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恰兹的语义学美学_沈勇
- 格式:pdf
- 大小:670.56 KB
- 文档页数:8
艾·阿·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年2月26日出生于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诗人、语言教育家,曾在英国剑桥大学(1922-1929)、中国清华大学(1929-1930)、美国哈佛大学(1944-1963)任教授,“新批评派”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对20世纪文学批评起了最大影响的英国理论家,应当说非瑞恰慈莫属。
瑞恰慈是英美形式文论的第一个推动者,他在二三十年代写的七本美学与文艺哲学著作,在文学理论中引入了两门学科:语义学,与心理学。
前一门学科后来成为新批评派的理论基础,后一门却受到形式文论的强烈反对。
但是这二门学科,却在瑞恰慈的终身中国梦想中结合起来。
1922年,当时还是年轻学者的瑞恰慈,便写出他的第一本著作,即与奥各登合著的《美学原理》。
1929年瑞恰慈夫妇又来北京。
在1929年-1930年期间,一直执教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
此时瑞恰慈已经出版了《批评原理》、《实用批评》等轰动性的著作,成为西方文学理论界的权威领袖。
20世纪三十年代初,瑞恰慈成为奥各登发起的“基本英语”运动的领袖,试图把语言学与心理学结合成一种社会实践。
1937年冬,瑞恰慈到云南大理一带攀山探险,夜渡洱海。
1938年春季,再度北上,到平津地区,以天津的耶稣会师范学校为基地,重新开始基本语工作。
此事颇引起争议,瑞恰慈说他的时间度量单位,“不是10年20年,而是半个世纪”,意思是日据与否,可以暂且不论。
但是到1938年夏,连瑞恰慈也明白了,整个世界已经无法宁静。
他回到西方,在哈佛工作二十年,基本语运动也萎缩成成人扫盲教学法的一种。
1950年,中国内战结束。
国情的稳定,使瑞恰慈再度来到北京,试图重振旗鼓。
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梦想再次破灭。
1978年,八十五岁的瑞恰慈寓居剑桥,突然接到北大校长周培源代表“前同事们,前学生们”寄来的礼物,欣喜若狂。
当时他水肿病已很严重,靠利尿剂维持,却依然决定重返中国。
口山东艺术学院肖光琴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它冰冷的真实叙述、富有激情的哲学性表达以及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被称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作者也因此而成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红与黑》的时代早已随着大革命的硝烟飘向历史的深处。
但《红与黑》中的人物形象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现。
于连复杂、矛盾、无法截然界定的多重性格。
他在事业、爱情的拼杀中表现出的令人难以言说的情感纠缠和心理动机以及他在短暂的生命里程中骤起骤落的生命选择都让他拥有了超越时代的启迪性,让他成了<红与黑)当中最溢彩流光也最令人着迷的一部分。
从最原始的定位来说.于连.索雷尔是个平民出身的外省青年;而同时,他又苍白、漂亮、有头脑,好学深思、厌恶体力劳动,不甘居人下。
决心出人头地。
于连生逢的年代是波旁王朝复辟时代.这是一个一切荣誉和优雅只由两种东西——地位和财富决定的年代。
于连的出身决定他除了平庸、木然的生活之外。
他不能够生来就享有任何被称其为精神层面的品质。
但是.自小接触到的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精神滋养着于连.使于连在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中野心勃勃.拥有着顽强的反抗意志。
这注定了于连性格中个人奋斗的虚伪性和平民出身所决定的理想化的双重性。
但是于连的性格又决非仅仅只是如此简单的双重性。
于连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个人奋斗者和野心家形象。
个人主义者是于连的表面形象.理想主义者是他的深度形象.个人主义与理想主义在于连身上悖谬地结合一体。
于连在小说中的表现.是一种个人主义和理想主义同时发生、压抑、转折、高扬的过程。
可以说,在这个曲折起伏的过程中,于连所有的个人奋斗行为.都为他理想主义的最终爆发做铺垫.形成了一种理想主义极端性的尖锐表现。
于连对拿破仑的崇拜以及所受的卢梭和伏尔泰的影响。
使他的生命展其次,瑞恰兹还论述了细读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瑞恰兹在《实用批评》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文学语言有四种不同的意义功能,分别是“字面意义(S ense)”、“情感意义(Fe el i ng)”、“语气(Tone)”和“目的(I nt ent i on)”。
《西方文论选读》期末考试B卷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朗吉弩斯的《论崇高》《论崇高》侧重与内在灵魂的涵养提高,重视作家的心智;列举崇高的五个来源;这五个来源的关系;《论崇高》还提出了美的X畴问题;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标志着一个新的美学X畴的诞生。
2.三一律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
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
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4.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原则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和论证了形式主义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陌生化”原则。
所谓“陌生化”,是针对习惯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潜意识化而言的,是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感知方式的一种反作用,目的是加强印象,把熟视无睹的东西凸现出来,用新的陌生的世界代替潜意识化了的世界。
