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_德国和英国的比较与借鉴
- 格式:pdf
- 大小:195.05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银行产业升级研究文献综述本章导读:众多学者对银行产业升级进行了深入有益的研究,本章从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因素、银行业的国际比较、混业经营、产业升级的内涵及形式、产业升级的动因、产业升级的路径、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及银行产业升级八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了解银行产业升级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第一节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因素包括非利息收入和混业经营两方面的因素。
一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关于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绩效关系的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盛虎和王冰(2008)采用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3~2007年披露的年报数据对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绩效。
而魏世杰等(2010)利用2003~2007年我国40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资产收益率数据研究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非利息收入占银行营业收益份额的增加与银行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细分后发现,佣金和手续费收入份额的增加有利于提高银行绩效,但是投资收入份额的增加则会降低银行绩效。
Stiroh和Rumble(2006)利用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波动性较大并且营利性比信贷收入差,而非利息业务成本的增加能够抵消分散带来的好处,从而认为非利息份额的增加不能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Lepetit等(2008)通过研究发现银行规模以及非利息收入类型都会影响非利息收入和银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
王菁和周好文(2008)以我国12家商业银行1999~2006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与股权收益率、资本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定的负相关关系。
二混业经营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关于混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绩效关系的研究,依据所采用的数据和方法的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结果。
Aggeler和Feldman(1998)认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可以改善单一收入结构,丰富银行收入来源,提高银行经营绩效。
英国混合经济模式的概况和对我国的启示借鉴【摘要】混合经济的迅速发展,股份制在经济生活中的突出作用,成为搞活国有企业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认识混合经济本质和特征。
发展混合经济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和国企改革的重要出路,有利于国企和私营经济的优势互补。
本文主要分析英国的混合经济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对我国现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其发展提出看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来提高我国的经济快速,有效和平稳的发展。
关键词:混合 经济模式 福利制度 启示借鉴引言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带动了建立在地区经济合作基础上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依存日益加深。
然而,现有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着市场饱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以及经济结构不均衡等现象,原有的经济模式已很难满足在全球一体化进程迅速加快下的现代经济增长的需求,这势必要求各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因此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体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已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加强经济合作,规避经济发展中的劣势,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现有体制改革提供帮助,使我们少走弯路。
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带动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甚至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前进。
一、 混合经济的概述1、混合经济的由来混合经济的最早提法出现在西方社会,主要是指企业股权的混合状态,即多种所有制经济能够融为一体,形成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形式。
当今,它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非常重要的组成形式,相当具有生命力。
那么,什么是混合经济呢?所谓混合经济,就是在所有制上,实行公有制与私有制混合;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混合;在经济运行方式上,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混合。
其中,最核心的是所有制的混合,因为,只有做到了所有制混合,才有可能做到分配制度与经济运行方式的混合。
具体来说,混合经济就是国有企业或者集体企业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或上市公司,这是一种资本社会化、产权多元化的企业组织形态。
论2008年金融危机后英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摘要: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许多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暴露了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
本文选择了分业监管的代表美国和混业监管的代表英国,对二者金融监管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找出了相似之处:把央行置于金融监管中的核心位置;将所有系统重要性机构纳入监管;成立专门机构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希望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把握金融监管的改革方向,从而营造一个更加稳定和高效的金融体系。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金融体系一、引言2008年金融危机起始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违约率的上升,从而引发了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的动荡。
