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有感1000字范文.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1.57 KB
- 文档页数:2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大全当坊主郝毅老师将《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一书发给每位教师时,正值疫情期间,我将其作为居家学习的精神读物,得闲便与坊内教师交流心得体会,研读温儒敏教授所提倡的先进语文教学理念,也拜读了其他老师的杂谈和感悟,深觉共读一书之举使我获益匪浅,思绪翩翩。
新媒体时代的语文教学策略。
刚刚过去的假期,可谓是难忘又具挑战。
在全国人民居家隔离的日子,“网课”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高频谈资。
有话谈,正说明它一改昔日课堂的传统形式,是时代背景下“新与旧”改革创新的产物,学生、教师所接受新角色的定义。
一时间,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规模之大、之广前所未有。
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在此背景下,新媒体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新课标的结合成为一种时尚。
两种“新”的碰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课外学习的成果,通过线上的多种检验方式进行验收,比如,教师建立微信群、QQ群、腾讯会议进行指导交流和讨论。
新媒体这一平台的运用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将“被迫发言”变为“主动讨论”,给学生平等表达交流的机会。
合作学习就是尽可能多的探求知识的多样性,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主人。
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大家都处在新媒体使用的初期,在课堂之中摸索前进的教师也不一定一味的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而忽视了教师自己引导者的身份,教师要将线上培养学生有效、规范的实现语文素质的培养作为目标。
备教材。
去年12月份,市教科所贾玲老师对毕业班的老师进行“统编九年级语文教师培训”。
贾老师在基于部编教材整体性的基础上,提出“大语文”的概念。
“大语文”是一种视野开阔、教学内容宽泛、教学方法开放的教学观念。
在培训会上,贾老师强调,目前语文教学要以课本为中心,注重教学示范和知识能力的训练,全套教材中把握九年级的整体框架和特点,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预习、练习和旁批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
温儒敏谈读书读书学习心得范文3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阅读、读书,是一场永不告别的心灵盛宴,是一段永不停歇的成长旅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变教育的良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温儒敏谈读书读书学习心得范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温儒敏谈读书读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一时光漫卷书页过,只觉芳气满闲轩。
假期正是读书蓄力好时节,我有幸阅读了《温儒敏谈读书》这本书,收获颇丰。
本书从学生、老师、社会三个方面谈读书,贯穿其中的核心观点就是:阅读充盈人生。
读书以养性,习惯需培养我们常讨论:读书是为了什么耳边总会出现这样直白的答案:考试、谋生。
很实际,很直白,也没有错误。
但仔细想想,这只算得上读书的最浅显目标,也可谓是近期目标。
其实,读书还有我们常常忽略的其他目标,比如温儒敏老师在书中谈到的养性。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前提,而修身的方式之一,就是读书。
养性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有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拥有了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才能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享受充实的精神生活。
除了读书养性,温老师还提到了读书的第四层目标,更高远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人民的富强幸福读书。
前两个目标很现实,但我们的孩子应该志存高远,立志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就需要我们的孩子面对这个浮躁的社会,静下心来,潜心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欲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必须以身为范,静心先读书,把读书当作良性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自己的阅读品味。
老师如何读书呢温老师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教师应做一颗读书种子,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教学的水准,带动国民不读书、少读书的现状。
他指出教师要为自己列读书计划和书单,书单一般包括三部分,三部分可各自画圈,又彼此交错。
最外圈是阅读最基本的书中外文化经典;第二圈,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职业相关的部分;第三圈,则是最核心部分专业类书籍。
仰望天空也要脚踏实地——《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之读书心得浸润在语文教学的八年光阴里,自己一路摸索一路成长,虽也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但更多的方面仍然需要提升。
读了《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其中的一些教学理念犹如甘霖般滋润着我语文教学的块垒,让我知道了语文教学不仅要有技巧性和设计感,更要回归本真、脚踏实地地引导学生成长。
我在平时备课中,总想着如何能够力求新颖,如何才能将文章所要挖掘的知识点毫无违和的连接在一起,因此更多的指向应试技巧方法的总结,课讲得很技术化,忽略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读”的能力。
温儒敏先生提到“语文课最要下功夫的就是阅读,是书面语言的学习。
”因此语文课要给学生留“读”的时间,学生通过自己的读,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对话,由此产生的阅读体验才是弥足珍贵的。
