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功能翻译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6.27 MB
- 文档页数:34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作者:冒志红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11期[摘要]面对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时代需求,传统翻译理论严重制约翻译教学的发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革新已成必然之势。
在英语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却存在着无法忽视的问题。
本文重点探讨了在功能翻译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之路,希望借此能够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翻译教学意义问题创新[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31-02英语学习属于一个动态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过程,两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一不可。
语言的输出属于对英语学习的一种能力检测和巩固。
可以说,只有在语言输出过程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
没有输出过程,就无从谈及语言的输入。
而翻译作为最重要的语言输出形式,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翻译的重要性实际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日益凸显。
比如在四、六级考试中就已经加入了句子翻译的考查,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也出现了结构相对复杂的英汉翻译环节。
对于大部分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更是将翻译视为一项重要的专业能力而考查,并在总分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可以说,不管是在校的英语学习还是毕业后的日常生活、工作,翻译都变得十分重要。
而作为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关键,大学英语教学更要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翻译教学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足够重视。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概念和意义(一)理论概念上世纪70,80年代,卡塔琳娜·赖斯提出的一种全新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克里斯蒂安·诺德(德国)。
该理论以目的论为核心,重点强调文本和翻译的功能。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属于一种特殊的交际形态,主要包括三种文本,即源于文本、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
对原语文本来讲,关键是要正确理解原语的修辞功能,这是形成最佳化图式文本的核心所在,而正确掌握原文认知图式又是正确理解原文修辞功能的前提。
从翻译目的论看大学英语四六级文化翻译策略摘要:大学英语四六级是国内广为接受的重要考试,自举办以来,一直起着标杆的作用。
2013年考试题型的变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翻译题型的重大变化,段落翻译加大了中国文化的比重,也对考生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选取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段落文本若干,以目的论为指导,从翻译者(学生)的角度分析这些文本的英译。
从目的论的三大翻译原则出发,讨论和分析不同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四六级翻译文化目的论三原则翻译策略On Cultu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ET-4 and CET-6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WANG Ting LIU Xuan(Chengdu Aeronautic Polytechnic, Chengdu, Sichuan, 610100)Abstract As widely accepted tests, CET-4 and CET-6 have been playing a benchmarking role. The major change in translation after the reform in 2013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osed new challenges to students. This paper selects some texts in CET-4 and CET-6 translation and analyz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se tex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 Theory. Based on the thre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Key words CET-4 and CET-6 translation, Culture, Three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一、引言中国自古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浅谈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作者:黄永红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年第02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功能翻译理论对中国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功能派翻译理论以译文目的论为基础,注重以译出语文化情境中的交际目的来对译文进行评价。
本文通过对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再认识,得出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一、功能翻译理论回顾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其创始人是德国的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以其1971年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是凯瑟琳娜•莱斯、汉斯•弗米尔、克里斯蒂安•诺德、和贾斯塔•赫兹•曼塔里。
功能翻译理论为英汉互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为一些违反现有翻译标准但却经实践检验十分成功的翻译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思想表现在其应遵循的三个翻译原则上:1.翻译目的论原则翻译目的理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
