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之政事
- 格式:doc
- 大小:2.46 KB
- 文档页数:1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0篇300字左右《世说新语》读书笔记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不是诗人,他及其门下文人编纂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也不是一部诗歌作品,然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
主要在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谢安以其脱俗的言行、超逸的气质而为士人所仰慕,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总体说来,《世说新语》受到魏晋流行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因此在用语上,语言虽然短小,可是仍善于借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
而且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
善于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写。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
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
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
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
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
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
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
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我们做老师的是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平时处理班级事情是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过去私塾是要靠“打”的,好像是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2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内恶,诸医不可疗。
闻于法开有名,往迎之。
既来,便脉云:“君侯所患,正是精进太过所致耳。
”合一剂汤与之。
一服,即大下,去数段许纸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符也。
读书笔记:郗愔再次登场,每次登场都是负面形象,这次因为迷恋天师道,吃符箓太多,导致肠胃不畅而得病,由此可见,当时一大批士大夫迷恋道教炼丹之术。
魏晋南北朝的名士们主要做三件事:饮酒,服药,清谈。
当时的人服用一种药石叫:五石散,也称寒食散。
据说服用后可以娇美姿容,延年益寿,其实却使人脾气暴躁,过早衰亡。
可惜!可叹!可悲啊!《世说新语》读书笔记3孝武在西堂会,伏滔预坐。
还,下车呼其儿,语之曰:“百人高会,临坐未得他语,先问‘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引言《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它记录了东晋时期名臣、学者及士人之间的言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情世故。
通过阅读《世说新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政治风云、文化雅趣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世说新语》进行阅读分析,总结出其中的精华之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一、《世说新语》的背景《世说新语》是晋代文学家、世说学派创始人刘义庆所编纂的,在东晋时期是一本备受瞩目的文学作品。
它以言行之事、人物之语为材料,记录了当时社会上种种趣事,类似于当代的“八卦”或者“小道消息”。
这些趣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性格,为后世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世说新语》共分为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若干个小节。
其中涵盖了杂论、反讽、夸张、对话等多种文学手法,使得整个作品生动有趣,读者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1. 天下第一赏这个部分主要描述了令当时人物赞叹的人物或事物的特点,例如“丞相垂簪袴,走骑颇乱,悔不out”等。
通过这些文字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物的崇拜和景仰。
2. 未久死必彰这个部分主要记录了一些人物的不幸遭遇,比如“豫州刘老爷,娘家分饷钱,指怨旦夕死”。
这些故事带给了我们一些反思,让我们更加珍惜现有的幸福和生活。
3. 国士闻犹未足这个部分主要描述了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比如“辅国老爷,才子妓,孔明聪艳,能够能够改变历史。
”这些故事让我们深入了解了才子佳人的智慧和才情。
4. 君子民体也这个部分主要描述了一些君子民国的风采,比如“昔日太子如花火,贵妃宁不探察狠呢。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宫廷风尚。
5. 圣人非愚众这个部分主要描述了一些圣人的言行,比如“环宇孔稚,天下划时,据闻苏武心中有奇趣,举个例子说話肃杀即信。
6. 庸常无奇这个部分主要记录了一些寻常人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他们在生活中的点滴欢乐。
书籍《世说新语》读书笔记领悟书籍《世说新语》读书笔记领悟1《世说新语》是南宋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文学、方正、雅量、政事等三十六篇,讲述了当时名士的轶闻趣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篇的第九篇。
这篇文章介绍的是一名叫荀巨伯的人,听说在远方的友人得了病,便什么都不管去看他,正值匈奴人攻打这座城。
匈奴人已经闯进,问荀巨伯:“我们大军已到,城中无人,你是何等的汉子,还敢留在这儿!”,他说:“不忍留下朋友,宁以自己的性命来换朋友的命。
”匈奴人听了很是感动,便撤军了。
荀巨伯冒死也要保护朋友,这才是君子之交啊!这就是“真”和“诚”的一种体现,能让敌人自惭而退,让我们见到了患难见真情的可贵。
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人应该讲情义,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的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
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重义,这些品德值得我们推崇!书籍《世说新语》读书笔记领悟2《世说新语》这是一本讲述南北朝时期社会上流传的新鲜故事的一本书。
那么何为层次?有钱或有权?现代人大多都这么认为。
但真正有层次的人,他的层次感是从言行中表露出来的。
陈元方,出生在太丘长的家中,也是当时上流社会的人。
7岁时,他在门外玩耍时,来了一个人,是他父亲的朋友,他是来赴约的。
但当时他父亲陈太丘因朋友未能按时赴约,而已经走了。
朋友得知后很生气,甚至还心有怨言,骂了陈太丘。
陈元方告诉他,赴约迟到是不讲信用,对着他的儿子辱骂他的父亲,是不讲礼,友人听后自觉很惭愧,想要道歉,但是元方却自顾进了家门,不再理睬他。
有一个较为广泛的想法:不要以你不喜欢的方法去对待别人,友人已经无礼,是应该说说他。
但是这体现了一个人的层次感,体现了元方思想境界高。
如果,只中说友人两句,叫他日后要改正,那就成了老子教训儿子了!相反,他用行动告诉了友人:你这是没有人会喜欢你的,包括小孩子。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感悟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主要记述了魏晋时期的政治家和官员的言行,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貌和社会状况。
阅读这部作品,可以获得许多深刻的感悟。
首先,这部作品提醒我们政治是国家之大道,政事是政治之核心。
