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教你——少走弯路写好各类研究文献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0
博士生传给硕士生的经验~~这实在是一篇少走许多学习弯路的好文章来源:安雪的日志这实在是一篇少走许多学习弯路的好文章1. 先看综述,后看论著。
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2. 早动手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3.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
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
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4. 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过总会遗忘。
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
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5. 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
p 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
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
否则等于没看。
6. 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7.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
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8. 交流是最好的老师。
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
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
千万不能闭门造车。
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9. 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
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
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
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
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
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
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
怎样高效的阅读文献我们很多的时候,闷在实验室闭门造车,实在不如稍抽出一点时间看看文献,看看别人是否有同样的困惑。
要想有成绩别无他法只有读,读,大量的读文献,尤其国外的。
1.阅读文献的来源精研数据库,对于文献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应该深入研究。
重要的如ISI,Medline,Ncbi等了。
因人而异添加数据库到你的收藏夹。
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group所发表的论文并认真研读。
对于本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袖人物和实验室,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研究他们的主页。
可以在google上免费订购你所感兴趣的alert,他24小时更新,会不间断的向你信箱发送网上出现该话题的文章。
经常上网看看最新的资讯说不准会激发你一时的灵感。
定期读几篇cell,nature,science还是很重要的,不要认为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就不关心,其实目前生物医学界的许多方法和思路是相通的,nature,science上最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领域上完全可能豁然开朗。
对于你从事的领域的重点杂志(NO.1)(<<国外医学>>各个分册每期都有许多可读的综述,注意自己专业的核心期刊的专辑,增刊,很重要!),应该是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都阅读一下,然后是重点阅读。
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至少每篇的TITLE & ABSTRACT应该阅读的。
特别要注意中文综述文章后的英文参考文献,可以用回顾性的方法查找该问题的最初起源及奠基性文章。
查阅大量外文文献,然后从文献的文献再去查找,如此往复循环,你的idea 不知不觉中就被启发开来。
我们老板说过,看文献,最重要,最有权威,也最有深度的是什么,就是你查找的文献的文献。
读文献一定要注意文章后面列出的参考文献,按图索骥,就很易找到更多文献,而且被引次数越多的越重要!!通过搜索参考文献的作者,期刊目次找到更多该领域的文章.2.如何查找阅读文献1)课题未定:我很是崇拜神经所蒲教授的观点,阅读文献从教科书开始-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查找相关综述,你会发现书上一些所谓的成熟观点,在综述中是“推测”,然后找原始文献,你会发现,有许多实验证据是在当时条件不够的情况下的初步探索。
留美博士看文献的一点经验本人在美国多年,经常会和一些新生谈起如何做科研的话题。
科研里面,要做得很多,但看文献则是最基础的。
经过和不同的同学,学者讨论交流,我将看文献的一点经验列出,希望和朋友们交流。
1,外文文献又多又看不懂,怎样办?不要怕。
先找2-3篇比较有代表的文章,反复的看,不懂的词查字典,标注。
真正的把这几个文章吃透。
以后的文章就大同小异了,看起来就简单了。
如果先贪多,而不扎实的看,后面的文章还是看不清楚。
所以开始要精看。
以后的文献可以根据需要而精看或泛看。
2,初涉及一个课题,可以看几篇综述文章,看看自己的方向处于什麽位置,看看别人采用了什莫方法,自己可以借鉴一些什莫。
3,然后,可以深入的看具体的文献。
4,扩大文献范围,不要只看与课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可以看一些关系不很密切的方向的文献,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创意。
比如,无基体纳米铁线的研制可以参考有基体纳米铁线的研制,而纳米铁线的研制可以参考纳米碳的相关方法,等等。
好的创意往往来源于不同领域的交叉和借鉴。
