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3)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作者用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方法;2、学会借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理解诗词的内容。
2、分组探讨,体会作者豁达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作的评价;2、引导学生准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人们常说诗人苏轼是千年难得一遇的旷世奇才,他的许多词作不知不觉中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你们来说我们之前学过苏轼的词有哪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等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篇作品《定风波》,感受苏轼的另一面。
二、诵读,知其意(一)整体感知1、明确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可通过注重语音中的轻重、长短、升降调等方式突出情感)2、学生自由朗诵;3、小组合作讨论,每组指出本组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并实行示范朗诵。
4、欣赏名家的朗诵。
(播放视频)5、再次集体朗读文本。
(二)细读感悟1、圈画出词中具体描绘的自然景物。
(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山头斜照)2、请学生各用一句话概括小序、上片、下片的内容。
上片:冒雨徐行的景物与随想;下片:雨过天晴后景象与感受。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重点分析: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4、优秀作业展示。
三、品读,寻形象1、从词的上片可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他是一位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醉”东坡的形象。
2、下片雨过酒醒后的苏轼又是怎样的形象?(1)风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希望(抓住“斜阳”“迎”)(2)回收往事,人生顺逆心中已无分别(抓住“萧瑟处”“风雨”“晴”)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醒”东坡的形象四、悟读,诗意美思考:苏轼的人生中遇到过“风雨”吗?(链接苏轼个人生平)师:自然中的风雨常常是不期而遇的,而人生路上的风雨更是突如其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比喻,领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3)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面对困境时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背诵与朗读。
(2)诗中的意象、典故和比喻的解读。
(3)诗的结构特点和作者生平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次的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2)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思考诗中的意象、典故和比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面对困境时豁达的人生态度。
(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作业设计1. 背诵并朗读《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在诗词鉴赏方面发挥潜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比喻,并能够分析诗的结构特点。
3. 学生能够运用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对诗文进行深入解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教材: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时:1课时•周次:第10周•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了解杜甫《登高》中的“定风波”诗句;3.理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4.能够朗读、理解诗歌。
二、教学重点•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杜甫《登高》中的“定风波”诗句。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环节通过问学生的方式,了解他们所知道的杜甫和杜甫的创作背景,激发他们对课堂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听诗歌《登高》的朗读。
(二)呈现课文让学生跟读杜甫《登高》中“定风波”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雄浑壮阔,了解诗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
提醒学生注意这首诗歌的音乐感和韵律美。
(三)学习课文1.学习杜甫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了解杜甫的诗歌成就;2.学习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包括:借景抒情、对仗、排比、比喻、拟人等;3.学习《登高》中的“定风波”这句诗的含义,了解杜甫在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和感悟。
(四)课堂讨论教师与学生对诗歌《登高》中的“定风波”诗句进行深入探讨,围绕杜甫的人生阅历和时代背景,分析这首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深刻内涵。
引导学生探究才子佳人、汶水泛舟以及屈原祠等具体意象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五)梳理知识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讨论,让学生对杜甫的人生及其诗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杜甫在《登高》中的“定风波”一句。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唐代文学及其历史背景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程进行小结,复述和概括本节课程的重难点知识,以及重点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建议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逐字解读和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2.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下这首诗,分段注解、整理作者背景和文学背景;3.引导学生在课后多多欣赏和朗诵杜甫的其它诗歌,加深对杜甫及唐代文学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教师可使用以下板书设计:杜甫唐代诗人登高定风波形象语言修辞手法才子佳人汶水泛舟屈原祠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诗歌背景,还掌握了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尤其是杜甫《登高》中的“定风波”一句。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借鉴诗中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3)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诗文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借鉴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诗文的背诵情况;2. 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3. 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读后感的质量;4.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合作表现。
定风波教学目标1. 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 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2. 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点评指正1. 抽查朗读。
2. 其他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1. 齐读小序。
2. 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 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30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缘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1. 生齐读。
2. 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 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 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如“莫听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吹酒醒”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意境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