陌生化属于文本的X围,而且重点不是文本的意义,而是它的形式,涉与的对象主要是诗歌。
5.阿多诺的否定的美学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大体上可以用“否定的美学”来加以概括,其主要观点主要有:1.反艺术。
反艺术就是否定的艺术,是用“反其道而行之”的艺术手法,或曰反讽手法,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艺术的否定;从正面讲,就是艺术通过自我否定来改头换面从而确立自身新的坐标。
2.文化工业。
这指的是在工业资本主义这个“管理化的社会”里,从流行艺术中自发产生出来的大众文化的总称。
3.音乐社会学。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以自己特殊的形式规律提出社会问题,反映社会整体的矛盾和分裂。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摘要】: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文论流派之一。
文章试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传播新批评( The New 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
在英国,以I. A. 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 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 . C. 兰色姆、克里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 K. 维姆塞特、R. P. 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
“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 . C. 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1941) 。
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是20 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 新批评源出于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不但在20 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40 年代和80 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
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 世纪40 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
1929 年华严书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国兴起。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语义学与新批评派48.语义学批评是什么?(1)产生背景:俄国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的重点从以作者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为中心之后,语义学与新批评学派在20年代发端兴起。
(2)发展概况: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
此外还有查尔斯•奥格登和詹姆斯•伍德。
(3)理论主张:①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受到了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深刻影响,以逻辑实证的研究原则重新审视文学批评问题,将文学艺术中使用的语言与科学中使用的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手段。
②语义学批评又深受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深刻影响,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③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
(4)评价: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如新批评、结构主义和早期心理学派批评等,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
49.新批评派是什么?(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兰色姆在1941年《新批评》一书中称艾略特、瑞恰兹和温特斯等人为新批评家,新批评派由此得名。
(2)产生背景:①19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以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为主导。
实证主义只注重作家个人的生平和心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等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只强调文学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热衷于谈论灵感、激情、天才、想象和个性。
这两种批评方式都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
②新批评的兴起正是对这一理论倾向的反拨,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最薄弱的环节而以一整套完整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进行批判,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流派在西方文论界都占据主导地位。