作为政治家和官员,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严谨的作风和忠诚的态度,才能胜任自己的职责,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其次,这部作品揭示了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
在政治斗争中,人们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欺骗、背叛、攻击等。
但是,这些行为往往会带来相反的结果,对自己的声誉和前途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正直、诚信和责任等价值观,不偏离正道,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定。
第三,这部作品还强调了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在古代社会,读书人往往是政治家和官员的主要来源。
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这部作品也提醒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作为现代人,我们也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往往会做出一些不道德或者不负责任的行为。
通过反思和学习《世说新
语·政事第三》等优秀文化作品,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世说新语政事读后感导读:《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1]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下面是世说新语政事读后感,请参考!世说新语政事读后感1见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 三国之管宁,避乱世于草莽,身布衣以终老;华歆,登高堂至宰辅,为高官传清誉。
“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
现常被用来表示,不可以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
而华歆拾起来,知道是一块金子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同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
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
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
是管宁的“小题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的确,文中金块象征着财富,轩冕象征权利尊贵。
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
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
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择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
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
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直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两件很小的事情,足见士大夫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的一部文学名著,作者是刘义庆。
这部书主要记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轶事,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道德观念等。
其中,“方正”篇是《世说新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一些正直、有道德的人物的故事。
在阅读《世说新语·方正》时,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笔记:
1. 人物特点:在每则故事中,都会出现一些具有正直品质的人物。
这些人物通常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
例如,在“方正”篇中,就有很多关于忠臣、孝子、贞妇等人物的故事。
2. 故事情节:每则故事都有一个具体的情节,通过这些情节,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
同时,这些故事情节也往往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做一个正直、有道德的人。
3. 语言表达:《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练、优美,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你可以关注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来描绘人物形象、表现故事情节。
4. 文化背景:《世说新语》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你可以关注当时的文化背景,如士族阶层的地位、儒家思想的影响等。
5. 思考与启示:在阅读每则故事后,你可以思考一下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它让你明白了哪些道理?如何将这些道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笔记,相信你会对《世说新语·方正》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这部名著。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读后感<<世说新语?政事第三>>读后感《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420—581)产生的一部主要记叙魏晋人物言谈的轶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我对《世说新语》中政事篇进行了阅读。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问题,比如,那么何为政事呢?所谓政事主要指行政事务,从具体方面分析就是指处理政务的才能、才干和值得效法的方法和手段。
晋代士族阶层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巩固自己的地位,巩固自己的政权,那么就必然要维护他们制定的法制,严格执行所颁布的法令,强化国家机构的有效管理,这就必须要重视政事和官吏的政绩。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一共分为二十六则小故事,这二十六则小故事的篇幅都非常的短,但读起来有如今天读的极短篇小说一样,故事虽短,但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
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是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
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善于抓住人物特征。
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能够使读者清楚的掌握当时的事件以及作者写这个事件的意图,更能体现当时的一个社会面貌。
关于政事问题,首先是政治主张问题。
是实行德政还是依靠法治,这是从政者一向关注的问题。
本篇倾向仁德治国。
例如第3 则说要“强旨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第19 则也说:“桓公在荆州,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
但是历代统治者的政治措施很少宽厚待民和给百姓以恩惠,所谓德政,常是停留在口头上。
第26 则实际提出了主张仁政和…处杀戮之职?是否矛盾的问题。
而论到施政方针,多主张施行…猛政?,使人不敢犯法。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一起来看看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篇一:《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在多了解了这些魏晋名士的生平事迹与魏晋的社会现状后,终于发现,这些人才是真正有个性的人,才是真正拥有自由的人,尽管他们思想是压抑的,但是毕竟可以做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我可能无法改变这个暗无天日的现实生活,但是我可以把这个世界狠狠地嘲弄一番,可以让这个世界在黑暗之外还多了一份黑色幽默,不亦快哉!