市场的紧缩随后蔓延到其他资产支持市场、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并逐步传递到其他市场和经济体。
危机不仅造成许多金融机构的巨额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危机的突发性,极大挑战了现行“严谨”的风险管理能力和人们正“沾沾自喜”的金融创新成果。
这种系统性风险更多是由金融机构自己创造的产品及具有缺陷的风险管理系统引起。
但对金融机构部门来说,也暴露了现行监管措施的不完善性。
美国、英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措施。
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选择了分业监管的代表美国和混业监管的代表英国,对二者金融监管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尽管两国选择的金融监管体制不一样,但是仍然有相似之处。
本文将找出这些相似之处,提炼两国改革的特点。
希望使我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使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把握金融监管的改革方向,科学处理好金融创新与稳定,自由与风险的关系,从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稳定和高效的金融体系。
二、文献综述2007年以来,在借鉴、创新、深化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美国次贷危机,尤其是次贷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与之相适应,也对各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曹凤岐(2012)探讨了金融国际化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关系,以及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影响。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监管模式及风险管理探索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因其特有的优势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势,特别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监管模式和风险管理的要求不断变化。
文章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就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监管模式选择进行分析,探讨了借鉴美国式混业经营模式带来的新风险,并对混业经营的风险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混业经营;监管模式;风险管理在金融业混业经营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分业监管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合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的需要,旧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和风险管理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探索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金融混业经营监管模式和风险管理的经验教训,从中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混业经营监管模式及风险管理实施途径,对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混业经营下国际监管模式及其比较分析[1][2](一)完全统一监管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对于不同的金融行业、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由一个统一的综合监管机构负责监管。
以英国为例,英国的金融监管服务局是在原来的9个金融服务业监管机构合并起来的基础上成立的,并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监管。
完全统一监管模式适合成熟的混业经营。
这种模式能整合社会资源,降低信息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监管的越位和缺位。
并提供同等水平的监管,避免多重监管出现监管口径等主观上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公平。
此外,统一监管能够作为一个强大的整体来适应市场的改变和挑战,有利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但是作为统一的机构来监管各种金融机构,权力过大,缺乏竞争和相互之间的制衡,容易造成官僚主义作风,不利于正确公平地对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二)伞形监管模式美国的GLB法案把美国原有的分业监管模式改进成了伞形监管模式,美联储是伞形监管人,负责综合监管金融控股公司整体情况。
而其子公司根据业务则由各地的具体职能监管部门进行监管。
这是一种统分结合模式,既能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又能避免重复监管,减轻公司负担,是一种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过渡的监管模式。
全能银行——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内容提要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虽然如此德国也经历了一个金融制度的变迁和完善的演变过程本文通过梳理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发展历程发现德国能够坚持混业经营制度的重要原因在于具备了一套高效而且适合金融业发展规律的监管制度关键词德国制度金融制度混业经营西方国家近百年的金融沿革史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混业经营转向分业经营然后又回归到混业经营的这样一个分合过程所谓金融混业经营是相对于金融分业经营而言的既可以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同时又可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就是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荷兰、卢森堡等国家其中尤以德国为典型代表与美、英、日三国相比德国的金融经营模式具有独特的特征第一商业银行的“全能化”或“综合化”即商业银行没有业务范围的限制而可以全面地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如经营存放款、贴现、证券买卖、担保、投资信托、租赁储蓄等全方位商业银行及投资银行业务第二从来就没有独立的投资银行证券市场相对落后第三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对其具有压倒性的影响力混业经营模式是当今国际上金融机构采用最为普遍的、可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金融业务的经营模式当前国际上主要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可分为全能银行型和金融控股公司型这两种前者以德国为代表银行的经营范围包括了存贷款、信托、投资、证券、保险等一切与资金融通有关的业务后者则以美国为首即成立一个金融控股公司来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业务渗透并对它们有决策权下属各类金融机构则在法律上相对独立现代美国金融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历史演变过程相对美国而言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