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部分)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14.23 KB
- 文档页数:4
英语新课标五级解读英语新课标五级,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定义的五级水平,是针对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
以下是对英语新课标五级的解读:# 语言知识1. 词汇量:学生应掌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短语,能够理解并使用这些词汇进行基本的交流。
2. 语法: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包括时态、语态、句型结构等,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 语言技能1. 听力:能够理解日常英语对话和简单的故事、报道,把握主旨大意。
2. 口语:能够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短的对话,表达个人意见和感受。
3. 阅读:能够阅读并理解简单的英文文章,获取信息,理解大意。
4. 写作:能够写简单的英语短文,如日记、书信等,表达基本意思。
# 学习策略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自我监控学习进度和调整学习方法。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 文化意识1. 跨文化交际: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习惯,尊重文化差异。
2. 文化知识:学习英语国家的基本文化知识,如节日、风俗等。
# 情感态度1. 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自信心:鼓励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建立自信,勇于尝试和表达。
# 价值观1. 国际视野: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 社会责任:理解语言学习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培养责任感。
# 教学建议1. 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相关联,提高学习动机。
2.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任务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英语新课标五级的实施,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适应这一标准,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
2011版英语新课标解读(一)2011年12月, 教育部颁布了新制定的义务教育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修订后的各学科课标跟十年前的实验稿(2001)相比,总体特点概括为四点:一凸显德育修养、二强调能力本位、三体现内容创新、四落实调控减负。
具体到英语学科,义教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后,在总体框架、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等方面,基本延续原实验稿课标的思路,变化不大。
较明显的变化有四点:一是删去了原实验稿中涉及高中阶段的内容(六至九级),只保留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二级到初中五级)的内容。
二是突出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更符合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强调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更符合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
三是增加了小学词汇和语法教学的明确范围,使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更加详细具体,针对性更强,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四是对课程试验中意见比较集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内容做了重点调整,更符合当前多数地区的教学实际,案例和评析更加具体详尽,在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更强。
一、“前言”部分修订版课标中,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来阐释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意义。
删去了实验稿课标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一段内容。
二、“课程性质”部分删去实验稿课标中“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一段有关兴趣、自信心、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内容;保留了掌握基础语言知识、发展基本交际技能和跨文化意识、促进思维发展、提高人文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等要点;进一步明确了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助于课程实施者更清晰准确地认识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
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与义务。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
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晦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刨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英语解读修订后的《标准( 2011年版)》进一步完善课程理念,保持课程结构框架和目标体系,强调能力培养,适当降低要求,加强教学指导。
《英语课程标准( 201 1年版)》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使教师更好地通过课堂指导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课标的全文解读,我把整个课标透露出来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层面:?综合、自主、效率、创新? 。
全文围绕着培养学生发展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以加强课堂教学成效,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效率为手段,鼓励教师帮帮助学生及学生自我养成自主的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能创新地改进学与教策略的英语学习过程的指导方向。
一、课程性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原稿修订稿人才素质的需要、信息时代的需要、多元化社会的需要、学生智力品格的需要。
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双重性质。
首次提出了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将对学生终身受益。
《标准( 2011年版)》首次将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明确告诉全体英语教师语言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关注对学生的意志品格、正确的价值观、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他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注重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原稿修订稿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1.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多样。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性差异。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和参3.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与。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小学部分)作者:张扬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3年第04期一、《标准(2011年版)》的主要变化1.理念方面⑴确定了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
⑵从外语学习规律的角度,强调了英语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2.目标与标准方面⑴课程总目标的陈述更加详细、更加全面。
⑵更加明确了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和级别标准。
3.实施方面⑴强调并明确了各种教学途径和方法都应以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为前提。
⑵增加了大量来自一线的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提升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二、《标准(2011年版)》主要变化的解读1.为什么要将英语课程性质定位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⑴符合语言教学的基本特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主要属性。
工具性体现了语言作为交际媒介的作用。
它的作用包括认知,即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交流,即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思维,即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即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英语教学中离不开对文化的学习。
