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学案(2)(无答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孟子》两章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活动:(一)研习课文一、扫除文言障碍(1)说明并记住下边加点词语。
①百里奚举于市.()②人恒过.然后能改()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④入.则无法家拂士(...).⑤出.则无敌国外祸者()⑥因此..动心忍性()(2)“必先苦其心志”中,“苦”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说明为“使……受苦”。
文中有多个如此的词,请全找出来并说明。
答:二、整体感知(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文章首段举了、、、、、六位古代名臣名相为例,引发议论,论述了孟子“”的人材观和治国道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什么?答:(3)人材要在窘境中造就,他们在承担起重任之前,必会受到上天的哪些考验或考验?考验或考验的结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答:3、出色文段阅读。
舜发于畎亩当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当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祸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中所提到的舜、傅说、胶鬲等人的一起点是什么?答:(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什么人?答:(3)找出文中三个通假字,并说明。
通说明:通说明:通说明:(4)文章最后一段采纳论证和论证来论证说理。
从人材的造就角度正面论述观点的句子是“”;从国家的治理角度反面论述观点的句子是“”;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一)一、(1)①集市②犯过失③了解,知晓。
那个地址指被他人知晓④在国内;辅佐君主的贤士⑤在国外⑥用这些方法来(2)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忍受饥饿;空乏:使……受贫困之苦;乱:使……倒置错乱;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二、(1)《孟子·告子下》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忧愁祸害令人一辈子存进展,安乐享受令人萎靡死亡。
18.《孟子》两章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异义词,正确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论点后层层推进、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预习反馈,点拨质疑
体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
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
者加以比较,
论据进一步论证。
先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
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异义词,正确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预习反馈,点拨质疑
阅读有关“提示”
)
段。
重点讲清“发”
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最后一句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
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如此。
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
案:。
18 孟子两章【学习目标】1、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学习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
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咄咄逼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主学习】1.听示范朗读磁带,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合作探究】4.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5.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仍不明白的问老师。
18 《孟子》两章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
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法引导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4、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三)审美鉴赏居安思危的警戒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
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
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四)重点难点突破1、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析]设计此题,首先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观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既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五、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
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等都来自这本书,那这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的“魅力”何在。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解释题目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题目的意思:“道”即“王道”,得道:施行“仁政”,助:帮助,失道:不施行仁政,也就是违背道义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18、«孟子»二章【CAI教案】理读设计理念:这是由孟子的两篇短文组成的文言散文,具有鲜明的论说性。
从文言文词汇角度看,体现了词语的古今变化特点;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思路清楚,结构明晰,论说充分;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都集中显示了孟子的雄辩与气势。
宜采用理读法进行积累性阅读。
教学步骤:一、教学铺垫。
1.说说你所知道的孟子。
2.说说孟子散文的特点。
二、诵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听读。
学生听老师范读,在课文上作标记。
重点记住并读准下列字音。
米粟.(sǜ)畎.亩(quǎn)傅说.(yuè)拂.士(bì)曾.益(zēng)(二)自读。
学生结合听读,自由读课文。
重点读顺下列句子。
环而攻之/而不胜行/拂乱其所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三)译读。
学生结合注解,分组互译互说课文重点理解下列句段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三、理读课文,揣摩积累。
从以下角度梳理并做好积累卡片——(一)卡片一——文学常识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②选自《孟子·告子下》③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他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暴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形成了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有“亚圣”之称。
(二)卡片二——词语理解从字词的角度:①通假字:攻亲戚之所畔.;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孟子》两章教师寄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链接】关于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字,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是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一、自主学习熟读课文,结合课后注解理解文意。
二、合作学习:合作交流1-2自然段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④原因何在?合作交流3-4自然段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⑺ [池] 。
⑻ [兵革] 。
⑼ [委] ;[去] 。
⑽ [域] 。
⑾ [封疆] 。
⑿ [固] 。
(13)[国] 。
《孟子两章》【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难点:1.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方法】资料查阅对比分析讨论点拨【知识链接】◎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在孔子学基础上,继承孔子的“仁”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
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数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
全书共261章。
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
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陕西省山阳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学案2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山阳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学案2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山阳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学案2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孟子》两章学习内容第五单元第17 课《孟子》两章(第 2 课时)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重点)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重难点)3.正确认识课文所反映的道理,积极进行反思.的意义。
四、板书设计出身低微磨炼成才(六人) 生于忧患造就人才(正面) 死于安乐国家兴亡(反面)(中心论点)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
很多人已经不再如饥似渴地追逐一篇文档了,但只要你依然有着这样一份小小的坚持,你就会不断成长进步,当纷繁复杂的世界牵引着我们疲于向外追逐的时候,阅读一文或者做一道题却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自我。
用学习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建立我们的信仰,从而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抵御外部世界的袭扰。
The above is the whole content of thisarticle, Gorky said: "the bookis the ladder of humanprogress." I hope you can make progresswith the helpof thisladder. Materiallife is extremely rich, science and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rapidly,all ofwhich gradually change the way of people's stu dyand leisure. Many people areno longer eager to pursue adocument, but as longas youstill have such a small persistence,youwill continue to grow and progress. When thecomplexworld leads us to chase out, readingan article ordoing a problemmakes us calmdown and return toourselves. With learning, we can activate our imagination and thinking, establish our belief, keep ourpurespiritual worldandresist theattack of the external world.。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4、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解题:孟子及《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王道)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
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背景简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三、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四、文意疏通:(一)教师范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学生理解重点字词:得:实行道:仁政寡:少天时:有利的天气地利:有利的地势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整体感知:(1)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由观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两文。
助读材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⑴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⑵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理清文脉,把握文意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四中考链接2009 年北京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重庆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重庆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重庆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8 《孟子》两章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法引导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三、学习过程:
(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思想家,教育家,是继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并有“”之称。
《孟子》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南宋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3)、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4)、解释加点词:
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地利:()
2、地利不如人和人和:()
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
4、是天时不如地也是:()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
7、得道者多助得道:()
8、亲戚畔之亲戚:()
9、故()君子()有()不战
10、兵革非不坚()利()也:
11、寡助之至至:()
12、委()而去()之
13、兵()革()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池:()
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
(5)、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6)、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7)、朗读节奏
1、夫环而攻之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
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
殊句式)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积累
1、自己介绍作者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3、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
行拂
..乱其所为( ) ( )
空乏
..其身( )所以动.以忍.性( ) ( )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困.于心( )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
而后喻.(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国恒.亡( )入.则无法家拂士
....( )( )
4、词类活用。
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 其身
所以动( )心忍( )性行拂乱( )其所为
人恒过( )
入则、出则()
5、古今异义词。
举于士(今义:
古义:)
5、多义词。
6、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而:而后作()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征于色()
生于忧患()
发:发于畎亩()
发于声
()
拂:行拂乱其所为()
拂士()
7、特殊句式。
A、()句
B、()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举于士(被录用)
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8、翻译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文本探究
1、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
启示:
2、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5、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
目的:
7、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8、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9、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三、拓展延伸
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2、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