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3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非常规油气水力喷射安全高效完井增产技术及应用二、候选单位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页岩气研究院;3、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4、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5、四川长宁天然气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三、候选人1、田守嶒;2、盛茂;3、李根生;4、陆朝晖;5、张鉴;6、黄中伟;7、王海柱;8、宋先知;9、徐泉;10、张永春;11、陈满;12、史怀忠;13、肖勇军;14、杨睿月;15、耿黎东四、项目简介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改变了全球传统能源格局。
高效开采非常规油气、向“磨刀石”里要油气,被国际石油界公认为二十一世纪重要发展方向和世界性难题,其技术先进性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油气开采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几千米井深的非常规油气储层里通过水力压裂技术制造出复杂人工立体裂缝系统、有效沟通和覆盖全储层是非常规油气安全高效采出的核心关键。
然而,低本高效环保压裂方法与精细化压裂完井参数设计理论及技术的缺乏成为制约非常规油气精准压裂、高效增产的瓶颈。
项目组历时8年,率先提出“水力喷射、无限级、绿色无/少水”压裂完井增产原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北京市科委、中石油、中石化等项目持续支持下,坚持“创新原理-研制工具-设计参数-矿场试验-推广应用”研究思路,形成了非常规油气水力喷射立体改造特色技术,取得了非常规安全高效精准压裂增产技术的突破。
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发明了水力喷射压裂完井增产系列方法及井下核心装置,形成了水力喷射非常规油气立体改造特色技术,解决非常规油气压裂完井作业成本高、压裂改造针对性差的突出难题。
2)创新提出了将超临界CO2作为压裂液体的喷射压裂原理方法,发明了超临界CO2喷射压裂技术,解决了不下封隔器即可实现超临界CO2分段压裂的难题,取得了水力喷射分段绿色“无水”压裂技术突破。
3)系统揭示了非常规页岩气储层气体赋存环境、微纳尺度流动机理,创建了基质孔-人工缝耦合的非常规油气完井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入编了《页岩气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实现了非常规油气压裂完井增产的精细化设计。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城市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利用与更新改造研究二、候选单位1、北京大学;2、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3、西安交通大学三、候选人1、冯长春;2、谢俊奇;3、曹广忠;4、黄刚;5、韩雪;6、潘卫锋;7、杜金锋;8、常青;9、苏黎馨;10、唐琳;11、王乾;12、王思竹;13、沈悦;14、聂艺菲;15、李佳鸣四、项目简介探索城市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利用方式,既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土地供给紧张的有效途径。
该项研究按照调查-评价-优化-更新的思路框架,深入研究北京市在存量用地空间优化和更新改造方面的模式与路径,特别对北京通州区存量用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度,东城区存量用地利用潜力和再开发模式及北京市存量建设用地再利用的增值收益和利益分配机制等进行系统探索,并形成如下创新成果:1. 针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更新范围广、周期长、涉及利益主体复杂的特点,构建了“调查-评价-优化-更新”的逻辑体系,全局性考察存量建设用地,整体评价,统筹管理,提出一套城市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利用和更新改造的技术方法和策略,形成了承接城市总体规划,聚焦存量用地的开创性规划技术路线。
2. 从社会、经济、环境三维度,提出了一套可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水平的序参量指标体系,创建了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模型和存量建设用地协调度评价模型,为政府部门制定土地利用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3. 针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体量大,改造周期长的特点,创新性地研制了存量用地更新改造时序评定技术,并制定分类改造策略,形成空间分类优化管控体系,为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更新工作的统筹安排和逐步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 基于城市存量用地属性复杂,相关利益主体多元,更新改造诉求多样的情况,针对不同土地类型、拆迁需求,提出了多目标多路径的存量用地更新改造模式和组织管理体制。
