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对联培训
- 格式:ppt
- 大小:3.16 MB
- 文档页数:37
奇妙的对联教案对联教案:奇妙的对联目标:培养学生对联创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准备材料:1. 黑板/白板及粉笔/白板笔;2. 大量纸张和笔;3. 对联范例。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对联的概念和特点(5分钟)向学生解释对联的定义和特点:对联是由两句话组成的,前后呼应,意思相对,形式上平仄一致。
第二步:介绍对联的分类(5分钟)向学生介绍对联的分类,例如:押韵对联、平仄对联、意义对联等。
第三步:观摩对联范例(10分钟)展示一些经典的对联范例,让学生欣赏和理解对联的艺术魅力。
解释对联的技巧和要点,如押韵、平仄、用词精准等。
第四步:带领学生创作对联(20分钟)要求学生以特定的主题或场景创作对联,例如:春节、家庭、自然等。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可以参考范例但不限制于范例。
第五步:展示和分享对联(15分钟)请学生把自己创作的对联分享给全班。
老师和同学们可以一起欣赏、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同时,老师也可以分享一些优秀的对联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第六步:总结和评价(5分钟)和学生一起总结对联创作的过程和体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创造力,同时注意对仗和押韵的合理性。
扩展活动:1. 组织对联创作比赛,选出最佳对联和最具创意的对联;2. 鼓励学生设计对联海报,并展示在校内;3. 邀请擅长对联的人士来学校做对联创作的分享和指导。
注意事项:1. 在引导学生对联创作时,要注意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努力和创意,不论成果的好坏;2. 对联创作是一项艺术活动,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因此鼓励学生尝试与传统对联形式不同的创作风格。
《奇妙的对联》教案活动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2.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课前搜集对联,尤其是生活中还在使用的“活”的对联,课中展示,讨论、欣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活动重点和难点:积累一些名联,学习欣赏对联,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流程:一、导入新课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对联世界。
二、分组展示1、第一组展示——对联的起源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又叫楹联,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奇妙的对联编辑整理:曹亿平【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积累一些名联趣闻。
4、指导学生尝试写对联,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故事一据说,三国时期,周瑜妒孔明之才能,欲除之,故与鲁肃设宴请诸葛亮。
席间,瑜曰:“我与你以对联设赌,对得上——饮酒,对不上——砍头!敢否?”孔明笑答:“请出题。
”瑜曰:有水便是溪,无水便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鷄。
得志猫儿赛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鷄。
亮答:有木便是棋,无木便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
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瑜大惊,又自恃妻子美貌,欲羞辱亮妻黄氏长得丑。
瑜曰: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
隆中有女长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亮答:有木便是桥,无木便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
江东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双娇。
瑜大怒,欲反目。
鲁肃忙劝导。
劝曰:有木便是槽,无木便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
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
言罢,三人哈哈大笑,一场干戈暂告平息。
故事二郭沫若少年进的私塾设在一座古庙里。
一次,他和同学偷吃了和尚种的桃子。
和尚责怪老师管教不严。
老师很恼怒,出了一副对子上联,挖苦偷桃的学生:“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声称对出下联者免罚。
郭沫若一听便说:“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二、对联常识1、对联的起源: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2、对联的概念:对联,又叫对子、楹联、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3、对联的种类:常见的有春联、寿联、喜联、挽联、行业联、格言联、名胜古迹联、诗词书画联等。
《奇妙的对联》教案教案:《奇妙的对联》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对联,认识对联的特点和分类。
2.学会欣赏和创作对联,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创造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对联的特点和分类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创作出优美的对联。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和课件。
2.指导学生参考一些优秀对联的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展示一些著名的对联,引起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并和学生讨论对联的定义和形式。
Step 2:理解对联的特点(10分钟)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认识对联的特点,如平仄、对仗、押韵等。
Step 3:了解对联的分类(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介绍对联的各种分类,如平仄对仗、押韵对仗、对印对仗等。
Step 4:欣赏和分析对联(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对联,并帮助学生分析对联的特点和优美之处。
Step 5:创作对联(2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词语主题,例如春天、爱情、友谊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对联,然后学生在班级内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对联作品。
Step 6:展示和评析(15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并由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评析,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Step 7:总结与扩展(15分钟)教师总结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写作和欣赏中多加运用对联。
可以邀请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对联作家和作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自己创作一首对联,并在下节课上展示。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前期的导入和讲解,生动地介绍了对联的特点和分类,并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对联。
培养了学生的文学艺术创造能力和对联的鉴赏能力。
但是在创作环节,时间会比较紧张,可以适当延长创作的时间或将创作的时间分为两个课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在展示和评析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分析对联的优缺点,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奇妙的对联试讲稿1. 引言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者。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奇妙的对联”这个话题。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
对联的奇妙之处在于它的创意无限,既能展示智慧,又能传递情感。
在接下来的演讲中,我将给大家介绍对联的基本概念、创作技巧以及对联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2. 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顾名思义就是一对相对应的词句,通常呈现在纸张的左右排列。
它以一对对称的短句相互呼应,既要求表达的内容相对应,又要求字数相等。
而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从祝福吉祥的词语到描述自然景物的片段,无所不能。
对联通过字词的巧妙搭配和句子的结构安排,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维的启迪。
3. 对联的创作技巧3.1 对仗技巧对联的对仗是指左联与右联相对应的关系。
对仗有以下几种形式:•对仗平行:左联与右联词语的形式、声调、韵脚等都相对应,如“水落石出,云开雾散”。
•对仗交错:左联与右联的对仗词语呼应的是前一句的后半句,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如“春风送暖,花开人笑”。
•对仗转换:左联与右联出现的是同义词或反义词,通过转换位置表达相同或相反的含义,如“鱼跃龙门,龙飞凤舞”。
3.2 韵脚技巧对联的韵脚是指在对联中使用相同的韵母或者相似的音韵效果,使得对联更加优美和和谐。
韵脚的使用可以增加对联的韵味,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作家的才华和创意。
3.3 意境表达技巧对联不仅要求对仗和韵脚的巧妙运用,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在创作对联时,作家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通过对景物、人物、情感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主题和观点。
通过对联的内容和结构的精心安排,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4. 对联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体现。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过程是一种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