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刮痧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中医刮痧技术的操作规程,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医刮痧技术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刮痧器刮出皮肤表面的瘀血,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者必须具备相关的中医知识和技术,遵守以下规程进行操作。
2. 操作准备2.1 工具准备- 刮痧器:选择适当材质和尺寸的刮痧器,确保器具无损伤、无尖锐边缘。
- 消毒用品:准备消毒酒精、棉球等,保证操作环境的清洁卫生。
- 保护用品:为患者准备好防护措施,如纸巾或干净的毛巾。
2.2 环境准备- 操作室:确保操作室的通风良好、温度适宜。
- 光源:提供足够明亮的光源以便操作者观察皮肤。
- 无干扰:操作室内保持安静,避免干扰患者的放松和专注。
3. 操作步骤3.1 前期准备- 患者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其健康状况和症状。
- 刮痧部位:确定刮痧的部位和范围。
- 皮肤准备:清洁和消毒患者刮痧部位的皮肤。
3.2 操作技术- 刮痧力度:选择适当的力度进行刮痧,避免过度刺激或损伤皮肤。
- 刮痧速度:以均匀的速度进行刮痧,避免过慢或过快。
- 刮痧方向:刮痧的方向应与血液循环方向一致,通常由远心向近端刮痧。
- 刮痧时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需要,刮痧时间可适当调整。
3.3 刮痧后处理- 清理皮肤:用清洁湿纸巾或棉球轻轻擦拭刮痧部位的皮肤,保持清洁。
- 护理指导: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要,提供相应的护理指导和建议。
4. 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者的手部要干净,也需要合理膳食能量供给,以保持良好体力状态。
- 操作者应经常进行体检,确保身体健康状态良好。
- 患者有感染性疾病时,切勿进行刮痧操作,以避免传播病菌。
- 操作者需掌握患者的病史和相关健康信息,了解患者的禁忌和注意事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5. 结论本文档介绍了中医刮痧技术的操作规程,包括操作准备、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者应按照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刮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刮痧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刮擦皮肤,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排除病邪的效果。
下面是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的详细说明。
1.刮痧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病情:在进行刮痧疗法之前,医生应对病人进行一次全面的问诊,了解病情及病人的个人健康状况,以便确定适宜的刮痧方式。
(2)选择合适的工具:刮痧时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工具,如牛角刮、瓷勺刮、硬币刮等。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刮痧部位选择合适的工具。
(3)准备工作要充分:确保刮痧器具清洁卫生,在操作前洗净并用食用酒精或消毒液消毒,避免传播疾病。
2.刮痧操作步骤:(1)让病人采取合适的姿势:病人在接受刮痧时应采取舒适的姿势,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操作。
(2)擦涂刮痧部位:在进行刮痧之前,可对刮痧部位进行适当的涂抹。
可使用一些适宜的刮痧油或草药,在刮痧部位上轻擦数遍。
这样可以减少刮擦时对皮肤的刺激,并促进经络的畅通。
(3)确定刮痧力度:刮痧时力度要适中,既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
刮痧的力度应当根据具体病情和病人的承受能力来决定。
(4)刮痧的方向和节奏:刮痧时可选择横刮、竖刮、斜刮等不同的方向,并且可以在刮痧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节奏调整。
一般来说,病人体表肌肉结实的部位应刮得慢一些,而比较松软的部位可以适当加快刮拭的速度。
(5)主次结合、全面刮痧:刮痧时要注意重点刮拭与整体刮拭的结合,既要注重刮痧部位的重点刺激,也要保证全面覆盖,避免疏漏。
3.刮痧后的处理:(1)清洁刮痧区域:在刮痧结束后,要及时清洁刮痧区域,可以使用温水和肥皂清洗皮肤,将刮痧油或草药残留物彻底清除。
(2)观察病人反应:刮痧后要及时观察病人的反应,如皮肤是否出现瘀斑、皮肤是否有红肿等情况。
如果病人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给予正确的护理:刮痧后,可以根据病情给予一些适当的护理,如轻柔按摩、涂抹药膏等,以促进刮痧的疗效。
综上所述,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包括刮痧前的准备工作、刮痧操作步骤以及刮痧后的处理等方面。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刮痧技术操作规范一、定义: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二、操作方法: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
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
刮痧板一定要消毒。
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
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三、主治病症: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后遗症、泌尿系感染、遗尿症、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诸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胆绞痛、胃肠痉挛和失眠、多梦、神经官能症等病症。
除慎用症和禁忌症以外的各种病症,包括一些疑难杂症均可用全息经络刮痧法治疗。
外科病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外科如痔疮、皮肤搔痒症、荨麻疹、痤疮、湿疹、脱发等病症。
儿科病症: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腹泻、遗尿等病症。
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
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
保健: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美容等。
四、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刮痧法操作流程范文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使用特殊的刮痧工具在人体皮肤上刮动,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增强免疫力等功效。
下面将介绍刮痧的操作流程。
1.准备工作:首先,准备好刮痧工具。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使用刮痧板、动物骨头或者瓷勺等具有光滑表面的工具。
同时,准备好刮痧时需要使用的润滑物,如食用油、按摩油或者止痛药膏等。
此外,还需要准备好一张毛巾和一盆温水,用于擦拭皮肤和清洁工具。
2.清洁皮肤:在进行刮痧前,需要先清洁皮肤。
可以用温水和皂液轻轻洗涤待刮痧部位,用毛巾擦干。
3.涂抹润滑物:将选择好的润滑物均匀地涂抹在待刮痧部位。
润滑物可以帮助减少因刮痧产生的摩擦和皮肤损伤。
4.开始刮痧:使用刮痧工具,从待刮痧部位的中央开始,以一定力度和角度刮过皮肤表面。
一般来说,刮的方向与身体的经络流向保持一致。
可以选择直线、扇形、圆形等刮法,但需要注意避开敏感部位和病灶区。
5.刮痧时间和力度:刮痧的时间和力度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刮痧的目的来确定。
