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30399 戴思雨 1 材料1013 3月22日 实验三
- 格式:doc
- 大小:150.00 KB
- 文档页数:5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水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过程。
二、实验材料:水、烧杯、小锤子、保鲜膜、塑料袋、水果。
三、实验步骤:1.实验一:水的沸腾a.将水倒入烧杯中,放在燃气灶上加热。
b.观察水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实验二:水的凝固a.向水中慢慢加入冰块,搅拌均匀。
b.观察水随着温度的下降发生凝固的情况。
3.实验三:水的蒸发a.将一些水倒入烧杯中,加入一片保鲜膜覆盖。
b.观察保鲜膜上是否会出现水珠。
4.实验四:水的降雨a.将一个塑料袋围住一棵果树的树枝。
b.观察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在塑料袋内出现水珠。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实验一中,水加热后温度升高,逐渐沸腾,形成水蒸汽。
2.实验二中,水冷却到一定温度后,逐渐凝固成冰块。
3.实验三中,水的一部分逐渐蒸发,形成水蒸汽,并凝结在保鲜膜上形成水珠。
4.实验四中,果树叶子的蒸腾作用使得水分蒸发,与塑料袋接触后凝结成水珠。
五、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水在加热过程中会沸腾,形成水蒸汽。
2.水在冷却过程中会凝固,形成冰块。
3.水会蒸发,形成水蒸汽,并凝结在冷表面上形成水珠。
4.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的水分,在与塑料袋接触后会在袋内凝结成水珠。
六、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对水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水不仅可以以液态存在,还可以通过加热转化为水蒸汽,通过冷却转化为冰块。
同时,水的蒸发和凝结也是水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通过实验,我能够观察到水的不同形态的转化过程,并加深了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
此次实验还让我认识到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与水循环之间的关系。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水分,这部分水分会蒸发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汽,并最终凝结在冷表面形成水珠。
这让我对水循环过程有了更加生动的认识。
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我能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对于教科书中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实验,我不仅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也培养了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年 级 上 册 演 示 分 组 时 间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实验名称:树皮拓印实验目的:用拓印的方法观察树干实验器材::白纸、笔实验步骤 :1一只手将白纸按在树干上。
2、另一只手用铅笔在白纸上涂磨。
3、取下涂磨的纸与别的组进行比较观。
观察到的现象:树皮上有( )。
实验结论:三 年 级 上 册 演示 分组时 间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实验名称:叶的标本制作实验目的::学会制作叶的标本。
知道叶的标本与认识叶的作用实验器材::各种叶、标本纸、固定胶等实验步骤 :1、选择几种完整的叶。
2、将不同的叶,正面朝上平放在标本纸上,尽量做到美观大方。
3、用固定胶固定。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三 年 级 上 册 演示 分组 时 间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实验名称:观察狗尾草实验目的:观察狗尾草特征实验器材:摘一棵狗尾草实验步骤:1、在野外取一棵狗尾草。
2、观察它的的根、茎、叶、花、果实。
观察到的现象:茎较( ),多( )。
实验结论:三 年 级 上 册 演示 分组时 间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实验名称:认识各种各样的叶实验目的:认识到不同的树叶,形状是不同的,叶脉也不同实验器材:各种叶、放大镜实验步骤:1、将各种叶平放在一块。
2、观察比较3、用放大镜观察叶脉及其他观察到的现象:不同的树叶,( )是不同的,叶脉也( ) 实验结论:三 年 级 上 册 演示 分组时 间 年 月 日 指导老师实验名称:蜗牛观察实验实验目的:认识蜗牛的反应;蜗牛的运动;蜗牛吃食物实验器材:蜗牛一只、大号餐盘、菜叶、肉片、苹果皮、鸡蛋、面包、醋、啤酒、玻璃片实验步骤:1、观察蜗牛的爬行 ①将捕捉到的蜗牛放在黑暗的盒子里一段时间,②实验时拿出来放在小玻璃片上,观察它的爬行,2.蜗牛食性实验,在盘子周围一圈分别间隔放上菜叶、肉片、苹果皮、鸡蛋、面包。
②、放入蜗牛,指导学生安静,耐心观察,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观察期间保持安静。
3.蜗牛对刺激性的反应 ①、把蜗牛放在盘子中间,在蜗牛面前滴一点醋或一点酒,观察其反应。
我们来做“热气球”实验记录表
学校3年级班任课教师:实验时间:202年月日
第实验小组学生姓名:
请画出加热后塑料袋的状态
我的解释:。
测量室内气温记录表
学校3年级班任课教师:实验时间:202年月日第实验小组学生姓名:
测量室内气温
测量次序数值/℃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实验记录表
学校3年级班任课教师:实验时间:202年月日第实验小组学生姓名:
1份2份3份4份5份6份7份8份食盐
是否完全溶解
