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格式:pdf
- 大小:281.93 KB
- 文档页数:5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我们今天称道‘百家争鸣’,大概不是也不应该是赞扬其中的一元主义妄想,而是欣赏它那些万壑争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场面。
”之所以赞赏“多元的场面”是因为它( )A.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B.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C.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D.有利于底层民众意愿的表达2.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3.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人之性恶”D.“性本善”4.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体现出的孔子教育思想是( )A.因材施教B.不耻下问C.有教无类D.当仁不让5.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6.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据此,你认为荀子( )①主张“性恶论”②重视礼制③强调教化④主张礼法并施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8.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
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
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B.墨子C.荀子D.韩非子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贡问政。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9·济宁高二期末)有学者指出:“(战国)诸侯莫不好霸道而斥王道……放纵天下之士坐而论道,择善而从……诸侯国君虽然不能对诸子思想兼收并蓄,但让天下之士拥有了思想自由。
”材料认为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C)A.诸侯以士人论道来掩饰争霸野心B.诸侯国君选择了不同的称霸方式C.诸侯争霸提供了思想发展的空间D.天下之士都向往拥有思想的自由[解析]诸侯并没有掩饰其称霸的野心,他们以士人论道是为了寻找合适的富国强兵之策,A项错误;B项与“诸侯莫不好霸道”不符,排除;材料反映出“诸侯为了寻找富国强兵之策而以士人论道”,“择善而从”客观上为思想的“百家争鸣”创造了空间,C项正确;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C) A.诸侯B.卿C.士D.商人[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答案为C项。
3.某学者评价“百家争鸣”时指出:“正是这一时期(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由此可见(B)A.战国时诸子百家开始出现B.争鸣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C.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混乱D.“百家争鸣”只关注人际关系[解析]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
在这样的形势下,思想领域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面对“政治混乱”的局势,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反映了对重建社会秩序的追求。
故选B项。
4.(2018·天津学业水平测试)孟子的学说发展了孔子在“仁”方面的思想,其表现是孟子提出(D)A.“克己复礼”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D.“仁政”[解析]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思想,故选D项。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古时人有云:治国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
这一治国思想与以下哪一点相同()A.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剩,盗贼无有。
”C.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2、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
”这材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A. 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B. 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C. 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D. 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3、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出了这样一道题,“□□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问□□应是哪位思想家?()A. 孟子B. 墨子C. 韩非子D. 老子4、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其台词的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5、“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6、学者信力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黄金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道家: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韩非子。
3.意义(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儒学创立:孔子(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主张 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3)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儒学发展: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张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1.道家(1)创立:老子①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政治观: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史料一,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①。
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②,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③,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
——傅乐成《中国通史》[解读]①③反映了文化方面的因素。
②反映了政治方面的因素。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提示】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史料二“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④。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他所指的“礼”是指( )。
A.周礼 B.和谐的人际关系C.礼貌待人 D.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析“克己复礼为仁”指儒家提倡的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遵循)周礼。
本题选A项,注意容易错选为D项,孔子的思想代表的阶级利益是奴隶主阶级。
答案 A2.孔子政治主张中的核心内容在其教育思想上的最主要体现是( )。
A.“中庸之道” 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 D.创办私学解析“仁”是孔子核心政治主张,分析各选项,正确的应是B项“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答案 B3.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
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老子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 B4.“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段话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解析“世异则事异”是论点,而“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是论据,论点体现了法家改革观。
答案 C5.有学者赞扬孟子“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
该学者赞扬孟子的主要依据是( )。
A.提出“民贵君轻”和“仁政”B.被尊称为“亚圣”C.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D.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为孔子所未及焉”是指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要是指发展了“仁”的思想,即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答案 A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D.统治阶级的提倡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全面”。
