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养也长寿
- 格式:pdf
- 大小:89.59 KB
- 文档页数:1
动静相宜寿更高来源:生活时报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大体上可将长寿者分成二类。
一类是爱动的,如农民,一辈子在劳碌。
有一位英国长寿者,110岁了还闲不下来,总是按老习惯每天开着拖拉机到田里去。
另一类,则是以静为主的。
静者之中,要算和尚高僧为最了。
他们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是盘膝打坐念经过日子,他们之中多长寿者是公认的。
那么,欲要长寿,到底是要多动呢,还是要多静少动呢?野兔可活15年而家兔只活4至5年。
和动物一样,常适当运动的人,身体健壮,少生病,寿命也长。
我国的武术界长寿者也是很多的,活到八九十岁者有的是。
所以,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
”但是,并非所有运动都能有益健康长寿。
那些竞技性运动的参与者,由于紧张而剧烈的运动,往往破坏了机体的生理平衡,加速了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导致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人的生命就此缩短,出现早衰和早逝现象。
据报道,国外一家保险公司曾对运动员做过调查,结果表明,不少运动员四五十岁就得了心脏病,多数人的寿命不及普通人,究其原因,是运动太过剧烈所致。
与此相反,终身很少剧烈运动的人,如作家、书法家、画家、科学家等,活到八九十岁的不乏其人。
自古以来,我国的和尚、道士、尼姑们大多健康长寿,这可能与他们经常坐禅入静有关。
在此,想起了乌龟。
乌龟一般是不多动的,但竟可活“五百年”,人们平时也就喜欢把乌龟叫做“老乌龟”。
另一动物,鹤也是以静为主的,寿命同样也不短。
由此可见,静,也能长寿。
当然,静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运动,这就要扯到养心与静坐上去了。
我国医学古医书《黄帝内经》说得好:“意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这段话把意闲、心安、形劳,即动与静的关系,及其对人健康的影响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如果只求其静,则效果堪虞。
国外有人做过试验,让一身体健康的青年在床上静卧。
20天后,他的心功能下降了70%,血压也降到危险程度,肌肉极度衰退,犹如生了一场大病。
因此,养生保健求长寿,每个人对“静”与“动”应有一个相宜的处理,不能截然地只取其一:最好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
劳逸结合让你健康又长寿身体健康讲究的是动静结合、作息得当,不论我们是过于安静,或者过于跳脱,大起大落的情绪和生理变化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只有劳逸结合,休养生息都有所规律,才是真正的有益身心、长寿的法门。
但是我们该如何调节呢?看下来就知道了。
劳逸结合让你健康又长寿看过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
老人说:“我的体质越来越差了。
”妻子挖苦道:“野狗能活20年,家犬只有8年寿命。
生命在于运动嘛,谁叫你一天到晚像乌龟一样缩着不动呢!”老人听了反问道:“亲爱的,请问乌龟能活多少年?”莞尔一笑之余,不禁想到,生命到底在于什么?运动?静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生命在于运动”。
按照这个理论,兔子跑起来如箭离弦,脱如弹丸,寿命应该很长,但事实上兔子最长只能活十年左右。
又有一种理论说“生命在于静,当一个生物用完了它所有的能量就会死亡。
乌龟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它们基本上不动,单位时间能量消耗得非常少。
”健康总结:其实,这两种理论都失之偏颇,准确地说生命在于科学运动或叫适当运动。
换句话说,生命在于在合理营养的前提下,实现动静平衡的统一。
动静结合、阴阳互济,身体才能健康;动以养形,静以养神,生命才能长久。
身体、内脏、大脑都要运动生命需要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延缓衰老、防病抗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但运动这个概念则需要准确界定。
诚然,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带来旺盛的生命力。
但很多人以为,身强力壮或鹤发童颜都是单纯依靠骨骼肌运动的结果,这是不够科学的。
运动既要包括身体外在的运动,也要包括内脏和大脑的运动。
内脏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而思想灵活则是人维持活力的源泉。
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不善用脑更是“心腹大患”。
据报道,我国现在约有500万老年痴呆患者,且还在逐年增加。
脑萎缩、帕金森氏综合症等,这些都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运动也要悠着点凡事都要讲究适度原则,运动也毫不例外。
适度运动、科学运动,生命才能健康长寿。
古人的养生之道有:“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食饮,莫大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能中和者久必寿也”。
