着新衣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宜昌的独特风俗作文500字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三峡之都——宜昌,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
在宜昌,有一种独特的风俗,就是端午节赛龙舟。
每到端午节,人们就会赛龙舟。
看!
一条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在水面上飞驰。
比赛开始了,选手们都不甘示弱,拼命地划着桨,划得快的人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在前头,把后面的人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其他队员也不甘示弱,你争我赶。
你看!有的队员还把船开到了水里去了呢!真是太精彩了!
宜昌不仅赛龙舟精彩,吃粽子也很有特色。
粽子是用糯米和粽叶包成的。
先把糯米淘好放进锅里煮熟,然后把粽叶折叠起来放在锅里煮上几分钟后捞起来切成小块就可以吃了。
粽子还有很多口味:红枣、豆沙、鲜肉、蛋黄……吃起来又软又糯,真让人回味无穷!
宜昌不仅有赛龙舟、吃粽子等许多独特风俗,还有许多好玩的地方:三峡大瀑布、大峡谷、清江画廊……
宜昌不仅有独特的风俗,还有许多有名的地方:伍家岗、三峡大坝……等许多好玩又有名的地方。
—— 1 —1 —。
宜昌的端午节传统民俗宜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宜昌的端午节期间,这里有着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宜昌的文化底蕴。
起源传统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死亡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在他的时代,他曾经劝导吴王不要向外侵略,但是却被诽谤,被放逐。
后来他听到自己的家乡被侵略了,于是选择投江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牺牲,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龙舟赛在宜昌,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活动莫过于龙舟赛了。
龙舟赛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宜昌的龙舟赛有着广泛的参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赛前,船队们会对龙舟进行一系列的训练和准备。
这些队伍通常有不同的颜色、造型和标志,代表着不同的社区或组织。
当比赛开始时,龙舟手们会全力以赴地划桨,争夺第一名。
包粽子在宜昌的端午节,包粽子同样是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
作为端午节期间不可或缺的美食,粽子在宜昌人的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包粽子的过程中,家家户户会准备不同的材料,包裹成各种风味的粽子,如咸肉粽、甜粽等等。
家人们在一起包粽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强情感交流,还可以传承民族文化。
舞狮子在宜昌的端午节期间,舞狮子也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这项活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舞狮子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平安顺遂。
舞狮子的节奏宏亮,表演者们穿着五彩缤纷的狮子服装,在音乐的引导下,以生动的舞蹈表演和狮子活动形态,展示其灵动和飞扬的形象,让人们沉浸在狮子的欢乐氛围中。
结语总的来说,宜昌的端午节传统民俗是非常有特色和魅力的,许多活动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无论是龙舟比赛、包粽子还是舞狮子,这些传统民俗都体现了人们对于国家和祖先的敬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这些传统民俗的传承和发展,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让这些美好的文化传统永远流传下去。
宜昌传统文化介绍的文章宜昌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它是汉水与长江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便是南北贸易的枢纽。
这里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各种传统工艺、节日和习俗深深地影响了宜昌人民的生活。
首先,宜昌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节点之一、在宜昌市区的主要佛教寺庙中,最著名的是在明代建成的极乐寺,该寺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
寺内供奉着众多佛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尊16米高的千手观音菩萨雕像。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宜昌市民会聚集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法会,感恩祈福。
佛教寺庙和寺院跨越了兴斋、巴滩、三峡等地,形成了宜昌地区佛教文化的独特风格。
其次,宜昌还有丰富的汉文化遗产。
宜昌作为汉水流域的重要城市,承载了悠久的汉文明。
汉文化在宜昌的传承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富有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如宜昌剪纸、竹编、黄陂讲究、羽毛球制作等都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技艺。
