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阶段我国外商投资法的修改与完善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8
2020中国发展观察法治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以下简称《外商投资法》),确立了外商投资准入、促进、保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制度框架和规则。
随后,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重要概念,细化重要制度。
两部法律法规同时于2020年1月1日正式生效,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随着《外商投资法》的出台,立法过程中的不同观点业已尘埃落定。
接下来,何种实施机制能确保有效贯彻执行《外商投资法》,实现立法目标与公众期许,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确立以投资促进和保护为主的立法目标自1979年以来,我国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以下简称外资“三法”)为基础制定了数量繁多的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构成我国外商投资法律体系。
囿于时代所限,这一体系尽管不断更新,但总体上对于外商投资的立场相对保守,侧重于投资规制。
近年来,思路转变起始于2015年商务部《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外国投资法(草案)》)。
《外国投资法(草案)》第1条将立法目的描述为,为《外商投资法》实施机制的特点与完善任宏达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和规范外国投资,保护外国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在此基础之上,《外商投资法》的立法目的被确定为,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规范外商投资管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至此,《外商投资法》的立法目的已由加强规制转变为投资促进与保护。
条文中“规范”一词所指对象已由外国投资变为投资管理制度,这也意味着立法将采取“刀刃向内”的方式推动行政机构转换管理思维、优化管理方式。
《外商投资法》实施机制的新特点法律的实施是相对于法律的制定而言的,是指法律文本如何转变为现实的一套理论、制度和机制,而立法目标决定了实施机制的建设方向。
我国外商投资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我国外商投资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今年年初,我国的外国投资法草案开始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本次外国投资法草案对于既有体系大刀阔斧的改变令人印象深刻,已经通过将大大提升外资企业的准入待遇并且结束外资法分散立法的模式。
但在仔细阅读完外国投资法草案之后,却发现外国投资法在宏观层面的改革却无法改变我国外商投资领域法律法规在细节上的一些列缺憾,而这些缺憾或者不足,可能与企业的利益直接相关,作者将结合实践队我国外商投资法法律规范体系仍然存在的问题作出适当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我国外商投资法中主要的问题包括:一、与《公司法》规定不一致现行有效的公司法修订于2005年,因此与国际最佳惯例更加一致。
而外商投资企业法律的最后修订于2000年和2001年,合作企业法实施细则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规定制订于1995年。
这就导致了外商投资企业法律无论在细节还是在指导原则上都滞后于公司法。
2006年颁布的法规[《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工商局2006年第81号文件,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外汇局签发)]试图调合两者的矛盾,但还做得很不够。
2013年12月底对公司法的最新修订,造成了更多的不一致,兹不赘述。
公司法和合资企业法实施条例对公司治理结构做出了不同的规定。
例如,公司法规定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次修订)》但是合资企业法实施条例却规定董事会是合资企业的是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决定合资企业的所有重要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三次修订)》(国务院第311号令2011年1月8日最后一次修订)第30条]虽然公司法规定在发生不一致的时候,以外商投资企业法律为准,但这并不解决所有问题。
公司法对公司治理的规定比合资企业法实施条例要详尽得多。
目前尚不明确,这些更详尽的规定在多大程度上适用合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规定,对于分期缴付注册资本的,首期出资应不少于15%。
外商投资法的改革与创新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外商投资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吸引外资、保障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我国出台了《外商投资法》,这部法律的诞生是我国外商投资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与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过去,我国在外商投资方面的法律规定相对分散,存在着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政策不够统一等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外商投资带来了不确定性和困扰,也影响了我国投资环境的吸引力。
而《外商投资法》的出台,实现了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统一和整合,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更加稳定、透明和可预期的法律环境。
从法律体系的构建来看,《外商投资法》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它涵盖了外商投资的准入、促进、保护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全面的法律框架。
在准入方面,实行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这意味着,除了负面清单规定的领域外,外商投资企业在准入阶段享受与国内企业同等的待遇,大大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降低了外商投资的门槛。
在促进方面,《外商投资法》明确了政府对外商投资的促进职责。
政府要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等服务,优化投资环境。
同时,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这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外资,也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方面,《外商投资法》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法律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得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转让技术。