小苏打
是否完全溶解
我的发现
压缩空气实验记录表
学校3年级班任课教师:实验时间:202年月日第实验小组学生姓名:
用横线画出注射器的活塞位置
实验现象说明: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实验记录表
学校3年级班任课教师:实验时间:202年月日第实验小组学生姓名:
画出三个杯子内水的变化
我的解释:。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1.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平底烧瓶、弯管、烧杯、冰袋等。
实验步骤:1.组装好实验器材,在平底烧瓶中放入一些水。
2.在烧杯底部放一个冰袋,让烧杯底部均匀受冷,使底部温度降低。
3.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平底烧瓶中的水。
4.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水蒸气在烧杯底部凝结成小水滴,逐渐增大,过一会落下来。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形成雨。
2.热传导实验实验目的: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实验准备:带铜棒的铁架台、凡士林、火柴、酒精灯。
实验步骤:1.将火柴棒抹上少许凡士林,让其依次粘在铜棒上,保持间距一致。
2.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热过程中,会发现靠近火焰的火柴先掉落,随后火柴按铜棒受热近端至远端的顺序依次掉落。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传导。
3.手背、手指关节划伤后的正确应急处理实验材料:棉棒、生理盐水、碘伏、剪刀、纱布创口贴实验步骤:1.手背不小心被划伤后:先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再用棉签擦拭伤口处的水渍,最后在伤口处贴上创可贴。
2.手指关节划伤后:将创可贴沿虚线剪开,将中心的药棉对准创口。
4.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实验材料:手电筒、纸屏、3个带孔的纸板实验步骤:1.将3个带孔的纸板和纸屏按顺序摆放在同一条直线上。
2.用手电筒从第一个小孔照射,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光穿过第二个和第三个小孔,在纸屏上出现一个光点。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5.探究“彩虹”形成的原因实验材料:平面镜、三棱镜、水槽、纸板、喷水壶实验步骤:1.将平面镜倾斜放入装有清水的水槽,用纸板寻找阳光照射到镜面反射出的光线,并观察。
2.学生拿本水壶到室外面向阳光把水雾喷到空中,并观察现象。
3.利用三棱镜,让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照射到纸板上,调整三棱镜,并观察现象。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水的循环。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实验材料,玻璃杯、水、保鲜膜、橡皮筋、小太阳灯。
实验步骤:
1. 将玻璃杯中注入适量的水,然后用保鲜膜盖住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2. 将小太阳灯放在玻璃杯上方,让它照射一段时间。
3. 观察玻璃杯内部和保鲜膜上的变化。
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保鲜膜上出现了水滴,而玻璃杯内部也有水汽凝结在杯壁上。
这说明水在受热后变成了水蒸气,然后在遇冷处凝结成水滴,这就是水的循环过程。
实验分析: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水的循环过程。
当水受热后,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气中,遇冷后凝结成水滴,最终形成云层。
当云层中的水滴足够大时,就会下雨,水回到地面,再次进入水循环过程。
实验心得: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水的循环过程,也明白了水对于我们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希望我们能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让水的循环过程永远持续下去。
结语:
水的循环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姓名:XXX 年级:三年级学校:XXX小学科目:科学
实验日期:XX年XX月XX日
实验名称:静电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静电的概念与发生原因
实验材料:塑料膜、梳子、纸片、玻璃棒
实验过程:
1. 将塑料膜盖在纸片上,用梳子摩擦塑料膜。
2. 使用摩擦后的梳子将玻璃棒擦过,然后将梳子靠近拉曼纸片,纸片会受到电力的影响,开始动起来。
3. 将电力带有电荷的梳子靠近电力带有相同电荷的另一枚擦过的玻璃棒,两者将互相排斥,不会再吸引。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梳子和玻璃棒擦过后会发生电化学反应,使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荷,梳子则带上了负电荷。
带电的物体会相互作用和影响,不同电荷的物体会相互吸引而点荷的物体则会相互排斥,这就是静电的现象。
同时实验结果还表明:当两个物体带上了相同的电荷时,它们会互相排斥不再吸引。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认识到了静电的概念和发生原因,学会了一些静电的常识与规律。
实验员:XXX 实验验证员:XXX
教师评语:
本次实验,同学们认真听从安排,按实验步骤进行,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一些小问题,也能够自主分析并解决,实验结果表明,他们掌握了静电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场地的安全保障。
