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马大定理公式
- 格式:doc
- 大小:498.00 KB
- 文档页数:7
高等数学中费马定理是指当n>2时,方程x^n+y^n=z^n无整数解。
这个定理是费马在阅读丢番图(Diophatus)《算术》拉丁文译本时提出的,但他没有给出证明。
随后,1678年G·W莱布尼兹证明了n=4时定理成立;1770年C·欧拉证明了n=3和4的情形;P·G狄利克雷和G·拉梅分别证明了n=5和7的情形;1884年E·E库默尔创立了理想数,从而证明了当n是介于2与100之间的奇数p(除去(p=37,59和67)时,定理成立。
1995年,安德鲁·怀尔斯等人将费马猜想证明过程发表在《数学年刊》,成功证明了这一定理。
费马大定理表述虽简单,但它的证明耗费了数代人的努力,许多数学家在证明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新的数学理论,拓展了新的数学方法,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过程可以算得上是一部数学史。
费马大定理,又被称为费马猜想或费马最后定理,是数学史上的一道备受关注的谜题。
这个猜想得名于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费马。
尽管费马本人无论是在他留下的笔记中,还是在他与数学家们的通信中都只是提出了这个猜想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证明,但其因其非凡的魅力而一直吸引着数学家们几个世纪以来。
费马大定理的陈述是这样的:对于任意大于2的自然数n,方程x^n +y^n = z^n没有整数解。
值得注意的是,当n=2时,这个方程有无数个整数解,被称为勾股数。
但费马大定理要求的是当n大于2时,这个方程没有整数解。
整个数学界对费马大定理进行了难以计数的尝试,数学家们出尽了各种方法和思路,试图找到一个证明。
但直到1994年,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以及他所采用的新的数学工具,才让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终于问世。
怀尔斯的证明涉及一种数学分支称为“模形式”。
这种理论最早由德国数学家戴德金在19世纪开创,但怀尔斯基于广义模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成功地将其运用在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中。
怀尔斯的证明非常复杂且晦涩难懂。
他的方法涉及到了代数几何和数论等多个数学分支的知识,需要大量高度抽象的数学技巧。
尽管如此,他的证明还是被众多数学家认可,并且已经被广泛证实。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学成就,更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和数学的力量。
它揭示了数学世界中一个最基本的普遍真理,对于数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除了怀尔斯的证明,费马大定理还有其他相对简单但是对大多数人更容易理解的证明。
其中一种方法是靠近没有严格性的范围,采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推导出费马大定理的证明。
费马大定理虽然令无数数学家斩获一代又一代,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并没有实际应用,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
但这个问题本身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数学技巧,对人类的思维乃至整个数学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费马大定理作为数学史上的一个谜题,激发了数学家们几个世纪以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微积分费马定理证明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方法:x+y=z有无穷多组整数解,称为一个三元组;x^2+y^2=z^2也有无穷多组整数解,这个结论在毕达哥拉斯时代就被他的学生证明,称为毕达哥拉斯三元组,我们中国人称他们为勾股数。
但x^3+y^3=z^3却始终没找到整数解。
最接近的是:6^3+8^3=9^-1,还是差了1。