(2)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乌台诗案”吗?苏轼是如何面对这场困境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典故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等方面欣赏诗歌。
(2)学生谈欣赏感悟,教师点评。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作者苏轼的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苏轼”。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典故解析等。
2. 准备诗歌手册,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欣赏。
3.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趣闻,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2)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定风波》诗歌内容的解析;2. 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不理解的诗句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的美感。
4. 诗歌解析(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主旨和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定风波》教学效果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的调查对象为本节课上课学生。
累计听课45人次,主要从学生课堂表现、学习效果评价和习题完成情况等三个方面展开调查,并就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二)调查分析
1、学生课堂表现
(1)第1、2项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态度方面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
(2)第3、4项是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听课的专注程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近十分之一的学生未能很好发挥主体能动性,课堂投入不够。
2、学习效果评价
第5项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的调查,通过与学生交流,85%的学生认为可以很好的接受并理解教学内容,但仍有少数学生反映听课紧张,影响发挥。
3、习题完成情况
第6、7、8、9项主要是课后习题的反馈情况。
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掌握字音、字形和诗歌背诵默写,较熟练理解了文本,基本能够自主鉴赏较简单诗歌。
三、结果分析
首先课前,认真备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古诗词的兴趣,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
其次转变教学观念,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形式,解决诗歌中存在疑惑的问题,领会诗歌内涵,进而探究说出主题。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启发学生,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达到“以诱达思,变学为思、变学为悟”的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2.抓住关键意象与关键词,分析思想内涵3.小组讨论,赏析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方法4.了解苏轼的旷达洒脱的人生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取向教学重点:分析关键词和意象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理解苏轼旷达的心胸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程导入同学们,当你淋雨时,你是什么心情呢,你是欣喜于这烟雨潇潇,涤荡而下,还是全副武装,心情郁闷。
在历史上,曾有这么一个人,他也遇到了这么一场雨,并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接下来,让我们去仔细的看看他到底写了什么呢?是否心情与我们一样呢?(部编本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定风波》)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提问:“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子)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又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教师介绍本词背景)介绍词牌: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诗;(2)了解苏轼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精神品质;(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韵律特点;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2.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关于苏轼生平、《定风波》的译文、赏析等;2. 学生用书:《苏轼诗选》;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提问:“定风波”寓意何意?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赏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等;(2)解读诗人的情感,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精神品质;(3)欣赏诗歌的韵律美,如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人的敬佩之情;(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诗人的精神品质。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1)背诵《定风波》;六、教学拓展1. 对比赏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表现豁达情怀的诗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等,与《定风波》进行对比赏析,探讨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
2. 文化传承:介绍苏轼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如书法、绘画等,让学生了解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展现诗歌的美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中的一首,苏轼。
本单元课文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
通过学习从中汲取古人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在诵读中把握诗词的意蕴,领悟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可引导学生在理解字面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当然,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他将儒、释、道的思想精髓杂糅融通,为他所用。
本课情感就比较复杂,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允许学生心存疑问,留待他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后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情怀。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走近,了解背景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师提问题词中三父子是指谁?明确:苏洵苏轼苏辙2、《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诗中所说的黄州惠州儋[dān]州乃苏轼被贬谪之地。
这位备受后人景仰的文学巨匠,在其从政为官期间竟三次遭贬谪,行遍人间崎岖路,尝尽酸甜苦辣情,历尽排挤、打击和屈辱。
面对残酷的命运,他写下这样的诗句:)被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到惠州,他说:“日啖[dàn]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人生经历及文学地位,理解并欣赏其诗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诗意,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 欣赏苏轼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把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意象。
2. 深入剖析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分享学习心得。
3. 情感教育:通过讲解苏轼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诗词的意境、意象及艺术特色,剖析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
5. 情感教育: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
