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文本阅读教学要追求真善美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真”“善”“美”语文教学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实践活动。
教师不但是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也要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即从人文的角度来阐释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敏锐的人文知识的简单模式。
浙江教育出版社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在编辑的时候,也注重了一定的对美的教学内容的安排。
实际上,作为蓝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也必须注重知识的准确性,文学内容的导向性,必须求“真”“善”“美”。
一、语文教学中的“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其独特的个性。
个性影响人的整个的心理、思想面貌,调节人的思想、活动。
作为学生,他的世界观也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形成的,而主要是靠学校教育树立起来的。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做到求“真”务实。
曾听到过这样一件事: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学画画。
教师教他们画一只苹果。
许多小朋友画的是一只大红苹果,只有一个小朋友画的是一只蓝苹果。
于是其他小朋友和教师都取笑这位小朋友。
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小朋友家里真有一只蓝色的苹果,一只蓝色的玩具苹果,那是爸爸出差时带回来给自己玩的。
这位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就取笑该生,应该说抹杀了这个孩子的个性发挥。
如初中语文第二册《皇帝的新装》一文的课后练习五,要求自己想象并编写皇帝在游行完毕回宫后想了什么,做了些什么。
这时,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老师千万不能限定皇帝回宫后将会怎样,否则就与前面讲的例子一样了,就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挥。
但是,如果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给出的答案就各不相同。
当然难免会有一些糟粕在其中,这时就必须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对所有的内容进行筛选,择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样就能营造激发潜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二、语文教学中的“善”“善,德之建也(《国语·晋语》)。
小学语文论文-呼唤人文性,追求真善美人教版新课标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的训练。
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自觉阅读,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子。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材中一篇篇题材不同、体裁各异的文章都具有自己的思想主题,都具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同时,每篇课文都具有个性化的语言、结构以及技巧上的特点。
显而易见,体现其工具性的是结构、语言和技巧,体现人文性特点是思想主题、感情色彩。
同时,语言和技巧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主题色彩,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作者的人文思想。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不可截然分开。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明确界定: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应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理念。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正确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深挖教材——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情感。
俗话说:“字如其人,文如其心。
”可见,我们教材中一篇篇生动感人、寓情于理、充满时代气息的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性。
因而,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正确把握作者的人文性,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下的人文性的观点。
如教学《白杨》一课时,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可能会认为它的人文精神体现在赞扬白杨一样的边疆建设者们不怕艰苦,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
可当我们反复阅读,深入分析后,我们会发现课文为什么要写爸爸带孩子到边疆读书的事呢?又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写上“在一棵高大的白杨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呢?可见,文章并不仅仅在赞扬边疆的建设者们,而且还热情地赞扬了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也像白杨一样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
再如《检阅》一课,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能认为它的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大家对残疾儿童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可当我们深入朗读文末的两位观众作出的评价后,我们发现课文中的观众作出了两种不同的评价。
领会“真”“善”“美”的真谛增强个性化的体验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话”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这三方面互动的“对话”中,尤其以“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为最终出发点和归宿。
因为只有学生和文本真正对起话来,才能真正建构起文本的意义,为学生体验情感内化语言做好铺垫。
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引发体验,碰撞思维,分享收获,促发生成与建构。
俗话说得好“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一、在对话中体验“真”对话是一种思维震荡。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真,“真”是语文课堂脚下的“根”,它能迅速引发学生的情感,减少其移情或共鸣所投入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它能变理性化的传统教学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