功能翻译派认为,翻译一般是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的,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一特殊需要,在理想状态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
在翻译过程中,译文的发起者决定翻译的目的,进而决定了翻译中要采用的策略。
2.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功能派认为,译文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原文,它与原文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联系,这就是说译文要连贯且忠实于原文。
翻译是涉及原语文本的行为而原语文本不可能只涉及原语的词和句法结构,因为文本的意义和功能并非语言符号能完全表达的。
另外,翻译是通过信息加工提供给读者信息,译文就应该是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
3.充分原则充分原则是功能派在译文目的论的核心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评价译文的总原则,在功能理论框架中,充分性指译文与翻译说明相关的特性,即翻译要充分满足翻译说明的要求。
系列书名:《大学英语教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主编:严明编委会:姜涛王瑜顾丽颖黄坤李家春刘丹王玉双汪志涛总主审:王立非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主编:冯莉副主编:李家春宋月霜编者:甄晓非张博宇吴凡张爽卢岩郜鸿春上编基础理论第一章语言学翻译观1.1系统功能翻译理论1.1.1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述1.1.1.1阶和范畴语法1.1.1.2系统语法1.1.1.3功能语法1.1.1.4关于语境1.1.2基于系统功能理论的翻译研究1.1.2.1卡特福德的等值论和翻译转换1.1.2.2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1.2.3罗杰·贝尔的翻译研究模式1.1.2.4哈提姆和梅森的翻译研究模式1.1.2.5贝克的语篇分析途径1.1.3翻译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途径1.1.3.1语域分析与翻译对等1.1.3.2三大纯理功能的传译1.2德国功能翻译理论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1.2.1.2雅各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1.2.2功能翻译学派的主要理论1.2.2.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1.2.2.2弗米尔的目的论1.2.2.3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1.2.2.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1.2.3功能翻译理论的评价1.3心理语言学理论1.3.1翻译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3.1.1认知心理学1.3.1.2心理学维度下翻译的定义1.3.1.3心理学与翻译研究结合的必要性1.3.1.4翻译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3.1.5翻译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3.1.6翻译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3.2翻译过程的研究1.3.2.1语言的感知与翻译心理1.3.2.2语言的记忆与翻译心理1.3.2.3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心理1.3.2.4语言的产生与翻译心理1.3.3翻译过程的心理模式1.4语用学理论1.4.1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1.4.1.1国外语用学流派1.4.1.2国内语用学的发展1.4.2语用翻译研究现状1.4.2.1国外语用翻译研究现状1.4.2.2国内语用翻译研究现状1.4.3语用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1.4.3.1指示语的翻译研究1.4.3.2语用预设的翻译研究1.4.3.3会话含义理论的翻译研究1.4.3.4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研究1.4.3.5礼貌原则的翻译研究1.4.4认知语用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1.4.5语用学纵观的翻译研究1.4.5.1语用学翻译过程论1.4.5.2语用学翻译语境论1.4.5.3语用学翻译关联论1.4.5.4语用学等效翻译1.5语义学理论1.5.1意义1.5.1.1意义的定义1.5.1.2意义的分类1.5.2语义场1.5.3语义与翻译方法1.5.3.1雷茨克尔的翻译方法1.5.3.2马隆的翻译方法1.5.3.3维奈与达内尔内的翻译方法1.6符号学理论1.6.1符号学与翻译1.6.1.1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1.6.1.2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1.6.1.3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1.6.2文化符号的传译1.6.2.1语内翻译1.6.2.2语际翻译1.6.2.3符际翻译1.7对比语言学理论1.7.1对比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1.7.1.1语言的可比性1.7.1.2对比描述的基础与内容1.7.2对比分析与翻译1.7.2.1对比分析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意义1.7.2.2对比分析与翻译实践1.8模糊语言学理论1.8.1语言的模糊性1.8.1.1思维的模糊性1.8.1.2语言模糊性的特征1.8.1.3语义模糊——自然语言的模糊性1.8.1.4语用模糊——交际语言的模糊性1.8.2跨文化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处理1.8.2.1语境与模糊语言翻译1.8.2.2文化差异与模糊语言翻译第二章文化学翻译观2.1翻译的文化转向的理论基础2.2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2.2.1文化的本体论特征2.2.2文化的分类2.3玛丽·斯内尔—霍恩比的文化翻译观2.3.1文化翻译观2.3.2翻译研究的综合法2.4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4.1翻译研究的分类2.4.2翻译单位的文化转换2.4.3文化翻译观的内涵2.4.4文化翻译观的特点2.5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文化翻译观2.5.1三要素理论2.5.1.1意识形态2.5.1.2诗学形态2.5.1.3赞助人2.5.2改写2.6文化翻译观的局限性第三章中国翻译理论3.1“文质说”3.1.1支谦的佛经译论首篇3.1.2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思想3.1.3玄奘的“五不翻”原则3.2严复的“信达雅”3.2.1严复翻译思想之历史源流3.2.2“信达雅”理论评价3.3鲁迅“信顺说”3.3.1关于翻译策略问题3.3.2关于翻译批评问题3.3.3关于“重译”和“复译”的问题3.3.4关于读者接受问题3.3.5“宁信而不顺”的主张3.4郭沫若的“翻译创作论”3.4.1“风韵译”的美学主张3.4.2“生活体验论”的译者主体思想3.4.3“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的主张3.4.4关于重复译问题的观点3.5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