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159.00 KB
- 文档页数:13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____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1.地球的形状与地球的运动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2.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生命存在的重要功能,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3.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体内的水,它们通过水循环相互转化。
4.陆地的基本构造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陆地是地壳上海拔较高并露出水面的部分,海洋是被水覆盖的部分。
陆地主要构成有大陆和岛屿。
5.地壳的构造与运动地壳是地球表层的一部分,由岩石组成,具有不均匀分布和多样化的构造。
地壳运动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侧错和折叠等。
第二章经济地理与人口地理1.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经济地理研究经济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包括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等。
2.城市与城市体系城市是人口聚集和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区,城市体系是由城市和城市间的联系组成的空间网络。
城市体系可以根据城市的大小、地理位置和功能特点进行划分。
3.农业地理与农业发展农业地理研究农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农业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工业地理与工业发展工业地理研究工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格局,工业发展受到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5.人口地理与人口分布人口地理研究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
第三章区域地理与自然资源1.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研究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包括区域的划分方法、区域类型和区域发展等内容。
2.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根据资源的特点和用途,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3.能源资源与能源开发利用能源资源是支持人类社会各项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高三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高三必修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关于地球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地理知识点:1. 自然地理知识点1.1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由内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组成。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分为若干个构造稳定的板块,这些板块不停地运动,导致地球上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
1.2 地球的地形特征地球表面有许多地形特征,如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盆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这些地形特征由地质作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塑造。
1.3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某地长期的天气状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向风速等因素。
气象则是研究短期天气变化的学科。
气候受到地球形状、大气循环、纬度和海洋等因素的影响。
2. 人文地理知识点2.1 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指某个地区或整个地球上居住的人的总数。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带来人口密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影响。
2.2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城市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等目的而对城市进行规划。
城市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
2.3 交通与通信交通和通信是连接不同地区和人们之间的重要手段。
交通方式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而通信方式则包括电话、互联网和卫星通信等。
3. 经济地理知识点3.1 农业与农业区划农业是指通过种植、养殖等方式获取农产品的活动。
农业区划是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地和作物等因素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农业区域,以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
3.2 工业与工业布局工业是指通过加工、制造等方式生产商品的活动。
工业布局是为了实现资源、劳动力和市场等要素的优化配置而对工业分布进行规划,以提高产业效益。
3.3 贸易与全球化贸易是指不同地区之间通过买卖商品和服务来交换的经济活动。
全球化是指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全球互联互通与一体化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地理条件1、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业)、中部和东北部平原(种植业)、周围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1)良好的工业基础;(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3)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1、耕作农业区:(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1)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2)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1)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2)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生产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2)地区专业化生产。
2、其他知识:(1)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2)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四、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问题: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2、指导思想: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3、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1)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地形和气候是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镜子) 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划分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划分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2)东部季风区的四大亚区的差异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1、在图上填注:(1)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2)东北平原的三大组成: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3)内蒙古高原(4)主要河流: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2、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②地形条件:地形影响着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东北地区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农业可多种经营。
③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④工业发达(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
形成工促农牧,农牧兴工的格局。
);⑤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东北亚经济合作为本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
⑥开发时间较晚,地广人稀。
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4、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地理必修三主要介绍了地球上的各种地貌和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和影响。
以下是地理必修三中的主要知识点。
一、地球上的地貌:地形是地球表面上不同高度和形状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高原、丘陵、河谷、平原等。
地形的形成主要有构造运动和侵蚀作用两种方式。
构造运动是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包括地壳的隆起和沉降,形成了山脉和平原。
侵蚀作用是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侵蚀和改造,形成了河谷和河流。
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地理要素(水、土壤、植被等)和自然现象(气候、海洋、生物等)。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中,在地理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
气候是指某地长时间的天气状况,受到纬度、高度、地形和大气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域,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功能。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受到生命生存条件、地质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城市和工业化等方面。
人口分布在地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趋势,这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因素等有关。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集中人口、发达经济和先进文化等特点。
工业化是以工业为主要经济形态的过程,对环境影响较大,包括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方面。
为了解决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不良影响,需要采取环保措施,包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综上所述,地理必修三主要介绍了地球上的地貌特征、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认识地球、保护地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必修三基本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三主要包括了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五个部分。
在这些部分中,不仅包含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还包括了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地图阅读技能以及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地理信息。
下面将对地理必修三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是椭球形,它由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组成。
赤道半径为6378.14千米,极半径为6356.75千米。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自转轨道是球的自转轴所形成的轨道,而公转轨道则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
3. 地球的地理坐标系地球的地理坐标系是由经度和纬度组成的。
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参考线,东西方向以360度为一周;纬度是以赤道为基础,南北方向以90度为一周。
