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163】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社会学说和社会政治理论。
它的核心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体系,其目的是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观点一: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是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资产阶级利用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导致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前进。
观点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会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原有的生产关系会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瓶颈,需要进行革命性的改变。
观点三: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最终会被社会主义取代,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一个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社会制度,人们在这个社会里按需分配,共同管理生产资料。
这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终理想社会。
结论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全面的社会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它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启示,为推动社会变革和实现社会公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探索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产生的一种具有革命性质的社会理论。
它是以德国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代表的一群人所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阶级斗争为动力,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一种革命性社会理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其理论基础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对事物的辩证分析,不断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这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其理论基础之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历史的进步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这一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推动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阶级斗争为动力,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一种革命性社会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革命性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革命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的统一。
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大家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①德国的黑格尔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体系的“合理内核”(也称内核),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②德国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大胆的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这种思想是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
3.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结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地革命性和自觉的实验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原因。
5.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 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由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冲突而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存在和斗争,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相应的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集中表现,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倡导无产阶级领导的工人阶级革命,以实现社会主义和最终的共产主义。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批判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资本家占有的价值之间的差额,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
通过剩余价值的分配和再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维持着阶级和剥削的关系。
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指的是工人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并以无产阶级为主导建立起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消灭剥削、实现社会主义和最终的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全球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追求全球范围内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倡导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和互相支持,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推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在全球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观点,对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原理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途径,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以及社会主义理论等重要方面。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概论。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历史上,每个社会制度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社会的矛盾日益加剧,新的社会形态也就产生了。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物质生活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而一步步演进的。
二、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源泉。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存在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种冲突最终会导致社会变革和阶级的更替。
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动力,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社会进步。
三、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等内容。
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实行公有制,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按劳分配。
同时,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实现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以确保社会主义革命不被颠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四、党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观点强调,只有通过党的领导,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总结经验教训,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只有通过党的正确领导,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执行和理论的不断创新。
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党的指导地位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其具体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唯物史观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
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反映在社会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通过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来保持经济基础的稳定。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三、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基于雇佣劳动,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其内部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无产阶级作为最具革命性的社会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组织和斗争,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建设道路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新型社会制度,其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核心内容。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展开论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体系。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的变革,而上层建筑则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三、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
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对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根本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与他们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而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掠夺这部分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社会中阶级斗争的基本矛盾,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等。
这些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矛盾,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由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革命家卡尔·马克思创立的。
它是一种关于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规律,指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我们分析和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工具。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永远发展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内在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另外,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和危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过程,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争取自身利益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最后,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和追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人类根本利益的最终归宿。
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第一个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专业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研究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
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实践观、价值观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实践观、历史观、辩证法等的辩证统一。
承认外部世界客观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正确性和科学性的源泉。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实践观与物质观、辩证法、主体论、认识论,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等的辩证统一。
体现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最后,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价值观与唯物论、实践观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劳动人民为政治立场、以共产主义为价值理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力和魅力的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它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为基本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
下面我们就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概论总结。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其基本原理之一。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是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决定了人们的意识。
唯物史观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其另一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也是其重要原理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他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其基本原理之一。
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构想,它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和理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批判和超越。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
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产生的一种社会理论,它不仅是一种学说,更是一种革命性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等内容。
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和指导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而这种矛盾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束缚之间的冲突所引起的。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为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而这种斗争又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分配不均等问题所引起的。
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我们认识社会矛盾的本质和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此外,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本手段。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为我们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最后,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阶段,是实现人类自由和平等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鼓舞着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我们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和道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等内容,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和指导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16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④ 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P2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P23-25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下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个方面: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待世界现象和历史变迁的基本观点,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运动推动的,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所决定的。