虽然如此德国也经历了一个金融制度的变迁和完善的演变过程下面将就德国金融混业经营模式进行细致的探讨一、德国混业经营制度发展历程德国是实行金融混业经营最为典型的国家其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全能银行(UniversalBank又称为综合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全能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工的限制不仅能够全面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德国全能银行的信贷与证券业务有不同侧重)而且还可以经营不具备金融性质的实业投资德国的银行体系是19世纪中叶随着国家工业化生产发展起来的在发展初期德国的各类银行均有特定的重点业务领域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过程中各类银行之间相互竞争业务范围逐渐交叉才发展成目前的综合经营的局面其中全能银行对社会大众的服务供给又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性银行和特殊信贷机构加以补充1、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酝酿为处理商务或为商人提供短期贷款和交易上的服务德国从1835年开始逐渐出现了比较集中的银行与金融系统但其在19世纪中期以前还是比较原始的私人银行为数不多且缺乏规模较大的银行改变这种局面的决定性的第一步是1846年普鲁士政府将柏林的皇家银行转变为普鲁士银行并赋予它发行纸币的权力这成为德国银行朝着现代方向发展的标志德国综合性银行制度传统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德国正处于工业迅速高涨的时期银行既对企业贷款也对企业投资较为典型是银行对铁路提供资金同时派人担任铁路上的要职由此开始的银企结合拉开了德国全能银行的序幕银行从给其贷款、帮其发行债券、直至对其投资对企业的资金融通进行了全方位的服务同时银行也通过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公司股份来取得较大的收益为此又增强银行提供服务的能力由于德国没有反托拉斯法也没有禁止银行董事兼职的法律因此银行通过直接持股并派出董事与工商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许多工商企业在资金上高度依赖银行这样的金融服务对整个迅速扩张中的工业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在钢铁、煤矿、电气、机械和重化学工业等需要大量资金的行业更是如此正是由于德国银行的这个特点保证了德国工业化较高的增长率而银行业也由此得以迅速地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综合性的银行相继建立并为德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853年科隆亚巴拉汉欧朋海姆金融公司和古斯塔夫冯麦威森在达姆斯达特成立了工商银行并与1852年在巴黎成立的动产信贷银行共同组成了一个现代股份制银行并由此产生了一家集公司筹建、有价证券发行和一般银行业务于一体的全能银行19世纪中叶也是合作银行和储蓄银行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1840年到1860年期间就由800多家储蓄银行产生此外19世纪60年代也产生了抵押银行最早是1862分别于法兰克福和梅林根成立的两家私营抵押银行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德国银行业也一直是沿着上述四条路径发展的并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股份制银行和个体私营银行主要服务于工业经济领域合作银行和储蓄银行主要服务于中小型加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以及农业领域抵押银行主要服务于作为工业中心的城市建设可以说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是德国工业发展的结果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的发展对资本的需求和吸收能力很大迫切需要大型的银行机构能吸收小额存款又能方便地调动和融通资金把短期小额存款转变为长期信贷资本并随时按照要求为大型工业企业及时提供创业投资资本和长期资本保证因此德国的全能银行得到了发展从一开始就既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又从事投资银行业务2、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银行业遭到严重破坏在战后的西方占领区(美、英、法)被迫实施美国式的银行制度(即美国当时实行的分业经营制度)直到50年代后期西德地区的银行业才恢复了战前的状态继续着混业经营的道路而在原东德地区情况就更为复杂与西部“全能银行制度”完全不同原东德是按照原苏联模式来建设银行体制的原有的一切金融机构禁止开展银行业务各原民营金融机构被没收重新成立的地方银行和储蓄银行接受原有银行的人、财、物并成为新银行的决定性构成要素同时也进行了针对以前大银行的结构性调整银行制度也是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且须配合中央政权的计划经济政策两德统一后为了使原有东部的银行体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原则的要求德国联邦银行对东部银行进行了改组打破了东部银行在业务上的严格的分工格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BankingSystem)(即混业经营制度)至此德国金融制度经历了从混业经营到被迫分业经营再到重新混业经营这一变迁过程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从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一举成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经济强国被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奇迹”德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与其独树一帜的“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讲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几乎囊括了所有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德国大银行的全能性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不断得以加强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四大银行为代表的德国大银行都已成为集商业银行和投行业务为一体、揽私人客户与机构客户于一身、汇零售业务及批发业务于一炉、视全球市场为一家的综合性极强的欧洲乃至世界大银行3、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法律基础德国法律属大陆法系以法典为基础这与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基础有很大不同德国有关银行制度的立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联邦银行法》;另一个是《银行法》(信用业法)《联邦银行法》规定联邦银行可以进行除保险代理业务之外的几大金融业务包括信托、证券、存贷、外汇及之间业务等因此仅这个法律就规定了德国银行进行混业经营的法律规则1961年7月10日通过的《银行法》进一步明确凡是从事银行业务并且这种业务的规模已达到商业化、有组织水平的企业都是信用机构可见在德国通过立法已将银行与信用机构视为一体从而为银行的混业经营留下了广阔的法律空间在所有国家关于银行业务的法律定义中如此明确地规定了包括众多非银行业务领域德国最为典型在法律基础方面除规定了银行业务的范围德国银行法律规定的严密健全也为全能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和外部约束4、德国全能银行体系的框架德国混业经营制度是以全能银行对社会大众的服务供给又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性银行和特殊信贷机构加以补充为特点的全能银行是可以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业务、证券投资业务在内的全套