教师要做的,是将学生的阅读体验感受加以提升,使他们的阅读受教学目标的制约。
由此想到上学期我执教的一节公开课——《江城子密州出猎》。
在设计时,我有意识地加入了朗读环节,想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诵读,逐步理解作者乐观、豪迈、想要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感,水到渠成地达到教学目标。
但是在实际授课时,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我又急于展示后面拓展的程序,情急下直接将朗诵环节取消了,学生仅凭刚上课时的阅读体验来感悟作者想抒发的情感,因此课堂推进极度不畅,而后面自认为精彩的拓展环节也没有展示全面。
所以,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努力为学生营造阅读的氛围,引导他们在文本的熏陶下提升语文素养。
缺乏“读”的时间,破坏掉的是学生的阅读感受;而依赖幻灯片的语文教学,消逝掉的是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语文课堂上板书越来越少,有时候甚至没有板书,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设计精美、目迷五色的幻灯片。
正如温儒敏先生说的那样,学生沉浸于幻灯片带来的各种画面、音响与文字中,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
所以,我的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的理解不深入,只想坐等幻灯片上面呈现的答案,即使我采用各种方法引导他们走进文本,效果也不甚理想,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见一斑。
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心得体会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心得体会近期,我阅读了《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的第五辑关于研修文化的部分,有了以下的心得体会作为一名从教时间不长的语文老师,“职业倦怠”这个看似离我很遥远的词语不知从何时开头萦绕在我的整个工作中。
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琐碎的班级事务、繁重的课业压力等问题接踵而至,渐渐的好像失去了一开头从教的动力与激情。
但所幸的是,迷茫期的我遇到了这本书,它为我今后的教职工作又重新点上了一盏明灯。
温儒敏教授首先确定了老师的职业性倦怠这个问题是一个司空见惯,很现实的问题。
老师工作常见的两种累一是超负荷运转,体力上的累;二是精神上的虚脱,是心累。
职业性倦怠就是“心累”,是精神上的疲乏,很可能表现为对自己所做工作的麻木、厌倦。
温教授针对这个问题,给我们出了几个办法,我觉得很有助益。
第一,要懂得必要的平衡,要有一种乐观的向上的平衡。
温教授提出了三句话关心我们削减一点职业性倦怠承认现实,着眼将来,懂得平衡。
承认考试的存在,考试既然存在,就肯定会有成果的比拼,会有优劣的对比,我们必需正视承认这种现实;着眼将来,我们要看到现实中的不合理,不能由于现实就熄灭了抱负的灯,要为孩子的将来考虑,对于同学,老师的人格、德性、品德是任何力气都不能代替的最绚烂的阳光。
在德性修养的道路上,在向善而行的旅途中,老师应义无反顾,不遗余力地呵护同学思想中每一颗和善的种子,让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赤诚的心,对着这世界,拥有阳光,乐观的心态;懂得平衡,懂得相生相克,要学会既让同学考得好,又不让同学那么死板。
我们还是应当在如何提升自己的平衡力量并让教学有适当的平衡上多下功夫。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普遍焦虑,这和职业性倦怠的关系很大。
过量的信息,来不及过滤、处理就被人们汲取,自然会产生相应的社会心理问题。
这就要求老师肯定要有“定力”,也就是要有应对和过滤简单信息的力量。
多读书多看报,尽量削减自己的一些困扰与烦躁。
让阅读在心中生根——读《温儒敏论
语文教育(三集)》
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亲切、自然,仿佛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
这本书带我深入走进语文教学的本质,探寻阅读对人生的意义,更拉近了我与新教材的距离,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让阅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生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一句话很精辟,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阅读的重要性:“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温儒敏先生同样在书中重点指出了阅读的重要性,要把读书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当作最重要的大事,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而我想所有这一切都要从教师这颗阅读种子做起。
当读书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他的气质风范也会改变。
教师是化育人的职业,要化育他人,必先化育自己,让自己具备博雅的气质。
这会让教师在孩子们眼中成为值得崇
尚的人,教师自己也有人生的成就感和充实感。
这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读书。
温先生也曾给老师们读书一些建议:“除了读实用的书、专业的书,应多读点历史、哲学、自然科学及其他领域的书,视野拓展了,口味才纯正,也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所长所爱,让自己重新进入自由的个性化阅读境地。
”
一个人成年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无论贫穷富贵,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就很难实现终身教育,也很难提升素养。
从小埋下阅读的种子,让阅读在心中生根,这是受益终生的事情。
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有感初春的夜晚,天空有星,有月。
此时读温儒敏先生的书,好比正在和一位睿智的语文人对话,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在我思想的星空中执掌起了漫天光芒。
温儒敏先生是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总主编,对课标与课改、教材编写、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的研修文化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全书共分七辑,我对他在书中关于阅读和语文教学的精辟理论读得尤为仔细,因为这两部分内容直接和我们的语文教学相关。