做实验,看文献,写论文经验谈看文献:1、看文献要选择有深度,影响因子高的文献阅读,对于化学类的比如:ACS,Wily,Elsver等要经常检索2、下载文献过程中就要把文献重新命名,命名为原文献标题+出版年+杂志3、看文献过程中要记得做标记,否则过一段时间就忘了,标记内容包括文章主要讲的内容,对于实验有帮助的要点,特殊方法,机理解释,重要结论4、每看完一篇文献记得将其录入文献整理Excel,整理好后便于日后查看5、看文献过程中将对自己有帮助的实验过程即使的摘抄到当月汇报的PPT中,在汇报前整理,确定下阶段实验安排做实验1、做实验一定要按照操作安全规定做,不能图省事随意做2、实验前对于未知药品,先检索其基本理化性质,再做实验3、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人身安全,尽量在通风厨中进行,注意防护4、实验过程中注意要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反应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条件5、实验过程中,要时刻留意温度,时间变化,不能忽视忘记实验在进行6、做实验过程,在模仿的基础上争取创新,先做实验条件优化,不讨论中间过程,得到性能良好的产物,在做性能表征,即先测试在表征7、订购仪器时,记得各部分关键部件规格,不能一问三不知。
今年考取北京大学心理学研究生的同学的分享(希望对跨专业的同学有些帮助)考研结束已经有一段时间,一直没有时间让自己沉淀下来,好好做个总结。
现在结果已定,毕业的琐事也弄的差不多,是时候来完成这道工序了。
在考研期间,我得到了许多人的无私帮助,因此现在对考研的经历做个小总结,一来履行对南师余诚学长的承诺(我曾在他那购买了许多心理学资料,并且获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给我的复习带来了莫大帮助),二来也希望我的经历能够给学弟妹们提供一点点帮助。
考研的盆友们时间宝贵,那我就简明扼要的介绍一下我的复习经历和自认为比较好的学习方法。
当然每个人适合的学习方法不同,我的方法仅仅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我考研的成绩是政治71,英语74,心理学综合210,总分355。
英语因为很喜欢英语,我大学四年中英语一直没有丢,几乎每个学期都有给自己安排一个英语考试作为学习目标,因此英语的感觉一直不错。
下面讲一下我专为考研英语做的功课。
1、大三寒假期间,我报了新东方的考研英语强化班,整个课程上下来,我对考研英语有了大致的了解,记了许多有用的笔记,对英语复习有了大致的想法。
个人觉得这个课程对我最有用的是翻译和阅读。
2、单词我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背的单词,用的是星火分三册的那种单词书。
背单词一定要多重复,且滚动快,多见才能记得住,那本单词书一共有15个list,我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一个月过一遍,因此每天半个list(没记错的话是13面),第一天背一遍,第二天重复前一天的内容,周末再把这个星期的内容重复一遍,刚开始比较吃力,习惯了就会好。
我背单词都是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我一般早上6点~6点半起床,7点左右开始早自习,8:20上课前基本能将一天的单词背完。
有人问:一天背那么多能记得住吗?关键就是要多重复!过完一遍马上过下一遍,并且,根据记忆的首因原则和近因原则,单词书要正着过,倒着过,从中间开始过。
到了中期单词比较熟练的时候,就改为每天过一个list,后期就开始把单词放到一遍,一个月过一次,用阅读来巩固单词,把省下来的早晨的时间用来背专业和政治。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格式要求论文格式要求可以规范学生的论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论文质量。
小编整理了北京大学博士论文格式要求,欢迎阅读!北京大学博士论文格式要求一、论文中文题目(居中,2号字,黑体)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需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第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
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
二、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
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索引(作者索引)。
大致分为两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
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
三、作者中文通讯地址(居中,5号字,宋体)四、中文摘要(30-50字,小4号字,宋体)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
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着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那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练,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
例如,对于6000字的一篇论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论文摘要不要例举例证,不讲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做自我评价。
五、中文关键字(3-5条,小4号字,宋体)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
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文献的收集、研读与整理作者:车蕾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17期摘要:本文就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文献收集、研读与整理等问题作一论述。
首先总结了通过按图索骥、运用相关数据库等收集文献的方法,接着探讨了文献研读的顺序、研读笔记的记录要点及Mindjet等工具的研读辅助作用,分析比对了Endnot、Notefirst等常用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通过文献挖掘研究创新点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字:博士论文;文献研读;参考文献管理软件;挖掘创新点;学术精神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84-02博士毕业论文的撰写大概需要如下几个步骤:确定研究方向、收集并研读文献、挖掘创新点、撰写开题报告、开展论文研究及创新、撰写发表小论文、撰写博士论文。
文献研读既是撰写博士论文的开始,也是关键。
通过文献研读,可以了解相关主题领域国内外研究前沿动态和已有成果,包括原始文献和研究文献、调查实验结果、统计数据(年鉴、报告),研读过程中应重视经典和信息的更新、尽量检索权威期刊、尽量引用权威数据[1]。
本文就文献收集、研读、整理等问题作一论述。
一、收集文献研读文献的前提是有文献可读,因此首先涉及到收集文献。
收集文献一般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搜集综述性文献,一种是带着问题去搜索,即根据作者和关键词利用各种资源去检索。
