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心雕龙》上部纲领刍议刘勰先秦文学阅读史
- 格式:docx
- 大小:23.19 KB
- 文档页数:3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文心雕龙》读书笔记(通用9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文心雕龙》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篇1刘勰在上一篇《明诗》篇中主要论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而则这篇主要讲乐府。
“乐府”最早指的是管理音乐的机构用以采集民歌,而这里所要论述的就是采自民间的乐府民歌以及魏晋时期文人创作的乐府诗。
刘勰依然从“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四个维度把握乐府。
首先论述乐府的含义、起源及作用,认为乐府来源于“钧天九奏”“葛天八阙”等三代之乐和“涂山歌”等四方之音,配乐的诗歌肇始于上古时,夏殷之世,产生四音。
西汉的乐府机关负责采集民歌,但大多为俚俗之曲。
《诗经》用来配乐,但先秦时代的雅正之曲在汉代乐府中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接着,刘勰论述两汉到魏晋时期乐府的发展史,秦汉之际,礼乐衰微,乐府产生。
随后经历汉武帝立乐府、汉宣帝制雅诗、元成二帝广淫乐、东汉郊庙祭祀杂雅之章、曹魏三祖“宰割辞调”等阶段,到西晋达到“表里而相资”(即乐声和乐章互相配合)的境界。
最后一部分,刘勰论述音乐和诗歌的关系,并指出另立此篇的原因。
他认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心在诗”,故“君子宜正其文”;并且指出“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
”刘勰论乐府的态度,基本上还是讲求符合儒家之雅正,并严格区分雅与郑。
《赞》词曰:“《韶》响难追,郑声易启。
”即看出他对当时(汉魏以来)风行的不雅之歌的鄙薄态度,而推崇先秦雅乐,文中他以“艳歌婉娈,怨志诀绝”称呼《碧玉歌》、《华山畿》等也可看出对通俗乐曲的贬低。
刘勰的这一态度与“宗经”思想是一致的,因为宗经,所以以先王的雅乐来作为衡量音乐的标准。
他提出“乐本心术”的观点,认为音乐对于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乐有雅声和溺音之分,雅声是周王朝的音乐,郑声则为溺音。
文心雕龙刘勰文章一:《论文心雕龙刘勰的地位和贡献》大家好,我今天要写关于文心雕龙刘勰的文章。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的著作《文心雕龙》是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经典之作。
《文心雕龙》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文学创作和审美的论著,其中包含了成语、典故、修辞手法、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气质说”、“意象说”、“人我之隔”、“音律说”等很多新的文学理论,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刘勰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创作和传承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对于唐代文学的影响尤其巨大,唐代的诗歌、小说、散文等都有他的痕迹。
同时,他还在文化交流方面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曾经深入到东晋和南朝的文学界,与一些著名的文化名流交往,获得了他们的赞赏。
总之,刘勰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著作《文心雕龙》对于中国文学史和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思想和方法,更好地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篇幅:177字要点分析:写作重点:概述刘勰的身份及其文学著作《文心雕龙》,指出其理论贡献和影响。
分析刘勰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和当时的文学界的作用,突出刘勰的文学地位和重要性。
用词分析:运用了很多文化和文学术语来表达。
语言简洁明了,表述清晰流畅,但是内容较为简单。
文章二:《对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些理论的探究》大家好,今天我要探讨的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些理论。
首先是“意象说”,刘勰在书中提到:“意者,中之雌;象者,形之雄。
意象,文之主客也。
”意象说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文学中非常常见的一个术语。
它强调文学作品中隐含的情感和形象对读者情感产生的影响,只有意象具有独特的隐秘性和启示性才能引导读者产生共鸣和感悟。
其次是“音律说”,刘勰认为文学作品的语声要遵守一定的音律规则,例如六韵、趋韵等,这些规则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一种韵律上的美感,更好地感受到文字的感染力。
最后是“人我之隔”这一理论。
文心雕龙东晋时期刘勰的著作涵盖了文学和艺术的多方面内容对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做
出了重大贡献
在东晋时期,文学艺术经历了一个繁荣的阶段,并出现了许多文学和艺术大师。
其中,刘勰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评论家,他的《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心雕龙》是一部关于古代文学艺术理论的全面著作。
这本书详细地讨论了古代文学的许多方面,包括文学的定义和分类、诗歌、散文、典故、比喻、修辞和写作技巧等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文学和艺术的理论观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气质”和“意境”的阐述。
他认为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表现情感和抒发思想来表达气质和意境。
这一观点对于后来的文学批评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刘勰还强调了语言的精炼和修辞的运用。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简练、凝练的语言和清新、高妙的运用修辞。
他还提出了“象故”和“典故”的概念,指出了比喻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刘勰还在《文心雕龙》中对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出了分类和评价。