实验名称: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原理。
实验材料:1.豌豆种子2.湿纸巾3.透明塑料袋4.尺子5.温水实验步骤:1.将豌豆种子放在湿纸巾上,并将湿纸巾包裹住种子。
2.将包裹着种子的湿纸巾放入透明塑料袋中。
3.在塑料袋内加入适量的温水,确保湿纸巾始终湿润。
4.将塑料袋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并确保温度适宜。
5.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一天,豌豆种子没有任何变化。
第二天,豌豆种子开始膨大,外面的皮也开始裂开。
第三天,豌豆种子的根部开始向下生长。
第四天,豌豆种子的根部更长了,而且开始发出细小的毛状物质。
第五天,豌豆种子的幼芽开始向上生长,而且根部也继续向下生长。
第六天,豌豆种子的幼芽越来越长,并且能看到两片嫩叶。
第七天,豌豆种子的幼芽更加茂盛,嫩叶也更加绿翠。
通过观察发现,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发芽。
温水提供了种子所需要的湿润环境,光照则为种子的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种子发芽的过程是种子先通过吸水膨胀,然后根部向下生长,芽从种子表面钻出来,向上生长。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种子发芽的基本过程,并且明白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种子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适宜的环境条件能够保证种子的正常发芽和生长。
以后在种植时需要注意给予种子合适的水分、温度和光照条件,以促进植物的快速生长。
实验展望:对于下一步的实验,我们可以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发芽过程,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同时可以进行更复杂的实验,例如探究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并且为日后的种植工作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名称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发芽的情况,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以及不同种子发芽的特点。
三、实验材料绿豆种子、黄豆种子、玉米种子、培养皿、纸巾、水、遮光布四、实验步骤1、准备三个培养皿,在每个培养皿中铺上湿润的纸巾。
2、在第一个培养皿中放入适量的绿豆种子,第二个培养皿中放入黄豆种子,第三个培养皿中放入玉米种子。
3、给每个培养皿中的种子适量浇水,使纸巾保持湿润。
4、将第一个培养皿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第二个培养皿用遮光布遮住,放在阴暗的环境中,第三个培养皿放在温度适宜的室内。
5、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包括种子的膨胀、破皮、长出胚芽和胚根等。
五、实验现象及记录1、第一天绿豆种子:种子开始吸水膨胀,体积变大。
黄豆种子:有轻微的膨胀现象。
玉米种子:种子无明显变化。
2、第二天绿豆种子:部分种子破皮,露出白色的胚根。
黄豆种子:种子继续膨胀,有少数种子破皮。
玉米种子:种子开始吸水膨胀。
3、第三天绿豆种子:大部分种子都已破皮,胚根伸长。
黄豆种子:多数种子破皮,胚根开始生长。
玉米种子:种子膨胀明显,有个别种子露出胚根。
4、第四天绿豆种子:胚芽开始生长,种子长出嫩绿的芽。
黄豆种子:胚芽逐渐生长,芽体变长。
玉米种子:部分种子的胚根和胚芽都有所生长。
5、第五天绿豆种子:芽苗继续生长,叶子开始展开。
黄豆种子:芽苗生长良好,叶子逐渐形成。
玉米种子:多数种子的胚芽和胚根明显伸长。
6、第六天绿豆种子:叶子变得更绿,植株逐渐健壮。
黄豆种子:植株生长旺盛,叶子清晰可见。
玉米种子:部分植株已长出嫩绿的叶子。
7、第七天绿豆种子:植株高度增加,根系发达。
黄豆种子:形成完整的幼苗,具备根、茎、叶。
玉米种子:多数幼苗长出叶子,生长态势良好。
六、实验分析1、种子在吸水后会膨胀,这是因为种子吸收了水分,使种皮变软,为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2、不同种子的发芽时间和速度有所不同。
五年级上册科学寒假作业
一、实验报告
请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并根据以下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清楚描述实验的目的和研究问题。
2. 实验材料:列出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 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的步骤和操作过程。
4. 实验结果:记录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
5.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
二、科学问题解答
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天文学?列举几个天文学研究的对象。
2. 什么是生物链?请用图示解释生物链的概念。
3. 为什么铁物体会锈蚀?请简要解释铁物体锈蚀的原因。
三、观察记录
选择一个自然场景,进行观察,并记录下你所观察到的内容。
请写下你所观察到的事物、现象以及你对这些事物和现象的感想。
四、实践探究
从身边的生活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并进行实践探究。
完成以下要求:
1. 实践目的:清晰描述你的实践目的和研究问题。
2. 实践材料:列出你用到的材料和工具。
3. 实践步骤:详细描述你进行实践的步骤和操作过程。
4. 实践结果:记录你实践中获得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
5. 实践结论:根据实践结果得出的结论。
五、其他问题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回答以下问题:
1. 你选择的科学问题是什么?
