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化卒中医疗及质量控制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780.50 KB
- 文档页数:63
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9年版)一、心内科医患比定义:心内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出院患者的比例。
计算公式:心内科医患比= ×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二、住院患者死亡率定义:某机构某年心内科住院患者死亡人数占同期该机构出院患者总数的比率(%)。
计算公式:住院患者死亡率= ×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总体医疗质量和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的指标。
三、非计划再入院率定义:某机构某年患者出院后30天内非计划再次入院人数占同期该机构出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非计划再入院率= ×100%意义:反映该医疗机构非计划再次入院控制的医疗质量,是评价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效果及评估预后判断准确程度、出院治疗方案有效程度的重要过程指标。
四、非计划重返手术率定义:某机构某年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患者人数占同期该机构活产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非计划重返手术率= ×100% 意义:反映该医疗机构手术质量以及围手术期的管理能力,是的评价开展了介入手术的医疗机构总体医疗质量的重要过程指标。
五、手术并发症率定义:某机构某年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包括心脏及血管损伤、血栓事件、过敏、感染、严重出血、肾功能损害、放射损伤、造影剂相关肾功能损害等)例数占同期该机构手术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手术并发症率= ×100%意义:反映该机构的介入手术质量及围手术期管理能力,是开展介入手术的医疗机构总体医疗质量的重要过程指标。
六、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定义:某机构某年对本科室住院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并救治成功例数占同期实施心肺复苏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 ×100%意义:反映机构对危重患者心肺复苏和急救技术能力。
七、手术患者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定义:某机构某年行择期介入手术患者,不合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人数占同期该机构择期介入手术患者总数的比例。
卒中中心管理制度汇编卒中中心管理制度汇编一、前言为了提高卒中患者的诊疗质量,规范卒中中心的管理,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涵盖了卒中中心的各个方面,包括组织结构、人员职责、诊疗流程、质量评估等,是卒中中心运行的基础和指导。
二、组织结构与职责1. 卒中中心应建立由医疗、护理、行政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卒中中心的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标准、诊疗流程等,并监督实施。
2. 领导小组应明确各部门职责,如医疗部门负责患者诊疗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护理部门负责患者护理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等。
3. 领导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对卒中中心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解决问题和调整策略。
三、诊疗流程1. 患者入院时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2. 卒中中心应建立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在发病后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3.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得到规范化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
4. 患者在出院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出院后的康复计划。
四、质量评估与改进1. 卒中中心应建立质量评估小组,定期对卒中中心的诊疗质量进行评估和反馈。
2. 质量评估应包括患者的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
3. 根据质量评估结果,应及时调整诊疗方案和管理策略,持续改进卒中中心的诊疗质量。
五、其他事项1. 卒中中心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
2. 卒中中心应加强与社区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形成完善的卒中防治网络。
3. 本管理制度的修改和解释权归卒中中心领导小组所有。
六、安全与风险管理1. 卒中中心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安全。
2. 卒中中心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团队,负责及时发现、评估和处理各种潜在的风险。
3. 卒中中心应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4. 卒中中心应对诊疗设备、药品、环境等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5. 卒中中心应建立紧急处理预案,以便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迅速、有效地应对。
2024卒中急诊组织化管理指南推荐意见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给患者及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
组织化管理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卒中医疗质量。
关于卒中急诊的组织化管理,《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主要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快速收集临床资料1.急诊团队应快速识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可能时,立即启动溶栓流程(I类推荐,A级证据\2.急诊团队需为院前预通知的患者提前启动卒中诊治流程;急诊护士对到院就诊患者分诊后通知急诊医师接诊并启动诊治流程(I类推荐,B级证据I3.启动溶栓或血管内治疗流程后,急诊护士应快速送检患者的实验室样本,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和凝血谱等,该过程不得超过患者到达急诊后的30min (I类推荐,B级证据力4.尽早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一般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有关实验室检查。