他分析了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文学理论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它不仅影响了后人的文学批评和创作,而且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作,作者是刘勰。
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文学批评理论的宝库,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权威之作。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心雕龙》一书共分为三十篇,涵盖了诗、赋、文、曲等各种文学体裁的批评理论。
刘勰以精辟的论述和丰富的例证,深刻地分析了古代文学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点,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批评经验。
他在书中提出了“章法”、“比兴”、“典故”、“评价”等一系列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强调了文学创作的规范和技巧,他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具有章法严谨、比兴贴切、典故丰富、评价得体的特点。
他还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注重情感的真实和表达的精准,提出了“意在笔先”、“笔在意后”等创作原则。
这些理论不仅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刘勰的学识渊博和思想深邃。
他对古代文学的批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他的理论不仅在古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批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古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相信,《文心雕龙》这部经典之作将继续为后人所传颂,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第一部文学理论《文心雕龙》介绍内容介绍《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é)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实行研究和评价。
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相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
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
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主导思想《文心雕龙》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但对文学语言的有限与无限、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相互统一的审美特征,作了比前人更为具体的说明。
刘勰还看到,诗文的内容不是一般经典的道与理,而是和理、志、气相联系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与“文”相结合的有“采”之言。
两者的关系是:“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它们相辅相成,形成质文统一的完美的艺术。
而这种统一在创作过程中是通过“神思”达到的。
“神思”是刘勰继《文赋》之后,对形象思维的进一步探索。
刘勰看到了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想象活动,对之作了生动的描绘,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在他看来,“神思”虽受理的支配,但不象抽象的逻辑思维那样受着概念的规定,而是“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与物、象、言相结合,始终在感性形象中运动,并伴随着主体情感的体验和自由抒发。
《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文学史观研究综述一、引言《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是东晋文学家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文学史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篇文章旨在综述《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的文学史观,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评析。
二、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概述《文心雕龙·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一卷,共分为十章。
其中,刘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时序与章法,对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体裁及不同文学风貌进行了分类和概括。
他将文学发展过程分为开良、盛衰、兴废三个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中又分成了六个时序:1. 先秦时期2. 汉魏六朝时期3. 隋朝唐朝时期4. 五代十国时期5. 宋朝时期6. 元明清时期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以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分析了每个时期的文学特点、风貌和才子佳人,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刘勰的文学史观1. 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刘勰认为文学发展有其规律,与历史进程密不可分。