2. 你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哪些科学知识?
3. 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4. 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发现?
以上就是五年级上册科学寒假作业的要求,祝你完成作业顺利!。
实验名称:家庭自制火山喷发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家庭厨房实验人员:张三、李四实验目的:1. 了解火山喷发的基本原理。
2. 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
3. 学习如何安全地进行家庭化学实验。
实验原理: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的岩浆受到压力,从火山口喷出地表的现象。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模拟火山喷发,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使瓶子内压力增大,从而模拟火山喷发的效果。
实验材料:1. 500ml塑料瓶一个2. 烧杯一个3. 烧杯架一个4. 食盐50g5. 稀盐酸50ml6. 酒精灯一个7. 铁夹一个8. 铁架台一个9. 铁圈一个10. 橡皮塞一个11. 橡皮管一个12. 水槽一个实验步骤:1. 将50g食盐倒入烧杯中。
2. 将50ml稀盐酸倒入另一烧杯中。
3. 将两个烧杯分别放在烧杯架上,用铁夹固定。
4. 将酒精灯放在铁圈上,用铁架台固定。
5. 点燃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稀盐酸,观察食盐溶解的情况。
6. 待食盐完全溶解后,迅速将橡皮塞塞紧塑料瓶口,并将橡皮管连接到塑料瓶的塞子上。
7. 将塑料瓶放入水槽中,用酒精灯加热瓶内的溶液。
8. 观察瓶内气体压力的变化,记录火山喷发现象。
实验结果:1. 在加热过程中,食盐逐渐溶解于稀盐酸中,溶液颜色变为无色。
2. 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瓶内气体压力逐渐增大。
3. 当气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瓶内的气体将橡皮塞冲出,产生火山喷发现象。
4. 观察到瓶内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这是由于反应生成的氯化铁溶液所致。
实验分析:1. 本实验中,食盐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导致瓶内气体压力增大。
2. 橡皮塞被冲出,模拟了火山喷发的现象。
3.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说明化学反应已经发生。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家庭化学实验,我们成功地模拟了火山喷发现象,了解了火山喷发的基本原理。
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如何安全地进行家庭化学实验,提高了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制作种子实验装置——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作为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将次课程中学习制作种子实验装置。
通过此活动,我们将学会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以及生物科学中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
1. 实验装置的制作
我们将使用以下材料进行此次实验装置的制作:
- 两个小杯子
- 白色棉花
- 植物种子(比如豌豆种子)
- 水
在其中一个杯子中放入一层白色棉花,并用适量的水来湿润棉花。
在湿润的棉花上均匀地分布几颗植物种子。
将另一个杯子放在第一个杯子上,并用胶带将两个杯子粘在一起。
将第二个杯子中加入足够的水,使其覆盖第一个杯子的棉花层。
2. 实验过程
放置装置在室内的阳光充足的窗户旁边。
每天观察杯子中的植物种子,并在需要时加入足够的水。
在一到两周后,我们将会看到种子在湿润的棉花中发芽,并长出了小型的根和幼嫩的茎叶。
通过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条件是什么,以及如何为它们提供最适宜的环境。
3. 实验成果
通过此次实验,我们将获得以下几个成果:
- 学会了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
- 了解了植物种子的生长过程和所需条件。
- 培养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 增强了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以上是制作种子实验装置的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通过参与此次活动,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对生物科学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注:本文所涉及的科学实验均需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操作!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实验在学生的学习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现出来。
在三年级科学下册中,我们将学习水蒸气在不同压强下的凝结行为,通过实验来探索其形成原理和规律。
实验目的:探究水蒸气在不同压强下的凝结行为,了解凝结现象的形成原理和规律。
实验材料:玻璃杯、保鲜膜、冰块、热水、温度计、吸管。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玻璃杯并加入适量的温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2.将一张保鲜膜覆盖在玻璃杯上,并用吸管将玻璃杯中的空气抽出,使保鲜膜与杯口紧密贴合。
3.将冰块放在保鲜膜上,并等待一段时间。
4.观察玻璃杯内部的凝结现象,并记录下具体的情况。
5.重复实验3次,每次更换不同的温度、压强和冰块的数量,并记录下不同情况下的凝结现象。
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水蒸气在不同温度下的凝结行为不同。
在水温较低的情况下,凝结现象比较明显,水蒸气很快就会在玻璃杯内壁凝结成水滴;在水温较高的情况下,冷却过程比较慢,凝结现象不明显,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形成水滴。
2.水蒸气在不同压强下的凝结行为也不同。
当玻璃杯内的空气和水蒸气都被抽出时,凝结现象比较明显,水滴很快就会凝结在保鲜膜上;当未能完全抽出空气时,凝结现象则比较缓慢,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形成水滴。
3.冰块对凝结现象也有一定影响。
较多的冰块会加快水蒸气的冷却速度,使凝结现象更加明显;较少的冰块则减缓冷却速度,使凝结现象相对不明显。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水蒸气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凝结行为,以及冷却速度和冰块数量对于凝结现象的影响。
