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27.7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真正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主动探索、思考、解决问题。
其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他们成为主动、批判、创新的思考者和实践者。
最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方法1.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规律和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中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建立合作学习氛围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解题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互助,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提供启发性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
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适时给予学生提示和帮助,指导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4.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例如,对于喜欢绘画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绘画的方式理解数学概念;对于喜欢游戏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摘要:数学课的教育目的旨在通过课堂活动的进行,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理论知识,更注重提升其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好主动性。
而在具体落实中,学生只有通过自由思考,自我认知,自主实践,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实现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性;求异创新;质疑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是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因此,教师要努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这对于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两者在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因此如何在实现教师有效主导的基础上,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最大程度的巩固,成为现今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性课题。
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必须在把握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注重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深化对主动学习思维的理解,切实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本质上是运用学科语言进行的沟通,能否实现开展过程的流畅、自然、有效,依赖于师生之间是否能够构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注意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消除教师在课堂上包打天下与满堂全灌的思维定势,切实尊重学生的见解;注意转变处理师生关系的方式,消除强力监管与被动服从的行事方针,切实尊重学生的情感;注意转变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消除自由随意与简单粗暴的落实思路,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在教学中要饱含激情,和蔼亲切,使学生意识到,数学老师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良师,探索科学奥秘的益友。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探究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所谓“主体性”就是指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提出了灵活驾驭教材,科学设计过程;营造良好气氛,建立和谐关系;提高教师素质,实现角色转变;注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技能四种方法来提高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主体性一、灵活驾驭教材,科学设计过程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材的编写意图。
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制订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和难点,科学设计教案和组织学生学习。
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这个“材”指的是教材,也是学生。
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课堂中巧妙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魅力下集中精神,激发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灵活驾驭教材、科学设计过程的关键在于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这不但有利于教材内容的准确把握,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通过抓住重点和关键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手,从而将学生始终摆在主体地位上。
二、营造良好气氛,建立和谐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是主体性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
创造良好气氛,建立和谐关系要求教师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1)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不仅代表一种友善,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而且能将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传达出去。
学生受到鼓励,更容易相信教师,从而给予教师积极主动的回应,从而以最佳的主体精神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对于学困生而言,教师的微笑可以有效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畏惧感,轻装上阵,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
(2)把竞争带入课堂。
小学生几乎都喜欢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在数学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有效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形成你追我赶、相互超越的竞争环境。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试行主体性教学摘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主体性教学是每一位基层教师都想探讨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作为边远山区的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也尝试着主体性教学给学生所带来的一些好的影响,努力做了一些教学探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主动参与思维操作探索构建学生的主体性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关注的重心,虽然学术界对学生主体性结构以及对各部分的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但对主体性教学的宗旨认识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求教师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主体人格,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力。
很多教师都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
主体性教学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试行主体性教学,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主动”,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加到探究数学新知识的活动中来,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的去激发小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把老师家长“要我学”变成学生自己的“我要学”,使学生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来。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活动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了。
其实“数学是一种教起来让人感到愉悦的艺术”,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孩子们对他有兴趣,就会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当中来。
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课模式变换为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中收获数学知识上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有趣活动中成为“学”的主人,从而把被动、呆板、沉闷的数学学习变为主动、活泼、活跃的认知发展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课堂上,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学生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
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努力以教师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暗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自己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
通过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从而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要心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装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
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思考李晓梅(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沈阳110032)摘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而且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体。
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主要采用三个方面的策略切实有效地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