他将文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开良到盛衰再到兴废,体现了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他指出文学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2. 文学创作的文体分类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分类,包括诗、赋、曲、文、小品等,分析了各种文体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他强调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认为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3. 文学家与作品的关系在刘勰看来,文学史不仅是作品的历史,也是作家创作生涯的历史。
他关注文学家的时代背景、成就和影响,重视文学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通过对重要文学家及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使得文学史更加具体和生动。
四、刘勰文学史观的意义和影响1. 为后世文学史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心雕龙·时序》中刘勰对文学史的分类和概括,为后世文学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历史第一部文学理论《文心雕龙》介绍内容介绍《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 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 e )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 5 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 3 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 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实行研究和评价。
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 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 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 为中心,重点研究相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 4 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
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
以上四个方面共49 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 篇。
主导思想《文心雕龙》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但对文学语言的有限与无限、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相互统一的审美特征,作了比前人更为具体的说明。
刘勰还看到,诗文的内容不是一般经典的道与理,而是和理、志、气相联系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与“文”相结合的有“采”之言。
两者的关系是:“情者,文之经; 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它们相辅相成,形成质文统一的完美的艺术。
而这种统一在创作过程中是通过“神思”达到的。
“神思”是刘勰继《文赋》之后,对形象思维的进一步探索。
刘勰看到了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想象活动,对之作了生动的描绘,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历史第一部文学理论《文心雕龙》介绍《文心雕龙》还提出了文学理论的分类体系。
书中对文学形式进行了
细致而全面的划分,包括五种体裁:诗、赋、文、传、记。
这些分类的提
出对后来文学批评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文心雕龙》还对文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刘勰在字论部分提
出了“典雅之音”、“苇纤之声”、“道迩之音”的观点,对古代文字的
选择、音韵和使用进行了讨论。
他强调了文字的美感和表达的准确性,并
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后来文字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在中国
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了系统的文学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
其次,刘勰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的论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他
的“雕琢语言,凸显意象”的观点对于后来文人的创作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文心雕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分类也开启了后来文学
形式的研究与探索之门。
总而言之,《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
它的出现填补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空白,对后来文学创作和研究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刘勰的理论提出为后续的文学批评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和指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略说鲁迅对刘勰《文心雕龙》的批判继承鲁迅指出《文心雕龙》可以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媲美的同时,又对《原道》篇将“天文”、“地文”和“人文”相并列作出了“其说汗漫,不可审理”的批评;此后,有人批评《原道》为“客观唯心主义”,或为“历史唯心主义”,正面肯定的则出现了十余种不同的解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空前绝后的巨著。
鲁迅先生曾说道,“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节流,为师楷式。
”
这也就是说,放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下,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西方论的奠基作——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