5. 为了解决更新改造过程中土地权属划分不清、增值收益分配议价空间大等问题,明确了土地再利用环节中土地价值变动的归属权,揭示了存量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有力提高了土地再利用的各主体积极性,推动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热等静压技术制备大尺寸高性能复合轧辊二、候选单位1、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候选人1、车洪艳;2、王铁军;3、林同伟;4、吕周晋;5、陈硕;6、董浩;7、秦巍;8、黄赞军;9、梁晨;10、周双双四、项目简介1.项目研究的目的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轧辊是冶金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和最主要的消耗性备件,其质量的好坏对生产成本、加工效率以及轧材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轧辊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工作层必须有高的硬度、耐磨性和抗回火稳定性。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轧辊不因局部外力的超负荷作用而脆断,也需要轧辊有一定的韧性。
用粉末冶金法生产的高速钢轧辊,与相同成分的铸造高速钢相比,碳化物更细小、均匀。
粉末高速钢轧辊的综合性能优于铸造轧辊。
除此以外,粉末冶金高速钢轧辊还可以采用更高的含碳量和合金元素含量,仍可保持良好的碳化物形貌。
传统的粉末冶金方法,由于使用烧结炉,受到烧结设备的限制而不能生产大体积的工件。
因工件的体积大,中心部烧不透,孔隙、夹杂等缺陷就明显增多,导致合金的强度大大降低,而且烧结工艺复杂、周期长、成本高。
在冶金行业上目前仅作为导向辊、小型辊环和其它行业的小型耐磨零件使用。
用热等静压(HIP)法制备的粉末冶金复合轧辊,是将粉末装入钢包套,脱气、密封后经热等静压固结成与粉末成分相同、相对密度接近100%的粉末冶金高速钢锭(材),该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因采用了高压,工件所需要的烧结温度大大降低,处理后的材料仍保持细晶粒的晶体结构,从而显示出HIP技术在粉末冶金方面的优势。
高速钢轧辊及高速钢复合轧辊已被广泛的用于板带材轧机和高速线材、棒材轧机的轧制生产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使用寿命是高镍铬钼轧辊的6-10倍。
2.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1)通过研究不同HIP工艺参数对试验件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能测试,确定了合适的HIP 参数,汇总相关的粉末特性数据。
(2)通过研究热处理对性能的影响,经过对HIP后的试验件进行热处理并进行相关性能测试,各项指标满足要求,制备了模拟件。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超大规模轨道交通路网运输组织协同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二、候选单位1、北京轨道交通路网管理有限公司;2、北京交通大学;3、北京交大思源科技有限公司三、候选人1、战明辉;2、刘军;3、孙方;4、李海鹰;5、许心越;6、张月坤;7、冯昕晖;8、孟令云 ;9、童梅;10、姚恩建;11、蒋熙;12、张莉;13、苗建瑞;14、方志伟;15、王莹四、项目简介由北京轨道交通路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等组成的项目组依托“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课题,针对超大规模路网、超大规模客流需求的多方式跨区域的协同运营新常态,开展超大规模轨道交通路网运输组织协同问题的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多源异构的轨道交通AFC系统协同、路网精准客流感知和预测、超大规模路网供需动态配置以及精准服务等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规模路网运输组织协同整套技术。
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了AFC设备的标准化接入规则,构建AFC系统的互通检测和监控体系,研制AFC 设备标准化检测设备,形成AFC系统技术的地方标准,实现AFC系统的统一监管和功能快速升级;进一步构建全国首个AFC监视中心,实现路网AFC设备、票卡及客流的分钟级全貌监视,解决了设备的状态修、AFC设备的均衡配置问题,提升了北京地铁路网的监控水平。
2.提出了不同场景下(实时、新线接入等)高精度的客流预测方法;率先系统性构建出适应不同客流需求的点线网能力评估分析体系,填补了我国成网条件下点线网能力计算分析的空白;揭示了超大规模路网的客流协同控制和能力优化配置机理,率先提出了地铁多站主动协同限流方法,实现了大规模路网下全网能力的协同配置和优化。
3.建立超大规模路网的精准信息服务平台。
提出了多运营主体的综合清分清算模型,清分结果获得了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和京港公司的应用和好评,这些运营公司以此结果开展能力配置和精准限流;建立了多模式一体化运营服务的协同方法,为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地铁(及公交等)运营企业和乘客提供了精准的信息服务,解决了全网多类型、多用户的信息精准生成和交互问题。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海外重大传染病疫情紧急应对援外创新模式建立与应用二、候选单位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候选人1、尹遵栋;2、施国庆;3、王晓春;4、殷文武;5、安志杰;6、姜海;7、徐杰;8、郑灿军;9、姚建义;10、涂文校;11、李建东;12、孙校金;13、熊衍文;14、范洪伟四、项目简介.一、背景2014年西非发生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后,由中国疾控中心牵头的4批次共50余人的专家团队紧急赶赴塞拉利昂执行公共卫生援助任务。