因此,英语课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人文性就是通过本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学习,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因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英语课程中的统一是对语言类课程本质的体现。
两者有机结合把英语学科从教学层面上升到教育层面(2012,黄元振兰春寿)。
⑵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人才的培养应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即外语教育绝不只是一个学习外语的工具,而是要通过外语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他就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引言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对于我国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和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统一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标准,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梳理和解读,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该标准。
教学目标《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语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策略与方法三个方面。
其中,语言知识与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合作意识和跨文化意识;学习策略与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课程内容《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话题和交际能力、拓展话题和语言运用。
其中,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基本话题和交际能力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拓展话题和语言运用则要求学生能够扩展自己的课余阅读和阅听能力,并能够通过英语进行相应的表达。
教学方法根据《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实施英语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口语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英语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评价方式《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评价,包括学科知识与技能、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策略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
评价方式既包括日常评价,也包括期中、期末考试和其他形式的统一考试,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
教材选择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应选用与标准要求相适应的英语教材。
在选择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的教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部分)解读2001年出台的《英语课程标准》,经过十年的实践和探索,得到了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在指导英语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课程标准”的有些内容有待调整和完善。
2001年出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不够突出,对小学英语的具体学习内容、目标要求不够具体,小学阶段词汇表、语法项目没有分别列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和评价的指导力度不够,缺乏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案例等。
2011年新出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针对以上问题做了部分调整,虽然变动不多,却都是实践之后的调整提升,更加贴合现今的小学英语教学状况,为教师的教学指引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次界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新“课标”首次将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在课标P2页“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由此可见,语言学习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人格品质的塑造和道德情操的修养。
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他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理念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 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一、总目标 (5)二、分级目标 (6)第三部分分级标准 (8)一、语言技能 (8)二、语言知识 (12)三、情感态度 (14)四、学习策略 (16)五、文化意识 (17)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8)一、教学建议 (18)二、评价建议 (22)三、教材编写童议 (24)附录 (26)附录1 语音项目表 (26)附录2语法项目表 (26)附录3 词汇表 (28)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
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与义务。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
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解读鲁子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修订与发展深化素质教育凸显课程价值丰富课程目标发展课程理念完善实施建议建构评价体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体目标、分级目标第三部分分级标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建议附录语音、语法、词汇(二级词汇表、五级词汇表)、功能意念、话题、教学实例、评价方法与案例、技能教学建议、课堂用语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们的开放程度。
而这需要全民的外语/外文教育。
中国有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因为义务教育是面向全面的教育。
英语教育对于中国发展方向的巨大意义就在于此。
这也是英语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千百年不可能再有的使命。
如果英语教育没有起到促进中国进一步开放的作用,我们将愧作中国英语教师。
英语不只是单词、语法!我们英语教师应该认真思考,我们如何提高国民的这样素养和能力?我们真的有能力去提高培养这样素养和能力?我们自己具有这些素养和能力?或者我们指导如何培养这些素养和能力吗?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
英语课程的个人价值英语课程对个人的工具性价值会英语,可以工作、生活得更好,打工、种地、当和尚都需要英语。
不会英语肯定可以生活在中国,但肯定不如会英语的活得好、活得明白。
2001年版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
标准》小学阶段的比较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小学阶段英语学习中重要的参照,它反映了我国小学英语学习的最新思想和方法。
2001年版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比较显示出,在10年的时间内,我国小学英语教育发生了诸多变化,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首先是教材建设,2001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没有提供教材构思,而2011年版则特别提出“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兼顾发展训练,全面贯彻英语课程标准”,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材提供了重要借鉴。
其次是教学内容,2001版中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着重把重点放在传统的阅读理解和语法基础上,而2011版则介绍了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品质观教育置于学习英语课堂的核心,加强思维能力的开发,通过真实材料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使学生拓宽知识面,不断提升整体语言水平的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2001年版更重视传统教学方法,加强课外补充;2011版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教师内在修养,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注重学习方式的培养,调动学生的活力,培养学生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由此可见,10年来,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更加坚定信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制定完善的体系,加强多学科整合等,以打造世界一流的小学英语教育体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小学部分)解读