古诗文心雕龙全文翻译_文心雕龙作者及名句翻译赏析《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着。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分为“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序”等五部分。
其中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打下理论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及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探讨,也是全书精彩部分;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说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
《文心雕龙》全书受《周易》二元哲学的影响很大。
《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体大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
刘勰把全部的书都当成文学书来看,所以本书的立论极为广泛。
《文心雕龙》文章列表:原道第一征圣第二宗经第三正纬第四辨骚第五明诗第六乐府第七诠赋第八颂赞第九祝盟第十铭箴第十一诔碑第十二哀吊第十三杂文第十四谐隐第十五史传第十六诸子第十七论说第十八诏策第十九檄移第二十封禅第二十一章表第二十二奏启第二十三议对第二十四书记第二十五神思第二十六体性第二十七风骨第二十八通变第二十九定势第三十情采第三十一熔裁第三十二声律第三十三章句第三十四丽辞第三十五比兴第三十六夸饰第三十七事类第三十八练字第三十九隐秀第四十指瑕第四十一养气第四十二附会第四十三总术第四十四时序第四十五物色第四十六才略第四十七知音第四十八程器第四十九序志第五十《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入定林寺的后期所写,是“齿在逾立”之年的作品,他曾帮助僧佑整理佛经,有学者认为《文心雕龙》多少有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论文》)(乙)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注:执笔),气倍辞前,暨(注:及)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刘勰《文心雕龙》)(丙)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陆机《文赋》)1.甲文作者运用了_______的手法,论述了文章的价值。
对个人,就是“______________”;对社会,则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根据乙文文意,“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含义是:意翻空而易奇:__________________言征实而难巧:__________________3.对乙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
B.作家登上了大山,在山上撒满了自己的情思,看到了大海,对大海充满了幻想。
C.作家一想到登山,情思里便拥有了山的风光,一来到大海,意念中又拥有了海的波涛。
D.作家登上了大山,情思里充满着山的风光,看到了大海,意念中翻腾着海的波涛。
4.丙文作者从阅读前人的作品和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创作中经常会出现“_________”和“________”的问题。
中华智慧经典《文心雕龙》·刘勰《文心雕龙》·刘勰1、简介《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é)在建康的定林寺写下。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
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5]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
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
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2、文学史观《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
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
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
只有不断的创新,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变”,文学创作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变则其(可)久”(《通变》)“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
但它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
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
”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
文心雕龙史传第十六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原文】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轩辕①之世,史有仓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
曲礼②曰:“史载笔。
”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
古者,左史记事者,右史记言者③。
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④也。
唐虞流于典谟,商夏被于诰誓⑤。
洎周命维新⑥,姬公定法,三正以班历,贯四时以联事。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注释】①轩辕:是黄帝号,传说中的古帝王。
②曲礼:《礼记》中的一篇。
③“左史记言者”二句:关于左、右史的分工,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一种是《礼记·玉藻》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④《春秋》: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
相传由孔子修订,主要记春秋时代的历史事件,所以说是“事经”。
⑤被于:及于。
诰誓:指《尚书》中的《甘誓》《汤诰》等文献。