特别是他在书中谈到的“要特别强调读书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学语文喜欢读书,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为孩子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底子”,这是对我们一线语文老师最“接地气”的期望,也为如何在应付考试和提倡读书,实施素质教育之间找到平衡指明了一个方向。
下面我主要从两大方面谈谈我的阅读感受:一、努力建立语文课与语文生活之间的通道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乐事。
现在学生们填鸭式的课内阅读、功利性的应试阅读、快餐式的名著阅读、匮乏无效的课外阅读,无不是横亘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大山。
语文教学要如何沟通课内外的阅读,温儒敏教授提出要在教学评价上有所体现,根据各校实际制定一些具体可操作的细则,学生才可能真正重视阅读,我们语文老师才能更好地在课内外的阅读教学中取得一个平衡。
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建立起语文课与语文生活的通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指导学生提升阅读的品味,养成摘抄习惯。
因为新课标对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量专门做了规定,而且对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有所不同。
首先老师应该培养引导学生具备选择阅读的眼光,面对良莠不齐的阅读信息,不能没有选择地看,随意地涉猎,这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品味的。
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做好读书笔记,养成摘抄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确实如此,只有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批注或及时摘抄,对文章的词句及表达进行积累,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准。
显而易见,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阅读书籍比较多,语文素养比较高的那种。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四集读后感语文课应该要教什么?这是每位语文老师在不断探索着的。
随着“考试大纲”的取消《课程标准》就更进一步地成为了每位语文老师精读细研的“武功秘籍”。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一书对部编语文教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老师们对部编语文教材的生成以及结构更加的深刻。
同时,本书对《语文课程标准》也做了极为细致的解读。
其中,最为吸引我的还是有关于“语文素养”的议题。
每一位老师都知道三维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门别类,条理清晰。
如果,我们真这样“成功”地上了一节“冷血”的语文课,那我们的课堂就是失败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达成目标?温儒敏老师在书中用了这样一个词--“熏染”。
即这种种目标不应该是分别附加的,不是穿鞋戴帽,更不是单纯的一加一等于二,而应该是真正的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并进行的。
也就是说,老师在授课中,要将三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语文课又应该怎么上?一节语文课,应该要“聚焦语用”。
"语用”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
要达成“语用”这一课程目标。
单靠老师讲那一定是行不通的。
一定要让学生们投入课堂,有兴趣地进入课堂,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学会“语用”,从而真正地从语文课堂中获益。
可是,又不能完全地删减掉老师的讲。
要如何讲?就成为了老师们探索的一大方向。
其中,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温儒敏先生对于老师备课的剖析。
温儒敏老师在书中提到了语文老师备课的几大通病,可谓是一针见血。
其一,目标缺少通盘的考虑,零敲碎打。
正如温老师所说,“这样的课堂必然是随意的,模糊的,混乱的。
”一堂课是一个整体。
老师们在授课时,对于课堂就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思考把握。
其二是对语文课文缺少细致的研究,过于依赖现成的课例、教案。
在教学中,这一问题并不少见。
我其至也是其中一员。
自己要深入解读一篇文章过于困难,那就会寻求他人的帮助。
可渐渐地,顺序反了。
变成了先借鉴他人的,再删改套用,就意味着自己的语文课缺少了自己,也就成了“有技巧但是没有感觉的语文课”。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1000字:我有幸加入施维江名师工作坊,在工作坊的统一要求下,我读了几本课外书,其中《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对我的影响较大。
它是在我处在教学的彷徨期、枯竭期出现的,是我的语文教学的催化剂。
温儒敏教授从课标课改、教材编写、语文教学、研修文化、大学本义、文学生活诸多方面,为我们打开一条通道,为我拓宽了语文的外延和内涵。
我一直把语文当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实这样还不够,如果这样的话,语文就越教越小了,走入一个死胡同。
我就感觉这几年不敢教了,没有十年前的勇气,总爱缩手缩脚。
学生对语文也不太感兴趣,失去了语文生活性的乐趣。
“站在生活的通道上”,让语文教育教学回归人性本位,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感悟生活的“人情”,体验人生的美好,人性的善良。
温教授说:“教育,须以价值观铸魂。
”这坚定了我的努力方向——兴趣课堂——教师、学生、文本形成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课堂,师生、生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是从知识到生命的价值诉求。
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让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学生从语文教学中体验真善美的东西。
同时让学生乐学语文,改变教学方法,完善自己。
当然,课本是我们教学的根,要用好这个根,然后再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用好教科书。
因为教材是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也体现国家的对公民培养的要求。
一个老师连教材上的一篇篇课文都上不好,他能引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恕我实在不能相信。
