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聪九年档》看满族的送礼文化
- 格式:pdf
- 大小:159.67 KB
- 文档页数:2
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一)
佚名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2000()4
【摘要】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八旗分编为四组,每组为两旗,轮值一个月,称
作“八旗值月”,逐日记录当时发生的事件。
天聪五年档,是天聪五年(1631年)
由两黄、两蓝、两白、两红各为一组轮值,逐日记事,年终合订成册,故名。
原档均用无圈点老满文记事,有些记事的左上方分别写有满文“ara’(汉语“写”)或“ume”(汉语“不要”)等字样,经核对发现,写有“写”字样的部分文件,已收入《清太宗实录》,并对原件文句进行较大删削修饰。
清入关前编写《满文老档》(又称《旧满洲档》)时,也用了天聪五年档的部分记载,但其多数内容不与前者重复。
现将馆藏《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尽行译出公布,以供研究参考。
原档中被删削的文句用[]表示,增补的文字用( )表示,残缺的文字用表示。
凡写满文“ara”之处,以“*”号注明,凡写满文“ume”之处,以“**”符号注明。
原档内
的蒙文文件,由满文部李保文先生翻译。
——编译者
【总页数】10页(P3-12)
【关键词】努尔哈赤时期;日记;事件;记录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1
【相关文献】
1.从《天聪九年档》看满族的送礼文化 [J], 李晓璐
2.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四) [J], 关孝廉
3.评皇太极在明清决战前夕的重大举措——从满文《天聪九年档》所见 [J], 刘厚生
4.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三) [J], 关孝廉
5.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五) [J], 关孝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满族节日风俗满族,旧称满洲族,中国少数民族。
满族历史悠久,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
那么其节日的风俗你了解多少呢?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满族节日风俗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满族节日风俗: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满族节日风俗:春龙节满族人非常崇拜龙,随着八旗的旗子中的图案是龙,在满族人的生活中,各种变形的龙的图案应用十分普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龙的形象地出现,考古学家在5000多年前辽河流域的历史源头上,找到了这一地区文明时代的考古依据。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的形象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这件龙形玉雕形体酷似甲骨文中象形的“龙”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定形的龙。
自三星他拉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辽宁和内蒙古等地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十几件玉雕龙。
同时还在辽河流域比红山文化时代更早的赵宝沟文化和查海文化中,相继发现了刻画龙和摆塑龙的实料。
此外,辽河流域考古发现和早期龙还有浮雕形、木雕形、彩陶形、泥塑形和彩绘形,发现数量总数为21件。
(丁铭:红山文化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实物依据,2007年10月9日《参考消息》)在满族生息之地发现这样多的考古资料,说明满族人以“龙”为自己旗帜是有其历史文化渊源的。
但是,古代满族人所用的龙的形象与中原地区有区别,无论在北京出土的金陵文物,还是辽宁清远祖的永陵,其龙的形象均是坐龙,身形似狗,而不是蛇。
自皇太极称帝之后,其所用龙的形象才与中原相似。
满族节日风俗: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二十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满族文化解读
满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建立者。
满族文化深受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
满族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达慕”大会,这是一个集体育竞技、文艺表演、商品交易于一体的盛会。
满族还会庆祝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但在庆祝方式上保留了一些满族特色。
例如,春节期间,满族人会进行祭祖、贴对联、放鞭炮等活动,同时还会跳满族舞蹈、演唱满族歌曲。
二、民间传说
满族的民间传说融合了满族的历史和神话故事,如《 满洲源流考》中记载的关于满族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传奇故事。
这些传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满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三、生活习俗
满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例如,满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口袋房”,既适应了东北的气候特点,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满族的主食以面食和稻米为主,喜欢吃腌制和烧烤的食物,如酸菜、猪肉炖粉条等。
在服饰方面,满族的传统服装以袍褂为主,男女皆可穿着,颜色鲜艳,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四、宗教信仰