于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业余数学家费马提出了猜想:总的来说,不可能将一个高于2次的幂写成两个同样次幂的和。
因此,就有了:
已知:a^2+b^2=c^2
令c=b+k,k=1.2.3……,则a^2+b^2=(b+k)^2。
因为,整数c必然要比a与b都要大,而且至少要大于1,所以k=1.2.3……
设:a=d^(n/2),b=h^(n/2),c=p^(n/2);
则a^2+b^2=c^2就可以写成d^n+h^n=p^n,n=1.2.3……
当n=1时,d+h=p,d、h与p可以是任意整数。
当n=2时,a=d,b=h,c=p,则d^2+h^2=p^2 => a^2+b^2=c^2。
当n≥3时,a^2=d^n,b^2=h^n,c^2=p^n。
因为,a=d^(n/2),b=h^(n/2),c=p^(n/2);要想保证d、h、p 为整数,就必须保证a、b、c必须都是完全平方数。
a、b、c必须是整数的平方,才能使d、h、p在d^n+h^n=p^n公式中为整数。
假若d、h、p不能在公式中同时以整数的形式存在的话,则费马
大定理成立。
费马大定理,又被称为“费马最后的定理”,由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
它断言当整数n >2时,关于x, y, z的方程x^n + y^n = z^n 没有正整数解。
被提出后,经历多人猜想辩证,历经三百多年的历史,最终在1995年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证明。
费马小定理(Fermat Theory)是数论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其内容为:假如p是质数,且Gcd(a,p)=1,那么a(p-1)≡1(mod p)。
即:假如a是整数,p是质数,且a,p互质(即两者只有一个公约数1),那么a的(p-1)次方除以p的余数恒等于1。
这样就证明了费马小定理。
[1]在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
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命Px(1,2)为适合下列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x-p=p1或x-p=p2p3其中p1,p2,p3都是素数。
[这是不好懂的;读不懂时可以跳过这几行。
]用X表一充分大的偶数。
p≤x,p+h=p1或h+p=p2p3对于任意给定的偶数h及充分大的X,用Xh(1,2)表示满足下面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其中p1,p2,p3都是素数。
1 费马大定理费马大定理:(1)当整数n > 2时,关于x, y, z的不定方程x^n + y^n = z^n.((x , y) = (x , z) = (y , z) = 1[n是一个奇素数]x>0,y>0,z>0,且xyz≠0)无整数解。
这个定理,本来又称费马最后定理,由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而当时人们称之为“定理”,并不是真的相信费马已经证明了它。
虽然费马宣称他已找到一个绝妙证明,但经过三个半世纪的努力,这个世纪数论难题才由普林斯顿大学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和他的学生理查·泰勒于1995年成功证明。
证明利用了很多新的数学,包括代数几何中的椭圆曲线和模形式,以及伽罗华理论和Hecke代数等,令人怀疑费马是否真的找到了正确证明。
而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由于成功证明此定理,获得了1998年的菲尔兹奖特别奖以及2005年度邵逸夫奖的数学奖。
(2)证明方法五十年代日本数学家谷山丰首先提出一个有关椭圆曲线的猜想,后来由另一位数学家志村五郎加以发扬光大,当时没有人认为这个猜想与费马定理有任何关联。
在八十年代德国数学家佛列将谷山丰的猜想与费马定理联系在一起,而安德鲁·怀尔斯所做的正是根据这个关联论证出一种形式的谷山丰猜想是正确的,进而推出费马最后定理也是正确的。
这个结论由威利斯在1993年的6月21日於美国剑桥大学牛顿数学研究所的研讨会正式发表,这个报告马上震惊整个数学界,就是数学门墙外的社会大众也寄以无限的关注。
不过怀尔斯的证明马上被检验出有少许的瑕疵,于是怀尔斯与他的学生又花了十四个月的时间再加以修正。
1994年9月19日他们终於交出完整无瑕的解答,数学界的梦魇终於结束。
1997年6月,怀尔斯在德国哥庭根大学领取了佛尔夫斯克尔奖。
当年的十万马克约为两百万美金,不过怀尔斯领到时,只值五万美金左右,但安德鲁·怀尔斯已经名列青史,永垂不朽了。
费马大定理的内容、发现过程以及证明状况费马大定理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其内容是:如果一个数n大于2,且n不是素数,则存在两个整数a和b使得a^n+b^n=n。