读后感·想想看,教材上的文章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且有教师参考用书的详实分析,还有教学建议可以参考,更不说还可以通过网络借鉴学习,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都不愿潜心钻研的教师或者说没有养成钻研教学、研究学情,课文教不好,课堂“站不好”的教师,能在浩瀚的课外阅读中让学生爱上阅读?我觉得有点荒谬。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四集读后感近日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我关注最多的是第四集的语文素养。
温老师解读说,“语文素养”这个概念,表达一种新的更宽阔的教育视野。
课标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进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沿着温老师解读的方向,我深入思索,得到以下几点启发。
首先,语文素养分隔了匠人和名师。
许多时候,语文素养的门是虚掩着的,我却没有推开,更没有士气去打开另一扇窄门,所以我仍是一个匠人。
读了许多名师的著作,发觉自己与名师的最大区分在于,名师培育的正是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自己,要说工作看法,肯定是很端正、很仔细的,但多数时候,自己就是个匠人,因匠人注重学问灌输、题海战术、强化训练,这些急功近利地应对考试的策略,或许会有短时效,但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却是有缺陷的,他们充其量不过是学问的容器、考试的机器,而老师,也只能永久停留于匠人的层面,与名师永久相隔万里。
反观名师,课堂千锤百炼,既表现其智慧,又视角敏锐;既有精致妙的灵魂,传授给学生的才会是“源”与“渔”。
而一个语文素养高的学生。
考试成果又怎会差?“顾来不曾专都看看这里印你怎会发觉另一个世界!"是的,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不去查找语文素养的桃花源,又怎会体会到语文的妙处!最终,语文素养的培育非一日之功。
语文教学之意,在秀美隽永的文字山水间,语文教师要有耐烦,带着学生用三年时间,游山玩水,做到“醉翁之意不在酒”。
品读文字,走进文本深处,领会“山水之意”:静听花开,与对坐凝视,“为有暗香来”:专心揣摩,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之,教师要铺好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毕竟,语文的东西,只用眼睛看是看不见的,而要专心灵看。
而一个语文素养高的语文老师,在长达三年的细水长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定会提高。
语文素养的桃花源,始终在那里,不曾转变,也不会转变。
初识统编教材的“新面目”——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有感温儒敏教授的头衔很多,著名的文学史家,北大中文系主任,语文教育研究所的所长,受聘教育部主持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担任“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编辑……他是统编教材的编辑者,我们是教材的执行者,读他的著作,如同与编者在直接对话,我们不仅能看到编排的具体内容,而且能明白编者的真正用心。
温教授在书中指出:“2011年版的课标特别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同时把文化修养、精神熏陶,很自然地带进来。
”人教版的统编教材就是紧扣课标来编写的。
课标所要求的学段目标和内容,已经细化成各个知识点和能力的训练点,分散在统编教材中,通过各个单元的学习和训练,逐步得到落实。
下面,我将结合一上和二上的统编教材,来谈谈第一学段的目标要求在教材中细化成了哪些知识点和能力的训练。
一、汉字的基本要素彰明较著,注重书写习惯的养成课标中对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做了这样的规定:“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面对第一次握笔写汉字的入学儿童,统编教材考虑更加周全。
在第二课课后的生字表中,先让孩子们认识田字格,知道横中线和竖中线,并通过泡泡提示孩子:“写字时,要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生字表中,只要一出现新的笔画,就在汉字的左侧显红。
每个要写的生字上面,都显示了这个字的笔顺。
在认读的生字中,只要一出现新的偏旁,也会在生字的上面显红。
同时后面的在语文园地中,注重汉字的巩固和书写。
通过小泡泡,提示孩子,注意笔顺规则和汉字的间架结构。
将“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这条好习惯,经常性出现在书写小泡泡中。
就这样,统编教材通过不断地复现和巩固练习,让孩子掌握汉字的笔画和常用的偏旁,能按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逐步达成了写字目标。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温儒敏教授的观点概述1.语文教育的现状2.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3.语文教育的实践方法三、读后感悟1.对语文教育的认识提升2.对自身教学方法的反思3.对未来语文教育的展望正文: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有幸阅读了温儒敏教授的《语文讲习录》,这本书总结了温儒敏教授近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的新思想、新探索、新见解和新方法。
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温儒敏教授对语文教育的热情和对学生成长的关爱。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温儒敏教授对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当前语文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过分注重应试、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方法单一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兴趣缺失,语文素养不高。
对此,温儒敏教授提出了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回归人文精神,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倡导多元化教学。
其次,温儒敏教授强调,语文教育的改革需要落实到实践中。
他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系列创新尝试,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作文创新、注重课外实践等。