长寿之乡的生活密码(之三)——静养生,向龟蛇学习长寿之法作者:大隐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1年第05期在如皋,龟和蛇是人们崇拜的灵兽,很多人家中都摆放着石雕的龟蛇,他们认为沾了这两种动物的仙气,就能够长寿。
我在长寿之乡调查时,常常听到这个说法,但后来我发现,并不是龟蛇的仙气让如皋人长寿,而是如皋人不自觉地模仿龟蛇的生活方式,进而获得长寿。
龟蛇都属于节能形的动物,顺应时令,善于静养,尽量减少阳气的消耗,节奏慢,节能好,使得它们的寿命比虎豹等动物长。
龟的甲壳就是一种储藏能量的构造,它把能量的消耗降到最低;不贪不争、无欲无求,行动缓慢,呼吸沉长,行导引吐纳之功,深得道家养生之真谛。
蛇春出冬藏,进入冬至便开始冬眠,过了惊蛰才蜕皮出洞。
善于收藏阳气,修身养性,是蛇的长寿秘诀。
如皋长寿老人的生活方式就如同悠哉的龟型生活,亦如蛇一般收藏悟道的养生方式。
长寿之乡虽然地处工业发达地区,但那里的老人们依然按照他们传统的生活节奏有滋有味地生活着,尽情享受龟蛇般悠哉轻松的状态。
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懂得静养生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所谓静养生,就是通过慢节奏的动作来达到养生的目的,它是对生命的轻抚,包括呼吸慢、心跳慢、吃饭慢、动作慢等,就像龟蛇一样,通过静养,降低阳气和阴精的耗散,从而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长寿的目的。
静养生的理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观念就是静养生的精神启示录。
《黄帝内经》说得更明确:“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晋人嵇康在以静养生理论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静对于养生的重要性,他把人的精神比喻为一国之君,而将人的身体比喻为国家,认为如果作为一国之君的精神常处于不安中,人的身体必然要受到损害,所以养生的最重要环节是时常保持自己心神和身体的宁静。
以静养生是一种辩证的哲学,静并不意味着静止不动。
人不运动,器官组织就会衰退,抗病能力也必然减弱。
所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提倡动静结合的养生方式。
“生命在于运动”是严重误导.郑伟建博士文长寿,英文是life prolonging,是指人能活到多久的自然问题。
这个问题,从古到今一直被整个人类津津乐道,人们企图用各种神丹妙药来延年益寿。
虽然从人类平均寿命来看已经增长了很多,但是,从单个的个体来看,能活过100岁的人,依然不是很多。
为什么呢?郑博士认为,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长寿观念出了问题。
因此,今天,郑博士不得不说说人类长寿新说,希望能抛砖引玉,祈福人类活得更久更长寿。
一、“生命在于运动”是误导据不完全考证,“生命在于运动”是十九世纪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概念,此后整个人类付诸实践,以为找到了延年益寿的新秘诀。
其实,郑博士在此不得不炮轰这个“生命在于运动”的说法,“生命在于运动”完完全全是一个误导。
由于这个误导,导致了很多人反而丧失了生命权。
稍加留意,我们就不难看出,近年来英年早逝的人中,死于“运动”的不乏其数。
很多人怕生病希望有一个好的身体所以整天锻炼。
马华,多年前每天出现在央视的一档节目《健美5分钟》的年轻漂亮时尚的女教练,就这样一个每天提倡天天锻炼身体好的女子也会因病早早的离开了人世。
又有多少人是因运动量过多、过大而意外身亡?朋友们查查资料,就会明了无论中国还是外国,这个情况真是普遍存在。
反之,我们看到很多大隐隐于市的人,往往是长寿之人,不争名夺利的大学教授、心平气和的画家、身心舒畅的音乐家、安享晚年的老人,都是长寿者。
一个著名的长寿村,大于100岁的老人比比皆是,最长命的竟然120多岁,看看这些长者,发现他们无一人是由于运动长寿的,反而都是从年轻的时候就是静养,静养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为何运动反而减寿、静养才会长命呢?郑博士提醒朋友们:从传统的命理学和位理学来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定数,这个定数决定人的生命。
财富、情感等。
具体来说,以心跳次数来说,每个人的一生的心跳次数是一个定数,如果你运动、甚至过量运动,那么,势必在单位时间内你的心跳次数会增加,那么,相对寿命就会缩短了。
长寿200岁的秘诀长寿秘诀:1“龟雀狗”三字诀“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坐如龟,行如雀,睡如狗”,这就是李庆远留给后人长寿的秘诀指引。
坐着要像乌龟那样安静,舒缓,类似于静坐;走路要像麻雀那样轻松,不疾不慢;睡觉要像狗那样侧卧。
其实与“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始终认为保持一个平静安宁的心态是长寿所必须的。
他的饮食主要以米饭和少量的葡萄酒为主。
2“素食、心静、枸杞茶”三要素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长期素食,二心静、开朗,三常年将枸杞煮水当茶饮。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无忧无虑他生前十分欣赏清代学者陆陇其的话:“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延年益寿。
”李庆远一生遵此“妙诀”,称:“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箴也。
得此可长生,不必采灵药,炼金丹也。