这是要求我们要善于和学生的已知的真实对话,和学生的生活对话,和具体情景真实对话,生成学生真实、必要的体验。
在一节口语交际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让孩子们围绕“快乐的双休日”展开发言,同学们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一位学生说:“我喜欢双休日,因为可以在家里休息两天。
”另一个学生说:“星期六、星期天爸爸、妈妈会带我去公园玩。
”还有一些学生说可以去‘德克士’吃好吃的、可以去逛街、可以跟父母去郊游……这时,我发现有一位学生低着头闷闷不乐,一言不发,于是我问她:“你为什么不发表意见?”她不好意思地说:“我不喜欢双休日!”听了她的话,全班一片哗然,我让全班安静:“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听她的真心话?”“想!”那位同学在我的鼓励下,终于说出原因:“老师,您的题目应该改成痛苦的双休日,因为我的双休日一点都不快乐,爸爸、妈妈把这两天的学习安排得满满的,根本就没法休息,我的双休日不快乐,而是痛苦的。
”听了她的话,同学们都用理解的目光看着她,这时,我抓住契机,进行引导:“同学们,黄沛林同学多勇敢,她的意见虽然和你们差很远,但是她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有没有其他同学和她的想法一样?”这时,班上有1/3的小手都举了起来,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019/02有效课堂真、善、美——语文朗读教学三境界江苏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花溪小学曹锦羽【摘要】朗读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情感互动交流的媒介,是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与审美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语文朗读教学应该追求真、善、美,并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朗读教学境界真、善、美朗读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情感互动交流的媒介,是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与审美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朱自清说过:“诗文是为读而存在的。
”他强调的读,不是默读,而是朗读——“有声调”地读。
朗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鉴赏作品,将诗词散文所固有的音乐节奏美和韵律美,变得富有生命,变得鲜活。
对于一些文学艺术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朗读过程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可以帮助人们完成对作品的意会。
朗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因为朗读是把书面语变为口语,把视觉艺术转化为听觉艺术的过程,学生朗读得多了,达到一定的语言积累,就能形成一定的语感,就可以熟练地用之于书面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朗读教学应该追求真、善、美。
一、真——让朗读读出真情实意朗读不仅要求读得正确,读得流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真情实感。
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走进作品所描述的情感境界之中,借助联想与想象,感悟文本,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正在热播。
嘉宾们在主持人董卿的引导下,简单地回顾自己的人生片段,与观众分享打动过自己心灵甚至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用最真实的情感当场朗读一遍。
一段文字、一首诗词、一封家书……无不彰显出一段有血有肉的真情实感。
教师应该借鉴节目主持人的成功经验,在朗读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把握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出文章的真实情感。
小学阅读群文教学计划引领孩子追求真善美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思维、情感和审美能力的途径。
因此,为了引领孩子追求真善美,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全面的小学阅读群文教学计划,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素养和审美情趣。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通过设立阅读时间和进行定期的阅读指导,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每天阅读的习惯。
在教学计划中,我们要让学生每天至少阅读一定时间的书籍,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并且要督促他们记录阅读心得和体会,以提高阅读思辨能力。
二、丰富的阅读素材选择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素材选择。
这些素材既可以包括经典文学作品,也可以涵盖科普读物、报纸杂志、故事书等多种类型。
在教学计划中,我们要注重选择那些内容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以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拓宽思维广度。
三、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阅读不仅仅是识字和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和内涵。
在教学计划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观点和情感。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阅读和问答讨论,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阅读态度和方法,并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培养审美情趣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还要关注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阅读群文中的经典文学作品、优秀童话故事和美术欣赏材料等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资源。
通过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欣赏文学和艺术作品,帮助他们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五、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计划中,我们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价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口头报告、阅读心得分享、小组合作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阅读表现。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励他们保持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小学阅读群文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引领孩子们追求真善美。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堂,唱好“真”、“善”、“美”的同一首歌人教版新课标真善美,是人类生活的理想追求,也是教育的至高目标。