B、C、D三项都包含在A项中。
故A项正确。
2.“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的故事被编译成歌曲搬上了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备受好评。
“让他三尺又何妨”主要体现了( )A.孔子的“仁爱”思想B.老子的“无为”思想C.墨子的“尚贤”思想D.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答案A解析材料“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以秦始皇为反面案例,讲求邻里和睦,主要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故A正确。
礼让思想不能体现老子的“无为”思想,故排除B。
材料没有反映墨子的“尚贤”思想,故排除C。
材料未涉及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故排除D。
3.孟子的“仁政”主张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A.将孔子“仁”的思想扩大化B.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C.宣扬“君舟民水”D.有利于维护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的思想适用于任何人,而孟子的“仁政”主张是针对统治阶层提出的一种统治之道,因此“仁政”更加有针对性和具体性,范围有所缩小,A项错误,B项正确;C项说的是荀子的主张,排除;D项是“仁”的作用,排除。
4.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以发展为思辨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
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
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
材料中的“他”是( )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墨子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用于学术……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信息可知,这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选B。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卷版)一、选择题1.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2.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①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①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①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3.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5.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6.《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7.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8.“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作业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等。
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 )A.经济大发展 B.政治大动荡C.文化大繁荣 D.社会大变革2.《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剧烈动荡B.“士”这一阶层的出现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3.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地位却拥有文化的知识阶层。
到了汉代,传统知识分子逐渐转变为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
导致这一变化的文化因素是( )A.优先兴办教育B.科举制度的僵化C.背离传统礼制D.儒家思想的限制4.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关心环保议题,开拍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记录地球生态所将面临的浩劫,从而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
面对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你认为中国古代哪一思想学派最适合回应此项议题( )A.道家B.墨家C.儒家 D.法家5.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
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 )A.克己复礼B.仁者爱人C.无为而治D.为政以德6.“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7.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
这表明儒家思想( )A.主张建立礼乐制度B.深受宗法制的影响C.认同情感的积极性D.提倡人文理性精神8.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孟子曰:“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这说明( )A.孟子反对孔子研究历史B.社会动荡引起了史学研究C.孔子倡导君君臣臣秩序D.史学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性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下列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3.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
”“王”即周天子。
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 )A.诸侯国都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B.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C.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D.分封制度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4.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 000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
由此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是(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仁者爱人”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有教无类”5.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荀子思想中之君主,乃一高贵威严之公仆,而非广土众民之所有人。
若一旦不能尽其天职,则尊严丧失,可废可诛。
”这说明荀子( )A.倡导民主思想B.强调君主权威C.鼓励百姓起义D.主张尊君重民6.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D.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体现了(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8.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关系: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活跃起来。
(3)教育学术: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地位: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主张:①核心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③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1)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①政治思想: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善良。
(2)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力量。
②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影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思想(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
①哲学思想:世界本原是“道”,万物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②政治思想: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2)庄子:战国时期,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
①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②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2.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1)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以权术驾驭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种“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B.“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C.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D.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答案】C2.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