我们还可以将实验结果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凝结现象的形成原理和规律,这对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然现象、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凝结现象的形成原理和规律,还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科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部分初中化学上册一.选择题(共2小题)1.(2010•厦门)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A B C D 实验现象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分子图象酚酞溶液变红糖水的体积小于糖和水的体积之和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解释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隙分子大小不同2.(2013•雅安)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C.过程中装置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3.(2014•徐州)暖宝宝中的发热剂是铁粉、水和食盐等,发热剂能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见如图).以下对此改进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B.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此实验中发热剂的多少不影响测量结果D.此实验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8.3%4.(2014•泰安)取一滤纸条,等间距滴10滴紫色石蕊试液,然后装入玻璃管中(如图),两端管口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后观察到图示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氨水的pH大于7,盐酸的pH小于7B.浓氨水和浓盐酸都易发挥C.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相等D.酸、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示不同颜色5.(2014•内江)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学生设计了如下一些实验并进行探究.请你参与评价或帮助他分析完成相关问题.Ⅰ.【探究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Ⅱ.【查阅资料】25℃(室温)、101kPa下,100g水可溶解0.1366gCO2.Ⅲ.【提出问题】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Ⅳ.【猜想假设】若各装置都能将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木炭燃烧都转化成CO2、烧杯中液体都足量,忽略导管中的空气和进入导管中的液体对测量的影响,则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应该约占集气瓶容积的_________.Ⅴ.【实验探究】方案甲乙丙丁装置操作①关闭旋塞;②将足量的铜网加热至红热状;②将足量的红磷点燃;②将足量的木炭点燃;②将足量的木炭点燃;③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④充分反应,待集气瓶中气温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旋塞;至烧杯中液面_________时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几分之几.记录约约≤约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远小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Ⅵ.【反思交流】(1)当集气瓶中气温未冷却至室温即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体积分数为a,当集气瓶中气温冷却至室温后再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体积分数为b,则a______b(填“>”或“<”或“=”).(2)丁方案所测数据与猜想假设数据基本吻合的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丙方案所测数据远小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4)以乙方案为例,试分析在测定过程中,对测定结果带来误差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任答两点).6.(2014•重庆模拟)下列A~F是初中化学中的六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1)上述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2)D实验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D实验有一个不足之处,应该如何改正_________.(3)E实验中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4)F实验中,①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为_________(填化学式).7.根据图实验回答问题.(1)A实验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活塞最后停在刻度约为_________(填整数)的位置上.(2)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①管中产生气体的名称是________.(3)C实验中,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由此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浓氨水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8.碳元素是组成许多物质的基本元素.(1)下列含碳元素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A.碳酸钙B.乙醇(C2H5OH)C.二氧化碳(2)“节能减排”是我国的重要国策.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会造成_________.(3)在440℃和高压条件下,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金刚石(C)和碳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4)图为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CO2,实现碳循环.①使空气中CO2含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②上述设想的优点有_________(填字母序号).A.原料可循环利用B.有效利用太阳能C.可全天候使用.9.甲、乙小组按图1所示实验探究蜡烛的燃烧产物,获得不同的实验现象.甲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乙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烧杯底部附有黑色固体.【提出问题】同学们查阅资料,知道无色液滴是水,但黑色固体是什么呢?【猜想】同学们猜想黑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是碳,其依据是_________.【实验验证】利用图2所示装置,甲、乙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以下方案进行验证.(1)甲组: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空气,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到黑色固体燃烧,发出_________,B中石灰水变浑浊.