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银行;较之全能银行德国专业银行只提供专项服务包括抵押按揭银行基建信贷联合会投资公司指导银行和德意志清算代理处以及其他具有特殊职能的银行还有特殊职能银行比如夏兴信贷银行、出口信贷公司等德国还有一些准银行机构的财务公司比如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信用卡公司、投资顾问公司等;还有由非银行机构主办的提供融资服务的公司如大汽车公司主办的汽车银行等此外还有邮政汇划和邮政储蓄机构等全能银行又可以分成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三大种类商业银行包括大银行、地区性银行和其它商业银行、外国银行分行以及私人银行等在德国最有代表性的大银行是:德意志银行、德国工商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三大商业银行这三大银行都是股份制全能银行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而使自有资本符合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大银行的特点是设施完备、业务量大并有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地区性银行和其它商业银行各自的规模、形式和业务不尽相同有一些较大的地区性银行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比如巴伐利亚统一抵押银行、BHF银行及BFG银行等储蓄银行是由三级体系构成的:乡镇储蓄所、地区储蓄银行及汇划中心还有德意志汇划中心银行储蓄银行是公共法人的银行储蓄银行最初的任务是针对中小客户的存贷款业务但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金融业的发展储蓄银行也发展成了全能银行合作银行它原来由三级构成:初级信用合作社、地区信贷合作银行和全国性的德国合作银行合作银行模式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及工商合作银行合作银行业务活动的中心是促进其成员的经营活动它主要为中小企业及建筑公司提供中长期贷款同时它也吸收储蓄存款德国合作银行是公共法人性质的机构也是全能银行二、德国商业银行对证券市场的参与虽然德国各类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各有侧重但德国法律对他们从事何种业务却限制很少他们可以随时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因此德国的商业银行是典型的全能银行,是集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中介业务于一体的金融混合体,能够从事吸收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托收承付、买卖证券、信托投资、财产代管、投资咨询、外汇交易、国内外汇兑等业务进行的是混业经营德国的全能银行体系低成本地为经济部门提供银行服务保证了货币在金融部门快速地流通更广泛地分散银行风险和稳定盈利的倾向也增强了银行业的活力德国全能银行体系的这些特点使得它能比较容易和灵活地应付这几年由于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引起的金融市场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德国的全能银行享有以机构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的独占权事实上德国的证券市场完全是由银行来组织和控制的德国银行之所以能够进行证券投资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德国的银行法已经把银行自营证券业的风险限定在较为安全的范围内;二是银行进行证券投资与银行传统的业务相关;三是德国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必须以现金交纳这就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可变现证券以免准备金不足而遭受严厉的惩罚银行-飞诺网FENO德国全能银行和不发达的证券市场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银行可以参加包括保险业务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所以银行在资本筹措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而抑制了证券市场成为具有竞争性的融资手段的可能性证券市场缺乏竞争力是综合性银行发展的根本原因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也得益于其参与证券市场业务的不受阻碍当然德国全能银行是商业银行为主体参与证券市场的而商业银行对证券市场的参与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证券的保管业务证券的保存与管理主要由德国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来负责证券的保管己经和银行转账支付一样是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之一商业银行对于受托保管的证券的管理范围包括;定期代客户收取证券的利息、分红和应归还的本金;同时要向客户就证券兑换、投资计划、股票价格变动、优先购买新股等事项提供咨询;还应当及时提醒客户注重与其持有的证券有关的公告例如客户持有股份的公司发生财务困难等情况(2)证券的承销业务在德国商业银行可以参与证券承销活动采取的方式主要是承购代销即银行首先自己买进所有待发行的证券然后再把它们卖出去商业银行承销股份公司的股票有三种情况一是承销上市新股二是内部股转化为公开上市股;三是股份公司增资扩股的股票因为德国股份公司以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资金的历史较长股票市场规模已经相当大所以新股的发行已不占主要地位目前商业银行承销的股票以第三种情况居多除去承销股票外商业银行还可以承销债券和负责证券的上市申请上市不是由发行人提出申请而是由一家己被准许在股票交易所从事交易的商业银行提出申请上市申请书包括由发行人和申请银行共同签署的募股章程同时德国银行在证券一级市场上还充当着发行者的角色并且在德国债券发行市场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政府债券的发行所占份额呈现下降趋势公司债券的发行份额一直变化不大(3)证券的自营和代理业务在有价证券市场上商业银行还以代理商和自营商的面目出现当其作为代理商时是在股票交易所代替客户买、卖有价证券或是代理过户要向客户收取手续费这是德国商业银行参与有价证券市场的重要形式作为自营商商业银行可以自己买卖证券以期获得买卖价差和投资资本收益但要承担证券价格的波动风险(4)其他证券业务除了参与传统的证券保管、证券承销和证券交易外德国商业银行还积极参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和国际证券业务表现突出的是参与期货、期权交易也参与各类债券创新工具操作如“债券化贷款”、“浮动利率债券”及各类“金融债券”等此外为改善本国在境外的货币和资本流通条件及其竞争条件德国商业银行也积极参与国际上通行的零息票债券、浮息债券以及利率调期等各类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参与国际其他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买卖与操作并且为了协调和管理商业银行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的业务活动德国商业银行还自发组织了一个“中央资本市场委员会”定期讨论与协调商业银行在参与证券市场的业各活动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总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证券市场的参与为证券市场的繁荣提供了条件三、德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监管虽然德国一直坚持混业经营的制度但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也是德国无法避免的德国的银行业也是倍受冲击不过与美国不同德国并没有因此而实施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德国政府更加注重全国性、统一性的金融监管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银行业一直运行平稳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