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8
教学论概念及理论:A1、教学方法设计: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手段条件因素,设计教学要采用的策略、方法及其组合。
在课程内容确定之后,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2、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讲授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雅典剧院的兴起和柏拉图学园。
3、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教材中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4、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所掌握的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或者在讲授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5、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大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组织形式。
7、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和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论概念及理论:B16、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
17、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生活课程”指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并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课程。
18、大学教育的层次:包含三个有机层次: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选修教育。
通识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教育基础,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发展,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业课程仅仅面向某一学院或某一系科、专业开设。
19\班级授课制:最早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课程(学科)教学论是什么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
关于教学论的思考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论的概念在学术界是讨论已久的问题,主要的观点有: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理论;教学论是关于教学的一般原理;教学论是研究教养的一般规律;教学论是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的艺术。
然而我最赞同的还是上述第一条的表述:“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理论”,它比其他的论述更为合理。
而第二条的说法更适合解读教育学原理,第三条第四条又较为宽泛。
学术界不仅对于教学论概念的论述众说纷纭,并且对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的认识也是大相径庭。
一、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者盛群力在《关于教学论研究对象的探讨》一文中,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学论所研究的是在教师、学生、教养内容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中,有关授受人类社会经验的教养的科学规律。
”这样界定的原因有四。
其一,这个表述坚持了教学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基点。
换言之,它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考察教养领域的各种关系,其二,它确定了属于教学论领域的教养范畴中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其三,它强调了确立教学论研究对象的方法论上的统甲,在描述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理论,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规律,然后用以指导实践。
其四,它指出了教学论是有关教养的教育学理论。
蔡宝来,王嘉毅在《现代教学论的概念、性质及研究对象》一文中指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教学实践中的一般问题、揭示教学及其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以上两种说法,我更为赞同前者的定义。
一方面,从教学的定义上来讲,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那么,教学论既然是研究教学的理论,对于它的定义也理应将其基本要素包含在内。
另一方面,后者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定义为一般问题,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虽然是正确的,他指出了教学论的本质内涵,但是忽视了教学论本身是针对于教学活动得的理论。
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参加。
抛开实践而定义的理论虽然具有一定高度,但是却没有相对稳妥的基础。
教学论论文六篇教学论论文范文1教学原则是进行科学的语文教学的依据,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80年月以来,我国已出版的40多本有关语文教学的专著以及很多文章,对此都进行了肯定的理论探讨和阐述,提出了很多教学原则。
但比较、总结这些教学原则,我们发觉有些表述不同,但内容实质相同,如“学问、力量、智力兼顾原则”、“语文双基并重与开发智力相结合的原则”、“传授学问,开发智力,培育力量相结合原则”等,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即在传授学问的过程中培育力量,开发智力。
而这一原则又与另一教学原则“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容上是交叉关系。
“语言训练”应当包含在上一原则“语文双基训练”之内,“思维训练”也应包含在上一原则“开发智力”之中,因思维是智力中主要的因素。
所以这两条原则应归并为一个原则。
如此内容重复交叉的原则还有很多。
同时,很多教学原则不能反映语文教学的特别性,把语文教学的原则混同为一般教学原则,即也可以成为指导其他学科的教学原则。
如“双基并重的原则”、“精讲多练的原则”、“传授学问,培育力量,开发智力的原则”等。
对语文教学原则的争论,到了90年月有人开头进行总结,将前述争论的各种观点用语文教学原则体系的特点,即必需能揭示语文教学过程的主要的最基本的规律,能反映语文教学特别性,有肯定的概括性的要求,进行检测衡量,认为最重要的有五条,即“教是为了指导同学学的原则”、“文道统一的原则”、“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原则”、“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语文教学课内外结合的原则”等。
但对此所进行的理论探讨并没有也不行能就此结束,还在连续深化。
二、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论探讨这是进行课堂教学必需解决的一个观念问题,假如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不明确,语文教学就漫无方向,左右摇摆,飘忽不定。
在这方面,我们深有教训。
但目前,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仍旧众说纷纭。
“工具性”是语文教学讨论人员的比较全都的观点,认为它是语文课最基本的属性,围绕这一属性和这一观点,经过多年争论,引申出了很多其他属性和其他观点。
《教学论》一、名词解释1.教学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帮助教师形成教学思想,以及运用最优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门学科。
2.教学现象教学现象是课堂教学中物质环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直观映像或直接呈现。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其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整体地促进学生成长。
4.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制定出来以指导教师教学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5.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事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
它规定了当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变化。
6.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规定的,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总和。
7.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依据课程计划的规定,以纲要的形式对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变形的纲要性文件。
8.教科书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和一定教材理论编制的系统阐释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可以说,教科书是学校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9.分科课程分科课程也叫科目课程、或叫显性课程。
它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各门科学中,从不同的知识领域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
10.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打破科目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11.教学资源所为教学资源,就是指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蕴含了特定的教育信息,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他们学习的各类信息资源。