这些技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
同时,宜昌还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如明代的玉泉书院、清代的神农庙等。
这些建筑以其古老的外观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此外,宜昌还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端午节和中秋节。
每年端午节,在宜昌市区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活动。
各个船队在比赛中争先恐后,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激情。
中秋节期间,宜昌人民会举行传统的月饼赏月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宜昌的夜景格外美丽,远处的江水上点亮了一片璀璨的灯光,与月亮相映成辉。
此外,宜昌还有独特的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凝聚着人们的情感和文化认同。
最后,宜昌还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宜昌的名胜古迹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界自然遗产三峡。
三峡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其壮丽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宜昌还有众多的自然公园和山水胜地,如伍家岗国家森林公园、宜昌东山景区等等。
这些地方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被誉为人间仙境。
湖北宜昌的风俗作文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汤圆,吃元宵,看花灯,赏烟花。
在我的家乡,也有一个与元宵节有关的传统节日——灯节。
灯节一般从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时间不固定。
这一天,人们会在家里挂上彩灯、花灯、灯笼,晚上还会在外面放烟花和焰火。
以前灯节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会到外面去看花灯。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我们去看“花船”灯。
“花船”灯是由两条船组成的,上面画着一对新人或一对小狗、小羊等动物。
当一个花船走过时,两条小船上的人便会跳到对方的船上跳舞。
这就是所谓的“花船”灯了。
今年的元宵节到了,我和爸爸妈妈去了宜昌长江边看灯。
路上人山人海的,我都快被挤成肉饼了!我好不容易才挤进人群里,只见人群像一条长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穿过长江大桥一直来到江边。
我站在江边放眼望去:江面上闪烁着万盏灯火,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
—— 1 —1 —。
宜昌传统风俗作文素材《说说宜昌那些有趣的传统风俗》宜昌,那可是个好地方呀!这里不仅有美丽的山水,还有着丰富有趣的传统风俗。
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念叨念叨这些让人忍俊不禁、又充满魅力的风俗习惯吧。
先来说说婚礼风俗,那可真是充满了欢乐和热闹。
新娘子出嫁的时候,那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一路上吹吹打打,就像是一支欢乐的游行队伍。
到了新郎家,还有各种有趣的仪式,比如“跨火盆”,寓意着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看着新人们略带紧张又甜蜜的表情,真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还有过年的时候,那可真是热闹非凡。
一家人早早地就开始准备年货,各种腊鱼腊肉挂满了阳台,就像是在举办一个“腊味展览”。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那场面别提多温馨了。
而且宜昌人还特别讲究年夜饭的菜品,什么鱼呀,象征着年年有余;丸子呀,代表着团团圆圆。
吃完饭,大家就一起守岁,等到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就开始放鞭炮,那声音简直能把耳朵震聋,但这也正是过年的乐趣所在呀!再说说端午节,这可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宜昌人会包各种形状的粽子,有三角形的、四角形的,还有奇形怪状的,就看谁的手更巧。
到了那天,街上到处都飘着粽子的香气,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而且还有赛龙舟比赛呢!那一艘艘龙舟在江面上飞驰,选手们个个精神抖擞,喊着口号,那场面真是壮观。
我每次去看赛龙舟,都会忍不住为他们加油助威,感觉自己也融入到了那种热烈的氛围中。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宜昌的茶文化。
宜昌人爱喝茶,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茶馆,都能看到人们悠闲地品着茶。
而且还有一种特别的茶叫“夷陵茶”,喝起来清香扑鼻,让人回味无穷。
闲暇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坐在茶馆里,聊聊家常,品品茶香,真的是一种享受。
宜昌的传统风俗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元宵节的花灯、重阳节的登高等等。
这些风俗不仅是宜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宜昌人民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宜昌的传统风俗就像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每一页都充满了乐趣和惊喜。