阅读综述性文献是我们在论文研究前期获取更多文献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综述性文献中,研究者会罗列出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且还要对这些参考文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说。
这样就可以按图索骥,即根据这些评说和所罗列出来的文献去进一步搜集更多的文献,再从中找出更多的参考文献。
这类文章信息量大,论述精辟,读后不但有助于掌握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内容,而且能帮助我们掌握研究领域的大方向和框架,哪些人、哪个大学或研究所、在哪个方向比较强等等;另外,通过泛读摘要,可以挑选最相关的文章进行精读。
博士如何做好科研、发表文章和生活2009-03-29 14:13:38| 分类:work and study |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在学校BBS的phd版就有许多博士生同学发牢骚,说要退学的,后来了解还真退学好几个。
也许现在在这个不重视培养研究生、人才泛滥的社会大环境下,退学也许还真是好事。
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有不怕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
虽然博士生自嘲自己为高级打工仔,但说实话,应该庆幸自己比那些农民工要好些,我不是贬低农民工,我自己也是农民的儿子,正是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就受苦很多,所以我自己就很珍惜我自己读大学、读硕博士的机会,没有经历过困苦和挫折,就不会知道珍惜,搞科研也是如此。
无论你以前多么优秀、无论你的专业或方向如何、无论你是否在名校读博、无论你是否有牛的导师、无论你科研路上多困难,希望都要摆正心态安心踏实的去做人、去做自己、去做即使你不喜欢的实验和科研,因为你是博士生,退N步说,早博士毕业为好。
如果觉得生活或者科研一时苦闷,要及时适当发泄心中不满或者郁闷,比如去运动,找要好的同学倾诉,找宿友打牌游戏等,,不要憋在心里,这样积累容易爆发伤人伤己。
硬件主要是指实验设备、电脑相关设备,实验设备这个自不用说了,巧妇难为无米之吹嘛,好的博士生会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设备进行创新性工作,所以说发文章创新点很重要,即使现有设备不理想,我们博士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去创造“设备”、创造条件,比如对设备就行改装、自制简易设备,那些动辄百万价格的设备,我们是没办法的,可以通过去本校其它院系或者校外单位进行加工实验或者测试,这个博士生得和老板商量商量了。
初入课题的小博,如果没有师兄师姐的帮助,肯定会有一些迷茫,特别是硕博研究方向相差较大的小博。
因此,有师兄师姐的帮忙或者指导,大部分博士生才顺利进入课题,而大多数老板都喜欢将新招的博士生推给那些高年级的博士生,让师兄师姐带着他、指点他,这种情况很普遍,希望准备考博的同志们接受这个现实,不要总抱怨老板对你的指导很少,你应该想想自己是博士生而不是硕士生了。
文献研究的途径朱玲内容提要:文献学习,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在专题研究中,如果能够发现精品并且精读之,就有可能使研究从高起点展开。
本文试图向经济学青年提供一些文献辨识、搜寻、学习和综述的经验。
关键词:文献学习研究方法近年来,我在评审多部博士论文时注意到,作者在参考文献目录中罗列的着作,堪称经典文献或专题精品的不多,学术价值和信息量稀薄的报纸宣传文章不少。
还有相当一部分列出的着作,并未在其文献综述和正文中有任何涉及。
对此,我特意找了一些博士生询问究竟,方知原因在于一是作者没有下功夫搜寻和阅读文献,二是可能为了凑字数,就把良莠不齐的发表物一股脑儿地收了进来。
更令人诧异的是,有的文献综述通篇提到的几乎都是经典论着,可在论文末尾的目录中却不见这些文献的踪影。
大家推测,这种首尾不相顾的情况,极有可能是作者聘用不同的“枪手”分工“捉刀”所致。
本文的目的,是与青年经济学人探讨文献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以下讨论撇开“枪手”案例不谈。
我理解,文献综述和参考目录对于其作者,是一种思想形成过程的记录;对于读者,则是一种特定专题研究线路的标识。
尤其是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它既不是用来出示作者读书成绩的证明,也不是展现其博学强记的工具,而是扎扎实实从事学术论着写作的开端。
因此,针对经济学博士论文中常见的文献研究问题,本文拟将围绕相关的文献搜寻、鉴别、学习和综述等环节,逐一说明注意事项。
有鉴于博士生一般均已掌握文献搜寻的技术手段和应有的阅读技巧,所以我把文章的重点置于辨识、学习和综述写作方法上。
一、精品文献的特征形象地说,搜寻文献如同研究者在寻找前人的足迹,以便从他们驻足的地方起步继续前进。
不过,只有精品文献才有可能使后人“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
发现精品的前提,是把握此类文献的创新特征。
20多年前,我从董辅礽先生那里听到一番与此相关的精辟议论。
他认为,能够使博士论文出新的要素有3个,即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资料1。
由此我理解,那些堪称精品的文献或者是具有独到的思想和视角,或者是创造和发展了某种分析工具,抑或是蕴含着从1参见:朱玲,2005,伴随发展的脚步,山东人民出版社,第264页,济南。
如何撰写超高水平论文?这是史上最全论文指导!本文来自科学网、北大国发院管理博士项目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博士研究生主要要完成的工作。
由于存在着较高的难度,较长的写作周期,以及在创新,写作规范,实际及理论意义等方面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博士论文的完成一般说来是有相当难度的。
一篇好的博士论文不仅是一本好的学术专著,而且还是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学术探索成果。
一个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就应该达到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学者的转变,就应该变成为所研究领域的一位专家。
尽管对于博士生有着如此高的要求,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存在着一些规律可寻的。
下面,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包括自己读博士的经验和带博士生的经验),我简单谈一谈关于如何准备博士论文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研读文献一般来说,一个博士生在入学后就已经确定了其博士论文所属的领域或者方向,因为这是在报考和录取时就确定好了的,除非入学后还要进行修改,而那是另当别论的。
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课程的学习并且取得应有的学分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文献的收集和研读的过程中了。
文献的收集及研读对于博士论文来说既是一个开始,又是非常关键的。