满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信仰,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和祖先神。
满族人的宗教活动通常由萨满主持,包括祭祀、占卜、治病等。
此外,满族地区也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尤其是在清朝时期,皇室贵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总的来说,满族文化是一种多元、丰富的文化体系,既有独特性,也有包容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满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满族婚嫁习俗在满族文化里,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是较为复杂的,大致有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具体是怎样的呢?我们跟着这些程序体验一下吧。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1、通媒通媒是指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女方愿意的话,则同意。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2、放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
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
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3、纳彩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
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
此时要议定婚期。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4、过箱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5、迎亲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
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
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6、拜堂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
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
坐帐时“开脸”,换头型。
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
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7、拜祖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
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
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8、回门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
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其实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的满族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一些现代形式。
满族的习俗满族的习俗多种多样,覆盖从婚姻决定、家庭构成到婚礼仪式、节日庆典、浴衣穿着、酒食文化、体育活动、宗教信仰、唱歌跳舞等各个方面。
1、婚姻决定:满族传统上婚姻由双方家庭来决定,双方并不能单独决定。
在婚前,双方家庭需要有一次面谈,来决定是否同意这份婚事。
以及婚后需要如何对待对方。
2、家庭构成:满族家庭以三代同堂为主,老祖宗、老父母、子女和孙子。
家中的大人会给小孩以规矩、纪律,使他们能够在遵守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想。
3、婚礼仪式:满族婚礼仪式丰富多彩,仪式通常以男方家里举行,然后女方家里又重新举行一次,以示对女方的尊重。
婚礼仪式多种多样,从准备活动到家庭婚礼,都有严格的礼仪规定。
4、节日庆典:满族有许多节日庆典,大多以祭祀祖先、祈求生活幸福、增进家庭团聚、纪念历史事件为主。
最重要的节日包括阳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以及满族的新年。
5、浴衣穿着:满族有浴衣的传统习俗,男性穿着“加西袍”,女性穿着“马褂裙”,是表达满族民族特色的重要方式。
浴衣不仅象征着婚姻,更是传承满族民族文化的象征。
6、酒食文化:满族有“无酒不成宴”的传统习俗,对酒有着深远的文化底蕴。
酒席上,主人会请客人品尝美味佳肴,一起喝酒聊天,以表达友谊。
7、体育活动:满族有传统体育活动,例如跳高、跳远、掷铁饼、打铁七、踢毽子、五子棋、投石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肌肉,也能够增进友谊,增强社会凝聚力。
8、宗教信仰:满族宗教信仰以法轮功为主,信仰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灵性提升、精神洗涤的效果。
9、唱歌跳舞:满族有许多歌舞活动,如古老的满洲舞、灵歌、手舞等,满族人热爱跳舞唱歌,在庆典活动中,唱歌跳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以展现他们的文化底蕴。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满族风俗习惯基本介绍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
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
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
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
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