在病情和条件许可时,应进行必要检查以明确病因(I类推荐,C级证据\5.突发剧烈头痛伴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应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断(I类推荐,B级证据X6.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建议积极查找可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液淤滞的原因(I类推荐,C级证据1卒中症状的初步评估和分类1.急诊医师/溶栓小组需对患者询问病史、核实发病时间,进行体格检查,依据NIHSS对患者症状评分。
推荐在送往影像科的途中进行上述步骤(I 类推荐,B级证据X2.对疑似卒中患者应尽快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AlS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进行治疗(工类推荐,A级证据\3.突发剧烈头痛和脑膜刺激征阳性高度提示SAH可能,患者应该尽快分诊至神经外科(I类推荐,A级证据X4.对于临床上不明原因的头痛、视盘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应考虑CVST的可能(11类推荐,C级证据15.患者一旦确诊为脑出血,应立即分流至卒中单元或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口类推荐,B级证据\快速影像扫描1.拟行溶栓或血管内治疗时,须在患者到院25min内开始头颅CT/MRI扫描,并在患者到院45min内完成对影像扫描的后处理及解读(I类推荐,B 级证据力2.应避免在卒中诊治流程中选择易造成时间延误的影像检查。
欧洲卒中战略宣言——赫尔辛堡2006濮月华,孙海欣,边立衡,郑华光(编译)作者单位100050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通讯作者郑华光zhgdoc@ 【编者按】第二次卒中管理共识会议于2006年3月22~24日在瑞典的赫尔辛堡召开。
这次大会由国际卒中学会主办,欧洲卒中委员会支持,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办公室共同发起,由国际物理治疗联盟欧洲分会、神经科学护理协会协办。
欧洲卒中患者联合会也参加了大会。
这次会议宣布了欧洲卒中战略宣言——赫尔辛堡2006,阐明了在卒中管理的5个主要方面(组织化卒中医疗、急性卒中的管理、预防、康复、卒中结局的评价和质量评估)的全部规划和到2015年将要达到的目标。
【关键词】卒中;治疗;宣言;赫尔辛堡;欧洲卒中是欧洲首要致残和致死的原因之一。
随着欧洲人口的不断老龄化,社会的卒中疾病负担会不断增加。
1995年11月,在瑞典的赫尔辛堡召开了关于卒中管理的泛欧共识会议,研究卒中管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设定2005年目标。
该会议由世界卫生组织(W HO)欧洲办公室和欧洲卒中委员会联合主办,由欧洲神经科学联盟、国际卒中学会、国际物理治疗联合会-欧州分会以及世界作业治疗师联盟协办。
卒中治疗赫尔辛堡宣言刊登在1996年Jour nal of I nt er nalM edi ci ne杂志上。
2006年3月22~24日,第二次共识会议在赫尔辛堡召开,会议更新了循证医学证据,并设定了新的目标。
这次大会是由国际内科学会及W HO欧洲办公室筹办,欧洲卒中委员会、国际卒中学会支持,国际物理治疗联合会-欧洲分会、神经科学护理协会协办,欧洲卒中患者联盟也参加了该会议。
这次会议涵盖了卒中治疗的5个主要方面:·卒中组织化服务·急性卒中的治疗·预防·卒中后康复·卒中预后及生活质量的评价经过充分的会议讨论,与会者采纳了关于欧洲卒中战略的赫尔辛堡宣言2006,并阐述了所有的将要在2015年实现的卒中管理目标。
医院卒中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医院对卒中患者的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和生存率,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对卒中患者的诊断、治疗、护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管理。
三、工作原则1、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照顾。
2、坚持科学诊治,规范医疗行为,避免不规范诊治造成的不良后果。
3、优质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4、制度透明,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公开,加强监督和管理。
四、岗位职责1、院长:负责全院卒中患者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协调。
2、卒中中心主任:负责卒中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协调各岗位人员,监督医疗质量。
3、医生:负责卒中患者的诊断、治疗和医嘱管理。
4、护士:负责患者的护理、输液、观察等工作。
5、药剂师:负责患者用药的调配和监督。
6、管理人员:负责统筹协调各个环节,监督工作进展情况。
五、工作流程1、入院接诊:患者入院后,卒中中心主任安排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并安排相应的检查。
2、诊断治疗: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3、护理服务:护士根据医嘱,进行护理服务,包括床边护理、排泄护理、营养护理等。
4、康复训练:康复师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5、出院管理: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适的出院计划,并进行随访管理。
六、质量评估1、定期召开卒中患者管理工作评估会议,对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行评估。
2、根据评估结果,对医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3、不断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七、附则1、本制度经医院领导审批后生效。
2、本制度解释权归医院卒中管理委员会。
以上就是医院卒中管理制度的内容,希望能对医院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一、总则为提高医院卒中中心诊疗水平,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及《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成立医院卒中中心管理小组,负责制定、修订、监督执行本制度,协调解决卒中中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 卒中中心管理小组下设卒中中心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三、职责分工1. 卒中中心管理小组:(1)负责制定卒中中心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2)协调各相关科室,确保卒中中心各项诊疗流程的顺畅。
(3)监督、检查卒中中心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4)组织卒中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2. 卒中中心办公室:(1)负责收集、整理卒中中心相关资料,建立病历档案。
(2)组织卒中中心工作人员开展日常诊疗工作。
(3)协调各相关科室,确保卒中中心各项诊疗流程的顺畅。
(4)负责卒中中心患者随访工作。
3. 相关科室:(1)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等科室负责卒中中心的诊疗工作。
(2)影像科、检验科等科室负责卒中中心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3)康复科、护理部等科室负责卒中中心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
四、诊疗流程1. 接诊:卒中中心接诊患者后,立即评估病情,按照卒中中心诊疗流程进行救治。
2. 诊断: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结合影像学、实验室等检查结果,明确诊断。
3. 治疗:根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