费马大定理是由德国数学家费马在1742年发现的。
当时,费马正在研究一个函数f(x)=x^n+1,并想要证明其对于所有的正整数n都存在一个数x使得f(x)=0。
他发现,当n=4时,存在数x=2使得f(x)=0,但是当n=5时,就不存在这样的数x了。
这个结论使费马意识到,对于不同的n,存在的数x是有限制的,并且这些限制是由n的值决定的。
随后,费马将这个结论表述为费马大定理,并进行了证明。
他证明了,如果n是素数,则必定存在数x使得f(x)=0;如果n不是素数,则必定不存在这样的数x。
费马的证明方法是使用反证法。
他假设n不是素数,并试图证明存在数x 使得f(x)=0。
他发现,如果存在数x使得f(x)=0,则必定有a^n=n-b^n,其中a和b都是正整数。
他又发现,如果a和n互质,则a和b一定也是互质的,这与费马大定理的假设矛盾。
因此,费马认为a和n一定不互质。
接着,费马进一步讨论了a和n的关系。
他发现,如果a和n有公因数d,则必定有d^n|a^n,因此d^n|n-b^n。
这意味着d^n也是n和b^n的公因数,因此d|b。
但是,如果a和b有公因数d,则d|a和d|b,因此d|(n-b^n)。
这与前面的结论矛盾,因此a和b一定互质。
费马得出的结论是,如果n不是素数,则a和b一定互质,这与假设矛盾。
因此,费马得出结论:如果n不是素数,则必定不存在数x使得f(x)=0。
费马的证明方法被称为反证法,即假设某种情况不成立,然后试图证明这种假设会导致矛盾,从而得出结论。
费马的证明方法被广泛使用,并在数学界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证明,直到19世纪末,才有人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对费马大定理进行了证明。
这种方法的思想是,对于n的不同取值,分别考虑费马大定理是否成立。
费马大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现代表述为:当n>2时,方程xn+yn=zn没有正整数解。
费马大定理的提出涉及到两位相隔1400年的数学家,一位是古希腊的丢番图,一位是法国的费马。
丢番图活动于公元250年左右,他以著作《算术》闻名于世,不定方程研究是他的主要成就之一。
他求解了他这样表述的不定方程(《算术》第2卷第8题):将一个已知的平方数分为两个平方数。
(1)现在人们常把这一表述视为求出不定方程x2+y2=z2 (2)的正整数解。
因而,现在一般地,对于整系数的不定方程,如果只要求整数解,就把这类方程称为丢番图方程。
有时把不定方程称为丢番图方程。
关于二次不定方程(1)的求解问题解决后,一个自然的想法是问未知数指数增大时会怎么样。
费马提出了这一数学问题。
费马生前很少发表作品,一些数学成果常写在他给朋友的信中,有的见解就写在所读的书页的空白处。
他去世后,才由后人收集整理出版。
1637年前后,费马在读巴歇校订注释的丢番图的《算术》第2卷第8题,即前引表述(1)时,在书的空白处写道:“另一方面,将一个立方数分成两个立方数,一个四次幂分为两个四次幂,或者一般地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为两个同次的幂,这是不可能的。
关于此,我已发现一种美妙的证法,可惜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
” (3)费马去世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这一段话,却没有找到证明,这更引起了数学界的兴趣。
后来,表述(3)被理解为:当整数n>2时,方程xn+yn=zn (4)没有正整数解。
欧拉、勒让德、高斯等大数学家都试证过这一命题,但都没有证明出来,问题表述的简单和证明的困难,吸引了更多的人投入证明工作。
这一命题就被称为费马猜想,又叫做费马问题,但更多地被叫做“费马最后定理”,在我国,则一般称之为费马大定理。
“费马最后定理”的来历可能是:费马一生提出过许多数论命题,后来经过数学界的不懈努力,到1840年前后,除了一个被反驳以外,大多数都被证明,只剩下这个费马猜想没有被证明,因此称之为“最后定理”。
费马大定理证明过程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如下:a = d (n/2),b = h (n/2),c = p(n/2);那么a 2+b 2 = c 2可以写成d n+h n = p n,n=***当n = 1时,d+h=p,d,h和p可以是任何整数。
证明过程(第1部分)。
如果a,b,c都是大于0的不同整数,并且m是大于1的整数,如果a m+b m = c m+d m+e m具有相同的幂关系,那么在a,b,c,d,e增加比率之后,相同的幂关系仍然成立。
证明:在原公式中a m+b m = c m+d m+e m的定理中,增率是n,n,n>1。
