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集录表
- 格式:doc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2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中考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与文学常识归纳一、词语解释(一)《论语八则》1、习:温习、实践。
2、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3、朋:同门(师)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5、愠(yùn):恼怒。
6、君子: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7、罔(wǎng):通“惘”,迷惑。
8、殆(dài):疑惑。
9、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10、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懂;或智慧。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
12、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13、为人谋而不忠乎:策划,考虑。
1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真诚。
15、传不习乎:传授。
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6、不患人之不己知:担心。
(二)《小石潭记》1、篁(huáng)竹:丛生的竹子。
2、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3、坻(chí):水中高地。
4、嵁:高低不平的岩石。
5、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6、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佁,一本作“怡”。
7、俶(chù)尔:忽然。
8、翕忽:迅速。
9、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
10、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悄怆,忧伤的样子。
12、隶:跟随。
(三)《陋室铭》1、德馨:指品德高尚。
馨,香气。
2、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
鸿:大。
3、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4、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一说《金刚经》。
5、案牍(dú):公文、文书。
(四)《爱莲说》1、蕃(fán):多。
2、淤泥:污泥。
3、濯(zhuó):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4、亵(xiè)玩:轻漫而随便地玩弄。
亵:轻慢。
5、隐逸(yi):指隐居的人。
这些人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
6、鲜(xiǎn):少。
7、宜:应当。
(五)《三峡》《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记录河道水系的专著《水经》的注释,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职高语文文言文《侍坐》知识点汇总一、文学常识1、选自《论语·先进》或《论语正义》。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尊称为“圣人”。
4、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乐治国”(简称“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5、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6、人物性格:①子路: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直率②冉有:谨慎小心、谦虚退让③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④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5.本文的行文中心线索:学生言志(谈理想)二、通假字1、鼓瑟希(希,同“稀”,稀疏)2、莫春者(莫,同“暮”,暮春)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同“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三、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1、可使足民(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二)名词作动词:1、端章甫(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2、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3、鼓瑟希(鼓,名词作动词,弹奏)4、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5、冠者五六人(冠,名词作动词,戴帽子)6、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三)形容词做名词:1、可使有勇(勇,形容词作名词,勇气)2、赤也为之小(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相)注:为:做3、孰能为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相)注:为:做(四)形容词作动词:1、赤也为之小(小,形容词作动词,做小相)注:为:替3、孰能为之大(大,形容词作动词,做大相)注:为:替2、子路率尔而对曰(对,形容词作动词,回答)四、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毋吾以也2、不吾知也3、则何以哉4、尔何如?5、何伤乎?(二)状语后置句(以、乎、于 + 实义)1、以吾一日长乎尔2、摄乎大国之间3、加之以师旅4、因之以饥谨5、异乎三子者之撰6、浴乎沂7、风乎舞雩8、为国以礼(三)定语后置句(名词+数量词)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四)省略句1、居则曰2、可使有勇3、毋吾以也4、舍瑟而作五、一词多义“而”①咏而归(表修饰)②子路率尔对曰(表修饰)③舍瑟而作(表顺承)④非诸侯而何(表并列)注:其他一词多义参考随堂练153页六、课下注释+补充注释。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文基本概念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书面语。
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古代的历史、哲学、文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2. 文言文的起源与发展:文言文起源于周朝,成熟于战国时期,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多个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具有简洁、凝练、含蓄、典雅等风格特点。
它采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和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1. 实词:实词是指有具体含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实词是文言文构成的基础。
2. 虚词:虚词是指没有具体含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如“之”、“乎”、“者”、“也”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有重要作用。
3.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很多实词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改变词性,这种现象称为词类活用。
如“走”可以活用为“跑”、“奔跑”等。
4. 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疑问句等。
