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公卫助理医师考试辅导:慢性菌痢的分型
- 格式:doc
- 大小:0.57 KB
- 文档页数:1
㈠填空题㈡填空题1. 慢性肝炎可分为: 轻度,中度,重度。
2. 急性肝炎可分为2个类型:黄疸型,无黄疸型。
3. 重型肝炎可分为3个类型: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4.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传染性的最直接、特异和敏感的指标是HBV DNA。
5. 在我国最常见的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是1b型。
6. 各型肝炎的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
1.痢疾杆菌释放的内毒素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的重要因起更严重的临床表现。
2. 中毒性菌痢分为休克型、脑型、混合型三型。
3. 痢疾杆菌分为四个群,即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群宋内志贺菌。
目前我国流行以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
4. 慢性菌痢临床分为3型即慢性迁延型、慢性隐匿型、急性发作型。
㈡填空题1. EHFV基因L编码聚合酶, M编码膜蛋白,S编码核衣壳蛋白。
2. 我国EHFV主要有两种血清型即I型汉滩病毒和Ⅱ型汉城病毒,分别由野鼠和家鼠传播。
★EHF病程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五期。
★EHF少尿期的治疗原则为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 导泻和放血疗法及透析治疗。
㈠填空题★流脑的潜伏期为1~10天,一般为2~3天。
★暴发败血症休克型流脑的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
★确诊流脑的依据是血液、脑脊液或其它未污染的体液中分离到奈瑟葡萄球菌。
4. 密切接触流脑者医学观察7天。
㈡填空题★伤寒的临床特征包括:①持续发热;②相对缓脉;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④玫瑰疹;⑤肝脾肿大;⑥白细胞减少。
★伤寒极期的典型表现包括:①发热;②消化系统症状;③循环系统症状;④循环系统症状;⑤皮疹;⑥肝脾肿大。
3. 能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的标本可来自:①血液;②骨髓;③粪便;④尿液;⑤玫瑰疹。
㈡填空题1. 狂犬病毒含五种主要蛋白即糖蛋白,核蛋白, 聚合酶,磷蛋白和膜蛋白。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临床表现(一)急性菌痢
(1)急性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可伴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每天十余次到数十次,量少,脱水少见。
开始为稀便,可迅速转变为粘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2)急性中毒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病势凶险,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可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无腹痛腹泻症状,发病24小时后可出现腹泻及痢疾样大便。
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3)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不发热或低热,腹泻每日数次,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轻微腹痛而无明显里急后重。
(二)慢性迁延型菌痢: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为慢性菌痢。
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可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亦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点:肠道传染病的防治肠道传染病的防治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
常见的主要有霍乱、伤寒与副伤寒、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及病毒性肝炎(如甲肝、戊肝)等疾病,往往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
这些疾病,有的是病毒引起,有的是细菌引起;共同特点是:都有传染性,病原体通过饮食、饮水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1、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其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病菌通过日常生活接触、食物、水、蝇传播。
由于很少的菌量即可感染本病,因此人与人接触传播最为常见。
发病后患者出现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感等。
有的病情凶险,特别是儿童,可出现高热、惊厥、休克和呼吸衰竭,而此时肠道症状常不明显,但生理盐水灌肠液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称之为中毒型菌痢。
细菌性痢疾的表现轻重不一,易形成慢性化,故要及时就诊。
2、霍乱:霍乱弧菌所致,经饮用水传播是其重要的途径。
河水、井水、池塘水、泉水与自来水均可经地面或地下受人或动物的粪便污染而成为传播媒介。
病人可出现无痛性腹泻、呕吐、“淘米水”样大便、脱水等。
如不治疗,迅速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早期诊断,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休克等。