面对塞拉利昂社会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传染病防控能力薄弱、社会秩序被严重破坏等情况,如何帮助当地实现埃博拉控制目标?,如何避免援外人员感染埃博拉?,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援塞专家团队创建和实践了一系列援外模式,主要创新点如下:1.首次在海外创建以全民动员为核心的大规模基层人员培训和宣教模式,迅速提高当地民众埃博拉防控意识。
借鉴我国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在当地创建全民动员新模式。
基于当地民众信息获取方式的调查结果,采取广播、报纸、宣传车、歌曲等传统宣传手段,持续传播埃博拉防控核心知识,提高民众对埃博拉的认知水平和防控意识。
同时,采取师资培训、基层骨干培训和同伴教育多层次方式,在全国185个选区(埃博拉病例数占全国近80%)组织279期培训班,培训社区领袖、领地酋长和社区骨干等共计6016人。
通过这些人员在社区开展同伴教育向社区63.2万人传播了埃博拉防控知识。
2.创造性建立基于社区的埃博拉传播干预综合防控模式,提前实现埃博拉传播阻断目标。
项目选取三个埃博拉疫区(人口4.2万)开展社区传播干预模式试点。
通过制定社区层面的防控方案,采取分片包干方式,组织基层临时防控力量落实可疑病例主动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与管理等措施。
项目实施期间,主动搜索埃博拉预警病例72例,及时发现607名密切接触者。
采用模型估计,三个地区通过实施干预项目减少77例埃博拉病例的发生,较全国提前120天实现了埃博拉传播阻断目标。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基于超级网络和移动互联的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体系重构技术及应用二、候选单位1、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2、北京交通大学;3、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4、北京工业大学;5、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安徽博微广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三、候选人1、张可;2、高自友;3、刘浩;4、闫学东;5、魏运;6、李静;7、伍毅平;8、吴建军;9、张建强;10、赵箐;11、赵晓华;12、高亮;13、杨子帆;14、赵净洁;15、郑宣传四、项目简介.针对交通领域主体众多、应用难以集成、数据不能共享、业务无法协同等长期困扰的问题,北京市通过持续整合交通行业数据和应用,初步构建了交通运行监测协调体系。
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体系的发展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以融合共享开放的理念推进与社会资源对接,重构综合交通运行感知数据体系,深化数据多元复用,重构升级综合交通运行监测服务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项目团队在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支撑下,通过政府与社会协同、产学研联动,经多年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应用实践,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1.创立了面向协同运行感知服务的综合交通复杂超级网络构建技术。
成功解决了综合交通运行感知与协同服务的网络理论基础问题,实现了综合交通复杂网络的重构,为实现“简单的交通信息交换共享”向“基于综合交通网络特性的多维交通信息复合本征提取”跨越奠定了基础。
2.提出了统筹全社会资源的综合交通运行精准感知体系构建方法及关键技术。
融合移动互联技术和互联网+交通新业态的全新社会信息资源,实现了综合交通运行感知资源的重构,为从根本上解决综合交通系统运行状态获取能力和感知精度不足的难题,提供了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解决路径。
3.攻克了基于综合交通网络特性的复合运行特征多维提取与多元复用技术。
解决了高复杂度交通运行大数据在综合交通网络运行本征层面、面向多主体差异化需求实现分析和应用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综合交通运行大数据应用服务的重构。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污水深度生物脱氮技术及应用二、候选单位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北京工业大学;3、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4、信开水环境投资有限公司;5、哈尔滨工业大学三、候选人1、王爱杰;2、彭永臻;3、程浩毅;4、梁斌;5、刘文宗;6、邵凯;7、侯锋;8、张亮;9、崔丹;10、韩京龙;11、王鸿程;12、李智灵;13、邵彦青;14、孙移鹿;15、祁淑敏四、项目简介.2015年“水十条”的实施开启了我国对污水排放标准强制性执行的新阶段。
我国城镇污水和工业园区污水的低碳氮比特征突出,处理系统普遍面临着进一步提标减排的压力,氮素污染物(总氮)深度削减的需求尤为迫切。
然而,常规生物脱氮工艺对污水内部碳源的利用效率较低,总氮达标强烈依赖外部碳源投加,从而造成外部碳源“投不起”和污水深度脱氮运行成本高昂的问题。
同时,水中混入含氮毒害性有机物的情况下,有机氮生物解构难成为制约此类污水深度脱氮效率的工艺难题。
该项目围绕低成本深度生物脱氮需求,在生物脱氮机制、过程优化调控和新型脱氮工艺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创造性和应用价值的成果,以关键技术为核心的优化集成工艺实现了大规模工程应用。
主要创新点如下:【控碳脱氮】——发明了污水碳源优化分配与多相循环利用调控技术,突破了低碳氮比污水碳源利用难题。
针对低碳氮比污水深度脱氮过度依赖外部碳源投加的问题,发明了污水原有碳源优化分配与多相循环利用调控技术,发展了碳源可控调节型生物强化脱氮工艺系统,显著提升了有限碳源条件下污水的深度脱氮效率;针对外部碳源“投不准”、COD深度达标难的问题,发明了反硝化碳源精准投加技术,有效提升了深度脱氮工艺的运行稳定性与经济性。