⑥洎(jì):及、到。
命:天命,周朝自称是受天命建立。
维:乃。
【译文】自从开天辟地到未开化时代,年代非常久远,生活至今天要知道古代的事情,就靠历史书籍的记载吧!传说轩辕黄帝时代,已经有史官仓颉,主管记载历史的职务,可见史籍记载来源很久远啊!《礼记·曲礼》说:“史官带着笔来记事。
”史,就是使,史官在帝王左右拿着笔,记录他们的言语和行动。
在古代,在国君左面的左史专门负责记载帝王所做的事,在国君右面的右史专门负责记载帝王所说的话。
记言的经典就是《尚书》,记事的经典就是《春秋》。
尧舜时代的历史靠《尚书》的《尧典》《皋陶谟》等流传下来,夏商的历史包括在《尚书》的《甘誓》《汤诰》等文献里。
到周文王、周武王承受天命,政务才开始革新,周公姬旦制定法典,推算夏、商、周二三代的历法来排列历史顺序,贯穿春、夏、秋、冬四时以联系各种事件来记事,省称春秋。
诸侯建国,都备有自己的国史,用以表彰好的,批判坏的,树立良好的风气。
【原文】自平王微弱,政不及雅,宪章散紊,彝伦攸斁①。
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的瑰宝文心雕龙,这四个字让人们想起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
它是一本以文学批评为主的书籍,被誉为“文章圣经”。
它的作者是刘勰,他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
这本书涵盖了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部系统而全面的文学论著。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先后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技巧、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文学的修辞和风格等各个方面。
他通过详细的批评和分析,总结出了古代文学的规律和特点,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在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技巧方面,刘勰提出了“志”的观点。
他认为文学创作需要有明确的志向和目标,并且要通过细腻而准确的表达来体现这种志向和目标。
他还强调了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段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刘勰分析了文学的分类和特点。
他认为文学可以分为四大类,即“史、传、训、诗”。
其中,“史”主要记录历史事件,“传”则着重于人物的传记,“训”强调教育和倡导,“诗”则与艺术和情感有关。
他还强调了作品要有独特的思想内容和精心编排的结构,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文学的修辞和风格方面,刘勰探讨了修辞手法的种类和运用技巧。
他提出了“音声、音韵、音节”的修辞三要素,并详细分析了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他认为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文心雕龙》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因为它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古代文学的规律和特点,更因为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古代的文人墨客还是现代的文学爱好者,都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尽管《文心雕龙》所讨论的是古代文学,但它的观点和方法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文学创作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传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通过学习和借鉴古代文学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使作品更加准确、丰富和感人。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文学宝典,它的内容和观点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走进刘勰《文心雕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山东莒县有一座山名曰“浮来山”,此处有一棵生长3000年之久的银杏树。
莒县更是先秦时期莒国所在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记载: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莒国在众多诸侯国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年,公子齐桓公正是现在莒国避难,得以成就将来的霸主之业,所以有个成语叫“勿忘在莒”。
这些历史文化基本上鲜见于世,除非历史领域内的专业人士,很少有人能够知晓。
如今有关莒县的见闻,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当属一部传世不朽著作-《文心雕龙》。
此书堪称文学史上泰山北斗级的璀璨巨星,号称有史以来最全面精准的批判性书籍,有着“体大而虑周”之称,作者刘勰一生中历尽坎坷,体察世间人情冷暖,坚持修身治学,终究以铿然之笔,书写下掷地有声之丹青。
刘勰自由丧失双亲,由祖母扶养长大,童年的艰难困苦丝毫没有动摇刘勰求学上进的决心。
成人以后,由于家境十分贫寒,刘勰迟迟没有娶妻生子,只能每天与和尚混迹一起,一边过着清苦的生活,一边研读经书。
南北朝时期,社会上的士人仍然崇尚魏晋风骨。
整个中原文明处于割据纷乱的状态,社会思想非常多元游离。
佛学的普遍盛行不得不说对刘勰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原汁原味的儒家弟子,刘勰生活上的经历使他不得不接触很多佛家,逐渐地使得刘勰的治学体系开始催化。
面对社会大动乱、思想大裂变,以刘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开始转向对生命和世界的哲学思考。
起初刘勰的心思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只是志向不得实现,抱负难以施展,由此发奋著述,留名青史。
《文心雕龙》全书共十卷共五十篇,有上下两部。
上部由《原道》至《辨骚》5篇,《原道》、《徵圣》、《宗经》3篇。
《明》到《书记》20篇;下部,由《神思》到《物色》20篇;《时序》、《才略》、《知音》、《程器》4篇;另外《序》1篇。
上部的《原道》、《辨骚》总领全书,再以《原道》《宗经》《徵圣》为主线,提出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意思是说文学要以“道”为本源,以圣人观点作为参考,以经典为纲领。
《文心雕龙·章表第二十二》全文、翻译、注释【原文】夫设官分职,高卑联事。