2. 对比分析: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苏轼其他同题材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入探讨其创作特点。
七、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理解诗文的内容,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节奏,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解读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3.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苏轼人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词中的典故和意象进行分析。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词中的典故和意象,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字词解释、翻译,分析诗词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教学中的优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存在的问题,应找出原因并进行改进,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教学可以与其他相关作品相结合,如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文学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2022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设计抱紧那个孩子——解读苏轼“逆商”的群文阅读教学学校: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科目:语文教材:(部编)九年级下册执教人:寇星电话:抱紧那个孩子——解读苏轼“逆商”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意图】近期,一则17岁男孩跳桥自杀的新闻令人唏嘘不已。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除了参与热议更应冷静思考: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包含抗挫能力培养的“生命教育”才能在类似事件发生之时,能有一双有形或无形的大手抱紧那个孩子。
我相信在经典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答案,并首推被誉为“人见人爱”“顽固的乐天派”的苏东坡,他堪称以高“逆商”赢得人生的典范。
本课计划指导学生细读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两词,略读《临江仙·夜归临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词作及若干诗文,探求他是如何在最低的境遇中展现出最高的境界,从而鼓励学生笑对人生风雨。
【文本分析】1、细读篇目:《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二词均位于部编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推荐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及阅读提示读懂大概。
《卜》词写于苏轼初到黄州,开始人生的第一次贬谪生活之时,过于清冷的意境让人不得不担忧,怕他郁结于心,从此一蹶不振,好在这只是作者自省后清高自守的表达。
《定》词写于三年后,或许是本性使然,或许是客观环境的催生,再见词人,已别有一番新天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探求这由“怕”至“不怕”,由“不肯栖”至“有所归”的转变原因,是本课教学设计的核心,力求引导学生理解词作内涵,深入苏轼的内心世界,获得精神的给养。
值得注意的是,两词在难度上有明显差异,前者需要更大比重的时间分配及教师参与,即前者教读,后者自读。
2、略读篇目:《临江仙·夜归临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前赤壁赋》(节选)《后赤壁赋》(节选)这几篇所选均作于黄州期间,有词有文,大体能够反映这一时期作者的心路历程,但因一篇已学过,三篇是现行高中篇目,不宜做过多过深的解读,最好只抓住部分语句辅助理解前后心态变化即可。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定风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走进苏轼、了解苏轼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苏轼的为人,其作品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必修篇目中学生学过《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词集中体现了苏轼豪放的写作风格及豁达豪迈的人生态度。
但学生对苏轼的思想认识很零散、肤浅,缺乏深入的理解。
《唐诗宋词》中选入了苏轼的几首词作,其中的《定风波》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所作,这首词集中地表现了苏轼守德超然的道家风骨、希望在前的儒家态度、无常归心的佛家思想,是最能够体现苏轼豁达、乐观、执着人生态度的作品。
因此,我选择《定风波》为依托,来引导学生探究苏轼的思想情怀,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丰富的认识。
二、学生分析
这首词的授课学生对苏轼有大致的了解,并且也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所以理解词的基本内容并不难。
但是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深入研究、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所以在教学上我侧重于对词人情感的探究,引导学生解读苏轼的思想情怀,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
1、诵读词作,初步把握苏轼的形象特点。
2、深入探究,透视苏轼的思想情怀,领会词人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首先,在导入环节ppt展示有关描写苏轼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下良好的铺垫。
其次,在整堂课的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全面展示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也都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大大增加了学生对苏轼的深刻理解。
最后,多媒体展示文本以外的资料,让学生对苏轼的心路历程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对苏轼有了一个更为立体的认识。
总之,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为我们的教学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
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情境导入:遥想
赤壁周郎,酾酒临江,
千古英雄出少年。
老
夫弩射天狼,泼墨湖
广,留待后人笑我狂。
对联展示的人物是
谁?判断的依据是什
么?
朗读对联思考
问题交流
(豪放、旷达、
乐观)
ppt展示对联,创
设情境,为本节课
的学习做下良好地
铺垫。
研讨交流提出问题:这首词写
了什么内容?用一个
词或是两个词概括你
看到的苏轼。
总结手
法
学生诵读文本
(各种诵读形
式结合)、思考、
概括你看到的
苏轼,学生形成
书面文字、交流
探究提出问题:哪一句最
能展示词人豁达、超
然胸襟?
学生再次朗读
文本,思考问
题,小组讨论交
流
ppt展示苏轼生活
背景及思想状态,
让学生对苏轼有个
全面的理解。
研读交流建构展示苏轼各个时期词
句,《卜算子》“拣
尽寒枝不肯栖,寂寞
沙洲冷” 《念奴娇》
“人生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 《前赤壁
赋》“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浣
溪沙》“谁道人生无
再少,休将白发唱黄
鸡” 总结其心路历
程。
朗读词句交流
看法理解
苏轼心理变化。
ppt展示词句让学
生更全面的看懂一
位吟啸徐行的东
坡。
拓展延伸展示《临江仙》让学
生赏析
写出赏析文
字交流
ppt展示《临江
仙》有关文字旨在
拓宽学生视野,增
强学生对苏轼人格
的认识,体悟词人
旷达的心境。
课后作业以《从苏词看人生》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设计紧扣诗词教学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诵读中很好的体会文本。
并且我的第一个学习目标也是诵读诗词,初步把握苏轼形象。
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人诵读、齐读等形式自我体验,自觉想象,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境中去体悟文本情感。
讲授过程中创设良好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课堂上,我始终是引导学生探究,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启发少替代。
让学生多思考,多动口,多动手。
导语部分我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对联引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心,紧接着设计合理问题,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苏轼作品的意蕴。
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尤其在拓展延伸环节,以活动带写作,学生依据本节课所学以《临江仙》为依托写下自己对苏轼的深刻认识与体会,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在本节课深入研究环节,我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惧怕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创造性也被激发了出来,他们互相切磋、感悟词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