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航天方面的第一

中国航天方面的第一

中国航天方面的第一
中国航天方面的第一

中国航天史上有哪些第一?

中国有了航天

1956年4月,国家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同年5月又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钱学森任院长),正式宣布成立,代号0038部队。这一历史性的纪念日,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航天事业。

中国第一枚导弹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2年3月初,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导弹运往酒泉发射场。3月21日,导弹发射失败,后经认真总结,找到了问题症结。1964年6月29日,修改设计后的导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枚探空火箭

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迈出了中国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第一枚国产中程导弹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新型号中程导弹的研制工作,这个型号从1965年3月结束方案设计阶段,相继转入初步设计、技术设计、试制生产、地面综合试验等阶段,到1966年底进行首次飞行试验,仅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

“两弹”第一次携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原子弹塔爆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此前不久,中国新研制的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刚好为“两弹”结合创造了前提。1966年10月中旬,又接连进行了“两弹结合”的冷试验并取得成功。1966年10月27日,头部装着核弹头的导弹像一条怒吼的巨龙直冲云霄。几分钟后,核弹头在靶心上空距地面569米高度实现核爆炸,“两弹结合”试验圆满成功。

第一颗卫星上天

1970年4月1日,装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和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到达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场。4月24日,卫星按预定时间发射进入轨道,晚9点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宏亮。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73年初,返回式卫星进入正样研制阶段。1975年11月26日该星按时发射,火箭按预定程序飞行,卫星进入了预定轨道,轨道近地点高度173千米,远地点高度483千米,轨道倾角63度,入轨精度符合设计要求。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顺利地按预定时间返回中国大地,获取了丰富的遥感资料。

自行研制的第一枚飞航导弹

1960年初,中国开始仿制飞航式导弹,1966年底仿制的第一个海防战术导弹型号——上游一号舰舰导弹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并装备了海军部队,结束了中国海军有舰无弹的历史。1971年开始自行研制全新的导弹——鹰击八号。鹰击八号为高亚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小型多用途导弹。1979年11月,鹰击八号导弹首发飞行成功。

第一次水下发射火箭

1967年,中国大型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研制取得了初步成果。之后,越过了单级火箭阶段,直接研制两级发动机;越过陆基火箭阶段,直接研制潜艇水下发射火箭。1980年下半年,固体燃料火箭进入总装测试阶段。1982年1月和4月,在地面成功的进行了两发固体燃料火箭由发射筒发射的飞行试验。1982年10月12日,装载着固体燃料火箭的试验潜艇,徐徐驶出海港,驶向大海,潜入发射深度,随着一声“发射”口令,火箭瞬时被强大的燃气压力推出发射筒,跃出碧海,直刺蓝天。发射获得成功,它标志着中国的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颗通信卫星升空

1970年,中国开展了运载火箭及通信卫星新技术的研究。1975年,确定选用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方案。1984年3月下旬,完成了卫星、火箭在技术阵地的测试工作。3月28日,试验通信卫星和运载火箭向发射阵地转运。4月8日19时20分,火箭发射成功。4月10日,卫星进入准静止轨道,入轨精度极高。4月17日18时,卫星通信试验正式开始。5月14日,通信试验结束,正式交付使用。从而使中国的卫星通信业务由试验阶段进入了试用阶段。

第一个航天发射场

1958年初,中国在酒泉以北的戈壁滩上建起了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场。1965年,根据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在酒泉发射场建造了可以发射多级运载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有两个工位的发射场区。发射工位最壮观的设施是高55米的一号龙门塔。之后又续建了一个重型卫星的发射工位。