get:(na)m+(nb)m =(NC)m+(nd)m+(ne)m
原来的公式是:n m (a m+b m) = n m (c m+d m+e m) 两边去掉n m后,得到原始公式。
因此,在同侧的功率和差分公式之间有一个递增的比值计算规则,在增大比值后,它仍然是同侧的功率。
2.如果a、b和c是不同的整数,并且m+b = c m关系成立,其中b > 1,b不是a和c的相同幂,当a、b和c逐年增加时,b仍然不是a和c的相同幂。
证明:取定理a的原始公式m+b = c m
当氮、氮、氮的增加率大于1时,我们得到:(na) m+n MB = (NC) m
原来的公式是:n m (a m+b) = n mc m
两边去掉n m后,得到原始公式。
因为b不能转换成a和c的幂,所以n^mb不能转换成a 和c的幂。
因此,等式关系在不是同一个平方的幂的项一起增加后仍然有效。
其中,相同功率的数量项在比例增加后仍为相同功率,不同功率的数量项在比例增加后仍为不同功率。
扩展证明费马大定理(全面版)资料扩展证明费马大定理:证明:m,n属于非负整数, x,y,z是正整数。
j 表示“奇数”,k=2^(m+1)j 表示“偶数”。
按奇数与偶数的加法形式讨论费马方程:1)偶数+偶数:k1^n+k2^n=k3^n2^n 2^m1n j1^n + 2^n 2^m2n j2^n = 2^n 2^m3n j3^n2^m1n j1^n + 2^m2n j2^n = 2^m3n j3^n等式两边同时除以 min (2^m1n,2^m2n ,2^m3n),又分七种情况:A)m1=m2=m3得:j1^n + j2^n = j3^n,偶数=奇数,产生矛盾。
B)仅m1=m2j1^n + j2^n = 2^(m3-m1)n j3^n ,令m4=m3-m1若m4<0j1^n + j2^n = [ j3 /2^(-m4)]^n,[j3 /2^(-m4)]^n为小数, j1^n + j2^n 为整数,产生矛盾。
可见,m4<0时,不成立。
若m4>0,j1^n + j2^n = j3^n 2^(m4)n,n>2若j3是j1^n与j2^n的公因数j1=j2=j3则有j4^n+j5^n=2^(m4)n ——待证明2^(m4)n不是j1^n与j2^n的公因数j1^n/ 2^(m4)n+ j2^n /2^(m4)n= j3^n若j1=j2则有2j1^n/ 2^(m4)n= j3^n奇数/偶数=奇数,产生矛盾,j1不等于j2奇数 /2^n ,为末尾为5的小数若要 j1^n/ 2^(m4)n+ j2^n /2^(m4)n等于整数, j1^n/ 2^(m4)n与 j2^n/2^(m4)n的小数位数要相同j1/ 2^(m4)与 j2 /2^(m4)的小数位数也要相同通过计算观察, j1^n/ 2^(m4)n+ j2^n /2^(m4)n要等于整数只能等于奇数,推出j3=奇数j1^n/ 2^(m4)n+ j2^n /2^(m4)n=奇数j1^n/2^n+ j2^n/2^n =奇数乘 2^(m4-1)n奇数乘2^(m4-1)n不等于奇数,产生矛盾,可见,m1<m3时,也不成立。
费马大定理目录[隐藏]原理简介理论发展理论发展证明方法应用实例费马大定理Fermas last theorem[编辑本段]原理简介费马大定理:当整数n > 2时,关于x, y, z的不定方程x^n + y^n = z^n.((x , y) = (x , z) = (y , z) = 1[n是一个奇素数]x>0,y>0,z>0)无整数解。
这个定理,本来又称费马最后定理,由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而当时人们称之为“定理”,并不是真的相信费马已经证明了它。
虽然费马宣称他已找到一个绝妙证明,但经过三个半世纪的努力,这个世纪数论难题才由普林斯顿大学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和他的学生理查·泰勒于1995年成功证明。
证明利用了很多新的数学,包括代数几何中的椭圆曲线和模形式,以及伽罗华理论和Hecke代数等,令人怀疑费马是否真的找到了正确证明。
而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由于成功证明此定理,获得了1998年的菲尔兹奖特别奖以及2005年度邵逸夫奖的数学奖。
[编辑本段]理论发展1637年,费马在阅读丢番图《算术》拉丁文译本时,曾在第11卷第8命题旁写道:“将一个立方数分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一个四次幂分成两个四次幂之和,或者一般地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成两个同次幂之和,这是不可能的。
关于此,我确信已发现了一种美妙的证法,可惜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
”(拉丁文原文: "Cui us rei demonstrationem mirabilem sane detexi. Hanc marginis exiguitas non caperet.")毕竟费马没有写下证明,而他的其它猜想对数学贡献良多,由此激发了许多数学家对这一猜想的兴趣。