同时,对于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的投资、收益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予以保护。
这为外商投资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增强了他们的投资信心。
在管理方面,《外商投资法》强调了依法管理和规范外商投资活动。
明确了外商投资企业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了对外商投资的事中事后监管,同时也规范了政府的管理行为,防止权力滥用。
这有助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障外商投资的健康发展。
中国外商投资法律法规解读外商投资是指外国投资者通过在中国设立企业或者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中国领域的经济活动。
为了规范外商投资,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中国外商投资法律法规进行解读,以帮助外商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中国的投资环境。
一、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法》是中国外商投资的基本法律。
该法于2019年3月15日正式施行,取代了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
新法旨在进一步促进外商投资,保障外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投资环境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根据《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享有与国内投资者平等的待遇,受到法律的保护。
外商投资项目应依法申报并得到审批,不得因国籍原因歧视外商投资。
同时,外商投资者有权自由转让其投资收益以及依法退出中国市场。
此外,根据《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将进一步扩大。
在清单之外的领域,外商投资者可以按照与国内投资者一样的条件和程序进行投资。
对于清单内的领域,外商投资者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方可投资。
二、外商投资合同外商投资合同是外商投资者与中国合作方之间签订的一种协议,用于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合同内容包括投资方式、投资金额、股权结构、经营范围、合作期限等。
在签订外商投资合同时,外商投资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合同条款的清晰明确:合同条款应该明确规定双方的权益和责任,避免在后续经营中发生争议。
2. 应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外商投资合同必须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合同条款不得违背国家法律。
3. 合同的稳定性和合规性:外商投资者需要确保合同的稳定性和合规性,避免合同的变更或解除对投资者利益造成不利影响。
三、外商投资审批根据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外商投资项目需要事先进行审批。
外商投资审批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提交申请:外商投资者需要向相关主管部门提交申请材料,包括投资项目的商业计划书、合作协议、资金证明等。
2. 部门审批:相关主管部门将对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审查项目的合规性和可行性。
论中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调整与完善摘要:2019年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取代“外资三法”成为外商投资领域新的基础性法律,其颁布与生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新《外商投资法》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扩大外商投资准入为外商来华投资提供更加优惠便利的条件。
本文简要概述了中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以及其发展历程,同时简述了新《外商投资法》的颁布的背景分析其内容和有待完善的地方,提出相关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关键词:外商投资法;改革完善;营商环境一、引言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引进外资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效果。
2020年,在中国设立的外资企业共有约96万家,中国吸引外资超过2.1万亿美元。
在中国所有企业中,外资企业的数量占比较小仅占3%,但其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全国五分之二的进出口和五分之一的税收收入[1]。
虽然外资创造的效益巨大,但是没有法律的引导与约束,外资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法律制度作为外商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之一,对能否吸引外资来本国投资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在保障外商投资权益,扩大外资准入的同时对外资进行合理的引导与有效地利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外商投资法发展历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对待外资就采取十分积极的态度,虽然在对外贸易和外汇领域实施管制政策,但在外商投资领域却提出了“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但这个阶段中国在外商投资领域的法律有所欠缺。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大力引进外资,大量外资的涌入迫切要求我国在投资领域进行立法,对外资加以引导,在促进外资流入的同时保护本国经济不受影响。
中国先后颁布了三部外商投资领域的法律,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其被共称为“外资三法”。
“外资三法”作为外商投资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改革开放以来为我国吸引外资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我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化,吸引外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利用外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从政策制定、环境优化、市场准入和管理规范等方面分析我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一、政策制定层面的问题1.1 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利用外资涉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协调机构,导致决策效率低下,难以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改进措施: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以提高决策效率;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1.2 政策法规不明确当前,关于外商投资领域的具体政策法规尚不够完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解释性强、执行力度低等问题。