2001 年出台的《英语课程标准》,经过十年的实践和探索,得到了中小学教师的广泛
认同,在指导英语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课程标准”的有些内容有待调整和完善。
2001 年出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
英语教学的指导性不够突出,对小学英语的具体学习内容、目标要求不够具体,小学阶段词汇表、语法项目没有分别列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和评价的指导力度不够,缺乏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案例等。
2011 年新出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 ),针对以上问题做了部分调整,虽然变动不多,却都是实践之后的调整提升,
更加贴合现今的小学英语教学状况,为教师的教学指引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次界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
新“课标”首次将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在课标P2 页“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
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
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由此可见,语言学习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人格品质的塑造和道德情操的修养。
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他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理念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
求。
二、清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标
新“课标”将课程目标按照总目标与分目标进行表述。
保留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
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描述英语课程目标。
在总目标的表述上,将原课程性质部分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移至课程总目标部分,修改描述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课程总目标还从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
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的特征。
为了更好体现不同级别之间的差异和过渡,新“课标” 对分目标中一至五级分级整体目标描述作了仔细的文
字修改使之更为准确,以体现级别间的差异和进阶关系。
在各级目标的描述中,对原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目标进行了微调,在技能教学参考中,对
小学英语各项技能教学的目的、技能要求以及主要活动都给予了分级描述,还明确了小学阶
段语法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列出了小学阶段应掌握的423 个基本词汇。
以上所提到的目标内容,这些也是以往教学中老师们感到比较模糊或困惑的地方,课标的修订能使老师们在教学
中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三、拓展延伸了英语教学的途径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将原来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
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
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这无疑是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好的方法教学,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在真实语
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这也是对除任务型教学之外,其它教学途径与方法的包容和认可,是对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的肯定。
四、部分调整了“课程标准”的内容
新“课标” 根据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和全国各地的反馈意见,明确调整了小学阶段的主
要教学内容。
如:单列出小学阶段应该学习的语音项目、语法项目、功能项目和话题项目,
减少了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话题范围,调整部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目标要求。
具体调整如下:
(一)语言技能的调整
新“课标”在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的要求上进行调整,有的适当降低难度,有
的修改文字以更好地体现表述的准确性,有的个别目标要求也略有提高。
如:
1.一级语言技能的“听做”要求中,将让学生能“根据指令做手工”的要求改为“做动
作”;因为各地教学资源和条件不同,要求学生‘根据指令做手工’不具有可操作性。
2.一级语言技能的“玩演”要求中,将“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
际”改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进行简单的交际”。
3.将一级语言技能“玩演”要求“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如《小红帽》等”
改为“能表演简单的英语短剧”。
4.在一级语言技能的“读写”要求中,增加“能模仿范例写句子”的要求。
5.将二级目标描述中的“说”的要求中的“语调达意”改为“语调基本达意”。
6.在二级目标描述中的“说”的要求中增加“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
7.将二级目标中“说”的要求“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改为“能在教师
的帮助和图片的提示下描述或讲述简单的小故事”。
8.将二级目标中“写”的要求“能模仿范例写句子”修改为“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
的提示,写出简短的描述”。
9. 减少一级和二级语言技能中要求学生能唱的歌曲歌谣的数量,从原来的一级和二级分
别会唱15-20首和30-40首英文歌曲和歌谣,减为能够学唱10-15首和15-30首英文歌曲和
歌谣。
(二)语言知识的调整
新“课标” 对语言知识的要求方面,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对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有更多的
指导性。
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1. 将原二级目标中对“语音”的要求从“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改为“正确读出26 个
英文字母”;强调语音知识转为语音能力。
2. 在原二级目标的“词汇”要求在700 词汇的基础上,确定了小学阶段的400 个核心词汇,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这400 个左右的词汇表达二级目标所规定的相应话题。
其余300
词作为扩充词汇,根据教学需要而进行学习。
修订后的要求有利于不同地区和不同资源条件
下的学校教师教学,在帮助学生掌握400 个词汇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语法项目的调整
新“课标” 明确了小学阶段对语法的要求:“理解以下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并能在特定
语境中运用: 1.名词的单复数形式; 2.主要人称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3.一般现在时、
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时态; 4.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常用介词; 5.简
单句的基本形式。
”以前的要求没有明确小学还是初中,使得一些小学教师不清楚语法到底
需要教学哪些内容,结果是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考试的难度。
(四)语言功能的调整
新“课标”在二级目标描述中对“语言功能”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为“了解和运用表示问候、
告别、感谢、邀请、致歉、介绍、喜好、建议、祝愿、情感、请求等交际功能的基本表
达形式。
” 为小学教学明确了需要学习的语言功能的内容,便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价测试。
(五)话题项目的调整
新“课标” 将二级目标“话题” 要求中的“植物” 内容删除,文字也做了相应调整:“理解和表达有关下列话题的简单信息:个人情况、家庭与朋友、身体与健康、学校与日常生活、文体活动、节假日、饮食、服装、季节与天气、颜色、动物、数量、时间等相关意念内容。
”
(六)情感态度的调整
新“课标” 在二级“情感态度” 的目标描述中,增加“遇到困难,主动求助,勇于克服” ,并将描述顺序调整为:“ 1.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2.敢于开口,表达中不怕出错误。
3. 对各种英
语学习活动有兴趣。
4.积极参与各种课堂学习活动。
5.在小组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积极配合和合作。
6.遇到困难,主动求助,勇于克服。
”
(七)学习策略的调整
新“课标”在二级“基本策略”的目标描述中,增加“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积极
思考”的内容。
(八)文化意识的调整
新“课标”在二级“文化意识”的目标描述中,增加“了解一些日常交际中的中外文化
差异”的内容。
总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提出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要求,有更切实的指导,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刻认
识小学英语课程的价值,深入理解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学科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