4. 地球的地形地貌地球的地形地貌主要包括了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多种形式,不同的地形地貌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5. 地图的绘制和阅读地图的绘制是通过地图投影技术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要素绘制到平面上,而地图的阅读则需要掌握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和比例尺的使用方法。
二、自然地理环境1. 陆地地理要素陆地地理要素包括了大陆和岛屿等,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均匀,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水域地理要素水域地理要素包括了海洋、河流、湖泊和冰川等,它们构成了地球上的水系,对地球气候和生物的分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天气与气候天气是短期气象现象的总称,而气候则是长期气象现象的统计结果。
它们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4. 生物资源地球上的生物资源包括了动植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但也面临着过度开发和污染的问题。
5.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了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多种类型,它们是地球自然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
三、人文地理环境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产力和资源,但人口过多和人口结构失衡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就业压力、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2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四、地理信息系统(GIS)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1、3“S”之间的关系: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2、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地理是研究地球的形态、结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一门科学。
在高中阶段,地理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学科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本文将对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基本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成为地球的自转周期。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完成一圈所需时间,通常称为地球公转周期。
2、自转的影响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其中关键因素在于地球的自转轴和地球公转平面存在夹角。
这个夹角使得地球的各处经度和纬度在不断转动,并且不同区域的日出、日落时间不同、白天和黑夜长度也不同。
此外,地球自转还对风向、洋流、天气形成等方面产生着影响。
3、公转的影响地球公转是引起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当地球距太阳近时,地球受到的日照强度就会增加,然后温度将变暖,形成夏季;而当地球距离太阳远时,地球受到的日照强度就会减小,天气就会变冷,形成冬季。
这种季节变化不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影响,还对农业、旅游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气候和气象1、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其中包含了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力等多种气象要素。
气候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公转、地形、纬度、海洋和大气等因素有关,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如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等。
2、气象气象是指研究大气的现象和规律,如气温、气压、风向和风速等,目的是预测天气状况,以便人们进行出行、农业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预防和应对。
气象学还包括对天气系统和气象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三、水文地理与地表水资源管理1、水文地理水文地理是研究水文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与地貌、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自然和人文因素之间的关系。
水文地理是水文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包括水文循环、水文地形、水文气象、水文地球化学等内容,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定位:43°N~48°N,125°E附近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和平均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地转偏向-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高度角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 地图上的方向表示- 地图的符号和颜色表示二、自然地理1. 大气和气候- 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象灾害的类型和防范2. 水文循环与海洋- 水文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河流的特征和分类- 海洋的特征、资源及其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3. 地貌- 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地貌的形成因素- 主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和分类-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植被的类型和分布- 植被的生态功能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 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类型和分布- 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技术 - 工业的类型和分布- 工业区位的选择和环境影响3. 交通运输与旅游- 交通运输的方式和网络- 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和问题 - 旅游业的资源和市场-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GIS在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中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GPS在导航和定位中的作用请注意,这份归纳是基于一般的高中地理必修三课程内容,具体的知识点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教育体系有所差异。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内容或者特定格式的文档,请提供更具体的信息。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目录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知识点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1.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德国鲁尔区)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位置与形状: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体。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
3.地球的经纬度:经度是指从东西方向测量地球表面的线,纬度是指从南北方向测量地球表面的线。
4.太阳高度角与地方时:地方时是根据当地的太阳高度角确定的时间。
5.地球的地貌与地层:地球的地貌特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河湖海等,地层是地壳由上至下的结构层次。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的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围绕其表面的气体层。
2.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圈由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层和外热层等组成。
3.大气层的温度分布与大气环流:大气层的温度分布表现为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大气环流指的是大气层内不同原因引起的气流运动。
4.大气中的水汽与降水:水汽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5.地球的温度变化与气候带:地球的温度变化表现为赤道附近较高,两极附近较低,气候带根据温度和降水的差异划分。
6.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范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丰富程度。
第三章: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1.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2.地表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地表水资源的分布受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3.水的循环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的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圈、地表和地下的循环运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4.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水资源的利用包括供水和排水,管理水资源需要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技术。
第四章:生物和人类的生活环境1.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和空气等。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3.景观:景观是指在观察区内所能见到的自然和人工的一切景物的总体。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地理必修三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对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以下是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概述: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环境1. 地理坐标与地球网格地理坐标是描述地理位置的方式,通常用经度和纬度表示。
地球网格是基于经纬度系统建立的网格状坐标系统,用于定位和测量。
2. 地球运动与地球的特性地球有自转和公转运动,自转使地球呈现出昼夜交替的现象,公转使得地球形成四季变化。
地球具有板块构造、大洋地质和地质灾害等特性。
3. 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有效的土地利用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和预防环境污染,以确保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
第二部分:人口与城市1. 人口问题与就业人口问题是指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问题。
就业是指为人们提供工作机会以实现生计和发展。
2.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指人口聚集、经济发达、社会文化繁荣的地区。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涉及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等问题。
第三部分:经济地理1. 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是指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联系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过程。
2. 工业布局与能源问题工业布局是指工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能源问题是指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能源供需平衡的问题。
第四部分:地球环境问题1. 自然地理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地理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涝灾害等。
防灾减灾是指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的措施。
2. 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同时不危害子孙后代能够满足其发展需求的发展方式。