有效的金融监管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再比如1974年夏德国银行业出现了清偿力不足事件特别是赫尔斯塔特(Herstatt)银行被迫倒闭引发了国际性金融危机使得人们对全能制经营模式进行了批评和指责对这一事件德国政府并没有采用美国在30年代大危机时的做法而是通过完善立法加强中央银行对银行体系的监督并采取严格保障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全能制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地克服弊端保证其正面绩效的发挥德国是西方国家中银行监管制度较完善监管效果较理想的国家之一严格的金融监管保证了德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增长从2019年6月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随后而来的全球性金融动荡波及面大连美国这样的金融霸主也受到很大影响但德国金融业却能相对稳定这也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德国金融监管严格的作用1、德国金融监管的特点现代德国金融监管的突出特点就是内部监管(即自我监管)与外部监管(即社会监管与联邦银行、联邦金融监管局监管)相结合自我监管以建立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为基础建立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制衡机制以年度业务报告和股东大会为依据社会监管则通过一些银行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对银行资产营运做出结论并将其审计报告报送联邦金融监管局这些社会性质的审计机构要对其审计结果负相关责任德国金融监管的另一大特点是对大银行分支机构实行“并账管理”德国拥有为数较多的大银行在国内外设有众多的分支机构资产总额巨大若这些银行的业务经营出现风险不但对德国经济金融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全球的经济金融活动带来一系列的后果因而对它们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德国中央银行和联邦金融监管局在对大银行的监管中除要求各大银行必须建立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监控体系以防范风险外还要求各大银行将国内外各分支机构及银行集团的资本、资产及负债进行汇总从整体上对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抵御风险的能力、债务清偿能力、资产的流动性等进行定期的分析评价德国的大型全能银行大多是股份制银行产权关系明确内部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健全另外以法律为准绳进行金融监管把全部金融活动都纳入法律范畴制定一套严格而慎密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这是德国金融监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2、德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完备、严格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是加强金融监管的前提和保障德国对金融业实施监管的思想最初源于1874年起草的帝国银行法1934年帝国银行法开始生效这部法律在制定后曾作过多次修改它对金融监管的各个方面均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是德国对金融业进行监管的重要法律依据1961年的《联邦银行法》和1962年修改的《信用制度法》(KWG)建立了德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其中《联邦银行法》规定了联邦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权力并规定银行的证券业务要接受《有价证券交易法》管辖同时接受证券存款审计《信用制度法》实际上是规定了从事信用活动的金融机构要在哪些方面接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根据德国《信用制度法》(KWG)的规定对德国商业银行业务的监督与调节主要来自两方面即联邦金融监管局(BAK)和德国联邦银行联邦银行必须与金融监管局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对银行业的监督和管理而在联邦金融监管局和德意志联邦银行监管范围内有一个明确的职能界定主管权属于联邦金融监管局;在制定有关条规和做出重大决策(如对大银行业务的处理意见)之前监管局必须同联邦中央银行协商并取得一致认识;联邦银行必须对信用机构进行经常性的定期的监督并对信用机构的年报和其他报告进行分析在中央银行研究设计监管局业务的事项时监管局局长有权参加联邦中央银行的中央理事会;联邦银行和金融监管局共同合作相互间信息共享除涉及内部人事变动情况外的各类信息、数据互不保密在2019年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确立之后意志银行失去了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功能在此背景下意志联邦银行的重组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上2019年4月。
三种主要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借鉴三种主要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借鉴时间:2011年12月28日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者:李旭章一、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和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实践为理论依据,主张国家对私人企业尽可能少干预,实行自由经济、自由贸易;企业高风险、高利润;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
美国从建国之初就选择了实行市场经济,两百多年来没有太大曲折。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和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确立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
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混合经济体制确立。
尽管我们很难说美国目前仍然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但还是不难看出其以自由竞争为主基调的特色。
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宪法赋予各州立法权,地方自治;自由平等是美国人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正是以这一价值观建立起来的。
英国是第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早在18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19世纪70年代前,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金融等方面居于垄断地位,是“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
工业产值在19世纪80年代被美国超过,1900—1910年间被德国超过,之后不断被新兴大国超过。
由于地域上处于美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目前的英国体制可以说是介于美国的自由市场体制与欧洲的福利市场体制之间的,“有部分调节的市场经济”。
自由竞争曾给英国带来历史的辉煌,失去竞争力大致也可以解释大英帝国的没落。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美国里根入主白宫,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段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奇迹,也是我们能找到的英美自由模式的最近例证。
