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 第六章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 格式:doc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16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单元教学设计】目录一、单元知识框架二、单元课标解读三、单元结构分析四、单元学习目标五、单元架构六、单元课程情境设计本单元主要介绍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及影响。
自然灾害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及影响。
同时,本单元还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与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观念。
教学方法上,本单元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例如,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可以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也可以采用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本单元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落实“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和“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的课程标准,本章设置了“6.1气象灾害”、“6.2地质灾害”、“6.3防灾减灾”和“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四节课程。
帮助学生了综合地认识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影响与防灾减灾的措施,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知及对自然地理事物的过程性分析。
第一节“气象灾害”及第二节“地质灾害”。
首先以我国常见的气象、地质灾害作为切入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主要灾害的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是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而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涵盖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生命健康等多个方面,从多元化角度剖析地理问题,强化对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第六章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合格考内容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一、自然灾害概述1.概念: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分类(按成因与发生过程)(1)地质地貌灾害:如地震、滑坡。
(2)气象灾害:如寒潮、台风。
(3)生物灾害:如虫灾、鼠灾。
(4)海洋灾害:如海啸。
3.主要特征: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和潜在性。
4.危害(1)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带来间接损失。
(3)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5.中国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多发,最常见的是洪涝和干旱。
二、常见自然灾害成因与防御[名师注解]【辨】判断某个事件是否成为自然灾害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该事件必须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危害;二是致灾因素必须属于自然过程。
【注】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1)我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自然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会位置,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
(2)地形多种多样,多山的地形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
(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环流不稳定。
(4)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联】 (1)夏季风强,我国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我国北旱南涝。
(2)分析某流域洪涝灾害特点主要包括:开始早晚、持续时间、来势、洪峰次数、水位高低等。
考点一 气象灾害的防御1.洪涝灾害成因 ①来水大。
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②排水不畅。
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③调洪蓄洪能力差。
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危害 淹没农田、道路;破坏水利工程设施;冲毁建筑;造成人员伤亡;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防御措施 ①工程措施:上游修建水库;中游兴修水利工程,加固大堤,建立分洪、蓄洪区,河道裁弯取直;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②生物措施:上中游地区植树造林;调整农业结构;有计划退耕还林、还湖。
③组织管理:加强监测预报,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实行防洪保险等[拓展延伸]城市内涝(1)成因:城区多比郊区降水强度大(雨岛效应);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城市不透水层面积扩大,下渗弱;城市排水系统不合理,排水能力不足;城市发展大量填湖、填河,造成城市水面减少,蓄纳洪水的能力降低。
(2)防御措施:增加市区绿地面积,发挥绿地的渗水功能;加强暴雨天气的预警、预报;加强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增强排水能力;加强城市管理,合理进行城市规划。
2.干旱成因①自然原因:气候特征(降水和蒸发)、河流和湖泊(灌溉水源)、农作物需水季节。
②人为原因: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加剧干旱,如用水量大(人口、工农业);利用方式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危害空气干燥、地表水径流水位大幅下降、动植物死亡、饮水困难、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工业停产等防御措施①工程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②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③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选择耐旱的作物;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水利。
④组织管理: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进行人工增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3.台风(飓风)成因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危害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灾害并导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破坏农业及交通、通信设施防御措施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合理规划,减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强度,控制经济发展规模;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4.寒潮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天气危害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防御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采取措施确保农(棚体加固、压紧棚膜、5.沙尘天气[典题精研][典例] (2016·全国卷Ⅱ)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 m 。