论”3.5.1译者的修养3.5.2“忠实、通顺、美”3.5.3“句译”概念3.6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3.6.1译介的丰富性3.6.2译介的网合性3.6.3译介的统筹性3.6.4译介的翻译与科研紧密结合性3.7茅盾的“意境论”3.7.1神韵”与“形貌”文学翻译批评理论3.7.2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3.8傅雷的“神似说”3.8.1翻译中理解、表达和读者的关系3.8.2翻译中的“传神达意”3.8.3翻译中“神”与“形”的和谐3.9钱钟书的“化境说”3.9.1“化境说”的提出3.9.2“化境说”的分类3.9.3“化境说”的意义3.10焦菊隐的“整体论”3.10.1“段本位”思想3.10.2“篇本位”思想下编翻译教学实践研究第四章概念、目标与定位4.1翻译与翻译学4.1.1翻译4.1.1.1翻译的定义4.1.1.2翻译的分类4.1.1.3翻译的性质4.1.1.4翻译的原则4.1.1.5翻译的方法4.1.2翻译研究4.1.2.1翻译研究的目的4.1.2.2翻译研究的体系4.1.2.3翻译研究的流派4.2翻译规范4.2.1翻译规范的界定4.2.2国外翻译规范的理论研究4.2.2.1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4.2.2.2从语篇语言学角度研究规范4.2.2.3从翻译研究角度探讨规范4.2.3中国翻译规范的理论研究4.2.3.1规定性翻译规范研究的局限性4.2.3.2开展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理据4.2.3.3开展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作用4.2.4翻译规范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4.3翻译教学的重新界定4.4翻译能力体系的构建4.4.1翻译能力的界定4.4.2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2.1贝尔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2.2沙夫纳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2.3纽伯特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2.4PACTE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3翻译能力要素模式的局限性4.4.4跨文化翻译能力体系的构建4.5翻译人才培养定位4.6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第五章教学模式5.1英、法大学翻译教学模式研究5.2翻译策略与教学模式5.2.1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5.2.1.1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5.2.1.2翻译语料库研究现状5.2.1.3语料库与翻译普遍性5.2.1.4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5.2.1.5语料库翻译教学的优势5.2.1.6语料库翻译教学的局限性5.2.2多维信息输入翻译教学模式5.2.3人本主义翻译教学模式5.2.4竞合探究翻译教学模式5.2.5实用性翻译教学模式5.2.6过程式翻译教学模式5.2.7流程图式教学模式第六章课程测试6.1翻译测试的理论基础6.1.1翻译测试的定义6.1.1.1翻译评价和评估6.1.1.2测试与评估、评价的区别6.1.1.3翻译测试定义6.1.2翻译测试的分类6.1.3翻译测试的依据6.1.3.1语言测试中的效度6.1.3.2语言测试中的信度6.2翻译测试现状分析6.2.1精读课中的翻译教学测试6.2.2权威考试中的翻译测试6.3建议和措施6.3.1完善大纲对翻译能力的要求6.3.2拓宽翻译试题的多样性6.3.2.1测试形式和内容多样化6.3.2.2翻译试题编写原则6.3.2.3翻译试题编写第七章教材开发7.1翻译教材的目标和定位7.2翻译教材现状7.2.1教材编排问题7.2.2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7.2.3译例选编存在的问题7.2.4翻译练习设计的问题7.3翻译教材建设指导意见7.3.1如何处理翻译理论与实践7.3.2注重英汉语言和文化对比7.3.3译例选编7.3.4练习设计上编基础理论第一章语言学翻译观语言学翻译观通常分为传统语言学翻译观和当代语言学翻译观。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摘要: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诚。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
本文先介绍这个看起来似乎矛盾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并追溯其起源,然后评论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忠诚1.序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蓬勃发展。
其代表人物几乎都是翻译实践者兼在大学翻译培训机构的翻译教师。
功能翻译理论主要以广义上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具有评价与规范意义。
评价意义包括对所处文化情景中翻译功能的鉴定;规范意义是指对未来的专业翻译工作者进行培训,要求他们译出好的(即具有某种功能的)、满足客户需要的译作,并且要求译员寻求充分的论据来保护其译作免受委托者和使用者的不合理批评。
由于语言的障碍,很多德国学者的论著与观点不但无法为非德语读者所熟知,有时甚至引起误解。
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德国翻译研究克里丝汀界的领袖人物,她意识到语言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于是将其德语著作《翻译中的语篇分析:理论、方法及翻译导向的语篇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翻译成英语出版,此书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之后她再接再励,直接用英语著书,《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活动解释功能翻译理论》于1997年问世。
该书全面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解释这些理论的模糊点及其术语,同时也阐明她本人的功能翻译观点。
诺德深受其老师莱思的文本类型学的影响,十分忠诚于弗米尔的目的论,非常赞赏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同时也有自己的见解。
她把忠诚原则引入功能主义模式,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
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诺德宣称,功能主义理论可以涵盖翻译的所有类型,而且对翻译教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赖斯的功能翻译主义理论1 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四大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是: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赫尔兹-曼塔利(Holz-Manttri)的翻译行为理论,诺德(Christiane Nord)的翻译功能加忠实理论9 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1923 年出生于德国, 著名的学者, 翻译理论家。
精通德语和西班牙语。
曾执教于海德堡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美茵茨大学。