你过去没有进行过研究,现在也没有仔细研读该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怎么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
所以,在这个工作之前,你只可能是一张白纸,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也不会使用该领域中的常用技术,不可能只是这样白版一块就可以做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
搜集文献收集文献可以从网络,图书馆,书店和朋友同学那里取得。
主要是要显灰到一些(哪怕是只有一篇)该领域出现的“近期”的综述性文献,一般是不超过三年以前发表的论文。
什么是综述性文献呢?一般来说,英文的综述性文献在题目上有“…..review….”(一般为较为通俗的综述评论)或“survey”(一般为比较专业化的文献综述)这样的字样。
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不是在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回顾,评论某个领域在最近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研究情况,并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进行评论,最后还要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创新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一)时间的付出【序:我从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整整16个春秋,但博士阶段的感受仍然历历在目。
我从指导自己独立实验室的第一个博士生到现在也已经13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已经有11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大学里担任独立实验室的PI。
他们的成长过程差别极大,性格、能力也各有不同。
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简单地遵循另外一个优秀科学家的足迹脱颖而出。
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的成功是不可能复制的。
但是,优秀科学家常常具备的共同特点应该对年轻学生有很大启发。
本文主要来自我在200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里一次2.5小时的讲座,又综合了一些随后的思考和总结。
在那次讲座中,我一再强调,我的目的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按照我讲的去做,而是希望从根本上冲击、振荡一下研究生的思考角度,启发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本文很长,分四部分陆续发表出来。
】1.时间的付出。
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这是一条真理。
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有时,个别优秀科学家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成功凭借的是运气,不是苦干。
这种回答其实不够客观、也有些不负责任,因为他们有意忽略了自己在时间上的大量付出,而只是强调成功过程中的一个偶然因素,这样说的效果常常对年轻学生造成很大的误导,因为有些幼稚的学生甚至会因此开始投机取巧、不全力进取而是等待所谓的运气;另外一些学生则开始寻找他们的运气,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了与科学研究无关的事情上面。
说极端一点:如果真有这样主要凭运气而非时间付出取得成功的科学家,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是攫取别人的成果,而自己十有八九不具备真正在领域内领先的学术水平。
大约在十年前,著名的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email是蒲先生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
科研记录随笔—寻找灵感—>整理思路—>写作论文已经上博士4年多了,不是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的那种,可想心里毕业的压力有多大,一直想提起笔来写点东西,都被自己的一个个理由放弃了。
今天晚上跑了5圈,回到宿舍洗了个澡,一身轻松。
坐在电脑前想想这几年来的历程,毕竟也在小木虫混迹两年多了,还是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也算是自己的一个总结吧。
如果博士读到第2年结束,我劝那些仍然挣扎要不要放弃读博的同志们,好好思考思考,不要轻易地放弃。
因为我在那时也有几个月有过放弃的想法,觉得自己的选择真是个错误。
第一,团队的学术水平很一般,自己的老师没有几篇EI检索的第一作者文章,仅有的第一作者都是核心,可想老师的学术水平有多高;第二,老师也没什么像样的项目,有的都是那些靠关系拉来的横向课题,大家都知道目前的中国现状,横向课题基本都是老板用来赚钱的,很难有高水平的论文做出来;第三,自己的导师基本上不怎么管,也就是中国式的放羊……如果这样的情况也存在你身上,我劝你认真想一想,不要怨天尤人。
第一,在中国现在的博士导师(教授)可以说好多都是77年之后读的书,那是上学读书的人少,好歹毕了业留在学校,混到现在也都是教授-博导之类的了。
由于当时中国的现状,基本上百废待兴,可想教育水平层次的高低,不信的话,你可以搜搜当时的高考题,自己看看就知道了。
因此第一点是中国的历史所造成的,个人无法改变。
当然也有不少很牛的老师,但是我觉得学术水平低的老师,在中国目前情况下是普遍存在。
第二,由于第一点老师学术水平差,就很难申请到纵向课题,这也是现状,个人很难改变。
个人能做的下面再说。
第三,中国的博士硕士生放羊式教育,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一切的根源就是老师的学术和管理水平差。
如果老师学术水平差,但是负责,那么你是幸运的。
如果老师学术水平差,但是不怎么管,那么你更要靠自己了。
想想吧,狼多肉少是中国人口多所造成的现状,不论那个学校,我想放羊的情况都是存在的。
考博经验——北大牛人的考博经验分享我作为跨专业的学生,报考了北大、清华、人大三所学校的社会学专业。
清华和人大是全系第一名,北大是本教研室第一名,全系第二名。
我最后决定在北大和清华中选一所学校继续我的学业。
应《窗口》之约,今天和大家一同探讨一下关于考博的问题。
一、考博的准备工作决定考博之前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弄清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如果仅仅是为了逃避就业难的话,那么这无疑是在给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挖陷阱。
研究生可以混毕业,但博士生则是不能的,因此是否愿意并能静下心来从事研究是做决定的一个首要问题。
考博第一项工作是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能仅仅看热门度或者考试的难易度。