3、伤寒副伤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8-10月为发病高峰季节。
常以青壮年、学生为主。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胀等。
体温在发病后第5-7日可达39-40℃,在病程第二周可见玫瑰疹。
主要是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也可以通过日常接触传播。
4、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
水源污染或生吃水产品可造成局部地区的爆发流行。
患者急性起病,出现乏力、纳差、厌油,皮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异常等等。
5、感染性腹泻:由侵袭性大肠杆菌、肠产毒大肠杆菌和空肠弯曲菌等引起的炎症性或分泌型腹泻。
菌痢各型治疗方法(一)急性菌痢的治疗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
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对于高热、腹痛、失水者给予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口服补液盐(ORS),呕吐者需静脉补液,每日1500ml~3000m。
小儿按150~200lml/kg/日,以5%葡萄糖盐水为主。
中毒症状严重时可用氢可琥珀酸钠100mg加入液体中静滴,或口服强的松10~20mg,以减轻中毒症状。
2.病原治疗由于耐药菌株增加,最好应用≥2种抗菌药物,可酌情选用下列各种药物:(1)磺胺类:磺胺甲基异恶唑(SMZ)加甲氧苄胺嘧啶(TMP),即复方新诺明(SMZco),1.02次/日,首次加倍,儿童50mg/kg/日,连用5~7日。
(2)喹诺酮类:为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阻止DNA合成,有杀菌效果。
此外组织渗透性强,少有耐药产生。
①吡哌酸(PPA)0.53次/日或1.02次/日,连用5~7日。
②氟哌酸(NFLX)0.4,2~3次/日。
③氟啶酸(ENX)0.1,3次/日,小儿酌减。
(3)抗生素:可适当选用庆大霉素(8万u2次/日,小儿3000~5000u/kg/日,或卡那霉素0.52次/日)肌注或静滴,疗程均为5~7日。
还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磷霉素及头孢菌素类等。
(4)利福平:对痢疾杆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
3.中医中药治疗:①辨证论治:表未解里热已盛者应表里双解,用葛根黄连汤加减;湿重于热者应利湿清热,用胃苓汤加减;热重于湿者应清热利湿,用白头翁汤加减;湿热互滞者用芍药汤加减。
②黄连素0.4g,每日3次,儿童30 mg/kg/日,连用5~7日。
生大蒜口服。
③亦可选用马齿苋、地榆、苦参、地锦草等单方草药煎汤口服,早晚各一次。
4.针刺:取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或止痢穴(左下腹相当于麦氏压痛点部位)。
配止泻、曲地、阳陵泉等强刺激,不留针。
(二)中毒性菌痢的治疗1.抗感染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待病属于情好转后改口服。
临床助理医师病理学重要知识点: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一)病理变化——关键词:纤维素性炎+地图样溃疡。
1.急性细菌性痢疾——大多累及左半结肠,尤以直肠最为常见。
肠道:初期为卡他性炎;继而,渗出的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坏死组织覆盖于肠黏膜表面形成假膜——假膜性炎(本质是:纤维素性炎)。
假膜脱落形成大小不等的溃疡——地图样溃疡。
2.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卡他性肠炎或滤泡性肠炎。
肠道病变较轻,但全身症状重,常发生中毒性休克和呼吸衰竭。
3.慢性细菌性痢疾。
(二)病理临床联系
1.里急后重和排便次数增多。
2.腹痛和腹泻。
3.毒血症。
4.中毒性休克。
慢性菌痢名词解释
慢性菌痢是指菌痢病程长,病情持续,并伴有反复发作的症状。
主要是由于肠道常见的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肠道疾病。
以下是对慢性菌痢的主要名词进行解释。
1. 菌痢:指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2. 慢性:指疾病的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3个月,并且症状反复出现。
3. 细菌感染:指细菌侵入人体肠道或其他部位,繁殖并引起感染的过程。
常见的细菌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
4. 肠道疾病:指发生在消化系统中的疾病,包括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5. 病程:指疾病的发展过程,包括潜伏期、急性期和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6. 病情:指疾病的状况和严重程度,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7. 反复发作:指疾病的症状在一段时间内缓解后再次出现或加重的情况。
8. 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较稀、呈水样,并伴有腹部不
适的症状。
9. 腹痛:指腹部的刺痛或胀痛感,可能伴有绞痛、胀气等症状。
10. 发热: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大于38℃的体温升高。
总结起来,慢性菌痢是指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病程长,症状持续,并伴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这些症状会在一段时间内缓解,但之后又会再次出现或加重。
及早诊断和治疗慢性菌痢对于患者的健康恢复至关重要。
慢性菌痢病情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者称作慢性菌痢,多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细菌耐药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也常因饮食不当、受凉、过劳或精神因素等诱发。
