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 格式:ppt
- 大小:946.00 KB
- 文档页数:19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复习导入:(1)什么叫做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商,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 4、5:2、7= 10:6=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第一天第二天运输次数2 4运输量(吨)16 32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
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较好,提出的问题较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16 : 2)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或写于黑板)2 :16;4 :32;16 :2;32 :4;16 :32;2 :4;32 :16;4 :2。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
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32 :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第四单元比例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习目标】1.理解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尝试用字母表示。
2.学会应用比例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什么叫比?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什么叫比例?请你写出一个比例。
二、自主探究自学课本第41页并完成下面的部分。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写出下面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想一想: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和什么有关?怎样记住它们?(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计算上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2.你能用字母表示你的发现吗?试一试。
三、课堂达标1. 独立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综合:2. 填空(1)如果2:3=8:12,那么,()x ()=()x()。
(2)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是()、(),组成比例是()。
(3)如果5a=3b ,那么,a :b=():( );a b =) ()(。
3.解决问题:教师个人研修总结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文是可爱的编辑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优秀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第41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重点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投影仪。
【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新课讲授】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
教师板书:2.4∶1.6=60∶40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教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0.5=1.2∶,两个外项的积是×=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优秀10篇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说什么是比例?2、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3:518:30(2)0.4:0.21.8:0.9(3)2:89:27提问: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二)探究新知1、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
(单位:厘米)(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2)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吗?3:62:4两个三角形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吗?2:43:6每个三角形底和高的比相等吗?3:26:4每个三角形高和底的比相等吗?2:34:62、(1)学生自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就是比例的各个部分,那么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请同学门自学课本第43页。
(2)学生汇报: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板书)3:6=2:4外项内项内项外项(2)学生交流:你能说出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是多少吗?(3)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并说一说各比例外项和内项在哪里?(4)比较: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3、(1)要求:观察黑板上的四个比例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讨论、交流)(2)要求: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以3∶6=2∶4为例,指名来说明。
内项积是:62=12外项积是:34=1262=344、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为()6、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评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下面我对赵老师的这节课进行简要的分析。
赵老师这节直播课讲的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的知识基础。
比例的基本性质,作为一节认识比例后的概念教学课,赵老师能够抓住概念教学的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师生互动良好,突出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这节课上赵老师老师突破了重点难点,扎实有效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赵老师的这节课上有很多亮点:一、教师的语言富有感召力。
赵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饱含着浓郁的感情,抑扬顿挫,富有变化,和学生虽隔着屏幕,但仿佛就在眼前,这样的语言一定能紧紧的把学生吸引在身边,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润物无声。
赵老师的语言又非常严谨、简洁有力,不罗嗦,该强调的强调,重点突出,一语中的。
例如在学生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赵老师又强调了“在这个性质里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等于’,另一个是‘积’,不是和,不是差,也不是商”,强调的简洁有力、恰到好处。
赵老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语言非常丰富,又富有激励性,学生每次回答完问题,老师都及时的评价,在整整一堂课中几乎没有一句重复的评价语言。
赵老师的评价是这样的“你的自学能力可真强”、“感谢你的精彩回答”、“你不仅学的快,说的也比较准确,老师为你的精彩表现点个赞”、“同学们不愧是小小数学家呢”…这些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比简单的“你真棒”、“好极了”更能够激励学生,会让学生更有成就感。
二、从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前,赵老师先复习什么叫做比例?利用比例的意义判断3:2和15:10能否组成比例?这既复习巩固了上节课的重点难点,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了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赵老师准确定位了教学的起点,嫁接了新知探究的支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辨识比例;(2)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分析比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比的意义和性质,为学习比例做好铺垫;(2)通过实际情境,引出比例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特点;(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教师总结并板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教师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4. 应用拓展(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5. 课堂小结(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加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2)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例基本性质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2)鼓励学生运用比例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