第一个通信卫星发射场

由于西北酒泉卫星发射场的地理位置在北纬40度以北,不利于发射通信卫星。于是就有了西南航天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970年——1980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建设。其中工作塔总重900多吨,他将完成西北发射场一号龙门塔和脐带塔两项设施的任务。工作塔高77米,三座避雷塔高100多米。控制站在离发射场数千米的地方,有一座指挥控制大厅,装有总指挥台和一座宽18米,高6米的大型组合式显示屏幕,其中心部位是一个彩色电视屏幕,其宽度为5米,高3.75米。发射前,它显示发射阵地的电视图像,运载火箭起飞后,它显示运载火箭实时飞行的弹道曲线和特征参数。利用发射场这些现代化的发射指挥设备,指挥员可一目了然地观看发射前后的全过程。

长征火箭第一次商业发射

1985年10月,中国宣布对外承揽商业发射服务。1989年1月23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亚洲通信公司签订了“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服务合同。

1990年4月7日,中国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跃起,直上九霄。长征火箭第一次对外商业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第一次“一箭三星”

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发射了3颗卫星,3颗卫星是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和实践二号乙。这种“一箭三星”技术当时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

第一个固体火箭上面级

1995年中国自行研制的上面级固体近地点变轨火箭发动机——EPKM,两度与“长二捆”联袂,将“亚洲二号”和“爱科斯达一号”卫星送入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至此,结束了中国发射大重量卫星必须使用外国上面级固体发动机的历史,同时,也开辟了中国固体火箭跻身国际发射舞台的新纪元。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中国载人航天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号,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发射成功,飞船准确地按运行轨道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个小时,于11月21日凌晨3时41分在预定地区安全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到2002年12月30日,“神舟”二号、三号、四号又先后相继发射、往返成功。

中国遨游太空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绕地球飞行14圈后,10月16日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运行的“神舟”五号发送返回指令。6时36分,地面搜索人员找到了“神舟”五号返回舱。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入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浅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浅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在课余时间,我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的展览。复兴之路展览的时间跨度从1840年至今,并将这段历史划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用图形、照片和数据揭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历史现实。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还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历史重要战争和运动都有非常形象的描述,特别是战争或运动中留下的真枪真炮让我感到非常新奇,看到那些历史的证据也更能真切的体会那段历史,我感到很震撼;第二阶段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1年到1935年,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共第一次合作所取得各种成就;第三段是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四段是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第五段是从改革开放至今。这段历史是最贴切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最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其中杨伟穿过的宇航服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让我回想起“神五”成功登月,国人们热烈庆祝时的场景,的确,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引进到仿造再到自主研发,这一路是充满着艰辛与坎坷的。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考虑,毅然做出了“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决策。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诞生。为了加强对两弹事业的统一领导和决策,1962年12月14日成立了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正是由于这一英明而伟大的决策,才有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后,随即仿制成功了从苏联引进的P-2近程液体弹道导弹、“543”地空导弹、“544”海防导弹,还相继研制成功了自行设计的中近程液体弹道导弹、中高空地空导弹、岸舰和舰舰飞航导弹等,迈出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步。1985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随即在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专门研究人造卫星的581组,将其作为1958年的头等任务,组织专家制订《发展人造卫星规划(草案)》,并开始进行人造卫星方案及其预先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还进行了探空火箭的研制与发射。 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副总理等,面对当时封锁、包围和威胁的形势,亲自为国防部五院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建院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引下,中国航天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由仿制跨入了自行研制,不断战胜重重困难,自主创新,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60年代,中央作出“八年四弹”的决策。即在1965年至1972年的八年时间内,研制成功用于“两弹结合”的增程的中近程液体弹道导弹,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四弹”的目标都已完成,不仅使我国国防实力得到了实质性增强,而且使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基本形成体系,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在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

关于中国航天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中国航天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向世界宣示我国国防高尖端领域的成就。到2012年,我国的航天科技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导弹、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 我国的航天事业是从研制导弹开始的。50年代中期,毛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我国航天事业开始萌芽。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此后,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这一切为我国战略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8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掌握了有效的核反击能力,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水平。 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并成功发射卫星。截止2012年11月,“长征”系列火箭已经累计发射171次,我国火箭在国际发射市场上占有重要一席。 在航天科技中,人造卫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现在,我国共成功射40颗不同类型的国产人