这些句式对于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5. 修辞手法:文言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文言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文言文阅读与鉴赏1. 预习: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要对文章的作者、背景、内容等进行了解,为阅读做好充分准备。
2. 逐字逐句阅读:阅读文言文要注重字句的理解,可以从词义、词类活用、句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注重实词和虚词: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至关重要,要重点掌握。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笔记等方式加深理解。
4. 分析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要分析句子成分,了解句子的主干和枝叶。
5. 理解文章大意:在阅读过程中,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6. 鉴赏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要关注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分析,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
四、文言文翻译与写作1. 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作者的意思。
中考语文必背180个文言文实词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 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
被:①影响(被于来世) 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 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
毕:①尽(毕力平险) ②全部(群响毕绝)7。
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 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
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 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 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 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
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
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 ②惩罚13。
驰:①骑(愿驰千里足) 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 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④产生(计将安出)15。
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
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 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 ③将要。
(今当远离) 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 ⑤值,正在。
登泰山记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登泰山记,记载了齐景公登观泰山的过程,是西周时期古代登山游览抒情文献中最杰出的一篇。
文章内容,作者一方面通过对泰山奇观的描写,展示泰山雄伟与壮美;另一方面,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就登山的意义、泰山与朝廷关系以及国家的大局构思出高调的观点,并把它们收入文中,最终完成了文章的构思。
一、文章以出险记录为主线1、开篇引用自然现象,抒发赞叹之情:文章开篇用引文的形式,形象的描绘了泰山的雄伟,以及“鹰乃下”、“凤凰翱翔”的壮观,反映了作者惊叹泰山疆界之宏伟,不禁产生赞叹之情;2、详细叙述登泰山过程:文章中,作者将齐景公登观泰山过程加以细致的描述,从出发、登山、看见入云、心中歌舞到山脚下踏上归途,从路径、景点、自然现象的变化等详细叙述了齐景公登山的情景;3、登泰山体验国家兴盛:作者引用景点百里宽、水声若雷式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国家之大,表达了作者对国家之大有所体会;二、文章运用比喻来展示齐景公登观泰山的意义1、发掘历史记忆:文中提及“昔殷穆王时,封‘山颍无边垣,有于其西之御名曰河”,形象体现出齐景公之行不仅是一次实实在在的行程,更折叠了一幅无穷的历史岁月画卷。
2、承袭至上之君王之统治:文中提及“南有庐山,347公里之外”,庐山在中国古代群山中极其著名,曾为伟大和谐帝王孔子地位,作者用之弼乐齐景公优秀的统治,以承袭立身之道,传承古今之神话;3、自然环境的审视:文中形象描述了大山的景观,提及“山之既耸”、“川之又长”,最后议论“此外之山,何及夫巨阙”,用以描绘出难以比拟的自然环境,表达了作者对泰山之雄伟的赞叹之情。
三、文章展现泰山与朝廷关系1、抒发秉政清明之心愿:当齐景公到达泰山,“乃拜位以敬之”,表达出齐景公秉政清明意志,反映作者谏臣敬君之心,体现道德典范地位;2、勉励以航行为大业:当齐景公仰望泰山,“欣喜若狂”,最后定意“今有句而航行之大业,登此以先”,表达出作者勉励以航行之技术,开启国家发展广阔宏图之理念。
伶官传序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伶官传是明代戏曲家李时中所撰写的一部记录戏曲演出艺人的传记。
作为一部典型的文言文著作,伶官传的语言风格固然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但其经典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风格依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讨。
下面就是本文的重点,从文言文的词汇、语法和修辞几个方面总结伶官传序的相关知识点。
一、词汇1、尚、自、方:伶官传序中有多处使用到这些词语。
尚表示“仍然”、“更加”、“尤为”等意思;自表示“自己”、“自然”、“确实”等意思;方表示“刚刚”、“才刚”等意思。
这些词语的使用增强了语气的感染力,体现出文言文的精准表达特点。
2、屈、曲:伶官传序中屈与曲同为形近词,屈表示“卑躬屈膝”、“屈就追随”等含义,而曲则表达“曲从”的意思。
这两个词语中,屈更贴近“奴仆”的意味,曲则更适用于“符合圆融”的语境。
3、鼓、钲:鼓指的是鼓乐,也有击鼓、扬鼓、祷鼓等多种含义;而钲则是指类似于锣的打击乐器。
与现代汉语相应的乐器名称不同,文言文中描述乐器的用词更为单一,但却更加精确。
二、语法1、於、为、者:於为者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於的用法比较广泛,既可以表示“在”的状态,也可以表示“进行中”的动作;而为则表示动作的“实施者”或者“目的”;者则表示主语或客体。
这些词语通常放在名词或动词前面,使得句子的表达更加简明扼要。
2、方、不、亦:在伶官传序中,方、不、亦常常放在句首,表示说话者在疑问、肯定、否定等方面的态度。
方表示“刚刚”、“刚才”等含义,也可以表示陈述事实的语气;不表示否定的意思,也可以表示疑问的语气;亦表示肯定的意思,也可以表示语气的加强。
这些词语的使用非常灵活多样,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3、之、乎、吗:在文言文中,之、乎、吗等是用来表达疑问或者加强语气的语助词。