第五部分:中国地理1. 中国的自然地理与区域分异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2. 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通过逐步思考的方式,整理出地理必修三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上的大气圈 1. 大气圈的概念:大气圈是地球围绕地球表面的一层气体包围层,由不同气体组成。
2. 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和平流层两部分,对流层位于地面上方,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上方。
3. 大气圈的功能:大气圈有保持地球温暖、过滤紫外线、调节气候等功能。
二、地球上的水圈 1. 水圈的概念:水圈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式下的总和,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中的水汽等。
2. 水圈的循环过程:水圈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流、地下水补给等过程。
3. 水圈对地球的重要性:水圈的循环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地球的气候起着重要作用。
三、地球上的陆地圈 1. 陆地圈的概念:陆地圈是指地球上陆地的总和,包括大陆、岛屿和海岸线等。
2. 陆地圈的特征:陆地圈具有多样化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等。
3. 陆地圈的影响:陆地圈的地貌特征对天气、气候、生态环境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地球上的人口与城市 1. 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
2. 城市的特征: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发展较为集中、具有行政管理功能的地区。
3. 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环境污染、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地理必修三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梳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于高中地理学习者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深入理解地理学的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对您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可变性、开放性区域的划分(单一指标、综合指标) 区域的边界(明确的、模糊的)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哪些方面分析两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等)社会环境(农业、工业、交通、商业、人口、科技等)不同区域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故其发展特点、水平、方向等也有所不同——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2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改造自然能力低下,水系成了交通阻隔,土壤黏重、开垦困难,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成了天然的水道;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改良,多水而黏重的土壤适合种植水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3、工业社会——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网稠密、耕地破碎,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分析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1、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交通的发展,大量耕地被占用,使耕地面积减少。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结构调整,使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3、生态退耕,使耕地面积减少。
4、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使粮食生产成本上升。
5、耕地破碎、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生产规模小。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4、优势和特点P8思考题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四、地理信息系统(GIS)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1、3S之间的关系: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练习册P12 重点四2、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概述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练习册P21 重点一)3、实质:土地退化4、基本过程: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概况(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5)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A 深居内陆,距海洋远B 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气流进入,降水少C 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盛(2)物质条件——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季节(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三项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两条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4、五条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措施的具体内容也要记忆5、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课本P23 图2.12我国其他几个典型地区的生态问题分析(校本P17 知识拓展)水土流失问题(练习册P22)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一、森林的作用1、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3、环保功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4、森林急剧减少的危害: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河流沿岸防护林、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城市绿化带各自的作用)5、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保存相对完整的原因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热带雨林的分布(1)纬度分布:赤道南北两侧,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25°(2)地区分布: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3)最大分布:亚马孙热带雨林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1)调节全球碳氧平衡,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3)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4)人类医学宝库三、雨林生态的优越性和脆弱性1、优越性: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2、脆弱性:(1)易破坏——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这部分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2)难恢复——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雨林被毁的原因(1)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2)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2、亚马孙开发计划(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2)移民亚马孙平原(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1、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保护雨林的措施(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2)加强雨林管理和宝华,建立自然保护区(3)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4)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5)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6)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1、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1)三江平原处于中温带,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夏秋多雨,降水集中。
(4)土质黏重,有季节性的冻土和多年冻土层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5)河网密布。
2.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1)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
(2)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3)土壤肥沃。
3.在三江平原上开垦需要重点改造哪一种自然条件?为什么?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水分条件——排水;因为这里地势低平,土质黏重,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夏秋多雨,排水不畅,所以开垦三江平原首先应考虑排水,降低水位、提高地温促进有机质分解。
4.湿地具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三江平原湿地变良田,对环境可能产生什么影响?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水旱灾害增多,风蚀、盐碱化日益严重,动植物种类急剧减少,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5.我国为什么要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并且加以保护?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湿地以其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
三江平原的开发,由于过度排水、开垦和捕猎,“北大荒”的原始生态遭到破坏。
林地和沼泽减少了一半多,使东北虎、梅花鹿等多种野生动物没有了踪迹,关东三宝之一的野山参也已罕见。
因为林地和沼泽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水资源地,所以林地和沼泽的减少还导致旱涝灾害频繁。
6.通过类比说明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因为洞庭湖也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在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湿地可以将过多的降雨和来水存储、缓冲、然后放出,发挥着蓄洪抗旱的功能;湿地所拥有的大量水源及其水生植物可以使周围地区的酷热降温,空气湿度增加;湿地植被可以完全防止水土流失;我国一级保护的珍稀鸟类,约有一半生活在湿地中,湿地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是任何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湿地植物能够对污染物进行吸收、代谢、分解,起到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练习册P29)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一、能源的分类(1)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2)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二、资源开发条件1、资源状况——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1)储量丰富(2)分布范围广,40%的土地下都有煤田分布(3)煤种齐全,十大煤种都有分布(4)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5)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
2、市场——广阔(1)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2)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使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3、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兖日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