4珍惜元气李庆远认为: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是由元气所主宰的。
元气,又称原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
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而达于全身,推动五脏六腑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
他形象地把爱护与不爱护元气,比作蜡烛存放的位置。
若是把点燃的蜡烛置于罩笼内,则燃烧的时间长;若置风雨中,则时间必短或即熄灭。
养生之道,亦是如此。
5养足精气神他非常欣赏老子之言:“毋劳汝形,毋摇汝精,毋使汝思虑萦萦(缠绕)。
寡思路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寡言语以养气。
”他说,此中妙旨,往往被不善养生之庸人所忽视。
6日常生活习惯他还讲到生活细节的注意事项。
提出,凡细小之事,人们往往容易急躁,如此必然伤身。
他告诫人们:寒暖不慎,步行过疾,酒色淫乐,皆伤身,损伤之极,即可亡身。
所以,按着先人的养生术,行不疾行,目不久视,耳不极听,坐不至疲,卧不至极;要先寒而衣,先热而解,要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要无喜怒哀乐之系其心,无富贵荣辱之动其念。
此乃长寿之道也。
浅述静功延寿之机理作者:暂无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5年第5期赵德贵气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医疗体育和养生方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气功锻炼可增进人体健康,防病祛病,延年益寿。
《庄子》云:“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吹嘘呼吸,吐故纳新”。
《黄帝内经》也说道,吐纳导引能理气血,调气机,柔筋骨,和心气。
说明导引行气的练功方法是调节心身不适的有效手段。
儒、释、道、医各家,功法万千,希冀各异,但有一点是共识的,气功练至高层次归宿就是静功,高度入静者,恬淡虚无,静若止水,轻飘飘如缕青烟,游荡荡似腾云驾雾,能意知而不可言状,使人体在心理、生理上发生很大变化。
道家有言:“七七血质变,九九骨质变,三年一小成,十年活神仙。
”所谓活神仙,即指不仅会出现特异功能,而且体无疾病,寿命较长,如唐代孙思邈寿高101岁,唐代孙志琼享年140岁,达摩祖师面壁九年而不息,北宋道士陈抟睡功百日不起,石泰137岁,致于常年坐禅修炼虚静空无的和尚寿高者更普遍,著名唐代慧昭和尚就享年290岁(公元526~816)。
据调查统计,平均寿命最长者是僧侣,而其他职业皆在此寿限以下,修炼静功缘何能使人长寿?古人虽有“静者能寿”的名言,典籍亦有很多论及,但由于多以阴和阳、精气神阐之,总令人有以玄解玄,理似悬空,难以捉摸之感。
近几年,由于广大练功者的实践科技人员的多方面研究探索,静功使人长寿的奥秘已初步揭示出现仅撷要综述如下,仅供参考。
一、静功能提高中枢神经调节功能,宁静大脑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最好的思考总是在寂静中产生的,而最坏的总是在骚乱中产生的。
”可见大脑的宁静对诱发智慧是何等重要,练功入静能锻炼真气,培育元气,扶植正气,故能扶正祛邪,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静功要求放松,排除杂念,故能排除“应激性反应”,消除紧张状态,练功通过意念引导使真气沿经络运行,故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和平衡阴阳,提高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使大脑皮层起着保护性的抑制作用。
老子养生智慧: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导读: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而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
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而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
道家的养生思想可归纳为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
运动时新陈代谢增强,分解、氧化加速,可以防止脂肪过多堆积引起的肥胖并能锻炼身体增强器官的功能。
静养时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相应降底。
新陈代谢降底,还原、合成占优势,可储藏能量。
这种积累效应有助于修复损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
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只运动无静养,或只静养不运动,都不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达不到健康长寿的根本目的。
道家起居三字经三去道家鼻祖老子,在其所著《道德经》一书中提出,养生须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而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
这既是做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养生保健的准则。
