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散文的语言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228.78 KB
- 文档页数:2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
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
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
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
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
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
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
”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
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
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
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学生姓名学号类型网络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层次专升本指导教师日期目录摘要 (3)一、绪论 (4)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4)(一)人物创造 (6)(二)语言描写 (12)(三)意象象征 (14)三、结论 (17)四、参考文献 (18)六、致谢 (19)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摘要张爱玲是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家。
本文从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三个角度去谈这个问题。
第一人物创造,小说的成就,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
”张爱玲在创造意境时, 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当她用意象来形容人物及各种各样的场景时, 亦同样处处妙笔生花。
作者创造的这些众多人物形象群像,组合在一起,完全就是作者的形象——作者通过作品再塑了自身。
第二语言描写,她的思想与语言,都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设起了一座桥,同时留下了成熟的写作技巧,可供参考与学习。
第三意象象征,张爱玲营造的意象,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又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在新旧雅俗之间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月亮”、“镜子”,还是“墙”和“乌壳虫”,都是与作品"苍凉"的主调是一致的。
关键词:张爱玲;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一、绪论张爱玲是一个天才的作家,天才的作家往往是孤独的。
张爱玲的小说很少写英雄豪杰之类的大主题,更不会涉及敏感的政治,她只写城市小资男女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恋爱与婚姻生活。
她善于在平常生活中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却又能保持清醒,不陷入小说人物的情感中。
她的文字优雅而舒畅,看起来是一种享受。
读她的小说,你仿佛看到一个优雅的小资女人在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嘴角挂着淡淡的嘲笑味道。
可就是这样一个前半生异常成功的女人,后半生却是沉寂的,连死都是静悄悄的,不惊动身边任何人。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1920年,张爱玲降生于一个望族世家。
贵族的出身使她的血液里不可避免的闪着贵族的色彩。
张爱玲散文《等》张爱玲散文《等》是一篇颇为感慨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于等待的深切感受和对于时间的思考。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文本主题、文本结构、语言风格以及思想内涵。
一、文本主题《等》这篇散文的主题是“等待”,在文本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等待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各种情绪和感觉。
这些感受有些是非常痛苦的,比如焦虑、无助、沮丧等等,但也有些是非常美好的,比如憧憬、期待、幸福等等。
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等待的具体场景,如等待飞机、等待恋人等等,将自己的情感进行了深刻而真实的呈现,让读者也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等待的滋味。
二、文本结构《等》这篇散文的结构非常简单明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开头、中间和结尾。
开头部分是作者所看到的一对年轻夫妇在机场等待,而这个场景启发了作者对于等待的思考。