之在现代汉语中用法减少,但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在动词或名词之后;乎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语气助词类似,但在文言文中常常用于疑问句的末尾;而吗则与现代汉语中的“吗”语气助词相似,用于问句之后,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和表达疑问的作用。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语⽂必修五⽂⾔⽂知识归纳⾼中语⽂可以进⼀步提⾼学⽣的语⽂素养,使学⽣具有较强的语⽂应⽤能⼒和⼀定的语⽂审美能⼒、探究能⼒,为终⾝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语⽂必修五⽂⾔知识归纳,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语⽂必修五⽂⾔⽂知识归纳《归去来兮辞》⽂⾔知识归纳⼀、通假字(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2)曷不委⼼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3)景翳翳以将⼊ (景,通“影”,⽇光)⼆、古今异义1.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家庭有婚姻关系或⾎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2.情话古义:知⼼话;今义:男⼥间谈情说爱的话3.有事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4.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今义:指⼥⼦⽂静⽽美好5.来者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6.征夫古义:⾏⼈;今义:出征的⼠兵7.扶⽼古义:⼿杖;今义:扶持⽼⼈8.风波古义:指战乱;今义:常⽤来⽐喻乱⼦9.⼈事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作⼈员的录⽤、调配、奖惩等⼯作10.去留古义:指⽣死;今义:离开留下11.寻古义:不久;今义:寻找12.交古义:交互,都;今义:常⽤义“交友”、“交通”等三、词类活⽤(⼀)名词的活⽤1.名词作状语①园⽇涉以成趣名作状,每⽇、每天②时矫⾸⽽遐观名作状,有时2.名词作动词①策扶⽼以流憩名作动,拄着②乐琴书以消忧名作动,弹琴,读书③或棹孤⾈名作动,划船④实迷途其未远名作动,误⼊迷途(⼆)动词的活⽤1.动词作名词①⽣⽣所资动作名,⽣活②审容膝之易安动作名,容膝的⼩屋2.动词作状语感吾⽣之⾏休动作状,将要(三)形容词的活⽤1.形容词作名词①倚南窗以寄傲形作名,傲然⾃得的⼼情②携幼⼊室形作名,幼⼉,⼉童2.形容词作状语⼼惮远役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法①审容膝之易安形容词的使动⽤法,使……安乐②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五)意动⽤法①悦亲戚之情话意动,以……为愉快②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乐③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意动,以……为善四、⼀词多义1.⾏Xíng①感吾⽣之⾏休《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论语十二章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主旨归纳《〈论语〉十二章》主要谈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等。
文章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参考译注《〈论语〉十二章》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④[愠(yùn)]生气,恼怒。
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
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⑦[信]诚信。
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
文言文复习记录表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记录表:一、《论语》十则知识点一、文学常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语录体,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古有宋朝开国丞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二、内容:本文所选十章,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态度(2)关于学习方法(3)关于思想品德修养三、全文翻译。
考点罗列一、背诵。
二、重点实词:时()习()说()朋()乐()愠()省()信()传()故()罔()殆()女()知()齐()善者()从()弘()毅()已()行()恕()欲()施()三、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文所写的是什么内容。
(重要考点)四、要把全篇的翻译弄清楚。
——字字能译,句句能通。
(重要考点)五、课文内容的解读和感悟(见题型栏):一.1—10题为中考卷第2题积累:1.吾日三省吾身三令五申三民主义2.不亦乐乎仁者乐山此乐何极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吾日三省吾身不省人事4.温故而知新明知故问公问其故故自号曰醉翁()()()()()()5.见贤思齐焉并驾齐驱6.任重而道远放任自流任劳任怨()()()()()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誓旦旦信口开河必以信欲信大义于天下言必信,行必果()()()()()()8.思而不学则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9.己所不欲欲盖弥彰()()()()10、择其善者而从之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可以一战,战者请从无从致书以观()()()()题型展示二、重点语句翻译: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课文内容的解读和感悟:1、从文中选取一则关于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的文字,结合自己实际谈谈体会.2、本文论述三方面的内容:如“”、“”等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等是论述学习方法的;“”、”是论述思想品德修养的。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魏策四》,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辑而成。
2、本文通过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激烈斗争,最终不辱使命的故事,塑造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赞扬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灰白色。
2、古今异义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
今义:判断动词。
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仅仅。
今义:徒弟。
3、一词多义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使”是出使)以:以大易小(用);徒以有先生也(因为)于:受地于先王(从);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愿终守之(代指安陵国土)4、词类活用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三、重点句子翻译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译文: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译文: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小的地盘,很好;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3、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伯牙鼓琴》听课记录表《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阅读这个文本,“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教学中,贾老师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
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贾老师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
教学中,贾老师注重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
贾老师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
在理解课文开始,贾老师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渗透。
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学生也能准确地翻译过来。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