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素材摘抄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素材摘抄】宜昌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它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有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哦!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吧?里面写的很多故事就发生在宜昌这个地方。
每年都会有很多游客来宜昌,参加一种叫做"土家族打棍阵"的表演。
这是土家族人民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里面有打曲棍球、舞蹈、杂技等精彩内容,场面相当热闹。
大家穿着土家族的盛装,配上鲜艳的面具,个个都英勇无畏的样子,跳起舞来可帅气了!除了土家族打棍阵,宜昌还有非常漂亮的蜡染,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哦。
首先要把棉布浸泡在蜡水里,然后用蜡笔在上面勾勒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接下来,要把布料浸泡在染料里,蜡画的部分就不会被染色。
最后,把蜡除去,就能看到绚丽多彩的图案了。
宜昌的蜡染作品,图案别具一格,色彩明快大方,非常漂亮!再说宜昌的竹编吧,竹编也是宜昌非常有名的手工艺品。
篮筐、茶盘、花篮等日常用品,都可以用竹子编制而成。
宜昌人对编制竹器十分讲究,他们能把看似简单的竹条,变成各种精巧别致的竹器。
有的作品上还镶嵌着贝壳、金属等装饰品,相当漂亮。
不但实用,而且还能当摆设欣赏。
我最喜欢的是宜昌的木版年画,色彩绚烂,构图生动有趣。
木版年画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些年画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有的画了生动的人物场景,有的画了栩栩如生的动物,还有的画了漂亮的花鸟虫鱼。
尤其在过年的时候,人们都会购买各种漂亮的年画,贴在门窗上,据说这样可以辟邪纳福哦。
宜昌的非遗实在太丰富多彩了,让我大开眼界。
我最想学习打曲棍球和蜡染制作。
等长大了,一定要带着家人朋友来欣赏宜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篇2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小朋友。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宜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在家里请教了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他们给了我很多有趣的素材,我就把这些素材摘抄下来,作为写作文时的参考。
宜昌传统风俗作文素材
宜昌人喜春,无论身在天涯海角,都要在春节这一天回到家里,和家人吃团年饭,给长者拜年。
地处入川咽喉,江汉平原的末端,宜昌千百年来一直完整地保留着中原地区春节期间的各种风俗。
贴春联、杀年猪、扫房子……春节,似乎每一个宜昌人都不能闲着,我们都在为这些幸福的“俗”事儿忙碌并快乐着……
“小年”,宜昌人春节的开始
1月27日,农历腊月二十四。
家住伍家岗区桔城路的陈先生早早起床,从朋友家里借来木梯,找来扫帚,和爱人一起忙着打扫房子。
“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把家里的房子彻底打扫干净,从自己记事起,一直如此!”今年57岁的陈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宜昌人,一直记得要在小年这一天打扫房子,一来给全家人一个干净喜庆的感觉,同时也借过小年的机会,将一年的不顺和晦气统统一扫而尽,然后等到腊月二十八,给家里的大门贴上春联和“福”字。
宜昌人习惯从小年开始忙活过年,从这一天起至大年三十,每一天都会被排得满满当当。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腊月二十七,宰鸡赶集市”、“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宜昌风俗与文化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动人的地方,这里气候温和;这里美丽如画;这里的小吃名不胜数,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而更令我感到新奇.惊叹和自豪的,莫过于那些我这个本地人都不曾知晓的风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宜昌,领略宜昌奇特的当地风俗。
巴楚文化巴楚文化,顾名思义,是巴和楚的文化,显然多元的。
巴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它主要分布于川、陕、鄂、湘、黔五省交界区域,以长江三峡为其活动中心。
巴楚文化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地域内的重合交叉,二是内核中的深层融合,三是民族间的联姻通婚,四是习俗上的涵化混同。
巴文化、楚文化彼此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无疑是两种文化,而且,巴文化是蛮夷文化的一支,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支,彼此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
在考古学范畴内,对巴楚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某个时空框架中既有巴文化、也有楚文化。
但巴民族与楚民族的交往,以及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无论民族和文化,都是楚中有巴而巴中有楚。
巴人以干栏为居室,今称“吊脚楼”。
芊姓楚人来自中原,起初与干栏无缘。
后来发展了“层台累榭”,想必是仿照干栏营造的,但有踵事增华之妙。
巴人的干栏大概是向越人学来的,但有出于蓝而青于蓝之妙。