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战国时期仍然处于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更谈不上“维护”,A项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战国时期……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可知“文化下移”现象扩大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层面,促进了“士”阶层的兴起,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人才基础,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项正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得以安定”的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排除;实行法治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与材料中的“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不符,D项排除。
3.儒学的核心体现是“仁”和“礼”。
历史上,儒学常常被视为“周孔之道”,后者的实质内容即“仁”和“礼”;“周”即周公,其文化层面的历史活动主要与制礼作乐相涉;“孔”则是孔子,其思想与“仁”的观念无法分离。
这表明“周孔之道”A.是历史传统文化与春秋现实相结合的产物B.开创者强调用礼维护周朝秩序C.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不为统治阶级所重视D.就是对周公思想的完全的继承【答案】A4.《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
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 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C. 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D. 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2、针对“百家异说”的局面,《荀子•解蔽》中认为,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主观武断,原因是人们往往“蔽于一曲”,认识片面,主张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已掌握的知识),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其观点旨在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3、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
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
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
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B.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C.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D.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4、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这段言论的实质是( )A.宣扬君权神授B.批判无道君主C.主张克己复礼D.提倡君臣平等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一主张出自( )A.墨家学派B.儒家学派C.道家学派D.法家学派6、“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A.为政以德B.刑、德并用C.小国寡民D.无为而治7、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8、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复习巩固十八第1题【单选题】《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人,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反映出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墨子倡导节用的主张C、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而事异。
’”这一观点可以印证( )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D、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
秦人之悖于古者。
禁《诗》《书》而仅以法律为师尔。
”这说明( )A、三代时期儒法并重B、夏商周采用“刑主德辅”的法律思想C、秦朝抛弃了以吏为师的做法D、法律是夏商周秦相沿的统治工具【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的剧烈动荡B.“士”这一阶层的出现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因此A项正确;“士”这一阶层的出现及统治者招贤纳士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条件,故排除B、C两项;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故排除。
答案:A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解析:归服自然符合道家的无为,专制君主符合法家的专制思想,劳苦大众符合墨家的代表下层利益,无限同情心符合儒家的仁者爱人,所以本题只有选D项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答案:D3.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关心环保议题,开拍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记录地球生态所将面临的浩劫,从而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
面对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你认为中国古代哪一思想学派最适合回应此项议题()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解析:题干的主题是环境问题。
人类过度开发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主张遵循天道,效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故选A;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儒家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要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关问题,排除C;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奖励耕战,改革变法,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排除D。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含解析)解析 “克己复礼为仁”指儒家提倡的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遵循)周礼。
本题选项,注意容易错选为 D 项,孔子的思想代表的阶级利益是奴隶主阶级。
答案 A( )。
A . “中庸之道” BC.因材施教D解析 “仁”是孔子核心政治主张,分析各选项,正确的应是B 项“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答案 B3 .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
A .民贵君轻 B •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老子 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项。
答案 B 4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 。
” 这 段 话 反 映 了.墨子的“兼爱”思想 .庄子的“齐物”观点解析 “世异则事异”是论点,而“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 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是论据,论点体现了法家改革观。
答案 C 5.有学者赞扬孟子“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
该学者赞扬孟子的主要依据是1 . 孔子主张 ( )。
A .周礼 克己复礼为B 仁”,他所指•和谐C.礼貌待人D.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孔子政治主张中的核心 内容在其教育思想上的最主要体现是.有教无类 •创办私学‘ 世 异 则 事 异( )。
A .孟子的“仁政”学说B 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DA .提出“民贵君轻”和“仁政” B. 被尊称为“亚圣”C.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D. 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为孔子所未及焉”是指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 贵君轻” 答案 A 6. “绝圣弃智, 食 ,美其服 ( ) 。
(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具体是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私田大量开垦D.诸侯重视教育解析:选A。
春秋战国时期是宽容的时代,是指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联系这一时期的史实可知,体现这一时代“宽容”的应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