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
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吃的点心。
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
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
满族居民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一般行土葬。
满族重视礼节。
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
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
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
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
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
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满族节日风俗年息花,满族人称为“日吉纳花”,满语为“阿德布合”。
汉族称“野杜鹃”,朝鲜族称“金达莱”。
满族过年祭祖烧香是年栖香(年息香),其香料是用年息花制作的,因此,过年时有采年息花的习俗,即在每年腊月初七,满族的格格(姑娘)们爬上山顶石砬上采年息花枝。
采回后,将其插入装满水的瓶子里,摆在箱盖和窗台上,二十多天后适逢过年,年息花枝上的花苞正好赶在正月里开花,花期可持续半月左右。
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关东满族人家,伴随着新年的鞭炮声,一时花枝怒放,满屋飘香,春意盎然,真让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增添了节日。
年息花歌今个腊七儿,明个腊八儿,上山来撅年息花;年息花,生性乖,腊七儿采,腊八儿栽;三十打骨朵,大年初一开。
红花开,粉花开,花香飘到敬祖台;财神来,喜神来,又赐福,又送财;年息花儿道年喜,年息花儿年年开。
扫尘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有“除陈布新”之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中国南方称“扫尘”为“掸尘”,吉林满族称“扫房儿”。
满族过年扫尘的习俗受汉文化的影响,在每年农历二十三过小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间,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喜迎远方亲人回家团聚。
办年货吉林满族人极其重视“过大年”,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忙年,上街购置能够满足全家人使用到大年结束的各种年货。
所谓办年货,是吉林满族人准备和置办过年物品的俗称,又称“办置年嚼骨”,即人们赶腊月集买鞭炮、红纸、年画、糖、烟、茶、花椒、大料等物。
过去卖东西是铺子用一大张纸把年货打包,所以称“打年纸包”,而穷人家只能在年底二十七、二十八赶集去买点东西,俗称“赶穷棒子集”。
回家过年“回家过年”是家人团聚欢乐的时刻。
无论人在天南地北,都要在年三十儿团圆饭之前赶回家中过年。
团团圆圆回家过年,是全家人度过的最幸福、快乐的节日。
满族的风俗习惯一、满族人的供祖、祭祖与祭神满族人祭祖先和天地神佛的传统源远流长。
农村满族人又因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他们在祭奠形式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 满族人的供祖满族人对祖宗非常尊敬,称祖宗叫“祖上”,祖宗板叫“位板”,供祖叫“立位”,祖宗板因年久更新叫“换位”。
祭祖时用的猪,叫“使唤猪”或“祭祀猪”。
日子过得比较兴旺的满族人,都立位。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日子旺,敬祖上,狗大孩子胖。
”位板是两块长方形的木板,长二尺许,约八寸宽,三面装板刻花。
满族人以西为大,位板供在西墙上,西炕不准坐人。
每个位板前面刻四个字,南边位板上刻“蒸尝百世”,北边位板上刻:“俎豆千秋”(这八个字是“诗经”所载,表示子孙万代不断祭祖)。
位板前摆香碟,木制,四寸见方,二寸高,上刻趟槽,正面刻莲花。
南边位板摆三个香碟,北边位板摆四个香碟,供七个。
这种摆法表明我们是长白山七道沟人。
我屯赵家摆六个香碟,说明赵家是六道沟人。
洪家摆一个香碟,就表明洪家是一道沟人{1}。
我见到洪家板位前贴一张黄满洲彩(黄挂钱),这是他们头道沟人供祖的规矩。
我家两个位板,南边位板比北边位板高一寸,香碟完全刷黄油。
立位时,木匠做位板等祭器,都必须用吉星尺排尺寸,长短尺寸一定要赶上尺上的“吉星”。
供祖烧达子香{2},不用一般香。
达子香别名“满山红”,每到春季开花最早,先开花,后长叶,开花时清香扑鼻。
这种植物在依兰县满山都是。
烧达子香时把香碟由位板上请下来,碟内放上净灰,然后将达子香连叶带枝轧成香面,放在槽点燃。
点燃达子香叫描香,先放净灰是为防止燃烧香碟。
两个位板中间靠下的位置贴一张大红纸{3}写的“福”字,“福”字下边贴一张“素洋房”。
“素洋房”是用蓝色、黑色加白粉色画的一张画,上有一片松林,远处有山,近处有水,前边一道小桥,桥下还有莲花,松林边是几所房子。
因是索画,就叫“素洋房”。
祖上忌孝服,穿孝服的人不准进祖堂,如果进去要把孝服剪掉一块,表示这身孝服已经作废。
《从《旧满洲档》到《满文老档》》篇一引言满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重要一支,其历史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在满洲族的历史文献中,《旧满洲档》与《满文老档》是两部重要的历史档案。
这两部档案记录了满洲族的发展历程,为后世研究满洲族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这两部档案的内容、特点及价值,探讨其对于我们理解满洲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一、《旧满洲档》《旧满洲档》是记录满洲族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主要收录了满洲族在建立清朝之前的各种史料。
这些史料包括战争、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满洲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化。