2. 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抗产生的,阶级斗争是驱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无产阶级作为被剥削阶级,在革命中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也继续存在,但是性质有所不同。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包括人们的劳动技术和生产资料,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私有制、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生产关系。
4.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建设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同时要处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5. 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景: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最终追求的共产主义远景是一个没有阶级和剥削,人人平等、自由发展的社会。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个方面,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016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解释题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资本——资本就是能够产生价值增殖的价值。
民主——是一种管理国家的形式,其本质就是体现民意至上,即代表社会的主流意志的公意,又体现社会大多数的众意垄断——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产生垄断,这是是资本家不断追逐剩余价值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二、判断题1——5 对错错错错6——10错错错对错三、问答题1.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们不断发展创新而形成思想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争取解放的科学理论。
它的主要特征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2.答:辩证的否定观强调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强调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联系与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而形而上学否定观则把否定看成是外在的否定,是彻底的否定和全盘的抛弃。
3.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概括为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答: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是把所得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或者贮存起来,而是将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即扩大再生产。
这种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导致资本家不断追逐剩余价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引起资本排斥劳动力的现象,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就会相对减少,必然导致大量劳动力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四、论述题1. 结合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阐述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一代代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科学理论创造和实践总结,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政策原则。
它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学科构成的一门理论体系,旨在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唯物辩证法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等。
其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阶级斗争理论则指出社会固有的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具有革命性质。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中剥削的本质。
其内容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资本家剥削所得之间的矛盾关系。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和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强调分析问题要全面考虑事物的矛盾和发展规律。
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则指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最终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它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成为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和旗帜。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创造性运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使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旗帜,推动了一系列国际社会主义和解放运动的兴起和胜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概念解析(扩展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概念解析(扩展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点:-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的,精神世界是由物质世界所决定的。
- 辩证法:从事物内部矛盾的发展运动、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中寻找规律。
- 前提是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阶级斗争:社会矛盾的基本方面是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无阶级社会和一切剥削被消灭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的最终形态。
2. 名词概念解析2.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的,精神世界是由物质世界所决定的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人类思想均来源于物质世界,而物质世界又通过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被逐渐把握和认识。
2.2. 辩证法辩证法是一种理论和方法,指的是通过对矛盾、对立面的分析研究和对事物内部矛盾发展运动的认识,以及对新事物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探究,来认识和揭示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3.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资资料和文化事业的能力,它的发展水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4.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社会矛盾的基本方面是阶级矛盾,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2.5. 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指无阶级社会和一切剥削被消灭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的最终形态。
共产主义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成果。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展示其核心观点、原则以及其在中国及全球的重要影响。
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制度的起源与变迁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运动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者运用辩证法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性分析。
根据这一理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获得的工资之间存在差距,这部分未支付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表现,并指出这种剥削将不可避免地引发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目标,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者的自主管理和按需分配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将会取代资本主义,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理想,追求的是全人类自由而平等的社会。
共产主义的核心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贡献社会,而社会根据每个人的需求来分配资源。
这个理想的实现需要在社会主义阶段逐步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中国的发展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并且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三、分析题:(选做1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1、根据下面提供的图示与数据,分析和阐述问题:
1)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图中包含的哲学道理,并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说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完善,有何重要的影响。
2、这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可能面对的实际问题。
从人们的价值取向的角度,思考下列现象出现的原因,运用哲学的观点探讨如何正确处理这种问题。
材料一:2006年11月20日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83路车站摔成了骨折,鉴定为8级伤残。
老太指认主动过来搀扶她的彭宇为撞人者,索赔13万多元。
2007年9月4日,鼓楼区法院宣判: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
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材料二:2009年10月21日,天津的许云鹤以30公里时速行驶,见69岁王秀芝在翻越隔离栏时摔倒,停车搀扶被指认为肇事者。
2011年6月,天津红桥区法院判决许云鹤即使未撞,也有驾车惊吓王老太摔倒的可能,应赔偿10·8万元。
材料三:2011年8月26日中午,江苏的殷红彬驾公交车经过立交桥,见一辆三轮车翻倒在路边,一老年人被压在车下,于是停车和乘务员一起下车救助,被怀疑撞倒老人。
幸亏客车监控全程记录了整个过程,证明其是助人为乐。
这使石老太一家陷入舆论谴责之中…
(1)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法”与“德”的相互关系?
(2)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在确立社会价值取向时应该扬什么?弃什么?
答一、简答题
2.
答: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3.
答:是由它所具有的实践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生活、脱离实践的理论,而是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来自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世界观,与先前一切理论体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产生于实践,在不断实践的检验中发展完善,并以指导实践作为归宿。
4.
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历史特点: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
但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
杂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的特点。
科学和社会唯物主义特点:用联系的,矛盾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正确的
7.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10.
答: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
三、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14.
答: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15.
答:主要表现:1、国家收购私人垄断企业使之国有化2、国家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3、国、私合资股份公司中的国有资本部分。
16.
答: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第四,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第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
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二、
1、
答: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百多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近七十年中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都反复证明,无产阶级事业只有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前进。
任何别的思想理论、别的政党都不能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解放的道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
这就要求我们正视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运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答: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简称PRED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
9、
答:一、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石。
在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曾经从不同角度对价值问题提出过有意义的见解马克思则在批判、继承他们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巨大作用,反映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反映了马克思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重视这与他一贯以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一脉相承。
二、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是时代的需要它的重要的实践意义之一在于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我们党已经是一个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执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具备坚定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就是说要能够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不断壮大党的队伍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科学理解“劳动者”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环境中的某些论断会变得不合时宜需要根据新的实际总结出新的结论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也不例外。
因此江泽民同志发出了“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的号召。
贯彻这一精神用新的理论认识去解释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问题
10、答:社会主义经济波动,主要源自内在传导和外部冲击。
内在传导主要是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波动影响。
外部冲击是指外贸和国际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波动影响。
因此,社会主义经济波动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本质区别。
前者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克服
三、分析题
答: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因此要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党和政府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提高人寿命,是应对社会存在的体现。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和政府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均寿命的成就是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体现。
2)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说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完善,有何重要的影响。
答:(1)劳动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延长人民的寿命就是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2)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提高人均寿命,可以使人民感受到社会进步和幸福,从而提高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