4. 随访: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五、质量控制1. 卒中中心定期组织专家对诊疗流程、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等进行评估。
2. 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提高诊疗水平。
3.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卒中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六、患者教育1. 卒中中心开展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卒中的认识。
2. 教育内容包括:卒中症状、预防措施、治疗原则等。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由医院卒中中心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医院卒中中心建设的发展趋势一、引言卒中,又称中风,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约有1300万人每年发生卒中,其中750万人死亡,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我国卒中防治形势尤为严峻,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发生卒中,致残率高达60%以上。
为了降低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医院卒中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医院卒中中心建设的发展背景1. 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卒中防治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卒中防治工作力度,完善卒中防治体系,提高卒中诊疗水平。
2. 社会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首要问题。
卒中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防治需求日益增长。
3. 科技进步推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卒中诊断、治疗和康复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为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医院卒中中心建设的发展趋势1. 规范化建设: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将更加注重规范化、标准化,遵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的有关规定,完善组织架构、诊疗流程、技术规范等。
2. 一体化管理:医院卒中中心将实现院内外卒中防治资源的整合,实现医疗、康复、护理等多学科一体化管理,提高卒中综合防治能力。
3. 全程化服务:从卒中预防、急性期救治、恢复期康复到患者居家管理,医院卒中中心将提供全程化、无缝隙的服务,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
4. 信息化支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高医院卒中中心的运营效率和诊疗水平,实现卒中防治信息的互联互通。
5. 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卒中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培养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卒中防治专家。
6. 社会宣传教育:加大卒中防治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卒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降低卒中发病率。
四、结语医院卒中中心建设的发展趋势反映了我国卒中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实际需求。
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一、引言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质量和效率,医院卒中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关于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的详细指南,以帮助医院相关专业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医院卒中中心建设目标1. 提高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率。
2. 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3. 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残疾率。
4. 提升医院卒中诊疗水平,打造区域卒中防治中心。
三、医院卒中中心组织架构1. 卒中中心领导小组:负责卒中中心建设的整体规划、协调和监督。
2. 卒中中心医疗团队: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康复科等相关专业的医生。
3. 卒中中心护理团队:负责卒中患者的护理工作。
4. 卒中中心技术支持团队:负责卒中中心的设备维护、数据管理等技术支持工作。
四、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内容1. 硬件设施:配备先进的卒中诊断和治疗设备,如磁共振、DSA、CT等。
2. 软件设施:建立完善的卒中诊疗流程、救治指南和质量控制体系。
3. 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水平的卒中救治人才。
4. 信息化建设:建立卒中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患者信息共享和远程会诊。
五、医院卒中中心管理要点1. 制定并落实卒中中心各项制度、流程和指南。
2. 定期对卒中中心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业务水平。
3. 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卒中患者救治质量。
4. 开展卒中筛查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卒中的认识。
5. 建立患者随访制度,关注患者康复情况。
六、持续改进与评估1. 定期对卒中中心工作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2. 引入第三方评估,客观评价卒中中心的建设成果。
3. 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卒中中心的组织架构、管理方式和救治流程。
4. 鼓励卒中中心人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借鉴先进经验。
七、总结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院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
脑卒中中心管理制度一、脑卒中中心管理制度的一般概况脑卒中中心是指专门处理脑卒中患者的医疗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提供规范化、个性化的诊疗服务,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脑卒中中心管理制度是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对脑卒中中心的组织结构、人员配置、设备设施,患者入院、出院和康复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套制度体系。
二、脑卒中中心的组织结构1、脑卒中中心应设置专业的脑卒中诊疗团队,包括脑卒中专家、神经内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等。
