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农业机械化概论)
- 格式:docx
- 大小:28.76 KB
- 文档页数:5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Agronom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
(二)能力目标: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在作物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根据作物的要求,提供适宜— 1 —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三)素质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业务素质。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作物生产的概况及其发展,了解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了解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现代化概念、意义及措施等。
(二)理解作物生产共性的知识、基本的原理和普遍适用的技术措施。
(三)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及环境条件对作物的影响,并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加以调控,即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
掌握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布局、复种、间套混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
能在实际生产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知识点:农学的定义、性质与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知识点: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讲述农学的性质和特点、农作物生产目标和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趋势。
重点:农学的性质和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农学的特点思考题:— 2 —1、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当前如何认识我国农业及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农业机械学(Agricultural Machinery)课程代码:25410013学分:4学时:64 (其中:讲课学时:50上机学时:0实验学时:14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金属材料热处理、农学概论、液压与气力传动、水力学、汽车拖拉车学、电工电子学、测试技术等。
适用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教材:《农业机械学》;李宝筏;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它应用农学、工程力学、机械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农业机械设计和使用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业机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为农业机械制造、使用、改进,以及设计新型农业机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农业机械的工作环境、技术要求、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课程目标2: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主要农田作业项目中的常用农业机械机型构造及工作原理;课程目标3: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农业装备设计及系统设计的综合能力。
课程目标4:结合典型农业装备的案例分析,通过农业装备的虚拟仿真实验及实物实验,提高学生面向工程实际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操作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以下毕业要求提供相应支撑: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农业装备或一般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农业装备或机械产品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农业装备或一般机械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农业工程或机械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农业机械化概论》教学大纲《农业机械化概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农业机械化概论课程编号1112016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machine & application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6 理论学时20 实验学时16 实践学时学分 2 预修课程适用对象区域专业课程简介(200字左右)《农业机械化概论》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是讲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用动力、田间和场上作业机械构造、原理、应用、调整知识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业机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了解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新理论的发展。
从而为用好农业机械,促进农机和农艺更好的结合和发展,为日后从事农业科研、农技推广、现代农业规划管理打好基础、储备知识。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农业机械化概论》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是讲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用动力、田间和场上作业机械构应用知识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农业生物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和农业经济与管理科学,三者之间相互结合和渗透,共同支撑和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
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工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农业装备的现代化与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机械化,就不会有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
因此在本专业开设《农业机械与应用》课程,对于更好的使用农业机械,促进农机和农艺更好的结合和发展,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加速推进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的要求:1、了解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2、掌握农用动力,柴油机和汽油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农用拖拉机的基本使用技能;3、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推广、科研工作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机械工程设备的基本知识、一般理论和基本应用技能、常规操作程序、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等内容;4、了解各种常用农业机械,包括耕整机械、播种机械、栽植机械、植保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干燥机械、加工机械等的构造原理、性能特点和使用技能;5、掌握机械工程设备的匹配原理、选配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根据本地区农业作业的要求,经济地、合理地选用、配备农业机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农业机械化定义: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为农业提供先进适用的机械设备,来完成农业生产的各项作业。
指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机械化.2.农业现代化的内容: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经营市场化、农村城镇化3.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因素,而不是同步因素4.根据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实践,过程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阶段。
5.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机械化,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
(2)各种农机的使用,可促进农业新技术的发展。
(3)农业机械化可推动农业社会化和商品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4)抗灾减害,减少农业生产损失。
(5)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
(6)持续、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可持续发展。
6.耕作层土壤的性能(1)容重:在自然状态下单位土壤体积的重量即为容重:式中:V——土壤的体积,cm3,q——土壤重量(包括所含水分重量),g自土样中扣除所含水重时,即得土壤干容重:式中:q1——土壤固体颗粒重量,土壤容重与土壤内的孔隙度和固体颗粒比重有关。
孔隙度越大(疏松),则容重越小。
当土壤容重为1g/cm3时,最有利于耕作。
一般土壤固体颗粒的比重为2.6~2.7 g/cm3。
(2)湿度(含水量)1.绝对湿度:式中:q —自然状态下土壤的重量,q’—同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
2、田间持水量:土壤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W n3、相对湿度:自然土壤的含水量占田间总持水量的百分比:土壤湿度对铧式犁的耕作质量和牵引阻力有很大影响。
土壤太干→难破碎→阻力大;土壤太湿→呈条状→不易破碎,黏土严重,堵塞。
旱田土壤相对湿度为(40~60%),适于耕作,称为适耕湿度。
(3)土壤坚实度:是表层土壤机械抗力的综合指标。
在垂直载荷的情况下土壤不同深度的抗压能力。
土壤坚实度一般为0~10,10~20,20~30三个土层,求得各层平均值,然后求总平均值。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1总体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农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经营管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机械学、农业机械装备的构造原理、使用管理、技术经济等系统知识体系,接受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工艺设计及相关装备的设计制造、试验、选型配套、使用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设计、农业机械设计、不同农机经营主体经营管理、农业机械科研/推广专门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2基本要求: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如下技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从事农业机械化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信息技术、外语以及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农业机械化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农业机械化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实施农业机械化工程实践的能力,并能够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处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在工程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系统地考虑经济、环境、法律、社会、安全、健康、伦理等因素;——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规范使用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能力;——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规划、设计、生产、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具备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影响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与交往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思维,以及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农业机械概论Int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课程代码:901120511学时数:32(理论:26;实验:6)学分数:2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根据园艺、农学、蚕学、中药、设工等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农业机械为中心,并将动力与作业机械相结合,进而达到有效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构造、原理和正确使用与维护的目的。