【解构脱氮】——发明了微生物激活加速含氮有机物快速解构氨(胺)化技术,突破了含有机氮污水总氮污染物深度消减的关键限速步骤。
针对含氮毒害性有机物制约污水总氮消减和达标排放的问题,发明了弱电介入和微氧介入两种生物激活调控方法,构建了新型厌氧水解酸化工艺系统,大幅加速了含氮有机物的氨(胺)化进程。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基于国产基础软硬件的交通行业复杂实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二、候选单位1、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2、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3、北京工业大学;4、东华软件股份公司;5、北京东华合创科技有限公司;6、北京通途永久科技有限公司三、候选人1、葛昱;2、吴国全;3、隋莉颖;4、王立勋;5、陈智宏;6、翁剑成;7、黄建玲;8、侯志国;9、王伟;10、李伟;11、程磊;12、梁泉;13、史英;14、杜勇;15、于海涛四、项目简介随着城市治理、交通行业管理模式和交通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复杂巨系统的交通运输系统越来越依赖于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
而长期以来,交通行业业务系统严重依赖于国外软硬件平台,客观上带来了采购和运行维护成本高、信息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
在国产基础软硬件环境下突破交通行业实时数据高效处理,保障业务系统兼容性和稳定性,成为促进国产软硬件集成适配和产业扩张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2010年以来,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先后两次承担“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关键技术研发和交通行业解决方案攻关,以交通行业复杂实时业务系统向国产基础软硬件平台迁移与优化为目标,从业务实时性保障、兼容性测试、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典型行业应用平台研制四方面开展创新技术研发,形成如下创新成果:1)首次提出基于国产基础软硬件的交通行业实时、高可用流式数据处理、缓冲与存储优化技术,提高了国产基础软硬件环境下实时业务的响应性和可扩展性;2)创新性地提出国产基础软硬件环境下复杂业务系统端到端兼容性测试与分析技术,自动检测并辅助分析复杂业务系统迁移前后在功能方面的不一致,有效提升了国产软硬件整体兼容适配水平;3)攻克了国产基础软硬件环境下地理空间数据的高效存储、高频查询和实时显示难题,融合内存镜像、分区和索引技术,满足交通行业复杂实时业务对地理空间数据的高效处理需求;4)研制了国内首个基于国产基础软硬件的综合交通应急保障平台, 并突破了基于多维物联感知的重大活动时空影响智能监测与跨领域协同保障技术。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超高清虚拟现实视频云直播关键技术及应用二、候选单位1、北京大学;2、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3、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4、重庆爱奇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三、候选人1、张行功;2、庹虎;3、郭宗明;4、何广;5、张涛;6、刘小辉;7、徐鹏;8、关宇;9、郑程元;10、班怡璇;11、孙晨飞;12、徐轲;13、胡晗;14、程晟;15、林伟宏四、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超高清虚拟现实视频是继视频数字化、高清化后的新一轮重大技术革新,是国家行业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
研究其云直播关键技术,对于突破超高清视频的传输瓶颈,促进5G网络应用和超高清文化产业发展,配合国家融媒体战略的发展,占领新一代视频技术的制高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该项目围绕高通量虚拟现实视频的互联网内容分发和智能显示,提出了以动态自适应流传输为核心的云直播关键技术,研发了爱奇艺虚拟现实视频云直播平台,在自适应流传输、云转码和封装、大规模直播流分发架构、交互式智能显示终端等4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主要技术发明点有:1、研发了自适应流传输关键技术。
提出用户体验驱动的自适应传输策略,以及基于用户行为的视点预测方法。
通过视点预测和主视点区域局部传输,可节省视频传输码率63%以上,提升视频质量39%左右。
2、研发了大规模直播流分发架构。
提出多级网状直播流分发架构,通过建立网状链接和推拉流结合,解决链路带宽波动和节点故障等问题,实现高可用、高并发、超低延迟的直播流分发。
可支持1000万并发用户,10万路直播流,以及0-10秒级的故障链路切换。
3、研发了实时云转码和分块封装关键技术。
提出虚拟现实视频实时分块、并行云转码方法,可实现8K超高清视频的增强层8*8分块实时编码、基本层1080p实时编码。
4、开发了交互式智能显示终端。
研发8K虚拟现实视频头盔显示设备,实现分块解码和视点区域渲染等技术,突破移动终端计算能力和能耗的限制,解决超高清视频实时解码和渲染的问题。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面向科学卫星任务的服务型运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二、候选单位1、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三、候选人1、胡钛;2、吴海燕;3、李大林;4、马英哲;5、杨甲森;6、肖志刚;7、苏举;8、李博权;9、白萌;10、李运;11、吴健鑫;12、张薇;13、智佳;14、陈托;15、田彩霞四、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航空、航天科学技术领域。