篇二:《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现在的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在改善!教育法明确规定: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学生是用来教育的,曾听说一句话,学生成绩好不一定是我们教出来的,但学生成绩差我们老师是要引起反思的。
换句话说,学生成绩差是我们老师没有“用心”较好。
篇三:《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那时年轻,也未嫁人,看了这则故事,怎么也无法理解,只觉得赵妈妈对出嫁女儿的嘱咐真是不着四六,既不让女儿做好事,也不让人家做坏事,到底要女儿怎么做才好嘛?
现在自己成家了,也已为人之母,想想这些年自己所经历的事,
才领悟到这位赵母为人处事的谋略真是太强了,只能说自己明白得太晚了…
篇四:《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而这些魏晋名士正是做到了这点,才使得这个在政治与社会生活并不招人喜欢的时代,成了很多文人学者心中的理想国,成就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出不可多得的精彩喜剧!。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精选6篇)世说新语读书笔记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经智博老师推荐《世说新语》一书,急忙在网上下单买回,拿到书后迫不及待一阅,真是如老师所说,既能学习古文的运用,还能了解到很多有意义的的故事,最关键是越看越能领悟到故事后面的寓意,对古人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拿我们熟悉的故事《管宁割席》来说吧!管宁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的向往之心,也未免有些武断。
不过,他很有定力,而且他发现了与华歆不志同道合,迟早会割席!我们也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
但这个故事也启发了我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
钟毓、钟会兄弟俩小时候趁父亲睡觉时去偷喝药酒。
父亲当时已经睡醒暂且睡觉来观察他们。
钟毓是先行礼才喝酒,钟会只顾喝酒,不行礼。
过后不久,父亲分别问他们为什么行礼和为什么不行礼?钟毓说:“喝酒是要遵守礼仪的,我不敢不行礼。
”钟会说:“偷酒喝本来就不合乎礼仪,所以不行礼。
”这故事也让我内心深处有所触动,这俩孩子为人诚实忠厚,另外言语的表达也很重要。
通过故事还知道了《左传》的注解原来不是一个人完成,郑玄注解了一部分,将交与见解和自己一样的服子慎,后来就有了《春秋左氏传解谊》。
《世说新语》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很多有意义的故事,都是些名士贵族的所闻逸事,从中阐述出很多的道理,我会继续往后看,大家可以多去看看,帮助我们用更智慧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故事还可以讲给孩子们听。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2这些天,我阅读了一本名叫《世说新语》的书,其中的一节片段让我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那是有个人名叫荀巨伯。
有一天,他得知自己的友人病重在床,便即可千里迢迢赶去探望。
当他赶到时,城外的胡兵却已经攻进城池。
读世说新语读书笔记(精选5篇)读世说新语读书笔记篇1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眼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寺》。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王徽之因兴而行,又因兴而返,不为目的所羁绊,好似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
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古人所说“不为外物所役”,王徽之做到了。
目的是何物?是实质的,是人们所想达到无法理解了。
的,可这个东西在王徽之眼里还不及那突发的诗兴来得重要。
因兴而去,兴尽而归,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这件事若是安排在赶了一夜路,已站在目的地门前的大前提下,这就让世俗里的人古人尚不能解,那么放在现代呢?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里,整天忙着挣钱的人们是不会白费力气做这件毫无实质收获的事。
制定一个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不达目的善不罢休,这就是现今以物质至上的观点。
但我们换个角度看,效率、结果固然重要,可我们真正获得的东西是从过程中得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欢笑,有哭泣,有感动,有无奈,也许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们乐在其中,品味了苦尽甘来,比起最后那个干巴巴的目的,这个过程真的是浪漫得多。
而相较于王徽之那个时代,现今社会要复杂得多。
金钱、权利、地位、荣誉,人们追求地更多,同时所羁绊的东西也会更多。
人们被这些东西绑起来了,只能缩手缩脚的活于世中。
再说说如我一样的学生吧,对一个穷书生,一个身无长物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该是一件单纯的事情,可有哪个学生会为了学习而学习呢?种.种外界因素让我们的身心疲惫不堪,只为得到那一纸成绩单,可真正学到的又有多少东西呢?学习变得不再单纯,强烈的目的性,它早已变得是面目全非了。
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每个人都可以给它来上那么一下。