中间部分是作者自己对于等待的感受和情感的表达,其中包括了很多动人心魄的描写和细节。
结尾部分则是作者对于等待的一个小小的概括,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她对于等待的认识和感悟。
三、语言风格张爱玲是一个以文字为生的女作家,她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
在《等》这篇散文中,她运用了很多婉转、抒情的语言,让整篇文章既有点滴的感动,又不失沉静的思考。
比如,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用“人家彼此牵挂的样子”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描述了那对年轻夫妇的等待,却让我们感到了一种非常纯净而美好的情感。
在文章的中间,作者用如诗般的文字描述了自己的等待之心,比如“我有些无助沮丧,但也不失憧憬期待。
”这样的语言既深刻而含蓄,又令人心醉神迷。
四、思想内涵《等》这篇散文蕴含了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
她认为等待是一种短暂而珍贵的时间,“等待是最美的礼物,也是最珍贵的滋味。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既能够享受生命的美好,也能够体验到时间的流逝。
“时光奔走,替人催老,对于等待,仿佛是它的一种爱好。
”作者认为,人生充满了等待,无论是繁华还是贫瘠,我们都需要等待,等待生命的盛放。
梦境与现实:评张爱玲《天才梦》作者:栗小婧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22期内容摘要: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天才女作家。
阅读她的处女座《天才梦》,我们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即天才的光环与光环背后的苦恼。
张爱玲的散文谈的都是自己的所见所感,她用客观冷静、质朴又华丽的笔调,漫不经心的就给你描绘了一幅人生写真图,展示的是平凡的、琐屑的世界,但处处又透着灵气,深受人们的青睐。
关键词:张爱玲冲突《天才梦》张爱玲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十九岁时在《西风》杂志的征文赛中创作的《天才梦》,获得特别奖。
《天才梦》构思奇特,幽默风趣,用冷静客观的笔调给我们展示出一幅人生写景图,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
张爱玲对《天才梦》获特别奖一直耿耿于怀,她在后来的言论中抱怨说:得奖这件事成了一只神经死了的蛀牙,所以现在得奖也一点感觉都没有。
隔了半世纪还剥夺我应有的喜悦,难免怨愤。
《天才梦》被看作是张爱玲的处女作,从中能看出张爱玲的语言功底与文学天才。
我们提到《天才梦》,就会想起其中的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围绕着“华美的袍”和“虱子”展开,华美的袍给我们带来的是生命的美好感觉,充满了欢悦,而虱子带来的则是生命被撕咬的痛苦,其实体现的是梦境与现实的矛盾。
一.梦境文中“华美的袍”是什么呢?阅读全文可以把它看作是梦的衣裳,有了梦的衣裳,生命才变得华美。
有了梦想,平凡琐碎的生活也变得富有了光泽,具有了诗意的美感。
张爱玲说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从她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华,三岁能背唐诗,七岁能写爱情小说,八岁能写乌托邦小说,九岁就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天才梦,有着绚丽的光环。
在艺术的世界里,张爱玲有着聪慧的头脑,处处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她懂得现实生活中平常人所忽视的美好情趣,如弹琴时想象着八个音符的不同个性,从公交车上伸出手触摸树顶的绿叶。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内容提要:张爱玲是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家。
本文从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三个角度去谈这个问题。
第一人物创造,小说的成就,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
”张爱玲在创造意境时, 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当她用意象来形容人物及各种各样的场景时, 亦同样处处妙笔生花。
作者创造的这些众多人物形象群像,组合在一起,完全就是作者的形象——作者通过作品再塑了自身。
第二语言描写,她的思想与语言,都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设起了一座桥,同时留下了成熟的写作技巧,可供参考与学习。
第三意象象征,张爱玲营造的意象,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又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在新旧雅俗之间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月亮”、“镜子”,还是“墙”和“乌壳虫”,都是与作品"苍凉"的主调是一致的。
关键词:张爱玲、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
目录内容提要………………………………………………1 页关键词…………………………………………………1 页正文……………………………………………………3 页一、人物创造…………………………………………4 页二、语言描写…………………………………………11 页三、意象象征…………………………………………13 页参考文献………………………………………………17 页张爱玲是一个天才的作家,天才的作家往往是孤独的。