一般来说,每个部位刮痧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以防止皮肤刺激和疼痛。
力度要适中,不要过重,以免引起皮肤损伤。
6.观察反应:在刮痧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人体的反应。
一般来说,刮痧后皮肤会出现红斑和瘀血的情况,这是正常的反应。
但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如出血、疼痛加剧、皮肤破裂等,应立即停止刮痧,并进行相应处理。
7.刮痧后的护理:刮痧结束后,使用温水和毛巾将待刮痧部位清洁干净。
可以适量的按摩和揉捏皮肤,有助于舒缓肌肉和促进血液循环。
刮痧后一般会有瘀血和轻微肿胀,这是正常的反应,不需要特别处理。
8.注意事项:在进行刮痧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刮痧工具要保持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刮痧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刮破皮肤;-敏感部位和病灶区要避免刮痧;-刮痧时间不宜过长,每个部位不超过5分钟;-刮痧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人体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停止刮痧并处理。
刮痧技术刮痧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
刮痧技术具有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调整关节结构和功能等作用。
常用于外感性疾病和骨关节疼痛性疾病等。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与介质1.器具:刮痧板(砭石、水牛角、玉石等)。
2.介质:刮痧油、润肤乳、精油等。
(二)握持及运板方法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由拇指和示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和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调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
(二)刮痧次序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
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背腰、上肢、胸腹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三)刮痧方向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见图2);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见图3);颈肩背部正中、两侧由上往下,肩上由内向外,肩前、肩外、肩后由上向下(见图4);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见图5);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见图6);四肢宜向远心端方向刮拭(见图8、9)。
图2 头部刮拭方向图 3 面部刮拭方向图4颈肩部刮拭方向图 5 胸部刮拭方向图 6 腹部刮拭方向(四)刮痧时间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治疗间隔和疗程: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每位患者通常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5~10分钟,全身刮痧宜10~20分钟。
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疼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他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三篇)刮痧技术是一种中医外治技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
刮痧技术具有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调整关节结构和功能等作用,常用于外感性疾病和骨关节疼痛性疾病等。
常用的刮痧器具包括刮痧板,如砭石、水牛角、玉石等,以及介质,如刮痧油、润肤乳、精油等。
握持刮痧板的方法是用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由拇指和示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和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刮痧时要利用指力和腕力调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
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是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
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背腰、上肢、胸腹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刮痧的方向总原则是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颈肩背部正中、两侧由上往下,肩上由内向外,肩前、肩外、肩后由上向下;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四肢宜向远心___向刮拭。
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治疗间隔和疗程。
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每位患者通常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5~10分钟,全身刮痧宜10~20分钟。
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疼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他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急性病疗程以痊愈为止,慢性疾病一般以7~10次为一疗程。
刮痧的程度包括刮拭的力量强度和出痧程度。
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
4)按揉法是一种刮痧技术,它可以在穴位处进行点压按揉,然后进行往返或顺逆旋转。
刮痧疗法操作技术规范
刮痧是指用边缘钝滑的铜钱或瓷匙等器具,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反复刮动,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调理气血之功效。
1、物品准备治疗盘、铜钱或瓷匙、滑润油。
(香油、花生油、石蜡油均可)
2、操作方法
(1)摆好体位,一般刮背时取俯卧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时取仰卧位,暴露需刮部位。
(2)用铜钱或瓷匙蘸取滑润油,在背部沿脊柱两侧先自上而下各刮20~30次,至皮肤出现红紫斑纹,再自大杼穴开始由里向外刮15次左右,依次从肺俞、心俞、隔俞、肝俞、脾俞穴沿肋间隙由里向外各刮15次左右,使脊椎两侧各出现6~8条弧形斑纹。
上腹部可从中脘、梁门穴进行上下刮动。
颈部前后均可自上而下刮,肘窝、腘窝处亦可行刮痧治疗。
(3)刮痧毕,为病人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裤,盖被卧床休息。
3、护理与注意事项
(1)行刮痧治疗前,应向病人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刮痧的器具边缘必须光滑、圆钝,若有破损或毛糙,不得使用,以免刮破皮肤。
(3)操作时,应取单向刮动,用力均匀,轻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背部、胸腹部刮痧时应注意不要过多暴露病人,以免受凉。
(4)刮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面色、脉象、汗出等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处理。