我在咱们学院念思政,而考博的专业是社会学,换专业是兴趣使然,未来要从事好多年的研究,必须选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
社会学是一门让我激动的学科,一看见社会学书籍我就难以压制住对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以学术为业”的憧憬。
正是这种狂热,使得我在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博士考试中能够胜出那些念了至少7年社会学的科班人士。
因为喜欢这个专业,所以我有激情,有恒心,更有信心。
然后是确定学校。
我的建议是选择学校的底线是咱们本校。
因为兴趣上的选择无疑是一种愉悦,但未来的就业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所以学校的牌子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因素。
最后是联系导师。
请大家务必注意这一点,因为对于录取与否的决定因素不是别人,而是你所选择的导师。
首先,你得知道这个导师的研究方向、他本人的知名度、公平度。
其次是一定要弄清楚这个老师今年是否招生,以及是否有内定候选人的倾向。
我今年之所以报了北、清、人三个学校,主要就是因为在报考导师时失误了。
我一直想去的是北大,当报考完后,才知道所选导师自己本校所带的硕士生要硕博连读(北大硕博连读的学生是不参加初试的,只参加复试,而且占名额)。
好的学校都是一个导师只带一个博士生,所以如果当年根本就没有名额的话,你参加考试的意义就不是很大,除非你的各方面表现特好。
北大博士的论文发表经验:快写、细改、慢投1、投刊不能心急核心期刊,只要是那些比较正规的刊物,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它们的审稿体系一般都是非常完善的,稿件审理都会按照初审,专家外审,主编终审的步骤进行,时间为一个半到三个月之间,部分积压过多的刊物可能达到四个月或者半年,而且很多核心期刊的编辑并非天天上班,往往一星期的某一天去上班,所以你投稿的时机也会决定审稿的时间。
另外你的论文是否有新意,是否正对本刊物的口味,国内审稿专家是否广泛,你的论文的审稿专家是否与该编辑部有联系,都会影响审稿时间。
看到很多同学投稿一两个星期,就着急的要命,就恨不得立即收到用稿通知,这其实不是好现象。
2、查稿要礼貌投稿后两三天,可以给核心期刊编辑部的老师打一个电话,礼貌的询问老师收到稿件没有,如果没有收到可以重新发送一份,要在邮箱的主标题框内说明作者,学校,投稿主题,以便编辑老师明确你的投稿方向,另外在内容中最好说一些话,以200字左右为例,主要为自己论文的主要内容,向编辑老师问候语等。
另外投稿一个月或者半个月后千万不要催编辑部老师审稿,因为这个时候得到的结果往往是直接退稿,核心期刊需要两到三个月的审稿期限,此期间催稿,有逼迫的嫌疑,最好不做。
3、较长时间没回复要查稿核心期刊投稿两个半月后,如果没有消息,那就可以直接打电话问编辑部老师的审稿情况了。
很多核心期刊因为论文太多,即使你的论文外审有了结果,也不会及时通知你,所以你就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询问进展情况,千万不要不管不问,很多粗心的编辑部就算是录稿了,也不会告诉你结果。
当然有些核心期刊也相当不负责任,有些使用网上投稿系统的编辑部,投稿后,一直显示初审状态,其实编辑们往往一个月,甚至数个月根本就不会去看一眼,这种情况下,作者最好十天内看到仍然是未收稿状态,直接给编辑部打电话,询问到底是通过邮箱投稿,还是网上系统投稿,给予提醒。
4、按照期刊要求修改格式论文结构与框架,选题固然重要,但是论文格式也异常重要。
怎样写好博士论文的第1章“绪论”2005年1月6日第一稿,2005年1月15日第二稿,2005年4月1日第四稿1 一般要求要写好“绪论”这一章,第一要务是做好文献搜索、收集和研究。
有了文献工作扎实的基础,就有了对课题的清楚了解,就有了追赶课题最高水平的明确目标, 就可以掌握开展研究的各种工具和手段。
从本质上说,第1章是作者文献工作的成果。
也就是说,第1章也是研究,不研究完不成第1章的写作。
文献工作的任务,一是为了清楚地了解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二是为了调查研究课题的历史和现状, 了解本课题的当前水平, 三是了为决定博士论文研究中需要展开的内容和执行的研究。
与此相应,博士论文的第1章,一要写好研究背景和意义,二要写好课题的历史和现状,三要说明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历史和现状的调查不论作什么样的研究题目,动手研究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调查清楚这个项目的历史和现状。
2.1 调查要有提纲,以下是这个提纲的可能的内容。
(1) 近几年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现在正在做着什么?(2) 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 怎样解决的? 还有什么问题?(3) 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关键是什么?(4) 已经得出了哪些结论? 这些结论可靠吗?(5) 已有的研究工作有什么经验和教训?(6) 别人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手段、设备、方法和技术路线? 做了什么样的实验? 需要哪些仪器、设备、装臵、样品?(7) 在已知问题中,哪些属于现象性的、或者是方法不合理和设备不准确所至?哪些是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8) 已有的实验揭示了什么新的事实和现象? 解释合理不合理?2.2 调查的范围、对象和方式文献工作的原则是穷尽不漏。
文献工作的最大益处是从文献开始交同行朋友。
“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与自己课题一样的同行是谁呢? 这就属于文献工作的范围。
系统地了解和熟悉以下内容是十分有益的:(1) 最近一年里有多少文献与这个课题有关? 最近二年、最近五年、最近若干年呢? 本课题最初一年的文献收集了吗? 最早的文献是哪篇? 里程碑式的文献有哪些? 标志性文献有哪些? 基础性文献有哪些?(2) 这个课题现在有哪些研究者, 叫什么名字? 这些研究者的相关文献收集全了吗? 这中间, 谁是一般研究者? 谁是学术带头人(课题负责人,博士生指导教师)?(3) 这些研究者属于哪些机构? 这些机构的相关工作和文献收集全了吗? 哪些是一般机构? 哪些是重点和著名机构? 高等院校有哪些? 研究院所有哪些? 企事业研究机构有哪些?(4) 这些机构分布在哪些国家? 这些国家相关机构的工作收集全了吗?文献工作不仅仅是找一些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尽管我们经常是这么做的。
博士如何写出牛文章博士如何出牛文章从逸仙时空看到一篇有关博士如何出文章的贴子,觉得说得很中肯,感触也颇类似,特放在这儿与大家共享,希望对你的不长的研究生工作有点帮助 .部分文字摘录如下,偶老板不牛,但是也不管偶.如果将来偶还能毕业的话,以下可能是经验. 一多看paper没有坏处二多找找其他非老板的人,例如其他教授,postdoc,前辈师兄讨论,借鸡下蛋三可以动手的东西容易上手,比如软件等等四没事找机会去开会,认认牛人.不发paper,做做volunteer,或者参加phd symposium之类. 五主动参加seminar,自己讲几次看过的paper,最好自己组织一个topic拉几个师兄弟和postdoc参加.六适当注意找几本教科书看看,打好基础.你的老板和我老板有些象,只是我老板还做一些指导, 主要在方法方面,比如读文章,想idea,以及写文章等。