他们在所有制领域实行私有化、在金融市场上去除管制、在国际贸易上主张自由化,分别带领英美两国走出或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困境。
其他国家的金融体制与金融立法【美国】1、美国的金融体制美国的金融法律主体主要有联邦储备体系 (中央银行体系)、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商业银行 (包括国民银行和州立银行)、投资银行、政府专业信贷机构 (包括进出口银行、土地银行、合作社银行、住宅信贷机构)、储蓄信贷机构 (包括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信用联合社、人寿保险公司) 以及养老基金、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证券交易所等。
这些金融机构的协调运作, 加上美国双重分权的政治体制,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美国金融体制。
1.单一银行制。
是指银行业务完全由独立的商业银行运营,不设立或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
其设立初中在于防止金融托拉斯吞并小银行的现象发生。
根据美国1863年2月颁布的《国民银行法》及其后的几部银行法的规定,国民银行不得跨洲开设分支行。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当局对商业银行设立夸州分支机构的限制经历了逐渐放松的过程,直至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立法,允许商业银行夸州设立分支机构。
2.双重注册制。
指金融机构既可以在联邦金融管理机构注册登记,又可以在各州的金融管理机构注册登记。
3.多头监督管理体制。
指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由财政部货币监理局、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州政府银行等多家机构分头负责的金融监督管理体制。
就银行而言,在联邦一级,由财政部货币监理局、联邦储备体系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依据不同的分工对银行进行监管;在州一级,州银行还要受州银行监理官的管制。
证券交易方面,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场所和商业银行均要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领导和管理。
4.分业经营。
根据美国《1933年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能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也不能从事长期贷款等储蓄信贷机构的业务;相应地,投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协会、信用合作社、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不能从事活期存款和工商信贷等商业银行业务。
但是,这种对金融机构从业范围的限制近年来考试松动,出现了混业经营的态势。
金融监管体系的国际比较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各国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
而金融监管体系作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通过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国际比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完善本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以“双重多头”为主要特征。
“双重”是指联邦和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则是指多个部门共同负责金融监管。
这种复杂的监管架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监管重叠和监管空白的问题。
美国联邦层面的主要监管机构包括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委员会等。
美联储负责监督银行控股公司和部分州注册银行,对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发挥着关键作用。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则专注于存款保险和银行破产处置。
证券交易委员会则对证券市场进行严格监管,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然而,2008 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一些缺陷。
例如,对影子银行和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足,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协调不畅等。
此后,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改革,旨在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二、英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英国曾经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但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以英格兰银行为核心的“超级监管者”模式。
英格兰银行内部设立了金融政策委员会,负责宏观审慎监管;审慎监管局负责对存款机构、保险公司和大型投资公司进行监管;金融行为监管局则侧重于对金融机构的行为和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进行监管。
这种集中统一的监管模式减少了监管重叠和监管套利的空间,提高了监管效率和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同时,英国注重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通过严格的法规和监管措施,确保金融消费者在金融交易中获得公平对待和充分的信息披露。
三、德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德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强调金融机构的自律和内部监管。
其监管模式以全能银行为基础,实行混业经营和综合监管。
德国公司监督制度之研究德国作为欧洲大国和全球经济重要成员,其公司监督制度备受赞誉。
在这个制度下,公司监督机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确保公司的运作合规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德国公司监督制度展开研究,探讨其特点和对企业管理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概述德国公司监督制度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大型工业公司。
这个制度的核心理念是公司治理的合作与共同制定,旨在平衡股东权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德国公司监督制度不同于一些其他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其强调的是股东和员工的权益平衡。
在德国,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双重管理结构,分为董事会和监事会。
董事会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由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组成。
监事会则是由员工代表和股东代表组成,负责监督董事会的决策和公司运营情况。