张爱玲的小说很少写英雄豪杰之类的大主题,更不会涉及敏感的政治,她只写城市小资男女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恋爱与婚姻生活。
她善于在平常生活中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却又能保持清醒,不陷入小说人物的情感中。
她的文字优雅而舒畅,看起来是一种享受。
读她的小说,你仿佛看到一个优雅的小资女人在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嘴角挂着淡淡的嘲笑味道。
可就是这样一个前半生异常成功的女人,后半生却是沉寂的,连死都是静悄悄的,不惊动身边任何人。
1920年,张爱玲降生于一个望族世家。
贵族的出身使她的血液里不可避免的闪着贵族的色彩。
张爱玲后期散文创作的美学风格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时间跨度长达60余年,其美学风格也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与人们已研究较多的前期散文相比,张爱玲的后期散文具有创作主体淡化,理性精神增长,语言风格从辞藻华美、意象繁复转为质朴隽永三个特点。
分析其后期散文的美学风格,有助于我们对张爱玲这样在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作家的全面理解与把握。
只要读过,便没有人会忘记这样的字句:“赤铜地绿寿字的织锦缎面袍”、“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瓷罐里”、“似脚非脚的金莲抱歉地轻轻踏在地上”、“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我忘不了那条黑沉沉的长街,那孩子守着锅,蹲踞在地上,满怀的火光”。
但是张爱玲对这些评价却不以为然:“我喜欢朴素,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朴素的底子。
因此我的文章容易被人看作过于华靡。
”[8](P115)“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使她的散文人情练达,包含有丰富的心理内涵;而表现现代人的“装饰”,则是她丰丽华赡且不无嘲讽与锐利的主要原因。
离开大陆以后,张爱玲的语言风格发生较大变化。
这种变化应该说既是随着生命历程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一种完成多年宿愿的主观追求。
在《忆胡适之》中,张爱玲记录了胡适对她的评价:“你自己说的‘有一点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我认为你在这个方面已做到了很成功的地步!”“写得真好,真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细致功夫。
”[7](P304)金宏达也认为其后期“在创作上还很有思考,有追求,甚至是在努力酝酿、实行一种新的‘变法’”[8](P101)。
正是在这种“变法”思想的指导下,其后期散文扬弃了辞藻华美和意象繁复的特点,而将前期散文中一度若隐若现的质朴隽永发挥到了极致。
这一点,将前期的名篇《爱》和后期的《草炉饼》相比较即可明白。
《爱》是张爱玲的名篇,创作于1944年4月。
当时正是她和有妇之夫胡兰成进入热恋而尚未同居的时期,苍苍茫茫的身世之感和满心欢喜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苍凉”,化作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爱》,仿佛是预示日后婚恋命运的谶言;而《草炉饼》作于1990年,从老上海嘈杂的市声写起,把“印象中似乎不象大饼油条是平民化食品,这是贫民化了”的草炉饼当作寄托乡思“信物”,同样表达了张爱玲在岁月之河中不无“苍凉”的回顾。
张爱玲流言的经典语句及赏析《流言》是张爱玲的散文集。
张爱玲是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将生活艺术化的写。
她以小说著名,然而她的散文比小说更本色,更真实,也更有味。
她以抒写自己对自然景色的多愁善感为开端,从饮食男女、服饰吃用到身边的细故琐碎,从亲友的描述到往事的追寻,从电影戏剧美术的评述到读书写作的自由,贯穿她文章的,始终是对日常生活的关注。
她的语言别具一格,行文流丽,议论风生,神采飞扬,正如傅雷赞叹的,那是“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的文章”。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善评价说:“张爱玲的文学生涯是从创作散文起步的。
哪怕她没有写过一篇小说,她的散文也足以使她跻身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家之列。
”(一)不久我母亲动身到法国去,我在学校里住读,她来看我,我没有任何惜别的表示,她也像是很高兴,事情可以这样光滑无痕迹地度过,一点麻烦也没有,可是我知道她在那里想:“下一代的人,心真狠呀!”一直等她出了校门,我在校园里隔着高大的松杉远远望着那关闭了的红铁门,还是漠然,但渐渐地觉到这种情形下眼泪的需要,于是眼泪来了,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
(张爱玲散文《私语》)美段赏读:这眼泪似乎来得有些迟,人走了才来。
和大多数人在与人告别时痛哭,人一走就擦干眼泪笑不同。
这是张爱玲式的告别方式,毫不造作,却真实感人。
(二)我父亲扬言说要用手枪打死我。
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自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Beverley Nichols(贝弗利·尼科尔期)有一句诗关于狂人的半明半昧:“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
