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人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3
纳西文化和历史发展纳西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之一。
他们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地区。
纳西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些文化、传统和历史,使得他们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文化瑰宝。
本文将介绍纳西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纳西文化的基础纳西族文化起源于前秦时期,时至今日,经过了数百年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一种富有特色的文化。
在纳西人的心目中,纳西文化代表着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继承了长达千年的历史文化。
1. 建筑文化纳西族有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全国负有盛名的木楼便是纳西人修建出来的。
木楼是纳西族人的代表建筑,具有神秘、古老、美丽、威严等多种特性。
木楼采用木质结构,内部结构合理,四面楼廊,建筑形态独特,充满着古朴的气息。
它是纳西族人的精神象征。
2. 音乐文化纳西民间音乐源远流长,与纳西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传统音乐主要集中在民间婚礼、庆典和祭祀等传统场合中。
纳西音乐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歌和舞蹈,这些音乐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手工艺文化纳西族有着卓越的手工艺文化,古老而又生动的手工艺品让人们驻足默想。
纳西苗族织锦、花鼓制作和金银器具等手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衣着文化传统的纳西服饰在典型的村庄里,仍然能够被看到。
蓝色和白色的头巾、领巾、裹襻和马褂等均为代表。
有着丰富的颜色和图案,耐穿耐用、精美绝伦,是中华传统服饰的珍贵遗产,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
二、历史背景纳西族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都在中国西南地区占有重要地位。
此前,纳西族从事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今天的文化和东巴教。
在少数民族居住的西南地区,东巴教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宗教,而纳西族的东巴教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1. 纳西族的东巴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的发源地。
东巴教其实是女儿村附近道场僧人们传承的门户。
纳西族的神秘信仰,至今仍不为人所知。
纳西族打招呼常用语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地区。
纳西族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的民族,他们的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都有许多独特之处。
而在纳西族人的日常交际中,打招呼是一个重要的社交礼仪,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纳西族的打招呼常用语。
---一、问候语1. 你好!(Nyung hola)这是最常用的问候语,可以用于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
意思是向对方表达友好和问候。
2. 早上好!(Siu sah myo 沙未央)这是早上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表示祝愿对方一天过得愉快。
3. 中午好!(Sinye sah myo 信未央)这是中午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表示对对方午餐的祝愿。
4. 下午好!(Unda sah myo 含达未央)这是下午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表示对对方下午愉快的祝愿。
5. 晚上好!(Sifu sah myo 丝福未央)这是晚上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表示晚上过得愉快。
---二、客套话1. 请问您贵姓?(Sundamyan jeha zhay naq)这是一种礼貌的称呼方式,用于询问对方的姓氏。
2. 请问您是哪里人?(Sundamyan rajho tze naq)这是一种礼貌的称呼方式,用于询问对方的籍贯。
3. 请问您身体好吗?(Sundamyan nhida saq qoej?)这是一种关心对方身体健康的问候方式。
4. 请问您今天过得如何?(Sundamyan nyingqe zoeh loej sanaq qoej)这是一种关心对方日常生活的问候方式。
5. 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Sundamyan madaq boen nepho zun ma toq)这是一种主动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的礼貌方式。
---三、亲密友好的打招呼1. 哥们儿,干嘛呢?(Naxi saxia mabo kunohnng san saq?)这是一种亲密友好的打招呼方式,用于与朋友或亲密的人交流。
2. 姐们儿,最近怎么样啊?(Naxi saxia mabo phoru zoeh sanaq saq?)这是一种亲密友好的打招呼方式,用于与女性朋友或亲密的人交谈。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
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