其中,脑卒中专家是核心人物,负责诊断、治疗和康复指导。
2、脑卒中中心应设立科室,包括急诊科、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康复科等。
各科室之间应紧密合作,形成多学科协作的工作机制。
3、脑卒中中心应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对患者的入院、诊断、治疗和出院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管理。
4、脑卒中中心应设立质控部门,负责对中心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患者得到规范化和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三、脑卒中中心的标准化诊疗服务1、脑卒中中心应建立“绿色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行快速诊断和治疗,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窗。
2、脑卒中中心应实施规范的急救措施,包括缺氧性脑损伤的防治、镇痛、水电解质平衡及体温控制等。
3、脑卒中中心应实施规范化的脑卒中诊断和治疗方案,包括脑CT、MRI检查、溶栓治疗、手术及康复等。
4、脑卒中中心应对脑卒中患者的随访和康复进行规范管理,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四、脑卒中中心的设备设施和人员配置1、脑卒中中心应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脑CT、MRI、溶栓治疗设备、康复治疗设备等,以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
2、脑卒中中心应配置专业的医护人员,包括脑卒中专家、神经内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等,以保证患者得到规范化和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五、脑卒中中心的质控和评估1、脑卒中中心应建立规范的质控部门,对中心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定期开展临床质量评价和医院评审。
2、脑卒中中心应建立患者满意度评价体系,收集患者对诊疗服务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工作不足之处。
一、目的为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在脑卒中诊疗过程中的安全,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脑卒中诊疗相关科室,包括神经内科、急诊科、康复科等。
三、组织机构1.成立脑卒中安全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等。
2.脑卒中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四、管理制度1.医护人员培训(1)对医护人员进行脑卒中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对脑卒中的认识、诊断和救治能力。
(2)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脑卒中急救技能培训,确保熟练掌握急救技能。
2.患者评估与监测(1)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评估脑卒中的风险因素。
(2)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3)加强对患者的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监测。
3.药物管理(1)严格执行药物管理制度,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2)对患者进行药物过敏史询问,避免使用过敏药物。
(3)规范用药,合理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物副作用。
4.医疗设备与设施(1)定期检查医疗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2)保证急救设备齐全,如吸氧器、呼吸机、心电图机等。
(3)加强科室环境管理,保持清洁、通风、舒适。
5.患者转运(1)制定患者转运流程,确保患者安全、快速转运。
(2)加强转运过程中的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6.医疗文书管理(1)规范医疗文书书写,确保医疗信息的准确、完整。
(2)严格执行医疗文书审核制度,确保医疗文书质量。
五、监督与考核1.脑卒中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科室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脑卒中相关知识、急救技能、安全管理意识等。
3.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六、附则1.本制度由脑卒中安全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2.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脑卒中防治工作,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疾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从事脑卒中防治工作的相关人员。
第三条脑卒中防治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普及知识,提高全民意识;(三)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四)规范治疗,降低致残率;(五)强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建立健全脑卒中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领导脑卒中防治工作。
第五条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脑卒中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
第六条加强脑卒中防治队伍建设,提高防治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第七条建立脑卒中防治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提高防治工作效率。
第三章预防措施第八条加强脑卒中健康教育,普及脑卒中知识,提高全民防治意识。
第九条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降低脑卒中发病率。
第十条开展脑卒中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十一条加强社区脑卒中防治工作,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第四章诊疗规范第十二条制定脑卒中诊疗规范,明确诊断、治疗、康复流程。
第十三条加强脑卒中救治能力建设,提高救治水平。
第十四条加强脑卒中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第十五条建立脑卒中防治专家咨询制度,为患者提供专业指导。
第五章监督检查第十六条建立脑卒中防治工作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检查。
第十七条对违反本规章制度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查处。
第六章附则第十八条本规章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九条本规章制度由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规章制度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卒中治疗时间的管理指标卒中治疗时间的管理指标是指在出现卒中症状后,尽快采取治疗措施,以减少脑损伤的程度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时间管理指标是衡量卒中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患者康复的关键因素。