这部档案具有以下特点:1. 内容丰富:涵盖了满洲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
2. 时间跨度大:记录了从满洲族的形成到清朝建立前的历史。
3. 原始性:保留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二、《满文老档》与《旧满洲档》相比,《满文老档》主要收录了清朝建立后的历史资料。
这部档案用满文书写,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为我们了解清朝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其特点如下:1. 书写语言:以满文为主,具有一定的语言特色。
2. 内容全面:包括政治制度、战争史实、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3. 历史价值:反映了清朝的兴衰历程,对于研究清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两部档案的比较与价值《旧满洲档》与《满文老档》虽然记录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是满洲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两部档案在内容、特点及价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与联系。
首先,两部档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
《旧满洲档》主要记录了满洲族早期的历史,而《满文老档》则主要记录了清朝建立后的历史。
这种差异使得两部档案在研究满洲族历史文化时具有互补性。
其次,两部档案的价值不可估量。
它们为我们了解满洲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这两部档案也是研究中国历史、民族文化、边疆问题等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结语从《旧满洲档》到《满文老档》,我们可以看到满洲族历史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满族见面礼节满族是中国的五大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作为一个具有礼仪意识的民族,满族人在见面时都有一套独特的礼节。
下面介绍一些满族见面礼节的相关内容。
一、行礼动作1. 揖礼:两手合十微微下拱,行身礼,同时低头行礼,表示尊敬他人。
2. 手牵手礼:双方同时伸出手掌,轻轻握住对方手掌,没有过多的力道和摇晃动作。
3. 作揖礼:两手合十,同时低头躬身,表示恭敬和谦逊。
4. 接盏礼:同盏端起,嘱咐对方「慢用」;敬盏时轻轻提起,捧在掌心;背盏时只能扳着盏底,不可用手托底。
二、言辞礼节1. 称谓礼节:满族人注重称呼的准确和礼貌,尤其是对长辈和上级。
一般称呼男子为"阿哥"、"老哥",女子为"姐姐"或"老姐"。
2. 问候礼节:满族人见面时会互相问候,例如:"你好吗?"、"近来可好?"等,表达关心和友善之意。
3. 辞别礼节:在辞别时,满族人会说"路上小心"、"一路顺风"等祝福的话语,表达关心和祝福之意。
三、礼物的选择在满族的传统文化中,礼物是人们表示尊重和感谢的一种方式。
对于满族的见面礼节来说,送礼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 常见的礼物:如传统的绸缎、花布、锦缎、丝巾、茶叶等,这些礼物代表着对对方的尊敬和祝福。
2. 收礼礼节:满族人在收到礼物时都是非常谦虚和谦逊的,一般都会说"哪里哪里"、"怎么好意思"等话语,表示对对方的感谢和谦逊之意。
四、注意事项1. 注意仪态举止:满族人重视仪态举止,要保持优雅、自信的姿态,姿势要端正,言谈要文雅,动作要得体。
2. 注意礼节仪式:满族人对礼节仪式非常重视,在满族的传统场合中,需要遵守相应的礼仪规范,例如婚礼、葬礼等。
3. 注意言辞选择:满族人在见面时要注意言辞的选择,要文明、客气,尊重别人的感受,避免说一些伤害他人的话语。
满族的传统文化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满族的传统文化,那可真是丰富多彩,有意思极了!满族啊,他们的服饰就特别有特色。
那旗袍,多漂亮啊!穿上身,婀娜多姿的,就像那盛开的花朵儿,把女性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旗袍可不简单,精致的剪裁,漂亮的图案,走在街上那回头率肯定超高!你说这要是在现在,满族的姑娘们穿着旗袍参加个聚会啥的,那不得惊艳全场啊!再说说他们的饮食文化。
满族的特色美食可不少,像什么萨其马呀,甜滋滋的,咬一口,那满足感,别提多棒了!还有那八大碗,满满都是肉啊,对于爱吃肉的朋友来说,那可真是福音啊!这就好像你去吃一顿豪华大餐,各种美味摆在你面前,让你吃得停不下来。
满族的语言也很有意思呢!虽然现在说的人可能没那么多了,但那独特的发音和词汇,就像一门神秘的学问。
想象一下,要是你能说上几句满族话,在朋友面前显摆显摆,那多有意思呀!满族的传统习俗也值得一提。
他们对祖先那可是相当敬重,祭祖的时候那叫一个庄重严肃。
这就好比我们对自己的长辈要孝顺一样,是一种深深的情感纽带。
还有那婚礼习俗,热闹非凡,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新娘坐着花轿,那场面,跟电视剧里似的,多浪漫啊!满族的舞蹈也很有魅力呀!那欢快的节奏,灵动的舞姿,看着就让人心情愉悦。
感觉就像在一个欢乐的派对上,大家一起尽情跳舞,释放自己的活力。
满族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个宝藏,里面藏着无数的宝贝。
我们应该好好去了解、去珍惜。
这不仅仅是对满族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传承啊!难道我们不应该把这些美好的文化一代代传下去吗?让我们的后代也能感受到这些文化的魅力,让他们也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而骄傲!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幸啊!所以啊,大家都行动起来,多去了解了解满族的传统文化吧!。
介绍满族文化
《满族文化真有趣》
嘿,咱今天来唠唠满族文化。
我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一个满族的活动,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
一到那地方,就看到好多穿着满族传统服饰的人,那衣服可太漂亮啦!花花绿绿的,上面绣着各种精美的图案。
男的穿着长袍马褂,女的穿着旗袍,一个个都特别精神。
我就想啊,这要是穿上走在街上,得多拉风呀!