中国的高考制度,在家长,老师,学校“齐心协力”下,成功的把学习死死的绑在了那单调的阿拉伯数字上。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精选35篇)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世说新语》作者是刘伶,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他留下的诗篇流传了千古,为人生性放达任情,与阮籍关系颇密,是为挚友。
身为刘伶挚友的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想必拥有着世人都知晓的高尚品行和节操。
但恰恰相反,他有着与刘伶相近的性格,阮籍作为西汉时期豪放不羁的代表人物,与他一同出现的往往是不行于礼,品行不端。
这种性格除了表现在了阮籍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是表现在了他的为人处事中。
按照古人的习俗,亲近之人去世之后是需要进行服丧,以表达自己作为子女的孝心和悲伤,通常服丧期是三年,且在此期间不可以喝酒吃肉,否则便是不敬。
但阮籍的母亲去世后,阮籍并没有按照这个规矩进行,仍然参加宴席,并喝酒吃肉。
有一次在晋文王宴请众宾客时,阮籍一如往常的参与,何曾觉得这样不得体,是不孝,并告知晋文王让其罢免阮籍的官职。
晋文王没有这么做,反而维护了阮籍。
阮籍是真的不怀念母亲吗,并不是,他只是不善于表达,没有把自己的悲伤表现出来,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写阮籍知道母亲去时候的表现,“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哀嚎一声,并因此吐血,萎靡不振了很长时间,这种悲伤并不假,是当时大多数人都无法比及的,那种流于形式的孝子行为,真的要大力推崇吗?那种悲伤可能就不会是悲伤了,只是向世人证明的一种形式,形式上的悲伤远比实际的悲伤更为不耻。
阮籍的内心是悲伤的,却也是庆幸的,他可以在母亲在世的时候尽孝,而不需要再母亲去世的时候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悲伤,他无疑是豪放的,更是洒脱的。
只是他的行为在当时并不被认可,只能在后世被我们称赞,着实可悲可叹!世说新语读书笔记2这几天,我看了《世说新语》,这本书里的一篇篇小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其中,两篇讲孝的__尤其令我映象深刻。
第一篇讲的是王祥的故事。
王祥对待后母朱夫人十分恭敬。
有一回他后母半夜暗杀他,刚好赶上王祥起夜,只空砍着被子。
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一定为没砍着人而遗憾不止,便去后母那请求处死自己。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摘抄《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这段话展现了陈仲举礼贤下士的高尚品德。
他刚到豫章做太守,就急于拜访徐孺子,丝毫不顾及众人希望他先入官署的想法。
这种对贤才的敬重和渴求,让人钦佩。
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的智慧和才能,如此才能不断进步。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与华歆对待金钱和权势的不同态度,导致了管宁与华歆割席断交。
管宁不为金钱所动,专心读书,而华歆却心有旁骛。
这告诉我们,在交友时要慎重选择,真正的朋友应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追求,能够相互激励、共同成长。
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专注的精神,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干扰。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王戎小小年纪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盲目地去摘取路边的李子,而是通过思考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这启示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能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善于观察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家庭聚会中的温馨场景以及孩子们的聪明才智。
胡儿将雪比作撒盐,而兄女则将雪比作柳絮,显然兄女的比喻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世说新语》政事故事1、陈仲弓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
事觉收之,令吏杀焉。
主簿请付狱,考众奸。
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
不忠不孝,其罪莫大。
考求众奸,岂复过此?”译:陈仲弓任太丘县县长,当时有个小官吏假称母亲有病请假,事情被发觉,陈仲弓就逮捕了他,并命令狱吏处死他。
主簿请求交给诉讼机关查究他其它犯罪事实,陈仲弓说:“欺骗君主就是不忠,诅咒母亲生病就是不孝;不忠不孝,没有比这个罪状更大的了。
查究其它罪状,难道还能超过这个吗?”8、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
绍咨公出处,公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译:嵇康被杀以后,山涛推荐嵇康的儿子嵇绍做秘书丞。
嵇绍去和山涛商量出仕不出仕,山涛说:“我替您考虑很久了。
天地间一年四季,也还有交替变化的时候,何况是人呢?”10、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一犯夜人来。
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
”王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
”使吏送令归家。
译:王安期任东海郡内史时,一次,差役抓了一个犯宵禁的人来。
王安期审问他:“从哪里来的?”那个人回答说:“从老师家学完功课回来,没想到时间太晚了。
”王安期听后说:“处分一个读书人来树立威名,恐怕不是获得治绩的根本办法。
”便派差役送他出去,叫他回家。
12、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