通过对面向科学卫星任务的服务型运控系统的研究,在国际国内率先建立和应用了多项关键技术,主要技术创新点包括:面向科学目标的运行服务平台、即时可视可行的科学计划制定服务和基于全生命周期数据的运控分析服务。
空间科学是以航天器为主要平台,研究发生在地球、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乃至整个宇宙空间的物理、天文、化学以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国际公认的研究前沿科学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
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科学院启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
"十二五"期间,空间科学(一期)先导专项立项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共4个科学卫星工程,以及支持各卫星在轨运行管理的共性系统——运控系统。
作为确保卫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责任部门,支撑并提升科学产出的关键因素,运控系统不仅是各卫星在轨运行的管理枢纽、控制核心,还是科学卫星在轨运行的服务平台。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管用分离”的指导思想、“确保基本功能、突出服务能力”的总体思路,研制了具备科学任务规划、有效载荷控制、任务状态实时监视、运控决策与分析、科学用户远程服务能力的服务型运控系统,并创新地研制了科学运行服务系统,使该系统“管得精准、用得高效”,具备了科学机遇事件快速应急响应能力。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中重型燃气内燃机关键技术及应用二、候选单位1、清华大学;2、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3、无锡威孚环保催化剂有限公司;4、北京理工大学;5、常州易控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6、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有限公司;7、西安交通大学三、候选人1、马凡华;2、程伟;3、王家明;4、黄佐华;5、孙柏刚;6、方成;7、许传国;8、王宇;9、罗庆贺;10、陈小迅;11、王金华;12、王平立;13、李进;14、赵淑莉;15、赵辉四、项目简介.以天然气为代表的燃气内燃机是国际上最主要的替代燃料动力,2018年全球天然气汽车保有量2616万辆,我国以670万天然气汽车保有量连续4年蝉联世界第一位。
天然气汽车占汽车燃料消费总量5%,中重型天然气内燃机保有量超过80万台,天然气内燃机每年消费天然气450 亿立方米。
中重型天然气内燃机技术难度大,面临进气管回火、发动机优化控制、甲烷难净化等技术瓶颈和难题。
该项目提出在天然气燃料中掺入适量氢气(HCNG燃料)以提升发动机性能的技术思路,发明了HCNG内燃机技术,提出了气体燃料发动机燃料供给技术、燃气发动机稀薄燃烧与控制技术、催化剂技术。
主要技术发明与创新点如下:1、发明了天然气掺氢内燃机技术。
获得了天然气掺氢燃料的基础物性数据,揭示了天然气掺氢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机制,发明了HCNG发动机性能优化方法、发动机标定方法以及HCNG燃料掺氢比与发动机工况协同控制方法,给出了HCNG内燃机最佳掺氢比,有效解决了天然气掺氢内燃机综合性能提升受限的技术难题,将国际上天然气掺氢内燃机综合热效率的改善效果由5%提升至7% 。
2、发明了一种高性能稀燃型车用天然气内燃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老化态催化剂再生策略。
发明了催化剂抗高温抗硫的涂层材料、涂层配方和涂敷工艺,发明了一种老化态催化剂再生策略,降低了催化剂成本、延长了使用寿命。
3、发明了燃气发动机稀薄燃烧控制技术及控制系统。
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信息项目名称:《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项目编号: K08-2019-J004报奖类别:科技进步奖(社会公益类)二、候选单位1.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2.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3.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候选人1.徐升桥,2. 刘永锋,3.沈平,4. 高静青,5.苏伟,6.陈列,7.高策,8.张莉,9.周四思,10. 杜宝军,11.鄢勇,12.曾玲,13.鲁昭,14.王德华,15.李辉四、项目简介桥梁是铁路工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中占有较大比例。
铁路桥梁占基建总投资的30%以上,其中,钢筋混凝土桥占全部桥梁95%以上,混凝土桥梁标准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决定铁路投资效益和质量安全。
钢筋是铁路桥梁使用的主要材料,推广应用高强钢筋是贯彻落实国家产业升级政策、体现绿色发展理念、适应铁路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
我国铁路设计规范中缺少高强钢筋疲劳设计参数,制约了高强钢筋在铁路工程中的推广应用,铁路桥涵承受的列车疲劳荷载大且使用环境复杂,国内外缺乏可供使用的成果。
《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是铁路行业重点标准,规范结合我国铁路建设特点和国内外桥涵混凝土结构技术发展情况,充分吸纳京沪、京广等高速铁路,宜万等客货共线铁路,山西中南部通道等重载铁路,珠三角城际铁路等铁路桥涵建设和运营实践经验,形成体现铁路特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技术标准。
主要技术创新如下:(1)构建了高强钢筋疲劳性能分析理论。