天子垂珠以听①,诸侯鸣玉以朝。
敷奏②以言,明试以功。
故尧咨四岳,舜命八元③,固辞再让之请,俞往钦④哉之授,并陈辞帝庭,匪假书翰⑤。
然则敷奏以言,则章表之义也;明试以功,即授爵之典⑥也。
至太甲既立,伊尹书诫⑦,思庸归亳,又作书以赞,文翰献替⑧,事斯见矣。
周监二代⑨,文理弥盛。
再拜稽首,对扬休命⑩,承文受册,敢当丕显11。
虽言笔未分,而陈谢可见。
【注释】①垂珠:古代帝王的冠上有板,板前垂有十二丝绳系着玉珠。
听:听政,听取臣子的报告。
②敷:陈述。
奏:进。
③舜:帝舜。
八元:古代传说中的八位贤人。
④俞:允,许可。
表示同意、肯定的应答之词。
钦:敬佩。
⑤书翰:文章。
翰,笔。
⑥典:法。
⑦伊尹:成汤的大臣。
太甲继位后不明智,伊尹将其流放。
三年,太甲悔过,伊尹请他回亳京复位,作《太甲》三篇赞美他。
⑧献替:献可,献进好的。
替否:去掉否定的。
献,进;替,去、废。
这句指帮助帝王发扬正确的,克服错误的。
⑨监:借鉴。
二代:指夏、商二代。
⑩稽首:叩头及地。
对扬:对答宣扬。
休命:王的美德。
休,美。
11丕:大。
显:显耀。
【译文】国家设立官职,分掌职务,位子有高低,事务互相关联。
天子戴着王冠听理政务,诸侯众官穿着礼服朝见天子。
臣子向天子敷陈进奏治理国家的各种意见,君主以其功效来明确验证其意见是否有效。
所以唐尧咨询四方诸侯的长者,虞舜任命八位有才德的贤人,臣下有坚辞和再辞的请求,君主有谨慎从事的委任,这些都是在朝廷上口头陈说,不用书面陈述。
用口头语言来陈述自己的各种政见主张,就是章表这种文体的意义;明白考察它的功效,就是赐授爵位的典法了。
到了殷代太甲即位,伊尹便作《伊尹训》来劝诫他;后来太甲在流放中想到了道义,伊尹请他回到亳京继位,伊尹又作《太甲》赞扬他。
用文章来帮助君王,发扬优点,去掉缺点,从这里可以看到了。
周代向夏商两代借鉴,讲究文辞言理的礼仪越来越丰富了。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原文注解与鉴赏文心雕龙·序志刘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夫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
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
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
大哉圣人之难见也,乃小子之垂梦欤。
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
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
辞训之异,宜体于要。
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玚《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幹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史上第一篇阐述论
《文心雕龙》
古代文学理论著作。
刘勰撰。
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 01~502)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到南北朝,逐渐形成繁荣的局面。
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在其历史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既为《文心雕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也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反映。
《文心雕龙》在总结前人经验、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文学作了全面的论述。
从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到文体论、文学史、修辞学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艺观点,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达到了当时所可能达到的历史高度。
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参考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要略》。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玚《文论》,陆机《文赋》,仲洽《流别》,宏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
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巧,《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2.文段中“魏文述《典》”中的“魏文”指_____(人名)《典》指的《______》。
3.在刘勰看来,当时论文的著作存在哪些不足?请根据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答案】1.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2.曹丕《典论》3.(1)内容上专而不博;(2)讨论问题未能追根溯源。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这是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这是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首先结合语境理解画线部分的意思,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结合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表对话的词语“曰”“云”、对称的句式、顶针的修辞等进行断句,断句的时候要秉持先易后难的原则。
“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这段话是说“也泛论过文章的意义,有时或许有较好的意见提出来。
但他们都没有能从树木的枝叶寻找到根本,从水的波澜追溯到发源的地方。
由于他们未能很好地继承过去圣贤的教导,因此对后代的人也不能给予多少帮助”,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文意”“根”“源”“先哲之诰”“后生之虑”,然后借助语法关系以及堆成的句式进行断句,如“议”是动词,宾语是“文意”,故应在“文意”后断开,“振叶以寻根”与“观澜而索源”结构一致,且这两句都统领在“并未能”后,故应在“寻根”与“观澜”之间断开,“不述先哲之诰”与“无益后生之虑”结构一致,故中间应断开,考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来断句。
据《文心雕龙》上部纲领刍议刘勰先秦文学阅读史