2.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的思想流派是()A.道家、法家B.法家、儒家C.儒家、道家D.墨家、道家解析:选C。
儒家强调仁和礼,注重为政以德,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
道家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从而为中国的哲学奠定基础。
故选C项。
3.孔子曾说:“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借,学习六艺等知识。
”孔子强调的是()A.治国的策略B.对生活的热忱C.个人的修养D.为人处世原则解析:选C。
题干材料中孔子认为人应该以道为志向,强调人应该具备德、仁和六艺等,体现的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故选C项。
材料中强调的是对个人的要求,不是治国策略,A 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出对生活的态度,B项错误;材料注重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D项错误。
4.《孟子·尽心上》中提道:“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由此,孟子强调()A.性本善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D.民贵君轻解析:选A。
题干材料大意是“不学习却能做事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天赋;不思考而能够认知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先天的道德意识”,由此可知孟子强调先天的美德,即性本善,故选A项。
5.“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材料反映了该学派()A.主张严刑峻法B.认为道德与法律界限分明C.主张礼法并用D.认为法律须以刑罚为基础解析:选C。
2019-2020年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课后练习第二十三篇第1题【单选题】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制天命而用之”D、“兼相爱,交相利”【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在理论上,孟子认为“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此,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主张分别是实行( )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C、兼爱和自我节制D、人治和以法治国【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苏格拉底认为,“一个没有必要知识的人却被任命去驾驶一条船或带领军队,他只会给那些他所不愿毁灭的人带来毁灭,同时使他自己也蒙受羞辱和痛苦”。
下列观点与之最接近的是A、韩非子:“废常尚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B、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C、墨子:“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D、黄宗羲:“缘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
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中获得的精神营养是( )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官员报酬的变动( )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B、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C、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D、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2019-2020年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五十五第1题【单选题】以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用理性、重道德修养的醇厚之风,独树一帜,而成为重要学派的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穿越时空,假若你回到春秋战国时期,你可以做到的是( )①用楷书抄写《论语》②学习《九章算术》③带朋友去看京剧④吟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A、①③B、③C、④D、全部无法实现【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
《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
”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A、有教无类B、学在官府C、私学兴起D、百家争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康熙皇帝亲自编纂指导的《御制百家姓》,以孔、孟开头,“孔师阙党孟席齐梁。
”这反映出( )A、满洲贵族势力日益衰微B、认同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C、对汉族儒家文化的尊崇D、孔孟成为人数最多的姓氏【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中国古代某位学者被称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
这位学者是( )A、老子B、孔子C、董仲舒D、朱熹【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文化觉醒的基本条件是( )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形成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C、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D、社会大裂变对文化的破坏【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对“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利民,不循其理”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对人民宽刑薄赋D、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顾炎武指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知识点练习二十二第1题【单选题】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D、荀子的“王道”观点【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春秋》载,公元前651年,因周王力不能及,齐相公乃召集诸侯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流通;《孟子》提到治水的有11次,其中有一段直接指责当事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行为。
这些史实反映了( )A、王权衰微分封制被破坏B、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C、建立统一国家的必要性D、儒家学者高度关注民生【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礼记·中庸》:“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这句儒家箴言A、说明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B、说明法律制度是解决统治问题的根本C、体现了“为政在人”的人治思想D、体现了关爱百姓的民本思想【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老子孔子韩非子B、墨子孔子老子C、孔子韩非子墨子D、孔子韩非子老子【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持该观点的诸子百家学派应该是( )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战国时代的‘士’,是当时知识分子的通称。
……他们虽然不是一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
”“士”在当时充当的主要角色是( )A.地主阶级利益的维护者B.诸侯争霸和兼并的倡导者C.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者“士”依附于不同的阶级,他们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成为这些阶级或阶层在思想文化上的代言人。
2.“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孔子认为人性道德的至高境界是达到( )A.仁B.礼D.忠”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孔子一切道德的总汇。
3.孟子将人民、社稷和君主排定了位次。
人民排在第一位,社稷排在第二位,而一国之君则排在最后一位。
这一排名( )A.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B.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C.说明孟子反对君主制度D.反映了社会民主化倾向,一国之君排在最后一位,体现的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
4.春秋时期,有学派主张不用进步的器具,不用舟车,没有战争,结绳记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该学派是( )A.道家B.墨家D.法家,这是道家的观点。
故选A项。
5.西方史学家提出,战国时期的“中国秩序是在□□思想出现以后才恢复的,该思想致力于寻找一种管理国家的方法!这种有效的方法以实践性强和冷酷无情著称”。
材料中的“□□”应是( )A.儒家B.道家D.墨家,建立君主集权制,这为当时各诸侯国实现富国强兵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故选C项。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材料二 为治者用众(大多数人都能遵从的方法)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君执柄以处势(权势),故令行禁止。