依据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三型:
(1)急性发作型此型约占5%,其主要临床表现同急性典型菌痢,但程度轻,恢复不完全,一般是半年内有痢疾病史或复发史,而除外同群痢菌再感染,或异群痢菌或其它致腹泻细菌的感染。
(2)迁延型发生率约10%,常有腹部不适或隐痛,腹胀、腹泻、粘脓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亦可腹泻与便泌交替出现,病程久之可有失眠、多梦、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以及乏力、消瘦、食欲下降、贫血等表现。
左下腹压痛,可扪及乙状结肠,呈条索状。
(3)隐慝型此型发生率约2~3%,一年内有菌痢史,临床症状消失2个月以上,但粪培养可检出痢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病变。
此型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之慢性菌痢
概念:
慢性菌痢主要病理变化是结肠溃疡性病变,溃疡边缘可有息肉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导致肠狭菌痢窄,若瘢痕正在肠腺开口处,可阻塞肠腺,导致囊肿形成,其中贮存的病原菌可因囊肿破裂而间歇排出。
菌痢病情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者称作慢性菌痢。
鉴别:
1、直肠、结肠癌:中年以后发病率较高,病情顽固,抗菌剂疗效不佳,全身状况差并且呈进行性。
一般来讲,对慢性患者,均应尽早肛检或内窥镜检。
2、肠结核:常呈腹泻与便秘交替,多有午后低热,盗汗,消瘦等一般结核病中毒等症状,腹痛多在右下腹,可扪及包块,血沉增速,X线钡剂、内窥镜检以及抗痨治疗有助诊断。
3、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内窥镜可视肠粘膜充血、水肿及溃疡形成,粘膜松脆易于出血,抗菌剂治疗多无效,需用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
血清中有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脂多糖抗体。
实验检查:
(一)一般检查
1.血常规:WBC增多,可达10~20×109/L,中性粒比例增高。
2.便常规:外观呈粘液脓血便。
镜检可见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如有巨噬细胞有助于诊断。
(二)血清学检查
(三)病原学检查
1.细菌培养:粪便培养出志贺菌可以确诊。
2.特异性核酸检测:核酸杂交或PCR.
(四)荧光抗体染色技术
(五)X线钡餐:慢性期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肠粘膜增厚等。
(六)结肠镜+活检:病变部位刮取分泌物培养,可提高检出率。
\细菌性痢疾【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全年均有发生,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发病年龄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2.临床表现:潜伏期1~2日(数小时~7日)。
(1)急性细菌性痢疾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可伴寒战,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多次至数十次,量少,为粘液脓血便。
有左下腹痛,肠鸣音亢进。
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2)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腹泻每日数次,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轻微腹痛而无里急后重。
病程3~7日,也可转为慢性。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小儿。
起病急、病情重。
高热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状,可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腹痛、腹泻症状。
①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早期全身微血管痉挛,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肢端厥冷及紫绀、脉细速甚至测不到、血压低,亦可正常而脉压小。
也可有少尿或无尿及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
②脑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
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严重者可发生脑疝,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也可出现呼吸异常及呼吸衰竭。
(2)慢性细菌性痢疾:指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
1)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
可伴有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
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可因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急性发作,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
3)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急性菌痢史,临床无明显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有炎症溃疡等病变。
3.实验室检查(1)血象:急性期可有白细胞轻至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慢性期可有贫血。