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
下面就以教学《姥姥的剪纸》为例,探寻语文课堂教学中求真、崇善、尚美的途径。
一、求真“真者,非假也,为道中之道也。
含义有二:一者,为个体,为真我,为原人之初也。
它相对独立,永恒存在,天真无邪;二者,为主体,为无数原人的统一整体。
它绝对独立,全知全能,是万源之源,是我们永恒追求的真理。
”“真”是什么,“真”就是科学,就是存在的现实、客观的规律。
教育总是给后来人以前人的智慧,后来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接近自然的本来面目。
这种孜孜以求、永不放弃的求索的历程就是不断“求真”的过程。
这样说来,语文教学的本质便是“求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求真”至少包含以下四个元素:1. 真知“真知”就是真理性的知识和科学性的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索求的“真知”就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必须认识、理解、掌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就是每堂课的知识目标。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规律性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写作知识等,当然,还包括一些更加具体的操作性知识。
语文课堂,就是以这些基本的知识传授为基点的学习活动,脱离这些基本的训练,语文的学习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譬如,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时,我通过朗读“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由大到小,由面及点的语言表达技巧。
仿照:“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这样的句式说说:“我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剪。
”2. 真能“真能”就是习得真本领,就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关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自觉阅读,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追求真善美的语文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案例反思-追求真善美的语文教学人教版新课标“科学的境界主于真,道德的境界主于善,艺术的境界主于美。
”真善美的统一则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目标。
教学中,教师应唤醒孩子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真诚、善良和美好,让语文课堂自始至终洋溢着人情之真,人性之善,人心之美。
一、精心呵护孩子“真”的幼芽【案例】一节语文课上,老师和同学们正在学习《金翅雀》这篇课文。
老师问:“同学们,假如你是金翅雀爸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你会对孩子说什么呢?”A同学说:“孩子,对于我们鸟儿来说,蓝天才是我们自由的家,没有了自由,我们的一生将在痛苦中度过。
”B同学说:“在自由与生命之间,我们应该选择自由,没有自由,生命将变得毫无意义!”课间,A同学和B同学又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对话。
A:“这个爸爸真是个残忍的家伙,好死不如赖活着呀。
命都没有了,要自由干什么?我才不会这么傻呢!”B:“是呀。
有好多鸟儿在鸟笼里不是照样唱歌跳舞,活得很开心吗?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呀。
小金翅雀碰到这样的爸爸真是倒霉!”显然,课堂上的“对话”成了一种虚假的“表演”。
【感悟】社会是个大染缸,这也许是孩子“言不由衷”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习以为常的电视机镜头前,在大众化的报纸杂志中,在各种公开场合里,孩子看到的更多的是那种“冠冕堂皇”的慷慨陈词和“言不由衷”的表态,很难见到那种面对公众富有个性的真情表白。
试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耳濡目染,孩子们又怎能做到“言为心声”?作为教师,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与孩子的心灵发生碰撞,才能聆听语文教师是善的使者,当学生的理解发生偏差,教师要及时介入,或点拨,或纠正,或总结,让学生走进文本,正确对话,在学生心底及时播下善的种子。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带着善的“名片”,走向明亮、灿烂、温暖的明天。
三、让孩子用心感受“美”的奇葩【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嫦娥奔月》时,引导学生:“人们常说,美的力量是永恒的。
阅读教学中的真善美阅读教学中的真善美【摘要】在新理念的大力倡导下,老师们的教学手段、思想、方法都开始有了很大转变。
在课堂上放开手脚,于是乎学生的各种理解都变得顺理成章,殊不知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独特体验〞已经等同于不顾作品的意义而随心所欲地“自由理解〞,处理好“文本解读的正确引导〞和“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小学生语文素养得以形成和开展的关键。
本文试从求真、求善、求美三个不同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独特体验;文本;价值观;真善美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其有熏陶感染的作用,它往往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
一千个人的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为知识储藏和阅历积淀的缺乏,对作品的理解更是往往不够深入、流于浅表;但另一方面,儿童天真率直,出于自然,更接近真实,且在不受众多背景性信息干扰的情况下往往更具有独特的视角。
处理好“文本解读的正确引导〞和“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关系是落实好学生主体地位,实现语文总体教学目标的根本前提。
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不可偏废其一,只有把它们一起融入教学中才能发挥最正确效应。
现在我根据阅读文本内容的不同类型,试从“真、善、美〞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坚决地“求真〞案例1?狐狸和乌鸦?:在教学完狐狸把乌鸦的肉骗到口逃跑这一环节之后,师:大家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生:这只狐狸很狡猾。
生:它很坏,为了想吃乌鸦口中的那块肉,就想方法骗乌鸦开口。
生:它能想方法骗到肉,也挺聪明的。
师借机引导:狐狸不费一点儿力气就吃到了乌鸦辛辛苦苦从远处找来的一块肉,这样的行为我们还要加以夸奖吗?生:不对,这不叫聪明,这就是狡猾。
肉是乌鸦辛辛苦苦从老远找来的喂她孩子的,而狐狸却把它骗走了,它不劳而获,这是不好的。
教学往往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在案例1的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有学生认为是一只聪明的乌鸦,理由也看似非常合理充分,而且局部学生听了也表示赞同。