巴人遗裔的“吊脚楼”,在鄂西南、湘西北、川东南、黔东北都有,而以鄂西南的最为出众,缘由应是其地离故楚郢都最近,或多或少都带有层台累榭的遗风。
建筑方面,巴与楚的影响是双向的。
宜昌风俗文化土家族居住的地区,一般在山岗缠绕、物产丰饶的地带,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常吸引着许多中外游人。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一般认为是“土生土长的人”之意。
200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土家人有赛龙舟之习,据记载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
春秋时期的古文物青铜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图像,看来赛龙舟之习是在屈原时代之前就已有之。
到了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以后的赛龙舟活动成了纪念屈原的一种民俗活动。
湖北宜昌的风⼟⼈情民俗⽂化历史悠久的宜昌,是古代巴⽂化的摇篮、楚⽂化的发祥地。
这⾥是伟⼤的爱国诗⼈、世界⽂化名⼈——屈原以及民族友屈原好的使者——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
这⽚神奇的⼟地,记录了⽆数古往今来的历史名⼈。
古城周围⼭川形胜天下称奇,历朝历代三⼗多位赫赫有名的⽂学家、诗⼈、学者先后来过宜昌。
他们⽆不陶醉于此,留连于斯。
⾃唐宋以来,这⾥因地理位置偏远,⼜成为朝廷作安置处罚官史的地⽅,遭贬⽽来的有朝中正直⼤⾂和⼀些不明不⽩被贬谪的⽂⼈学⼠。
他们各⾃的经历和苦吟⽽出的⽆数诗⽂,⼜给这⾥留下⼀部值得研究的“古代贬官⽂化史”。
南朝齐梁间思想家、《神灭论》的作者范缜,仕齐任宜都(宜昌古称)太守。
在任期间,⼀⽅⾯废淫祀,教民破除迷信⿁神;⼀⽅⾯⿎励民众勤于农事,安居乐业。
政绩斐然,为民称颂。
1600年前,东晋⼈袁崧在这⾥考察⼭川形貌,写下了对古代⽂坛颇有影响的《宜都记》,被现代学者钱钟书推崇备⾄,称之为我国最早独⽴成篇的⼭⽔记。
⾄唐代,⼤诗⼈李⽩成长于四川,虽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还是三次历三峡之险,⽽且纵情吟唱三峡之美。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巫⼭夹青天,巴⽔流若兹”、“朝辞⽩帝彩云间,千⾥江陵⼀⽇还”等等,都是脍炙⼈⼝的佳句。
公元725年,李⽩离蜀出峡,曾在夷陵(宜昌古称)⼩住。
住了多久?《郢门(即荆门)秋怀》⼀诗说:“郢门⼀为客,巴⽉三成弦”已作了回答。
他的诗句“⼭随平野尽,江⼊⼤荒流”,可说是历史上最先对江⽔出峡、险夷交替景象的⽣动描绘。
除了李⽩,杜甫与三峡更有⼀段诗缘。
他在夔州⼀住就将近两年,写出了《⽩帝城最⾼楼》、《⼋阵图》、《咏怀古迹》、《登⾼》、《秋兴》等诗作400余⾸,可算是创作上的⼤丰收,他在夔州居住过的地⽅,曾建有杜公祠,遗址尚存。
公元768年春,杜甫离夔州东下,抵峡州(宜昌古称)后受到地⽅官的热情款待,并在下牢溪畔的津亭,为他设宴洗尘。
他写了《春夜峡州⽥待御长史津亭留宴》⼀诗以记其事。
宜昌民俗文化.人生礼俗<2010-02-05 21:42:23>转载标签:杂谈心有宁兮民俗,从广义上说,是指民众的风俗习惯."风者,气也;俗者,习也","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风有厚薄,俗有淳浇.明王之化,当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正.是以上之化下,亦为之风焉;民习而行,亦为之俗焉" 〔刘昼《刘子新论·风俗章》〕.总而言之,民俗是指由人类创造、使用、传承的全民文化,它是国情的重要构成部分.宜昌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水道东连荆汉,西通巴蜀;陆路南接三湘,北往襄阳.本是著名的商埠,所辖的5县〔秭归县、远安县、兴山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3市〔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5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又分布于鄂渝交界的长江两岸,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余人,为汉族和土家族、回族、苗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因此宜昌民俗不仅具有浓厚的楚、巴遗风和汉、土色彩,还具有强烈的多元性和流变性.尤其是解放以后,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政治运动、自然环境等条件发生了极大变化,加以党和政府提倡移风易俗,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有了许多变革和变化.一、人生礼俗人从呱呱坠地到颐养天年,要经历几个成长和生活的关键阶段.在这几个阶段,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便昭示亲属和社会.这些仪式,都有一套特定的礼仪,习惯通称人生礼俗.它是民间礼仪习俗的一部分.人的一生至少有四大礼仪:婚嫁礼、诞生礼、生日礼、丧葬礼.简称婚、生、寿、丧.这四大礼仪被看做是人生的四件大喜事,举行每项礼仪都隆重;其中又以婚嫁礼和丧葬礼尤为复杂和讲究.婚嫁礼婚嫁礼是最热闹、喜庆、隆重和多变的.因为婚姻可以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使家族繁衍.宜昌同各地一样,在解放以前,婚姻的大权完全掌握在男女双方的父母手中,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上至王公显族、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依例举行,决不马虎.一般均要经过纳采〔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姓名、生日、合八字〕、纳吉〔送订婚彩礼〕、纳征〔送聘礼〕、请期〔认定结婚日期〕、迎亲〔举行婚礼〕等"六礼";这是我国自周代以来就确立的婚姻礼仪程序,只是各地及具体族户人家在具体操办中其形式各有增减而已.