(2)粪便检查1)外观多为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
如有巨噬细胞更有助诊断。
2)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应常规作药物敏感试验。
(3)免疫学检查:有荧光抗体染色法、荧光菌球法、免疫染色法等,快速简便,敏感性好,有利于早期诊断。
精品整理
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分类
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可分为两类6型
A、急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急性典型、急性非典型、急性中毒性菌痢三型。
急性典型菌痢症状典型,有腹痛腹泻、脓血粘便、里急后重、发热等症状。
各型菌都可引起,以志贺氏菌引起的较重,宋内氏菌引起的较轻。
经治疗,预后良好。
如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不典型,易诊断错误延误治疗,常导致带菌或慢性发展。
急性中毒性菌痢小儿多见,各型菌都可发生。
中毒性菌痢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是内毒素造成机体微循环障碍的结果。
导致内脏淤血、周围循环衰竭(休克),主要功能器官灌注不足,发生心力衰竭、脑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
严重微循环障碍,再加上内毒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凝血因子等,而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B、慢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慢性迁延型、慢性隐伏型、慢性急性发作型三型。
慢性迁延型,通常由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等引起。
病程超过2个月,时愈时发,大便培养阳性率低。
在有临床症状时为急性发作型,该型往往在半年内有急性菌痢病史。
慢性隐伏型菌痢,是在一年内有过菌痢病史,临床症状早已消失,但直肠镜可发现病变或大便培养阳性。
慢性急性发作型,有急性菌痢史,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等而激起急性发作,但症状较急性期轻。
编辑:foodyy。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在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两季的发病率为高。
细菌性痢疾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其次是20—39岁年龄阶段的青壮年群体,在老年人中则较为少见。
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为细菌性痢疾病人和带菌者。
这些人体内的痢疾杆菌可随大便排出体外,进而污染水源、手、食物、苍蝇、生活用具等,一旦被污染过的物品进入健康人的口中,就有可能造成痢疾杆菌感染。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如何判断某人是否感染上了细菌性痢疾呢?专家认为,可以作为诊断标准的方法包括两个方面。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的第一方面:症状细菌性痢疾根据起病缓急和病情轻重的不同,可分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等三种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急性细菌性痢疾一般起病较急,有高热、畏寒、恶心、呕吐、脓血便的症状,数小时后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情形,一日大便3—5次,粪便呈糊状或水样,混有少许粘液,里急后重感不明显。
症状较为严重的,可有粘液脓血便,四肢发凉,血压降低,甚至发生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现象。
2、慢性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程超过2个月后仍有腹部隐痛症状,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大便间歇有粘液、脓血,左下腹可扪及呈条索状的乙状结肠。
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起病较急,一般突发高热,惊厥,面色青灰,四肢跃冷,血压降低,意识障碍,呼吸不规则,瞳孔两侧不等大;早期腹泻症状不严重,大便也可不带有粘液、脓血。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的第二方面:检查1、细菌性痢疾血象诊断标准急性细菌性痢疾病人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有中等度的升高现象;慢性细菌性痢疾病人可有轻度贫血。
2、细菌性痢疾粪便诊断标准典型细菌性痢疾病人的粪便中无粪质,量少,呈鲜红粘冻状,无臭味;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存在;培养可检出致病菌。
3、细菌性痢疾乙状结肠镜检查诊断标准急性期的细菌性痢疾病人,镜下可见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大量渗出、有浅表溃疡,有时还会形成假膜。
慢性菌痢的分型:
病程超过2个月即称慢性菌痢。
下列因素易使菌痢转为慢性:①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为耐药菌感染;②营养不良;③合并慢性疾患如胃肠低、胆囊炎、肠道寄生虫病以及机体免疫机能障碍、SIgA缺乏者;④福氏菌感染。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后,病情长期迁延不愈,有不同程度腹部症状,或有长期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经常或间歇带有粘液或脓血,可长期间歇排菌。
2.慢性隐匿型有急性菌痢史,较长期无临床症状,大便培养阳性,乙状结肠镜检查有异常发现,也为重要传染源。
3.急性发作型因某种因素如饮食不当、受凉、劳累等而诱致慢性患者呈急性发作者,症状一般较急性期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