第一,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第二,提供自主建构的时空,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第三,创设开放性的空间,培育学生的创造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主体性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1]杜威有句名言:“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
” [2]教与学就如同卖与买一样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教与学之间互为基础、互为方向。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内含着教师的教,这是同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而且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体。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交互主体的(intersubjective)关系”。
正是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之间的交往过程,构成了教学。
[3]但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这个主体并没有被充分地加以重视,换言之,小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前不久,笔者运用弗兰德斯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方法对100节小学数学课进行了师生的语言互动分析,根据弗兰德斯对课堂言语活动分为的十个种类,教师说话——接受感情、表扬或鼓励、接受或使用学生的主张、提问、讲解、给予指导或指令、批评或维护权威性和学生说话——学生被动说话、学生主动说话、沉默,对教师与学生的语言行为进行编码,通过对这100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记录统计,令人惊讶地发现,在整节课的师生语言行为中,学生主动说话的语言行为平均仅占 3.2%。
由此可见,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没有真正被重视、没有真正被关注。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而表现出来的,既包括主体精神又包括主体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陈瑶湖镇中心学校吴先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发生于单纯的吸收。
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
因此,数学教学不仅应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而且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强烈需求,要想方设法地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
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而旧模式学生对教师只有服从,教师所传授的一切,学生必须接受。
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讲状态,被动地在教师事先设定的教学模式中转圈,而教师则处于主宰的地位。
在这种缺乏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的教学缺乏主动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
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摘要: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应重视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功能发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和多讨论等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主体性课堂活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操作活动是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形态感知的过程。
在操作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变得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进行思维活动,再加上儿童本身具有好动的特点,所以操作是小学生思维的源泉。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新知,在操作中熟练技能,在操作中创生方法,在操作中体验到思维的乐趣。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对在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做了思考。
一、课堂活动中指导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却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亲自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教材内容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材料以外,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实物进行观察,以此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引导他们兴致勃勃地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发展能力。
又如在学习“减法的速算法”时,学生观察三道等式后,经过讨论,最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先把所有的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它们的和”这个结论。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摘要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改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发展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新课改中,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学习的主人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真诚爱护每一位学生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的。
教师要以平等、真诚、友爱、包容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
在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存在错误或者不够完整的时候,教师不要去指责,甚至嘲笑学生,而是通过巧妙的方式来给予指导和补充,同时还要给予学生鼓励,在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产生障碍时,教师要给予耐心的启发和引导,同时,还应该注意运用幽默、轻松的方式,来缓解学生此刻的尴尬。
只有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一种愉悦舒心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和爱护,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来参与学习教师要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来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外部的活动催化自身内部智力活动的发展,从而获得知识,提升数学能力。
我在执教《认识分数》这节课的内容时,创设了一个学生们十分熟悉的生活情景——分橘子。
首先,我端出一个果盘,里面有两个橘子,问学生:要把这两个橘子平均分给两人,一人几个橘子呢?回答:1个。
我接着再问:如果两个人平分一个橘子呢?每人分得多少?回答:半个。
这时,我继续提问:这半个橘子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表示吗?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更多表示半个橘子的方法,并将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在黑板上写出来,由此,引出了认识分数的学习主题。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形成了一种传统怪圈:即习惯于以增加教学时数、加班加点、采取题海战术灌输知识等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准确地说是应试质量)。
这种怪圈形同枷锁,严重束缚了学生,使得原本鲜活的生命主体变得唯唯诺诺,少有主见,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知识的容器,只会机械、被动地接受填充。
为了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教师应在课前精心设想、课中认真实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培养能力,提高成绩。
一、发挥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量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评价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依据,情感、兴趣、信念、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只有正确地对待这两个相互区别又互相依赖的因素,运用各种适合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的情绪,充分运用与知识有关的生动形象的具体场景,发挥学生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启动,调控和强化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
小学生普遍存在虚荣心和好胜心,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创编一个小故事,就可以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让学生完成枯燥的计算题时,可以这样说:“孙悟空在与师傅取经回来的路上,又碰上了一个麻烦。
有位国王考悟空:‘现在是21世纪,需要的是知识,我这里有几道计算题,如果你能完成,就放你过去,否则你们只能待在这儿了。
’可悟空不会算术,谁愿意帮助他呢?”此时学生各个摩拳擦掌,认为自己可以帮助孙悟空,都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完成那些题目。
二、重视教学过程,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总结,是对大自然认识的结晶,是一个“结果”,而这只是看到知识的“静态”。
如果根据这个观点,教学时只要把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或者反复的练习就行了,这样教学扼杀了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
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活动。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要求数学教学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重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为知识的接收器,不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养成被动接受和依赖教师的习惯与惰性,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养成积极主动的参与习惯,为今后终身学习,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奠定扎实的学力基础,同时形成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原则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浅见。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意识和主体思维方式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
现代教学不再是以往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
而应该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