”我读到它就想到我们家楼板上的蓝色的月光,那静静的杀机。
我也知道我父亲决不能把我弄死,不过关几年,等我放出来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了。
数星期内我已经老了许多年。
我把手紧紧捏着阳台上的木栏杆,仿佛木头上可以榨出水来。
张爱玲散文《公寓生活记趣》(2)情、趣、理的完美结合旧上海租界生活的写真——《公寓生活记趣》赏张爱玲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审美方式,传递着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艺术追求,借助深刻的生活体验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成功地将感性与理性,具体的当下的人生体验与深刻的哲理思考融于一体,一方面,她的散文相当讲究世俗情趣,实实在在而又心怀憬地透视现实人生,谈都市生活,男女饮食,生活起居等,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感悟,从而形成了别人无法替代的独特的美学气质,有着自己独特的从容散淡的风韵,这种成功的艺术实践是张爱玲对现代散文的一种独特贡献。
《公寓生活记趣》是其散文创作的代表作,收入散文集《流言》之中。
作品分:创作背景:张爱玲是善写旧中国租界生活的高手,她的家庭出身、从小就陷于其中的紧张敌对的人伦关系、纷扰的生活环境影响、再加上亲身经历了香港陷落的炮火和上海的沦陷,使她深切感受到世情淡薄和命运的不测,促成了她对生和死、自我和世界、男人和女人的独特理解。
一方面,无论她写多么热烈的场面,总是透出“永远不再”的“苍凉”,另一方面,和“文明的末世感”紧相连的是她对凡俗生活无限热切的世俗性,对女性琐细的日常生活的发现与肯定,指出去掉一切浮文,剩下的只有饮食与男女两项。
张爱玲的世俗是人生安稳的底子,是惘惘的威胁之下的坚持与固守,忠于战争给予她的“甚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的感觉,使她拒绝了一切乌托邦彼岸的幻想;普通市民在战争中攀住了一点踏实的东西就能真实地活下去的事实,更启示她抓住了人生此岸,拥有了其对于世俗人生的审美的、人性的、生命的体验与观照。
作者所写的散文,也常常是她在这一背景下的所思所感。
主题:《公寓生活记趣》是作者由沦陷的香港逃回上海后,寄住在上海公寓时写下的真实感受,将寄居在上海租界高层公寓房子上层普通居民的特殊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令读者如临其境。
不管是浴室水龙头轰隆轰隆的空洞而凄的怪叫声,还是大雨后人们抢救屋里的水灾的忙乱情形,不管是在六楼上观看那一辆衔接一辆“电车回家”嘈杂而有趣的'情景,还是描述在公寓里居家过日子、去料理那“自有它们的愉快”的身边杂事的情形,写得都是“穷形而尽相”,生动而逼真。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张爱玲(1920年—1995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以独特的散文风格和犀利的洞察力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她的作品情感细腻,语言清丽,深刻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矛盾。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张爱玲及其作品的特点。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普遍以女性为主角,呈现出女性独特的心理和体验。
她以抒情的笔调写下了那个时代女性的艳丽而苦涩的生活印象。
作品中常常描绘女性的细腻情感,思考女性的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
无论是《红玫瑰与白玫瑰》,讲述了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女主人公的爱情遭遇;还是《倾城之恋》,描述了女主角与三个男人之间复杂的关系,都展现出张爱玲对于女性独特经历的关注。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常常通过她精细入微的描写和洞察力,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
她擅长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思考,勾勒出人们感情和行为背后的根源。
她的小说作品《闲适》,《小团圆》,《梦》等,都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准的观察,探讨了人性的欲望、自私和追求真实的渴望。
她善于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再者,张爱玲的语言风格清丽、凝练,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
她独有的文学语言,常常带有一种古典的风格,流畅而优美,又不失犀利的锐度。
她善于运用比喻、修辞和暗示,创造了大量富有诗意的形象和场景。
她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通过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句子,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回味。
最后,张爱玲的作品表达了她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失望。
她的作品常常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背叛和伤害。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令人扼腕的爱情和无奈的希望,她对人性的洞察让人感到沉重和无奈。