三戒春秋问礼于老子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令既衰,戒之在得。
即是说,纵欲、斗殴及贪婪,均可危害健康,导致疾病滋生,寿命短夭。
三有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指出,一个人想少生病或不生病,达到健康长寿,必须在生活中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
暴饮暴食,恣食肥腻,睡眠不足,不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无规律等,则易导致多种疾病。
三寡道家总结养生经验,概括为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精充、气足、神旺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弱则是人体早衰的根源。
所以注重保养精、气、神,做到三寡,是健康长寿的要诀。
三慎道家养生家提出养生贵在慎食、慎药、慎激。
因饱餐一顿美味佳肴而诱发急性胰腺炎、心肌梗塞死亡的病例并非罕见;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者也时有发生;如不根据自己体质的具体情况滥服人参、鹿茸等滋补药,不但于健康不利,还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四类长寿学说看古人的养生保健之道*导读:中医学养生保健之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创造发明,对于如何中医养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时,从古至今各家各派的说法有很多,可称之为长寿学说,以下为你介绍四类:*1、养身莫善于习动的主运动说早在《周易乾象传》即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运行健动为天之道,人循此而自强不息。
《吕氏春秋》也说流水不腐,古人一直以运动为生命的基本特征。
对此,清初的颜元先生,在《言行录》中概括道: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做。
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能保持耐力,消除神经系统紧,使脑下垂体与羟色胺释放,提高睡眠质量,运动还有预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生命在于静养道家的老子、庄子,都主张清静无为,《淮南子原道训》说静而日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
《内经》也注重清静,《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
《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清静有抗衰防老,拒邪入侵的作用: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南北朝时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教诫篇》中总结道:静者寿,躁者夭。
静也并非绝对地静,可以外静而内动。
古人认识到寿命有定数,应该减少耗损,两汉之际的桓谭,在所著《新论》中提出人生如燃烛,这也是对静养的另一种解释。
在静养和减少消耗中,特别强调精气内守,保养肾精。
*3、重节奏,贵和谐中医养生治病都讲求天人之和谐,人要与一年四季,一日晨昼昏的节奏同步,阴阳的刚柔弛张要和谐,《内经》对动静的关系,总的概括是能动能静,解以长生,这样可以达到顺天避邪。
如果这种节奏和谐关系偏颇,就会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生化大病。
*4、生命在于激荡《周易大壮彖》谓:大壮,大者壮也。
刚以动,故壮。
大壮利贞。
第三十四卦大壮卦的卦象是乾下震上,在乾天之上有震卦激荡。
这样刚以动故壮。
《易传系辞》也讲鼓之舞之以尽神。
这又与生命在于静养观念不同,认为静极生动的振荡更有气势,更具生命力而体现生命的价值。
古人如李白就强调惊险和气势。
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或讲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
长寿的七个条件
1.均衡的饮食:长寿者通常遵循健康饮食习惯,摄入大量水果、蔬菜、全谷物和蛋白质,限制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
2. 适度的运动:长寿者保持适度的身体活动,包括散步、游泳、瑜伽等,以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3. 健康的睡眠:长寿者通常都有规律的睡眠习惯,每晚睡眠时间长达7到9小时,并且在睡眠环境方面也有所注意。
4. 社交互动:长寿者注重社交互动,与家人、朋友和社区建立密切联系,分享彼此的快乐和悲伤。
5. 心态平衡:长寿者通常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并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
6. 养成好习惯:长寿者养成了许多健康的习惯,如不吸烟不喝酒、不熬夜、不过度食用咖啡因和饮料等。
7. 研究和学习:长寿者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事物,保持头脑清晰和精神活力。
- 1 -。