对于出idea,老板的指导和我的体会是,1.需要对研究的领域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按老板的话说,是要有bird eye。
2.要有bird eye,需要比较全面性地阅读本领域的文章,对于读文章,老板主要建议读文章的idea,总结成一句话,并用卡片记录以后好分类整理。
如果把别人文章的idea总结成一句话,就容易理解它的本质,也好变化。
3.读了很多文章后,可以写一个special study,将读过的本领域的东西系统的总结在一起,相当于你的综合理解,也就是bird eye看到的东西了。
以后翻阅起来也相当方便。
4.用心分析对于别人的idea,任何一个idea基本上都有weakness,然后想个办法解决,那就是自己的idea了。
5.时不时阅读更广泛领域的东西,扩大bird eye的范围,对领域外的感兴趣的文章进行copy收藏,这个叫walk around a little bit,很多领域外的东西可以借鉴产生new idea。
别老想那么多, 就一个脑袋, 留点想 IDEA, 老板都是过来人, 应该理解做研究没那么快的. 不要每次见老板都想着总要说点新鲜的, 想明白什么就说什么, 什么都不明白就听他说, 脑力劳动嘛, 关键是不能有压力找课题其实也不太难, 最好的一招是看大牛的PAPER, 要精看, 一篇看两个月, 看十五遍以上, 看着看着就觉得有地方别扭, 就说明你的IDEA也有部分大牛的观念了.。
博士如何出牛文章博士生是高级学术研究人员,其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撰写出牛的学术论文。
优秀的博士生需要具备深入的专业知识、独特的观点以及扎实的研究能力。
在撰写出牛文章时,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一、合理选择研究课题博士生应该选择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课题。
这些课题应该是当前学术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挑战性。
合理选择研究课题可以使博士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撰写出富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文章。
二、深入挖掘文献撰写出牛的博士论文需要对当前领域的文献有深入的了解。
博士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期刊、会议论文以及学术专著等方式,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导师和同行的交流互动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对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博士生应该充分理解其原理和逻辑,并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新思路。
三、系统设计研究方案在正式进行研究之前,博士生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案。
这个方案应该包括研究的目标、研究方法、实验设计以及数据分析等内容。
研究方案的制定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课题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
一个系统且合理的研究方案可以帮助博士生高效地进行研究,并获得有意义的实验结果。
四、准确收集实验数据博士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工作,并准确收集实验数据。
在进行实验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工作,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
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实验数据是博士论文的重要依据,正确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对于撰写出牛的文章至关重要。
五、扎实的数据分析和结论提炼在收集完实验数据后,博士生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结论提炼。
数据分析是博士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借助合适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来解释实验结果,并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博士生还要提炼出核心观点和创新性的结论,强调自己的工作在学术上的价值和贡献。
六、精细论证和论文写作在撰写论文时,博士生需要对每一个观点和结论进行充分的论证。
医学论文范文院士大牛们一年N篇7点以上SCI的诀窍这是一个一年三篇IF大于7的牛人当我问道他怎么这么强的时候,他给我看的院士导师传授的发文章秘笈。
看了实在是心中有一种感觉,特奉献出来一、研究生必备四本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一定要首先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作为研究生下面这几个本子是必不可少的 1,实验记录本(包括试验准备本),这当然首当其冲必不可少,我就不多说了;2,Idea记录本,每次看文献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先记下,由此产生的idea更不能放过,这可是做研究的本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后翻翻会更有想法的;3,专业概念以及理论进展记录本,每个人不可能对自己领域的概念都了如指掌,初入门者更是如此,这时候小小一个本子的作用就大了;4,讲座记录本,这本本子可能有些零杂,记录听到的内容,更要记录瞬间的灵感,以及不懂的地方,不可小视!这四本是你必不可少的,不过作为我们这些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还有一个应该具备的本子就是英语好句记录本。
二、论文写作要点1、选题要小,开掘要深;不要题目很大,内容却很单薄。
2、写作前要读好书、翻阅大量资料、注意学术积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利用网络,特别是一些专业数据库3、“选题新、方法新、资料新”的三新原则(老板教导的)4、“新题新做”和“小题大做总之,一点之见即成文。
三、如何撰写实验研究论文(唐朝枢)论文发表意识: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是否急于发表(创新与严谨的关系);发表的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区别(反映科学事实而不是反映作者水平)论文格式:原著、快报、简报、摘要。
不同于教科书、讲义,更不同于工作总结。
撰写前的准备工作:复习和准备好相关文献;再次审定实验目的(学术思想,Idea);实验资料完整并再次审核1.Introduction: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现状及背景;以前工作基础;本工作的目的;思路(可提假说);对象;方法;结果。