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人公李碧华被两个男人争夺,最终无法选择,最终走向悲剧。
这种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失望,成为了张爱玲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总之,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女性视角出发,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矛盾。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
原名张瑛,出身名门。
1939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因二战改入香港大学。
1942年返回上海,开始以文谋生。
在《泰晤士报》、《紫罗兰》、《万象》等报刊杂志发表大量作品。
张爱玲擅于将西方小说艺术与中国传统小说结构相结合,以上海、香港为背景描写两性关系、婚姻关系。
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前期作品结集为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影响深远。
张爱玲于1952年赴香港,1954年发表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
1955年赴美,1977年发表《红楼梦魇》。
1995年逝于美国洛杉矶。
本文从女性文学批评的角度对张爱玲的前期作品进行研究,揭示了张爱玲女性写作的独特表现:以上海、香港十里洋场半官半宦人家的女性生活为故事背景,深入透视剖析女性心理,成功运用月亮、镜子两种具女性内涵的意象,对女性内在的奴性意识做了全面自觉的曝光。
张爱玲通过写作实现了对女性自身传统意识根本的扬弃和批判,超越了“五四”新文学中的女性作家。
张爱玲对女性病态意识的揭示填补了民族文化心理建构方面的一个空白。
张爱玲的女性写作的成功与家庭影响、个人经历、特殊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张爱玲女性写作的题材和风格给后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1943年她成为职业作家,并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一)、张爱玲写作手法张爱玲虽被评价为“旷世才女”,但她一生曲折坎坷,最后魂断异国他乡。
她的生平让她始终不能摆脱从内心里流露出来的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苍凉感,这对她小说中悲凉气氛形成了影响。
女性意识的显现经历了偶露峥嵘、蓬勃发展、全面深化和黯然消亡这四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张爱玲借助三篇少年习作完成了其女性意识由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向,初步显现其女性意识;在第二阶段,张爱玲以两性关系为切入点,小说创作由从传统的男女关系出发去反思女性的生命存在的视角,转到书写男女两性的平行关系,再转向到颠覆传统男尊女卑关系书写男女关系的错位和倒置,其女性意识得到强力彰显和蓬勃发展;在第三阶段,张爱玲小说从男女焦虑、女性尴尬、女性裂变、颠覆男性等视角全面审视了在男性强权笼罩下女性存在的种种状态,实现了其女性意识的全面深化;在第四阶段,随着远离大陆熟悉的环境,再加上种种原因的存在,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要么背离了女性主义书写传统,要么仅仅重复曾经有过的视角和主题,其小说创作由于创造性、开拓性不够显示出女性意识的匮乏,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也就此迈向了黯然消亡的终点。
[摘要]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位女性作家,她对于汉语言的使用具有纯熟的技巧,结合了中西两方的文化特点,创造出小说的新境界,给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
张爱玲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具有自己的特点,心理描写和人物的动作、场景结合得非常紧密,可谓透彻且准确,并且张爱玲对于人性和生命的见解也十分独到,用一种超脱的笔触来描写现实生活,表现了她对于生活的态度。
中国论文网[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一位女性作家。
她的小说重点在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题材过于局限,有人说她的写作技巧过于新潮,掩盖了其它方面的描写等。
在我看来,张爱玲的小说视角独特,风格迥异,文字闪现着与其他作者不同的灵动之气,具有十分强烈的画面感,想象力也十分丰富,很多字句都堪称经典。
本文拟从其艺术特色方面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雅俗结合的题材(一)市井气息浓郁张爱玲的小说题材选取大多为男女之情,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描写的是那个时代中小人物的种种境遇,她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中安身立命,不得不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们出身贫寒,为了换取物质的满足,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和婚姻为代价。