数学家们的有关工作丰富了数论的内容,推动了数论的发展。
对很多不同的n,费马定理早被证明了。
但数学家对一般情况在首二百年内仍一筹莫展。
费马定理
费马定理,也称为费马大定理或费马最后定理,是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德·费马在17世纪提出的一个数论问题。
该定理的原始陈述是:对于任何大于2的整数n,不可能找到三个正整数a、b、c使得a^n + b^n = c^n成立。
费马在其手稿中提出了这个猜想,并表示自己有证明,但未给出具体证明。
这个猜想在数学界引起了长期的关注和研究,成为数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直到1994年,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证明了费马定理的一个特例,即当n大于2时,方程a^n + b^n = c^n没有正整数解。
这一证明被广泛认可并获得了费尔马奖。
然而,怀尔斯的证明并不能推广到一般情况,即对于所有大于2的整数n。
至今,费马定理在一般情况下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数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一个通用的证明方法,但目前还没有找到。
费马大数定理的证明费马大数定理,又称费马最后定理,是指对于任意大于二的整数n,不存在三个正整数x,y,z,满足x^n+y^n=z^n。
该定理由法国数学家费马在16世纪提出,直到350年后才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证明。
本文将介绍怀尔斯的证明过程。
1. 介绍费马大数定理是数学史上最为著名的问题之一。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637年,当时,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德·费马在一份手稿上写下了这个定理。
他声称,他有一种非常漂亮的证明方法,但此方法无法放在边缘。
直到费马逝世时,没有人发现他的证明。
一个小橄榄球不断变大,最终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19世纪,一些人试图证明费马大数定理,但均无功而返。
因此,这个问题被视为是挑战人类智慧的代表之一。
直到20世纪,安德鲁·怀尔斯在1994年终于证明了这个定理。
这是一个被认为是不可能被解决的问题,在科学界引起了轰动。
2. 安德鲁·怀尔斯的证明怀尔斯的证明包括引入一种新理论称为modularity form和整体及局部Galois表现法(Galois representation)。
这些新概念及巧妙的手法得以将对数塞方程转换成Galois表现。
具体而言,怀尔斯通过寻找工具性的Galois出现将整数塞型转换为相应的椭圆曲线。
在解决相关的可重疊条件后,他能够实现d夹层效应终于发挥出作用。
这个步骤将已知的定理中的θ函数和几何在一起,从而极大地简化了原来异常复杂的任务。
最终,怀尔斯发现了一个与模现在稳定光谱有关的模形式系统,发现了一个非常精确的相关定理,没有留下任何条目。
这个转换是一种先进的代数及几何工具,怀尔斯成功地使用了它来证明费马大数定理。
3. 意义费马大数定理的解决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是数学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一次极限考验,怀尔斯的成功证明在数学界和计算机科学界中受到了极高的赞赏。
费马大定理n=4
费马大定理是数论中著名的一定理,由法国数学家费尔马在17世纪提出。
该定理表明对于任意大于2的正整数n,方程x^n + y^n = z^n没有正整数解。
这个定理在数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数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寻找这个定理的证明。
然而,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一直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尽管费马自己声称对于n=4的情况已经找到了证明,但他并没有将证明公之于众。
因此,数学界一直存在着关于费马大定理的争议和猜测。
近年来,随着数学研究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取得了一些进展。