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1纳西族的基本介绍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纳汝"、"纳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
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
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纳西族是个极重信用且讲义气的民族,一般不计较客人因无知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他们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
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
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
主妇在每年杀年猪后,要赶做储存腌肉。
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沪估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注意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说粗话,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在有老人的场合,不可高跷二郎腿。
纳西族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
现有人口为324679人。
民族发展农业是纳西族的主要经济部门,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大米、玉米、土豆、麦类、豆类和棉、麻,“丽江马”闻名全国。
金沙江“河套”地带,是著名的林区。
玉龙山区植物种类繁多,以享有“植物仓库”之称闻名于世。
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西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61年成立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人民绎讨4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科技人员,2003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设为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以往纳西族地区缺医少药,经常流行多种疾病和瘟疫;现在医疗卫生人员遍及乡村,基本上消灭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英文名称the Naxi (Nahsi) ethnic group or the Naxis(Nahsis)纳西溯源纳西的传承纳西族与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等都源于古夷族。
从族源的考察,有三说:一、土著说主要基于考古发现。
据此说,纳西族在丽江的生成、生息时间最古、最长。
二、南迁说据史学家方国瑜等研究认为,丽江纳西族源自古代从西北河湟地区南迁的羌人,秦汉时迁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即今四川盐源、木里、盐边一带,再西迁至今宁蒗永宁、中甸白地、丽江奉科、大具,再西迁入丽江坝。
秦汉时称旄(máo)牛夷、白狼夷,晋常璩《华阳国志》称摩沙(suō)夷,隋唐时称摩些(suō)夷。
据唐樊绰《蛮书》记载,其实丽江县境金沙江沿岸多是些摩些部落,因而把金沙江称为“摩些江”。
三、融合说即丽江纳西族由土著者和南迁者融合而成。
此说已被多数学者认同。
按此说,古纳西族的分布中心,在汉唐时期逐渐完成了从滇川交界的东部向西部丽江的大转移。
纳西族饮食纳西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麦、玉米和大米为主,加工制作成窝头、馒头、粑粑、米饭等花样,山区杂以洋芋、荞麦和青梨,喜喝酥油茶,常吃杂锅烩菜、火锅和大块肉。
城镇、坝区的烹调技术较高,待客时,饭前多设海棠、瓜果、蜜饯等自制茶点,而“八大碗”、“六碗六盘”等花色品种很有特色。
宴请贵客多用“三叠水”,一般用三种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个层次,菜门类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再配搭诸如八宝饭、高丽肉、松子炒鸡,以及按季节制作蒸梨、蒸苹果等甜食,形成蒸煮炒卤炸烩酥炖多样齐备,色香味俱佳,别具特色的宴席。
丽江粑粑、鸡豆凉粉和丽江窨酒,也是纳西人传统的著名食品。
永宁等地的猪膘(又称琵琶肉),系将整头猪去内脏、骨头后风腌而成琵琶状,久放而不变质,肉味清香,为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边远山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较差,但也非常好客,民风淳朴,仍然可以品尝到浓茶配炒面、荞饼蘸蜂蜜、核桃油煎面饼等风味食品。
1639年,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受丽江世袭土司木增的盛情邀请来到丽江,在解脱林盛情款待“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
”三叠水简介:一叠:果碟类(13碟)即象征玉龙山13峰。
(迎宾礼)四干果、四蜜饯、五点心[代茶水(雪茶)] 可根据季节变化,原料也随之改变,可规格不变。
菜名菜单:纳西风味冷盘、丽江火腿、油煎黑粉、玉水鸭蛋、板栗烧肉、高勒韭黄、芝麻吹肝、风味腊肉、寺舟龙爪、满梨肉丁、纳西乳扇、泡辣子炒肉、神龙地参。
二叠:欢聚碟(13碗)菜名菜单:白芸豆酥肉、烩佛掌参、百合圆子、木耳炖鸡、很普凉拌、拉市鲫鱼、云腿老龙皮、白云尖尖、菊花闹铃、云腿粉丝、油煎麻补、纳西格贡、炒三丁。
三叠:热烈碟(火锅为中心)共13种菜名菜单:大红肉、烤鱼、酥油茶(甜咸两种)、铜锣锅焖饭、水焖粑粑、丽春火锅:从下往上分八层,分别为:腊排骨、芋头、茨姑、豆腐、韭菜根、粉皮、粉丝、青菜(代辣子蘸水)。
纳西族服饰纳西族的传统穿戴分两种:一种见于丽江一带,一种见于中甸三坝一带。
纳西族民俗风情介绍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束河、北盘江、道和、青龙等地。