最终,她们成为了富家太太,但是她们的灵魂却早已经扭曲,行为也变得不近乎人情。
这些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写得十分生动,显示出了在当时社会中女性对于命运的妥协和无奈,显示了命运的多舛,正因为如此,作品也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
(二)弥漫着悲剧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她的小说笔触悲凉,描写的故事几乎都是悲剧,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来叙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在创作小说时,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影响十分深刻,这可以从她的身世中寻找到一丝根源。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一个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和西洋进步思想共同交织影响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流落欧洲,父亲另娶后母,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张爱玲过于早熟,并且给了她在乱世中顽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性格,这直接影响到了她创作的心态。
论张爱玲《私语》的艺术魅力作者:葛灵芝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8期内容摘要:张爱玲的《私语》,情感繁富细腻,爱叹交织;行文自然率真,和谐精辟;体现了“私语体”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张爱玲私语体情感行文张爱玲是现代文坛的奇才女作家,她的散文创作在现代散文中独树一帜,卓然而立。
余斌先生在他的《张爱玲传》中将其散文分为“私语”和“张看”,认为前者偏重于内,而后者偏重于外。
[1]她的《私语》以独特的“私语”方式倾诉情怀,文笔清新自然率真,感受繁富细腻,具有独特感人的魅力,在其散文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感爱叹交织《私语》是张爱玲自传性的散文,追忆从自己八岁以前在天津的家写到港大三年,描述了童年时期的幼稚与快乐,青春期的磨难、压抑, 父亲的颓废与暴戾,后母的刻毒与蛮横,母爱的缺失与无奈,弟弟的体弱与多病,家道的变迁与没落等等,所有这一切,作者在不张扬,不矫情,不夸饰,用自然率直的笔触娓娓道来,让读者在她的行文中感受她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它所描述的“可爱而又可叹”的岁月。
细细品味,她描写岁月的“可爱”之处在于,虽然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在身边,只记得“被佣人抱来抱去”,但她没有感到缺陷,因为当时他们家的生活是富足而优越的,有老妈、女佣,家里还为她和弟弟请了私塾的先生。
虽然母亲不在身边,可还能感受到母爱的存在,记得母亲出洋时,“上船那天伏在床上痛哭,绿衣绿裙上面钉有抽搐发光的小片子”,感觉到“姑姑的家里留有母亲的空气”。
虽然不断搬迁,但家还是美好而温馨的,她认为真的家应该是“合身的”。
天津的家有院子、秋千、天井、青石砧,还有可爱的“毛物”一家,家里时常还会举行宴会,是记忆深处最初的“合身”的家。
再次到上海,先住石库门房子,对于自己那是“紧紧的砖红的快乐”。
母亲回来后,他们搬进了花园洋房,父亲痛改前非,治好吸毒的毛病。
这时的家作者认为是“美的顶峰”,“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其实是不甚和谐”,但母亲的存在,让家中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
浅谈张爱玲作品三大特色内容提要: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显见的卓越女性作家,她以独特而清晰的思维和犀利而细腻笔触写下了许多作品,影响着后世的人们。
纵观张的小说,不难发现她的作品所具备的“对照思想"、“唯美主义”以及“女性本位主义”三大特色。
关键词:张爱玲对照思想唯美主义女性本位主义张爱玲是我国现代史上卓越的女性作家。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封建家族。
父亲是旧社会的纨绔子弟,母亲和姑姑却是崇尚西方文明的新女性。
童年的不幸以及父母双方不同思想观念的冲击使得张爱玲自幼产生出强烈的逆反心理.1939年,她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伦敦大学远东区的考试,却因为战争改于香港大学就读。
在香港的三年,张爱玲的才情得以自由发挥,香港东西方文化交汇却不调和的色彩和情调给了张爱玲日后的创作无限的刺激和启发.1942年,张爱玲回到了故乡上海,以在《紫罗兰》月刊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为起点,开始了她职业作家的生涯。
张爱玲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学财富,除了小说、散文之外,她还也致力于英文写作、剧本创作,她也是中国早期的影评家之一。
晚年的张爱玲还致力于《红楼梦》的考证以及《海上花列传》的译注。
1995年9月,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逝世,时年75岁。
她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中短篇小说多收录于小说集《传奇》,之后还出版了《半生缘》(由《十八春》改写)、《怨女》(由《金锁记》改写)、《小团圆》,散文多收录于散文集《流言》。