在? 模型上,观察 ? 指标,以探讨 ?(目的)2. M & M⑴材料的写法和意义; 伦理.⑵程序与指标。
这实在是一篇少走许多学习弯路的好文章1. 先看综述,后看论著。
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2. 早动手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3.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
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
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4. 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过总会遗忘。
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
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5. 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
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
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
否则等于没看。
6. 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7.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
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8. 交流是最好的老师。
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
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
千万不能闭门造车。
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9. 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
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
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
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
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
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
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
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 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
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
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10. 学好英语,不学二外。
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
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
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
英文文章写作1. 阅读10 篇文献,总结100 个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
经常复习。
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
这属于平时看文献的副产品。
2. 找3-5 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
写出论文的草稿。
要按照标题、作者、摘要、背景、目的、材料、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图例、图、表、照片和说明的统一格式来写。
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它可以方便地改成任何杂志的格式。
3. 针对论文的每一部分,尤其是某种具体方法、要讨论的某一具体方面,各找5-8 篇文献阅读,充实完善。
这里讨论的只涉及英文表达,也只推荐给缺乏英文写作经验的人。
4. 找到你想投的杂志的稿约,再找2-3 篇该杂志的article,按它的格式改写。
注意,每次改写都要先另存为不同的文件名,以免出了问题不能恢复。
5. 找英文高手改。
找不到合适的人,就去找提供英语论文编辑服务(English correction and improvement,not translation)的公司,在此向有钱没时间的人强烈推荐。
文献管理1. 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pdf,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
注意,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要把\ / : * ? < > | 以及换行符删掉。
每次按照同样的习惯设置文件名,可以防止重复下载。
2. 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
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LTP,PKC,NO。
3. 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4. 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 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
5.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用打孔器(¥10-15)打孔,装入硬质文件夹(¥10-20/个)。
我们经常会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耍一些小聪明,殊不知这些都会降低论文质量。
1. 知而不引。
明明借鉴了同行的类似工作,却故意不引用同行的类似工作,使自己工作看上去"新颖""领先"。
实际上审稿的可能就是同行。
2. 断章取义。
故意截取作者试图否定的部分来烘托自己的观点。
3 引而不确。
没有认真看原文,引文错漏。
4. 来源不实。
某些字句来源不可靠(比如非正式的或非学术的出版物),且不注明来源。
常见于一些统计数字。
5. 盲目自引。
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工作与前期工作之间的关系,而是单纯为提高自己文章被引用次数而自引。
国内文章水平不高的几个原因:1. 审稿人知识陈旧。
年纪大的审稿人查文献和和上网的能力相当有限,无法核实该研究是否有意义,创新点在那里,方法是否可靠,结果是否可信。
但匪夷所思的是他们经常提的审稿意见是"参考文献不够新"。