赖斯于1971 年首次出版的《翻译批评: 潜力与制约》被认为是功能翻译理论形成的前奏吴艾玲。
在这本书中她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了文本类型学。
赖斯在1984年和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4 二、赖斯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 比较有名的有德国的奥陀# 凯德(K ade, 1964) , 他研究的是实用性文本的翻译¹, Rudo lfW a lter Jumpe lt ( 1961) 研究的是科技翻译, 尤金# 奈达(N ida, 1964) 研究的是5圣经6 翻译, Ro lf K loepfer ( 1967) 研究的是文学) ) ) 散文和诗歌的翻译¼, Ra lph -Ra inerWutheno ( 1969) 研究的是古代文献的翻译½。
赖斯经过对他们的作品和翻译理论进行认真研究后发现, 他们的共同缺点是: 把自己在某一方面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其它的文本翻译当中去了, 把它说成是唯一的、通用的翻译标准。
这是以偏概全, 很不科学的。
她认为,能够解决所有类型文本的方法并不存在, 所以翻译必须首先分清文本类型, 以文本类型选择翻译手段。
文本类型学不仅仅是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和依据, 而且也是评论翻译的标准。
第十三讲泰特勒、奈达、纽马克翻译思想简介一、泰特勒1.泰特勒简介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生于爱丁堡。
泰特勒是律师、作家、历史学家。
多年在爱丁堡大学担任历史学教授。
18世纪末,他在《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1791)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标志着西方译学研究从此走上了从理论推证理论的道路。
该著作由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翻译家郑振铎(1898 年~1958 年) 先生首次介绍到国内。
2.翻译三原则翻译三原则按照重要性排列顺序为:(1)译文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完善的翻译方法介乎于两个极端之间:一个是仅仅顾及原作的思想和精神,而不问原作的表现形式;第二个极端是刻板地拘泥于原作句子的安排、次序和构造。
他认为,原作含糊的地方,译者可以根据作者的思想脉络明白地表达;原作无心错误的地方,译者可以加以纠正;原作以暗含方式表达的东西,译文可以以明确的方式表达。
他的这些见解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适用,但这是他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保持一致。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他说:“一个好的翻译者必须能够立即发现作者风格的真正性质。
他必须准确弄清楚作者的风格属于哪一类:是属于庄严一类、典雅一类、平易一类、活泼一类、绮丽华美一类,还是质朴自然一类。
”(3)译文应当和原作一样自然流畅。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他说:“译者愈是研究怎样精确地模仿,他的临摹本就愈不会反映原作的流畅性和精神。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一种翻译研究理论,主张翻译应该以实际的使用功能作为探讨的中心,关注翻译在不同社会语境中的功能和目的。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功能性,即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特定的语言使用需求,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在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更应该是一种交际行为,要考虑到翻译的使用者、使用环境、使用目的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语法-词汇-文化-实践为主线,注重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提高,而对于翻译功能和实际运用的训练却比较薄弱。
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常常出现不理解原文信息、无法准确表达目的语意思或表达呆板生硬、无法在不同语境中进行恰当转换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当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完善。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启示1. 注重交际功能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交际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翻译应用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翻译在实际交际中的重要性和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强调语境因素在功能翻译理论中,语境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翻译要考虑到翻译的使用者、使用环境、使用目的等因素。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语境的把握,让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各种语境因素的影响,使翻译更加合理和贴切。
3.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1. 引入真实文本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英语文本作为翻译素材,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这些真实文本可以是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商务信函、科技论文等,涵盖不同的领域和文体,让学生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感受翻译的真实功能和作用,并学习到不同领域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
[摘要]传统的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
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着、250余篇论文。
“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
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1]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
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
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又把对等解释为是指功能而言。