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 m ,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 m ,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
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解析]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其中工程措施应“因河制宜”。
由题目的图文信息知,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这是洪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应包括开挖入海河道、修建蓄洪工程、退耕还湖等方面,而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监测、重视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
[答案]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考题变式]1.(变题型)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气候B.地形C.人类活动D.土壤解析:选B由题干可知,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四周地势均较高,因此降水集中的季节,地表径流排水不畅,易发洪涝。
2.(变设问)里下河地区的洪涝多发的季节是________季节,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此地的农业生产中应注重________(“排水”或“灌溉”)设施的建设。
解析:从气候特点,该地夏秋季降水多,因此洪涝多发于夏秋季,农业生产中应注重排水设施建设。
答案:夏秋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降水多排水[集训冲关](2019·河北衡水中学调研)2017年2月20~2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下图示意我国四个城市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降水的统计数据。
读图,回答1~2题。
1.此次寒潮()A.源地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B.西北地区降温的幅度大于南方C.移动路径总体自西北向东南D.冷气团饱含水汽,北方降水多2.寒潮过境后()A.新疆北部山区融雪侵蚀严重B.重庆市统计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C.内蒙古高原上河流出现春汛D.广州市清理结冰路面,保证交通解析:1.C 2.B第1题,根据图中四个城市在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降水的统计数据,可知西北乌鲁木齐降温的幅度小于南方广州、重庆;暖气团饱含水汽,北方城市降水多;根据四个城市位置可知移动路径总体上是自西北向东南;我国冬季寒潮源地位于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不是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
第2题,寒潮过境后,新疆北部山区气温下降,不会出现融雪;重庆市受寒潮影响,农业受冻害影响大,需要统计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2月是冬季,内蒙古高原上河流不会出现春汛;广州市纬度较低,路面不会结冰。
(2019·山东青岛二中月考)流凌是指河流冰封或解冻后冰块顺流而下的现象。
下图示意我国黄河兰州段沿岸流凌发生后河床景观。
读图完成3~4题。
3.该景观最可能出现在()A.1月下旬B.5月下旬C.7月中旬D.10月下旬4.下列措施可有效防治流凌危害的是()①修建水库②冰凌爆破③植树造林④加深河床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解析:3.D 4.B第3题,由材料可知,流凌是指河流冰封或解冻后冰块顺流而下的现象。
因此流凌现象出现在河流封冻前和解冻后,即发生在冬末春初或秋末冬初。
选D。
第4题,黄河产生流凌现象时,下游河道容易造成凌汛现象。
修建水库,有效控制黄河下游河道的流量,控制开河期凌汛流量,减轻对黄河下游的凌汛威胁,①正确;冰凌爆破能够扩大冰层的断面,增加排冰能力,疏导冰凌的下泄,减少冰凌堵塞,从而减轻危害,②正确。
选B。
5.下图为我国海南岛过去65年内台风发生频次示意图,据图完成问题。
说明海南岛台风频次的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原因及台风对海南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图中等值线分布状况显示,海南岛东部台风发生频次较高,这与台风源地及地形的影响有关。
答案:分布:分布不均;从东(南)往西(北)影响次数减少;文昌、万宁附近次数最多,中部和西北部几乎不受台风影响。
原因:东(南)部离台风源地较近,中部山地对台风起一定阻挡作用。
影响: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淹没农田;大风导致农作物倒伏;风暴潮引起海水倒灌,土地质量下降。
考点二地质灾害的防御1.地震2.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治理措施3.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的原因。
[典题精研][典例] (2016·全国卷Ⅰ)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
中游河谷狭窄。
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
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解析] 该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古乡沟落差大,堆积物多,夏秋季冰川融水量、降水量大。
[答案] 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考题变式]1.(变题型)古乡沟上游沟谷中厚达30多米的堆积物多来自()A.冰川堆积B.流水堆积C.风力堆积D.人类活动解析:选A因其上游地区多冰川,因此主要来自冰川堆积。
2.(变设问)古乡沟夏秋季受________(东南或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且该地________活跃,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解析:从古乡沟所处的位置看,该地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且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
答案:西南地壳运动[集训冲关](2019·云南昆明检测)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岩溶通道形成的地质环境主要特征是()A.炎热干燥B.寒冷干燥C.温暖湿润D.寒冷湿润2.图示地区()①甲地易发滑坡灾害②乙地为板块张裂区③丙地为向斜谷④丁地可能为某次地震的震源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1.C 2.D第1题,该地为石灰岩广布的西南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水会对石灰岩产生溶蚀作用,从而会形成岩溶通道等喀斯特地貌。
故选C项。
第2题,据图可知,甲地山高坡陡,易发滑坡灾害,①正确;乙地为断层构造,②错误;丙地沉积岩层上拱,可判断为背斜部位,③错误;丁地为断层部位,地壳不稳定,可能为某次地震的震源,④正确。
故选D项。
3.读图,A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区,下列与该地地质灾害产生无关的因素是()A.地质状况B.地形状况C.气温状况D.植被状况解析:选C A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该地区地质灾害频发与地形、地质条件和植被破坏等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
气候因素中降水丰沛是地质灾害的成因之一,气温与地质灾害的产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