(3)发展历程:①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大学美学考试(习题卷1)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196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丑的历史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是:原始时代、古典时代、( )。
【 】A)后现代时代B)西方现代主义时代C)现实主义时代D)浪漫主义时代答案:B解析:2.[单选题]在审美经验中,( ) 是一个核心因素。
A)感知B)想象C)情感D)理答案:B解析:3.[单选题]宣称艺术即直觉的美学家是A)柏格森B)荣格C)克罗齐D)克莱夫.贝尔答案:C解析:4.[单选题]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 )A)意境超验层B)意象世界层C)物质实在层D)形式符号层答案:B解析:5.[单选题]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是()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答案:B解析:二、多选6.[单选题]主张美育是“趣味教育”的是( )D)蔡元培答案:C解析:7.[单选题]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句话体 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A)反映关系B)模仿关系C)感动关系D)认识关系答案:C解析:8.[单选题]“直观总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和最后根据。
”这一论点来源于( )A)黑格尔B)柏格森C)叔本华D)尼采答案:C解析:9.[单选题]在西方对于悲剧的探讨中,到了( ),把悲剧从重大的社会矛盾推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A)尼采B)叔本华C)斯宾塞D)莎士比亚答案:B解析:10.[单选题]“美在距离”说是( )的。
A)完全合理B)完全错误C)有一定的合理性D)基本错误答案:C解析:11.[单选题]美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是( )A)审美想象B)审美意识C)审美现象D)审美经验答案:B解析:12.[单选题]艺术接受的核心是( )A)意象的物化与传达B)意象的传达与构建解析:13.[单选题]被马克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是( )A)社会主义社会B)大同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答案:D解析:马克思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并描述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华师《美学》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abc
1. 优美、喜剧、丑和荒诞等审美形态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审美形态,主要是由于()
A. 文化的认同
B. 社会的发展
C. 艺术的变迁
D. 实践的提升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D
2. 最早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是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席勒
D. 莎士比亚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C
3. 下列人物中与游戏说有关的是()。
A. 席勒
B. 泰勒
C. 亚里士多德
D. 托尔斯泰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A
4. 鲍姆加登用于命名自己著作的“Aesthetics”原意是()
A. 艺术学
B. 自然学
C. 理性学
D. 感性学
满分:3 分
正确答案:D
5.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
A. 莱辛
B. 休谟
C. 洛克
D. 康德。
1407-全国-美学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真正将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美学家是()(1分)A:鲍桑葵B:康德C:黑格尔D:博克2、属于审美经验中的核心因素的是()(1分)A:感知B:想象C:情感D:理解3、艺术品的间接性物质存在是()(1分)A:形式符号层B:意境超验层C:物质实在层D:意象世界层4、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的意象是()(1分)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5、艺术意象的最根本的特征是()(1分)A:它来自实在的世界B:它来自虚拟的世界C:它来自实在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D:它来自虚拟的世界却追求实在世界的审美效应6、被各国美学界尊称为“美学之父”的是()(1分)A:苏格拉底B:鲍姆加登C:鲍桑葵D:亚里士多德7、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1分)A:先验主体论B:理念论C:绝对精神论D:现象学的基本本体论8、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所看重的是对象的()(1分)A:实际用途B:物质功利性C:精神意义D:商业价值9、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美学家是()(1分)A:柏拉图B:康德C:席勒D:狄德罗10、在兵法、医疗、绘画、音乐、喜剧、小说中普遍实用的范畴是()(1分) A:典型B:意象C:虚实D:神韵11、