通过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数学家们对n=4的情况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他们发现,当n=4时,费马大定理确实成立,即方程x^4 + y^4 = z^4没有正整数解。
这一发现为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数学家们通过分析n=4的情况,试图推导出适用于其他n值的证明方法。
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一般情况下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但对于n=4情况的证明为数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方向。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对于数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涉及到数论中的重要问题,还涉及到代数几何、模形式等数学领域的交叉研究。
解决费马大定理不仅可以填补数学理论的空白,还能够为其他数学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总之,费马大定理在数学界被广泛地研究和讨论,尤其是对于n=4的情况。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般情况下的证明,但通过研究
n=4的情况,数学家们对于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信随着数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费马大定理的完整证明终将会被找到。
数学趣味小知识数学是一门智力的艺术,也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科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它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趣的数学小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数学的魅力。
1. 费马大定理费马大定理是数学界最具盛名的问题之一。
它由法国数学家费马在17世纪提出,直到1994年才被安德鲁·怀尔斯证明。
该定理表述为:对于大于2的整数n,满足a^n + b^n = c^n的整数解a、b、c不存在。
这个问题简单的表述隐藏着巨大的难度,数学家们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才找到了证明方法。
2. 黄金分割比黄金分割比是数学中一个非常神奇的数值,用希腊字母φ(phi)表示,近似值为1.618。
它具有奇特的性质,在艺术、建筑和自然界中被广泛应用。
黄金分割比的美学效应在人类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许多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子和雕塑都遵循黄金分割比,被认为是最美丽的构造比例。
3.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有趣且具有无限性的数列。
它的定义是:第0项为0,第1项为1,从第2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数列的前几项为0, 1, 1, 2, 3, 5, 8, 13, 21, 34,以此类推。
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也有很多的应用,比如植物的叶子排列、兔子繁殖等。
4. 四色定理四色定理是一个关于地图着色的问题。
它表明,任何一个平面地图上的区域可以用最多四种颜色进行着色,使得任意相邻的区域不会有相同的颜色。
这个问题在19世纪末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直到1976年才被数学家们证明。
5. 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可以用于快速估算一个数的平方根。
对于一个正整数n,它的算术平方根可以通过以下迭代公式计算:将n除以上一轮的结果,再将结果与上一轮的结果相加,然后除以2。
重复这个过程直至结果不再变化。
例如,计算25的算术平方根:初始猜测为5,迭代一轮后结果为5.2,再迭代一轮后结果为5.0,不再变化。
因此,25的算术平方根为5。
6. 阿基米德螺线阿基米德螺线是一个数学曲线,它的方程可以用极坐标表示为:r = a + bθ,其中r为极径,θ为极角,a和b为常数。