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而不是教学时只要把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或者作反复的练习就行了,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折圆纸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在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这样的教学,不但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考察了知识,即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
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可以更巩固,也便于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的三点建议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本人就此提出了三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一、精心设计教学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们老师就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勤于思考,有事可做,发挥出学生自身的主体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形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让学生进入主动思考的状态中,学习圆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老师应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进去。
例如,在上“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自制学具,并在课堂中展示他们自制的学具。
随后我提出1立方米该如何表示,学生们纷纷用自己制作的学具可以进行比画,还有的同学叫上别的同学帮着自己一起合作,用米尺认真地测量起来,亲自体验1立方米的大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忙活了几分钟后,对1立方米有了深刻的印象,然后老师接着进行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具体、更有趣。
三、发挥好教学评价的作用老师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发挥好教学评价的作用,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就要及时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评价中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去。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摘要:现阶段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分发挥学
生主体性,这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条件。
学生主体性得到提升的基
础上,还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还是
教师,都是主体,他们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上,双方具有比较独立的平等人格,所
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教学理念积极转变,对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只有这样
擦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所以本文主要分析的就是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
展学生主体性,进而提出以下内容,希望能够为同行业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参考
价值。
关键词:数学教学;主体性;措施
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自主
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
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主要在于教师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在实际学习的过程
中没有自主前,学生只能机械的接受数学知识,导致学生主体性得不到落实。
所
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
习的积极性。
1.对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
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也存在不同,并且他们的学习能力以及数学基础知识在
掌握的能力上也存在差异,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语用千篇一律的教
学模式,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阻碍,不能提高教学质量。
所以教师在课
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意识到学生存在的差异性,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状
况制定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较好的落实。
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根据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制定
切实可行的、适合不同学生层次的教学制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
质量。
例如:在对分数相关概念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
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和分析。
教师提出多个问题:第一题:如
果一个箱子中有30个苹果,被两个小朋友没人拿走4个,还剩多少苹果?第二题:如果在不知道小朋友拿走多少苹果的状况下,只知道箱子里剩下10个苹果,那一个小朋友最多能拿5个苹果,那需要几个小朋友拿苹果?第三题:一个空箱
子没有苹果,有两个小朋友往里面放了10个苹果,又有一个小朋友拿走了2个
苹果,那后来如果有新的小朋友,每个人想拿到两个苹果,可以有多少个小朋友
来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让不同学生解答不同的问题。
基础不是很
好的学生,可以解答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第三个问题。
这种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能全面的照顾到班级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制定出具有差
异性的教学计划,同时还能了解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进一步保证教学内容在设
计过程中的科学性,充分突出学生主体性。
2.在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语用情境能较好的引导学生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要求学生能够对分析数学知识点以及
掌握。
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对问题解决的思路进行讲解,但是学生只能艺
考教师的思路才能解答问题和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的成效不是很高,教
师没有充分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其方式比较僵化,每个学
生都运用一致性的思路解决数学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所以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要积极
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同时还要站在比较可观的角度上,让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思
维维空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平台,善于使用语用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
习的兴趣。
例如:在对小数加减法知识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出具有引导
性的作用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机会。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向学生提
出问题,如果小红和小花一起去商场购买商品,结合价格方面应该设计出一系列
问题,小红和小花一共能花多少钱?小红比小花少花多少钱?这种实际情境问题
的导入,能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同时还能主动思考,结合所学的加减法
知识点,先引入整数加减内容,然后通过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知识点对新问题进行
解决,这样能利于学生完成知识方面的迁移,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逻辑
思维能力。
3.建立更加实践化的教学模式
数学知识相对来说存在一定的抽象性特点,给学生学习带来阻碍,所以教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创造实践化教学模式,利于数学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例如:教师在对长方体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如果在
课堂上单一讲解,难以达到想要的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可以利用A4复印纸,提
问学生这张纸的形状,之后教师在将十几张的A4纸摞起来,让学生对摞起来的
A4纸的形状进行思考,进而能够较好的引入长方体知识点,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小学生对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哪些长方体进行举例说明,结合抽象思维,对长方体的
概念认识顺序有效思考,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学习。
4.运用开发性问题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积极培养
培养小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
汇总应该为学生开展开放性特征的问题,这种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要引导学
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答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其思
维层次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新课
改要求,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建立学习信心的
基础上,加强学生直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分层教学,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另外
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和管理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丹,崔光佐,王建华.利用认知过程分析促进小学数学提取式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5):74-80.
[2]王光明,李健,康癑媛.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意义的呈现:历史顺序与“超回归”倒序
的统一[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5):34-39.
[3]程岭.数学思想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情况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03):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