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生态平衡中的社会性——“五山发展模式”研究之二
- 格式:pdf
- 大小:248.60 KB
- 文档页数:3
(上接第159页)摘要:行政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公共行政的交叉性学科,自创立以来对世界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行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行政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开始阐述,从行政生态学的新视角来分析中国的行政环境现状,试图探寻我国进一步深化行政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行政生态学公共行政行政改革1行政生态学基本理论阐述最早将行政学与生态学联系起来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高斯教授,他在1947年发表《政府的生态学》一书中,提出政府组织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要考虑行政生态环境。
而真正让行政生态学成为一门学科并且在公共行政学领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的,是美国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
他在1957年发表的《农业型与工业型行政模式》与1961年发表的《行政生态学》被评为行政生态学理论的典范。
他的主要贡献是利用比较,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行政问题。
按照里格斯的观点,行政生态学应该是:“研究自然与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学科[1]。
他研究美国的公共行政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一国所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是否会影响到该国的公共行政以及会如何塑造该国的公共行政模式;第二个问题是一国的公共行政模式形成后又会如何反作用于该国的社会文化,这就是“行政生态学”。
下面从三个方面阐述里格斯行政生态学的具体内容:首先,影响各国行政生态的要素。
里格斯在对美国行政管理研究的过程中总结了会影响到公共行政的五个关键因素,被称之为行政组织赖以生存的“行政环境”。
行政管理涉及的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是经济、社会、沟通网络、符号体系和政治制度,这五个方面的行政环境要素都对公共行政都有重要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要素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是居于首位的,经济结构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都会深刻影响行政模式。
在里格斯的研究中,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的各大利益群体及社区也对政府和公共行政有着重要影响。
摘要行政生态平衡包括行政个体、行政团体、行政整体的平衡以及行政系统与社会环境诸要素间的平衡。
如果行政系统的能量变换和物质循环处于平衡状态,系统的活动就能正常开展;否则系统活动将失调,平衡难以实现。
关键词生态平衡行政系统行政环境1 引论行政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环境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行政系统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行政生态平衡主要指通过生态系统的平衡模拟来研究行政生态系统与社会环境系统的平衡关系。
行政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怎样才能实现平衡,不仅是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更是行政生态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1.1 行政系统的构成生态学将生物的存在形态分为个体生态学和群体生态学,群体生态学又可分为动物的族群生态学及植物的群落生态学。
与此对应,行政系统也可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任何行政系统都是由“有意识、有感觉、有逻辑、有思想,能够对行政生态环境做出积极反应”的行政个体构成的有生命整体,所以“行政个体是构成行政系统的最小细胞,一个行政系统由成千上万个行政个体所组成”。
行政生态平衡的维持首先要考虑行政个体与社会间的平衡,这有赖于行政个体的活动及心理状况。
其次,行政活动既包括个体的独立活动,也包括团体的合作活动,其中,团体的合作活动又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行政团体就像一个蚁群,它可以“在一片混乱之中精确无误、专心致志地工作着,……但是孤立起来,蚂蚁们一个个却都那么柔弱无力”。
能否将个体力量转变成团体力量,进而更好地谋求行政生态平衡,成为行政系统能否有效工作的另一关键。
最后,任何一个行政系统都是一个整体,团体只是其子系统,整体就像“一个很大的、会移动的呼吸菌的菌落,它操纵着一个由细胞核、微管和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系统,为细菌们的家庭欢乐和生计工作着”。
各类团体系统要构成一个整体,并最终实现行政生态平衡,就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结构组合起来,这样,从团体系统组合看,就形成了整体系统;从行政系统结构看,就构成了行政体制。
弗雷德·里格斯:行政生态学一、行政的生态五要素:1经济要素,影响国家行政的第一位要素,一个国家的行政模式,基本上是由该国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
2社会要素,主要是指各种社会组织,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自然团体;一类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结成的人为团体。
3沟通网络,包括社会的文化水平、使用语言的状况、社会舆论的力量,以及通讯和交通的状况等,它对一国的公共行政发生重要影响。
4符号系统,指包括政治神话、政治法则、政治典章在内的一整套政治符号系统。
(君权神授、主权在民、平等自由)5政治构架,行政对政治实际上存在着“功能依附关系”,这决定了政治架构是对公共行政具有重要影响的行政生态要素。
二、三种行政模式之一: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融合型行政模式1以农业生产力为经济基础2土地的分配与管理是政府的最重要事务3官僚的职位重于行政政策4家族与亲族主义的行政风范5世卿世禄制度6政治与行政不分,权力来源于君主,行政官吏在政治经济上都是特权阶层7政府与民众沟通少,同一阶级间交往也受空间限制8行政活动以地域或土地为基础,行政的主要问题是维持行政的一致和统一三、三种行政模式之二: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衍射型行政模式1自由经济为经济基础2民众与政府关系密切,有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3平等主义的行政风范,成就导向与对事不对人的原则4高度的社会流动,发达的沟通渠道5政府职能明确,各行政机构分工精细,各司其职,讲求行政效率与科学性6行政的主要问题是谋求专业化基础上的协调与统一四、三种行政模式之三:发展中社会的行政模式——棱柱型社会8888棱柱型社会兼具有融合和衍射社会的价值模式,是中间型社会。