储备公式1.费马大定理(Fermat Last Theore m ):当2n >时,nnnx y z +=无0xyz ≠的整数解; 当3n =时,333x y z +=无0xyz ≠的整数解; 当4n =时,444x y z +=无0xyz ≠的整数解; 当5n =时,555x y z +=无0xyz ≠的整数解; 当7n =时,777x y z +=无0xyz ≠的整数解;(2)n n n x y z n +=>2.商高方程222x y z +=满足(,)(,)(,)1x y y z z x ===,,x y 奇偶性不同的全体本原解为:22222;;x pq y p q z p q ==-=+其中,p q 满足下面的条件: 0;(,)1;,p q p q p q >>=奇偶性不同3.Fermat 无穷递降法4.4n =时,Fermat 大定理证明过程当4n =时,444x y z +=无0xyz ≠的整数解;原理:无穷递降法和毕达哥拉斯三元数组证明:用反证法。
若有正整数解,那么在所有正整数解中,必有一组解 假如存在,,x y z 满足444x y z +=,且满足(,)(,)(,)1x y y z z x === 初等数论(P99)定理4:不定方程:442x y z +=无0xyz ≠的解。
证:用反证法。
假若方程有正整数解,那么在全体正整数解中,必有一组解000,,x y z ,使得0z 取得最小值。
我们要找出一组正整数解111,,x y z ,满足10z z <,得出矛盾。
(1)必有00(,)1x y =。
若不然,就有素数00|,|p x p y 。
由此及式442x y z +=推出42200|,|p z p z 。
因此,2000000,,x p y p z p 也是方程的正整数解,这和0z 的最小性矛盾。
因此,22000,,x y z 是方程的本原解,00,x y 必为一奇一偶,不妨设02|y ,以及00(,)1z y =(2)2210000(,)1g z y z y =-+=。
因为2210000|(2,2)2(,)2g z y z y ==,由此以及定理中的方程可以推出:22400000()()z y z y x -+=可知2400z y u -=,2400z y v += 这里0,(,)1,,v u u v u v >>=都是奇数,进而有22222()()2v u y v u +=-。
(3)22222(,()/2)1g v u v u =-+=。
因为222222222|(,)|(2,2)2(,)2g v u v u v u v u -+==由,u v 互素,可推出222u v +为奇数,因此,21g =。
故可得到:222222,()/2v u a v u b -=+=,这里0,0,(,)1,a b a b >>=及2|a ,2b 。
(4)由,u v 满足的条件以及上述过程推得:00b v z <<<及,,u a v 是方程的本原解,且2|a 。
因此必有,r s 使得2222,2,u r s a rs v r s =-==+可得442r s b +=这表明,,r s b 是方程的正整数解,且有0b z <,这和0z 最小性矛盾,所以方程无整数解,证毕。
由此可知:不定方程:444x y z +=无0xyz ≠的解。
5.3n =时,Fermat 大定理证明过程当3n =时,333x y z +=无0xyz ≠的整数解;(1) 引理1:设2s ,那么3223,(,)1s a b a b =+=(2)成立的充要条件是存在,αβ使得223, (,3)1s a αββ=+=,(3)及32239 33a b ααβαββ=-=-(4)证明:充分性 设后面的两式成立,为使推到清楚,利用复数运算。
可知()()s αα=-因而有){}){}()33332233223232223()()(9)33(9)33(9)333s ααααβαββααβαββααβαββ==--⨯---=-+- 由此以及条件可推出3223s a b =+.由(,3)1αβ=可得(注意:2,2s αβ±)2222222222(,)(9,)(8,)(,)1a b αβαββαββαβ=--=-=-=这就证明了:3223,(,)1s a b a b =+=成立。
必要性 设3223,(,)1s a b a b =+=成立,这时必有3s ,因此,s 的任一素因数p 一定满足3,(,)1p p ab >=,(5)必有31p ⎛⎫-= ⎪⎝⎭(6) 以()s Ω记s 的素因子的个数(按重数计),且约定(1)0,Ω=,如(6)2,(4) 2.Ω=Ω=我们对()s Ω用归纳法来证明必要性。
当()0s Ω=,即1s =时有1,0a b =±=。
所以必要性成立。