改进措施: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文件,减少操作空间的主观干预;加大对政策的解读和执行力度,提高透明度和一致性。
二、环境优化层面的问题2.1 服务质量不高我国在吸引外资过程中仍然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包括政府服务、法律环境和商业环境等方面。
改进措施: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和专业能力;建立更加便捷高效的行政审批程序;完善法律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我国大多数外资企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导致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外资企业的投资意愿。
改进措施: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营商环境;鼓励外资企业扩展到中西部地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三、市场准入层面的问题3.1 准入条件不明确我国在部分领域存在对外企业准入条件不明确的情况,限制了外国投资者参与竞争。
改进措施:制定明确的准入条件和标准,提高透明度,公平竞争。
3.2 产业结构偏向传统行业当前,我国外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等传统行业,缺乏对新兴技术和高端制造的吸引力。
改进措施:调整优化外商投资方向,鼓励外资投入科技创新和绿色产业等领域;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四、管理规范层面的问题4.1 监管不严格存在一些企业利用外资进行国内市场垄断或非法操作的情况,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
【内容提要】文章从我国外资立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目前外资立法的不足之处,特别是指出现行立法与国际法制的矛盾性,这种状况对我国即将加入WTO是不利的。
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了完善外资法的建议和观点:坚持科学立法,增强法律之间的协调性,加强外资法律的整理编纂工作,弱化税收优惠在投资环境中的作用,特别是修改现行法律中与WTO协定的不符之处,使之与国际法制相一致,促进我国外资法律与国际法制接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已逐渐向全球一体化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依赖性增强、渗透性加剧。
国际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每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外国资本的支持,同时本国的资本又渗透到其他各国的经济中,对特定国家来说,每个国家都离不开资本输入和资本输出。
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员,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离不开引进外资和输出资本,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对中国当前的发展更为重要。
要引进和利用外资,我们首先要完善我国外资立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本文试从我国外资立法出发,剖析其不足,提出使其完善之建议。
一自1979年以来,我国相继制订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等一批外资法规达60多种,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和管理外国投资。
到目前为止,我国外资法已形成一个由各种专项立法与相关的单行法律、法规相互联系的外国投资法体系。
纵观我国的外资法,在这近20年的实施过程中,确实得到了发展,并不断走向完备成熟,在鼓励和保护外资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不足:(一)缺乏系统性从立法主体来看,我国外资立法叠床架屋,既有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如各种单行立法,又有行政法规如各种单行法律的实施细则或条例,还有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以与各种各样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甚至还有尚未向社会公布的内部规定。
这些立法文件多而散,且颁布的机关、年限、效力范围各不相同,显得零乱。
我国利用外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一、引言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指跨国公司或个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购买股权、设立子公司或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经营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积极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利用外资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利用外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主要问题1.市场准入壁垒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很多行业对外商投资实施限制。
这种市场准入壁垒不仅影响了外商投资意愿,也限制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水平。
2.知识产权保护不足:虽然中国政府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并通过法律法规加强维权力度,但侵犯知识产权问题依然突出。
这给那些有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带来了困扰,并可能导致技术流失。
3.行政审批程序繁琐:在我国,外资企业的设立和运营需要经过一系列审批程序,如商务部、发改委等部门的审查。
这些程序存在繁琐、耗时长等问题,增加了企业开展投资活动的难度和成本。
4.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在引进外资方面也存在差异。
一些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更容易吸引外资,而中西部地区则面临较大压力。
这种差距引起了资源配置不均衡和产业布局失调的问题。
三、对策1.改善市场准入条件:为吸引更多外商投资,中国政府应进一步放宽限制性行业,并简化相关手续和流程。
同时,建立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是必要的,以提高中国市场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
2.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及司法保护措施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鼓励创新科技型企业并给予相应优惠措施;加强与国际机构的合作,提升各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设。
3.优化行政审批程序:简化各类审批手续,划定明确的经营范围和权限;引入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办理,实现信息共享和高效办公;加强部门间横向协调与互通信息机制的建立,以提高服务效率。