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宜昌婚嫁礼仪所保存的古俗较为完备、复杂.宜昌将"迎亲"叫"娶新姑娘".宜昌自古以来其礼仪就有:迎亲、接亲、伴郎〔陪十兄弟〕、伴娘〔陪十姊妹〕、吹亲、哭嫁、送亲、回煞、摆下马宴、迎轿、摆阵、合席、吃合酒、开席、升花、迎菜、敬福酒、给利是钱、谢席、接纳、拜天地、揭盖头、闹洞房、抢床、交鈅匙、圆房、亮红、传菜、喝茶、拜姑娘、见大小、回门、吃回门酒、谢媒、省亲、住满月等繁复程序.这其中固然不免有封建、显摆等旧俗,但也有符合现代卫生和优生等合理要求的部分.例如:汉族女子在出嫁前开脸〔即用线拔除脸上的汗毛〕、同姓不纳婚,婚嫁出五服〔即同血缘不通婚〕;迎亲日忌见红〔即新娘子来例假〕等.在宜昌的土家族迎亲中,其送情郎西兰卡普、陪十姐妹、哭嫁、背亲、抢床等民俗流传至今,成为婚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宜昌的文艺工作者将这一"原生态民俗"搬上舞台剧《土里巴人》,使创作和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解放后,宜昌封建包办婚姻的陋习被彻底废除.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虽然还有许多民众,尤其是山区民众仍盛行传统式婚礼,但大多婚嫁的礼仪比以往简单多了;有的连名称也悄然改为"结婚庆典"或者"婚庆" 了.为了使婚庆浪漫、幽默风趣,礼仪中增添了当事人介绍恋爱经过、单位领导证婚等过去不曾有的程序;喝交杯酒、甚至当众拥抱、接吻等过去忌讳的场景也视为开放的标志和嬉闹的乐趣.诚然,宜昌还有以西式婚礼在教堂举行的.诞生礼生儿育女是人生的又一件大事,它关系到家族的兴旺延续,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在旧中国,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需要大量劳力,战乱频繁也亟需军队生源.故添丁进口被摆到显赫位置."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强调此意,成为婚生的一大戒律.宜昌民间,长期存在生殖器崇拜和求子拜佛等宗教信仰以及重男轻女的封建习俗;时至今日,或多或少仍有孑遗.在宜昌,诞生礼实际从孩子出生以前就开始了.有的乡村还流行催生礼,亲戚朋友得知将要临盆的消息以后,早早地就送来小孩所用的衣服、被褥以及产妇所需的米、面、鸡、蛋等滋补物品.小孩出生的当天,要鸣放鞭炮,要给亲友把信、报喜、送红蛋;这习俗流传至今也屡屡可见.为了表示对小孩的重视,还依次为小孩举行洗三<即小孩出生的第三天用艾蒿熬水给孩子洗澡以辟邪求吉> 、洗九、送祝米、排八字、取名、记庚帖、做满月、剃胎头、做百日、出窝、抓周等礼仪活动.做百日时,一般要置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如今妇女生育多在医院,小孩出生即沐浴或游泳,洗三、洗九等旧俗早已废弃.对小孩的关注,最重要的是成年礼.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女子十八岁行加笄礼,一般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宣布其所取的字号,并祝贺他们告别少年,步入成年.小孩直到举行了成年礼,才能独立参加社交活动,为家族和社会所接纳.有的地方,不单独举行成年礼,而以结婚标志进入成年.解放以后,诞生礼已经渐渐地不太时兴了.但为小孩做满月或做百天在民间还仍然较盛行.青年男女都不再取字号,仅极少数喜爱书画或诗词的学人用用而已.上世纪90年代,宜昌各中学在教育部的通知下又开始推行集体成人仪式.生日礼生日礼是指过生日的礼仪,又称"做生" 、"做寿" .宜昌的旧俗是中青年一般不得做寿,要过了四十岁才做,这与现在青年人重视过生日大相径庭.解放以前,过生日一般不仅重视的是老者,而且看重整十的年头,并沿袭"男做虚,女做实"的惯例.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六十周岁,因为刚好满一轮干支纪年的轮回,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同时,花甲又为一生中第6个本命年,逢此寿诞,几乎人人都要宴请宾客的,以寄托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尚有几个特别的年龄,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岁分别被称为"喜寿"、"米寿"、"白寿",一般也会特别庆贺的,家庭中的晚辈要向老者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类的祝词.过生一般在家庭置办,偶尔也有到餐馆备酒宴的,称为"吃寿面".如今新潮流行,西风东来,有青年人已用唱《生日快乐》歌曲、吹蜡烛、吃"生日蛋糕"取代;更有以送鲜花、贺卡、巧克力或发电子邮件祝贺的.在宜昌,寿诞中也有特别禁忌的.例如"男不做三,女不做四" ,即男人不做三十岁,女人不做四十岁的生日;还有就是三十六岁、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被视为年龄中的几道"坎".民间向有"人人有个三十六,不是祸来就是福"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 的说法.岁数忌言七十三、八十四,其说与孔孟二圣的终年有关.传说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孟子是八十四岁死的.因此人们以为这两个岁数是人生的一大关口;连圣人都难以逃避的,一般人更不用提了,所以都很忌讳.至于三十六岁的说法,则与本命年禁忌有关.如今,在这几个忌年也流行做生了,为的是避凶趋吉,以求顺利度过这几道年龄的关口.所谓本命年禁忌,近年大有流行的趋势.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12年,人们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这样依次推出,人的本命年分别为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每到本命年时,汉族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系红绳、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消灾免祸.这种习俗现在又流行起来,每逢春节前后,红绳、红文胸、红裤衩、红袜子特别俏销.丧葬礼丧葬礼是人死以后的礼仪.