以下是卒中治疗时间的管理指标及其重要性。
1. 门到针时间(Door-to-Needle Time,DTN)门到针时间是指从患者进入医院急诊科门诊到给予溶栓药物治疗的时间。
溶栓药物治疗是卒中急性期的标准处理方法之一,可以溶解血栓以恢复脑血流,挽救脑组织。
数十年的研究表明,DTN时间的延长与预后的恶化有关。
因此,尽早进行门诊评估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2. 门到球(手术)时间(Door-to-Groin(Operation)Time, DGT/ Door-to-Clot (Rupture) Time, DCT)门到球(手术)时间是指患者进入急诊科门诊后到进入手术室行血栓切除术的时间。
对于一些适应症明确的大血管阻塞,行经皮球囊治疗术或内镜下血管取栓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研究发现,延长的门到球时间与脑血管再通的机会逐渐减低和脑缺血面积的增加相关。
因此,减少DGT时间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3.急性期血压控制时间在急性期的卒中患者中,高血压的存在可以加重脑组织的缺血和梗死,增加脑水肿和出血的风险。
因此,及时控制血压是卒中急诊处理的重要内容。
早期血压控制可以缩小卒中面积,改善患者的预后。
血压控制时间是指患者进入医院后多久开始治疗,并且使血压稳定在安全的范围内。
减少急性期高血压的治疗时间,有助于减轻组织的缺血和损伤。
4. 住院后卒中中心介入治疗时间(In-Hospital Stroke Center Intervention Time, IHIT)住院后介入治疗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介入治疗的时间,包括手术、血管内治疗和其他形式的介入治疗。
早期判断患者是否适用于介入治疗尤为重要,因为早期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由于介入治疗需要特殊的设备和专业团队的支持,因此IHIT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指标。
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标准(草案)二○一五年五月目录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标准 (3)一、卒中防治中心 (3)(一)基本条件 (3)(二)组织管理 (3)(三)建设要求 (4)(四)服务要求 (5)二、高级卒中中心 (6)(一)基本条件 (7)(二)组织管理 (8)(三)建设要求 (8)(四)服务要求 (9)三、国家示范卒中中心 (10)(一)基本条件 (10)(二)组织管理 (11)(三)建设要求 (12)(四)服务要求 (12)附录:中国卒中中心流程认证及质控考核指标 (14)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标准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脑血管病临床专科的建设与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医疗机构对脑血管病的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管理的实际状况,拟定了《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标准》。
卒中中心设臵分为“卒中防治中心”,“高级卒中中心”和“国家示范卒中中心”三级。
各级卒中中心参照本标准建设和管理。
一、卒中防治中心“卒中防治中心”是能为卒中患者提供基本的、标准化的诊疗服务,具备必要的卒中专业人员、基本设施设备、专业技术和卒中救治流程的医疗中心。
(一)基本条件1.二级及以上医院资格。
2.设臵神经内科(和/或神经外科,急诊科)开设床位30张以上。
3.从事卒中诊疗的各级各类人员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质、大型仪器上岗资质等执业许可资格。
4.具备满足重症卒中患者救治标准的重症监护病房。
5.具有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康复科(或专业)。
(二)组织管理1.成立以医院主管业务领导为主任,以相关职能部门、临床、医技和信息部门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卒中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卒中中心副主任兼任),各级各类人员职责明确。
2.成立以神经内、外科医师为主体,卒中诊疗相关专业骨干医师为依托的救治小组。
3.建立健全保证卒中救治质量和安全的相关管理制度、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4.依据国家卒中诊治规范及指南,制定各类卒中病种的救治预案,建立绿色通道,由专人负责卒中相关信息的登记与上报。
高级卒中中心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高级卒中中心的组织管理,提高脑卒中防治水平,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的意见》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高级卒中中心的组织管理、学科建设、医疗质量、教育培训、科研与合作、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第三条高级卒中中心应以患者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全面提升脑卒中的预防、诊疗和康复水平,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高级卒中中心应设立领导小组、管理办公室、专业技术组等组织机构,明确各小组的职责和任务,确保中心的顺利运行。
第五条高级卒中中心领导小组负责中心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监督评估等工作。
组长由医院院长或者分管副院长担任,成员包括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专业技术组代表等。
第六条管理办公室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制度建设、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资料保管等。
办公室主任由中心负责人兼任,工作人员由相关职能科室人员组成。
第七条专业技术组负责中心的学科建设、技术培训、科研协作等工作。
组长由中心负责人兼任,成员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第三章医疗质量第八条高级卒中中心应建立健全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确保患者从就诊到治疗的时间得到最大限度地缩短,提高救治成功率。
第九条高级卒中中心应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实现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康复科等相关科室的紧密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的诊疗服务。
第十条高级卒中中心应制定脑卒中诊疗规范和流程,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十一条高级卒中中心应建立健全脑卒中患者随访制度,对治愈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康复情况,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帮助和支持。
第四章教育培训第十二条高级卒中中心应加强脑卒中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第十三条高级卒中中心应定期组织内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十四条高级卒中中心应鼓励医护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训,拓宽视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