1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它具有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以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确定教学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教学论》主编:李秉德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第二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第三节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第四节教学论的研究方法第五节本书内容结构概貌第二章过程论第一节教学过程的本质;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第三节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问题1:教学过程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问题2: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问题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有哪几个方面?第三章目的论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系统和层次;第二节教学目标的分类;第三节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立问题1:我国学校教育目的有哪些组成部分?它们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问题2:简评几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方式?问题3:你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应从哪里入手?问题4:你对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有什么看法?问题5: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怎样确定?第四章原则论第一节教学原则概述;第二节教学原则体系(上);第三节教学原则体系(下)问题1:试述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制定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
问题2:教学原则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问题3:对教学原则的体系加以评述。
第五章主体论第一节师生双方的地位与关系;第二节学生;第三节教师问题1:如何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问题2: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的关系。
问题3:影响学生学习的认知因素。
问题4:学生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及其培养。
问题5: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问题6:一个优秀的教师首要具备哪些品质。
第六章课程论第一节课程的意义、地位和历史发展;第二节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方法;第三节我国中1小学课程和教材问题1:什么是课程,它与教学的关系是什么?问题2:如何处理课程编制的几个理论问题。
问题3: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问题4:简述课程编制的步骤?第七章方法论(一)——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分类;第二节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第三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第四节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问题1:教学方法的概念与意义、及其分类。
问题2: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
专题2 传统的教学论一: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形式阶段说: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
联想——让学生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在心理上学生“期待”教师给予提示。
系统——要求学生把新旧知识系统化,并在新旧概念的基础上作出概括和总结,学生在逐步“探索”中完成任务。
方法——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学生的心理特征是“行动”。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论教学内容上主张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
教学组织形式上,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班级授课制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划一。
师生关系中,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提倡“儿童中心论”。
重视学生“能动的活动”,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主张。
认为教学应按照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并指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
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活动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三、凯洛夫的新传统教学论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提倡并发展了班级授课制度。
并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最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某些能力。
教学方法决定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但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四、皮亚杰的认识结构发展论关于认知结构理论揭示了“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内涵,认为成熟、经验、社会作用和平衡是影响人们认知发展的四个主要心理要素。
知识来源于行动,认识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出“活动教学法”。
几种常用教学基本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发现法局部探求法和引导发现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对学生系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可以分为讲述法、讲解法和讲演法三种形式。
教学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学的概念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指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向,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对这一定义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点:(1)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的活动(2)教学是学生以认识为基础的身心发展的活动(3)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形式(4)教学具体形态变化发展和丰富多样性(1)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的活动。
教与学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形式(3)教学具体形态的变化发展和丰富多样性。
二、教学的基本要素(1)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组织与指导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特征。
(3)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对象。
(4)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存在的方式,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中介三、教学的地位教学居于中心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从教学与学校其他教育形式的关系来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目的明确,计划性强,组织严密,所占用的时间也最多。
更全面、更深刻、更系统、更有效。
教学质量反映了人才培养质量。
●从教学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来看,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人才培养以教学为主,教学是中心,但并不意谓教学是唯一。
●历史上的非中心论:以“革命”为中心以经济为中心四、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第二节什么是教学论一、教学论是一门学科1.教学论是一门科学①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其特点:真理性整体性分科性②教学论具有科学的特点,和其他学科一样,既表现为一种知识体系,有严密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机制为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和成果交流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制度保障,是这个学科健康发展的内在基础。
秉承一般科学所特有的精神气质。
2.教学论是一门学科①学科概念:有四个要义:其一,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其二,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其三,学校考试或教学的科目;其四,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教学论》概念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二、教学的地位(p2)三、教学的任务教育所应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
其中心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第三节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一、教学活动诸要素第一,教学活动是为谁而组织的?是为学生第二,为什么要组织教学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第三,教学目的凭借什么去完成?教学内容或者课程。
第四,教师怎么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的目的?教学方法第五,有一个常被人忽略甚至无视的教学要素就是教学环境第六,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