纳西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下面将对其进行介绍。
一、服饰与饰品:纳西族的传统服饰以男人穿着蓑衣和长裤,女人则穿着长袍,头戴百褶巾为主。
男人的蓑衣由斑驳的星图和花纹点缀,而女人的百褶巾则独具特色,色彩繁杂而富有层次感。
纳西族的饰品也非常精美,男女通用的有吊坠、耳环等,女性还会佩戴手镯、发簪等。
二、婚姻习俗:纳西族的婚姻习俗非常独特。
在传统婚礼上,男方一般要在早晨由朋友抬起一个门板,象征着“挣门”的过程。
而女方则需要派出好友来接新郎,称为“挣马”。
除此之外,纳西族的婚礼还有许多其他仪式,如交换礼物、举行拜堂等。
此外,新婚夫妇还需要在婚后三天内跳一次“鸟舞”,象征着生活的开始。
三、节日与庆典:纳西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月街”。
每年的农历三月份,纳西族会举行一次盛大的节日庆典,游客和居民会带着花束和香炉,沿着大街游行,同时还会有各种表演和传统音乐。
此外,纳西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祭祀节、农耕节等。
四、民间音乐与舞蹈:纳西族的音乐和舞蹈也具有其独特的风格。
在传统音乐方面,纳西族以著名的“丽江古乐团”而闻名。
他们演奏的乐器有笛子、琵琶、二胡等,音乐旋律悠扬、富有情感。
而纳西族的传统舞蹈则形态各异,有舞龙、舞狮、舞腰鼓等。
五、手工艺品:纳西族的手工艺品也非常有特色,如木雕、石雕、织锦等。
纳西族的木雕以其线条流畅、造型生动而著名;石雕则多用于制作印章和神像等;而织锦则是纳西族女性的重要手工艺,制作精细、色彩鲜艳。
六、传统习惯与信仰:纳西族有许多传统的习惯和信仰。
例如,纳西族人们习惯在夏至节清晨用柳枝扫去门前的“血角”(指沾染到厄运的气息),希望获得好运;纳西族还有一种叫作“坑儿祭”的信仰仪式,为了寻求农业和养蚕的顺利,人们将猪脸画在墙上,并献上食物祭祀。
总结:纳西族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其服饰、饰品、婚姻习俗、节日庆典、民间音乐与舞蹈、手工艺品以及传统习惯与信仰都展现了独特的纳西族文化。
纳西族的传说故事
纳西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传说故事。
传说在纳西族古老的时候,有一头邪恶的大牦牛横行丽江坝子,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有一个叫李二娃的年轻人,他勇敢地去挑战这头牦牛,最终成功地将其赶走。
这个传说故事不仅展示了纳西族人民的勇敢精神,还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此之外,纳西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说故事,比如《黑白之战》、《玉龙第三国》等。
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它们不仅反映了纳西族人民对自然、历史、文化的理解和信仰,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正义的坚守。
总的来说,纳西族的传说故事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这个民族的重要窗口。
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纳西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及民族特色纳西族的风俗习惯及民族特色纳西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之一,那么大家知道纳西族有特色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介绍纳西族民俗特色,希望能帮到大家。
纳西族民俗特色一、居住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行,覆之以板,石压其上。
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灶台称为“格古鲁”,中间为火唐塘,安上大型铁制三角架,用来烧水,烤火和安锅做饭,会客、用餐和老人就寝均在这个灶台上。
火塘两边铺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丽江坝区,尤其是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则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
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
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
天井供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
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
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
二、服饰纳西族男子的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各地妇女服饰则有差异。
中甸县白地一带妇女,身穿对襟长衫,再系百褶长裙,腰束毛织彩带,脚穿云头黑靴,背披白毛山养皮,编发盘辫,保有古风,宁蒗县永宁一带摩梭妇女,头戴布料大包头,身穿大襟小褂,系长可及地百褶裙,腰系彩带,美观大方。
丽江县大研一带纳西族妇女,从清初改土归流以膈衣着便有很大改变,上空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截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色棉布缝制的围裙,上打百褶,下镶天兰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既可保暖,又可垫背负重。
近年,一种既保持纳西古装特色,又有现代服饰特点的新型青年妇女服饰问世,其产要特点是改大襟的坎肩为对开或半边开收腰坎肩,改围腰为长裙,在礼仪活动中颇受欢迎。
纳西族详细资料纳西族概况纳西族现有人口为308 839人〔2022年〕,其中云南295464人,绝大局部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现包括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有2022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8.5%。