4.促进地区均衡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推动内外贸体系联动发展,在资源、市场开放上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优惠政策支持;鼓励跨地域合作项目,并提供更有吸引力的产业布局。
论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如何在制度层面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最大限度发挥它在经济改革中的作用做了理论探讨,这对于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建议外资技术面对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我国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中心任务,便是尽快完成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国际经济竞争实力的飞跃。
在这样的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因素的重要作用需要真正发挥出来。
一、转变外商直接投资导向模式,促进产业升级中国传统的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是在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导向战略条件下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同时“以市场换技术”,即允许外商进入高度保护的国内市场,以换取其先进技术。
这在客观上起到了提高劳动力资源使用效率、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促进出口产品的结构优化等作用,是过去我们引资的重要战略。
然而,发达国家跨国投资的真正目的在于利润、东道国市场以及加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而决不希望东道国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到对自己形成威胁的程度。
然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外商获得了市场,但却以其国内淘汰的技术或二手设备进行投资。
与此同时,市场份额的过快丧失,给国内企业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成为一些企业甚至全行业举步维艰的重要因素。
为此,中国要改变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及外贸发展的模式选择应以竞争优势为导向,从“以市场换技术”转变成“以竞争诱导技术”,也就是将比较优势与新技术优势发展模式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等途径实现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
先进技术型外商直接投资注重外国投资带来的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对改善要素禀赋的作用。
显然,要素禀赋中新技术要素比例的提高,将为形成和发展可与发达国家相竞争的出口产业创造条件,促使低技术、低效率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转变为具有较多现代技术、较高效率的现代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促使低效率、无竞争力的替代进口产业发展成为与发达国家在同一市场竞争的出口产业,并培育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外商投资法律法规问题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商投资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
然而,外商投资也面临着来自政策法规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的诸多挑战。
因此,如何完善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环境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外商投资的概念入手,分析当前外商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外商投资的概念外商投资是指外国投资者与中方合资或者独资在中国境内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行为,是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方式。
根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外商投资包括以货币形式向中国境内企业购买股份、新增投资以及与中方企业合资或独资等多种形式。
外商投资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之一,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同时也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二、当前外商投资面临的问题1、市场准入和审批制度不够透明当前,尽管外商投资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了很多修订,但是外商投资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
首先,市场准入和审批制度的不够透明,使外商投资者难以了解相关政策和合规要求,从而增加了投资的风险和成本。
同时,不少政策和法规存在不可协调的情况,使得外商投资者无法准确把握市场规则,进一步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
2、知识产权保护亟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外商投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尽管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进行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对外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同时又侵犯其知识产权的情况。
此外,在一些行业领域,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也比较常见,这也给外资企业的投资和创新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3、市场竞争环境还需改进市场竞争环境也是影响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中国在部分行业领域开放了外资,但是在一些关键领域中依然实行着市场准入限制,这直接制约了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
此外,一些国有企业在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取市场利益时,也会对外资企业造成不小的冲击。
三、解决方案和建议1、进一步明确市场准入和审批制度为了使外商投资在中国能够顺利开展,应当进一步丰富市场准入和审批制度,使外商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引导市场的基本规则。
外商投资法的创新与完善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外商投资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规范外商投资管理,我国制定并出台了《外商投资法》。
这部法律的诞生,是我国外商投资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与完善,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外商投资法》的创新之处首先体现在其立法理念的转变。