这项礼仪更严肃庄重、繁琐而多禁忌,宗教仪式和民间习俗往往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人们通常还把这种丧葬礼作为标准来衡量家人是否对长辈"尽孝" .宜昌的汉族流行土葬或者火葬,而土、苗族则有悬棺葬的习俗.解放以前,再穷的家庭遇到丧事也是要举行丧葬礼的.除了夭亡的未成年人丧葬形式较简单以外,年过六十花甲或者七十岁以上老者的丧礼,都被作为"白"喜事来办,其隆重甚至不亚于年轻人的婚礼.在农村,人刚断气时,兴放鞭和烧落气纸,家人要向亲属报丧,亲朋好友必须在三天内前去吊唁,否则被视为对死者的不敬.第三天以后,要为死者举行招魂仪式.有钱的人家请道士做斋超度死者.子女要披麻戴孝,亲属要吊孝或送挽联、挽幛.做道场的斋有大、中、小,分别叫做满城斋、丰城斋或一夜斋.更为隆重的,则根据佛教祭祀进行七七四十九天.送葬途中,要为死者撒钱纸买路,下葬要请风水先生选墓地、定山向.由于佛教的影响,民间还流行做头七、做三七、做五七.所谓"五七" ,就是在三十五天内要为死者守灵、叫饭,每天吃饭前要先为死者供奉斋饭;三十五天内点长明灯,不得熄灭,又称"烧五七".有的地方还流行百日忌辰.一般一年之后为死者固坟,并在清明前立碑.三年内的大年三十晚上,必须为新亡人烧纸钱、送祭食、点长明灯,以免死者成为孤魂野鬼.这其中虽然不免有迷信色彩,但也深刻表达了亲人对死者的缅怀悼念之情.解放以后,党和政府提倡火葬,旧日许多丧葬习俗已经不适兴了.人死之后,一般只在火葬场举行告别仪式,送花圈或者挽幛表示悼念.有的家庭还根据亡人的遗嘱实行树葬或抛洒骨灰仪式.值得一提的是,宜昌作为巴、楚故地,至今仍然遗存巴、楚古风.表现在丧葬上,就是汉族的哭丧和土家族的跳丧.所谓哭丧,就是守灵人在三更半夜以唱歌或诉说的形式,诉说亡灵生前的经历和遗嘱的哀痛,其声凄厉哀婉,令人动容,如今仍在乡村流行.秭归县在端午节为屈原招魂的仪式,也是用挽歌哀唱,既具有浓郁的楚风,也寄托了屈乡人民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值得注意的是,招魂仪式不仅用于亡魂,在宜昌也用于活人的.先民们认为人生病或受惊吓,会魂飞魄散,必须请巫师或神婆驱鬼招魂才得安生.相传屈原汨罗投江,神鱼负尸回乡,屈乡人民念其忠心,遂以红棺葬之,此后便相沿成习,至今秭归民众都流行红棺葬.长阳清江一带的土家族,家里死了老人,就在灵柩前击大鼓叫歌,众人则通宵达旦,踏歌起舞.这是一种大众都可以参加的祭祀性活动,汉族叫跳丧,土家人则称"撒叶儿嗬" ,俗谚有"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的说法.跳丧时歌舞相伴,即兴动作,以送别亡人,安慰生者.根据跳丧改编的撒叶儿嗬舞蹈,如今已成为流行的全民健身舞蹈.每年的清明节前后,要为亡人祭奠,上坟、插青、烧纸、修坟茔.宜昌清明上坟还遗存有"赶堆子"的古风,淳朴至极.每年的鬼节和死者的忌日、寿诞日也要为死者祭奠.特别讲究礼性的人家,每年的元宵节也兴祭祀;不论亲人亡故多少年〔即三年以上的〕,依然为死者举行吊唁.俗话说"埋葬死者是给活人看的" .这些充分反映了宜昌自古以来民间流行"厚葬"的风气和讲究礼仪的淳朴楚俗,与《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楚人信巫鬼,重淫祀"之说相一致.。
宜昌传统文化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时常在我心中摇荡。
是啊!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
我的家乡湖北宜昌也不例外。
我的家乡有一种名叫地花鼓的舞蹈,俗称花鼓子,古老诙谐的地花鼓是流传在宜昌秭归、兴山、宜昌等县的汉族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
并且她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从一周二岁大花鼓,打到九走十三府”的台词唱腔来看也说明了它源远流长。
地花鼓属灯舞类,最初仅限于春节等传统佳节时与大闹花灯活动穿插进行,汇同“狮子”、“龙灯”、“彩莲船”一起进行表演,载歌载舞,情节生动,内容朴实,表演风趣,喜闻乐见。
这种文化习俗后来逐渐进入人们日常生活领域,民间操办红白喜事也打起花鼓子来。
地花鼓多为两人表演,一旦一丑(扮成一对情人或一对夫妻),旦角自古来是男扮女装,后才发展为男扮男,女扮女;也有四、六、八人花鼓,男女成双。
表演时丑执行折扇,旦执绸巾,不扮演人物,无情节贯穿,有小鼓、阴锣、大钵、马锣等击乐伴奏。
当然,我的家乡——宜昌自然也不会就这点风俗。
我就不一一介绍。
宜昌是我的家乡,我爱宜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时常在我心中摇荡。
是啊!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
我的家乡宜昌也不例外。
宜昌家乡的风俗作文
作文内容:
宜昌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孕育了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宜昌的端午节习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赛龙舟。
粽叶的芳香飘溢在整个城市,龙舟在长江上激流勇进的场景令人振奋。
这不仅是庆祝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更是宜昌人民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体现。
宜昌还有一种别具特色的"过大年"习俗。
在除夕夜,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饭后,年轻人要给长辈拜年,长辈则会送给孩子们压岁钱。
初一早上,人们要吃"开门钱",以示来年要赚大钱。
整个春节期间,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宜昌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民俗技艺,如三峡泥塑、三峡剪纸等。
这些技艺不仅展现了宜昌人民的巧手艺,更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宜昌人,我对家乡这些独特的风俗习惯深有体会和认同。
它们承载着宜昌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凝聚着宜昌人民的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精神。