假设对()(0)s n Ω=≥时必要性成立,当()1s n Ω=+时,设s pt =,p 是素数,()t n Ω= .由于p 满足(6),可知: 22113p αβ=+(7)且显然有11(,3)1αβ=(8)由充分性的证明知3223,(,)1,p c d c d =+= (9) 32231111119,33c d ααβαββ=-=-(10)由此以及式(2)可得:633322222222(3)(3)()()()()()()()()(3)3()(3)3()p t p s c d a b c a c a c a c a ac bd ad bc ac bd ad bc ==++⎧++⎪=⎨++-⎪⎩⎧++-=⎨-++⎩(11)下面来证明:,ad bc ad bc -+两数中有且仅有一个被p 整除,我们有(利用(2)式和(9)式)2222223322()()(3)(3)()ad bc ad bc a b d c d b p t d b -+=+-+=-,(12)因此p 至少整除其中的一个数。
但若|(,)p ad bc ad bc -+,则|(,)p ad bc (因为3p >).而式(9)知p cd ,所以|(,)p a b ,这和(,)1a b =矛盾,这就证明了所要的结论,且由式(12)知被p 整除的数必能被3p 整除。
假设3|p ad bc -,(对3|p ad bc +可同样讨论),由式(11)知:3223,t u v =+(13) 33(3)/,()/u ac bd p v ad bc p =+=-.(14)我们来证明必有(,)u v =1.(15)由式(9)和(14)得:22223(3),(3)ac bd u c d ad bc v c d +=+-=+由此推出(分别消去,b a )3,a uc vd b ud vc =+=-(16)从以上两式以及(,)1a b =就推出(15)成立。
至此我们得到:()t n Ω=且有式(13)和(15)成立,因而由归纳假设知,必有22,αβ2222223,(,3)1t αβαβ=+=(17)及32232222229,33u v ααβαββ=-=-(18)由(7)和(17)可得(类似于式(11))2222221122(3)(3)3s pt αβαβαβ==++=+(19) 这里取121221213,αααβββαββα=+=-(20)这样,为了证明当()1s n Ω=+时必要性成立,只要证明对所取的,αβ式(4)成立,及(,3)1αβ=,为使推导更清楚,我们仍利用附属运算,式(16)可写为:()()a c u +=+式(10)可写为:311()c α=式(18)可写为322()u α=由以上三式及式(20)可得{}3312122121(3))()a ααββαββαα+=++-=比较上式两边的实虚部就推出结论成立,由式(2)知(,3)1a b =,由此,及式(4)即得(,3)1αβ=,证毕。
定理1的证明 用反正法,假设有0xyz ≠的解,设000,,x y z 是这样的一组解,使得000x y z 取最小值。
显见,必有000(,,)1x y z =,进而推出000000(,)(,)(,)1x y y z x z ===所以, 000,,x y z 必为两奇一偶,不妨设02|z (若0y 为偶,则000,,x x y z z y ==-=-是(2)的解;若0x 为偶,则000,,x z y y z x =-==-就是(1)的这种解)。
令0000002,2x y u x y w +=-=(21)显然有000u w ≠,若不然,必有00x y =,由此及00(,)1x y =及002x y 可推出(为00002,(,)1u w u w ±=(22)由式(21)得3332200000000()()2(3)z u w u w u u w =++-=+(23)以下分(i )03u ,(ii )03|u 两种情形来讨论。
(i )03u 的情形。
由式(22)知,这时有22000(2,3)1u u w +=可知322300002,3u t u w s =+=由引理2可知,必有,αβ使得223223003,(,3)1,9,33s u w αβαβααβαββ=+==-=-所以, 32(3)(3)0t ααβαβ=-+≠容易验证2,3,3ααβαβ-+两两既约,因而可知:3332,3,3ασαβταβρ=-=+=显然,,στρ是(1)的解,即333τρσ+=但是这时有33333300000000002t u x y x y z x y z στρ≠===+≤+=<之后一步用到了001x y >(前已指出001x y =时必有00z =,所以不可能),因而有0000x y z στρ≠<这和000x y z 的最小性矛盾。
所以不可能。
(ii )03|u 的情形,设003u v =,式(23)变为322000018(3)z v v w =+可知322301001018,3v t v w s =+=由引理2可知,必有11,αβ使得22322311111011101113,(,3)1,9,33s w v αβαβααβαββ=+==-=-所以, 31111110(/3)2()()t βαβαβ≠=-+容易验证111112,,βαβαβ+-两两既约,因而可知:333111111112,,βσαβταβρ=+=-=显然111,,στρ是(1)的解,即333111τρσ+=但是这时有333333111100000000000/32/32/9/9/9/9t v u x y x y z x y z στρ≠====+≤+=<这和000x y z 的最小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