过去,我国的外商投资法律法规较为分散,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外资待遇不一致的情况。
而《外商投资法》确立了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创新体现了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更加开放、公平和透明的态度。
准入前国民待遇意味着在投资准入阶段给予外国投资者及其投资不低于本国投资者及其投资的待遇,负面清单则明确列出了禁止和限制外商投资的领域。
这种“非禁即入”的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外商投资的便利化程度,增强了我国市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其次,《外商投资法》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是外商投资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该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知识产权,鼓励基于自愿原则和商业规则开展技术合作。
同时,对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转让技术的规定,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消除了外商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顾虑,有助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投资环境。
再者,《外商投资法》在投资促进方面也有诸多创新举措。
法律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为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投资项目信息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
同时,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投向特定的行业和领域,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等。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促进外商投资的稳定增长。
在完善方面,《外商投资法》进一步完善了外商投资的管理体制。
明确了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外商投资管理方面的职责分工,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了统一、高效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
外商投资法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调整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外商投资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外商投资法被视为促进经济增长、吸引外资、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法律工具。
然而,在实践中,外商投资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调整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外商投资法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对其需要进行的调整。
首先,外商投资法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外商投资法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一系列的投资保护措施,增强了外资的安全感。
这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还有助于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
通过外商投资法规范外资的进入和活动,可以有效保护国内市场秩序,防止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的发生。
此外,外商投资法还规定了外资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引进、劳动关系等方面的权益,进一步提高了外资的投资意愿。
然而,随着经济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外商投资法也需要不断调整。
首先,对外资准入的限制需要得到合理的优化。
虽然保护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利益是合理的,但一些过于严格的限制可能会妨碍外资的流入。
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对外资准入的限制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其次,外商投资法需要加强对投资过程中的监管和服务。
完善的监管机制可以帮助管理外资的风险,防止潜在的违法行为。
同时,加强对外资的服务也有助于提升投资者的满意度,进一步促进外资的流入和发展。
此外,外商投资法还需要关注投资环境的变化和问题的解决。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外商投资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风险。
因此,外商投资法应该在处理跨国投资和金融合作的问题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外商投资法还需要适应新的市场情况,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外商投资法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外商投资法的内容繁杂,对投资者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应用。
因此,通过举办培训班、发布指南等方式,加强对外商投资法的解读和宣传,有助于提高法律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推动外商投资的顺利进行。
《外商投资法》:我国对外开放法治化国际化的新标志近日,中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外商投资法》,这一重要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重要的法治化和国际化的意义。
《外商投资法》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全面规范外商投资领域的基础性法律。
它的出台对于完善法律体系、提升市场化程度、保护外商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外商投资法》,我国进一步完善了法律体系。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出台了一系列外商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的效力和适用范围存在一些问题。
《外商投资法》统一了外商投资法律制度,明确了外商投资的市场准入、促进、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该法还对外资与国内资本、中资与外资的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原则作出了规定,填补了现有法律的空白,提高了法律的适用性和效力。
通过《外商投资法》,我国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化程度。