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主要是()(1分)A:具象思维B:概念思维C:象数思维D:演绎思维12、表现了西方人批判精神的张扬的审美形态是()(1分)A:悲剧B:喜剧C:荒诞D:丑13、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的美学家是()(1分)A:黑格尔B:席勒C:康德D:博克14、悲剧的“罪孽说”的提出者是()(1分)A:克尔凯戈尔B:尼采C:阿多诺D:阿恩海姆15、语义学美学的代表人物是()(1分)A:杜威B:乔治•桑塔亚娜C:瑞恰兹D:托马斯•门罗16、将审美情感归结为主客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美学流派是()(1分) A:自然主义美学B:实用主义美学C:实验美学D:格式塔心理学美学17、在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起着关键作用的是()(1分)A:审美知觉B:审美想象C:审美情感D:审美理解18、宣称艺术即直觉的美学家是()(1分)A:柏格森B:荣格C:克罗齐D:克莱夫.贝尔19、西方的风景画形成的时期是在()(1分)A:11、12世纪B:14、15世纪C:17、18世纪D:18、19世纪20、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是其()(1分)A:情感性B:想象性C:虚拟性D:感性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21、审美经验的特征是()(2分)A:直观性B:功利性C:非功利性D:抽象性E:超越性22、艺术品的基本层次结构包括()(2分)A:语音语义层B:形式符号层C:物质实在层D:意象世界层E:意境超验层23、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2分)A: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B:美与审美形态C:美感与审美经验D:艺术和审美教育E: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24、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2分) A:符号性B:意象性C:表情性D:象征性E:直接性25、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包括()(2分)A:建筑B:雕刻C:音乐D:舞蹈E:绘画三、文字题(共11题,共70分)26、名词解释:审美情趣(4分)27、名词解释:灵感(4分)28、名词解释:集体无意识说(4分)29、名词解释:感性直观性(4分)30、简述荒诞的特点。
瑞恰慈:镜子两边的中国梦赵毅衡瑞恰慈至少试图移开镜子,从“中国如何走向世界”角度看问题,而且提出一种切实的方案。
对二十世纪文学批评起了最大影响的英国理论家,应当说非瑞恰慈莫属。
瑞恰慈是英美形式文论的第一个推动者,他在二三十年代写的七本美学与文艺哲学著作,在文学理论中引入了两门学科:语义学,与心理学。
前一门学科后来成为新批评派的理论基础,后一门却受到形式文论的强烈反对。
但是这二门学科,却在瑞恰慈的终身中国梦想中结合起来。
1922年,尚是年轻学者的瑞恰慈,写出他的第一本著作,即与奥各登等合著的《美学原理》。
此书已经着意使用中国哲学,来解决西方思想的传统命题。
瑞恰慈从朱熹对《中庸》的诠解,引出了“真正的美是综感”(synaesthesis)这个结论,成为三十年代新批评派“包容诗论”,“张力论”,“不纯诗论”诸说的蓝本。
1927年,瑞恰慈结婚,决定到远东度蜜月。
在日本稍留后,到北京,一直住到夏天才南下攀登喜马拉雅山(瑞恰慈夫妇的一项终身爱好)。
中国给瑞恰慈留下如此美好的感觉,以至于他一生到中国六次,数度准备长居中国,虽然世事沧桑,硝烟难宁,未能如愿,但是他在中国“居住”了五年半,最后几乎死在中国,一往情深,可谓生死不渝。
1929年瑞恰慈夫妇又来北京,在北大做访问教授。
此时瑞恰慈已经出版了《批评原理》,《实用批评》等轰动性的著作,成为西方文学理论界的权威领袖。
此时,他却想在中国定居。
他们开始学汉语,瑞恰慈夫人很快学上了口,以后一直给瑞恰慈做翻译。
他本人却从来没有能学会,原因可能是错用《孟子》作教科书。
汉语没有学好,却写成了西方孟子思想研究的一本开拓性著作《孟子论心》(MenciusonMind)。
瑞恰慈选《孟子》作他的教材,是因为孟子在先秦诸子中,显然是对人的前景最为乐观者。
在《孟子论心》的序言中,瑞恰慈表示对胡适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中宣称的“中国传统哲学只有历史意义,无益于现代”大惑不解。
他说他的理解正相反:西方的清晰逻辑,正需要“语法范畴不明”的中国思想方式来加以平衡。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知识点大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导论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什么?(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2)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
①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象征主义诗论、表现主义文论、精神分析学文论、直觉主义文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
③这些人本主义文艺理论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与心灵活动,尤其是注重无意识心理活动嫉妒者阅读接受等层面,开辟了以往文艺理论研究未涉及的新领域,并对后世文艺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3)所谓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
①其特点是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文论、叙事学文论以及解构主义等。
③这些科学主义文艺理论较之人本主义文艺理论更清晰地呈现出一条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线索,尤其是反对人本主义的口号更是旗帜鲜明。