2. 选错审稿人。
虽然一般指定两名审稿人,但编辑部经常让不懂分子生物学的人审分子生物学的文章,让不懂统计的人审统计处理比较复杂的文章。
出于爱面子,很少有人提出"我不适合审这篇文章"。
3. 关系文章。
有了关系,什么都简单了。
4. 不承认阴性结果。
诚实的阴性结果被认为无意义。
怪不得有人大声疾呼"我要办一本阴性杂志"。
5. 造假。
任何人都不愿意成为制度的牺牲品。
出不来预期结果就没法交差。
为生存计,为按期毕业计,造吧。
动态的科学1. 科研靠积累。
象伦琴发现X 射线那样凭借一次简单观察就得诺贝尔奖的机会越来越少。
更多的科研成果来自于实验室长期积累。
最终实至名归。
做科研不要指望一步登天。
设计课题不要好高骛远。
基金评审也是这样。
没有前期积累,获得资助的可能性小。
选导师要想好:你是要白手起家,还是要为人作嫁?2. 文献要追踪。
开题时通过查文献了解的情况,到结题的时候可能有很大不同。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追踪。
运气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
据此修正你的实验。
写论文之前一定要重新查一遍文献。
3. 记录要复习。
前面的实验记录要经常复习。
随着经验的增加和认识的提高,你会发现最初的判断未必正确。
我曾经向一些比我有经验的人请教"什么是科研",他们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给我打了五个比方。
1. 科研是流行歌曲什么流行用什么,什么流行做什么。
张口生物芯片,闭口纳米技术。
老板是追星一族,流行的就是最好的。
2. 科研是移花接木设计课题?课题怎么是设计出来的呢?是拼出来的。
A 的材料,B 的方法,C 的指标,D 的意义。
3. 科研是傻瓜相机原理搞不懂?恕我老朽,没时间看原理了。
我能折腾,多折腾几次就出来了。
为什么要做这一步?老板心里明白就行了!他每周安排的活儿我还干不完呢。
4. 科研是照葫芦画瓢综述不会写?抄啊。
论文不会写?套啊。
反正不会有人追究。
无知者无畏!5. 科研是垃圾实验完成了,论文发表了,答辩通过了。
老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走后,这些都是垃圾"。
晕!倒!挣扎!再倒!他们没有骗我,实用主义自有它的道理。
但我从此不再随便批判国内的科研水平了,因为在某些时候我也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写毕业论文1.先列提纲。
不列提纲,上来就写,是坏习惯。
几百字没问题,几千字勉强,几万字就难了。
必须列出写作提纲,再充实完善,以保证思路的连贯和字数的均衡。
2. 平时多写。
及时总结阶段性的工作,多写文章多投稿。
到最后阶段,把这些文字有机地组合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毕业论文。
3. 不要罗列所有数据。
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分量,研究生往往会观测较多的指标。
但毕业论文并非数据越多越好。
一定要舍弃那些与主旨关系不大的数据。
否则,要么显得累赘松散,要么成为破绽。
4. 打印修改。
在电脑上直接修改,会遗漏很多错误。
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错误,一定要打印出来修改。
5. 让别人指出错误。
自己修改,仍然受个人习惯的局限。
错误摆在那里,却熟视无睹。
让别人给你指出错误吧,不管他与你是不是同一专业。
怎样读文献1. 目标:漫无目的则毫无效率,抓不住重点才效率低下。
选题之前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迷茫状态,不知从哪入手。
胡乱看了大量文献,却不知所以然。
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行的启发下,有些人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入门就从这里开始。
即使导师不导,没有定题,自己也要先设定一个具体的问题看文献。
不管你将来做不做这些东西,总比没有目标好得多,保证有收获。
科研的一般法则是共通的。
2. 层次:对于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说,相关文献分属于三个层次: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
例如有人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治疗帕金森病,对他来说,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是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课题是某种物质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
看文献时要分清手上的文献是属于那个层次,这决定你对它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研究领域层次的文献:了解焦点与热点,已/正/将进行的课题,达到专家水平;研究课题层次的文献:要全面,了解历史、现状、展望、主要方法、手段,达到No1专家水平。
正确分辨文章的层次,才能把精力用到点子上。
3. 形式:广义的文献包括可以阅读的所有出版形式。
教科书、专著、会议摘要汇编、期刊、网页、甚至ppt文件。
比如要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书;要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最好是看专著;要知道最新进展,最好是查阅期刊;要了解别人的研究动向,最好是参会或看会议论文汇编。
不要找错信息源。
4. 程度: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同,阅读文献的方式大不相同。
新手学习式阅读,逐字逐句,搞清细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
最初的十几、几十篇要精读,精华的几篇甚至要背诵。
老手搜索式阅读,已熟悉各种研究的常见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够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思路,经常不按常规顺序阅读。
有人看图说话,有人辨数识字。
高手批判式阅读,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所在。
实际上没有一篇论文是无懈可击的。
新手要稳,老手要准,高手要狠。
新手、老手、高手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研究生、导师和审稿人,但认真钻研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3年中实现从新手到高手的嬗变。
对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
5.矛盾:文献读的多了,脑子里塞满了信息。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而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循证医学划分临床试验证据的等级;同理,我们看文献也要重视实验证据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