(2)乙组: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_________,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到黑色固体燃烧,发出白光,B中石灰水变浑浊.【分析与结论】(3)为确保安全,实验结束时,在移离酒精灯前必须完成的操作是_________.(4)B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由此可推断猜想正确,理由是_________.【反思】(5)进一步实验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位置越低,产生黑色固体越多.查阅资料可知:蜡烛+O2(足量)→CO2+H2O;蜡烛+O2(少量)→CO+H2O;…由此推测乙组实验产生黑色固体的原因是_________.(6)甲、乙小组最终证明了蜡烛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__(写元素符号).10.(2013•厦门)有关水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图1为简易净水装置,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___;图2为蒸馏装置,海水分别经图2与图1装置单独处理后,所得水质成分的区别是_________.(2)图3为简易水电解器,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A管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3)双氧水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水和双氧水都含有相同的元素,但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_________.11.(2013•厦门)用Y形管或Y形导管完成以下实验.(1)图1中Y形管左侧管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右侧管中加入浓氨水,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现象:_________.(2)图2中Y形导管平放于桌面,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结论:_________;若把Y形导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如图3),a管位于上方,b管位于下方,两石蕊试纸均湿润,可观察到b管中试纸变色比a管明显,原因:_________.12.(2012•赤峰)在学完“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后,小明同学觉得按照课本实验(图①)不能完全说明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他和小娜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水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猜想二: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猜想三: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查阅资料与实验准备】(1)将纸条浸泡在紫色石蕊溶液中,晾干后可制得紫色石蕊试纸.(2)自制的紫色石蕊试纸遇酸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设计与实验】小明同学设立了实验装置如图②.图中b紫色石蕊试纸,缠绕在小试管上.(1)猜想_________不正确.(2)打开活塞K,滴入稀硫酸,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①试纸b没有明显变化,得出结论:猜想_________不正确.②试纸a、c由紫色变为红色,得出结论: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猜想_________正确.③试纸_________首先变色,其原因是_________.【交流与反思】小娜同学认为,上图装置还可以同时验证: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为了完成小娜同学的两个验证实验,请你对上面的实验装置进行简单的改进:_________.13.(2013•金华)科学实验提倡绿色环保,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图甲是实验室制取并检验CO2的装置,图乙是对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后的装置.(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_________仪器相同(填字母编号).(2)通常用甲装置完成该实验需要的盐酸是“微型”实验装置用量的10倍,采用“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3)用乙装置完成“制取并检验CO2”的实验,消耗了0.73克10%的盐酸.请计算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是多少克?14.(2013•同安区质检)维生素C(简称Vc,又名抗坏血酸),易溶于水,易被氧化.人体缺乏Vc可能引发多种疾病.水果和蔬菜中含有丰富的Vc.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它探究如下:探究一:检验三种饮品中Vc含量的顺序.[查阅资料]Vc能和高锰酸钾反应,使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设计方案]在三支试管中各盛2mL等浓度高锰酸钾稀溶液,分别逐滴滴加果味饮料、苹果汁和梨汁,边滴边振荡,直至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时,记下所用滴数.[实验数据]试管编号 A B C饮品果味饮料苹果汁梨汁滴加的滴数40 10 20[实验结论]分析数据可知,三种饮品中Vc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_.(填编号)探究二:某同学联想到黄瓜等蔬菜中含有丰富的Vc,放置时间长短是否对Vc的含量产生影响,展开探究:蔬菜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其Vc含量是否有影响.[设计方案]请你用新鲜的黄瓜和放置一周的黄瓜、高锰酸钾稀溶液和必要的仪器设计实验方案:_________.[实验结论]按上述方案实验,根据_________这一实验结果,分析得出蔬菜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其Vc的含量有影响.[实验反思]化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情况会影响到测定结果的是_________.A.试管的大小不同B.没有用同一规格胶头滴管滴加C.每次实验所用的黄瓜汁颜色不同[思维拓展]某同学查找了Vc相关资料得知:Vc能溶于水,在加热或碱性环境中易被氧化而破坏,由此该同学继续以下探究:取2片Vc药片溶于水,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说明VC的溶液显酸性;加热该溶液至沸腾,红色溶液逐渐变成紫色,说明_________,那么在烹调新鲜蔬菜时要减少VC的损失,应采取的措施之一是:_________.15.(2014•威海)像科学家一样做科学﹣﹣探究胡萝卜汁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作用体育课上,小华不慎擦伤了皮肤,她和过氧化氢溶液对皮肤进行消毒时,惊奇地发现有嘶嘶的响声,并产生大量气泡.小华通过查阅文献获得以下信息:信息Ⅰ:人体皮肤细胞中存在一种叫做过氧化氢酶的物质,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率.信息Ⅱ:胡萝卜汁等植物细胞中也含有过氧化氢酶.