功能目的论与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齐亚丽赵洁(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功能翻译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都打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从认知角度对翻译过程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为翻译研究开启了新视角。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关联翻译理论;认知角度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交际语言不同的是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源语和译语),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如何进行翻译,以及哪种翻译原则更为合适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兴盛,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从语言学派到文化学派,译者们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时代。
超越语言层面、突破学科界限、从规范化翻译转向描写式翻译的飞跃是这一时期翻译研究的特点(薄振杰,孙迎春,2007)。
而伴随着人们对交际活动认知心理层面的进一步探索,译者们也开始从这一角度审视翻译研究。
其中兴起于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Nord,2001)和Earnst-August Gutt结合关联原则提出的关联翻译论(Gutt,2004)为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
二、功能翻译理论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是目的准则,即“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这种目的性在翻译实践中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Nord,2001:29)。
其核心理念即翻译行为的总体目的是翻译过程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它将翻译作为一种基于原文的文本处理过程,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的目的决定原文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
“原文仅仅是译者使用的多个信息来源的一种”(Nord,2001:25)。
而“目的”可分为基本的两类,即“意图”和“功能”。
“意图”是指信息发送者希望译文在译语语境中取得某种效果,这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出发的;“功能”则是说从信息接受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已有知识和环境来理解译文,这是从接受者角度出发的。
“意图”和“功能”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两种效果都能实现并且达到一个平衡。
功能对等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实际应用与问题作者:赵杨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9期摘要: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提出来的有名的翻译理论,强调源语言和译入语之间的协调和对等。
在大学英语的写作和翻译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该理论机制,总是会进行死译和直译,造成翻译内容十分突兀,让读的人费解,或者在考试之中得不到高分。
笔者试图分析其中的内容,并给出英语写作与功能对等理论结合授课的建议。
关键词:功能对等;尤金奈达;大学英语写作一、简介1.1 关于功能对等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并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被介绍到了中国。
由于其理论在于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手法的翻译标准,以及把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研究成果进行了很好地结合,使得动态对等理论成为了西方翻译理论当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
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
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在中国的翻译学研究领域,由于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巧妙地打破了中国式传统翻译理论的静态翻译的沉寂的局面,使得国内许多翻译研究者都对该理论进行执着且深入的了解,这也从某方面促进巩固了尤金·奈达在中国翻译界的地位。
在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当中,他的理论核心内容被称作“功能对等”。
所谓的“功能对等”,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避免字面意义上的、死板僵硬的对照,而是要在两个语言之间实现一种功能上的,或者是说意思上的对等。
学科教育论文功能对等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Enlightenment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on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ZHOU Jingdan〔Wuhan Dongh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12〕Abstract Translation capabilit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integrated use of language ability. For a long time, it has been a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eak link.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emphasis on language translation method form rather than language content, focusing on language knowledge and light cultural awareness training. This is resulting in one of the main students' English comprehensive use of low capacity. Therefore,the introduc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to translation teaching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o explore the famous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problems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translation teaching;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countermeasures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言功能理论视角下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模式及原则文/林静摘要:“一带一路”政策的全面实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和政治交流不断增多,功能理论视角下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文章以“零对等”翻译模式的理论知识为研究背景,分析功能理论视角下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模式的优势。