六大中医养生原则保长寿顺静修调补固2015-02-06 06:25:00 环球网-生命时报分享导读:近年来中医养生热度持续升温,人们跟着电视、书籍热情地学习如何饮食、锻炼、防病,可养生的要领到底是什么,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其实,中医养生不是几个方子、几味中药、几个穴位那么简单,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可归结为6个字:顺、静、修、调、补、固,真正领会并做到这几点,长寿就离你不远了。
“顺”:养生跟着季节走。
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
《黄帝内经》说:“顺天时地利。
”这里的“时”,指的是四时阴阳,具体说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季的养生要符合生、长、收、藏的特点。
春天万物生发,要养肝、养阳;夏天是生长时节、主养心,晚睡早起,少发怒,该出汗就得出汗;仲夏季节又热又湿,要注意养脾、化湿;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要养肺、养阴,早卧早起,情绪须安宁,否则会伤肺;冬天讲究养藏、养肾、养阴,要多晒太阳,早睡晚起。
“静”:让心安静下来。
现代人喜欢生活得热热闹闹,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孤独和寂寞。
其实,这种浮躁的生活对健康极为不利。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人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
大家不妨把生活节奏放慢,采取静坐、闭目养神的方式来静养身、慢养心。
“修”:修身行善烦恼少。
《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其实就是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心情愉悦。
可见,修身养性,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对别人好,自己收获的将是健康、快乐和长寿。
“调”:多做深长呼吸。
人难免会遭遇营养失衡、过度劳累、病邪袭来等诸多不良因素,这时候就要用到“调”字了。
《黄帝内经》说,应该根据四季的变化调养精神意志,调养七情六欲。
其中还强调了呼吸的调节,即“调息”,练习呼吸吐纳。
龙源期刊网
健康长寿六句话
作者:舒志凌
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0年第05期
生活简单自然好。
在享受到各式各样的生活乐趣后,人们反而向往起简单的生活方式来,这样可以不用花费太多的心思,就能舒适地生活,对身心健康最有益处。
灵丹妙药总是笑。
在高度发展的消费社会,人们会不自觉地和他人比较,总是对自己不满意。
专家指出,为健康长寿,要自寻开心,每天多笑些。
不比阔气比健康。
一些老者聚在一起,除了谈国家大事外,互相之间说得最多的就是有关健康的话题。
从早到晚莫烦恼。
现代人要善于调节心理,天天要有好心情。
三餐慢品保康健。
慢餐可以享受到精心烹饪的食物,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静养也是强身宝。
人体在经过体力或脑力劳动疲倦时,很需要经过静养来调节机体的代谢状况,恢复正常的生命进程。
动静双养方能长命百岁——谢氏夫妇的百岁长寿经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7年第4期家住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的谢云峰(出生于1 908年5月)和谢韩氏(出生于1 909年3月)自201 1年起,连续多年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中国十大百岁夫妻”的称号。
如今两位老人依然健在。
谢云峰眼窝深邃,矍铄的目光透露出性格的朴实和善良:谢韩氏则显得温柔体贴。
说起养生秘诀,谢云峰笑着话:“动静双养方能长命百岁。
谢老爷子是沈丘县老城镇前古营村人,自幼家贫,但天资聪颖。
11岁入私塾,不到两年,就把四书五经背了个滚瓜烂熟。
16岁被人请去当了私塾先生,一干就是十多年。
以后,又被界首市牲口行聘为账房先生,练就了双手打算盘的绝活。
新中国成立后,谢云峰回到家乡组建的农业高级生产合作社当了会计。
老伴谢韩氏亦出身贫苦,13岁时被送到谢云峰家当童养媳。
两人在风风雨雨中携手走过了90多年。
老先生还喜欢书法,他擅长模仿启功的字,最拿手的,是写“寿”“虎”和《朱子家训》《滕王阁序》等名篇长卷。
再加上老两口是百岁夫妻,很多人办婚事时都要求字、求对联,以图吉利,对此,老爷子也乐此不疲。
他认为广交朋友也是一种快乐:“我的字是不值钱的,我也不是卖艺的,我不卖字,我只希望爱好者得到欣赏和快乐。
”年过期颐的谢老爷子思维极为敏捷。
者人曾为大家背朱伯庐的《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语速极快,且朗朗上口。
提起养生,老人认为“动静双养方能长命百岁”。
所谓动养,指的是运动。
老爷子9岁时就开始练习八卦拳,至上世纪80年代初,还学会了鹤翔桩气功。
两位老人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早晨到操场去“练功”。
老人说:练上一阵鹤翔桩、五禽戏,会感到浑身舒服,精神旺盛。
“我能坚持金鸡独立十分钟,两腿不抖心不慌,还常常与年轻人比试呢。
”老人不无得意地说。
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坚持步行4公里,到县里老年活动中心与朋友一起喝茶聊天、切磋书法和诗词技艺,其实这对于老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锻炼?所谓静养,指的是书法。
《著名医学专家谈健康与长寿得新理念》这就是一篇充满辩证法,充滿中医智注慧谈养生得好帖子。