造卫星,包括科学实验、国土普查、通信广播、气象观测等多种应用卫星,获得的遥感资料对人们探索世界起到重要作用。除了人造地球卫星之外,我国还成功发射了嫦娥系列月球卫星。 在宇宙飞船方面,我国也领先世界。我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 在过去的50多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制作火箭、人造卫星并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未来,中国将会建立永久性的空间实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在太空的实验活动将会实现经常化,为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1、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20.7.57.5.202008:2608:26:23Jul-2008:26 2、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二〇二〇年七月五日2020年7月5日星期日 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08:267.5.202008:267.5.202008:2608:26:237.5.202008:267.5.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7.5.20207.5.202008:2608:2608:26:2308:26:23 5、三军可夺帅也。Sunday, July 5, 2020July 20Sunday, July 5, 20207/5/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8时26分8时26分5-Jul-207.5.2020 7、人生就是学校。20.7.520.7.520.7.5。2020年 7月5日星期日二〇二〇年七月五日 8、你让爱生命吗,那么不要浪费时间。08:2608:26:237.5.2020Sunday, July 5, 2020 亲爱的用户: 烟雨江南,画屏如展。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 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和未来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与未来 从1956年至今,我国航天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5种类型、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3艘试验飞船。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有12种型号,具有发射低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多种轨道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截至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8次发射;其中对外发射成功22次,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送入太空。从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6次发射成功。 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空间技术通过空间应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民用航天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卫星应用蓬勃发展,民用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现已建立了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普查、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微重力试验、空间科学研究等卫星应用系统。 1、卫星遥感 我国有6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直接从事卫星遥感研究、试验和开发应用工作,初步形成一支领域广泛、专业基本配套的卫星遥感应用队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遥感中心等单位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数据,使卫星遥感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国土资源调查与开发、农业资源规划和估产、森林草原监测和保护、环境灾害监测与评估、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等方面的应用迅速发展。 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数万米地物照片和其它卫星获得的地物信息,经国家经济和科研部门处理分析后,从中获取到许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资料,为国家进行国土规划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利用返回式遥感卫星照片,国家有关部门曾组织进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洲等7个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调查,各有关单位开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项专题应用。实践表明,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照片具有视野宽阔、信息量丰富、直观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观和实用性强的第一手普查资料等特点,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中国已建成能接收各类(光电型、雷达型)资源卫星数据的遥感卫星地面站。利用该站发布的数据,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和规划、土地利用和普查、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探、重大灾害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之际,遥感卫星地面站根据卫星获取的微波遥感资

中国航天事业载人飞船发展史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回眸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短暂而又辉煌的奋斗历程,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跃然眼前――这,就是改革开放。“没有30年改革开放增长的综合国力,没有这个大背景下积蓄的创新精神和科技进步,就没有中国载人航天的今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也奏响了中国科技追赶世界的号角。 “921工程”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自那一天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921工程”――在“曙光”号搁浅20年后,中国载人航天终于迎来启航的曙光。的确,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唤醒了中国航天人无穷的创造力:包括航天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取得长足发展,形成了包括航天器系统、航天运载器系统、航天发射与回收系统和卫星应用系统等较为完善的航天工程体系……所有这一切,无不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9月21日,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 1997 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1998年1月5日,14人到齐。这一天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中国“神舟一号”飞船腾空而起。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14圈、21小时后于11月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都成功着陆。首次飞行没有载人,目的是通过实际飞行验证新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鲜为人知的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将初样产品直接当成正样产品使用,在中国航天史上史无前例。 神舟二号 神舟二号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凡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2001年1月10日子夜时,神舟二号飞船凌空遨游。这艘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按载人飞行要求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虽然没有载人,但其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1月16日神舟二号飞船按预定计划绕地球108圈,在太空飞行7天后,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返回舱返回了地面,轨道舱仍留在空间运行。 神舟三号