效果如何,要看反馈第七,最后一个要素当然是教师二、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P13、14)第四节教学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文革(个)时(实),官(观)掉(调)井、经验总结法)研究要求:首先,必须以包括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思想。
其次,要注意有关的科研情报,力求在较高较新的起点上开始。
最后要注意的一点是科研人员要善于与实际工作者合作共事。
第二章过程论第一节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是认识发展说。
二是双边活动说。
三生多重本质说。
四是交往本质说。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可进一步拓展)二、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一)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二)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三)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四)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教学活动中必然的、稳定的教学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概论1、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度的优越性。
2、“传统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论”:以杜威教学理论为代表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
杜威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3、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泰勒提出课程编制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
(即课程的“目标模式”)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课程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是文本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一种是实践形式。
2、了解课程计划P37 了解课程标准P383、对我国文化和教育事业影响深刻而久远的主导课程:“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春秋时期,孔子就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书为主要教材。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4、“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音乐、几何、天文5、“学科教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优点:符合认识的规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认识世界,更有效的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为身心发展奠定十分扎实的知识基础。
缺点: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优点: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技能学习和儿童个性发展有积极作用。
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其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整体地促进学生成长。
教学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帮助教师形成教学思想,以及运用最优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门学科。
教学问题:从问题性质与成果性质区分入手,把教学问题归纳为三大类型: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和怎么样的问题。
这三类问题,就是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策略和方法)问题。
古代教学:古代教学是与古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教学形态,是人类对正规学校教学的早期探索和不断改进。
现代教学:现代教学就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完善的教学形态,是以理论为指导,具有多样综合教学结构、追求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
学习:学习是在各类学校的特定环境中,按照目标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一种自我建构和生成的经验习得活动。
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指学生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
学习方法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灵活地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即“教学生学会学习”。
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
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现实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合目的和规律地、现实地建构、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
大教学论摘抄
1. 教师的使命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
2. 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获得实际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其学习和生活中的能力。
3. 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互动的。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教学应该注重创新。
教师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5. 教学应该注重评估。
教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6.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导师。
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要提供教学帮助,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需求,贴近学生生活,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1化学教学论的基本要求: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高师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培养训练上教高师生“上路”、“上手”,从教科研思路上使高师生“开点儿眼界”。
2课程:是为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而设计的内容,它与教学的起点、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结果密切相连,课程实施就是将预期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过程。
3那些说法的共同点:科学素养不仅仅是所受教育程度高低的象征,而是现代社会中人类普遍文明的标志,这种文明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人们运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化学课程的变革:A初建体系时期B相对稳定时期C发展变革时期5学科课程:有一系列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所组成的课程。
6基础型课程:(8—9年级)它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具有统一、共性的基础要求,为必修课程。
拓展型课程:(10—11年级)它着眼于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
研究型课程:(12年级)它旨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属于必修课程。
7.作为学习内容,科学探究的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A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B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8 化学课程目标的结构和表述的特点:A 化学课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化学课程总目标(总教学目的)→化学课程展开目标(具体教学目的)→化学课程内容标准(教学内容或要求)} B 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同的类型(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C内容标准描述方式的多样化9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结构由四部分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10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评价:A 学生自我评价 B 活动表现评价 C 书面测验11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A 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B 确立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C 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 D 通过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E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F 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新课程的实施G 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12 分析化学必修课程的内容结构要素: A 化学史与化学方法 B 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C 常见物质的主要性质、来源极其重要应用 D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6活动课程:是针对长期以来单一的学科课程而提出来的一种学科课程形式,它能弥补传统学科课程的缺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实践性、开发性、自主性等特点,强调多学科和“做中学”。