(5)刮痧后注意保暖,卧床休息,并观察病情有无好转,作好记录。
(6)体弱病重,皮肤病患处,禁用此法。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
“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
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
“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刮痧完毕,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10、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11、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12、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13、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
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
刮痧法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揍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1 评估1.1当前主要症状、临场表现及既往史。
1.2体质对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心理状况。
2 目标2.1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2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禁忌证体型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
4 告知4.1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
4.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
5物品准备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盘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6操作程序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
6.3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
6.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破损,以免划破皮肤。
6.5治疗过程中,用力均匀,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痧部位从上到下刮擦,方向单一,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瘀点为宜。
6.6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解手法力度。
6.7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7护理及注意事项7.1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7.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7.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7.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7.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刮痧法操作流程图↓ →↓↓→←↓刮痧法操作评分标准科室姓名注:刮破皮肤,扣20分。
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2020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刮痧的操作步骤我们搜集整理了“2020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刮痧的操作步骤”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考生顺利备考。
1.选择工具准备齐全刮痧器具与用品,应仔细检查刮痧板边缘是否光滑,边角钝圆,厚薄适中,有无裂纹及粗糙,以免伤及皮肤。
2.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应向病人介绍刮痧的一般常识,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以便取得病人的信任、合作与配合。
3.选择体位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
4.涂刮痧润滑剂在刮拭部位上均匀涂布刮痧润滑剂,用量宜薄不宜厚。
因为刮痧润滑剂过多,不利于刮拭,还会顺皮肤流下,弄脏衣服。
保健刮痧和头部刮痧可不用介质,亦可隔物刮拭。
5.刮拭方法右手持刮痧工具,灵活运用腕力、臂力,忌用蛮力,刮具—般与皮肤之间角度以45°为宜。
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刮拭的按压力要深透深层组织。
刮拭面要尽量拉长。
刮痧时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以皮下出现轻微紫红或紫黑色痧点、斑块即可。
6.刮拭后护理刮完后,擦干皮肤,让病人穿好衣服,适当饮用一些姜汁、糖水或白开水,以促进新陈代谢。
7.刮拭后的反应一般刮拭后半小时左右,皮肤表面的莎点会逐渐融合成片,刮痧后2448小时出痧表面的皮肤触摸时有痛感或自觉局部皮肤有微微发热,这些都属于正常反应。
几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8.刮痧时限与疗程一般每个部位刮20次左右,以使病人能耐受或出痧为度,每次刮拭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
初次刮痧时间不宜过长,手法不宜过重,不可一味片面求出痧。
第二次应间隔5~7天后或患处无痛感时再实施,直到患处清平无斑块,病证自然痊愈。
通常连续治疗7~10次为一个疗程,间隔10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目的】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用物准备】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刮痧操作规范刮痧法操作规程一、简介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二、适应症主要为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
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脚痧等证。
三、禁忌症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铜钱或分币或瓷匙、圆药杯、植物油(冷开水)、纱布、弯盆。
必要时备齐浴巾、屏风等物。
五、操作步骤(一)、常用部位1、头部:眉心、太阳穴;2、颈部:喉头两侧、颈部左右侧面和颈后两侧;3、背部:两肩部、脊中线、脊椎旁两侧和肩胛内缘向下、向外处;4、胸部:胸中线和胸骨两旁;5、四肢:肘和下肢的屈侧面。
(二)、操作步骤l、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核对姓名、诊断、部位。
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合作。
根据刮痧的部位,取适当体位。
协助病人松开衣着。
充分暴露刮治部位,保暖。
2、核对、确定刮治部位(通常在颈部及背脊椎两侧),选用边缘光滑而无缺损的刮具,以免划破皮肤。
3、术者右手持铜钱或瓷匙蘸植物油(或水),在所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由内向外,朝单一方,向抓刮(不能来回地刮)。
用力的轻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4、抓刮数次后,当植物油(或水).干涩时,需用蘸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5、如刮背部,应向背椎左右两侧沿肋间呈弧线状对称地刮,每次刮8一10条,每条长6-15公分。
中医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