该法明确了外商投资市场准入的特别管理措施原则,推行了逐步放宽市场准入的政策,鼓励外商投资。
与此该法对外资经营行为进行了规范,加强了对市场主体的监管。
这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市场环境的透明程度和竞争的公平性。
通过《外商投资法》,我国进一步保护了外商权益。
该法明确了外商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享有与国内投资者同等待遇的权利,并规定了外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
该法还规定了外商投资者的退出机制,为外商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投资环境。
这些法律规定的出台,不仅有利于外商投资者的积极参与中国市场,还有助于提高我国对外投资的吸引力。
通过《外商投资法》,我国进一步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该法规定了禁止附加不合理限制、强迫技术转让等违法行为,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加清晰的界定和法律保障。
这有助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国内外企业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竞争,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通过《外商投资法》,我国对外开放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加快,具有重要的法治化和国际化的意义。
论现阶段我国外商投资法的修改与完善我国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虽然经过清理和修改,但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的方面。
完善的方式:在立法体制方面,实行以资本本位为支点的单轨制立法、增强立法的科学性等;在法律内容方面,实行国民待遇、采取TRIMs协议未禁止的措施、修改与TRIMs协议不符的条款等。
标签:投资自由化;中国外资法一、引言我国已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各部委、地方政府、最高人民法院等先后对法律文件进行了清理,制定、修改、废止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使我国的法律基本上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相协调。
但是,我国的外资立法仍然存在缺陷,如立法的双轨制、未实行广泛的国民待遇等。
本文在研究国际投资法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就我国外商投资法的修改和完善进行探讨。
二、我国外商投资法的立法完善(一)立法体制方面的完善1、确立以“资本本位”为支点的单轨制外资立法以企业组织本位为支点的立法从企业的设立、组织形式、资本与出资等问题出发,易于国家法律进行管理和控制,但已不合时宜,它使我国外资立法具有很多局限性,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利用外资的步伐。
确立外资立法的“资本本位”,就是外资立法着眼于资本,围绕着资本及其性质的审查、外资进人的鼓励与限制、外资利用的调查与研究等,制定政策和法律。
以“资本”为本位进行的外资立法事实证明,有许多国家都采取资本本位的外资立法。
如美国是以资本为本位进行外资立法的典型国家。
美国之所以是世界上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这跟它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同时也离不开其良好的法制环境。
又如,曾有“各国外资立法典型”之称的加拿大,1985年通过的《加拿大外国投资法》主要是规定外国投资者的准人、限制、审查、监督及鼓励措施。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不得不将对内和对外的经济法制分立,实行双轨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这种对内对外分别适用两套不同经济法制的做法将不得不予以改变。
在两套法制并轨的条件下,可考虑制定一部统一的外商投资企业法典,代替目前以“三资”企业法为主体的外资法群。
随着我国关于企业组织法(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等)的健全和完善,这些企业组织法应统一适用于国内设立的公司、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
如有关外商投资企业法中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容例如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终止、内部组织管理机构、经营管理活动、法律责任等,直接适用公司法等有关法律的有关规定。
同时修改公司法,将外商投资企业法中规定比较先进的制度例如授权资本制与法定资本相结合的制度、公司的合并和分立制度等,吸收到公司法之中。
这样,外资法就可以将企业组织法、企业合同法排除在外,而以国家管理外资的法律制度为主体。
同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业经营管理法,若不是具有特殊性的问题,也应纳入相关的部门经济法调整,如通过税法、外汇管理法、海关法、土地法、金融法、会计法、劳动法等来统一调整内外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税收、外汇、海关进出口、土地、信贷、财会、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而不必将其纳入外资法典之内。
这样,外资法典所规定的应是政府管理外国投资的特殊性问题,其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外资准入、投资方向、资本构成、投资比例、外资的审批、外资的待遇、外资的保护、对外资的鼓励、对外资的管理以及投资争议的解决等。
此外,在外资法典编纂的过程中,既应结合现实的国际法规则、国际公约,更应注意到社会新的发展要求可能带来的变化,使法典具有前瞻性,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外资的引进工作。
事实上,我国近年已逐步向法制统一的方向迈进。
例如,在税法方面,关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流转税的征收已内外统一了起来;1996年的《外汇管理条例》也统一适用于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境内机构。
但是,还有些领域仍然是双轨制,包括企业所得税法、公司法等。
例如在税收方面,应该取消单独对外商投资企业课征的税种,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与国内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为一个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公司法的某些制度,如公司资本制度、公司组织结构等,与现行外商投资企业法不一致,需要采取某些协调措施,逐步统一起来。
2、规范立法权限,科学立法我国外资立法缺乏全面规划,带有明显的短期性、片面性,所以外资立法应加强预测工作,对外资立法的发展趋势及现行立法的社会效果进行预测和考察,增强立法的科学性。
在外资立法权限方面,要理顺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大、国务院及其各主管部门,各地区、各特区之间的纵向关系,尤其是明确以上各立法主体所立法律的调整对象及适用范围,使整个外资立法体系协调一致,以克服分散立法、越权立法及法出多门的局面,避免法与法之间的重复交叉,甚至矛盾以及同一个法的内容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之中的状况。
而且还应规范法律名称,促进各层次法律名称的固定化。
确保不同层次立法名称与其效力等级的一致性,清除等级相同而名称大相径庭或名称相同而效力等级相去甚远的现象。