二、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特点1. 双重管理结构: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核心是双重管理结构,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互相制衡来确保公司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员工代表参与决策:德国公司监督制度中,员工代表在监事会中具有重要地位,享有决策的权力。
这种机制有助于平衡公司内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3. 法律和规章制度:德国公司监督制度建立在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之上。
这些法律和规章制度为公司提供了明确的治理框架,确保公司的运作合法、透明和公正。
三、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影响1. 促进公司长期发展: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核心理念是公司的长期发展,而非短期的利益追求。
这种制度有助于公司形成长远规划,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2. 提升员工福利:德国公司监督制度赋予员工代表在监事会中参与决策的权力,使得员工更有话语权,并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这也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福利和工作环境。
3.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德国公司监督制度通过监事会对董事会的监督,提高了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监事会的存在使得决策过程更加民主,减少了董事会的操纵风险。
四、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启示德国公司监督制度在其他国家能否复制?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德国和英国的比较与借鉴○ 杜 莉 高振勇[摘要]从金融混业经营发展历程来看,德国一直实行混业经营,而英国则在经过长期的分业经营阶段后,最终于20世纪80年代末走向混业经营;从金融混业经营的组织形式来看,德国主要采取的是全能银行模式,而英国主要采取的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从金融监管模式来看,德国和英国都最终放弃了分业监管模式,实现了统一监管。
德国和英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与此相适应,中国金融监管也必须逐步从分业监管模式过渡到统一监管模式。
[关键词]混业经营;金融监管;比较[中图分类号]F81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2X(2007)—02—0152(04)[作者]杜 莉,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高振勇,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德国和英国金融业目前均已实行混业经营,但在混业经营的发展历程、组织形式和监管模式等诸多方面,两国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不同。
可以说,各具特色,也各有优劣。
比较和借鉴德英两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模式,对于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混业经营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1.德国:一直实行混业经营德国金融业长期以来一直实行混业经营,其金融体系的显著特征是全能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全能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工的限制,不仅能够全面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而且还可以经营不具备金融性质的实业投资。
德国全能银行制度传统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德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银行既对企业贷款,也帮其发行股票、债券,直至对其投资,为企业的资金融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这样的金融服务对正在迅速扩张的工业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在钢铁、煤矿、电气、机械和重化学工业等需要大量资金的行业更是如此。
正是由于德国银行的这个特点,保证了德国工业化较高的增长率,而银行业也由此得以迅速地扩张。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综合性的全能银行相继建立,并为德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是德国工业发展的结果。
二战期间,德国银行业遭到严重破坏。
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德地区的银行业才恢复了战前的状态,继续着混业经营的道路。
两德统一后,为了使原有东部的银行体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原则的要求,德国联邦银行对东部银行进行了改组。
打破了东部银行在业务上的严格分工格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全能银行制度”。
[1]德国经济能够从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一举成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经济强国,被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奇迹”。
德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与其独树一帜的“全能银行型”金融制度密切相关。
德国大银行的全能性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不断得以加强。
2.英国: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历史上英国的金融体制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之上的,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分工明确、界限清楚。
但与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不同,英国的分业经营不是由法律规定的。
在英国,法律并不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或保险业务。
不同业务间的界限是限制性的商业惯例、反竞争的机制和自律的产物。
但是这种分业经营的惯例得到了监管部门尤其是英格兰银行的支持。
二战以前,英国金融机构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分工细致,其伦敦城在国际金融业的历史上也有着“世界银行”的美誉。
然而,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昔日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以往的雄风尽失,经济增长缓慢,金融业也萧条冷落,被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英国于1971年实行了“竞争与信用控制政策”,鼓励银行业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展开竞争。
英国的清算银行(即商业银行)率先打破了只经营短期信贷业务的传统界限,开始经营消费信贷、单位信托、商人银行(即投资银行)、保险经纪等业务,同时还打入了住房抵押贷款市场。
1986年10月,英国实行了史称金融“大爆炸”的金融改革,废除各项金融投资管制,允许银行提供包括证券业务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2]英国的金融“大爆炸”全面摧垮了其本土及英联邦国家金融分业经营的体制,促进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相互融合。