这些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此基础上,温儒敏教授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践策略,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师生互动等。
阅读《语文讲习录》后,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温儒敏教授提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最后,对未来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我充满信心。
在不断涌现出像温儒敏教授这样的教育改革者的时代,我相信语文教育的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读后感篇一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的三集,这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呐!说实在的,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多厉害?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真是大错特错!温儒敏老师的观点,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对语文教育的新认知大门。
他说语文要注重阅读,这一点也许大家都觉得是老生常谈。
可我觉得呀,这就好比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一样,道理简单,但真正做好可不容易!我就反思自己,平时读的书是不是太少啦?是不是只图个热闹,根本没走心?还有他提到的语文教学方法,我觉得有些地方可能有点太理想化啦。
比如说,要让每个学生都爱上阅读,这真的能做到吗?也许对于那些本身就爱读书的孩子来说不难,可对于像我这样一拿起书就犯困的,可就难上加难喽!不过呢,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
以前写作文,那叫一个头疼,半天憋不出几个字。
后来读的书多了,好像突然就开窍了,笔下也能有点东西了。
这是不是就证明了温老师说的阅读的重要性呢?读完这三集,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一方面觉得自己以前对语文的理解太肤浅,另一方面又在想,以后该怎么把这些理论用到实际学习中。
我觉得语文教育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啊!你们说,我能学好语文吗?我觉得能,可又有点不确定。
但不管怎样,我都要试试,你们觉得呢?篇二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这三集,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搅得翻江倒海!一开始,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些枯燥的理论,说不定读着读着我就睡着了。
但没想到,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温儒敏老师强调语文的基础性和综合性,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学习。
我以前总是觉得语文不就是背背课文、写写作文嘛,多简单!现在才知道,我这想法简直太幼稚啦!语文那可是涵盖了方方面面,像个大杂烩,啥都有。
他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这我举双手赞成!可问题是,怎么培养呢?也许学校可以多搞些读书活动,老师可以多推荐些有趣的书。
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有感温儒敏先生是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总主编,对课标与课改、教材编写、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的研修文化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全书共分七辑,我对他在书中关于阅读和语文教学的精辟理论读得尤为仔细,因为这两部分内容直接和我们的语文教学相关。
特别是他在书中谈到的“要特别强调读书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学语文喜欢读书,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为孩子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底子”,这是对我们一线语文老师最“接地气”的期望,也为如何在应付考试和提倡读书,实施素质教育之间找到平衡指明了一个方向。
下面我主要从三方面谈谈我的阅读感受:一、“读书为要”,“读”占“鳌头”。
温先生说“读说听写”,“读”是最重要的,这关乎一个学生在成长中甚至步入社会以后继续学习和接受熏陶的能力。
因此他倡导开展“海量阅读”,更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
容许有很多书可以“连滚带爬”地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持久的阅读兴趣。
这个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就是,构建起“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而教读也就是精读,自读也就是略读,课外阅读则是整本书阅读。
阅读教学中长期以来以精读、教师讲读为主,部编版教材引入略读课文单元,就是引导在精读之余,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
不能全是老师牵着走,要让学生自己去试试水。
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
开展略读教学,是在教师完成阅读方法示范、阅读步骤之后,对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迁移、能力的检验。
从精读到略读,从单篇阅读到整本书的阅读,构建起了完善的阅读体系,也是真正帮助孩子们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一生的习惯的培养。
二、容许学生读“闲书”,尊重他们的“语文生活”。
在中小学阶段,读书是获取精神和智力成长的主要营养源。
注重阅读,将为学生的一生打好基色,如果学生们能在这个阶段建立起阅读兴趣,将会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受益一生。
所以温先生说:“阅读是种生活方式,无论教科书,还是闲书,如果学生没有喜欢上读书,没有学会怎么读,对未来终身学习的能力都是有所损害的。
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有感: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有感: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有感--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陈笑霞张喜文名师工作室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语文素养的提升有赖于大量的阅读积累,而读书习惯的养成,决定于语文教学效果好不好?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开阔视野,提高写作能力。