信息Ⅲ:酶是动植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大分子,其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信息Ⅳ:在没有催化剂时,60℃以下,温度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基本没有影响.请你在小华的探究的基础上,完成以下探究活动.(1)胡萝卜汁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否有催化作用?请完成下表中的实验报告(实验步骤中应包括使用的仪器、药品和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胡萝卜汁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2)温度如何影响胡萝卜汁的催化作用?药品:3%过氧化氢溶液、新鲜胡萝卜汁、不同温度的水(0℃、20℃、35℃、55℃).仪器:15mm×150mm试管8支、250mL烧杯4只、10mL量筒、秒表、温度计、刻度尺.实验:如图1所示,用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①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胡萝卜汁和3%过氧化氢溶液;②将①中的试管放入盛有0℃水的烧杯内,恒定试管及反应物的湿度;③5min以后,把过氧化氢溶液倒入装有胡萝卜汁的试管中,稍微振荡,使胡萝卜汁跟过氧化氢溶液均匀混合;④将③中的试管放回原烧杯,恒温6min;⑤用刻度尺测量试管中泡沫状混合物的高度;⑥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分别测定20℃、35℃、55℃时泡沫状混合物的高度.每个温度下的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得到如下数据:实验编号反应物的温度混合恒温6min时,泡沫的高度(cm)A 0℃ 1.7B 20℃ 3.8C 35℃ 6.5D 55℃ 2.1请回答下列问题:①为了测定实验准确性,该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控制的条件有_________;②请你在图2的直角坐标系中,绘制出泡沫的高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要求:需表示出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数量及范围)③关于温度对胡萝卜汁的催化作用的影响,你的结论是_________.16.(2014•烟台)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两套装置图,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1)根据下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体积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25mL 15mL 9mL _________(2)装置一和装置二中气球的位置不同,_________(填“装置一”或“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_________.(3)若实验测得的结果偏小(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列举两条)_________、_________.17.(13分)《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
孩子DIY: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种子发芽的奥秘作为家长,教育孩子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方式也应当随之改变。
针对五年级儿童,我们可以让他们通过DIY一些小实验,让他们在玩中学,探索科学的奥秘。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个简单而有意思的科学实验——种子发芽的奥秘。
一、实验材料1. 水杯或小饭碗2. 湿的棉花球或者绸布3. 芝麻、绿豆、小麦或者其他有芽的种子4. 清水二、实验步骤1. 我们需要准备好实验材料。
将干燥的棉花球或绸布浸泡在清水中,拧干一些,放入水杯或小饭碗中。
2. 将芝麻、绿豆、小麦或其他需要发芽的种子放在湿的棉花球或绸布上,轻轻压缩一下。
3. 将放了种子的湿棉花球或绸布放在温暖而通风的地方,最好是阳光充足的窗台上。
每天给予适量的水,保持湿度。
4. 大约两到七天之后,种子就会发芽了。
此时,你可以看到小小的幼苗顶端已经破土而出了。
三、原理解析种子发芽的过程是一个生物的奇妙过程。
一颗种子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很多的秘密。
当种子接触到水分时,种子内部的胚珠就会吸收水分,胚芽和茎都会膨胀起来。
这时,胚芽就会迅速释放出一些激素,促进根的和茎的生长,以此生长出幼苗。
而随着天气的变化、阳光和水的供应变化,幼苗会慢慢地成长壮大,最终长成一棵茁壮的植株。
四、教育意义这个实验除了让孩子们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并观察种子的发芽,还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种子发芽的原理。
特别是在生活稳定、环境条件优越的今天,很多孩子不再有机会接触到自然,对于自然的认识也非常有限。
通过这个实验,让孩子们了解到种子发芽,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然的神奇和力量。
同时,通过DIY实验,也可以让孩子在快乐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质,进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五、小结种子发芽的实验非常简单,但却能让孩子们了解到自然和科学的奥秘。
有时候,孩子们过于专注于功课和游戏,忽略了自己是一名科学家的身份。
让孩子们参与到这些简单的实验中去,不仅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科学的知识,在未来的学习上有良好的基础。
日记初中化学实验教案大全
日期:2022年3月1日
实验名称:铁与氧气反应
实验目的:了解铁与氧气的化学反应过程,观察产物的性质。
实验材料:铁丝、点燃器、试管、砂子、酒精灯、橡胶钢钳、镊子。
实验步骤:
1. 将试管清洗干净并晾干。
2. 将一小段铁丝用砂子擦拭干净,然后用镊子夹住铁丝放入试管中。
3. 将试管倒立在试管架上固定好。
4. 点燃酒精灯,将试管置于火焰中加热。
5. 观察铁与氧气反应产生的变化。
实验结果:
1. 随着试管中铁的加热,铁开始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了黑色的氧化铁。
2. 氧化铁在试管中聚集成团,状如粉末状。
结论:铁与氧气反应,产生了氧化铁。
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学到了铁与氧气反应的原理和过程,也明白了氧化铁的性质。
化学实验让我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化学知识,希望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签名:XXX
审核人签名:XXX。
实验3
练习题一
1、题目:
已知三条边a 、b 、c ,求三角形面积。
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海伦公式:
))()((c s b s a s s area ---=
)(21c b a s ++=
2、源程序: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cmath"
int main()
{
int a,b,c;
float s,area;
cout<<"输入三个边长:";
cin>>a>>b>>c;
s=1.0/2*(a+b+c);
area=sqrt(s*(s-a)*(s-b)*(s-c));
cout<<"area="<<area<<endl;
return 0;
}
3、程序运行结果:截图
4、思考题:
答:
(1)将程序中的“s=1.0/2*(a+b+c);”改为“s=1/2*(a+b+c);”后程序运行结果:
由于修改后式中1和2都是整型数据1/2的计算结果为0,改式求得三角形面积恒为0.