除此之外,还有论著《红楼梦魇》,方言小说译本《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以及类似自传的《对照记》。
张爱玲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于她华美但又犀利的文字,更在于她异于其他作家的独特视角和风格。
她作品的背景多为香港和上海,她“熟悉日益金钱化的都市旧式大家庭的丑陋”①,于是用文字将这些纸醉金迷背后的千疮百孔揭露,同时向我们展示出人性黑暗与可怜的一面.“她所提供的,正是处在现代环境下依旧顽固存留的中国式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
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特色解读崔婧【摘要】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最小因素,是升华作品内涵的关键,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进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主旨。
语言是作家用来描绘场景、塑造人物的工具,是润色作品的有效载体。
张爱玲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笔法冷静犀利,其作品一般都是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都市人物的人生百态,对人性的剖析十分透彻。
张爱玲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很强,语言中常有一种悠远的气息,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情怀,研究和分析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特色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及政治背景,有助于体会张爱玲蕴含于作品中的独特情感。
本文对张爱玲的生平与文学创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了张爱玲小说中的古典文学烙印,分析了其语言的反讽意味,对其语言的审美特征和陌生化进行了探讨,进而揭示出张爱玲文学作品语言的不同之处。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2页(P67-67)【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语言特色;解读与分析【作者】崔婧【作者单位】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坛的一个代表作家,她创作了很多小说与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其小说风格在现代文坛独树一帜。
她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活,爱情故事凄美浪漫,在多部小说中她对现实社会进行了大胆的批判,揭示出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部分,展现了社会残酷的一面。
她用了很多华丽的语言和风格独特的语言,华美与悲哀,在她的笔下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张爱玲小说语言的魅力彰显了一位优秀作家对语言的掌控力。
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曾创作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等,是上个世纪4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
她的小说创作很多,很多小说脍炙人口,知名度很高。
抗日战争胜利时期,她创作小说集《传奇》,其中包括较为著名的《倾城之恋》和《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等多部小说。
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1.比较分析沙汀与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答:沙汀的讽刺艺术重在“农民式的幽默”,讽刺时不漏声色、感情凝重,善于通过人物谈吐举止的细节刻画深层心理、场景气氛的烘托交织着某种诗意,等等。
张天翼善于抓住人物习惯动作与用语,凸现其灵魂,讽刺锋利劲捷,泼辣夸张。
2.为什么说30年代上海风行的“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流派?答:首先是对“现代派”的界定。
“现代派”文学也称作“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与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迥然不同的文学类型,表现为形式上的荒谬与变形,内容上的危机感、幻灭感,重主观和心里,强调非理性等特征。
之所以说“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流派,有两个最基本的理由:一、“新感觉派”深受法国现代派文学和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影响,用现代人的眼观来观照都市,表达现代商业文明覆盖下的城市人群生存形态。
这主要是内容上的分析;二、在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上,借鉴大量的西方写作方法,包括心理分析、蒙太奇、意识流,以及以性爱心理发掘人性深层的方法。