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该派文论试图找到其内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完全割裂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社会、读者的关联,但对文本研究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3)但有一些理论是无法完全归入这两大主潮的,如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等,兼有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交融综合,不能单纯地归入某一阵营。
(4)此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到20世纪后半期西方文论中两大主潮交融渗透的趋势有所增强。
不过,70年代之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等文学理论,已无法用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这两大阵营的立场来简单地概括,。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古希腊美学的狠心是【】A.本体论问题B.美的本质问题C.审美经验的研究问题D.美的对象问题2.柏拉图曾经用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的是【】A.迷狂说B.回忆说C.畅神说D.巫术说3.柏拉图对迷狂现象的分类中,“缪斯凭附于一颗温柔、贞洁的灵魂,激励它上升到眉飞色舞的境界”,指的是【】A.预言的迷狂B.宗教的迷狂C.诗神凭附的迷狂D.哲学的迷狂4.揭示出了审美经验的超验性维度的美学家是【】A.柏拉图B.奥古斯丁C.哈奇生D.叔本华5.将人身边善恶和美丑的能力称作“内在的感官”或“内在的眼睛”的美学家是【】A.夏夫兹博里B.荷加兹C.哈奇生D.休谟6.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二阶段开始于18世纪中叶以后,其代表人物是【】A.奥古斯丁B.荷加兹C.哈奇生D.休谟7.休谟的主要特点在于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A.认识活动B.直观活动C.情感活动D.意志活动8.休谟乃至整个经验主义者的局限都在于【】A.过分强调情感与理智之间的联系B.过分强调审美与认识之间的联系C.忽略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区别D.忽略了情感与理智、审美与认识之间的联系9.康德认为,审美经验能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的条件是【】A.想象力B.知性C.想象力与知性的协调一致D.情感10.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A.逻辑经验主义B.人文科学方法论C.精神科学方法论D.辩证唯物主义11.下列人物与观点对应不正确的是【】A.乔治·桑塔亚“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B.杜威“艺术即经验”C.托马斯·门罗“拒绝超经验的价值和原因”D.尼采“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用途”12.以瑞恰兹为代表的,其主导倾向是运用语词意义与功能的分析方法,批评传统美学对美的种种抽象、虚幻、不精确的界定的美学属于【】A.人本主义美学B.语义学美学C.直观主义美学D.解释学美学13.叔本华认为:不属于其他科学的基础,而属于艺术的基础的是【】A.语义部分B.后验的部分C.理性思考的部分D.后验的部分14.直观主义美学具有的强烈倾向是【】A.非理性主义B.感性主义C.文本主义D.理性主义15.解释学最初解释的学问是【】A.《美学》B.神学C.宗教D.哲学16.狄尔泰将解释学与自己的结合起来,使其发展成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
瑞恰兹瑞恰兹(Richards,1893—1980)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诗人,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
早年就读于剑桥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讲师,1926年晋升研究员。
1939年来到中国清华大学短期授课。
1939年起长期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瑞恰兹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美学基础》、《意义的意义》、《文学批评原理》、《科学与诗歌》、《实用批评》、《柯勒律治论想象》、《修辞哲学》等。
由于长期在剑桥学习和工作,瑞恰兹深受罗素和维特根斯坦领衔的剑桥语言分析学派的影响,这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对语言分析尤其是语义分析方法的重视。
瑞恰兹的文学批评被称作语义学批评,语义分析是瑞恰兹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而这也使得他的文学批评带有了浓重的科学主义倾向。
在《意义的意义》中瑞恰兹认为,文学批评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品的意义,文学作品的意义是靠文学语言来表现的,因此要进行有效的批评,就必须首先探究文学语言的性质、功能和作用。
瑞恰兹通过将文学/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相对照,来揭示文学/诗歌语言的特性。
瑞恰兹认为,人类语言有两大功能——陈述事实和唤起情感,科学语言集中体现了第一种功能,而诗歌语言则集中体现了第二种功能。
科学语言中,每个词都对应一个相应的客体对象,词与词的结合即命题则对应一个客观的事实;而在诗歌语言中,词语并不对应一个明确的指称物,词与词的结合即句子也并不指向客观事实而是唤起一种感情或态度。
诗歌语言一方面表现诗人的情感,另一方面又试图唤醒读者的情感体验,情感是诗歌语言意义指向的核心。
科学语言是可以用事实来加以验证的,其标准是真;诗歌语言则无所谓真假,因为它所陈述的并非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情绪,情感与情绪的传达只能用有效性,而不能用真假性来衡量。