(2)将程序中的“area=sqrt(s*(s-a)*(s-b)*(s-c));”改为“area=sqrt(s(s-a)(s-b)(s-c));”后,该语句不合法,编译后出现错误。
练习题四
1、题目:
输入并运行程序,分析程序的运行结果。
2、源程序: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float x,y;
x=2.2;
y=x/2.0;
y=y*2.0;
if(y==2.2)
cout<<"x==y"<<endl;
if(x=y)
cout<<"这是一个逻辑错误!"<<endl;
return 0;
}
3、程序运行结果:截图
4、思考题:
答:
(1)实型数据在内存中存放时存在误差,很难比较它们的大小,“x==y”的判断结果为假,不执行语句“cout<<"x==y"<<endl;”,而表达式“x=y”的值不为0,执行语句“cout<<"这是一个逻辑错误!"<<endl;”
(2)将“if(y==2.2)”改为“if(fabs(y-2.2)<1e-6)”会出现错误,这是因为该语句调用了“cmath”中的库函数“fabs”,必须在头文件中加入预处理命令“#include"cmath"”,加入该命令后程序运行结果:截图
(3)“if(x=y)”表示当表达式“x=y”的值不为0时执行条件表达式后的语句,而由于实型数据不能用“!=”比较,要表达x!=y时执行条件表达式后的语句,可将条件表达式改为“if(!(x==y))”
自测练习一
1、题目:
计算机完成一项复杂的数学计算需要40 000s,编写程序,将其转换成几小时几分几秒的表示形式。
2、源程序: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t,h,min,s;
cout<<"输入时间t/s:";
cin>>t;
cout<<t<<"s=";
s=t%60;
t=(t-s)/60;
min=t%60;
h=(t-min)/60;
cout<<h<<"小时"<<min<<"分"<<s<<"秒"<<endl;
return 0;
}
3、程序运行结果:截图
自测练习四
1、题目:
从键盘输入一个小于六位的正整数,判断它是几位数,并按照相反的顺序输出各位上的数字,例如输入2468,输出为8642。
2、源程序: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cmath"
int main()
{
int a,b,c,d,e,n,i=5,j=0;
cout<<"输入一个小于六位的正整数:";
cin>>n;
if(n<=0||n>99999)cout<<"输入的数超出范围"<<endl;
else{
a=n%10;
n=n/10;
b=n%10;
n=n/10;
c=n%10;
n=n/10;
d=n%10;
e=n/10;
e==0&&i--&&d==0&&i--&&c==0&&i--&&b==0&&i--;
a==0&&++j&&b==0&&++j&&c==0&&++j&&d==0&&++j;
n=a+b*10+c*100+d*1000+e*10000;
cout<<n<<"是"<<i<<"位数"<<endl;
cout<<"逆序排列为:";
for(;j>0;j--)cout<<0;
cout<<(a*10000+b*1000+c*100+d*10+e)/pow(10,5-i)<<endl;
}
return 0;
}
3、程序运行结果:截图
自测练习五
1、题目:
设整型变量a、b、c、d分别存放从键盘输入的4个整数。
编写C++程序,按从大到小排列这4个数,使a成为最大值,d成为最小值,并且按序输出这4个数。
2、源程序: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s[4],i,j,temp;
cout<<"a=";
cin>>s[0];
cout<<"b=";
cin>>s[1];
cout<<"c=";
cin>>s[2];
cout<<"d=";
cin>>s[3];
for(i=0;i<=2;i++){
for(j=i+1;j<=3;j++){
if(s[i]<s[j]){
temp=s[i];
s[i]=s[j];
s[j]=temp;
}
}
}
cout<<"将a,b,c,d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endl;
cout<<"a="<<s[0]<<",b="<<s[1]<<",c="<<s[2]<<",d="<<s[3]<<endl; return 0;
}
3、程序运行结果: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