四川省纳西族有8725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和甘孜藏族自治州。
纳西族居住在滇、川、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背靠青藏高原,面向云贵高原。
境内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虎跳峡、玉龙雪山、哈巴雪山、梅里雪山、白芒雪山、贡嘎岭等名山大川,山体与峡谷并列,顶峰海拔常在5000米以上,个别甚至超过6000米,峡谷深邃,相对高差极大。
纳西族居住区平均海拔2700米,独特的地貌因素,使得气候、植被、土壤乃至整个自然综合体都呈明显的垂直变化,气候有寒、温、热3种类型。
高寒山区平均气温为5.4゜C,金沙江河谷为14.5゜C,丽江坝区和泸沽湖盆地为12.6゜C;年降雨量为8001034毫米。
纳西族山区密布云南松、红松、华山松、云杉、冷杉、红杉、铁杉等优质用材林,是我国西南的著名林区。
纳西族聚居区丽江市是中国著名的植物保护基地之一。
在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境内,仅种子植物就多达2 998种,单是杜鹃花就有40多种,热带、温带、寒带植物在全市均有分布。
鸟兽类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共有兽类8目,21科,83种,占云南兽类总数的29.6%,其中资源兽类近40种。
共有鸟类17目、46科、290种,占云南鸟类总数的37.6%,其中资源鸟类230多种。
珍稀鸟兽的种类较多,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黑颈鹤、滇金丝猴等。
纳西族居住地区虽然交通不便,但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滇中高原过渡地带,因此成为滇川藏几省区各民族彼此交往的通道。
纳西族地区的坝区与河谷区是主要的产粮区,主产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大麦,豆类有蚕豆、黄豆、豌豆、鸡豆、白芸豆等;高山作物有荞麦、燕麦、青稞、土豆、大麻等;河谷区有花生、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有楸木、漆树、核桃、板栗、桑树、花椒、竹子等,现烤烟种植也有较大开展;水果品种有桃、李、梨、柿、核桃、苹果、梅、杏、石榴、桔子、香橼等。
纳西族禁忌简介纳西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该民族的传统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禁忌,这些禁忌在纳西族社会中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事项,违反禁忌常常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本文将介绍纳西族的几种禁忌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1. 纳西族概述纳西族是云南省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丽江市和大理白族自治州。
纳西族的宗教信仰以藏传佛教和本教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土家族神话和传说的影响。
纳西族人民以勤劳善良、淳朴热情而著称。
2. 纳西族的传统文化纳西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涵盖了音乐、舞蹈、戏曲、绘画、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他们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纳西族的禁忌也是他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西族的禁忌1. 禁止触碰无主的东西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无主的物品带有凶险和邪恶的力量。
因此,纳西族的人们被禁止触碰无主的东西。
这些无主的物品可以是在路边被遗弃的物品、别人家的东西等。
纳西族人民相信,触碰无主之物会引来厄运。
2. 禁忌与死亡相关的行为纳西族对待死亡的态度非常谨慎。
在纳西族社会中,有许多与死亡相关的禁忌存在,比如禁止谈论死亡、禁止在晚上谈论死亡、禁止在家中贴写死亡的字等。
这些禁忌源于纳西族人们对死亡的敬畏,希望通过遵守禁忌来避免死亡带来的厄运。
3. 禁止谈论不吉利的话题纳西族人民相信,谈论不吉利的话题会带来厄运和不祥之兆。
因此,纳西族有许多禁忌与不吉利的话题相关,比如禁止谈论疾病、禁止谈论婚丧嫁娶等。
纳西族人们希望通过遵守这些禁忌,保持生活的平稳和吉祥。
4. 禁止穿红色衣物纳西族中,红色往往被视为吉祥和繁荣的象征。
然而,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红色也被认为是与恶魔和不祥相关的颜色。
因此,纳西族人民被禁止穿红色衣物。
这个禁忌同样体现了纳西族人们对于邪恶力量的敬畏。
禁忌的作用和意义1. 社会秩序纳西族的禁忌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通过禁忌的制定和遵守,纳西族人们能够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三年级作文】纳西族民俗风情介绍纳西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大理、丽江等地区。
纳西族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是纳西族的服饰。
纳西族男子以长衫和长裤为主,通常是用丝绸或棉布制作的。
女子则常穿长袍和长裙,也喜欢在头上戴着银饰,非常漂亮。
纳西族还有一种特殊的传统服饰,叫做“三反青”。
这种服饰以黑色为主,象征着纳西族人民的坚强与勇敢。
其次是纳西族的婚礼习俗。
纳西族的婚礼通常非常隆重,需要进行多个环节。
男方要送礼给女方的父母,表示诚意。
然后,女方的家人会为新人举行隆重的仪式,全家人都要参加。
新人要穿着传统服饰,举行婚礼仪式,接受亲友们的祝福。
婚礼上还有一种特别的活动,叫做“草地撕扯”,参加者要在一块长长的草地上争夺一面布旗,象征着新婚夫妇的幸福和爱情。
接下来是纳西族的节日庆祝。
纳西族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比如“苍山雪节”和“火把节”。