最后根据调查研究专业用途英语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功能理论视角下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模式的使用原则,从而提升专业用途英语的功能性。
关键词:功能理论视角;“零对等”翻译模式;原则一带一路”政策的全面实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和政治交流不断增多,使专业英语领域中,“零对等”翻译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
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同时也是国际交流中的基础语言,专业用途英语翻译过程中,“零对等”翻译模式体现了使用者的学科能力和职业英语使用能力。
而“零对等”原则作为一种新型的翻译模式,采用翻译过程中的目的论原则,使翻译目的语和源语形成了功能和效果上的对等。
因此,文章以“探讨功能理论视角下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模式的使用原则”为研究话题,深度展开研究。
一、专业英语“零对等”翻译的实质所谓的专业英语,即是专门用途英语翻译,而“零对等”翻译原则是李江春教授在2008年提出的,能够对英语承载的信息准确、完整、真实的翻译出来,以免造成误解、错解或知识的混乱。
专业英语的翻译过程不同于普通的英语专业翻译过程,其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以及目的性。
因此,在专业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常常使用“零对等”的模式。
其中,“零对等”的含义就是指绝对的对等翻译,要求能够对正确的翻译出语篇的整体含义的时候,能够准确的分析出其中字句的内涵,从而确保翻译内容符合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叙述人的语气,而不仅仅只是对语句修辞、结构、句式的翻译。
例如:“proforma invoice”的意思是指没有进行交易前,进口商要求出口企业出售的商品名称价格所作出的一种证明性的参考发票,即是形式发票的意思。
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马红林建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提要: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
本文论述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翻译原则和方法, 以期为翻译学的建构做些事情。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 目的论; 翻译原则; 方法中图分类号: H 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 0100( 2007) 05- 0118- 3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Methodsof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M aHong Lin Jian qiang( Shanghai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 China)A ccording to the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t ranslation is a goal orien ted activity. Th is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view point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m ethods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K ey words: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skopos theory;translation princip les; methods1 引言传统翻译理论把对等看作衡量译文质量的最可靠标准。
然而, 20世纪70年代, 德国学者提出功能翻译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凯瑟林娜莱斯( K 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 H ans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功能翻译理论给人们提供一个探讨翻译的新视角, 实现了翻译理论从静态的语言翻译象征论向动态的功能翻译分析法的转化。
收稿日期:2006-08-18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张启剑(安徽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39)摘要:采用词类取代传统的词性来描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使译文不受原文语法的约束;采用核心句以及句型转换的概念,译者能够摆脱句法的束缚;采用同构体的理论来克服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关键词:功能对等;词类;核心句;同构体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794(2006)06-0081-03作者简介:张启剑(1968-),男,安徽桐城人,安徽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
大多数从事英译汉的译者都是通过学习语法来认识英语的,因此语法意识非常强,结果在翻译时潜移默化地受英语句法或语义结构的影响,译出的句子“翻译腔”十足。
如何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克服“翻译腔”成为译者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
美国语言学家奈达认识到英语句法、语义结构是译者的大敌,有的放矢地提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是以读者的心理反映为基础的,也就是说译文读者读译文的心理反映和原文读者读原文获取的心理反映相似。
一言以蔽之,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根据奈达理论具体内容,拟从三个方面剖析其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一、采用词类(wordclasses)取代传统的词性(partsofspeech)来描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传统语法的一个核心部分就是词性。
对词法的描述主要依靠词性,如名词、动词、代词、介词、副词、连接词等等。
学外语的人大脑中都有一套牢不可破的规则,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修饰名词等等。
带着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踏入翻译领域时,译文就会受其影响。
碰上shedancedbeautifully,乖乖地译成“她优美地跳着舞”,因为beautifully在语法上是副词,在此处是修饰动词“跳舞”。
但在实际翻译中,译者根据具体语境还可另辟蹊径,不能固守一棵树。
用词性(名、动、形、副词等等)来描述语言只能揭示词与词的句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