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不同特点,构成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本质差异。
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除了在意义发生模式上不同——前者激发情感而后者陈述事实——之外,还存在意义数量结构上的不同:在科学语言中,每个词对应一个相对确定的意义,而在诗歌语言中,词语的意义却有多重性,也就是说同一个词可能兼具多个不同的意义。
瑞恰慈科学语言文学语言瑞恰慈科学是一种专注于探索、传播和应用科学知识的学科领域,同时它也是一种发掘艺术、文学和人文领域知识的方法论。
瑞恰慈科学的出现,将人们在探索科学、艺术和人文领域中的独有体验联系起来,认为科学、艺术和人文领域中的知识具有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与合作,有益于人类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瑞恰慈科学的核心理念是“语言文学语言”,这一理念指的是语言和文学的研究方式和应用模式,重视语言和文学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作用和价值。
在瑞恰慈科学中,语言和文学不再是艺术和人文领域的专有属性,而是一种促进不同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工具。
语言的研究在瑞恰慈科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瑞恰慈科学认为语言是沟通的基础,语言的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的选择是影响交流效果的重要因素。
语言的研究被拓展到了各个学科领域,在科学领域中,语言的规范化和清晰化可以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差和误解,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精度。
在人文和艺术领域中,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可以最大化艺术作品和文化传承的影响力,提升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文学的研究同样是瑞恰慈科学中的重点之一,瑞恰慈科学认为文学是人们通过语言和艺术创作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和思维。
文学的研究在瑞恰慈科学中通常采用跨领域的研究模式,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心理学等学科交叉研究,以期形成更宏大的理论框架和观念。
除了在科学和人文领域中的作用和价值,瑞恰慈科学也在保护语言和文学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瑞恰慈科学认为,语言和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许多民族的语言和文学面临消亡和失落的威胁,瑞恰慈科学倡导人们以自治和开放的思维模式去保护和弘扬本国语言文学,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民族的经验和意见,打造一个更开放、多元化的语言文学交流平台。
总之,瑞恰慈科学是一种借助语言和文学研究和应用,旨在将科学、艺术、文学和人文领域联系起来的学科领域。
大学美学考试(试卷编号111)1.[单选题]下列诗句体现出“崇高”特点的是()A)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B)寒波澹游起,白鸟悠悠下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D)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莆答案:D解析:2.[单选题]丑是( )的产物。
A)近代精神B)古代精神C)古典精神D)现实主义精神答案:A解析:3.[单选题]维特根斯坦是( ) 的代表人物。
A)建构主义哲学B)语言分析哲学C)古典主义哲学D)现代主义哲学答案:B解析:4.[单选题]“以美启真”指的是( )A)智育对美育起促进作用B)关育对智育起促进作用C)类育对智育起决定作用D)智育对类育起决定作用答案:B解析:5.[单选题]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的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一转移是从他的著作( )开始的。
A)《资本论》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共产党宣言》解析:6.[单选题]礼乐纳入学校教育是在( )A)夏朝时期B)商朝时期C)西周时期D)东周时期答案:C解析:7.[单选题]《荀子·乐论》云:“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
”这句话涉及到审美经验中A)情感与想象的关系B)情感与理智的关系C)想象与感知的关系D)想象与理智的关系答案:B解析:8.[单选题]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 )A)审美觉醒B)美学思想C)审美意识D)美学学科答案:C解析:9.[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想象的初级形式的是( )A)接近联想B)再创造想象C)类似联想D)对比联想答案:B解析:10.[单选题]与一般的教育方式相比,美育最显著的特点是A)诉诸感性B)化性起伪C)理性直观D)陶养性情答案:A11.[单选题]审美经验把握和表现超验世界的主要方式是( )A)现实B)象征C)工具D)直观答案:B解析:12.[单选题]语义学美学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乔治·桑塔亚娜C)瑞恰兹D)托马斯·门罗答案:C解析:13.[单选题]中国古代的“比德说”总是把自然()A)艺术化B)科学化C)理论化D)人格化答案:D解析:14.[单选题]1795年,( )发表《审美教育书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