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
”任大喜说。
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
”群胡同笑,四坐并欢。
译:丞相玉导出任扬州刺史,几百名来道贺的宾客都得到了款待,人人都很高兴。
只有临海郡一位任姓客人和几位外国和尚还没有接谈过。
王导便找机会转身走过任氏身边,对他说:“您出来了,临海就不再有人才了。
”任氏听了,非常高兴。
王导于是又走过胡僧面前,弹着手指说:“兰闍,兰闍!”胡僧们都笑了,四周的人都很高兴。
15、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箓诺之。
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
《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13篇)《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1《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本书。
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不少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今天,我读了《世说新语》里的一篇__。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的反对。
王朗不解地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华歆最后答应了。
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又想抛弃那个人。
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
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世人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作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不近人情,王朗的表现更贴近喜欢的答案。
但是,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那个想抛弃那个人的真正寡情人却是王朗!关键时刻,心里只想着自己,没有责任心,太自私。
而华歆,虽一开始拒绝,但一旦答应了就坚持到底,这说明他既是一个重诚信、守承诺的君子,又是一个遇事深思熟虑、稳重靠谱的人。
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就是说,只有合理的的承诺,才有实现的可能。
承诺之前必须深思熟虑,量力而行,不能为了沽名钓誉而轻易许下承诺;而一旦做出承诺,就必须负责到底,因为承诺即意味着责任。
生活中,我们也要像华歆一样才行,做一个有责任心、敢担当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世说新语》的读书笔记2今天早上早读结束后,趁着妈妈还在做饭,我从书柜上把《世说新语》拿了下来,先从喜马拉雅上听了别人的范读,然后我把自己不会的字注了音,理解意思后才用妈妈的手机录的讲书。
我已经坚持讲《世说新语)六天了,今天我读了一篇小古文,讲的是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一起在园中刨地种菜,突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看见之后并没有什么反映,继续刨地;而华歆却把金子拿在手中,端详片刻后又扔了。
世说新语中学生阅读笔记5篇明代《世说新语》空前盛行,保存至今的版本,据不完全统计,竟有26种之多。
这主要是王世贞、王世懋兄弟将何良俊《何氏语林》与刘义庆《世说新语》删并合刊,大大扩充了《世说新语》的影响。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世说新语中学生阅读笔记5篇,供大家参考。
世说新语中学生阅读笔记范文(1)《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本书。
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不少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今天,我读了《世说新语》里的一篇文章。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的反对。
王朗不解地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华歆最后答应了。
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又想抛弃那个人。
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
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世人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作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不近人情,王朗的表现更贴近喜欢的答案。
但是,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那个想抛弃那个人的真正寡情人却是王朗!关键时刻,心里只想着自己,没有责任心,太自私。
而华歆,虽一开始拒绝,但一旦答应了就坚持到底,这说明他既是一个重诚信、守承诺的君子,又是一个遇事深思熟虑、稳重靠谱的人。
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就是说,只有合理的的承诺,才有实现的可能。
承诺之前必须深思熟虑,量力而行,不能为了沽名钓誉而轻易许下承诺;而一旦做出承诺,就必须负责到底,因为承诺即意味着责任。
生活中,我们也要像华歆一样才行,做一个有责任心、敢担当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世说新语中学生阅读笔记范文(2)《世说新语》作者是刘伶,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他留下的诗篇流传了千古,为人生性放达任情,与阮籍关系颇密,是为挚友。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世说新语》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分为政治、德行、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