棱柱型社会的行政生态五要素:1社会的经济结构是“集市——有限市场”型。
在这种社会里,虽然已有了市场化的“集市”,有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行为,但社会经济并未完全商品化。
政治的、社会的、宗教的以及个人地位等因素仍然强烈地影响着经济行为,也就是说过渡社会的经济是一种有限的市场经济。
我国行政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与转型1、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我国行政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和转型过程。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实践,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行政化倾向的重大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社会工作行政化转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分析了行政化转型在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中的驱动作用及其局限性。
随后,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包括行政措施对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创新能力和社会参与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社会工作行政化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推动社会工作向专业化、大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
文章强调了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并展望了中国社会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为推动我国社会工作行政模式转变,实现社会工作更加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的背景与过程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事务国家管理模式。
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作为为人民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逐渐融入行政体系,形成了一条行政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逐步下放权力,社会组织发展起来,社会工作开始脱离行政体制,走向专业化、专业化。
由于历史的惯性和现实条件的局限,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政府已开始重视社会工作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
与此同时,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社会工作的行政发展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行政管理模式容易导致社会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低。
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政府资源也限制了社会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圈科学教育家2008年5,E l第5期学术性实践性理论性123藩装甍舞鸶鸶瓣装蕊鸶臻蓦甍戮弧鸶舞㈦越蠢烈嚣甍蒙㈦惹鸶裂甍甍酬嚣舞甍臻鸶嚣嚣弧氍囊舞甍浅议生态行政发展模式及路径曹杰李应虎(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上海200000)【摘要】行政生态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新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
学科重要代表入里格斯提出了著名的行政类型分类理论t分析了影响行政的五个要素。
详细探讨发展中国家的行政环境问题。
在行政改革过程中应学习、借鉴西方行政生态学行政选择模式,进一步探寻我国行政生态环境的努力方向和路径.【关键词】生态行政;发展模式}路径1里格斯及行政生态学的引入1.1里格斯行政类型分类理论。
里格斯根据社会形态的不同提出了有名的行政类型分类理论。
他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三种基本社会形态,即传统的农业社会、过渡社会、现代工业化社会。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各有其独特的生态环境。
他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和物理学上。
光谱分析”的概念.对世界各国行政生态背景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与这三种社会形态相适应的三种行政类型:其一.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是融合型行政模式(F us e d M o del)。
在农业社会中社会结构是混沌不分的,它以农业为经济基础,没有明确、细致的社会分工,与之相适应,行政行为与其他行为,如政治行为、立法行为、司法行为、战争行为等是混杂一起的.没有专业化的行政机构,因而行政效率低下。
其二,与现代工业化相适应的是衍射型行政模式(D i f f ract ed M od-e1)。
政府职能有着分工极细的行政机构,执行着不同的行政职能,讲求行政效率与科学性。
民众与政府沟通较多,有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
其三,与过渡社会相适应的是棱柱型行政模式(Pr i sm at i c M o del)。
1.2影响行政生态的五个要素。
其一,经济要素。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行政模式基本上由该国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
其二社会要素。
他把社会经济结构依社会类型分为三种:传统农业社会中的。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非正式状态,其由宗族、村落、宗教、慈善等多重力量构成,发展主要靠社会组织的基础设施和职业化的创立,对政府的对接则取决于相关机构的政策调整和管理结果。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实现宏观控制和指导,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因此,社会工作的行政化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社会工作行政化是指政府在社会工作方面的投入和干预达到一定程度,通过立法、财政、行政手段等方式进行管理和服务,以唤起社会工作在社会改革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它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阶段是政府参与。
在这个阶段,政府通过发布相关政策和实施管理,进行社会工作的优化和整合,强化了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促进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政府对社会工作的把握也变得更为准确,对行业地位的认可和扶持也逐渐提高。