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时候,国家应当收回地方的外资立法权,对外资的各项基本问题,如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国有化和征收、鼓励和优惠、保护和促进、审查及批准等应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法律的形式作出规定,由中央统一行使立法权。
有关具体引进和管理外资的行政法规的制定权,应收归国家外经贸主管部门单独或会同有关职能部门行使。
由此可避免外资法律、法规的内容重复、冲突的产生,保证外资法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实施,增加法律、法规的透明度。
3、增强法律的透明度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法制经济。
法律的统一、透明,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
也正因为如此,TRIMs要求各成员国在外资立法方面应当具有透明度。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强调立法的统一、透明是立法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在我国利用外资领域,不少重要事项是根据一些未公开的内部规定或文件的规定决定的,这些内部法规一般通过行政途径下达,中外双方对此都难以知晓,让人感到不可理解。
我国加入WTO后,已经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清理,进行了立改废,并将清理后的法律、法规予以公布,增加了法律、法规的透明度。
制定法律是为执行法律,法律要执行和得到遵守,才能实现立法的目的。
今后我们应增强法治意识,按公开化的法律办事,取代一些内部文件、行政指示、内部通知和批文等。
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更好的外资。
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我国外商投资立法应当考虑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摆正外商投资立法在我国企业法中的地位。
企业法的体系主要由《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三大板块所组成,而外商投资企业法的三个法律与这三个法律是相互交叉的,作为企业法的特别法而存在。
随着外商投资国民待遇原则的确立,外商投资企业法作为特别法,应逐步弱化、最后取消。
第二,外商投资立法方面,应当注意协调立法权的冲突。
在我国的立法中,要强调基本法的权威性,要强调立法法的严肃性,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不能与基本法相违背,地方立法必须与基本法相一致,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不能与基本法相违背,地方立法必须与基本法相一致;与此同时,在制定基本法时,应当尽量清楚、具体、明确,不应当留有太大的变通、解释或浮动余地,如地方可以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方式和幅度就应当有所限制,否则就会各行其是,陷入混乱。
第三,在外商投资的执法过程中,应当强调依法操作和规范操作,不要使用随意性太大的行政命令、政府批文、政府决议等方式处理外商投资的具体法律事务,更不要以政策取代法律。
4、完善竞争立法竞争法是市场经济法律的灵魂。
因此,TRIMs要求各成员国加强市场监督,完善竞争立法。
我国的竞争立法,从1993年颁布《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后,即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呼应,我国先后颁布了《价格法》、《广告法》、《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和《保障条例》等,最近又修改了相关法律、法规,如修改了《产品质量法》、《专利法》等。
然而,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还很不完善,在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今后,完善我国竞争法应当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采用分立立法模式,将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分别立法。
因为目前我国采用合并立法的方式,往往顾此失彼,引起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内部的种种矛盾,既不能全面规制不正当竞争,也不能全面规制垄断行为。
采用分立立法模式,有利于对我国的行政垄断进行全面的规制,也有利于对外商投资中的经济垄断进行全面规制;同时,采用分立立法模式,也有利于全面研究和总结不正当行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作出全面规制。
第二,应当采用宜细不宜粗的立法原则。
竞争法是对市场行为的具体规制,应当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在立法时,不能粗,只能细。
该规定清楚明确地应当规定清楚明确,该纳入法律进行规范的应当纳入调整范围,该及时补充新型不正当竞争或垄断行为的,应当及时补充。
第三,加大违法成本。
我国目前的竞争法对违法者的责任规定过粗,实施中如何认定不好把握,而且,现行规定也缺乏应有的惩罚力度。
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我国应当对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的行为,规定严厉的制裁、处罚措施。
第四,建立专门的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行政执法机构,保证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行政执法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效率性。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行政执法体制是以工商部门为主,其他有关部门各自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履行职责的“多头执法”体制,这种体制缺乏独立性、权威性和效率性,对此,许多学者已经提出了批评。
据国外较为成熟的经验,只有建立相对独立的、专门的和权威的行政执法机构,才能有效地控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也才能与TRIMs的要求相协调。
5、弱化税收优惠措施在投资环境中的地位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各种情况的变化,其影响作用越来越弱。
据调查资料表明,外商在投资决策时,首先考虑的是基础设施状况、劳动力成本、社会稳定和法治程度等。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改善,法制日益健全,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再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低,政治稳定,我国可以逐步弱化税收优惠,以逐步实现内、外资企业的公平待遇,从而创造一个自由竞争的开放环境。
联合国经济理事会第E14293号文件指出:外国投资者是否愿意并有能力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国家有无相应的法律及其有效的运作。
1993年8月,在联合国贸发会“投资与资金流向”特设工作会议上,经合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外资鼓励政策作出的评价认为:东道国应把平等、公平地对待外资作为一项重要的原则;东道国吸引外资最有效的方法在于创造一个拥有自由竞争规则的开放环境,而不是鼓励措施与优惠条件。
因为优惠和鼓励措施往往改变了市场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