然后就是满族的美食啦,什么萨其马呀,那叫一个甜滋滋,咬一口,满嘴都是香甜的味道。
还有八大碗,那菜的分量可足了,味道也是杠杠的。
我当时就放开了肚子吃,哎呀,差点没把自己撑着。
再说说满族的语言,听着就特别有意思。
他们说话的时候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虽然我听不懂,但就是觉得很新奇。
我还跟着学了几句简单的,什么“阿玛”“额娘”的,感觉自己瞬间就穿越到古代啦。
满族的舞蹈也特别有特色,那动作优美又有力,看着他们跳舞,我都想跟着扭起来。
而且他们跳舞的时候脸上都带着笑容,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真的很感染人。
满族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呢,像什么祭祀啦、婚礼啦,都有着独特的仪式和讲究。
我就特别好奇他们的婚礼是啥样的,听说可热闹了,新郎新娘都穿着漂亮的婚服,还有各种仪式,想想都觉得很有意思。
哎呀呀,满族文化真的是丰富多彩呀,我这一次体验就让我深深地迷上了。
真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和感受满族文化的魅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去了解、去尊重,这些优秀的文化一定会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们的独特魅力!这就是我和满族文化的一次亲密接触,真是难忘又有趣呀!哈哈!。
满族的“妈妈口袋”及其礼俗满族不少特有的风俗习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形成的。
满族人供俸“妈妈口袋”、举行“开锁”仪式,就是一种特有风俗。
在满族人中,“妈妈口袋”依然存在,但“开锁”仪式已很少有人举行了。
“妈妈”一词,兼有对老年女性的敬称,通常称为“老妈妈”。
而在满族风俗中则成为专用词。
这与祖先信俸诸神“妈妈”相合。
与母系社会发展相关。
在黑龙江省拉林一带地方所供俸,柳树“老妈妈”称“佛头妈妈”。
“佛头”是满语“佛叨浩”的同音异写,按满语,“佛叨浩”为柳树在满族中被视为吉祥物。
所以“佛头妈妈”就成为吉祥的女神。
各姓氏的“妈妈”自然就是氏族的缔造者,并做为偶像来崇拜。
“锁”亦解为“索”,其形制构造是似锁亦索。
前者是有关锁牢固之意,后者不仅仅有索缚之意且有线索相联不断之意,同时也起结记辈分、人员数目的作用。
因之引申为本族人丁兴旺,繁荣昌盛,连绵百世的祝愿。
“开锁”的仪式及其活动是很讲究规矩的。
大凡姑娘(格格)出嫁(出阁),都要举行“开锁礼”。
还有男子“戴锁礼”,男子“开锁礼”,娶媳妇“添补丁礼”。
这四种形式,均属祭祀的礼仪范畴。
而其中最隆重的要算姑娘出嫁的“开锁礼”了,必须单独举行。
一经载入谱书的礼仪,即视为族规家法,也可以说是“家族宪法”,对全族人均有很大的约束力。
凡族人均不得有冒渎行为。
姑娘出嫁“开锁”礼。
姑娘出嫁前(订婚待嫁的姑娘)须择吉日“开锁”。
这时待嫁姑娘是中心人物,主人公,所以这位姑娘必须很早就得到祖宅待候,最晚也得在开锁猪送到之前。
因为举行这种仪式都在祖宅进行。
而且“老妈妈”就供俸在祖宅的西墙上方,哪怕这家很穷,也需这样办。
举行仪式前,就要做好一切准备。
而这些准备工作,都要遵守先例,仪式的程序亦是固定的,不得有丝毫紊乱,所以既严肃又充满欢乐、团圆、喜庆的气氛。
仪式的准备。
首先是择订吉日,由族长(无族长时由族中有威望的长者)通知全族,其次是全族人都要清扫除尘,沐浴更衣,尤其待嫁姑娘必需沐浴更衣,祖宅要彻底清扫,地上要铺上新席,最后是准备祭品,祭祀主要是宰牲祭。
满族礼节研究报告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满族礼节作为满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满族礼节进行研究,并从起源、内容和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
满族礼节的起源可追溯至满洲国时期,当时由于满洲国处于封建社会,礼节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满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满族礼节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满族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满族礼节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包括婚姻、葬礼、宴席和贺寿等方面。
在婚姻方面,满族人有许多固定的仪式和习俗,如聘礼、嫁妆和婚宴等,这些仪式凝聚了满族人对婚姻的尊重和重视。
在葬礼方面,满族人有独特的丧葬习俗,如丧礼、祭祀和安葬等,这些习俗反映出满族人对亲人的哀悼和纪念。
在宴席方面,满族人舞狮、唱山歌等活动,这些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展示了满族人豪爽开朗的性格。
在贺寿方面,满族人有庆丰年、忌调用等活动,这些活动旨在祝贺长寿者,展示了满族人对长寿的向往和尊重。
满族礼节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统和民间文化的方式进行。
满族人将满族礼节传承给后代,通过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将这些传统保留下来。
同时,满族礼节也通过文化活动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例如,满族舞狮、满族传统服饰和满族传统音乐等文化表演,成为了满族人民传承满族礼节的一种方式。
满族礼节的研究对于了解和弘扬满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满族礼节的起源和发展,进一步认识满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同时,满族礼节的研究可以为满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综上所述,满族礼节作为满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特点。
满族礼节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满洲国时期,通过口头传统和民间文化的传承方式得以保留和发展。
通过研究满族礼节,可以深入了解和弘扬满族文化,为满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