第二阶段是政府主导。
在这个阶段,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推动社会工作发展。
政府加强了与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交流互动,成立政府机构部门,牵头推动社会工作的实践和服务,同时扩大了经费投入,为社会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第三阶段是市场化发展。
在这个阶段,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工作,推广社会工作的市场化发展,以实现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阶段政府在社会工作中的角色转变成了政府引导和监管,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开展社会工作。
从政府参与——政府主导——市场化发展的过程来看,中国社会工作的行政化发展模式在的确是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提高了社会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政府过于掌控、缺乏市场化机制的发展难以实现、重视性质忽视质量等问题。
因此,应该在保持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的同时,注重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竞争性,全面整合社会力量,为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中国社会工作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摘要】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工作组织形式,通过行政部门参与和管理社会工作事务,实现社会服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本文从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的概述、影响因素、现状分析、转型路径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我们发现,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受到政府政策、社会需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处于转型期。
在我们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的启示、挑战和建议,希望能够为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和趋势,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转型、影响因素、现状分析、转型路径、未来展望、启示、挑战、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社会工作的行政化发展模式是指政府在社会工作领域的介入与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不断增长,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社会工作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社会工作中,行政化发展模式的确立与实践也逐渐引起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的背景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我国社会工作开始走向专业化和制度化,各种社会服务机构和公益组织逐渐兴起。
随着中国政府对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社会工作逐渐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一部分,行政化发展模式逐渐形成并得到推广。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的变迁、影响因素、现状、转型路径及未来展望,对于促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为未来的社会工作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1.2 研究意义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有助于促进社会工作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浅述行政环境可持续开展|环境如何可持续开展浅述行政环境可持续开展一、行政环境的历史沿革:静止-----动态-----生态何谓行政?对这个概念最广义的解释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即行政;狭义的解释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行政学,又称行政管理学,是争辩国家行政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展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
行政管理学的实质是提示行政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它的理论概括即行政管理的原理、原那么、程序和方法等。
行政学的思想自古有之,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十九世纪末才有的。
自十九世纪末以来,行政学的争辩,,即行政学的开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行政作静态的争辩,将行政作为一个客观的组织实体来争辩。
它主见用行政组织的合理化、行政过程的制度化、行政方法的标准化来提高行政效率;它重机关组织,轻员工个人,视个人为到达机关组织的工具。
人们称之为“硬性学派〞。
其次阶段是对行政作动态的争辩,将行政作为其成员行为的过程,认为人的行为是有动机有目的的,主见对行政员工要人性鼓舞、民主参与、提倡敬重人格、满足人们的正常欲望,使工作人员开心的工作;认为只有开心的心情才会有高效率的工作。
人们称之为“柔性学派〞。
第三阶段是对行政作生态的争辩,将行政放在社会、乃至自然界的大环境来争辩,认为行政是整个社会大系统、自然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和这些大系统之间有着互依、互动的生态平衡关系。
据此,行政系统要受社会、自然界的制约,其生存与开展首先要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需要,其次是行政系统在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根底上,利用社会和自然的客观开展规律,能动地去改造社会、改造自然。
因此这种学派认为,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打算着不同的行政系统,没有一成不变的行政原那么和方法。
人们称之为“权变学派〞、“系统学派〞。
综观行政学开展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前两个时期,都是将行政隔离于四周环境之外孤立地争辩。
先是孤立地静止争辩,后虽是动态的争辩,但也是离开了外在环境单纯地从人的一般行为规律去争辩行政的.只有第三阶段的争辩,才是将行政系统放在外在社会环境、乃至自然环境的根底上,再对其静态的组织、动态的行为进展权变式的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