存在部分专业的设计对象庞大与课程设计学时较短存在矛盾、课堂教学与实际训练存在矛盾等问题,有待不断的摸索、积累、完善。
为此,本文提出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组织作用、独立课题与小组合作相结合、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改进方法。
这些方法对工科专业的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姚旭东.加强课程设计强化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6):57-58.[2]王少刚.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7,(8):23-25.[3]王波,袁益超.“锅炉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46-47.[4]肖念婷.《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36-137.作者简介:刘登峰(1984-),男,陕西凤翔人,博士,从事水利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研究。
好的人生从好的教育开始。
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这个时代获得普遍认同与关注的教育理念。
教育从尊重生命、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开始,用智慧的头脑、丰富的学识把人类最精彩纷呈的文化、最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科技成果传达给受教育者;把先人对真知、真善、真美追求的动人图景展现给我们的学生。
通过有生命力的课堂,使学生获得追求真善美的能力,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成为有高层次追求的、拥有完美人生的人。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基本形态,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之外最重要的教育形式。
校园教育的实施绝大多数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最大的舞台,是学生校园活动的最主要的场所。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没有好的课堂,就难言好的教育质量,就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目标,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课堂是师生用心灵智慧共同建造的精神家园,课堂教学目标各不相同,过程是多样变化的,手段方法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然而它是有灵魂统帅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需求。
把“真善美”带进语文课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把“真善美”带进语文课堂,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新思路。
1求真——导之入境:激发兴趣的必要之路《情绪心理学》中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使人们对某种事物给以优先的注意和向往,而求知兴趣的首要源泉和头一个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讲解的材料、对被分析的事实采取的处理方法中。
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首先做到求真,也就是说对那些艺术水准较高的课文,就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当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觉其“真实”,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为让学生联系实际,感觉“真实”。
“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来源于生活”。
所以,笔者认为:只有把文章中的人和事跟生活中实际的人和事充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感觉其真实,看得见,摸得着,才会有兴趣。
比如,教学《包身工》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读懂课文,笔者先是联系到学校附近的一家纺织厂,组织学生参观了车间和宿舍,当他们看到相对恶劣的那些仅十六平米的宿舍里,竟住了十个人!原本兴奋的他们……回来后,我当即组织阅读《包身工》,通过对比,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当时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所处时代的背景。
教室里静得出奇!于是,我当即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写一份对该厂打工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调查报告。
在随后的课堂上,他们都非常认真,最后学生在极有兴趣地学完课文后,花了一周时间,以周记形式交了上来,我选取其中较好的几篇反馈给学生,巩固了学生对报告文学的认识……笔者初执教鞭之时,很爱旁征博引,甚至有时哗众取宠,企图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但收效一般,在多次摸索后终于悟出:教学其实是很严谨的事情,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切合实际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获得真切的感悟。
2崇善——晓之以理:激发兴趣的必然之路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塑造学生人格。
通过晓之以理,以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向善的人格和灵魂。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求得真善美教育新课程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形成,而小学语文教学非常好的实践了这种理念,将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融入在其教学过程中。
小学语文教学在对人格教育实施上有着的明显优势,对塑造小学生人格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为塑造良好的人格垫定了基础。
一、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当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还在理性说教的征途中苦苦挣扎,当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人们的批判指责声中无处遁形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体验个体,而不是接受机器来培养,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我们由衷地发现,“理性说教”这种方式已经到了尽头,“人格塑造”“感化心灵”“情感体验”将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培养小学生完美品质的健康人格。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体现。