力求通过学生的实践来发展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14 栏目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A 名实相符 B 整体自洽 C 数量适当 D 便于应用15 教学设计:就是预先构思并表达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目标、过程和结果的意象的观念结构和活动方案的过程。
18化学教学策略:为了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谋划和方略;是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选择、组织各种基本活动方法,调节、控制主题内部注意、感知、思维和操作活动,对教学活动进行内部定向指导、监控和调节的准绳。
16 当前基础教育化学改课程革中,需树立的新理念:A化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B化学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化学教育要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主要跟其他学科相联系D要把转变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既重视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E要努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增长发展潜能F教学评价要帮助学生增强发展的信心,追求更好的发展17 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基本教学模式:A 系统陈述知识模式 B 解答问题模式 C 验证知识模式 D 研究问题模式 E 历史发展模式19化学教学方法分为:1注入式2启发式。
启发式又分为:传统启发式教学法、现代启发式教学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法20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A课程教学设计B 学段教学设计C单元教学设计D课时教学设计21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A 设计准备 B 设计教学目标C设计教学策略和方D设计教学过程E 设计教学媒体F设计整合、应用和反馈信息G 设计总成和编制方案22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A 整体设计与要素设计统一原则 B 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统一原则C 理性与操作性、可行性统一原则D 规范性与创造性统一原则 E 最优化与阶段性统一原则。
23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常见途径:A 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B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C 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D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24教学情境的意义功能: A 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B 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C 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资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
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进一步认识知识的本质,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能力,增长才干。
D 只有当学习的内容被设置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中是,才能体会到学习情境的意义。
24教学情境设计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A 情境作用的全面性 B 情境作用的全程性 C 情境作用的发展性 D 情境的真实性 E 情境的可接受性25科学实验:科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的和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有目的有步骤地通过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来认识自然事物和规律的一种感性活动分为物理科学实验化学科学实验生物科学实验26化学科学实验:是指化学科学研究者根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运用一定的化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等物质手段,在人为的实验条件下,改变实验对象的状态和性质,从而获得各种化学实验事实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
27化学教学实验: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或学生根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应用一定的试剂、化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等物质手段,在人为的实验条件下改变实验对象的状态和性质,从而获得各种化学实验事实,达到化学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
28试验方法:科学认识活动中感性阶段的一种重要认识方法,它有着认识方法论的层面来回答如何进行化学实验的问题。
29实验法:是化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着重从教学方法论的层面来回答如何进行化学实验的问题。
30化学试验的构成:A 实验者 B 实验对象C 实验手段31在实验的准备阶段的两项工作:化学实验课题和化学实验设计32化学实验方法的理论:教学论、方法论、认识论33化学教学中实验探究的特点: A 实验探究是一种基于实验的探究活动 B 实验探究是针对一定的“问题”所展开的活动 C 实验探究是一种逻辑和想象相融合的活动 D 实验探究是一种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活动 E 实验探究是一种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科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技能、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来展开的一种活动34同常规化学实验相比,微型化学实验有以下特点:A 节省实验经费B 操纵安全、污染小 C节省实验时间 D 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35探究式教学:符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并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明显支持和促进作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36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A提出问题 B 收集证据C 形成解释D评价结果 E 交流发表37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A 具有驱动性 B 具有诱发性C具有易参与性D具有可生成性E具有多重教育功能38化学说课:是教师依据化学教学科学理论和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施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和任务、阐述教学过程、讲解施教方案的一种教学研究和水平的活动形式39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差别:教师传授方法、技能、知识,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备课时只需要备两个方面:1如何教教材及如何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讲授2如何教学生及学生如何接受知识,并消化知识,通过训练会用知识解答题。
而教学设计则进行四个方面:1首先要分析教学任务及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2要了解学生,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中学习4设计有效的监测评价方法,通过什么途径和手段检测教学设计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效度如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有提高43“化学1”、“化学2”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是:1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3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44教学理念:是人们对课程教学的理性认识,通常指有关的理论、观念和某些核心概念。
45教学情境: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
40说课的优点:A具有检查功能B具有评价功能 C 具有培训功能 D 具有研究功能43说课的功能及其优点:(优点)1机动灵活2短时高效3运用广泛4理论性强(功能)1具有检查功能2具有评价功能3具有培训功能4具有研究功能42促进学生有效谈探究的基本条件:1必须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2必须为学生开展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3必须组织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达到教学目标。
44 说课与上课的关系:相同点说课是对课堂教学方案的探究说明,上课是对教学方案的课堂实施,两者都围绕着同一个教学课题。
从中都可以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都能反映教师语言、教态、板书等教学基本功。
不同点1目的不同2对象不同3内容不同4方法不同5评价不同45说课与备课的关系相同点1主要内容相同,它两的教学内容相同2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3主要做法相同、都要学习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方法。
不同点:1概念内涵不同2对象不同3目的不同4活动的形式不同5基本要求不同13 教材的8个栏目及其功能:A你已经知道什么:一般设在新课程学习之前,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新学内容的“先行组织者”B观察和思考:提示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图表模型,以及各种多媒体视频,展示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C 活动与探究:指明活动的课题和方式,如实验探究、调查访谈、查阅资料和制作模型等,其中实验探究的比重最大D联想与启示:利用情景新旧联系,触发学生思考,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E交流与讨论: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学生讨论F拓展视野:在教材的适当位置穿插一些提高或扩展要求的内容素材包括化学史实、重大科学发现、化学应用等,供学生选学,以开拓学生的视野G 联系与实践:在每一节后呈现的基础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