主要讨论动力机械、作业机械的类型、构造、原理和正确使用调节等,以便将来学生可以根据农艺要求正确地选型、安全使用、安排农业机械,合理地组织农业生产、科学地进行农业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同时结合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等其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及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本门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农业机械的概念、范畴及发展趋势,掌握农业机械的一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及安排以及合理运用的知识。
包括动力机械和作业机械两部分,其中作业机械以种植业机械为主。
第一章绪论(1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的概念、范畴,理解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掌握农业机械发展的概况和趋势及本门课程的内容和任务。
1.农业机械化含义。
2.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3.常规农业机械的特点与分类。
4.农业机械化的特点与要求。
5.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第二章内燃机(5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内燃机基本术语、种类和型号。
理解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区别,掌握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1.内燃机种类及工作原理:内燃机的类型;内燃机工作原理。
2.曲柄连杆机构与机体零件: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机体零件由哪些组成。
3.换气系统。
4.柴油机燃油供给系。
5.润滑系。
6.冷却系。
7.启动系。
2458.汽油机燃油供给系。
9.汽油机点火系。
实验:发动机拆装与各部分结构的观察。
第三章拖拉机(5 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拖拉机类型和型号。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1-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课程类别:选修课程编号: 09010415au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制定时间:2010 年4月13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农业机械的发展、类型、一般构造、工作过程及使用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农业机械的作业性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
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2.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
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运用、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教案适用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农学专科、农业师资专科、农业推广专业等参照执行)。
本课程共开设1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0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动力机械、土壤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柴油机、汽油机、拖拉机和电动机、各种农业机械的主要特点及利用方法,使用新机具、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1、全国统编教材《耕作学》刘撰浩主编2002.92、《南方耕作制度》主编中国农业1994.103、面向21世纪教材《耕作学》曹敏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参考书:《中国耕作制度》、刘撰浩主编《立体农业概论》、《中国立体农业模式》、《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多熟种植》等。
开课系:财政经济系
总学分:4
总学时:72
适用专业及层次:农村行政与经济管理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是农村行政与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农产品检测技术基本理论与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农产品检测技术的各项基本技能,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可以为毕业生到农产品生产企业、检测部门提供技术基础支撑
与前导、后续课程关系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为中心,坚持营销基础理论“必需、够用”,重视学生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目标市场营销能力、营销组合规划与执行能力、营销控制与管理能力、基本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较好的自我心态调适能力等,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农产品营销相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农产品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实现岗位就业零距离,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二)具体目标
1.素质目标
(1)具有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团队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及自我展示能力。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具有服务“三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
职业素养等。
(5)具备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具有服务“三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素养
2.能力目标
(1)能有序准备检测仪器、玻璃器皿;能正确使用、操作检测仪器;能正确处理检测数据和计算检测结果;会制作、填写检测报告单。
(2)能按要求进行采样及检测样品的保存。
(3)能用感觉器官检测农产品的一般质量。
(4)能借助检测仪器对农产品进行物理检测。
(5)能用化学、仪器的方法检测农产品的营养成分;
(6)能用仪器分析法检测农产品中单宁物质的含量。
3.知识目标
1、了解农产品安全检测的基本技术
2、掌握农产品安全检测仪检测农药残留的过程
3、掌握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样品的处理
4、了解农产品安全保障的措施
三、设计思路
在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的指导下,依据职业标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标准,设计项目活动载体,编写项目教材;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项目教学;最后,实施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考证相结合的多样化课程评价体系。
将教学内容整合为“环境污染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的安全性影响和检测”、“生物污染对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 4个项目模块,将教学内容合理融入到教学实践任务之中。
教学过程中,推行以“项目作导向”、“任务作驱动”“工作岗位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化教学模式,通过各项任务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未来职业场中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主要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五、考核内容及方法
采用多元评价模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
考试成绩分为两部分、实验操作100分,实讯汇报100分,各占50%,最后折算成百分制。
(实验操作部分要求)课题选择合理,可操作性强10分、小组人员分工合理 5分、样品制备环节操作精确,充分利用材料资源 20分、检测操作细致得当,包括仪器的操作、材料的处理25分、实验数据真实5分、实验结论及结果分析得当 25分、实验报告完善10分
六、实施建议
(一)推荐教材
朱丽梅主编《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上海交通出版社出版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2、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观摩、实训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适时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3、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校园网、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通过职业指导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三)师资要求
1、教师应熟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编制课程授课计划、提出课程实施办法、制定配套的保障措施。
2、掌握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力求做到“懂、透、化”。
对课程学习情境进行任务分解,对每个任务分别进行包括项目名称、工作过程的内容、项目解析的知识点等方面剖析。
3、编写教案,内容包括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
4、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课题、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方
法与手段、教学内容、作业布置等。
5、教师应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兴趣爱好、思想面貌等,以便因材施教,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
6、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学生,备课充分、讲授熟练。
7、教学内容丰富、新颖;深度、广度适宜;概念准确,重点突出;进度符合课程授课计划要求。
8、采用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启发式、分组讨论式等方法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路,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使用普通话,语言表达简明流畅、条理清楚,富有感染力。
10、注重新标准、规范、规程等在课程中的讲授,及时补充前沿新知识。
(四)教学条件(实训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