总结我国航空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未来我国航空航天发展的看法

肅总结我国航空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未来我国航空航天发展的看法 膅(一)我国航空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蒀? 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袇1956 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肇1958 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芅1964 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袁1968 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蕿1970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 年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袆1978 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30多年来,我国共研制发射

了15种类型、51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率达90%以上,初步形成了4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芅1979 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节1985 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年7月1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肇1990 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蚅1992 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郴州市九中209班贺虹莎 【摘要】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关键词】中国航天, 飞船发展史,稳定发展. 【正文】 一、简介中国航天发展史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8年9月25日~28日,航天员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因为有人出舱活动时,必须要有三个人协同完成。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另外两人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待命,实现了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2011年11月1日~17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现状与未来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从1956年至今,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包括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研究与发展,同时各种卫星应用技术、空间加工与制造技术、空间生物技术、空间能源技术大大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经过艰苦努力,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5种类型、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3艘试验飞船。如今,航空航天行业是支持整个中国的重要行业。 航天技术的直接应用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不仅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还将发挥保护人类、保护地球的重要作用。比如,卫星通信技术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电话、电报、传真、数据传输、电视转播、卫星电视教育、移动通信、数据收集、救援、电子邮政、远程医疗等上百种服务,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而载人航天、空间站、天体探测与地外资源开发技术又为人类的未来开辟了美好的前景。航空航天事业对国家,在军事国防上讲,具有中流砥柱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开展“两弹一星”工程的主要原因。拥有航天火箭发射能力,是一个国家拥有核威

慑力能力,远程核打击能力的前提条件。现代战争,是海陆空天为一体的立体复杂信息化战争。拥有制空权、制天权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因此,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和国防力量。 航天技术作为高科技前沿,其产业化依赖于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传统产业的支持。航天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航天技术的发展将牵引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航天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可以直接或经过二次开发后在传统产业中进行推广、应用和移植;航天技术的管理方法、通用软件、人才和设备优势也可以为传统产业借用,极大地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 如今,中国航空航天事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将继续以大型飞机、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以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专项为引领,加强航空航天与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顶层衔接,促进军民用技术相互转移和军民融合式发展,全面振兴航空航天事业,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同行共享发展成果。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不断推出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扶持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成就与趋势