保护和传承好这些风俗,对于维系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我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宜昌,跟大家说说宜昌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和旅游业状况。
自然环境宜昌市位于···历史文化宜昌,这个名字始于东晋,在此之前,宜昌古称“夷陵”,这个名字出自一句话“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意思是说“山到了这里就变成了小的丘陵了,而水到了这里就化险为夷了”。
这句话也描述了当年夷陵这块风水宝地的奇异景象。
现在夷陵是宜昌市的五区之一,这个区的人口最多,面积最大。
宜昌市的很多地方都有找到“夷陵”这两个字。
在宜昌市的市中心有“夷陵广场”、我的高中叫“夷陵中学”、值得一提的是这所高中的一本升学率高达80%,还有“夷陵长江大桥”,它是长江上唯一一座倒三塔Y型斜拉桥,它的跨度在同类桥梁中为世界之最。
说起宜昌,还不得不提的两个字就是“三峡”。
宜昌人总爱说“宜昌三峡”,宜昌和三峡经常同时出现。
三峡西起重庆市,东至宜昌市。
有没有人知道三峡是哪三峡呢?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但是由于三峡大坝的兴建,自三峡大坝以上的西陵峡西段、整个巫峡和瞿塘峡都被淹没了。
西陵峡,全长120千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也是自然风光最为优美的峡段。
西陵峡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江水湍急、行舟惊险而闻名。
大家可以看看西陵峡的照片。
如果大家去宜昌游玩可以坐船游览西陵峡。
西陵峡,可谓大峡套小峡,峡中还有峡。
峡北的秭归为屈原的故乡。
宜昌也很多东西也都和“三峡”有关。
比如“三峡苕酥”。
它用红苕、鲜糯米、鸡蛋为主要原料,它采用土家民间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保留了鲜红苕熟化后的特有香气和风味,口感酥脆,现在很多超市都可以买到。
三峡苕酥还有一个典故:宜昌还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
宜昌是巴人和楚人交错并交融的地段。
在这里两族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不过两种文化相互交融,有很多相似之处。
巴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它主要分布于渝、陕、鄂、湘、黔五省市交界区域,以长江三峡为其活动中心。
宜昌风俗与文化
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动人的地方,这里气候温和;这里美丽如画;这里的小吃名不胜数,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而更令我感到新奇.惊叹和自豪的,莫过于那些我这个本地人都不曾知晓的风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宜昌,领略宜昌奇特的当地风俗。
巴楚文化
巴楚文化,顾名思义,是巴和楚的文化,显然多元的。
巴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它主要分布于川、陕、鄂、湘、黔五省交界区域,以长江三峡为其活动中心。
巴楚文化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地域内的重合交叉,二是内核中的深层融合,三是民族间的联姻通婚,四是习俗上的涵化混同。
巴文化、楚文化彼此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无疑是两种文化,而且,巴文化是蛮夷文化的一支,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支,彼此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
在考古学范畴内,对巴楚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某个时空框架中既有巴文化、也有楚文化。
但巴民族与楚民族的交往,以及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无论民族和文化,都是楚中有巴而巴中有楚。
巴人以干栏为居室,今称“吊脚楼”。
芊姓楚人来自中原,起初与干栏无缘。
后来发展了“层台累榭”,想必是仿照干栏营造的,但有踵事增华之妙。
巴人的干栏大概是向越人学来的,但有出于蓝而青于蓝之妙。
巴人遗裔的“吊脚楼”,在鄂西南、湘西北、川东南、黔东北都有,而以鄂西南的最为出众,缘由应是其地离故楚郢都最近,或多或少都带有层台累榭的遗风。
建筑方面,巴与楚的影响是双向的。
宜昌风俗文化
土家族居住的地区,一般在山岗缠绕、物产丰饶的地带,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常吸引着许多中外游人。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一般认为是“土生土长的人”之意。
200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土家人有赛龙舟之习,据记载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
春秋时期的古文物青铜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图像,看来赛龙舟之习是在屈原时代之前就已有之。
到了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以后的赛龙舟活动成了纪念屈原的一种民俗活动。
尤其是唐代之后,朝廷下令纪念屈原,赛龙舟活动在民间更为普遍地发展起来,而且千年以来常盛不衷。
有夷陵故土之称的宜昌系川东鄂西货物集散之枢纽,为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中心。
千百年来,到夷陵经商贸易、奠基创业的商贾大户,悠游四海的迁客骚人及达官显贵纷至踏来。
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大江淘尽多少风流。
长阳南曲