特转发分享。
此文不错,建议老同学瞧瞧。
比一般网上谈养生有意义《著名医学专家谈健康与长寿得新理念》——一个从医40年得老中医得肺腑之言1、健康不等于长寿。
健康只能说明她得身体状况好,而长寿则就是说明身体得持久性与延续性,这就是两个完全不同得概念。
以前有一位北京市十大健康老人,身体确实很棒。
电视里经常报道她得健身经验。
但就是,有一天突然查出体内有两处癌变,肺上就是小细胞癌,食道就是低分化癌,两种癌都就是恶性程度很高得,结果病情发展很快,我也未能将她医好,不久就去世了。
所以健康得人生存质量较好,而长寿得人生命力较旺盛。
2、生命有时在于运动,但有时也在于静养。
经常锻炼身体得人会比较健康,但不经常锻炼得人未必不健康。
健康得人抵卸疾病得能力强,不健康得人抵疾病得能力差,但就是如若不被感染重病,照样也能活得长久。
您瞧那些病病歪歪得、常年药罐子不离身边得人,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得活着,把那些所谓得身强体壮得人都“熬”下去了。
常言道:柏木桶熬不过破瓦罐,小心驶得万年船。
而生活中常瞧到过于健壮得人说死就死了,根本都不带商量得。
就像体育运动员并不比一般人长寿一样。
我认为,体育竞技比赛,就是人类干得一件蠢事,就是人类争强好胜得本能造成得,就应该取消这类比赛运动。
过激得超负荷、超极限得运动只会损害人体、缩短生命,貌似健康,并不长寿。
可以开展一些适量得体育表演,但不要以决雌雄。
用一个国家拿金牌多少来衡量这个国家得健康水平,就是荒唐不可取得,这个误区也太大了!我提倡中老年人散步,每天走一个小时就很好。
北大老校长马寅初瘫痪在床,哪有多少运动?但也活到九十九岁。
民进党得创始人之一雷洁琼九十多岁时患体位性低血压,不能站立行走,我给她摸脉觉得肾气很足,最后照样活了一百多岁!过度得运动会损伤身体,加速人得损耗,加快了代谢并不一定会长寿。
乌龟没有兔子跑得快,但就是乌龟比兔子代谢慢,寿命要比兔子长得多。
自静其心可长寿*导读:“自静其心”要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心无妄用。
《黄帝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惔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突出强调了“志闲而少欲”、清静养神的重要性。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指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强调人之心神宜静,清静养神特别重要。
近年来,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静心之后,大脑中枢又回复到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某种“逆转”。
不难看出,中医的这一养生思想源于道家。
道家十分重视精神修养,提倡清静无为,以净化心灵。
道家创始人老子,善于清静养生,提倡“致虚极,守静笃”的精神境界,要求静心养神,摒弃杂念,追求恬淡闲适、平和安静、洒脱超然的自在意境。
“自静其心”要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心无妄用。
《黄帝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惔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突出强调了“志闲而少欲”、清静养神的重要性。
后世的很多养生家对“去欲”以养心神的认识,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发展。
三国的嵇康,唐代的孙思邈,明代的万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
然而心神之静,不是提倡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是指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心无妄用。
古人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清代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即指出“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
正常用心,能“思索求知”,对养神健脑会大有益处;唯“不时御神”,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不利于身心健康。
“自静其心”要善于休息。
休息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安静的休息,使整个大脑彻底休息,进入睡眠或闭目养神,在心神过度疲劳的情况下,这种彻底静息是有益的。
另一种是活动性休息,即参加文体活动,使大脑不同的神经元通路网络轮流兴奋和开放,从而使疲劳的那部分得到休息,这是比较积极的休息。
运动时大脑还会随之兴奋,脑血管微微扩张,脑细胞活跃度增强,令头脑清晰,心情舒畅,浑身充满活力,心理压力和烦躁烟消云散。
老子关于长寿的名言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能享有一个长寿的生活。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影响。
老子也创造了许多关于长寿的经典言论,被誉为“老子关于长寿的名言”。
老子说:“谨慎而行,安身而卧,这便是长寿之宝。
”由此可见,老子强调谨慎和安静是获得长寿的关键因素。
谨慎和安静可以提高个体对事物的敏感度,减少我们对自身和他人所带来的伤害,从而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