优良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和培养,应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就开始进行贯穿。
小学语文教材选有许多反映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和爱国科学家的优秀诗文和关于他们悲壮史诗般的传记或评论文章,对青少年学生能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及优秀作品,通过朗读学习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用心朗读将会获得心灵深处最直接的触碰,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这样就潜移默化的塑造了学生完美品质的人格。
2、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培养小学生审美的健康人格。
新课标下文本阅读教学要追求真善美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真善美,能把人塑造得真实、完美、崇高。
文本教学中传递的信息能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完美协调统一。
关键词:求真求善求美
新课标下文本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关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突出文本阅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发学生的潜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诱发学生的情感,教学中笔者认为:明确教学的目的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1 研读文本求真
真是真实、实在、真理、客观事物的本质。
究竟是谬误中的什么东西能吸引人宁愿坚持它,既然谬误不像诗那样优美,又不像经商那样能使人致富。
笔者也不懂这究竟是为什么——也许因为真理好像平凡的日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化装舞会,远不如在烛光下所显现的幻影那样华丽。
尤其有害的不是那种浮夸一时的谎言,却是那种根深蒂固、盘踞人心深处的谬误。
使人们宁愿相信谎言,而不愿追随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又不仅由于颠倒是会约束人的想象,而且是由于谎言,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现象的天性,但人们还是愿意追求真理,因为谎言扑朔迷离,诱使人们上当受骗,人们悔恨之余,仍不忘对真理的向往和追求。
真理犹如珍珠,它在日光下最澄澈,而并不是那种红玉或钻石,只是在摇曳不定的烛光中,幻化浮光,似是而非的谎言似乎令人愉快,假如一旦把人们心中那种自以为是、自以为美的幻觉虚妄地估计,武断地揣想都清除掉,就将使许多人的内心显露出原来是多么的渺小、空虚和丑陋,以致连自己都要感到厌恶。
无论如何,真理就是自身的尺度。
神圣的教义是——要追求真理,要认识真理,更要信赖真理,这是人性中最高尚的美德。
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在未成名之前,一再遭到退稿的打击,有人建议其署名为大仲马之子,想借父亲的名义成名天下,小仲马毅然拒绝,决心用自己的实力和心血写出一部出自自己的著作。
《茶花女》问世后,一时间法国上下激起强烈的反响,其作品轰动整个文坛,其影响远胜于大仲马,他用真实的高度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在上帝创造世界的最初日子里,他首先创造的东西就是知觉之光,其次创造了理智之光,最后他又以良知的光明启示于人类。
上帝既把光明给予了混沌的物质世界,又以光明照亮了人类的心灵世界,并且至今还把圣光赐予他所恩选的臣民。
“站在高岸上遥看颠簸于大海中的航船是愉快的;站在堡垒中遥看激战中的战场也是愉快的;但是没有能比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然后俯视来路上层层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的了!”——只要能这样俯看世界者不自傲,那么这些话的确说得好极了!是啊,一个人如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心灵永远以真理为枢纽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了。
没有任何一种罪恶能比虚伪和背义更可耻的了!所以蒙田在研究“谎言”一词为何如此可憎时说得好:“深思一下吧!说谎者是这样的,他在上帝面前是狂妄的,在凡人面前却很怯懦。
”因为谎言是面对上帝却逃避凡人的。
2 践行文本求善
善,是一种慈善行为,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唯有行善的品格无论对于神或人都永远不会成为过分的东西。
马基雅弗利曾写到:“基督教的教义使人成为软弱的羔羊,以供那些暴君享用。
”他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确实没有其它法律、宗教或学说比基督教更鼓励对人类的博爱了。
为了不做滥施仁爱的傻子,我们要注意不要被有些人的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而变得太轻信和软心肠。
轻信和软心肠常常诱使老实人上当。
我们绝不应该把一颗珍珠赠给那只只配得到一颗麦粒的公鸡,我们绝不应该怜悯寒冷的冬天路边被冻僵的毒蛇,因为它一旦醒来准会伤人,我们也绝不应该象仁慈的东郭先生对待慌急的恶狼一样,而最后反被它困。
总之,凶恶的东西在穷途末路时总以许多假象来迷惑过分仁慈的老实人,我们要善于识别辨明,好好对待,才不致上当。
”
“天父使太阳照好人,也同样照坏人;降雨给行善的,也给作恶的。
”但上帝绝不把财富、荣誉和才能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一般的福利应该人人共享,而特殊的荣耀就必须有所选择。
另外要小心,我们在做好事时,不要先毁了自己。
神告诉我们要像别人爱你那样爱别人,“去卖掉所有财产,赠给穷人,把财富积存在天上,然后跟我来。
”但除非你已跟神一起走,否则还是不要把你的一切卖掉,不然,你就等于以微泉去灌溉大河,微泉很快就干涸,而大河的所得却微不足道。
所以人心固然应该向善,而行善却不能仅凭感情,还要靠理智的指引,在对待善恶的问题上,一定要反复比较认定,审慎又审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才采取行动,决定取舍。
3 体悟文本求美
美德好比宝石,外表美丽的人也未必具有内在的美。
许多容顔俊秀的人,却不足为训,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丽而忽略了内心的美,但这也许不全对,因为还有许多的人,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就形貌而言,自然之美要胜于粉饰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单纯仪容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就即或是按照几何比例或者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种最完美的人像。
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表现画家本人的某种偏爱。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间有许多美人她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
因此把形貌之美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这样,美才会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对真善美进行彻底的认识之后,就要采取正确的行动同假恶丑进行不断的斗争,把人塑造得真实、完美、崇高。
这样才能让文本教学中传递的信息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完美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