长阳南曲是深山中的藏宝,素被称为“长阳文化三件宝”(山歌、南曲、跳丧舞)之一。
长阳南曲以流丽婉转、抒情荡气和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及鲜明的地方风格,在我国的曲坛享有盛誉,被誉为“郁香的山花”。
“长阳南曲”是湖北省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原本叫“南曲”,主要流传于鄂西南山区的长阳、五峰两县境内,其间,宜昌、沙市也有个别人能够演唱个别曲目。
早在上一个世纪的1962年,经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山乡,走访艺人,率先对其进行了有系统的挖掘和整理,继而将其搬上舞台演出,并因此而定名为“长阳南曲”。
演出时演出效果之佳,以至曲惊四座,人们称其为鸡窝里飞出一只金凤凰。
“南曲”又俗叫“丝弦”,其源追述于元曲,特别是明清的俗曲。
早在元代,我国的戏曲即已得到蓬勃发展,戏曲的声腔更在丰富和创新中形成为四大派系,这就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
在这四大腔系中,昆山腔尤其以圆润舒缓,婉转轻柔著称,据明人徐渭《南词叙录》记载:它的表演极讲求“字正腔圆”,由此听起来更显得“流丽悠远”,特具一种“荡人”的魅力。
同时,明清俗曲及其昆山腔中的众多曲牌如“寄生草”、“银纽(绞)丝”、“哭皇天”、“西江月”、“满江红”等等,也均为“长阳南曲”唱腔的曲目所在。
由这些特点看,长阳南曲与昆山腔的南词当有着某种渊源上的关系。
南曲传入长阳的时间,据田野采风,艺人口传,大约是在清代中叶的雍正、乾隆年间,距今约200余年的历史。
由于南曲长期扎根土家山寨,经过土家族艺人为主体长期演唱实践,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土化”艺术,充分反映了巴里郢腔的土家风情,深得长阳土家族人民的喜爱。
长阳巴山舞
长阳巴山舞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它是由土家人喜闻乐见的民间古老的“跳丧”经长阳民间舞蹈工作者收集整理,改革创新而发展起来,一经问世便深受青睐。
老世人奉为瑰宝,青年人视为爱物。
它象一阵风从土家山寨吹进县城,甚至涉足到现代舞厅,大有与外来“迪斯科”“摇摆舞”
一争高下之势
从跳丧到长阳巴山舞,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次有益尝试。
巴山舞大胆地把跳丧从祭礼性舞蹈为群众自娱性舞蹈,赋予它新的生命。
在结构上,打破原始许多旧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吸取各地精华,通过提炼实行综合利用,重新结构而成,组合成“巴山摇”、“半边月”、“四合”、“风摆柳”、“双龙摆尾”、“喜鹊登枝”等六个种类。
其动作姿态各异,但都具有身体上下颤动和胯部左右摇摆的特色。
巴山舞的编创把握住群众自娱性舞蹈所具备的群众性、科学性、自娱性、随意性的基本特征,所以它来自民间,又回到民间,象早春的燕子飞旋在千家万户,巴山舞作为富于民族特色的集体娱乐舞蹈,而与世界优秀的民族娱乐舞蹈媲美。
土家饮食习俗
土家饮食习俗中土家人菜肴讲究酸、香、辣,俗话说:“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爪抓”,故土家人特别看中辣椒、胡椒、花椒、大蒜、胡葱、韭菜、香椿等辛辣香味特浓的佐料。
旧志记载说:因土人居住丛岩邃谷间,冰泉凛冽,岗瘴郁蒸,非辛味不足以温胃健脾。
”土家妇女多为酸香辣制作能手,诸如将四季鲜菜、野菜或五禽六畜之肉通过干制、腌制、烘炕等制成干菜系列,腊菜系列,辣菜系列,酸菜系列等,使土家人的饮食有滋有味。
土家著名的土菜有:石耳炖鸡鸭、泥鳅钻豆腐、苦瓜炖鲜鱼、嫩北瓜炖干牛肉等,还有一些是常人不敢配伍的佳肴,如血豆腐、荷渣、沅古坪腊肉、酢鱼酢肉、瓦缸菜、鱼儿辣子、火烧茄子、火烧辣椒(捣烂成泥)及野菜系列等等。
土家流传的“土王全席”,—席十八碗碟,共八道菜谱,二十四个系列,足可与中国几大名菜坐在—条板凳上谈经论道。
特别是土家“三下锅”,风味十分独特。
相传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征调湘鄂西土司兵上前线抗倭,恰好赶上年关,为不误军机,土司王下令提前—天过年,于是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煮,叫吃“合菜”,以后演变成“三下锅”。
秭归峡江船工舞
湖北宜昌市秭归县的“峡江船工舞”,是根据著名秭归的“船工号子”改编而成的,是秭归传统民间文化,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峡江船工舞”由“扬帆启航”、“激流勇进”、“美在屈乡”三部分组成,用船工号子铿锵有力的弦律和优美动听的号子为音乐素材,以船工的劳作为基本舞蹈语汇,充分展示今日峡江人民改造自然,建设家乡,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展示了高峡平湖的美景。
哭嫁歌
《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
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 和“哭团圆”
三种形式,“一人哭唱”即姑娘哭泣诉自己的命运、哭唱祖宗、父母的养育恩情、兄嫂姐妹的情谊。
“两人哭泣”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唱,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唱,从句尾插入,两人哭唱一起一落(也有二人对哭唱的)自然地形成摹仿式多声部音乐。
哭团圆是指寨里的亲友每晚都要来陪哭,非亲非友的少女们也互相邀约,成群结队来“打坡”(土家语,即参加学哭嫁),。
《哭嫁歌》的音乐结构属“联曲体”结构,是一个较长的乐段的多次反复,在反复哭泣唱的过程中,由于唱词变化,旋律也随之略有变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终止音保持不变。
《哭嫁歌》的音乐形成固曲牌,哭唱词形成固定篇章,内容极为丰富,语言精炼质朴,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结构为多,押韵上口,通俗明快,易于传唱。
实际上,宜昌地区的风俗远远不止这些。
还有许多具有特色的风俗等待我们用心去发现,去解读。
既然我们生在宜昌,长在宜昌,就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