★ (一)激发读书兴趣★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但我们的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他们学习以外的时间或者看电视,或者玩电脑游戏,或者在野外玩耍,却不愿意每天看看有益的课外书,而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教师去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变“要读”为“我要读”。
我们语文老师也必须“平衡”一下,根据不同孩子的喜好,让学生多一点自主选择读书的机会。
平时我是把读书当成每天的作业来布置的:每天学生读得什么书,读了多长时间,由家长签字。
(规定每天必读半小时,可默读可开口读。
)★ (二)教会学生读书方法★课内外结合,教会读书方法。
教师要以课内带课外,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促进课上的学习,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1)读。
读通文章内容,知其概要。
(2)查。
碰到不懂的字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
(3)划。
给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加点划线。
(4)摘。
摘抄好词佳句,完成读书笔记作业。
(5)想。
读后思考所得所感。
(6)记。
背诵精彩片断、优美范文。
此外,还有快速读法、做卡片读法等。
课外阅读,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学生就会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技能,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写读书笔记具有明显的积累功能和表达功能,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为此,要培养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随读随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实验小学谢丽花张喜文名师工作室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大致分为7辑。
第一辑“课表与课改”,第二辑“教材编写”,第三辑“高考语文”,第四辑“语文教学”,第五辑“研修文化”,第六辑“大学本义”,第七辑“文学生活”,而我最感兴趣且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辑:语文教学。
下面就本书第四辑: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课要'聚焦语用';”谈谈我的读后感。
一、语文课要“聚焦语用”
温儒敏教授提出语文课要“聚焦语用”,语用就是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该如何定位呢?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同时把文化修养、精神熏陶,很自然地带进课堂中。
如何实现语用,温儒敏教授建议我们教师让学生自己读,接着老师带着学生边读边把生词和某些难点解决了,并在阅读中很自然地讲解或者穿插讨论课文中的重点。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通常都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了再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读,我发现学生也乐于去读,乐于去说,且很自然地走进了课文,接近作者,理解文本。
二、语文课要教给学生具体方法
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为重要的!学生阅读时,我们并不是仅仅口头布置,而是要授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在课堂上,我一般会提问学生: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或者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回答的都千篇一律,让我很疑惑。
看了温教授的这篇文章,我明白了:阅读得有提示、得有具体,得有练习。
原来我没有教给他们一些方法,而不是笼统的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略读课就要让学生自己读
温儒敏教授提出略读课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读。
在新的教材中,“精读”改成“教读”,“略读”改成“自读”。
“教读”课安排有预习,思考题也比较多,照顾到方法的提示与练习。
“自读”课有导读,还有旁批提示,引导学生顺利阅读,理解课文,激发思考。
除了“教读”、“自读”,教师还要注重课外阅读的延伸,这样的语文课才算是成功的。
所以温教授建议我们老师要求学生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
因为扩大阅读量,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需要引起重视。
四、不要滥用多媒体
温儒敏教授认为现在滥用多媒体,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且很多老师得了“百度依赖症”。
确实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只要手指头动一动,上网百度一下,什么教学资源都有,这确实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方便,但凡事都是有利弊!现在的我们过于依赖多媒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困扰。
滥用多媒体会让我们的老师失去自己的个性,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温教授建议老师语文课不用或者少用多媒体,让语文课重新回到朴素本真的状态中来。
“活到老,学到老”,这段时间阅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我受益匪浅。
在未来教育的道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谢丽花,霞山区张喜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湛江市霞山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曾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教育格言:寓爱于教,寓教于乐。
谢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