老子还说:“做安乐之事,而不要做苦楚之事,则可以延年益寿。
”这里,老子强调要做爱自己的事情,避免做苦楚之事。
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幸福的地方,任何苦楚之事都是令人不快的,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长寿。
老子还说:“直行而行,比较而安,此乃长寿之道。
”这里,老子指的是正直的行为,使自己在正确的轨道上,安心的生活。
他的意思是,只有在正确的路上,才能长寿。
只有比较和安乐,才能避免纠纷和烦恼,过上一种健康而安康的生活,从而获得长寿。
老子把自然融入了他的哲学思想。
他说:“当以自然为师,慎勿违背,及时反省,自然可得长寿。
”在这里,老子指的是要和自然的节奏一起生活,不要违背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是有智慧的,它可以使人们达到自然和谐,从而获得长寿。
老子还提出“三长四寿”的概念,这是他关于个人健康和长寿的三项原则。
他说:“用心养性,守正凝神,修身齐家,行善积德,慎言谨行,节而奉仪,清静端庄,调节自然,以致长寿。
”这三长四寿的原则,说明了一个人如何通过养性、守正、修身以及行善、慎言、节而奉仪来实现健康的生活,从而获得长寿。
老子关于长寿的名言,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深厚的人文思想,以及有关于健康长寿的至理名言。
他的言论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们。
只要跟随老子的做法,便能真正拥有一个健康而长寿的人生,这大概也是老子所期望的最终归宿吧!总而言之,老子关于长寿的名言,给了我们一种健康生活的新思考方式,让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去谋求一个健康的生活,从而获得长寿。
老年人要做到心静老年人要想健康长寿,到底是要多运动?还是要注意静养,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养生家、思想家有过大量的论述,阐明自己的观点。
儒家主“静”,认为“仁者寿”、“仁者无欲,故静:性静者多寿考”。
《吕氏春秋》主“动”,以“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形象比喻,说明通过运动可以增进健康,延长寿命。
荀子亦主“动”,认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因而提倡老年人养生保健时要多运动。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则主张养生保健要“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认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他还结合自己的养生实践创编了《五禽戏》体操,作为一种健身锻炼的手段,一直流传至今,他告诚人们要经常运动才能保持健康,颐养天年。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亦提倡:“养性之道,常欲小劳”。
所谓“常欲小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经常从事运动量较小的健身运动。
综观历代养生家、思想家的养生理论和观点,笔者认为,老年人要想健康长寿,既要动,也要静,应当讲究动静结合,炼养兼顾,其要诀在于:“体动心静”,即身体要多运动、心境要安静。
古人云:“马不行而脚直,车不驾而自朽”。
人离不开动,俗语说:“活动活动,要活就要动”。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的身体也是活动和劳动中创造的。
各种运动,如健身跑、步行、散步、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木兰拳、保健体操等等,只要经常锻炼,均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益寿延年。
然而,运动也决非多多益善,要适可而止,倘若运动太过亦会损害健康,因为长时间从事过于激烈的运动,会使人体的新陈代谢长期处于旺盛状态,从而缩短了人体细胞分裂的周期,加快体内器官组织的磨损与衰老。
国外学者通过调查5000名已故的优秀运动员发现,他们中多数人的寿命短于一般人。
美国科学家萨马劳斯在研究不同职业的寿命时也发现,超级球星和优秀拳击运动员的寿命比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成就的人平均短8—8.3岁。
美国著名的运动医学家、《跑步全书》的作者詹姆斯·菲克斯,50岁时就在一次超负荷的跑步途中死去,说明运动过度亦无益于健康长寿。
“龟鹤年寿齐”表达的是一种长寿的祝愿和寓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龟和鹤都被视为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具体来说,“龟鹤年寿齐”意味着祝愿一个人像龟和鹤一样长寿,健康地活到很大的年龄。
龟和鹤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长寿方式。
龟代表的是静养长寿,它们在自然界中寿命很长,不需要过多活动,只要安静地生活就能长寿。
而鹤则代表运动长寿,它们需要不断地飞翔和活动来保持健康和长寿。
因此,“龟鹤年寿齐”的寓意是希望人们在保持身心健康的同时,能够动静结合,既要有适当的运动,也要学会放松身心,以达到长寿的目的。
这种祝愿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健康和长寿的重视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