系统研究了高强钢筋在疲劳全寿命区的强度规律,建立了高强钢筋母材及其连接接头的p-S-N曲线和疲劳抗力方程,提出了疲劳高寿命区试验数据分析理论和方法。
为铁路工程应用高强钢筋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创建了铁路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疲劳设计方法。
建立了铁路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体系,编制了高强钢筋应用的系列通用参考图,推动了铁路工程桥梁专业技术标准的创新发展。
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信息项目名称:《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项目编号: K08-2019-J004报奖类别:科技进步奖(社会公益类)二、候选单位1.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2.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3.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候选人1.徐升桥,2. 刘永锋,3.沈平,4. 高静青,5.苏伟,6.陈列,7.高策,8.张莉,9.周四思,10. 杜宝军,11.鄢勇,12.曾玲,13.鲁昭,14.王德华,15.李辉四、项目简介桥梁是铁路工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中占有较大比例。
铁路桥梁占基建总投资的30%以上,其中,钢筋混凝土桥占全部桥梁95%以上,混凝土桥梁标准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决定铁路投资效益和质量安全。
钢筋是铁路桥梁使用的主要材料,推广应用高强钢筋是贯彻落实国家产业升级政策、体现绿色发展理念、适应铁路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
我国铁路设计规范中缺少高强钢筋疲劳设计参数,制约了高强钢筋在铁路工程中的推广应用,铁路桥涵承受的列车疲劳荷载大且使用环境复杂,国内外缺乏可供使用的成果。
《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是铁路行业重点标准,规范结合我国铁路建设特点和国内外桥涵混凝土结构技术发展情况,充分吸纳京沪、京广等高速铁路,宜万等客货共线铁路,山西中南部通道等重载铁路,珠三角城际铁路等铁路桥涵建设和运营实践经验,形成体现铁路特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技术标准。
主要技术创新如下:(1)构建了高强钢筋疲劳性能分析理论。
系统研究了高强钢筋在疲劳全寿命区的强度规律,建立了高强钢筋母材及其连接接头的p-S-N曲线和疲劳抗力方程,提出了疲劳高寿命区试验数据分析理论和方法。
为铁路工程应用高强钢筋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创建了铁路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疲劳设计方法。
建立了铁路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体系,编制了高强钢筋应用的系列通用参考图,推动了铁路工程桥梁专业技术标准的创新发展。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基于国产基础软硬件的交通行业复杂实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二、候选单位1、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2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3 、北京工业大学;4 、东华软件股份公司;5 、北京东华合创科技有限公司;6 、北京通途永久科技有限公司三、候选人1、葛昱;2 、吴国全;3 、隋莉颖;4 、王立勋;5 、陈智宏;6 、翁剑成;7 、黄建玲;8 、侯志国;9 、王伟;10 、李伟;11 、程磊;12 、梁泉;13 、史英;14 、杜勇;15 、于海涛四、项目简介随着城市治理、交通行业管理模式和交通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复杂巨系统的交通运输系统越来越依赖于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
而长期以来,交通行业业务系统严重依赖于国外软硬件平台,客观上带来了采购和运行维护成本高、信息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
在国产基础软硬件环境下突破交通行业实时数据高效处理,保障业务系统兼容性和稳定性,成为促进国产软硬件集成适配和产业扩张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2010 年以来,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先后两次承担“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关键技术研发和交通行业解决方案攻关,以交通行业复杂实时业务系统向国产基础软硬件平台迁移与优化为目标,从业务实时性保障、兼容性测试、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典型行业应用平台研制四方面开展创新技术研发,形成如下创新成果:1)首次提出基于国产基础软硬件的交通行业实时、高可用流式数据处理、缓冲与存储优化技术,提高了国产基础软硬件环境下实时业务的响应性和可扩展性;2)创新性地提出国产基础软硬件环境下复杂业务系统端到端兼容性测试与分析技术,自动检测并辅助分析复杂业务系统迁移前后在功能方面的不一致,有效提升了国产软硬件整体兼容适配水平;3)攻克了国产基础软硬件环境下地理空间数据的高效存储、高频查询和实时显示难题,融合内存镜像、分区和索引技术,满足交通行业复杂实时业务对地理空间数据的高效处理需求;4)研制了国内首个基于国产基础软硬件的综合交通应急保障平台, 并突破了基于多维物联感知的重大活动时空影响智能监测与跨领域协同保障技术。