在苍山雪节上,人们会在山上放飞风筝,同时也会举行射箭比赛和滑雪比赛。
在火把节上,人们会点燃火把,手持火把在集市上游行,同时还会进行传统的舞蹈和歌曲表演。
这些节日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纳西族还有一种传统民居叫做“三坊一照壁”。
三坊指的是三个庭院,一照壁则是照壁。
这种建筑形式非常独特,有着浓厚的纳西族风格。
人们在这样的院落里生活,感受着传统的纳西族文化。
纳西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乐于与人交朋友,与人分享自己的文化和风俗。
纳西族的民俗风情非常有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和欣赏。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亲自去云南体验一下纳西族的风情。
纳西族结婚风俗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等地。
纳西族结婚风俗是纳西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它体现了纳西族人民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也展现了他们独特的风貌和习俗。
纳西族结婚风俗的第一步是“纳采”。
纳采是男方向女方家庭提亲的仪式。
男方要找几位亲戚朋友陪同,携带礼品前往女方家。
纳采时,男方的代表要带上纳采礼金、酒和烟,并且要准备两副对联,其中一副是女方写给男方的,另一副是男方写给女方的。
男方代表向女方家长陈述儿子的好品质、好名声,表示愿意与女方结成良好的亲家关系。
女方家长会在听完男方的提亲请求后,决定是否答应。
如果女方家长答应了,就表示双方进入了下一步。
接下来是“聘礼”。
聘礼是男方向女方家庭送聘金和聘礼的仪式。
男方会准备一系列的聘礼,包括金银首饰、红绸、糕点、糖果等。
在送聘礼的时候,男方要找一些亲戚朋友陪同,以示人多力量大。
女方会在收到聘礼后,安排亲友准备回礼,以示感谢和回应。
然后是“请媒”。
请媒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派人送请帖,邀请女方家人前来男方家做客。
请媒时,男方要准备丰盛的筵席,招待女方家人。
女方家人到男方家做客时,男方要表现出热情好客的态度,以展示家庭的温暖和友好。
最后是“婚礼”。
婚礼是纳西族结婚风俗的最重要环节。
婚礼一般在农历的春节、清明、中秋等重要节日举行。
在婚礼前的前一天晚上,男方要举行“蔗酒仪式”。
蔗酒仪式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上一壶蔗酒,以祝福新人早生贵子、百年好合。
婚礼当天,男方要在女方家门口举行迎亲仪式,男方亲友要戴上鲜花、红绸,手持烛台,载歌载舞地引导新娘入门。
新娘则要穿上纳西族特色的传统嫁衣,头戴纳西族特色的花冠。
在婚礼上,男方要在家中设宴,招待前来参加婚礼的亲友,举行隆重的宴席。
宴席上,男方要向女方家长敬酒,女方家长也要向男方家长回敬。
婚礼上还要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如跳花灯、扔彩球等,以增添喜庆氛围。
纳西族结婚风俗丰富多彩,寓意着幸福和美满的婚姻。
纳西人
纳西族文明程度较高,是云南省三个不享受高考加分的少数民族之一。
纳西族文盲、半文盲占27.41%,低于汉族的32.7%,是每万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高于汉族的五个民族之一。
纳西族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处在云南各少数民族首位,数值为12.03,电视拥有率为72.1%。
纳西族重视教育。
截至2000年,纳西族中出现了5位大学校长,30位博士和3000多位教授。
但近年来随着丽江市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与教育的进步并没有成正比,纳西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反而相对降低,表现在初高中学生辍学情况较严重。
近年来,纳西族地区进入到狂飙突进的经济发展时代;一方面,纳西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声誉;但与此同时,纳西族的文化、传统和人口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退。
据调查,丽江古城的纳西族小学生中,还会说纳西族母语的已不到30%。
1723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木氏土司此后一蹶不振,受益的是丽江经济,丽江的地主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手工业也渐趋繁盛,丽江古城的格局最终形成。
纳西族是一个爱情自由的民族。
殉情之风盛行始于明清之际,究其原因有三:首先,明清时期,汉族文化对云南地区的影响逐渐增大,特别是清代“改土归流”之后强行引进的汉族恋爱婚姻形态与纳西族传统的恋爱婚姻形态相冲突;其次,东巴教的介入对此风盛行有很大推动,据说在每次大祭风仪式(祭殉情而死的情死鬼的仪式)之后都会有情侣相约殉情;再次,与纳西人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纳西族的叙事长诗《鲁般鲁饶》记载的是一对纳西青年殉情的故事,
与汉族的《孔雀东南飞》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纳西族却没有受汉族儒家文化三纲五常等的束缚,因而也把殉情的原因由人的主观因素转到了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因素(神鬼因素)。
殉情现象由此大量蔓延,丽江被外人称为“殉情之都”. 纳西人的殉情风俗。
情侣决定殉情后,有的会把自己的决定告诉自己最好的朋友,个别的殉情女子还会把这一决定告诉自己的母亲,而母亲也同样会保守秘密。
大多数殉情者会选择在高山上险峻难达、草木茂盛的地方自缢而死。
1949年7月1日,丽江和平解放。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1996年,丽江发生7级大地震,死伤3200多人,经济损失达45亿元。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6月,“三江并流”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9月,纳西族东巴古籍被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