3.评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答:关于文化内涵上,《呼兰河传》具有童年回忆的性质,主要描写记忆中的家乡人民的生存方式,特别是传统落后的文化习俗对人的残害,所描写的东北风情,既有浓郁的地域性或地方性,又具有某种普遍性。
文体特色:创造了“诗化小说”或者“散文化小说”。
其小说结构、语言和抒情方式也很有艺术个性。
4.略评李劼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的形象。
答:在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中,《死水微澜》在艺术成就上最高,既写出了历史时代的风云,又写出了地方风情和民俗,人物刻画也非常成功。
人物刻画是在辛丑条约签订期间,四川社会的冲突及地方风习的变迁,折射到具体人物中,在蔡大嫂身上体现了一个富于幻想、泼辣爽直,敢作敢当的女性,她有蔑视礼教的大胆行为,但她也有着虚荣、追逐浮华精神侧面。
5.结合具体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意诗风的演变。
张爱玲《天才梦》赏析《天才梦》是张爱玲19岁时在《西风》杂志的征文赛中所创作的一篇散文,因其卓尔不群的才华,使她在文坛崭露头角,一些人还把它视为张爱玲的处女作。
张爱玲的散文,差不多篇篇尽言自己,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自己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
此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平凡的、琐屑的、亲近的张爱玲的世界。
如《天才梦》中提到自己读俗气的巴黎的时装报告,生活中学织绒线、做家务的失败,吃盐水花生,在双层公共汽车上伸手摘树上的绿叶等等作为,似乎都是写我们市井百姓日常的生活呢。
只是这些生活我们经历着,却没有留意;即使留意,也没有形成文字。
可张爱玲就那么轻轻巧巧,看似随意,甚至有点漫不经心,就把一幅人生写真图摆在你面前了。
她是个天才。
3岁能背诵诗,7岁能写家庭悲剧的小说,8岁能写乌托邦式的《快乐树》,中学时期蜚声校园,在香港大学同时拿到两项奖学金。
这么才华出众,卓尔不群,但文中你并没看出她的骄傲与虚荣。
她只是平实地介绍着自己,没有张扬,没有炫耀,也没有隐埋,甚至还告诉你她一本洋洋大作的中途流产,母亲对她的不理解与讽刺,自己是生活中的废物等等,一点都不摆谱,也不作秀。
这一刻,你也许很难将此文与那个大红大紫、桀傲不驯、清高孤傲的张爱玲联系到一起。
作者是用轻缓的笔触,平淡地叙述她的天才梦的,语言朴质、平易、干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感染力,但时不时又会冒出几句奢华、睿智、生动、深邃的话,将大俗与大雅、华美与冷寂糅合在一起,恰到好处。
文中巧妙的譬喻,形象的描画,鲜明的对比,随意的嘲弄,无处不在。
如写自己3岁诵诗时的“摇摇摆摆”,听诗的满清遗老“滚下来的泪珠”,虽是简笔勾勒,不事雕琢,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
在写弹奏钢琴时,“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
一句拟人,将孩童世界丰富的想像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结尾“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的比喻,又让你大吃一惊,怔忡不已――19岁风华正茂的岁月,为何会如此沧桑,如此悲凉?但这就是张爱玲的语言――独特的、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张爱玲《爱》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张爱玲《爱》及赏析张爱玲《爱》及赏析张爱玲《爱》及赏析1爱这是真的。
名家对张爱玲的评价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
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其祖母为晚清名臣李鸿章之女。
1943-1945年发表《茉莉香片》等小说。
代表作有散文集《流言》、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等。
抗战后,改行编写电影剧本,后居美国。
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论和《红楼梦》研究。
张爱玲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
夏志清教授的《现代中国小说史》甚至以专章讨论张爱玲,上海的通俗女作家首度与鲁迅、茅盾等大师平起平坐。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代又一代港台作家,有不少人是在与张爱玲的“搏斗”中,一步一步写出自己的路来。
到20世纪90年代,连苏童也叹道,他“怕”张爱玲--怕到不敢多读她的东西。
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像神话一般,过一代代的海峡两岸作者和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
-- 李欧梵(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
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 王安忆(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 叶兆言(当代著名作家)人人仿佛张爱玲。
--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 白先勇(当代著名作家)(作者:潘飞,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和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