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光学源端偏振立体效应与精密遥感探测方法研究及应用二、候选单位1、北京大学;2、北京市信息技术研究所;3、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4、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5、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6、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7、北京普达迪泰科技有限公司;8、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9、北方液晶工程研究开发中心;10、中科遥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12、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1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4、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15、中建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16、北京四维远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7、中国人民解放军32802部队三、候选人1、晏磊;2、张飞舟;3、陈伟;4、林沂;5、樊邦奎;6、周潘伟;7、孙晓兵;8、陈涛;9、赵世湖;10、张书国;11、勾志阳;12、黄源浩;13、王晋年;14、孙山林;15、童庆禧;16、杨彬;17、杨鹏;18、张立福;19、王慧;20、荆海;21、左建章;22、乔延利;23、苗勇;24、李范鸣;25、黄瑶;26、王兆民;27、王世勇;28、叶征宇;29、周勇;30、刘宗杰四、项目简介.我国地球观测领域30余年高速发展,数据多而海量、需求多而巨大,但可用数据相对少即"两多一少"的困惑,在高分辨率时代更加突出。
空间获取手段多样化发展与数据处理的数学法则缜密约束不变性,导致:上端获取越做越丰富,下端处理已"难以招架"。
团队从1998年开始,初步理清了空间信息领域上下两端技术关联的数理机理,初步发明形成一套消解瓶颈的方法。
通过产学研和国际合作,取得多项原创性发明并产业化。
获授权发明专利32项(其中10项为此次评奖依据)、软件著作权4项,SCI论文110余篇。
主要成果是:1. 发现光学源端偏振特性决定遥感观测效能的客观规律与方法。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二、候选单位1、北京大学三、候选人1、方精云;2、朴世龙;3、赵淑清;4、唐志尧;5、朱剑霄;6、陶胜利;7、郭兆迪;8、朱江玲;9、吉成均;10、王志恒;11、周德成;12、池秀莲四、项目简介.项目组开展了大量实验和野外实测研究,并结合遥感及资源清查资料,建立了不同尺度主要类型生态系统全组分的碳储量数据库;研发了多种碳源汇评估方法,为解析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形成机制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应用经验模型、生态过程模型、以及大气反演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大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项目组研究发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显著的碳汇,在1981-2000年间,生态系统碳汇每年可达1.9–2.6 亿吨碳单位(0.19 - 0.26 PgC/年),相当于抵消我国化石燃料CO2排放量的28-37%,这与北美(20-40%)持平,但显著高于欧洲(7-12%);森林是陆地碳汇的主体,我国森林面积的增加贡献了全部森林碳汇的60%,而森林生长本身贡献了约40%,这与日本和韩国形成鲜明的对照(森林自身生长是日韩森林碳汇增加的最主要因素);现代环境变化显著影响森林的碳吸收能力,贡献了净生物量碳汇的 8.4–21.6%,在CO2浓度、氮沉降、温度和降水量等4个环境变化因素中,CO2浓度增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作为森林生产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森林树高分布与水分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水分过多和不足都显著影响碳储量的大小和生产力的高低。
项目组还建立了城市化过程对植被生长影响的理论框架体系,并阐明了我国城市区的碳储量及其变化。
项目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
该项目共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收录37篇(2篇Nature及其子刊,2篇PNAS),论著被他引近4400次,SCI他引3346次,其中6篇代表作被SCI引用634次,入选“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提名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公示我单位完成的下列项目拟申请提名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特进行公示。
公示期: 2019 年 8 月 26 日至 2019 年 9 月 1 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及时向科技处反映。