柄者,杀生之制(裁决的力量)也。
势者,胜众之资(凭借)也。
——《韩非子》材料三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
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名片?谁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中国焦点2006》为您揭晓了答案,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名的是孔子。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儒、法两个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分别提出的治国策略。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孔子位于第一名的依据。
假如你是投票者,你还会选择哪位人物作为中国文化形象符号的代表?(1)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可知,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可知,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生平主要事迹。
第二小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儒家:以德治国;法家: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依据:孔子思想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列举:孟子等。
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的《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载:“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
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
《易》掌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
”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A.有教无类B.学在官府D.“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根据“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可知当时的文化被官府垄断,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私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百家争鸣”的情况,故D项错误。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争,厚招游学”,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
各诸侯国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复兴周礼B.实现富国强兵C.繁荣文化D.重视知识分子招纳知识分子为其富国强兵出谋划策,出现了“厚招游学”的局面。
3.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促使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产生。
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B.先秦诸子的思想落伍C.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D.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材料“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说明社会进步需要付出代价,故选D项;A项表述正确,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排除;材料中“老子”和“孔子”的保守思想不能说明先秦诸子都落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保守性的一面,不是多样性和复杂性,排除C项。
4.《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表明孔子( )A.推崇为政以德B.提倡仁者爱人C.反对奢靡享乐D.注重克己复礼“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可知,季氏违反了等级礼仪,孔子表达了周礼遭到破坏后的愤怒,体现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故D项正确。
5.孟子主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保障;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上述主张的核心是( )A.为政以德B.人性本善“仁政” D.克己复礼“制民恒产”“省刑罚,薄税敛”等思想是“仁政”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
6.战国某思想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荀子的主张,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要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故D 项正确。
7.战国时期,庄子提出了“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掊(剖开)斗折(折断)衡,而民不争”的主张。
上述主张的实质是( )A.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B.统治者应推行“仁政”C.反对平民阶层的参政绝圣弃智”即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实行无为;“掊(剖开)斗折(折断)衡”,意即废除让人争多论少的斗衡。
这种主张明显是与当时的社会进步背道而驰的。
故选D项。
8.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A.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商朝非常敬畏神灵。
到周朝时,统治者意识到了人的力量,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这比商朝有了很大的进步。
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荀子更加重视人的力量。
这些变化充分说明从商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材料只是强调商朝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A项;儒家的天命观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不能反映题干中的商代、周朝,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教化百姓,排除C项。
9.“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仁政”学说B.韩非子的变法革新“兼爱”思想 D.庄子“齐物”观点世异则事异”意思是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这反映的是法家的变法革新思想,B项正确。
10.“孔子所创的原始儒学,礼乐占主要部分……(战国时期)用另一种观点即庶民的观点,发挥仁义学说,成为儒家的反对学派。
”“儒家的反对学派”是( )B.道家C.墨家D.阴阳家,代表“庶民”即平民的派别只有墨家。
11.“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属于( )A.法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就会出现国破家亡等恶果,即主张统治者对人民要实行仁政,这是儒家思想;第二句讲了辩证法的例子,这是道家思想;第三句作者主张赏罚分明,不分贵贱,这是法家的主张,故C项正确。
1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小康之世,所以向乱世发展,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世运只能向前进,要想改革,只能顺其前进的趋势而加以指导。
先秦诸子中,只有□□最看得出社会前进的趋势……”文中“□□”部分的思想流派应该是( )B.道家C.墨家D.法家,维护周礼,这不符合“顺其前进的趋势而加以指导”的思想,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无为”,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要想改革,只能顺其前进的趋势而加以指导”说明主张社会改革,符合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落后的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一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2)材料一、材料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中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辩证地看问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
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
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1)问,“含义”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原因”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个方面回答。
第(2)问,抓住设问中“儒学的社会价值”“推崇墨家”“法家的……不足”,结合材料二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回答。
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
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
(2)认识: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