中国航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与发展趋势 航天技术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防实力,我国的航天科技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成功研制出长征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和导弹武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航天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 一、航天成就 (一)空间技术 1.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运载火箭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星发射到多星发射,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的过程,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3.航天器发射场 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 4.载人航天 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2008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次 顺利实施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2011年先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施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为后续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 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二、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中国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将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1)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对我学习马克思注意的启发 新华网报道:前不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完成了风云四号卫星UHF 天线展开机构初样振动试验,考核了天线展开机构在卫星发射振动环境下的承受能力,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目前,风云四号正在进行整星电测试,为整星后续正样研制奠定了基础。中国的用它骄傲的航天科技成绩告诉世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不仅达到了量的积累要求,更创造出很大程度的质的飞跃!” 打开手机了解国家的航天史,感慨技术的进步与成长,对于女航天员的飞天更是赞叹!正是因为有了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索,才有了我们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可谓是“追求追求世界本质,提高生命质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1月7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绕月,标志着绕月探测的工程目标基本实现,中国具备了对月球进行探测的能力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当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着陆器巡视器分离,并陆续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和其它预定任务,取得一定成果。2013年12月16日,中国官方宣布嫦娥三号任务获得成功。中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巨大前途,有强大的生命力。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逐步积累经验实力,达到一定高度。嫦娥三号成功发射。人的意识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科学家的努力和付出功不可没。人类充满信心,对外太空充满无限的期许和向往。对地球的 发展是上升曲折的运动。世界的发展需要人类发挥源源不断的能动性。嫦娥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携带中国第一辆月球车,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关键科技技术实现了这个巨大突破。 观看了嫦娥三号升空的3D视频,视频制作精细,画面清晰。看到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我心中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这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科技事业。人们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的。从地球遥望月球,我们用肉眼观察到月球表面皎洁光滑,通过望远镜观测,我们看到了月球表面是坑坑洼洼的,人类首次踏上月球时,阿姆斯特朗真实目睹月球表面布满坑坑洼洼的环形山。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科学家夜以继日搞科研、做实验、模拟月球环境、不断突破瓶颈、脚踏实地迈向成功。他们内心承载着广大人民的殷切希望,他们内心充满动力,国家和人民给予他们饱满的信任和期望。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他们勇于创新,创造出一辆堪称完美的月球车。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类对月球情有独钟,对月球充满美妙的遐想科学家发明月球车,改进月球车的各个部位,让其发挥关键作用。月球车到达月球表面, 证实这 我们对月球的认识会更加深入透彻,我们的疑问将逐步得到解决。实践出真知。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是一个底子薄、人口多、工业基础差的发展中国家,因而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同年代,始终根据国家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选择有限目标,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策略。我们首先发展了进入空间的能力,随后发展了空间应用的能力,在国家经济实力壮大之后,开始发展载人航天的能力。现在我们正在发展深空探测的能力。经过5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和配套能力。实践证明,我们走过的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之路。 1. 进入空间的能力 开展航天活动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拥有进入空间的能力。因此, 中国航天事业的早期活动集中在火箭技术的开发研制上。1970年,我们在中程导弹的基础上,研制了首枚液体运载火箭长征1号,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中国开展航天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30多年中,长征火箭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运载能力和可靠性不断提髙。1981年,实现了一箭三星发射:1984年突破了低温发动机技术,成功地将通信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80年代末,掌握了运载火箭捆绑技术,1990年长征2号6捆绑火箭首发成功,为中国的大型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打下了基础。 90年代,长征运载火箭的可靠性获得了极大提高,从1996年10月至今,已经连续进行了59次成功的发射,将载人飞船和各种卫星送入不同轨道。 2007年7月初,长征火箭刚刚完成了第101次成功发射。目前,长征运载火箭己形成了谱系,具备了9.5吨的近地轨道、5.5吨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以满足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各类有效载荷的需要。 2、空间应用的能力 当火箭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后,我们正式启动了卫星研制计划,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4月发射成功。此后,我们在通信、遥感、导航定位和科学实验卫星四个领域,逐步形成了广播通信卫星、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海洋卫星、导航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等7个卫星系列。至今,我们研制并发射了 80多颗卫星,目前在轨运行的有28颗卫星。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13亿人口,发展广播通信卫星是造福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1984年,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发射成功,开辟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新时代。此后,发展了东方红2号甲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近期成功开发的东方红4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设计寿命15年,输出功率10.5千瓦,适用于大容星通信广播、电视直播等,将满足中国卫星通信的需要。目前我们利用这一平台已研制并发射了鑫诺2号直播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并正在为委内瑞拉制造新的通信卫星。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975-2008)1956年2月,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年至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1958年,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成立了“581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的一片稻田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火箭飞了八公里。9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 19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 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 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 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 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 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 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 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 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 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 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 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 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 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 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 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 的长征系列(SS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送入近地轨道(LEO)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火箭。把美国休斯公司制,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 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 1992世20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在,2011月日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 航天工程。1999年纪末期至21小时后在内蒙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2月19古 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196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24日,料探空火 箭首次发射成功。1970年4月日,11月26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1975年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中 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 。星返回技术的。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 走向国际市场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月20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概况和成就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概况和成就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 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 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 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2003年底,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的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时“神舟六号”飞船载著两位中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 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3位中国宇航员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成功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它向世界宣示,中国从此进入强势 的航天时代。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别人到自行研制,走过了艰苦的创业、配套 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中华飞天梦,为国民经济建设、国 防建设、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突出贡献,增强了我国的综 合国力。 神一到神十发射历程 神舟一号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发射: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返回: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成功着陆。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考 核了飞船重要的5项技术:舱段连接和分离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 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 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发射:2001年1月10日1时0分03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