1.拟提名公示项目列表:2.联系人及联系电话:肖函电话:82177131 邮箱:xiaohan@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光电楼610房间附:公示内容科技处2019年8月26日提名项目一公示内容:项目名称:新型生物信息微纳传感器应用基础研究候选单位(含排序):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候选人(含排序):蔡新霞、陈彪、杨跃、邢国刚、罗金平、宋轶琳、王杨、蔚文靖、刘军涛、徐声伟、吴涛、蔡捷、韩海勃、樊艳、张松项目简介(不超800字):本项目围绕神经细胞信息获取和肿瘤标志物现场检测的两大前沿问题,系统开展了微纳生物信息传感器检测方法、器件与系统应用基础研究,解决了活体神经细胞高时空分辨率电和递质化学信号“双模”同步检测以及肺癌标志物高灵敏快速检测技术难题,为帕金森、疼痛和肺癌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和共性基础技术。
主要科学发现包括:(1)在微纳尺度揭示了神经信息双模检测的机理,构建了高灵敏神经信息电生理和电化学微纳传感器双模检测新方法,为双模信号的原位实时获取提供新的传感策略,首次实现了从器件到系统的活体神经细胞原位双模同步高通量高时空分辨率检测。
(2)建立了从鼠类到非人灵长类的活体神经信息双模检测模型,首次发现了偏侧损伤帕金森氏病猴模型从脑皮质到纹状体等多个脑深部功能核团神经细胞的电活动、神经递质的化学活动的同步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双模信号相互调制的现象;揭示了帕金森氏病患者自启动运动过程中大脑网络的有效连通性;首次阐明了脊髓背角BDNF/TrkB-NMDA-2B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痛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
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项目编号: K08-2019-J004
报奖类别:科技进步奖(社会公益类)
二、候选单位
1.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2.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3.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三、候选人
1.徐升桥,
2. 刘永锋,
3.沈平,
4. 高静青,
5.苏伟,
6.陈列,
7.高策,
8.张莉,
9.周四思,10. 杜宝军,11.鄢勇,12.曾玲,13.鲁昭,14.王德华,15.李辉
四、项目简介
桥梁是铁路工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中占有较大比例。
铁路桥梁占基建总投资的30%以上,其中,钢筋混凝土桥占全部桥梁95%以上,混凝土桥梁标准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决定铁路投资效益和质量安全。
钢筋是铁路桥梁使用的主要材料,推广应用高强钢筋是贯彻落实国家产业升级政策、体现绿色发展理念、适应铁路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
我国铁路设计规范中缺少高强钢筋疲劳设计参数,制约了高强钢筋在铁路工程中的推广应用,铁路桥涵承受的列车疲劳荷载大且使用环境复杂,国内外缺乏可供使用的成果。
《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是铁路行业重点标准,规范结合我国铁路建设特点和国内外桥涵混凝土结构技术发展情况,充分吸纳京沪、京广等高速铁路,宜万等客货共线铁路,山西中南部通道等重载铁路,珠三角城际铁路等铁路桥涵建设和运营实践经验,形成体现铁路特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技术标准。
主要技术创新如下:
(1)构建了高强钢筋疲劳性能分析理论。
系统研究了高强钢筋在疲劳全寿命区的强度规律,建立了高强钢筋母材及其连接接头的p-S-N曲线和疲劳抗力方
程,提出了疲劳高寿命区试验数据分析理论和方法。
为铁路工程应用高强钢筋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创建了铁路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疲劳设计方法。
建立了铁路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体系,编制了高强钢筋应用的系列通用参考图,推动了铁路工程桥梁专业技术标准的创新发展。
为实现铁路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创新了桥梁构造设计,提出了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合理构造要求,确保了桥梁结构的经济性和质量安全性能。
《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92-2017在2005版规范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是桥涵设计的主要规范,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
本规范为京张、京沈等高速铁路,沪通、拉林等客货共线铁路,蒙西等重载铁路,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轨道交通的桥涵设计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依据本规范,已编制发布《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预制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等200余册通用参考图,获得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9篇。
本规范确定了铁路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体系和设计规定,填补了设计参数、基础理论方面的空白。
成果已在全国铁路工程广泛应用,近三年直接节省工程投资123.0亿。
高强钢筋在铁路桥梁建设中的持续应用将进一步节省工程投资,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五、主要支撑材料目录
(一)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