全书共有一千多则记载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世说新语》读书笔记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世说新语》读书笔记【1】《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
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
今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来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
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内容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
我对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
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
后来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
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
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这本书将对我的为人处世有一定的帮助,我现在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还是要学习这些道理的。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2】提起记载遗文轶事的笔记小说,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说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中国最早历史价值的小说,你又会想到什么?告诉你,它就是中国历一个伟大的传奇——《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分为政治、德行、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
政事,就是布政治事,具体指处理政务的才能和值得效法的手段。
本门26则虽不多,却折射了汉末、魏晋时期政治的纷纭变化及理政的才士们,既循古贤风范又因时而变的治事特色。
晋代士族阶层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必然要维护法制,严格执法,强化国家机构的管理,这就要重视政事和官吏的政绩。
首先是政治主张问题。
是实行德政还是依靠法治,这是从政者一向关注的问题。
通贯于《政事》的一个主旨,就是以儒家的仁爱之德为根本去治事理民。
不论在世风日下的汉末,还是在动荡不安的两晋,上到秉国之钧的丞相,下到宰守一方的郡主、县官,其政之美,都体现了为官者的仁爱之心,于是在《政事》一门便流溢着至为动人的人性之美。
本门人物,或忠孝仁爱,矫风厉俗;或为政勤勉,不倦于职事;或妙识贤才,选无遗俊;或执法严肃,除恶果决,种种侧面,将身居要职的才士风貌演绎而出。
儒家一向推崇“以德治国”的思想。
在汉末,陈寔以“德”名动天下。
民间有言“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后汉书》本传),可见他的道德风范的影响。
作为太丘长,他的行政亦是以道德为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
在第1则中,“吏有诈称母病求假”。
陈寔对此的意见是:“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
考求众奸,岂复过此!”“忠”、“孝”是道德的根本,而汉末道德式微,王纲不振,所谓“声教废于上”,其结果便是世风混浊。
为吏无信而取“诈”,就典型地表露了当时吏治的混乱状况。
陈寔抓住因其“诈”中“不忠不孝”的关键环节,严厉惩治,力矫世风。
当时的官员在处理政事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危及忠孝和人伦关系的行为,例如第2 则记生子不养,比盗杀财主之罪还大;第4则记载镇压无视国法的豪强。
对于以上这些,主张严惩,决不饶恕。
至于第10则读书人因受业偶犯宵禁,第9则“小吏盗池中鱼”等,可以不理,以示宽政。
第3则说要“强旨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第19 则也说:“桓公在荆州,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
这些直接表明了当时的为政思想。
但是历代统治者的政治措施很少宽厚待民和给百姓以恩惠,所谓德政,常是停留在口头上。
第26 则实际提出了主张仁政和‘处杀戮之职’是否矛盾的问题。
而论到施政方针,多主张施行‘猛政’,使人不敢犯法。
第6则说到晋武帝登位,便要贾充定律令。
因不立法,就无以执法。
在律令完备以后,只要依法令行事就可以了。
魏晋时代,清谈盛行,甚至因之废弃政务,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而主张看重事功,勤于政事。
第18 则何充忙于公务而无暇与人清谈,并说“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
可见其于政事的勤勉。
至于选拔官员,则主张选贤任能,做到“举无失才”,第24 则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对为官者也有多方面的要求:要注意待人接物,要有远见卓识,办事不能唯命是从,例如第13则,“觉其不可”,就应该“翻异”等等。
可见本篇篇幅虽然不大,所涉及的问题还是相当广泛的。
其中最为动人的是王导、谢安的宰相风范。
他们通识达变,谋深思远,没有循规蹈矩,一任宰辅而求天下之全,东晋王朝尽享了他们的流惠。
《政事》把这些为政者的风采,表现得生动如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