摘要:《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成书于公元501~502年(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
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1]
关键词:先秦文学;文心雕龙;阅读史
前言:刘勰幼时失去双亲,与沙门的和尚居住在一起,刘勰年幼时仅读过部分经书,但刘勰凭借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的地位,刘勰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他在《时序》篇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并在《时序》《通变》《才略》诸篇里,从上古至两晋结合历代政治风尚的变化和时代特点来探索文学盛衰的原因,品评作家作品。
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到了文学演变的继承关系,并对历朝历代的文学进行批注。
中华书局编审周振甫统计《文心雕龙》中共引述著作 500 余部,涉及作家 200 余位。
笔者仅浅谈刘勰的先秦文学阅读史。
1刘勰批注先秦文学的相关概述
1.1序志第五十
刘勰在《序志》溯本追源,将不少文体的源头追溯至上古时期通过口传而流传下来的歌谣。
《序志》: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
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1.2原道第一
原文: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鹿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而《干》、《坤》两位,独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锡乎九畴,玉版金缕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刘勰多次提及伏羲氏等上古时代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其中河图洛书出自《汉书五行志》,并且刘勰在论述上古歌谣时,在《明诗》篇提及了很多篇名:“昔葛天乐辞,《玄鸟》在曲;黄帝《云门》,理不空弦。
至壳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风》之诗。
原文: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日新。
《文心雕龙》全书 50 篇,其中,有 22 篇明确提到《诗经》,还有暗指 13 篇,共涉及 35 篇。
覆盖全书的 70%其次,《文心雕龙》大量引用《诗经》成辞,全书除《体性》、《定势》、《声律》、《隐秀》、《总术》5 篇外,其余 45 篇均有引用,共计 146 处,覆盖全书 90% ; 内容涵盖《诗经》风、雅、颂各个部分,涉及《诗经》作品 94 篇,占《诗经》总篇目的 30%。
《文心雕龙》中共引述著作 500 余部,涉及作家 200 余位。
在所有被引述的著作中,《周易》被引用的次数最多,《诗经》位列第二,紧随其后。
”
1.3征圣第二
原文: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为盛;近褒周代,则郁哉可从。
此政化贵文之
征也。
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
此事迹贵文之征也。
褒美子产,则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俗巧”。
此修身贵文之征也。
然则志足而言文。
征圣篇讲述了圣人所为以及向圣人学习之法,刘勰用“焕乎,郁哉”二词,引用论语的泰伯篇,郑伯入陈则是左传中的记载。
1.4宗经第三
原文: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九邱》,岁历绵暖,条流纷糅。
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
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
宗经篇是继征圣篇的补充,宗经篇论述了五经的作用,同时提到《三坟》,《五典》,《八索》,《九邱》,《易》,《书》,《诗》,《礼》,《春秋》。
1.5正纬第四
原文:夫六经彪炳,而纬候稠叠;《孝》《论》昭晰,而钩谶葳蕤。
按经验纬,其伪有四。
盖纬之成经,其犹织综;丝麻不杂,布帛乃成。
今经正纬奇,倍摘千里,其伪一矣。
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
圣训谊广,神教宜约。
正纬一篇论述纬的史实,其中提到《孝》《论》《钩命诀》《比考谶》,绿图,丹书分别是《尚书中候握河纪》《尚书中候我应》。
原文:于是伎数之士,附以诡术,或说阴阳,或序灾异,若鸟鸣似语,虫叶成字,篇条滋蔓,必假孔氏。
通儒讨核,谓起哀平。
东序秘宝,朱紫乱矣。
虫叶成字为《汉书·五行志》中的记载。
1.6辨骚第五
原文: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昆仑悬圃,非经义所载;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
悬圃为《离骚》与《天问》中的昆仑山巅。
辨骚篇辨析了离骚楚辞相关,并且与之提及了《天问》,《九章》,《招魂》,《大招》,《渔夫》。
2关于刘勰列举先秦文学的相关概述
2.1提及篇名
刘勰在《明诗》篇提及了很多篇名:“昔葛天乐辞,《玄鸟》在曲;黄帝《云门》,理不空弦。
至壳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风》之诗,刘織接着论述了文章为何要“宗经”、继承经典。
2.2关系刘勰“宗经”的观点
学界一般认为他是受了荀子的影响。
荀子在《正论》篇云: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而辨讼不决。
故所闻曰,天下之大隆,是非之封界,分职名象之所起,王制是也。
’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
2.3刘勰举了张仪《为文檄告楚相》
刘勰在《才略》篇具体论述了战国文学家:战代任武,而文士不绝。
诸子以道术取资,屈宋以《楚辞》发采。
乐毅报书辨而义,范雎上书密而至,苏秦历说壮而中,李斯自奏丽而动。
若在文世,则扬班俦矣。
荀况学宗,而象物名賦,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
3.结语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刘勰还是论述文质之间辩证关系的第一人,他广泛的阅读了大量书籍,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且为后世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刘勰的阅读史,可以更好的了解刘勰,并且深刻的认知文心雕龙,这正是我研究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文心雕龙”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