英国的清算银行纷纷收购和兼并证券经纪商,以至于形成了没有业务界限、无所不包的多元化金融集团。
二、金融混业经营组织形式的比较分析1.德国的主要组织形式:全能银行德国金融混业经营主要采取的是全能银行模式,即在金融机构内部设置若干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其特征是一个法人、多张执照和多种业务。
对于全能银行模式而言,从系统运行效率来看,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资源流动性最高,公司实现收入多元化;信息优势充分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实现程度最高,不同金融业务协调成本最低,金融系统运行实现效率最高;但从系统运行风险来看,风险可能会在全能银行内传递,整个机构要面对其内部任一部分发生的风险,另外,全能银行内部大量频繁的内部交易也提高了系统风险。
同时全能银行模式对银行自身的资源、能力和管理质量有很高的要求。
如果银行自身无法达到全能银行模式的要求,那么采用全能银行制不仅不能实现全能银行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相反全能银行业务的高度分散化所导致的银行管理复杂性会增加银行的风险。
2.英国的主要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英国金融混业经营主要采取的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即在金融控股公司或集团外设立若干个子公司,从事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其特征是多个法人、多张执照和多种业务。
相对于全能银行模式而言,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信息交流的部分限制使信息优势减少,不同业务主体之间的隔离使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实现程度降低,业务协调成本和控股公司经营成本增加;但另一方面,相对于全能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的利益冲突、风险传递等系统风险有所减轻,扩展了证券部门的安全网,控股公司在市场和分销网络上可能实现协同效应。
与全能银行比较,金融控股公司透明度高,受到各国监管部门推崇。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与完全分业经营模式相比较,结论则正好相反,即效率偏高、风险偏高。
金融控股公司由于业务范围广泛,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业务分散化和收入来源多元化,有利于风险分散化和降低替代风险;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密切银行与客户的关系。
三、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分析1.德国:从分业监管到统一监管(1)2002年以前:分业监管德国是全能银行的起源国,经过长时间发展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混业经营体制最为发达的国家。
但在2002年以前,德国金融监管当局采取的依然是分业监管模式:由德意志联邦银行和联邦银行监管局依据《联邦银行法》,对银行业联合履行监管职能;至于证券业、保险业,则分别由联邦证券交易监管局和联邦保险监管局予以监管。
[3]这样,在长时期内德国形成了一个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并存的金融运作模式。
(2)德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业兼并浪潮深刻地改变了银行的传统观念,加深了金融业内部业务的交叉,催生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业务。
德国银行面临信贷风险增加、同业竞争激烈、内部机构臃肿以及银行盈利水平下降的挑战。
金融业内部的重组使德国出现了一些大的金融集团,这些都使得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
例如,安联保险公司与德累斯顿银行的成功合并就实现了金融集团内部业务的重新整合。
这些都使得银行经营风险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和国际化。
在分业监管模式下,各专业监管机构鉴于监管范围的束缚,部门利益时常发生冲突,对于跨行业金融产品的监管权利或是相互争夺或是相互推诿,引发了不同程度上的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
因此仅仅依赖于各专业监管机构的“主动性”协调难以对众多跨行业金融产品实施有效监管。
这就意味着分业监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金融创新发展的趋势,不能2007年第2期经济体制改革有效防范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风险在不同行业之间的传递。
针对分业监管模式的上述缺陷,德国金融界和学术界关于改革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呼声也越发高涨,出现了要求将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集中统一的趋势。
(3)2002年以后:统一监管2002年,德国在合并了原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三个机构的基础上,成立新的金融监管局,依照原有的《德国银行法》、《保险监管法》和《德国证券交易法》三部实体法,履行对德国金融业统一监管的职能。
它是具有法人资格的联邦金融监管机构,直接对财政部负责。
金融监管局按照德国金融机构的业务和功能,对其组织机构进行了特别的设计。
金融监管局的职能机构包括理事会、咨询委员会、3个分别接替原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职能的委员会,另设3个特别委员会负责整个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
[4]2.英国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到统一监管(1)1997年以前:分业监管1997年以前,英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监管体制,涉及到英格兰银行、财政部、证券与投资管理局、贸易工业部等政府部门,主要有9家监管机构,分别是英格兰银行的审慎监管司(SS BE)、证券与投资管理局(SI B)、私人投资监管局(P I A)、投资监管局(I M RO)、证券与期货管理局(SF A)、房屋协会委员会(BSC)、财政部保险业董事会(I D)、互助会委员会(FS C)和友好协会注册局(RFS)。
[5]这些监管机构分别行使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投资业、房屋协会等机构的监管职能。
英国贸易工业部则从公司法层面对违反公司法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2)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背景分业监管机构之间难以协调与配合。
由9家主要的监管机构及若干法律构成的监管体系,使英国成为较典型的多头金融监管的国家之一。
众多金融监管机构职能复杂、相互交错。
这些监管机构分别发布各自的指令,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指令。
分业监管的格局不仅使监管成本增加,监管效率降低,监管者与被监管者间容易产生争议。
多个监管机构的并存,也使每家监管机构缺乏足够的权威,当一家金融机构发生危机需要解救时,监管部门协调一致行动有时是费时费力的,很容易耽误挽救的时机。
分业监管的低效与伦敦在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不相称。
伦敦发达的金融市场为英国带来巨大的利润,使英国经济保持了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近些年来,英国的金融企业对交叉重叠的金融监管越来越难以忍受,认为金融审批与监管政出多头,影响它们与全球金融企业竞争的效率;而在英国的外资金融机构认为金融审批手续太多,影响了它们在英国的发展。
可以看出,分业监管效率不高,不仅会延误办理手续时间,而且易形成监管漏洞,出现系统性风险。
混业经营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